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活的残酷,也有人间的真情。
他,有着一厢情愿的任性,不管生活是多么的无奈,总能孩子气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她,被生活打磨的再无情趣,所有的精力都围绕着这个家,甚至还不得不操心死后丧葬的费用。
他,为了不再让她伤心,回归家庭,却再无生气!
她,得到了他的朝夕相伴,却发现他并不快乐!
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理解和妥协的故事,故事的结尾有暖暖的春风迎面扑来,尘满面,鬓如霜,依旧桃花开。
儿子的自私和妻子最初的埋怨到最终的彼此携手,让我深深的感动范达思想不受年龄限制的“疯狂”让人更是赞叹不已,这样的电影我很是喜欢记起当时因范达不愿意搬到养老院与艾德一起吓唬和反抗妻子和儿子的做法,最终相见于法庭之上妻子的坦言也让人见到妻子内心的苦和爱后来范达选择改变而此时妻子得到了自己更不愿意看到的情形,一个活死人在艾德的帮助下妻子也为丈夫改变着自己这一切的一切让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这就是那种简单的但又不缺乏美的爱吧
电影一开头就特别像正大剧场以前放的那种电影,一个老小孩的促狭、幽默,哥俩好一搭一档,连家中儿子的离婚都被他当做笑话。
我以为这电影就要向着温情轻松的方向去了。
然而,并不是,老奶奶对他的花嗤之以鼻,要他看在儿子买二手墓碑的面子上,第二次让出房子。
再加上骗局被戳穿,又要四处筹钱。
一丝现实的尴尬气氛逐渐弥漫在整个电影里。
老人对现实的妥协,乖乖生活,却迎来了一个接一个的打击,变得不快乐。
真的要这样吗?
所有的调皮、不甘于无聊,结果难道都要坠入现实的沉闷和无奈?
当然,最后老太太还是想通了,与老头一起走上爱谁谁的快乐道路。
我不禁在想:我老了以后会怎样?
绝不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也不要她管我,尽完义务之后,just enjoy my life!
我知道那种痛快的淋漓的感动,也知道那种温暖喜悦的感动,但范达给我的感动是挤压状的,让鼻子一直处于无法控制的酸痛中,让你释放不出彻底的情绪.能做的就只是沉默的模糊双眼.而那种得不到理解,自己又抒发不出想法的感情,随着呆滞的过程更让我共鸣式的心里突如其来的空荡着无论如何结尾是完美的和一个自己生活了接近50年的老"不正经"在一起,即使是秋天也是春天的.艾蜜莉大约这样想的吧...
男主不相信自己的生命已经快到尽头,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依旧认为大有可为;他古灵精怪,和老朋友艾德一天到晚做着不伤大雅的恶作剧,寻找着刺激缅怀着激情。
男主老婆都一直忍让着他,即使发现他偷了棺材本还原谅了他,但是矛盾在他们儿子的问题上升级为不可调和的矛盾,还闹得上法院要离婚。
在法官的询问下老太太说出了自己对老公的理解和包容,对他的钦佩与失望,善解人意的女法官问老太太是否还爱着他老公,是否真的要离婚,请她一定要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结果老太太决定不离婚了!
但是这之后的生活里老头子为了达到老太太的要求,戒烟戒酒也不能再出去和好朋友疯了,整个人变得郁郁寡欢,也正是这段时间,老朋友艾德变成了偏瘫,住进了医院,生活不能自理。
也许正是这件事情让老太太发现如果不趁着还能走动的时间为自己做点什么,等着以后不能行动或者不能自理了的时候将会悔恨万千。
她发现自己爱着的老公是那个整天有很多奇思妙想,让生活充满乐趣的男人,所以她决定支持她老公的想法。
她拒绝搬出现在居住的房子让给儿子的第三个老婆住,并且告诉儿子:你有钱有工作还年轻,你有的是时间,可我们没有了。
一、玫瑰无因由,花开即花开 身在春天的人,从不去为秋天的落叶惆怅。
而处在秋天的人,却不断回想着春天的花儿,幻境中的美梦。
秋天斑驳了青春脸上的玫瑰色,显出了枯萎凋零的面孔。
当人们慢慢走入秋天的时间,生命开始像夏日的黄昏徐徐降临,仿佛是一块厚重的幕布就要缓缓落下来了。
曾经舞台上的绚丽喧嚣,都将归于平静。
环绕在身边的朋友们纷纷从舞台上退席,变成了一块小小的石碑,躺在墓园中,只能静静地等着有人过来扫一扫上面的尘土,放一两束鲜花,落下两滴咸咸的思念。
尤利 •巴基在书中写道:“青春的唯一权利就是——期望于生活的很多。
”那么,对于那些枯萎了的面容呢?
