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符合故事情节地说,爱与对彼此地依赖,在其他感觉逐次消逝地过程中,愈来愈浓,最后成为生命延续下去唯一依赖地感觉。
本来我从一开始就想着,想要fuck的感觉会不会最后也没啦?
还好,一直都在,电影结束的时候也没提。。。
刚刚发布影评出现错误,于是浏览了一些之前的影评,发现很多观后感都很接近,就不多说了,不过有一句话又一次触动了我,这里稍加改动:生命是一场缓慢的死亡,希望能与最初的你同归于尽。
追求《完美感觉》是人性的本能,谈一场恋爱最能够获得,在全世界人类都染上五感消失的绝症背景下,男女主角的相互吸引是最原始的,电影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绝症来临前的最后享乐,而每次症状来临之前所带来的情绪反应,却在暗示“存在感”的重要性。
懂感官的人是会撩的《完美感觉得》里的男主角职业是厨师,不是因为会做菜的男人很性感,而是因为厨师是一个需要完美感官才能工作得出色的职业,工作中,厨师用美味佳肴来满足食客,生活中,厨师用美味佳肴来追求自己喜欢的女主角,懂得挑逗感官的人是会撩的,食色性也,女人会因一场美味的前戏,而不太赤裸的目的激发起想要被满足的欲情。
本片的女主角正好是一个压抑欲情的人,她的职业是流行病学家,爱情在她这里也是一种病,所以,当她发现人们失去味觉的不治之症开始流行起来时,她一直强作镇定,她用逃避来解释这种症状会过去,然而爱情中的吸引力跟创伤一样顽固,通常不会轻易就被忘记。
女主的性压抑是需要被撩的,所以,厨师的出现很成功,当晚他们就在床上相拥。
爱情存在的阶段本片因为尺度大而曾被豆瓣封杀,但片子的内涵却需要这种表达,片子表面上在剥夺我们的“五感”,放大“欲情”,每次一种感官功能消失前,都会有一场激烈情绪的先兆,通过这些情绪我们能看到内心复杂的诉求,它们大都来自回忆里没被疗愈的部分,它们是串起本片的剧情线,演示爱情从发生至消亡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嗅觉-悲伤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在作文中常常会写这样的句子:“不经鼻子一酸,眼泪就流了下来……”片中女主在吃下男主亲自为自己烹饪的美食后,悲伤起来,她想起了自己对父亲的回忆,同时也把症状传染给了男主,随后两人都失去了嗅觉。
爱情的降临通常是因为悲伤后的乘虚而入,或许你觉得这个说法让你很愤怒,你会觉得这是一种欺骗,但完美无缝的人格意味着孤独,大部分人类都没有抵御孤独的优点,我们是不完美的,我们得给他人让彼此“完整”的机会,像厨师一样无意间打开了女主的心扉就等于打开了这个机会,敲开一个鸡蛋首先得制造裂缝,当我们看到了彼此的裂缝并愿意去接受“它们”时,爱情就自然发生了。
第二阶段:味觉-饥饿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很容易被理解,在爱情发生以后,我们开始想去给予和索求,这是一种互动的需要。
我们通过互相探索找到彼此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总想给对方看到自己最完美的一面,这里面带着我们孩子般的“创造力”,把对方带入无拘无束的宽广海域中。
跟全世界的人类一样,厨师男和女主也相继失去了味觉,但他们并没因此而放弃对彼此热情的探索,工作中,他开始在人们的其它感官上下功夫,比如尝不出味道就把菜做得好看,至少视觉可以满足,他带女主角尝剃须泡沫的软,玩弄香皂绵绵的口感,当然不建议我们在现实里面也这样去做,只是提示恋爱中能在对双方身心不造成伤害的范围内,用游戏的方式探索一些未知领域的新乐趣,对彼此的包容度都能做到了解,然后再考虑如何求同存异,最后找到一个合适的尺度去定义这份感情。
第三阶段:听觉-愤怒当爱情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我们开始争吵,以此来判断这段感情还有没有必要继续下去,片子里的厨师男被“失去听觉的不治之症”传染后,开始挖苦女主角的缺点,攻击她精神上最隐私的痛点,像所有吵架的情侣一样,之前对对方呵护有加的那些弱点,现在都成为了争吵中最有利的武器,即便是在一部有着情绪传染癌背景的末日科幻故事里,男主的丑陋行为依然无法得到女主角的宽容。
