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的色彩黑暗,感觉很压抑,不过这正是那个时期给人的感觉。
虽然整部电影很平淡,没什么起伏,也没有高潮,有点沉闷,但是剧情很紧凑,不会有拖沓的感觉,没有那种快进完还在同一个画面的镜头。
电影的细节也描写得很好,对人物的刻画很细,对于最后警察的态度的改变有足够的铺垫,不见了的18张卡片和警察想法的改变和自杀,其实都透露着整个国家的人民对希特勒政权的态度转变。
虽然电影的最后是bad ending,但三位死者的行为却让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走向HE。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色彩和节奏偏沉闷偏慢,但剧情紧凑有心看的话还是很容易能看下去的。
一张张小卡片的力量并不大,只有18张没有被上交,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没有行程有效的流传,为此却付出了夫妇俩的生命,虽然说是为了死儿子,但是仍然感觉有点不值得,不过《大西洋帝国》里的半脸面具人却成了关键,他最后把所有的卡片一次性的扔到街上,注定引起很大的轰动,所以想要控制事态的他成了被影响最为深的人。
当你想控制一件事的时候,其实你本身已经被这件事控制了。
我本来期待,警察小哥问Otto你写了多少卡片的时候,Otto 的回答是1000+。
但是,并没有。
导演用286张卡片显示了小小的一个人,在大的社会局势和历史背景面前的微小。
是微小,而不是渺小。
还有18张照片,去无踪影。
我们用10这个概数来计算,如果1个人可以影响10个人,这10个人分别可以影响10个人,按照这个倍数递增的话,只需5阶,就有10万人被影响。
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概念,现实情况必定比这惨淡许多倍。
但是,无论如何,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许多事情的走向,也许改变了某个人的命运,也许改变了一个国家。
这就是“人民的力量”。
人民是“善”的,也是“恶”的,导演把形形色色的小人物的嘴脸,刻画的十分生动。
打着正义旗号赶走闯入私宅的抢掠者的小卫兵,转脸和自己的父亲就开始扫荡犹太老妪的家;冷酷无情的法官悄悄地把犹太老妪转移到自己家里保护起来;朝夕相处的邻居,看见老奶奶跳楼身亡,就伸手偷走了她的手链;诸如此类等等......不过这里想多着一点笔墨的,是电影里一直在和Hampel夫妇演对手角色的Daniel。
且不说Daniel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哈哈哈)他在电影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完全不输Otto和Emma两位老戏骨。
影片最后的一声枪响是整个电影积压在他身上的情感的一个出口。
你可以想象用缝衣针去扎一个紧绷着的气球,这样的画面。
如果把他看作是一个气球,那么上交到他手里的276张卡片好似是足量的气体,一直不断地往他的心里加压——这就是最直观的改变。
他本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导演让他聪慧(不得不说,办案分析很有道理呢)、骄傲(专业性的骄傲)、凶残(杀了错抓的人)、果决(抓了夫妇两人)。
这些品质,不得不说,真是第三帝国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正是Hampel夫妇的这286张卡片,让他看到了希特勒政权的独裁性质,也让他看到了绝望之所在,最后以自杀告终。
286张卡片,居然其中的278张都被捡到的人上交了。
——这是绝望286张卡片,有18张没有被上交。
——这是希望绝望和希望,这正是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不断相遇的两个词。
中国人讲绝境逢生。
有点儿意思,要坚持。
也许在时空的某条历史线上,Dainel是改变了自己的价值观,开始利用职权拯救民众或者犹太人的角色。
我相信,在二战期间,这样的人也不只一两个。
这也许,也算得上是一种希望吧。
Hampel夫妇并不孤单。
德占区大大小小的地下组织数不胜数,有很多人为抵抗法西斯主义牺牲。
谨以这些没有什么意义的文字,像那些曾经为了人类平等自由而牺牲的人们致敬。
也像不断争取加泰罗尼亚地区独立的人们致敬。
ps Daniel Brühl居然是加泰罗尼亚人!!!!
