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编能导的Maitin McDonagh是英国电影圈的奇才。
无论单线还是多线叙事从不遵循传统的手法。
每次看他的片子猜测结局会如何是最大的乐趣,也是最大的折磨。
还想再表态一次:Collin Farrell与其在好莱坞主流商业片里和新人辈出的男星们争得你死我活,不如再多接一些独立制作的片子那张囧脸天生就适合这种酗酒成性情绪敏感容易失控的失意男子,包括“In Bruges”里落下心理梦魇的职业杀手,这才是适合他的路子。
Christopher Walken 和Robert De Niro 、Al Pacino他们都是这一辈影星里都是最棒的,真心希望他们能多演几年。
Sam Rockwell最切合这种疯疯癫癫的非正常人类。
最大的惊喜是老屁股Tom Waits,出了演唱之外老爷子参演的电影数量不少,虽然基本没有太多重量级的较色但是每次出现都想噩梦一样让人难忘。
那张布满岁月的脸让每一个角色都拥有无比的说服力
七个变态人格有的电影满怀期待,希望它能给你意想之中的精彩/有的电影你也许没抱有什么特别的期待,看完后却如同去超市中了乐透一样,心情上满载而归/好吧,《七个变态》就是这样的电影/说说关于结局/凯斯最后还是倒下了,他本可以不必那样的,难道仅仅是出于保护比利和马蒂,提醒他们黑帮的到来/凯斯死前与恶徒的对话:恶徒:“举起手来。
”凯斯:“拒绝。
”恶徒: “什么?
”凯斯: “我说了拒绝。
”恶徒: “为什么?
”凯斯: “我不想举起来。
”恶徒: “可我拿着枪呢。
”凯斯: “我不在乎。
”恶徒:”可是我不明白啊。
”凯斯: “那太遗憾了。
”……我一开始希望凯斯是不必死的,后来觉得死亡也许才是他最好的结局/凯斯深爱的妻子被杀后,在他心中留下了一片灰暗,以至于他动摇了他的信仰/哦不,他是一个虔诚的信徒,只有死亡才能驱走他心中的灰暗/死后马蒂拿走了他留下的录音笔……“以眼还眼,世上只剩下盲人”……/比利最后也死了,死亡注定是比利的结局,毕竟他就是那个serial killer,只是觉得他死得气场弱了些/比利死之前居然是用一把信号枪指着一条狮子狗把它当做要挟,杀他的居然是一把会时不时卡壳的枪,但是,毕竟,那样他换回了他的基友马蒂/比利之前预想的结局是在一场枪林弹雨过后,他神迹般地杀死了黑帮boss,以此挽救了他的基友们凯斯+马蒂/现实的结局其实也没什么不同,凯斯死了,其实也可以说是他自己选择了死亡,马蒂还活着,他还在继续他的剧本/比利死时平静的笑容也许是一个杀手最美的结局/故事到这里应该结局了/马蒂写完剧本,走出门,风中飘舞着半拉的美国国旗,片尾的音乐响起,导演、编剧字幕也ok了/电话突然响起,电话这头是马蒂,另一边是其中一个变态杀手扎卡,马蒂之前答应帮扎卡在电影结尾留下扎卡的电话,以便扎卡的妻子能看到,可是马蒂忘了这茬,他没想到那个抱着兔子的变态是认真的,于是他们的对话是这样的:扎卡:我周二会去杀你马蒂:那很好,我周二也没的事。
扎卡口气哽咽了一下:你的声音怪怪的,好像经历过磨难。
马蒂:有一点。
扎卡再次哽咽,说:我……周二不太方便,回头再约定时间。
马蒂:好,我一直在在这里。
……
【复仇与宽容的七级浮图】文/空语因明 《七个人格变态者》或《七个变态人格》,这并不完全是一个关于人格变态的电影故事,更确切的,这是一个关于“复仇与宽容”之选择的故事。
它没有重复“复仇是虚妄的”或“宣扬宽容与爱”此类的陈词滥调。
这个电影呈现了一座复仇与宽容构建而成的觉悟之塔,一座在虚妄与非之间的七级浮屠。