他们就不能再次拥有春天了么?
在秋天盛开的玫瑰就不散发芳香了么,有句诗是这么说的“玫瑰无因由,花开即花开。
”只要给它足够呵护,充足的养分和阳光,一年四季你都能看到它吐露着爱情的芬芳。
秋天,或者是任何一个季节不过是外表罢了,你想要什么样的季节,就在心中描绘出翡翠色的图景。
哦,这并不是让你对自己说谎,只是去寻找隐匿在世界背后的另一张笑脸。
如果说世界是一个不可解的谜题,那么生活就是一条通往其谜底的曲折漫长的道路。
而梦的职责就是将这曲折道路上的现实变为一种美,让人在奋斗得疲累的时候,眼前只见黑暗的时候,拥有更多的希望。
就像安哲罗普洛斯对于电影其意义的理解:“电影惟一能做的就是使时间的流逝变得甜美。
它给人做伴,让我们的生活稍微好一点,那就是好电影、好诗的作用。
”当他为坚持自己理想而疲倦孤独时,就看看喜爱的诗歌和散文,从对于美的共鸣中找到与人交谈的慰藉,感受到那股温润的美与情丝流过身体,就像是春天与秋天林荫道之间的穿堂风,那么自然的就把两个世界连接在了一起。
当然梦的这种职责永远处在未完成的阶段,那么就需要人们不断去努力实现,通过这样的方法寻找美。
而美又是无处不在的,并非只有莎士比亚的诗歌才是美的,并非只有蒙娜丽莎的微笑才是美的,并非只有春天的花开才是美的,你看那留着亚麻色长发的少女,如何从诗歌中走入了德彪西的钢琴曲中,成为他最为动人的作品之一,谁又能说这其中没有些许隐秘的情感呢。
博尔赫斯曾经梦见有个人要把莎士比亚的梦卖给他,于是他写了一本书。
能创造出美的人,他的梦一定是非同一般的吧,让人们都好奇他眼中的世界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也许连苦楚都变得甜美起来。
其实,真正美的不只是诗歌、不只是画作本身,而是能读懂它,怀有寻找美的一颗心。
人的身体本身是笨拙的,会困倦、生病、衰老,但思想却是自由的。
肉体的痛苦是难以承受的,那么就不能让精神再跟着受苦。
安娜•阿赫玛托娃经受了数年的迫害与磨难,但她从没有放弃通过诗歌的双眼来透视生活,她在列宁格勒监狱的艰苦岁月中写出了她非常重要的作品《安魂曲》。
在这首长诗中,所表达的不仅是叶若夫恐怖岁月中遭受的痛苦,也是在生活暴力的鞭笞下,诗人毫不屈服,不断探索着生与死的精神,她怀着悲悯的心看待这个不幸的国家,和遭受着此番不幸的人民。
他们的恐惧、血泪、生命、灵魂,都在诗歌如此美丽的庇护下流入读者的心中。
仿佛在一个优雅轻巧的睡梦中,他们终于能宣泄出在世间所承受的诸多苦难。
一夜间,只能盛开在暖阳中的花在雪地里也能破土而出。
在阿赫玛托娃生命最后的年月中,能为她生活带来美好的,令她动容落泪的依旧是诗歌,她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只是听到了收音机中传来赞美诗的第一个音符就掉泪了。
虽然那天如她所述,“又是灰色、空虚、悲惨的一天”,但是她仍旧对美怀有着那么多的感触,所以在那封信的最后,她写道明天将有人给她带来夏天的外衣,她将出去走走。
一切又变得如此静谧,充满希望。
阿赫玛托娃从没有停止过写作,始终生活在自己用诗歌编写的旋律中,仿佛那个不幸的时代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幸福。
“我从坟墓那死亡的拱门 出来,也许我能够再次 在深夜或者一大清早 在绿色的月亮下施魔法”——安娜•阿赫玛托娃 在捷克电影“秋天里的春光”(Autumn Spring 2001)中,已是七十五岁的范达无视死神的追赶,依然像渴慕生活的少年在嬉戏人生——不断拨弄着心里那颗温暖地照耀着他世界的太阳,不让它的热度消退一丝一毫。