女主角用冷暴力暂别了这一切,无视男主打来的道歉电话,这个时候就到了爱情的取舍阶段了,想结束的人通常会选择继续冷暴力,不过一定要坚持不再给回应,否则将会迎来又一轮恶性循环,不想结束的人就去吵架吧,像女主一样也愤怒起来,把心中的不快都发泄出来,用吵架的方式让对方听到自己的立场,也是一种沟通。
第四阶段:视觉-微笑不谈恋爱让人寂寞,恋爱却让人更加孤独,我们微笑,是为了把彼此的距离缩短,这大概就是片子为何安排在视觉消失前人们会有微笑症状的原因吧。
这个时期的爱情已经褪去了探索阶段的新鲜感,多了一份熟悉过后的麻木感,就像互相拥抱太久的两人早已看不见对方的脸。
厨师男主因为“听觉丧失癌”被隔离了起来,在误会产生后,两人互相冲破隔离勇敢寻找起彼此来。
在这个阶段里,爱情像一块鸡肋,摇摇欲坠,想要死灰复燃,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如果在外形上还特别邋遢就更难了,没有谁想在感情倦怠期还看到一张颜值不高的脸,所以导演让伊万伊娃在本片里“床戏过火”来提醒我们这一点。
“感官”在爱情里依旧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要想这个阶段的爱情重获春天,除了换一个人恋爱以外,也可以再次去“武装颜值”为第五阶段的“触觉”做准备。
第五阶段:触觉-灵魂接第四阶段谈到的准备,这个时候在爱情中的男女如果在之前通过“健身”、“衣着打扮”获取了比之前更富魅力的“外部包装”,那么“触觉”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它能帮助爱情中的两人重温第一阶段的“兴奋”,然后彼此会发现,原来你还在,甚至比以前更好。
双方开始对爱情所经历的那些阶段开始反省,不过本片给了一个开放性的结局,让男女主角停留在了失去视觉后的黑暗中,然后我们就在黑屏中听女主角描述两人再度触碰、相拥,对此绿米主观的觉得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发现爱情又倒退了回去,无论之前多么努力,也永远无法一劳永逸,所以爱情需要持续努力,这样来看爱情好像有些悲观,也让人疲惫,因此而放弃的人不在少数,那么另一种解读是爱情里的一片漆黑在说明伴侣双方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个小世界叫此时此刻,要延长爱情的生命力,就需要学会知足,同时培养能平静体验此时此刻的能力。
爱情中触觉告诉我们是需要“被存在的”,视觉让我们存在于对方“深深的脑海里”、味觉让我们留在对方“心里”、嗅觉把我们放到对方“梦里”,听觉又让我们出现在对方为我们带来的“歌声里”。
欲望将爱情升华,有一刻,我们会觉得恋爱对象是唯一的,自己和对方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清醒之后,我们又各自孤独,并想把之前的美好体验一再重复。
更多影片解读欢迎关注:yy-fresh(绿米的梦中梦)
2013-06-12越来越喜欢英国。
在这个人口不多,天气和食物都很糟糕的岛国,传统上有些保守的人们往往能想出特别好的一些题材。
《黑镜 Black Mirror》系列中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离奇,而这部《Perfect Sense》中描述的故事更是从来没有在电影中展现过。
一阵痛哭、一顿狂吃、一场暴怒、甚至在一个毫无征兆的时刻以后,大部分的人类先后失去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
仿佛,人类在这个宇宙中,人类只是相对高级一点的机器人,冥冥中有一种力量可以随意操控我们的生命。
而在渐进渐强的折磨中,用树叶拂过脸庞感受气息,贴近喇叭来感受声音的震动,人类始终在努力应对这种变化,虽然有人打砸抢,但是也有人在沉默中扶起一辆辆倒掉的自行车。
这些举动让人觉得温暖,也觉得充满了乐观和力量。
男女主角是幸运的,在失去视力之前,他们最后一眼的世界是自己的爱人,也能在黑暗来临的霎那抱紧对方。
嗅觉功能消失殆尽,气味不再触动记忆,成千上万过往的片段逐渐消失。
烟雾的妖娆可以让我回想起你指尖的烟草味;香水瓶的分类会提醒我你喷洒了不同香水;咖啡的苦涩会代替它的独特香醇让我看到洋溢在你脸庞的表情。
失去味觉,终于可以让烈酒和白开水喝起来一种味道,我或许能灌入更多液体,更快自己变成在你面前酒醉的白痴;无法区分熟肉和生鱼片的口感会不会有理由跑遍全城的餐馆。
