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点题外话,今天坐公交,看到前排有一对聋哑情侣,一直用手语诠释着他们之间的爱情密码,时而十指紧扣,时而“耳鬓厮磨”,并不时用鼻音发出轻轻的欢快的笑声——甜蜜蜜的时光就这样在那窄窄的车厢驻留。
这短短的30分钟车程让我在2006的最后一天亲眼见识了什么叫无声胜有声如果硬要和电影扯上点联系的话,那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有的人用甜言蜜语,有的人用香车鲜花,有的人只用几个简单的手势。
就像斯皮尔伯格用辛特勒告诉你应该怎样对待犹太人,而科因用波拉特告诉你不应该怎样对待犹太人。
《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这个近乎恶搞的片名,哈萨克政府花钱请《时代》为自己国家洗白白,而波拉特扮演者科恩开假新闻发布会宣称《时代》那广告是恶邻乌兹别克抹黑自己伟大国家的伎俩。
以及群情汹涌下,科恩不得不出面为大家降火,说电影其实是讽刺那些相信他描述的哈萨克斯坦人确实存在的人,他对哈萨克斯坦毫无恶意……这一幕幕的人间喜剧,已经在电影外为《波拉特》点燃了一个重磅笑弹。
波拉特是谁?
哈萨克斯坦排名第六的电视记者?
反犹太人,反同性恋,歧视女性的大男人?
对现代礼仪一窍不通肤浅无知的傻瓜?
不分场合,胡言乱语的大嘴驴?
其实,波拉特谁都不是,他只是一个使尽浑身解数在你的腋窝瘙痒,在把你逗得前仰后合,摇摇欲坠的时候,趁你不注意,拿走你钞票的小偷——你看,那几千万张带有$符号的小纸片在飞舞。
今年有两部相映成趣的伪记录片,《总统之死》一本正经,拼命让你相信真有那么回事;而《波拉特》反其道而行之,夸张恶搞,令人难以置信。
殊途同归的是,它们都让美国佬尴尬难堪了那么一阵子。
估计美国佬是憋足劲想看乡巴佬的笑话,《波拉特》的开头也没让他们失望:波拉特那个全国排第四的名妓妹妹,会像零零发一样随时拿出个奖杯,那个43岁看起来像63岁显然没有用过SK2的老母亲,镜头下像侏儒一样的母老虎妻子,还有那最精彩的像奔牛一样的奔犹太人节目——看到这里,可以想象美国观众已经在黑暗环境和人群的掩映下放肆坏笑,以为佳境渐入。
然而形势急转直下,短暂的调笑过后,随着拍摄场景移师美国,《波拉特》渐渐让人感觉到那笑里藏刀的锋芒。
如果说误会电梯是房间,用坐厕的水洗脸,当街手淫以及和美国人对幽默的讨论中暗藏玄机的“才怪”笑话是开胃小菜的话,接下来的正餐则让美国人的脸上表情有点僵硬了。
波拉特对美国女权主义者的蛮横无理恶俗调戏看似大逆不道,却道出了多少人的隐晦心声?
其实,“女权主义者”本身已经是一个歧视性称呼,在这个男权当道的社会,“女权主义”多少显得有点“旁门左道不合时宜”。
况且,性别权力的分配筹码一直以来都是握在男人手中,就像发哥在《黄金甲》中的名言一样——不给你的,你不能抢。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又有多少人碍于压力嘴上标榜男女平等,心里却不以为然?
特别是美国这样的奉行个人英雄主义的国家,波拉特用他的恶俗为我们揭开了一块更恶俗的遮羞布。
接下来对美国政客,同性恋以及反恐主义的揶揄更疯狂,也更搞笑。
印象深刻的是在牛仔竞技表演大会前,波拉特与那个毫不知情的倒霉组织者交谈,套出了他希望美国也可以“吊死同性恋”的真实想法。
电影上映后,那家伙怒不可歇,控告波拉特扮演者科恩诽谤——当然,他只是众多控告者中的一个。
剧情从戏里延伸到戏外,确实妙趣横生。
波拉特在牛仔竞技表演大会上对美国反恐主义的忽悠更是让座上的观众手足无措。
那首改编“国歌”对大美国主义的嘲弄更是肆无忌惮。
我们这些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当然乐得手舞足蹈。
再接下来就是笑料堆砌的过程,并在这种面部肌肉抽搐运动中继续完成对“文明”的调侃。
波拉特为AV女星转战加州,寻找“真正的”美国会抢镜头的熊糟蹋高雅的宴会逃离犹太人“魔掌”断背山式干架狂热的教派崇拜把意中人当套中人,抖下“才怪”笑话的包袱最让人惊喜的是,结尾大团圆SAY GOODBYE的时候,人群中竟然有那头大笨熊当笑到要找喇叭丸医肚子疼的时候,我终于明白,我上面貌似深沉的分析和说教其实都是废话一堆。
就像《辛特勒的名单》让会感动的人感动一样,《波拉特》也只能让会羞愧的人羞愧。
深深根植于一个族群中的观念和想法不会因为肤浅的调笑和批揭而有根本性的动摇。
历史的衍变和发展所必经的种种不合理,不平等,也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美国人对《波拉特》买帐,因为于他们来说,那只是一个无伤大雅的笑话,看完回家就洗洗睡。
这个世界就像凌凌漆口中的猪猡公园一样,我们置身其中,浏览百态人生,颂扬真善美,斥责假丑恶,指点江山,嬉笑怒骂,好不得意。
然而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却成了人家指手划脚,评头品足的人文景观。
我们敢说,上面关于哈萨克斯坦,关于美国的“笑话”,就能隔绝于我们的社会?