在捷克,像他这个年龄的老人,一般都在攒钱为即将到来的死亡做准备,盘算着如何更舒适、更体面地躺进那口小小的棺木中。
一如住在范达楼下的那位老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他只是日复一日的望着窗外,就像回顾着他一去不返的春天。
让心中叹息的声音随着秋日的落叶一齐飘落。
而与此同时,范达却在和老朋友艾德,假扮成首都歌剧院的荣誉退休会员,对着富丽堂皇的豪宅挑三拣四,出入希尔顿饭店,把地产商骗得团团转;眼睛也不眨一下就包下整个酒馆庆祝退休,全然不顾一夜间的花销就让家里连房租都交不上;把给他庆祝生日的家人扔在家里不理,而是和艾德溜达在地铁站中,随意扮起检票员,只为了骗取几个年轻女孩的吻;他甚至还把所有的积蓄都拿去为自己的荒唐行为买单。
当然,他也不是总在恶作剧的,他也时常化身为具有骑士精神的见义勇为者,比如把兜里的钱一分不剩的都掏给失去妻子的故交;保护被其丈夫追打的女邻居,和她一起在电梯中大声唱歌。
对于范达的荒唐行为,儿子不理解,而他的妻子更是怒不可遏,每次辛苦存的钱都会在疏于防范下被范达挥霍一空。
不过,他也会想出各种荒唐古怪的招数作为道歉补偿,比如跪在门口,奉上一大束鲜花,如果妻子谈起他不愿意聊的话题,他就不正经的开始说法语。
妻子认为他这番表现,是惧怕年龄和死亡的一味逃避。
而范达则认为,老人就该富有,受到尊敬。
并用实际行动将这种生活方式贯彻下去。
“牛顿在一颗落下来的苹果上面只看见万有引力的定律,然而万有引力的定律并不重要,这是成熟,这是生活。
”(尤利•巴基)不要只看到秋天悒郁的悲哀和苦痛,不要只把蓝色的天空看成是空气的颜色,春天悄悄地在秋天里微笑了,在天空的背后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于是隐藏在年龄后那双眼睛就会愈发的明亮了起来。
二、秋天里的春光 病痛永远是在为死亡吹响的安魂曲,而那些经历过的悲伤,记忆中被遗弃的眼神,就像是挥舞不停的指挥棒,催促着乐曲行进得快点,再快点。
妻子艾米莉一直在抱怨范达嘲笑死亡,不肯面对自己人生之路已经不长的这个事实。
在范达和老友艾德•斯特拉的几次不多的关于死亡的对话中,他说出了自己对死亡的看法。
他说,既然人们错过了年轻时就死去的机会,那么只有死撑下去。
艾德抱怨着自己的肾病、白内障和高血压,其实同样高龄的范达也有心律不齐、胆囊炎和前列腺炎。
这就象年轻的时候,人们喜欢攀比谁挣的钱多,而年老后,就要比谁患的疾病少了,但范达从没有为这些困扰过,仅用一句“总比得艾滋病好”轻巧戏谑地带过,因为他要的是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他不知道面包卖多少钱,却喜欢研究美元汇率;他从不因为贪婪而赌博,除非觉得无聊想打发时间,而身边正好有个赌场;他经常假装成富人,不是因为虚荣,而是因为他有个穷苦的童年,希望尝尝富裕的滋味。
对于别人的不理解和冷眼,范达总能从容应对,每次被人揭穿后都是面不改色的做出赔偿,国王般的从容气派,反而把当事人气得笑着流泪,抑或是梦游一样结束和这个古怪老头的对话。
当然,他们没见过范达这样的人,能如此彻底的游戏人生的人。
年轻的时候,可以说这样做是年少轻狂,想要自己独一无二,但是他却越老却越疯狂,一点收敛的意思都没有。
他不像任何一个其他人,他只像他自己。
既然世界没空停下来听听人们的苦难,自顾自的美丽着,又何必把时间都浪费在庸碌无常的等待与哀叹中?