即便再也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声音,还是能根据你的表情猜测你要吐露的文字;虽然无法再听到你的歌声却会把那些曲调保存在记忆的最深处;听不到雨点敲击玻璃的声音你一定会睡得更安心;当世上所有电影都成了默片,你会不会不再惊吓。
当黑暗来临我或许也不会惧怕,你总是在我的记忆里和梦里才会出现,我已习惯用这种方式来想念;手心的温度会告诉我你在身边;站在你前面时拂面的轻风会见证这一刻。
所有感官都可以失去,可回忆丢不掉甩不开,它们让你在我的海马回里分外深刻。
这场疾病来得毫无征兆,而我会记得与你相关的所有。
我是法国女星伊娃·格林(Eva Green)的粉丝,自从看了她主演的《戏梦巴黎》之后就不可自拔,到处找她主演的片子。
前几天,阴差阳错地看了一部叫《完美感觉》(Perfect Sense)的电影,也是她主演的。
不看则已,一看就傻了眼:这部片子交代的故事背景和我们这个世界正在经历的大疫情何其相似啊,只不过传染病主要损毁的是人类的感觉系统,不直接致死,但似乎更恐怖。
同时,它显然有世界末日的隐喻。
影片中,疫情是这么爆发的:某一天,世界上突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患者的症状是先悲痛欲绝,紧接着丧失了嗅觉。
随后,这种病毒开始变种,被传染的患者先是饥饿万分地见什么吃什么,再是丧失了味觉。
这还没完,不久之后,凡被传染者先是出现暴力倾向,抓狂一番之后又丧失了听觉……即便疾控中心察觉到了这种病毒也无济于事,因为根本研究不出传播路径,仅知道它源于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以及正在全球不断扩散而已。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宣布这种病毒不传染,人们不必惊慌。
在病毒的轮番侵袭之下,世界陷入了恐慌,城市生活空间更是完全失序,就像经历了战争,人们只能被迫呆在家里。
这时候,户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趁乱满大街捡漏的机会主义者,另一种是继续在挤牛奶的农民和坚守岗位的士兵。
在出现传染病苗头的时候,在疾控中心工作的女流行病学家苏珊(伊娃·格林扮演)正好与自己住处楼下餐馆的行政主厨迈克尔厮混在了一起。
她已不年轻,试图找到一个归宿。
只是这名主厨以性为约会的唯一目的,这使苏珊的内心很不是滋味,只能边走边看。
与此同时,他俩先后被病毒传染,失去了嗅觉和味觉。
在一起的时候,苏珊甚至以品尝迈克尔的刮脸泡沫和洗浴肥皂来苦中作乐。
随着全球疫情的不断加重,苏珊和迈克尔各自的工作几乎停滞,他们在一起的时间不断增多,只是这时候迈克尔知道了苏珊无法生育,而迈克尔也道出了前女友身患癌症之时,他跑掉了的罪恶过往。
为此,俩人迅速弹开了——迈克尔开始尝试制作新的菜品,苏珊搬往自己的姐姐家住,继续冒险上班。
不过,他们俩又先后丧失了听觉,开始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中。
更为恐怖的是,苏珊得知了其他国家已经出现了丧失视觉病例的消息,这意味着他们已经距离丧失视觉不远了。
在这种情况下,某种求生的本能或者内心需要被保护的冲动使苏珊突然产生了去寻找迈克尔的冲动,并在视觉丧失的最后一刻找到了他,几乎与此同时,迈克尔也丧失了视觉。
当他俩在街道上拥抱在一起之时,他们没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就像两尊雕塑摆在那里,构成了某种极端的讽刺。
当然,幸好苏珊和迈克尔最终拥抱在了一起,这样我们还得到些许慰藉……世界还在,但人类丧失了感觉,这比病死还可怕,这或许也是对末日最“优雅”的隐喻。
前段时间看《博尔赫斯谈话录》,双目已失明多年的他1980年在美国某高校接受访问时说,他现在最想的就是死去,并被迅速忘掉,只是当然不会自杀。
这么伟大的作家都在失去感觉之一之后难以免俗,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本片上映于2011年,极具预言色彩,虽然一直反响不大,但我能在这个特殊时期看到它也算是一种幸运。
活着不易,让我们珍惜吧,谁知道一觉醒来,我们会在哪个长筒皮靴里探出脑袋。
《完美感觉》当然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这爱情故事如此的“与众不同”。