在这个公园里,我们总想把自己幻化成置身事外,参透全局的智者。
悲哀的是,在这个公园里,我们既是看客,又是动物。
如果你看了《波拉特》后只会嘿嘿坏笑,你没有错,因为至少,你不会以为自己就是那个清高的旁观者。
这部片子我是在凌晨一点看得...看到两点三刻左右我觉得这部片子还不错很搞笑也很荒诞说的是一个哈萨克斯坦记者与其制片人去美国取经的故事其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搞笑荒诞令人捧腹的故事很具有讽刺意义讽刺了在哈萨克斯坦的乱伦,妓女美国的教会,留学生,以及上流阶层的宴会,所谓的动物保护,甚至还有斗牛和黑人的嘻哈文化恩的确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Borat操着一口一塌糊涂的英语(个人觉得比日本人讲英语还好一点,可是语法漏洞百出)介绍自己住所的时候便开始BT了...好吧...比如姐妹是妓女比赛的第4名,Borat还和她深情地接吻了..好吧...比如Borat见人就用吻脸颊的方式行礼,还乱搭讪...伙计,可是在美国诶...差点被群殴死...在地铁里那只鸡也出来秀了一把鸡肉,地铁里也是一片狼藉...溴事很多很多估计我用手指和脚趾夹起来一起数也数不清所以不举了也有好恶心的用马桶水洗脸...买了一只熊当保镖(最后熊头出现在冰箱里,很精彩)把便便装在袋子里,举到餐桌问别人怎么处理以及猥琐的6cm--14cm还有么便是最强大的了:裸蹦和制片人打架时候的吃屁屁,以及两个老裸男在正在举行宴会的餐厅互相追逐打闹旁若无人嬉戏...太强大了...估计是偷拍的(柱状体打上了黑条,在此建议制片者换成Bush或者阿扁的头像)荒诞是因为Borat为了一个素不相识的a片女星私自更改了国家给与的伟大任务,改变行程去追这个女的,满嘴挂着"sexy time"体现了哈萨克斯坦人无穷无尽的性欲以及生殖能力,在此我表示一下小小的感慨...写不下去了俄,第一次写....总结:其实还是值得一看得拉
我们总以为有一些东西是常识,但是文化的差异是巨大而有趣的。
片名很有趣: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尊重对方的文化是困难的,很多我们称为陋习。
讲不清楚什么叫人类进步,讲不清楚什么叫尊重。
Sacha是一个没有权威感的人,很棒。
对于自己的文化、环境敢于嘲笑,作为犹太人,却可以不正经的玩笑他。
难能可贵。
所以作为个人,我这样的一个个人,learn what from America才是对的、好的、应该的呢?
有标准和指导吗?