在遇到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筹得三万克朗的问题时,范达的方式是:抽奖、赌博或者抢银行。
前面两个他都干过,估计如果不是身体不允许,他真的会大大咧咧地去打劫银行,完全不计后果。
他才不去在乎什么体面的死,死去的人还如何享受,他在乎的是欢乐的活。
老人们都在低头找寻着合适的墓地,只有他抬着头享受美好的天气。
范达是大家眼中的怪人,很难用一个恰当的词来形容他。
面对他,人们唯一能做的表情无非是几个选择:气愤、惊讶、感激、目瞪口呆和捧腹大笑。
其实,范达并非是逃避生活的人,他恰恰是那个无畏地挑战生活的人,当人们都在祈求生活一帆风顺的时候,他却无时无刻不是希望生活得暴风雨刮德更猛烈些。
反观他的儿子加拉,是旁人眼中的“正常人”,每天为了工作奔波,却不让人喜欢,甚至让人对他的故事提不起任何兴致,因为他像路边的石头一样平凡胆小无趣。
他不断的结婚、离婚,再结婚,当前一任妻子成为他下一次婚姻的阻碍时,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年迈的父母腾出房子,给他和新婚的妻子,把前妻和乱糟糟的生活抛给过去的时间。
他从不去解决什么事情,他只会抱怨、逃避,庸庸碌碌的凑合活着,他逃避痛苦,追逐快乐,幸福却在遥远的地方对他冷眼旁观。
他是拥有夏天的人,却有一颗冬天般沉默不语的心。
面对生活的态度,该像乔伊斯曾经写道的那样:“欢迎你,生活!
我将与经验的实体做第一百万次的交会,在灵魂的熔炉里锤炼那拙朴未凿的自我。
”要不怕疼痛,去碰撞生活,才能像范达那样锻造出一个坚不可摧的自我,而像加拉那样为了少受些碰撞而四处躲藏,就只能是被生活磨砺得没了棱角。
艾德住院时,听说同院的一位老人经常裸着身体体乱窜,幻想护士给他们做色情按摩。
后来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其实他和范达做的事情,都不过是用荒诞的行为向死亡丢去一纸战书,大声地笑骂它卑劣的行径。
而挑战世俗与生活的结果,就是人们眼中的“疯子”与“怪胎”。
也许有些人真的疯了,有些人却是在生活与梦的交汇中不断寻找着平衡。
“他们不知道灵魂是在两重的路上巡礼着,生只是在寓言,梦也只是在寓言。
生的路上笼罩着黑云;梦的路上闪耀着蓝空的微笑。
生的路上长着恶草;梦的路上开着鲜花。
人,一个身体和一个灵魂,在这两重的路上挣扎着向前进,永远前进。
”(《秋天里的春天》) 范达和妻子艾米莉就像是现实与梦境冲突的体现。
妻子欣赏的是卜告栏里美丽的死亡宣言,范达却嫌弃墓地的风景不够花团锦簇、视野开阔;妻子关心的是三千克朗买来的二手坟墓,而范达一心想的只是去北极海滨度假;妻子精打细算地存钱,为了体面的死,范大大手大脚地花钱,为了快乐的活。
当然,有时候玩闹过了火,自然就会引来不可收拾的后果,比如艾德打电话谎称范达已死。
当出租车、救护车、灵车一辆辆开过来时,范达就知道大事不妙了。
本来平日里就被范达气得暴跳如雷的妻子,当知道丈夫假装猝死,忍无可忍地终于向法院提出结束他们四十四年的婚姻。
她自己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当初嫁给范达是因为他的与众不同,她诉说着自己如何一次次的谅解了范达的疯狂作为,但范达却并不感激她的谅解。
因为他需要的不是谅解,而是真正的理解。
爱一个人,并不是让他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接受并爱他原来的不完美,爱他的特点,爱他那些不为人知的小缺点。
爱一个人并非是在心中重塑一个完美形象,把他不停浇筑,摔打,变成那个样子,你爱的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人生追求,你要倾听他的心,爱他,并非爱想象中的他。
爱人总要经历一个阶段,那就是从一开始认识之后的盲目激情的爱,直到学会探求他真正的内心,而非你想看到的内心——“我飞入完美之爱的灵魂之旅/永远品尝生命树的果实 /因为你爱我却不占有我,/因为你没有努力说服我,/因为你属于我所属于的生命/你认识他,也让我认识他。
”(西奥多•布莱克)多年来,艾米莉经历着范达带来的苦恼时,看到的只是苦难和无奈,因为她一直都只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并没有把范达与她的生活合为一体。