~德西混血~巧嘞~
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奥托和安娜夫妇。
而是那位负责调查“淘气鬼案”的纳粹警察——埃舍里希。
从他决定放走那位被冤枉的嫌疑人,女邮递员的前夫开始,我就感到,这个人内心深处的良知并未泯灭。
再到后来,在党卫军上校办公室里的那场戏,让我的这种感受更加深刻。
我相信,埃舍里希在面对着比自己无论从地位还是权力而言都高出很多的上司时,能够说出:尽管您是我的上级,但您并非一位刑事调查方面的专家。
这种话,一定是经过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的。
在那一刻,人性战胜了恐惧。
或许这也和他的警察身份有关。
在面对很多问题时,警察是需要明是非、辨对错的。
是谁干的,就是谁,不能冤枉谁,也不能放过谁。
这一点埃舍里希非常清楚,而上校的思维则简单很多,法律在他眼里几乎是不存在的。
(电影里那位为犹太老太太提供庇护的老法官的遭遇,实际上象征了“法律”在当时的纳粹德国是多么的孱弱无力。
)埃舍里希在整部电影中一直是很矛盾,很纠结的。
面对权力和威胁,他并不总是能够奋起对抗,恰恰相反,他屡次选择了屈服。
他枪杀了女邮递员的前夫,他像上校以及其他几名纳粹军官一样,把空酒杯砸向了被捕以后的奥托,他没有放过奥托的太太安娜,把她也当作“共犯”抓捕入狱。
我相信在做这几件事之前,他的内心是犹豫、痛苦的,导演用几个特写镜头,刻画了他当时的神情,内心的挣扎、灵魂的煎熬。
当他问被押往刑场之前的奥托:我还有什么可以为你做的吗?
得到的回答是:给我一支钢笔,还有卡片。
这一刻,我猜他的心情是豁然开朗的。
眼前这个不起眼的老年男人,竟然能够如此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我看来,奥托的这句台词丝毫不亚于V那句著名的“思想是不怕子弹的”)埃舍里希——这个纳粹体制内的小人物,决定完成奥托的遗愿,用尽全力向纳粹法西斯这个庞大机器里扔进最后一把沙子。
以他的方式。
当办公室里的枪声响起,同时那厚厚一摞被拾获者主动上交的两百多张卡片飘向楼下的街道时,埃舍里希,完成了作为一位反派人物对于自己人性的救赎。
故事一开始是顺序写的,但是我一开始以为是倒叙,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年轻战士,就那么一枪声响,就是倒在地上,长眠于世了。
但是没想到他就是这样子的开头,然后接着写这个年轻战士的父母因为失去了他,而觉得活在世界上没有了意义,他们想做一些对这个世界上有意义的事情,就发生了之后的事剑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写卡片,想要唤醒民众的人性,然而最终200多张卡片只有18章没有,是主动上交给警署的,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人都只是不想牵连自己,只是做一个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但是最终还是影响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害死一个无辜的人的直接执行者,他就是那个警察,一个有文化的警察在所有的高官里面相当于是唯一一个还有一点文化,有人性的人,为了自保,枪杀了一个无辜的人,还把那一对失独的父母给抓起来了。
然而也就是这么一个警察,他是唯一一个看完了200多张卡片的人,除了那是没有看到的,18张。
最后一幕是警察把那200多张卡片从窗台往下丢,随着一阵枪声,他也离开了人世,然而,在然而那些片却从来没有停止过降落,这寓意着这种思想已经传播到人们之中去了,就是永远不会消失,不会因为现实的消失而消亡
反映二战德国失败的影片很多了。
元首从一个奥地利一战老兵成长成为大国元首,客观上来说,能力还是有的。
比方说,电影反映的情况:
前期,元首让德国老百姓吃好穿好,有工作。
街道一尘不染,秩序井井有条。
按照道理,德国老百姓应该感谢元首才对的。
事实上,老百姓确实见面都喊了“害希特勒“。
可是,电影里反映出来,这些都是表面现象。
很多人,都是”口里喊锅锅,手里掏家伙“的两面人啊。
典型的,就是电影的主角昆格尔(Quangel)夫妇二人。
昆格尔夫妇,从影片来看,衣食无忧,住着大house,有体面的工作。
属于典型的中产阶级。
【也有人说他们属于底层人民。
那要是德国的底层生活都如此,元首的功劳岂不是更了不起了。
】按理说,他们这样的家庭,属于制度的受益者,应该对元首感恩戴德才对嘛。
这这夫妇二人的表现,实在是匪夷所思。
1、儿子牺牲了,这是为国捐躯了,这应该是无上光荣的事情啊,他们的身份也由普通的老百姓上升到了烈属的地位,他们应该高兴才对啊。
可是,老两口居然高兴不起来,接着做出了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的事情,非常的不理智。
他们把儿子的生命看得比国家还重。
他们难道不懂得”舍小家为大家“的道理吗?