这个电影的主要线索人物是尝试写出《七个变态人格》的作家马蒂和帮助他找到写作素材的不务正业者比利。
另外一个角色,即老人汉斯,对整个影片故事的主旨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影片正是通过老人汉斯这个角色,深化了复仇与宽容的选择问题。
【该电影中的七个变态人格】该电影中的七个变态人格,并不是宣传海报中的那七个角色。
每个人格变态者都在电影中明确标示了,以下按照顺序列出。
1】一号人格变态者:代号为“方块Jack”的连环杀手。
[0315][4843]这个连环杀手只杀美籍意大利黑帮组织的中高级头目或其他黑帮成员。
他的得名源于他在杀掉一个人之后,都会留下一张方块Jack。
这种扔下“方块J”的做法,就像殖民者标示地盘或观光者留影纪念,用来做出自我标记,用以显示自己的影响或能力。
“方块Jack”自以为杀死黑帮成员的做法是正义的,他自己是正义的惩罚者,也是一个复仇者。
这个角色由比利告诉作家马蒂,从而成为一号变态人格者。
2】二号变态人格者:追踪凶手十多年的基督教徒。
[1419]二号变态人格者是一个基督新教“震颤者派”或教友派教徒。
这个教友派教徒的女人被人杀害。
凶手自称受不了良心的折磨,在一年之后自首了,尽管他要求被判死刑,但它最后被判终身监禁。
得知这个判决之后,虽然反方律师反应激烈,但这个教友派教徒却表现地相当平静。
凶手在狱中十多年,表现地成为了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忏悔了,被释放了。
凶手决定在余生度过虔诚的,有宗教安慰的生活。
但,作为受害者的教友派教徒,似乎无时无刻不在追踪着这个曾经的凶手,监视着他。
这种情况持续了十一年,让凶手无法承受了。
凶手极其想摆脱这个追踪者。
在一个冬夜,这个曾经的凶手想起一本天主教小册子上写的一段话:唯一必然下地狱的,不是杀人犯,也不是强奸犯,而是自杀者。
这段话让这个曾经的凶手很欣慰,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自杀去了地狱,那么那个追踪者就追不到地狱去了。
于是,这个曾经的凶手用剃刀刎颈自杀了,他觉得他终于可以这样摆脱那个追踪者了。
这个凶手是在希望之中自杀的。
但这个曾经的凶手看到的却是如此绝望的最后一幕:那个追踪者也用剃刀割开了脖子。
即便到了地狱,那个追踪者也要追过去,这多么令那个曾经的凶手不安,这是一种无休无止的不安。
这个角色的故事也是比利告诉作家马蒂的,而这个角色的原型就是和比利一起靠绑架狗骗钱的老人汉斯。
汉斯的妻子因为癌症正在医院治疗,没有工作的汉斯通过偷狗骗钱的做法来为他的妻子凑治疗费。
这种做法后来给他的妻子带来了杀身之祸。
汉斯妻子死后,汉斯的表现,和在他得知自己女儿死后的表现一样平静。
区别在于,当他的女儿死后,汉斯认为他必须复仇,但现在他不这么想了。
他的做法可能受到甘地的影响,甘地说过:An eye for an eye leaves the whole world blind[5656]。
直译为:“以眼还眼,世界上将只剩下盲人”。
或者意译为:复仇使世界盲目。
汉斯态度的转变,强化了复仇与宽容之间的张力。
3】三号变态人格者:丢失爱狗而疯狂寻找的黑帮大哥。
[1655]这个三号变态人格者,对他的狗的偏执感情,比对任何其他人的感情都要深。
他可以为了寻找自己的狗而杀人。
他会因为狗的丢失而伤心,但同伴的死亡不会给他带来多少伤心。
这种对狗的感情重于对人的感情的做法,就是这个变态人格者的主要特征。
这个黑帮大哥的狗,是被比利偷走的。