而世界末日的到来不再是洪水等外部的自然灾害,而是从人的内部发生的逐渐失去感觉的过程,而这过程中,世界分崩离析。
人们先是失去了嗅觉,在一阵孤独感来袭和疯狂的吞噬之后,人们又失去了味觉,进而又在混乱的暴力和狂躁之后,人们失去了听觉,失去了声音,最后失去了视觉。
于是,人们完全地堕入无声无味的黑暗世界。
然而,在每一次失去一种感觉之后,人们都是陷入混乱和恐惧之中,但不久人们就又会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在最后人们准备着失去视觉之前,黑夜已尽,黎明到来,人们发现他们还可以看到光明和这世界,于是相互兴奋地拥抱,最终在拥抱中进入了完全黑暗的世界。
事实上,以人们失去某种感觉来探讨某种东西并不新鲜。
《失明症漫记》中人们失去了视觉,变成了盲人;《百年孤独》中,有一段时间,人们得了失忆症……在影片开始之前,我觉着这无非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远没有《失明症漫记》那么残酷和可怕,但是,导演却让人们一步步地失去了几乎所有感官——当然,如果触觉也算感觉之一种的话,那么它并没有失去,但是谁能够保证呢?
无论如何,让人们失去某种感觉似乎都会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即使影片本身也许并没有多么好。
有那么一个人,你很在意。
你在意ta的味道,ta的声音,在意ta的电话,在意ta的时间,在意ta的朋友,在意ta的感觉,在意ta的笑,在意ta的哭,在意ta的口头禅,在意ta的冷笑话,在意ta侧光的笑容,在意ta逆光的背影。
乃至在意ta的每一个习惯。
但是,如果这一切都无从体会。
我们怎样去爱?
这是末日来临时的一个爱情故事,我们失去了探索与感知的依据,接下来,怎样证明自己的存在,怎么表达自己的体验,怎么告诉别人“我是如此丰盛而完美的自己”。
不必。
一切不过如来,如是。
这部电影不错,可以作为剪辑的范例了。
电影的剧情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但是电影带给我的感受却难以用语言形容。
画面,音乐,整部电影就像是用一组组镜头来表现感情、感受的范例。
虽然也有语言的直白提示,但是画面的组合,还有音乐的搭配,确实一次次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导演所要传达的感情,也让我感同身受。
由此我也想到,其实我们的学习,经历,最大的优势可能就是让我们有了更丰富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
当你的生命经历的越多,你掌握的语言越发丰富,你就有更多的途径来表现自己。
影像语言也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可以让我们有另一种途径传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表现自己想要去表现的生活。
生命不是为了证明,与苍茫的宇宙相比,我们聊胜于无。
但是对自己而言,每一次体验,每一次表现,都是让自己更加丰富与完善的旅程。
所以,去受伤,去遗憾,去悔恨,去哭泣,去悲哀,去恐惧,去发怒吧,去爱,去享受,去拥有,去付出,去微笑,去在拥抱中体会彼此的温暖和重要吧。
只要活着,就好。
如果不是先看了《传染病》,可能会给四颗星。
可是传染病夺走了我所有对瘟疫以及世界末日题材的兴趣,尤其是当这个题材背负了超能量的巨星光环,便显得更加不堪一击,薄弱得可悲,如同众星捧粪。
在看完美感觉之前,粗略地看了一下简介,如果不是因为Eva Green和Ewan McGregor在我心中地位都很高,而且看起来他们的感情是重头戏,这片子我也不会看。
事实证明看对了,7分。
Eva很冶艳,带着毒辣、干练和深不见底的脆弱。
Ewan很阳光,透着淡定、柔软和延绵不绝的深情。
导演十分有眼光,把这两个看起来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人凑到了一块,几乎天衣无缝的互补,让他俩的戏份格外亮眼,恨不得多看一眼,再多看一眼。
至于传染病什么的,固然有其震撼在,但没有任何理论基础,描写过于粗略,当它是噱头也丝毫不为过。
或许导演在选择演员的时候,有一点担心疾病的剧情过于薄弱,希望演员的出色感情戏能为最后的评价加一点分?