用荒诞现实主义的手法调侃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可以让你抽筋地笑,尴尬地笑,会心一笑。
大量的限制级图像对于成人心灵的伤害和儿童一样大。
除了少儿不宜,观看本片时请勿进食、谈恋爱……就像在如厕的时候不能做的那些事一样。
美国人就是十足的法西斯这部电影的名字十分值得一提,长得吓人;《Borat》只是简称。
加上副标题后是:《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把这部电影当作恶搞的类型片是我的初衷,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也是这样感觉到的。
无他,唯黑色幽默而已矣。
后来渐渐觉察出里面的暗藏的意味,我有点严肃的意识到,里面似乎有丑恶的意识形态。
美国人有妄自尊大的英雄情结,坚信他们注定要拯救全人类。
我对美国人的所有的印象大抵都可以从这个发展出去。
《Borat》是以反讽美国文化为出发的,但是里面丑恶的拯救情结却丝毫没有因为这个中心被掩饰起来;反而,借由这个冠冕的中心,里面的那种高傲的嘴脸把反讽这个主题也烘托得更像是表现美国人的一个高姿态,他要把自己身段放低一点,更靠近我们这些在他下面的、他看起来很可怜的人。
不过也很难说,反讽这个东西很难搞。
过了就矫情了,不明深意的人可能信之以为真。
比如我,就坚持,这是部反讽过头——起码不能让我信服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可以被我用作说辞。
borat介绍的库赛——乌兹别克斯坦的小村庄里,村民不是乱伦者就是强奸犯,borat的妹妹是全国第四的名妓(还有奖杯),弟弟是残疾,母亲43岁是全村最老的老人,老婆是悍妇,奶子下垂到和屋子里站着的母牛一样。
并不是说电影中的所有事物都要真实有据。
我的意思是,这样的夸张从美国电影看到,不像反讽,而像嘲讽。
如果可以,我愿意借电影中的情节嘲讽美国人一番。
(可能这也是导演的初衷)1Borat刚到美国,和每一个纽约路人打招呼,所有人避之不及。
2美国人得意的冷幽默很不是那么回事。
电影里有个教授Borat典型美国幽默的人介绍了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笑话“Not Jokes”,说白了就是在句末慢慢吞吞的加一个大声的“Not”(我都不想举例……)比如你穿了兰衬衫,我要说“That shirt is black…..Not!”Funny 否?
电影中的这个桥段结构很好,临近电影尾声Borat对他心中的女神——艳星帕梅拉•安德森拉说:I am not attracted by you any more!Not.这个真的很妙……3 自诩为女权主义者瞧不起女艳星,言语中的不屑,好像她们是比男人更卑微的人。
街头游行的同性恋对Borat最亲近,没有偏见。
4 商人势利。
(这个恐怕是全世界上商人的总体形象)5 对borat唱的哈萨克斯坦的国歌喝倒彩。
尽管那个国歌确实很好笑,特别是Borat用美国国歌的语调唱出来。
歌词是: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其他的国家都是娘娘腔在统治。
哈萨克斯坦的钾出口第一,其他中亚国家都需要我们的钾。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其他国家都是同性恋的家园……我没有考证这个是不是真的是哈国的国歌。
这个歌还出现了两次,另一次是在电影的最尾声。
恐怕美国人最在意的是,他们觉得美国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6 黑人对borat也很亲近。
而黑人并不太得到美国白人的亲近。
7 那个基督教宣讲会很可笑。
如果把里面的演员换掉,在中国就是法轮功。
Borat的自己的笑料也很多,如果你单纯的希望看笑话,这部电影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影片最后,导演安排了一个大总结,从Borat的口中说出来:我学到如果你追逐一个梦想,特别是有塑料假胸的人,你会错过眼前真正美丽。
这样说你可能不懂,这句话是有影射的:在电影中,Borat最终看透了他本来的艳星女神的虚伪,爱上了一个黑人大肥佬(这女的真的是……)影片如果分散讲起来,有很多很值得探讨的点。
我也不可能一一说来。
我愿意大家自己亲自观影,做出自己的评判。
最后,Borat也不忘嘲讽一下美国的流行文化,顺便也嘲讽了我。
他对着镜头说:他(Borat的邻居)还是个混蛋,我有了iPod,他只有Mini iPod。
人人都知道那个是给女人用的。
我也用mini,并且和里面那个混蛋邻居的那个一样是蓝色的。
俄……PS:1 影片本身的噱头也很多。
详见http://www.douban.com/subject/1870044/2 我第一次知道Borat是在MTV Video Music Awards 2006里,里面主演Sacha Baron Cohen和Justin的对谈我基本上没有听懂……3 我身边的朋友,我愿意拷给你看。
我觉得值得一看。
不像《Babel》,这个我绝对不会推荐你的……
为什么老是要在恶搞电影之后加上一堆标签,什么批判,什么讽刺,什么自由,什么虚伪。