这个黑帮大哥为了找回自己的狗,而追踪到比利和汉斯的据点。
但他的手下在这里被一号变态人格者杀死了。
这个黑帮大哥又追踪到汉斯妻子所在的医院,并杀害了汉斯的妻子。
之后,这个黑帮大哥继续追踪汉斯和比利,试图找回自己的狗。
在该影片中,这个故事线索和写作《七个变态人格》是同步发展的。
4】四号变态人格者:仇恨战争的越南佛教徒。
[2040]四号变态人格者是该影片中唯一一个虚构的角色,或几乎完全剧中剧的角色。
当作家马蒂想写出《七个变态人格》的时候,他只想到了这一个角色,其它角色都是比利引出来的。
马蒂想把这个角色写成不崇尚暴力的佛教徒人格变态者,支撑起“爱与和平”的主题。
但马蒂不知道该怎样写,似乎他的主观太贫乏了,以至于他根本写不出这样一个矛盾的角色。
这个角色走向马蒂的剧本,而不是由马蒂的剧本把这个角色推出去。
这个唯一的虚构角色,承担着该影片的主旨表达。
但不能说这个角色就是什么,因为这个角色是动态的,随着该影片剧情的转变而转变。
这个佛教徒人格变态者开始被呈现为一个对战争的复仇者。
他原本是越共成员,在越南战争中疯狂地杀死侵略的美国士兵。
战争结束后,他返乡想和家人度过安宁的生活,但他发现自己的家人已经在战争中被杀了。
于是他到美国去复仇,杀掉那些屠杀他家人的美国士兵。
他利用一个妓女,把炸药绑在这个妓女身上,以此去炸死一些正在开会讨论越南战争得失的美国士兵。
这样的情节是马蒂的意图。
马蒂将这个越共的佛教徒描述成简单的复仇者形象。
马蒂虽然号称这个角色是佛教徒,但这个角色却几乎没有表现出佛教徒的性质。
这种形象虽然可能变态,但却不令人感动。
它像很多好莱坞动作影片那样,表现出了一种动物式的欲望。
老人汉斯为这个佛教徒形象设计了另一种故事情节,一种合适的,能表现佛教徒性质的故事情节。
[013630]这个越南佛教徒在凤凰城的一个旅馆里,浑身大汗,燥热不安。
一个红衣妓女从卫生间走出来,问他,“你想直接做爱,还是先进行一段智力的交谈?
”那个越南佛教徒不懂英语,不知道这个红衣妓女说着什么。
于是他们只是做爱。
但这时候,那个越南佛教徒听到另一个男人的声音:“停下来,做这事是没用的。
”他坐起来,嗅着空气,说:“汽油。
”然后,这个越南佛教徒给红衣妓女绑上炸药,拿着汽油,拽着她走向美国士兵正在开会的会场。
到了会场之后,这个佛教徒将红衣女子推进去,把汽油泼在地面上。
他拿起火柴。
而那个红衣女子用标准的越南语说:“停下来,做这事是没用的。
”这个佛教徒闭上眼睛,然后他又睁开眼睛,发现他根本不在凤凰城,而是坐在1963年的西贡街头。
刚才的复仇经历只是一场梦境。
他穿着僧服,坐在地上,浑身被自己浇满汽油,右手拿着一根火柴。
人群中有位红衣女子,带着悲伤的表情看着他。
他似乎终于把愤怒和仇恨赶出了心灵。
他准备划开火柴,旁边的一位僧侣最后恳求他:“停下来吧,做这事是没用的。
”第一个为抗议战争而自焚的僧侣低声说:“或许有用。
”然后他点燃了火柴,点燃了自身。
这个关于佛教徒人格变态者的故事,最终呈现为这样的思想,一个人没有选择黑暗,而是选择光明,自我牺牲。
5】五号变态人格者和六号变态人格者:连环杀手之杀手组合,玛姬(MAGGIE)和扎克(ZACH)。
[37:55]五号变态人格者,也就是扎克,是比利在报纸上登广告招来的。
扎克给作家马丁讲述了他和玛姬的故事,玛姬被马丁设计为六号变态人格者。
连环杀手之杀手,顾名思义,就是专门杀连环杀手的杀手。
扎克和玛姬在杀连环杀手的时候,所使用的手法,一点也不比变态杀人狂正常多少:将活人的慢慢锯开,将活人慢慢烧死…相比而言,玛姬比扎克更残忍。