有人说,这是因为两口子只有一个儿子,丧子之痛让他们丧失了理智。
更有甚者,居然把矛头对准了独身子女政策,说,要是两口子身边还有一个孩子,估计就不会走极端了。
拜托,元首可没搞独身子女政策。
你两口子生不出两个及以上来,怪自己生育能力不行嘛。。
怪元首有屁用。
再说,就算没打仗,你一个儿子在生活中万一跳楼啊、跳河啊、车祸啊,丧失了,你也怪元首?
再说,影片里,那位女邮递员的前夫,人家可是两个儿子都为国家上战场了的。
看看人家可爱的儿子:
克鲁格先生虽然是个流浪汉,但国家荣誉感很强啊,把儿子这张杀气腾腾的照片放在皮包里随身带。
这是骄傲啊。
且他严格遵照国家对犹太人的政策,跑去偷犹太老婆婆。
虽然,按照政策,他完全可以正大光明的走进犹太老婆婆家进行教育的。
但因为心里总觉得不好意思,才采取了跟犹太老婆婆背靠背的教育方式。
这是照顾犹太老婆婆的面子好不好。
就这样一个坚定的国家政策的支持者,根正苗红的军属,居然被诬陷为发小卡片的,给枪杀了,还定性为畏罪自杀。
【啊,元首啊,你的手下多么无能啊。
】
2、影片里,这两口子居然对隔壁的犹太老婆子充满了同情。
要知道,对犹太人的态度是国策。
国家政策知道不?
两口子的幸福生活,其实就来源于国家正确的政策。
这其中就包括如何正确对待犹太人。
但两口子居然跟政策对抗,阳奉阴违。
【当然,影片里那个法官的行为更加令人发指,他身为堂堂体制内的国家公务人员,居然也国家政策搞两面手段,最后还逃脱了国家法律的制裁,哎,元首可惜了。
】
3、因为独子为国捐躯了,居然意气用事,把矛头对准了国家的精英。
上校夫人,优雅得体、楚楚动人,安娜居然拿着国家政策,要求她出去劳动!
人家直接说了:”你看我娇嫩的皮肤,不是干活的人。
再说,我老公是上校,正为了国家努力奋斗呢?
“,”还有,要讲政策,我完全可以搞个病假之类的,不参加劳动。
“,上校夫人能够放安娜进门,然后直率的表达看法,已经很不错了。
安娜居然觉得不公平。
安娜这是假公济私啊,甚至于属于”低级黑“了。
难怪后来,跟安娜在一起工作的两个妇女都对安娜表达了不满:你眼瞎啊!
快去道歉!
为啥要安娜道歉?安娜不是按照国家政策在严格执行吗?
但这两位也是德国千百万普通妇女的代表,她们都认为安娜对待上校夫人搞错了。
那就真的是搞错了。
4、最后是滥发小卡片的问题。
我也不明白,元首的警察系统这么窝囊的吗?
墙壁上那么密集的小卡片。
还有目击者,居然就就是找不到他。
不是昆格尔先生自己暴露,只怕这个案子要成为悬案啊。
当然,乱发小广告,不小卡片,下场也不好,两口子还是上了断头台。
感觉处分还是重了点哈。
正确的搞法,不是应该让他两口子,当众游街示众,口里还要喊”我们错了,元首伟大“吗?
这样不是更有教育意义吗?
要知道从肉体上消灭一个人容易,从思想上改造一个人,是很难的。
且,这样直接砍头,多少不能让人服气啊。
典型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小警长埃舍里希先生。
埃舍里希警长出场在犹太老婆婆畏罪自杀时,那是的他面对老太婆的尸体,完全是满不在乎的样子。
说明他看得多了。
可是,中间啊,被上级暴捶之后啊,虽然明明知道爱国的军属流浪汉克鲁格先生是无辜的,为了自保,还是亲手枪毙了他。
但是,最后,当他得知昆格尔(Quangel)夫妇被砍头之后,怎么就良心发现,自杀了呢?