我最喜欢两人在浴缸里吃肥皂那场戏。
失去了味觉和嗅觉还可以如此幸福。
还是那句大俗话,爱情可以抵抗一切痛苦。
最后一场戏也很美。
到了世界尽头,我还能触碰你,所以世界依然活着。
在我看来这结局再美不过了。
最后,Eva的身材真是女人看了都嫉妒得要死啊!
Ewan演Arsehole怎么都少了一点神韵,在我心中他永远是那个天真地眨着闪亮而略显无知的眼睛的少年。
有人说这是一部末世的爱情电影。
我并不赞同。
虽然看上去,故事是围绕着一对恋人的情感发展来展现的。
但他们哪有爱,他们有的只是做爱。
疯狂地做爱。
这只是种孤立无援时候的陪伴而已。
简单地说,当一切都已经来不及更换或者更改的时候,当你不抓住眼前人就要独自迎接未知的末日的时候,换了谁,都会想当然地抓住那个“感觉比较投缘,应该能够相互照顾”的人作为陪伴。
这就是所谓的就算是死,也要拉个垫背的。
也许这片子只是想通过这种假设提出一个问题:如果真的有一天,世界不可逆转地变成了这样子,你会选择做什么?
不可否认,看着片子,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so,当一切走向末日,一切曾经被忽略的,也许瞬间会被无限放大;曾经不惜一切去重视的东西,也完全能够瞬间烟消云散。
因为末日将近,在无可挽回的当口,没有什么比放弃更容易的事情了。
就像一个情圣做爱后习惯赶走女伴,一个人入睡。
但却因为末日带来的无限恐惧与孤独感,反而赖在女人的房间里不忍离去。
这也许不是爱情,但不否认那是爱。
其实爱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也许就是陪伴。
因为,我们都不想孤单。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情节设置:人们在逐渐失去感觉的过程中那种反复的崩溃、躁动、理智和自我调整。
社会是这样,而疾病的发病特征也对应了这种社会变化。
当人们彻底接受习以为常的东西无可挽回的被失去的时候,就会开始寻找新的生活方式。
这就像是两栖动物发现自己已经逐渐失去水栖器官的时候,不得已地被动接受了陆生、爬行、直立、攀爬的命运。
谁说这不是一种进化。
然而随着影片的推进,这种生存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表现出的恐慌与颤栗也越发明显。
当一切陌生的事物一股脑地袭来,没有人能够继续平静地接受改变。
直到影片最后全面崩溃。
很容易想象,就算男女主角最后并没有那个拥抱,在他们的世界进入黑暗之后,也许遇到的(应该说是摸到)的第一个活人,也会成为他们日久生情(爱情、友情)的的对象。
当然,如果是曾经一起上过床的那个人的话,可能感觉更默契。
不过无所谓,因为反正我们要的只是陪伴。
因为我们都害怕孤单。
作为又一部亮相圣丹斯电影节的独立电影制作,《完美感觉》的抱负和真诚十足可见。
然而就电影本身而言却败笔甚多。
像是一个寓言式的故事,电影讲述世界各地的人们面临一种不知名的疾病,各种感觉逐一丧失。
在这样的世界末日中,两个人如何继续相爱呢?
爱情,在末日到来的时候还重要吗?
故事的基调不够真实,拍出的效果又不虚构。
好像《完美感觉》的两难尴尬境地,好创意却坏了电影。
《完美感觉》的男女主角伊万和伊娃都是绝对有魅力的人,让他们来诠释末日到来时候的爱情,理应刻骨铭心。
谁知道电影却在人物塑造方面不给力,明明是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却被导演拍成“反正世界都这样了,你们就凑合搭伙过日子吧”的漫不经心。
连末日的爱情都不感人,电影自然无法触动人心。
更何况那时不时就要来一大段的旁白,简直把大道理都说全说透了。
爱,当然重要,但招架不住电影不遗余力、甚至动用旁白来跟观众们解释这一切的意义,然后将“爱最珍贵”这一主题毫无遮掩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岂不是藐视了观众的理解力?