6】七号变态人格者:比利。
[48:34][48:43]当比利是一号变态人格者的时候,他是专门杀黑帮成员的杀手;当比利是七号变态人格者的时候,他是不按常理行事的人,他是一个暴力主义者。
他认为非暴力主义者的说辞是错误的。
当汉斯引用甘地的话来赞成宽容的时候,比利说甘地的话错了,人们只是没有勇气指出这一点而已。
比利设想的《七个变态人格》故事会以在墓地里进行的枪战结束,在这结局中,所有的人格变态者都死掉了。
剩下的是纷乱而美丽的世界,一个空洞的和平假象,还有人们对和平的希望。
【复仇与宽容的觉悟之塔】7】该影片是一篇关于复仇与宽容的散文。
它没有整齐划一地将角色限定在单一选项中。
可以将七个变态人格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包括一,三,五,六,七号;另一类包括二号和四号。
第一类角色或“人格变态者”采取比较直接的复仇态度,他们处于仇恨中,采取以恶行对待恶行的方式。
对于这种态度而言,宽容是个不必要的选项,这样的态度缺乏张力。
这一类角色基本上更像小丑,尤其是三号,五号和七号。
第二类角色表现着复仇与宽容之间的张力,复仇与宽容之间的冲突与转化。
8】这两个角色,即老人汉斯和越南佛教徒,他们的选择体现了复仇与宽容之间的冲突与转化。
这两个角色是关联着的,后一个角色体现的转变是前一个角色所赋予的。
他们在两种宗教背景中体现着复仇与宽容之间的冲突与转化:前者是基督教;后者是佛教。
老人汉斯在他女儿死后做出的事情相当诡异,也就是追踪杀手,无休无止地追踪,甚至要追踪到地狱里。
这些做法显得像复仇女神那样。
据说复仇女神源于血亲复仇,复仇女神的三个位格就是:向凶手复仇,猜忌,无休无止。
那个杀害汉斯女儿的杀手最后选择了自杀。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如果老人汉斯杀死那个杀害他女儿的杀手,那么那个杀手未必会进入地狱。
而自杀者则必然进地狱。
故而,按照该影片中提到的基督教逻辑,老人汉斯的做法确实是非常残忍的复仇。
但是,多年后,老人汉斯似乎变得宽容了。
当他那患有癌症的妻子怀疑他们几近一生的基督教信仰,怀疑天堂与地狱是否存在的时候,他说上帝爱我们,虽然他觉得上帝爱世人的幽默可能难以理解。
基督教关于世人拯救的看法,基于其中对天堂与地狱的信仰。
如果天堂与地狱根本不存在,那么世人又何以能够在这个充满恶行和仇恨的世界得到拯救呢?
如果不存在天堂和地狱,那么任何关于宽容的理由都变得缺乏说服力了。
那样剩下的只是一个绝望的世界。
在老人汉斯的妻子被杀害之后,他对天堂与地狱的信念应该变得微弱了,他的心中应该比较绝望了,虽然他引用了非暴力主义关于宽容的说辞。
然而,宽容是虚妄的。
在这个生者的世界上,再没有什么能够给他慰藉,天堂与地狱是否存在已经无关紧要,因为只有死亡能够给他自由。
9】老人汉斯的想法,通过他对越南佛教徒故事的改编,以非基督教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汉斯对红衣妓女的设定,算是对这个世界的嘲弄。
这个红衣妓女看语言学家的书籍,甚至还在耶鲁大学学过越南语。
但这个越南佛教徒在凤凰城里对侵略越南的美军士兵复仇,却是一场虚妄。
这是一场梦境,这种梦境与现实的交融体现了佛教的某种性质。
复仇是虚妄。
任何复仇都阻止不了恶行的已然发生。
这个越南佛教徒实际上只是坐在越战前期的西贡街头,衣服浸着汽油,他准备为抗议战争而自焚。
虽然旁观者劝说着,“这样没用,这样阻止不了战争”。
然而,“有用无用又有何区别呢?