《波拉特》就是哈萨克斯坦版《大话西游》,只不过由美国人杜撰。
私以为比《大话西游》好笑一些,但是笑得还是有点不得劲,有点尴尬有点惶恐有点不安。
这电影一点都不安好心,如果只是笑,那这笑因为太低级,而要时时提防屎尿屁带来的生理不适;如果要证明那堆标签,于是笑里面也掺进沙子。
总之不能放心安笑。
尽管我昨天咯咯哼哼了整整一个半小时,但是天知道那到底是不是享受,快乐和享受是两回事吧。
并且,理性地讲,我完全不能认同它要讽刺的东西。
本意是说,貌似自由的美国也有很多束缚,比如不能随地大小便,不能随便亲吻别人,不能随便说少数族群的坏话,等等,美国式的自由民主实际上很虚伪。
这样的论调早就泛滥,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本着深刻严肃的酸葡萄精神,大酸特酸。
好在这部电影是美国人自己拍的,这就属自嘲了,就要算高明了。
不过,我们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人民,可别真以为它可笑,值得讽刺了。
什么时候我们乐于自嘲,那才意味着我们发展完毕。
这部电影明摆着丑化了很多族群的形象,所以它的恶搞是真的很“恶”。
所以除了它让我笑了这一点贡献,这部电影其他方面我憎恶。
但是憎恶归憎恶,它以无数敏感台词和内容依然能够通过审查,我们就做不到,仅凭这一点,我们于是仍然更需反省自己,而别想着讽刺别人。
隔了三年才看这部电影,仅是一时兴起依稀记得当年这部片火的时候各大媒体说它如何辱哈、各种纠纷blablaBorat 以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身份富有情调地狠狠调戏了米国各族各界人民才结束的 South Park S13E14 中 Cartman 在大唱 Monirity少数民族及女权、同性团体非常在意自己不容侵犯的身份实际上整个社会并没有发自内心的平视他们越是在意自个的特殊身份就越没把自己当普通民众划出了界限自然也不能融入社会造成了目前这类群体的人敏感、易激动、易觉受辱的现状国内那帮动不动就说别人辱华的愚民也是容易高潮的范儿各国无思想的P民是殊途同归啊汉族的兴旺在于兼容并包,吸取各族文化的精华自然选择会将那些狭隘的人淘汰,无意识的民众无罪哪里有富有煽动力的领袖,哪里就有集体疯狂的 Nazi Germany
《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坦而学习美国文化》的调笑功力确实了得,而且我既不是哈萨克斯坦人,又不是美国人,所以就理所当然地可以笑地更开。
听说本片上映以后反响极大,造成哈政府出资在《时代》杂志上登出文章,告诉美国人哈萨克斯坦并不是电影里所说那样。
另外,波拉特那件性感泳衣虽然只在片中出现了5秒左右的时间,但其影响及引领潮流的能力却是“不是黑色也不是蓝色的灰色西装”无法匹敌的。
影片表面上虽然极力凸显哈国主持人的蛮荒,但在另一方面,也狠狠地踩了美国一脚。
嘲笑美国的反恐战争,讽刺美国的大国情绪,同性恋,嘻哈,房车流浪汉(垮掉的一代?
),疯狂基督教,色情行业,哪样都被导演恶搞了一把。
不过也只有这种亚文化才能接纳波特拉——美国主流文化严重的蛮荒,这样也就成了一种讽刺。
波拉特最后终于学会的"NOT"的笑话,美国文化却另他失望不已。
所以波拉特才回到家乡,继续嘲笑自己的邻居,那样才是低俗又可爱的波拉特。
http://imapollo.blogbus.com/logs/20101821.html
很久以前看过一套美国电视节目,叫“X”什么,记不住了,节目的形态大致是恶搞+真人秀+偷拍,每期节目都请一大堆现场观众来和主持人一起比X的手势,所以我记住了一个X。
而真正的节目主点是播放主持人扮装成各种各样的人去整人然后偷拍的情行,比如有时候主持人会扮演成一个相亲者,去和姑娘们相亲,然后状况百出,或过于粗鲁,或过于紧张,然后姑娘们做出的各种自然反映都被偷拍了下来,再然后拿到节目上播,被偷拍的人们也会被请到现场,与观众们一起尖叫、欢笑、鼓掌……美国人好像挺好这口的。
所以在我看来《波拉特》就是“X”的升级换代,只是这次前因后果叙述得完整些,故事情节连续些,料放得多些,玩得猛些,但是换汤不换药,我一直觉得这位波拉特就是当年那位“X”的主持人,那哥们儿经常幻化成各种形象出来见人,而且老外们又都长得差不多,so...嗯嗯。
《波拉特》又名:《波拉特:哈萨克斯坦人的美国学习旅程》、《波拉特——为了建设伟大的祖国哈萨克斯担而学习美国文化》等等,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这片子在走边缘路线,而且是奔着得奖去的。
影片确实很边缘,被偷拍的也尽是些边缘人物或团体:犹太人、女权组织、黑人、同性恋、吉普赛人、极端宗教份子、妓女……但这部影片其实根本没有立场,既不站在强势一面,也不倾倒于弱势群体,完全中立。
所以影片上映之后才会有弱势群体声讨反对,而强势的一面才会一笑置之或者大力追捧,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弱势群体要的是关注,而强势的一面总要表现得宽容,不管实事是不是真宽容。
一切矛盾、冲突大概都来源于不了解。
而不了解可以赖语言不通、文化差异方面,甚至可以赖到上帝身上去:当初为什么要毁了巴别塔、搅乱人类的语言?