所以当范达做出那些疯狂举动的时候,她恼怒,生气,只因为爱人不像她希望的那样。
而当范达后来为了让她开心,真的变成了她所一直希求的那样,每日随她扫墓,静静等待死亡的降临,变得闷闷不乐,艾米莉才知道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
原来,那些平日里的争吵都凝结成为了爱,她所爱的男人就应该是那个有着疯狂思想的开心男人,而不是现在这个昏昏欲睡,不抽烟、不吵架、不唱歌的沉默老头。
虽然,范达即将死去,但他的生命依旧闪耀光辉。
每一天,我们都能看到最后一片夕阳在他的背后熊熊燃烧。
当艾米莉学会用范达的方式去看待生活,热爱生命,他们的世界都被填满了眩目的暖阳。
他们学会了最持久深沉的爱——不只是每天重复着说我爱你,不只是疯狂盲目的拥抱接吻,不只是分享一日三餐的生活点滴,而是完成了灵魂的接触,用他们的翅膀。
春天在秋天的心上留下了一个吻,慢慢凝结成了一个成熟隽永的爱情果实,乘着巨大的热气球,消失在酒红色的天空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834529/
怎么把这么逗趣温馨有爱的内容拍得如此沉郁,噢,这就是老年生活,脑子和身体都不再雷厉风行,三个老枪手里潇洒抢一回只是银幕故事,连装装富豪都会被收费,志同道合的朋友会离开,孩子也不再那么可爱。
怎么把这么沉郁的题材拍得如此逗趣温馨有爱,噢,老顽童有颗不服老的心,他幽默热情乐善好施,他幼稚虚荣我行我素,深刻把儿孙自有儿孙福、为乐当及时贯彻到底,甚而扭转了老伴的传统思想,两人组成雌雄双煞,从此快意余年,潇洒尽欢。
《秋天里的春光》是目前看过的最喜欢的关于老年生活的电影。
男主老爷爷和他的老伴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和人生态度。
老爷爷不在乎死后的身后事,如老顽童一般和另一位老伙计佯装成各种角色恣意潇洒的生活,他的老伴仿佛他的反面,一板一眼的规划着未来葬礼并费心想通过自己去养老院来解决儿子的住房危机。
生死观的背后其实是人生观的南辕北辙,即:你究竟是更在乎自身的幸福快乐,还是世俗的枷锁?
从老奶奶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中国家长的影子,他们富有责任感,目光始终围绕子女转,子女成年后依然愿意付出大量的精力和金钱扶持,仿佛子女的幸福人生就是他们的幸福,完全属于他们自己人生的快乐我却一点都看不到。
有人可能会为此感动,我却觉得这是悲哀社会的缩影,因为他们在为老年时光塑造了如此残酷枷锁的同时还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心满意足的被奴役。
我只感到悲哀,悲哀于这样的社会常规的无耻,悲哀于那些老人行将就木,自我意识依然尚未觉醒。
我想这电影应该叫冬天里的春光更合适一点吧。
瞧,人生已经步入冬季,无法逃避的是近在咫尺的死亡。
冬天里难得一见的阳光乍现,也会让人如沐春天。
只是,当死亡的脚步日益逼近的时候,也时常感到茫然和无助。
一如电影中,老人对好友说的那样,“我们真该在年轻的时候死去。
“ 但是,当生命最蓬勃丰美的时候,你又如何舍得去死呢?
他的朋友回答,“良机既已错过,就要撑下去了。
“ 是的,就要撑下去了,即便死神明日就来叩门,也必须咬紧牙关,睁开眼睛,面对现实。
那些关于老去,死亡与病痛的故事,看过哈内克的名片《Amour》,那样冷冽又极压抑伤感。
也看过萨拉波莉的《柳暗花明》,作者的不忍心,给了它一个带点儿希望的美好结局。
这一次呢,导演常常慧心赋予它许多小小的幽默诙谐,隐没了那潜藏在暗处的死亡的幽影,是带着眼泪的淡淡微笑。
倘若你还年轻,还在四外奔波为今后的生活打拼。
也许你从没有时间,停下来静静思考一下有关老人,有关自己的父母,以及,有关死亡。
也许你就不会明白,一个老年人,他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虽然东西方文化多有差异,但当生命之路已走向尽头,怕想的多是同一件事情吧?
就如同电影中传递的那样,围绕着主人公的,那死亡的气息充斥在电影中,无所不在。
除了他们还有谁会留意布告栏里的讣闻?
谁会来打扫自己将来的墓地?