”我觉得那个准备自焚的越南佛教徒应该这么说,才比较符合佛教的精神。
确实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身后的,终将是一个绝望的世界。
这个越南佛教徒自我牺牲了。
自我牺牲的最坚定理由,就是贡献给一个自由的世界。
10】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都以生者世界之后的极善世界给这个生者的世界以慰藉,或是天堂,或是极乐净土。
但是这种慰藉常常表现为虚妄。
宽容是虚妄,复仇亦是虚妄:这本是一个虚妄的世界,困顿着其中的人。
这个影片中所谓的“人格变态者”或“精神变态者”不是别的,正是这个虚妄的世界所压抑了的人格或人的精神。
11】复仇与宽容是一对矛盾,映衬在这个浪漫主义的反讽世界中。
古人在其神话态度中,已然呈现着反讽的世界。
据说,在古希腊祭祀复仇女神的时候,并不以“愤怒”之名称呼,而以“仁慈”之名。
这不仅仅是名字的忌讳。
人们希望仇恨或愤怒作出转变,将恶的力量转化为善的力量。
古人有时候还把死去的强力杀手当做保护神。
他们似乎明白他们在生活中依靠的是力量或强力意志,而不是善或恶。
善之所以能够战胜恶,只是因为前者具有更强大的力量。
相应的,选择宽容,只是由于宽容比复仇更优越。
宽容如果要比复仇更优越,那么宽容只能是一种高级的复仇。
有位法国作家就曾经说过,“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
人们往往对这句话采取肤浅的理解,即将宽容当做与复仇对立的选项。
但根本地看,并不是所有所谓的宽容都比复仇更高级。
虚假的宽容只是懦弱,真正的宽容包含着一种强力的自尊。
真正的宽容并不排斥复仇,相反,真正的宽容就是更加强力的复仇,宽容是复仇的极端,宽容是复仇的绝望形式。
12】这座复仇与宽容的觉悟之塔,其基础是原始的生存体验,在此之中,复仇与宽容是同一的。
复仇与宽容构成基因式的双螺旋,编译着持久的生存体验。
人们不能奢望在复仇与宽容之间作出选择,从而永久地克服复仇与宽容之间的矛盾。
复仇与宽容只是强力意志的一对表现方式,复仇与宽容会在生存故事中一再重现,永恒。
Hans 首个震惊到我的故事主角,举动:割喉。
因女儿被人杀害,凶手虽自责而诚心改过,十七年后被释放,他完全改过自新,虔诚信教,却依然遭受着hans如影随形的恐惧,持续十四年后,凶手受不了这种长期煎熬,望着窗外的hans,拿起水果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与此同时,他看到hans也拿出刀子,割开了他自己的喉咙。
凶手的改过自新,这是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作为观众,我也一直以为这样的改过或许该得到被害人家属的谅解,至少岁月会减少内心的复仇情绪。
然而,事实是hans的执着,他的做法带给了凶手长期的心理不安,他没有直接暴力复仇,而是相当耐心,这种冷静下的理智,少见而可怕。
常言道的,人性本善,善莫大焉,这些似乎都显得不真实了。
Hans没有放下,数年如一日的执念,什么道德,宽恕,在失去至爱的那一刻,他的世界就不是大家所理解的世界,这正是爱的力量,大过天。
不爱人类,爱女儿。
那么善到底是什么?