可是上帝也会怕啊,如果人类齐心合力建成巴别塔上帝将会被拉下神坛。
所以宽容并不是人类甚至是神类的本性,相较之下误解可能来得更重要些,所以波拉特在美国状况百出并不是反映哈萨克斯坦落后无知,美国人并不用沾沾自喜,如果反过来一个美国人去哈萨克斯坦学习依然会状况百出,因为不了解,也不想真正去了解。
因此波拉特也并没有通过学习了解美国,他根本就没顾得上学习,他在美国完全我行我素,以自我的方式行事,所以他带回过国的不过是iPod和mini iPod、恨犹太人变成恨基督教,这些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实质并没有任何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让大家都抢着去说话,可却不愿意听别人在说些什么,这东西大概是在巴别塔倒下的时候上帝赐予给人类的。
而《波拉特》获奖大概是给各方面都找到了一个出口,不论是弱势的声讨还是强势的宽容,之后,大家还是该干嘛干嘛,还是甭琢磨世界大同天下为公这件事了吧。
我指的是美国白人.《波拉特》后面还有很多字,但是没记住,就这么叫吧在美国这么火.票房口碑都不差,足可见这部片子确实是深入人心.片中那个来自哈萨克斯坦的第六号知名人物波拉特,上了美国,就好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还要夸张.甚至连抽水马桶都不会使用.而哈萨克斯坦的国内,更是一片狼藉.该地区最年长的女性只有43岁,看上去都有86了;邻居不是变态佬就是嫉妒狂;老婆十二岁就被他买进了们;最让人爽的,也是最有趣味的,就是那个奔犹太人节. 到了美国,一切都变了.这里有女权组织,有同志,还有犹太人.一切都是那么的约束.波拉特当然是无法适应.对于女权,对于犹太人,对于同志,他的脏话是随口就到.当然了,还有乌孜别克人,还有吉普赛人.波拉特可能说出了美国人的心里话.梅尔吉布森也是说出了,但是他不是在电影上,所以很多人--尤其是犹太人--猛烈的攻击他.但是这部片子的主演当然不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犹太人.看看片中的美国人也挺惨的,什么都不能说.不是犯了这个忌讳 ,就是一不小心歧视到另一个团体.就算是女朋友被个黑人把了,恐怕要是打了那个黑人,都会是种族歧视吧.为什么那么一个自由的国度,就不能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的爱恨喜好呢?我就是大男人主义,我就是讨厌同性恋,我就是其实有色人种.这些发自自身的感觉为什么就不能表达出来呢?这也叫自由?纯属自欺欺人.整天过着这种日子,美国人也真不容易,尤其是白人.片子里就有个人说了,美国人是属于那些少数族群的.可能是少数族裔,也可能是残疾人,也可能是同性恋,也可能是低收入者,总之,是属于各种各样的少数族群. 还有一个就是,想一下,如果这个波拉特是个中国人,我们的那些fq会怎么样?http://tin1016.spaces.live.com/blog/cns!49A79B57DDF65AA1!1079.entry
don't like it. too crude.
真无奈了,真无奈了啊啊啊啊。太疯狂了
Borat并不疯狂...疯狂的是这个世界...
前几天看的。10,69,拳交。很强大。
拜伦科恩远远不止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个政治行动者。
看的人真不舒服~太恶俗了~
胖朋友不辞而别后Borat一个人坐在车厢里的那番话竟让我觉得有点儿伤心。
不可复制的成功~粗俗如此又讽刺性如此深刻的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55
很讽刺,把美国文化都侃了个便
开头很搞,后面不怎么好看了...
太脏了
典型的英式幽默,讽刺一切,恶搞一切,意淫世界。居然是美国拍的
还可以这样搞笑。
好像是我唯一看到一半看不下去弃掉的片子……
就是非常喜欢
科恩真是无下限
当人有了理想
这个片真的好低级啊,这跟多年前美国人通过傅满洲宣传中国人是黄祸有什么区别
犹太人在中亚也不受欢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