老人的妻子将省吃俭用的钱存在铁罐里一点一点的攒棺材本,收集自己喜欢的讣闻,准备通知亲友的名单。。。
儿子经营着一家制作墓碑的小作坊。
老人80岁生日 收到儿子送的一份大礼是一块二手墓地。
儿子心心念念的是将两位老人送进疗养院,以便解决因住房带来的家庭危机。
老人的妻子喜欢带着老人一起去打扫自己未来的墓地。
当他们在墓地遇见老人从前的一位旧友,老人问起他那身边的美貌爱人哪去了。
朋友答,六十年前我娶了她,上个月她死了。
这么讲话,听起来好残酷啊!
这么美丽的人,六十年前娶了她。
任凭你再美丽,在无情的时间面前也只能败下阵来。。。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年纪大了还是这些年来经了生离死别,一看老人的故事就会掉眼泪。
虽说这电影导演尽力不要把故事说得那么伤感,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位像老玩童似的男主人公。
他不喜欢陪自己的妻子去看墓地,也不好好地把钱用来经营自己的身后事。
他更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去住疗养院。
自从剧院退休以后,他常常把自己的年金花得一干二净,来实践他对自己的好朋友说的那样:人老了一定要有钱,还要受人尊敬。
于是他和自己的好朋友把演戏搬到了真实生活里,两人结伴伪装成上流阶层以到处参观豪华别墅为乐趣。
终被人发觉而赔掉了妻子辛辛苦苦攒到的全部棺材本。
当妻子因他这游戏人间的态度而提出要与他离婚时,他才决定按部就班,按照妻子的希望去生活。
可是这样的生活却让仿佛变了一个人,他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开朗了。。。
直到常与他结伴演戏的老友也中风瘫痪在病床上后,他的妻子才意识到他就是他,让他违背自己心意这样不快地生活,如同活死人一般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不如轻松面对,释放自己,就如同死神从不在那里一般地好好生活。
因为既然生命这样珍贵,时间已这样仓促,为何不听从本心开心过好每一天呢?
电影的最后,妻子从小铁罐中取出自己日常的积蓄,对老人说,走吧,我们一起去看你一直要去看的那座别墅。
于是出现在最后一幕里,一辆豪华轿车载着两位老人驶出风景优美的庄园。
老人又一如从前,玩起他的一贯把戏:这里真破,我不要:)也许生命就应该是这样子吧?
陪君醉笑三万场,不诉离殇。。。
夕阳西下,童心未老,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人生就是一种态度,可以生不如死,可以快乐人生。
这是三位捷克国宝级表演艺术家联手为我们谱写的一篇隽永清新、明亮中带点笑意的小品。
整部影片闪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只要能静心的看下去,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感悟。
看这样一部电影,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别样心情,足矣!
影片开始于一位艺术大师的购房经历,两位捷克老人携手打造了一出现实版的幽默话剧。
戏耍房产经纪人后,留下一张“名片”、潇洒的全身而退。
这俨然是夕阳红版的纵横四海,范达和艾德为这出好戏平添了一丝味道;童心未老,游戏人生。
两位“大师”转身在地铁站,化身为地铁站的工作人员,抓到逃票的少女,只是为了索取几个少女之吻,这是何等的惬意!
范达的老伴艾米丽因为范达的“顽童”作风,没少与老范达争吵,但范达每次总是能够用鲜花及甜言蜜语等把老伴哄得开开心心。
生活就在这样的嬉笑打骂中向前快乐的流逝着。
影片的矛盾由一张名片引起,让我们将时间的指针拨到故事的开头,当两位老人陶醉在自己精心设计的剧中剧时,一次致命的失误,为整个事件埋下了伏笔。
老范达在整个表演的结尾时留给了那个房产经纪人一张名片,一张印有自己家地址的名片。
当那个愚蠢的房产经纪人找上门的时候,范达才意识到整个事件的严重性,两位“顽童”被限期在一定时间内为自己的精心编制的谎言买单。
在两位老人筹划着对策的时候,范达的提议是:用手里的钱豪赌一把或是干脆抢银行。
当影片演到这里的时候,不知有多少人期待着,两位古稀老人持枪抢劫银行的出现。
在两位老人筹集赔偿的过程中又闹出了许多笑话。
导演在这里穿插了一段温馨的回忆,这一切来自于一次“老朋友的生日聚会”,看到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钢琴的伴奏下,纵情歌唱的时候,你是否感到年轻的自己是如此的苍老,还有什么比老友在一起回忆更快乐!