苏格拉底有过这个命题的讨论,回头翻翻。
但hans最后完成使命后的自杀,又显得公平,或许是使命完成,无所欲求。
名知错而为之,自杀是自我解脱。
我杀了你,我也以死赎罪。
这一举动,也让我感受到人性的另一种勇气。
人生有些事必做,执念,无关于道德论调。
有些事无法弥补,是复仇还是坦然面对,选其一,不强求任何一种,不管痛不痛快,都是心之所向。
震惊的原因是,hans始终没有放过凶手,凶手自尽后他也自行了断。
平日里我们鼓吹的都是善的一面,善恶,其实都是人性的一部分,而那些表现出恶的人,是比我们更有勇气。
就是勇气。
这个观点,雨果也提起过。
当然hans的表现不是雨果说的那种恶,他没有直接杀害对方,而这冷暴力的复仇中有爱的成分。
无权指责,没有对错,自己的选择。
这其中还涉及到宗教信仰。
you ever shoot a guy in his eyeball?i stabbed a guy in his ear ones, ice pick, right in his fucking ear.yeah, see, that'd be a different subject. That'd be "ears".这是开头两个无名杀手的对话,答非所问的对白设计让片子有了些《两杆大烟枪》的幽默范。
接着两人被神经病1号莫名地“砰砰”爆头,神经病感顿时扑面而来。
开场3分半时,编剧的好友之一Billy登场:舔着脸,半张着嘴,露着牙,保持节奏持续不断地一直敲门,扮演者还是Sam Rockwell。
神经病感觉已经有了3成。
2号神经病超强的耐心与凶狠自刎的魄力我很是喜欢,但由Woody Harrelson扮演的、爱狗甚于爱自己的神经病3号才真正让这片子的神经病感觉上升了一个高度(仅针对于我的感受):《天生杀人狂》啊,暴力神经病专家啊,更何况,在本片里爱狗爱到死啊。
越南老头的故事略显平淡,其讨论的越共、臆想、佛教和殉教都是在烘托电影主题。
那对以杀人为乐的夫妻档连环杀手的故事也并不新鲜,Tom Waits的气质倒是挽救了这个缺憾,他自带的颓废怪异感与片中他抱着大胖兔子小心谨慎的模样一结合,我已经能想象片尾他抽出砍刀打电话的变态劲了。
神经病的高潮在哪儿?
Hans发现妻子被爱狗老大杀害后的镇定、Hans去掉脖子上围巾时阴森的笑容、Billy杀了爱狗老大的女人为Hans报仇之后的字幕与配乐。
嗯是的,此时我们发现,编剧的好友之二Hans是2号自刎狂人,而编剧的好友之一Billy就是1号扑克牌J杀手。
48分钟后影片隆重开始了。
特别喜欢Billy为好友设定的剧本结局:坟地开战,暴力足够,血腥也有,戏剧感十足,无厘头的让人发笑。
这是一个典型的B级片剧中剧,甚至还有积极温馨的结尾,“Maybe there can be peace because that would be good”。
这简直就是在描述《杀手阿一》里的那句台词:你的暴力没有情感。
暴力电影和有暴力情节的电影最终想要表达的都是反暴力的情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贪婪,懦弱,自私,欲望,暴力都是人的共性,而为了弥补这些不可避免的冷漠与残忍,人们才需要爱与情感。
Billy杀人偷狗冷漠变态,却能为兄弟的剧本搭上性命,这种毫无理由的仗义与友谊能让人想起《伴我同行》中的Chris对Gordie,stand by me.神经病都坚持着各自的准则,死法都得符合各自的信仰,坦然赴死也只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安宁。
温情在何处呢?
1号神经病Billy为兄弟两肋插刀,2号神经病Hans与癌症妻子相依为命,死前握着他给编剧的录音说:it isn't gray at all,3号神经病为了自己的爱狗从头拼命到尾,4号越南老头为信仰自焚,夫妻档连环杀手分别时的泪水与眼中的温情。
还有,Billy死前与小狗的深情握手。
俩挚友都是神经病,还都死了,留下编剧一人悲愤地带着挚友们留给他的故事回去拍电影了。
而最终想明白的可能就是他和死去的Hans,所有的暴力都是有根源并且有潜能的,但暴力最终都会消逝,无论以何种形式。
Billy不用想明白,他所想所求所能做的,死前都搞定了。
当初在杂志上海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被标题迷住了,电影电视虚幻世界里的变态通常都是很诱人的,比如电锯惊魂里的恐怖幕后比如T-BAG,当一部电影里纠缠了7个变态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我要的。
整部电影的节奏很轻快又很忐忑,我很清楚的记得好几处场景都让我内心咯噔了一下,然后情不自禁的说一句:我次奥!
