蝠鲼
กระเบนราหู,幻海异色(港),边境幻梦(台),偷换人生,曼塔射线,Manta Ray,Kraben Rahu
导演:普蒂邦·阿朗潘
主演:万洛普·朗卡嘉德,Aphisit Hama,Rasmee Wayrana,Kamjorn Sankwan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泰语年份:2018
简介:在泰国沿海村庄,大批罗兴亚难民淹死在海边。一位青年渔夫在丛林中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男子,他将这个陌生人救回家中。被救的男子一言不发,渔夫给他起名叫通猜。两个男人开始一起生活,并慢慢在彼此之间产生了无言的牵系。渔夫用来吸引蝠鲼(又称“魔鬼鱼”)的闪亮宝石,象征着他们的友情。一天晚上,渔夫登上渔船出海打渔,再也没有回..详细 >
两星半。故事略无趣,用力的刻画救了陌生男人后的生活,好像只是回头绿你时更有反衬的力量,蝠鲼又叫魔鬼鱼,这又是什么隐喻吧~美学初现,其他的有待成长~
塞进了满满当当的隐喻和暗示。登堂入室取而代之影射难民问题;化身为人失语练习呼吸指向动物/环境保护的双重隐喻。结尾真好,收回了一部分的精气神,但是神经兮兮现在已经变成泰国文艺片的代名词了吧。果然每个地区艺术电影的窠臼各不相同,我真的,无论如何都没办法接受把霓虹灯泡缠在演员身上,然后在雨林里四处乱走,还美曰其名为“神秘主义”,真是自杀式的一招。氛围OK,声音OK,配乐OK。
三个人三段关系 失序又回归秩序
都到这份上了为什么不直接拍成同志电影。敢情最后那么长的念经时间是在为化鱼吟唱施法啊。
导演水准优异。
还是有点小惊喜的,美术和音效很出众,影像形式的触点我也能get到,看得出导演想用纯粹的镜头语言去叙事,但不是很成功,这方面活着的导演还没人能超过林奇。看前搜了许多罗兴亚人的资料预习,只能说导演太博爱了吧,把全东南亚都痛恨的民族写成这样。
找到你,替代你,但并不是真的想成为你。
摄影美,感觉上很阿彼察邦
什么玩意儿
特别。。好睡。。。。。。。
很泰国
在身体上缠五彩小灯泡立马让我想起阿彼察邦那部短片《镜中忧郁》的海报,结果一看豆瓣标的上映时间两部都是2018年9月7号,前者是在多伦多电影节,本片则是在威尼斯。这也太巧了吧,两位泰国导演是商量好的一起玩霓虹灯美学吗?
2019.05.22 亚洲电影展。用枪伤、失语、身份替代来隐喻罗兴亚难民很巧妙,但具体到影片本身又可以做出脱离政治语境的解读。通猜的到来填补了黄毛因亲密关系的背叛遗留下的生命空白,他与通猜间建立了一种类似亲鸟与雏鸟的共生关系,而在女性身上,这种共生关系又能自然而然的转变为两性关系,因此,通猜的身份转换实质上是一个关于存在的命题,当他在最后重返丛林时,他已经不是原先的存在本身,而是被塑造的新的实体,他代表了一种超现实的人际关系,人们之间的的默契无声地填满了本应该充满疑虑和敌意的每一个空隙。缓慢的镜头营造出某种凝重沉滞的诗意,自然主义隐喻无处不在,但它们被分割在零散的叙事碎片中,仍然不免乏味(前20分钟尤其好睡……)不过还是很喜欢霓虹灯彩在丛林里流淌的意象。
身份和命运的交换,错位与迷失。泰国的魔幻现实题材挺迷人的。
很好 很无聊
东南亚当代电影。
摇摇晃晃的以为有点小意思后面还是无病呻吟了
看前半个小时以为是个养成系男友的故事,结果演到后面差点变成狗血三角恋。剧组是买不起霓虹灯管吗?改走“小夜灯美学”也是可以的。贵国到底要出几个邦哥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吗?反正我是完全看不懂这些人在干嘛……
整体观影过程虽然有点闷但很舒服,不会觉得犯困!画面及镜头运用很有特点!拍森林那几场戏依稀能看到阿彼察邦的影子!前半段略担心会成为一部酷儿电影,后来发现有点低估导演的表达欲!作为处女作,特别值得鼓励
先天预设的几组对位关系太强烈,又附加了诸多灯饰装点形式感,最终乃至要借由摩天轮的上下完成一种从人到他人,从人到鱼的机械外部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