在小酒馆中两位老人一边喝酒一边笑谈人生的这一段尤其精彩,老艾德在这里奉献了精彩的表演,这一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范达“恶作剧”假死彻底的激怒了老伴艾米丽,两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甚至还走上了离婚法庭,导演通过婚姻调解员与艾米丽的一问一答中,让两位老人在这一特殊的场合中,重温了那些温馨的往事。
当看到这里时,不用宣判,影片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经过这次事件后范达开始改变自己,艾德因为中风住进了医院。
当范达用轮椅推着艾德来到医院的一角的时候,在这个寒冷的秋天,一株紫玉兰正迎风怒放。
镜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一切话语都是多余的。
艾米丽感受到了老范达为自己做出的改变,但这改变却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快乐。
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位从没开口说话的老人,就是那位每天呆呆的看着窗外,直到自己离开这个世界。
影片结尾艾米丽接过了艾德的“枪”与范达再次成功戏耍房产经纪人,看着两位老人潇洒转身撤退后,开心的大笑。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当范达终于放飞热气球的时候,每个人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这微笑就是秋天了的春光!
就是一个不切实际不负责任爱好浪漫的老头…一点也不可爱
我也想有人从空中洒钱淋我。。
它就像一颗宝石,也许你不能立刻发现它的光芒!这部电影适合给更成熟些的人或者不惧怕思考生命与死亡的人观看!..影片包含了很多生活的哲理有些我们值得用心去记住,生命就如同一次旅程不会因为被埋葬而结束,它会留在我们的脑海和灵魂里!(有影评!)
你整天打鼾,要不就呆坐在窗口,像楼下那个可怜人一样,不说话,不抽烟,不喝酒,不吵架,我再也受不了了!你到底怎么了?我嫁的是满脑子怪注意,很开心的人,让我整天能笑能吵的,现在你却坐在那里像个活死人..
拥有孩童般心的老混混
这是一部伴随着忧伤最后却依旧能给人力量的电影。观影过程中,我时而赞叹人老后,竟可以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可爱。时而又仿佛可以穿梭了数十年的时光,对老人们的想法窥见一斑。那一直伴随的忧伤是近在眼前却难以预料的死亡,那力量是对人生的态度。
没有大家点评的那种很棒的感觉,循序渐进,有很多小惊喜,但是那种对棺材钱的压力跟整体电影风格相冲。就是想大笑又笑不出来,想沉下心思考又没啥可思考的。反正有点怪。
老頑童未必令人認同,但慈祥又將生活整理的有條不紊的老太太絶對叫人喜歡。人生苦短,只要快樂且不害人就放手去做,且盡生前一杯酒!
当浪漫主义遭遇残酷现实~~作为暮年的老人该怎么办,电影告诉我们,既然死亡总要来的,不如潇洒走一回!
比Jan Sverák差远了
不是冬天里的春光,因为秋天仍然充满生命和收获,这就是迟暮晚年,可以更加自我和无所顾忌,再次释放燃烧夕阳。
这部电影刚开始看可能就只是觉得是两个不着调的糟老头满嘴假话到处行骗取乐,没什么太精彩之处,两个老头的自娱自乐的恶作剧甚至让人有点反感。但到后面却把钱给了本想行骗的比他过得还糟的人时,男主的善良显露无疑。两个小老头只是想借恶作剧逃离老年生活的无味与空虚。演员的演技真心登峰造极,后半段离婚时,老太(男主老婆)的一个长镜头陈述演技爆棚,感动值随着她说出的每句话、每一个表情而暴涨。后面医院那段演技也没的说。越往后越感动的电影。
不管多久,老去都是一个议题
人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死去
行将就木的时候,有一位好友一起玩耍,有一位伴侣陪伴左右,人生幸事也。
说实话,电影剧情可能一般,但是精神力和绝对值得满星,刘大白依旧完美,电影名很贴合,海报也很有趣,精神和灵魂高于肉体,头部在身体之上这种老年生活,我记录了,太牛了,扮演人生,我一定要尝试老头的老婆被感染的那一刻是最震撼的,最激动人心的,还有电影的末尾简直神来之笔,入戏太深,随后哈哈大笑
离婚就好了
游戏人生的老顽童,又气又好笑
人在年轻时就应该死去
老来乐,当一个老了的无耻的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