我不想剧透,但是我还是要说,如果仅仅从找狗以及写剧本这两件毫不相干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如此之大的轰动,麦克唐纳你赢了。
沃肯饰演的汉斯,大爱,一个话不多,表情不多,但是又很男人味的角色,当他把围巾打开,露出喉咙上那一圈伤疤的时候,对着杀死自己老婆的哈里森说送给你的时候,我内心的震撼感觉就是看少年PI的那条大鲸鱼!
这是个有故事的男人,其中的故事,就等着你去电影中看了。
--回到标题为什么看到了昆汀的影子?
昆汀的电影在我脑中的映像,就是酷+流氓,这部电影很明显集结了昆汀的很多元素,血腥+耀眼的台词+跌宕的剧情+华丽的收尾,当然除了演员里没有昆汀本尊。
总之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几乎无尿点的一部电影,强烈推荐!
黑老大玩轮椅的场面印象很深,那种老子就是很屌很肆无忌惮的充斥着平静的病房。
黑人太太走之前平静的眼神和那句淡淡的再见很心酸。
老大面对人命的无情淡然和和面对小狗的软弱真情,对比目瞪口呆点赞;自己倒地还泪流满面的求你们能不能让我抱抱她摸摸她....哦摆脱不要把"死"这个字和她的名字放在一起……这里的台词和演出都绝了……
作为以黑色幽默为叙事风格的电影,本片一大特色在于常常让角色处于“尴尬”的状态。
场景一:前边还在恩恩爱爱的劈腿男友反手一枪就打在自己肚子上,还当场打电话叫救护车,声称“不要说我没为你做什么”,一旁是女人惊诧的脸。
场景二:黑帮成员举枪要汉斯把手举起来,却不料汉斯淡定地说,不要。
举枪的(呆滞脸):可这是抢啊。
汉斯:who care。
然后场面十分尴尬,原本凶神恶煞的黑帮成员内心肯定在咆哮,你TM怎么不把手举起来啊!
你这叫我怎么演嘛!
最后汉斯伸手去怀里拿东西,黑帮的终于如释重负地给了他几枪。
场景三:很仗义地让朋友先走的比利等着对方开枪毙了自己,可惜黑帮老大偏爱用一支容易卡壳的枪。
真是尴尬啊。
看到比利死了,反而为他觉得解脱。
总之是部编剧脑洞大开的杰作。
一个爱狗如命的黑帮老大一个只要动动眉毛就让人觉得喜感的男主一个拐卖狗的组织。
一些神经病。
好久没有从头到尾一点不快进的看完一部低成本电影了!
必做GIF收藏之(http://t.cn/zYhDj0U )《Indiewire》评价它是“昆汀与艾伦·索金作品的综合体。
” 会想到昆汀吗?
当然会!
但是马丁说“昆汀最近的几部电影让人搞不懂。
受不了《无耻混蛋》。
这不是他的水平,这不是那个曾经拍出《低俗小说》的人的水准。
” 我靠我太同意了。
学学这种在业界也不会互相吹捧的作风吧你们!
看的出来马丁是个真心在编剧的家伙,本以为会发挥编剧光环让剧中的编剧角色笑到最后,没想到还是给了我一个惊喜。
Sam Rockwell 从头到尾都在卖萌啊(我真心喜欢这孩子)!
Colin Farrell 完全成了吐槽的角色,Billy 在爱Marty啊!
还有马丁能不悄悄显摆一下自己爱日本暴力美学吗,内“门萨的娼妓”的怎么回事!
Tom Waits是可以看起来这么猥琐的吗!