于是好好的一个主题,最后沦为惹人嫌的滥情,无处安放。
故事是好的 剧本是好的 制作不给力
黑暗降臨,唯愛相依。
这样的末日寓言题材总是拍着拍着成了自恋的呻吟。
19 July 2012。不可否認地是旁白的詞特別且每一幀畫面都構圖地美麗 但是不知道是突兀地有一條破碎男女豬腳的愛情線還是剪輯在一起的片段和順序略感不適還是男女豬腳尤其女豬腳太不合眼緣有關 整部顯得很boring 足足當了一次「先知鐘」難道當時宣傳的時候床戲是噱頭?不好看啊親 「世紀戰役」好看多。
这些群演太拼了
末日有点创新但是不喜欢剧情伊万伊娃到是能看
没办法,伊娃·格林的身子太诱人了。
★★★☆, Because that is how life goes on, like that
I can't endure Eva Green's voice.
恶性嗅觉综合症,先是饕餮,失去味觉嗅觉,再是狂怒,恶性听力丧失综合症…不再去细数七宗罪,在美好的故事结局中,那是视觉丧失的漆黑一片。一个由触摸感知的混沌世界,世界仍然暗潮汹涌地持续,在故事结束以后,就如The 13th Floor的结局。北欧编剧,英伦导演,《别让我走》式Sentimental Fantasy。
so?新冠之后人们更加珍惜爱情了吗?
惊鸿一瞥,老金出现太王霸之气了。太文艺范儿了,看不进去.....
这臆造出的疾病本身就非常地不可信,不喜欢这电影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没有来由的病。症状:哭,失去味觉。怒,失去听觉。笑,失去视觉。光这个创意就足够四星。近年末日片特别多,这部恐怕是投资最小的一部,却是给我带来最深触动的一部。最终无尽黑暗,音乐循环,脚离不开电影院。最后照例@亵渎电影 求原声。
比预想中的要好,就好像圣经式的寓言故事,神在某天夺走人的嗅觉,某天夺走人的味觉……每次失去感觉之前还要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情绪,比如愤怒、悲伤等。麦克格雷格与伊娃·格林的表演也都不错,
Love does not exist without senses. The last things left are fear and loneliness.
其实人是世界上适应能力最强的生物。
一次世界末日,一段末世之恋,不过实话实说,整部影片除了伊娃·格林之外,其它的部分都毫无看点。相比于年轻时来说,伊娃·格林的身上少了一份娇柔的气息多了一抹妖娆的妩媚,但她曼妙的身躯依旧风情万种,不觉间就俘获了我的内心。剧本设定过于夸张,一种未知的病毒在世界上的各个角落里侵袭着人类的肉身,他们开始胡言乱语的抽搐,变像野兽般如饥似渴,一点点丧失生理上的各种感触,世界陷入一片混乱的局面。如此尖锐的事实摆在了人们面前,四处弥漫的恐慌,无处可逃的压迫,将人们逼向了死亡。后半段的沉默性表达方式是最大的败笔,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却逐渐与影片原本的叙事节奏脱离开来,走向了无法挽回的境地,逐渐浮夸、逐渐破碎,到最后使人完全出戏,人类在末日下的乐观,没有丝毫的情感,没有丝毫的体验,一切都是如此虚假。
当病毒侵袭人类神经反射系统导致各类型的感觉一个个的丧失功能,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射应答也就丧失,人类无法感知自己和周边变化,从而必然灭绝,这种危机在科学上非常有可能。没有任何花哨特技,电影却很靠谱的科幻出这一恐怖过程,唯一的安慰就是有个ta陪着你,可是最终视觉触觉消失后,你也无法感知到
这是毛啊这应该叫传染病好么。。。这到最后听力都没了。。。这种世界末日太你妹扯淡了,之前看了ewan的初学者,然后又看了ewan的末日者。。。不错
可以视为《传染病》的延续,形、声、色、味消失殆尽,黑暗中触觉才能穿越心灵,成为彼此信仰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