把音量调得很高,才适合一个人看电影。
很多电影我都是塞着耳机、调大音量一个人看完的,就算有的电影剧情不够吸引人,我也不愿意快进,我喜欢拖沓的长镜头和没有意义的对话,现实也不过如此,总有许多难以延续的恋情和并不真诚的问候。
有的人习惯安静观察,有的人喜欢滔滔不绝,但更多的人是一半一半,选择性沉默或者一直扯淡。
我很喜欢电影第一幕两个杀手的对话,他们并没有讨论政治,也没有谈论自己,他们只是在找聊天的话题,也许心里有些不确定的担忧,也许预感到自己的死期,他们在无聊的对话中等待,直到他们被 No.1Psychopath爆头。
触不及防的死亡或许是最好的,没有悔恨,也没有想念,生命结束得干净利落。
好脾气的人总是能够压住自己的火气,善良的人总是愿意原谅曾经伤过自己的人,正常的人总是努力表现得乐观、优秀,但是电影里的Psychopath说:“没用的人才热爱和平。
”我喜欢平淡安静的人生,就算漫长无聊也没关系。
大部分时间,我很热爱和平,我不愿意和别人吵架,很少花时间去反叛,也对批判、评论不感兴趣,所以,我算得上是一个没用的人。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庸常与疯狂之间的摇摆,就像电影里那个缺乏灵感的作家一样,没有争吵、没有枪战、没有心爱的宠物,日子总是保持着空白剧本的状态。
也许每个人都有厌倦和平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做疯子的勇气。
导演延续了前作《在布鲁日》的忧郁气质以及情节的不可控性,同时在故事的叙述上下了不少功夫,而怪咖的人物很有科恩兄弟电影的感觉。这应该是2012年最有意思的黑色喜剧了吧~
哈哈黑色爆了。
一堆大咖演出了这么垃圾的戏
真他妈无聊!
拖沓、无趣。真正杰作一般前10分钟就有感了。就像爱情!有灵性很快能确定。此片玩后现代,却感觉拼凑刻意,这类#Pulp Fiction#已够。幽默实则苍白。吐槽编剧.. 不就是写个剧本么,把人生都搭上了。没了真实鲜活的美好,光待在好莱坞又有毛意思呢? 这里人物塑造也假。映射着虚无的所谓艺术。
看完我也成神经病了
为什么我一直找不到psychopath No.6!他是谁??
劲!
想学昆汀叨叨,结果下了这么个玩意儿
节奏出了问题。可惜了这些演员。
这种翠绿翠绿的海报好招人喜欢,超爱越南人的故事~ "It might work." 我的笑点不见了么?从头到尾没觉得好笑是肿么回事。
越南男人一腔怒火即将点燃引信,一眨眼却成为僧侣在烈火中重生;贵格教徒阴魂不散刀片割破喉咙,一恍神却化身信徒在地狱里升天。浮生于世,诸般业障,让人执着于一条狗、一张牌,执着于仇恨;向往地狱,烈火烹油,容易忘记了一把枪、一行字,忘记结局。你看这写了七个神经病的剧本,写的不就是你我吗?
还可以更好。
虎头蛇尾。
你越期待啥就越不给你看啥,反类型片的又一个极致!七(?)个变态杀人狂,一个酒鬼编剧,阳光诗意血浆四溅胡说八道
明显的黑色幽默意味。故事整体还算有趣,只是少了一些爆点和高潮点。3星半
刚开始看题目以为是致命ID的剧情呢 看了才知道是一部很psycho的psycho片。。。In Bruges的导演+主演 风格上有一丝相似但是整体的感觉更像是法瑞尔另一部伦敦大道= = sometimes just nonsense
独树一帜的好耶~剧本不在任何模式里面,场景人物多而复杂却鲜明清晰,幽默到位感情在理,以及。。导演是gay吧?
“邦尼不是黑帮的,这不公平…” 哈哈哈,这里笑死了。片子神神叨叨,神编剧、神段子,只是这些还无法支撑起一个完整好故事,看完觉得自己也是神经病之一。
理解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