有人说他是被小卡片感化了。
我觉得,理解错误了。
重点在于,昆格尔说他总共写了285张小卡片,而埃舍里希警长收到了267张卡片。
表面上看,只有18张小卡片没有找到,应该算是成绩。
但后来,埃舍里希警长回去一想,完蛋了。
这不是”只有“18张没收回来,而是”还有“18张没有收回来的问题!
看看上校如何审讯昆格尔的:
按照这个科学的审讯方法,昆格尔肯定也跟上校交代了卡片的总数。
那么上校就会知道还有18张没有收回来。
接下来,想想都知道,以上校雷厉风行的态度,肯定是要埃舍里希警长去把这18张找回来啊。
这不相当于要自己去死吗?
埃舍里希警长想到了自己枪毙克鲁格时的情景:
警长知道克鲁格是冤枉的,且告诉他是党卫军要抓他,审讯他。
克鲁格说,”要那样,我不如去死“。
于是警长说,”你说得对。
“,然后俩人来到河边,警长枪毙了克鲁格。
整个过程,克鲁格都没有反抗,因为他知道反抗没用。
这里,轮到警长自己了。
这18张小卡片,是基本上找不回来的。
也就基本上相当于宣判了自己的死刑。
还不如自我了断罢了。
这才是警长自杀的原因。
否则,整个影片,到最后警长突然自杀,太违和了,太突兀了。
最后,我总结一下:作为元首,面对美国、英国、法国、苏联等境外势力的围剿,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德国百姓,为了德意志民族,他采取了” 特別軍事行動 “。
但是,大家都知道结果了。
堡垒往往是内部攻克的。
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才是关键。
影片给我们好好的分析了元首的失败的全方位原因:一、党卫军层面:这是元首的铁杆。
但是,做事鲁莽,不动脑筋。
典型的就是党卫军上校。
每次出来都让人不寒而栗,吓死个人。
这样怎么能行呢?
应该爱民如子啊,让老百姓感到安全才行,你这让老百姓看到害怕,不是在给元首抹黑吗?
二、政府层面:工作能力不行,两面人。
典型的就是警长和法官。
警长辖区内,长时间出现反动标语似的小卡片,且都在公共场所,还有人证物证,但就是找不到人。
这能力是非常的差了。
难怪被上校锤成这个样子的。
我要是上校,我也生气。
后来,居然因为害怕上校让他找那没有回收的18张卡片,放弃理想信念,畏罪自杀。
法官呢,表面上道貌岸然,私下里,居然隐匿犹太老婆婆,这是公然对抗公权力。
这样的法官肯定是政法部门的害群之马,但到最后都没有清理出阶级队伍。
三、广大民众:这是大多数以昆格尔(Quangel)夫妇和克鲁格夫妇为代表。
但她们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
昆格尔夫妇的独子为国捐躯之后,俩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居然把矛头对准了元首,但行动又非常可笑,居然想通过发小卡片来抹黑元首的形象。
可惜,广大的人民群众不吃这一套,直接举报上缴。
夫妻俩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而克鲁格夫妇确是非常的冤枉。
克鲁格夫人是邮递员,负责把祖国胜利的战报送达千家万户,这是很光荣的职务。
克鲁格先生虽然是流浪汉,但他给祖国贡献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还是党卫军。
这是很骄傲的事情,但却被党卫军诬陷为发小卡片的,被”畏罪自杀“了。
这多少让普通群众胆寒啊!
对待群众,肯定不能这样粗暴的。
比如,对待昆格尔夫妇,他俩其实犯错的是思想出了问题。
完全可以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进行挽救,弄个大卡车,把他俩带上高帽子,游街。
口里还要不停的喊”我们错了,元首万岁!
“,这样的话,不仅仅是挽救了他俩,也教育的广大的群众。
如果那时候有电视,当然可以搞一个电视认罪。
效果更佳。
也可以让他俩继续写小卡片,然后挨家挨户去发送。
卡片的内容当然是赞扬元首的。
再比如,对于克鲁格夫妇,前面确实是搞错了,那就应该给克鲁格先生平反。
说明他是被昆格尔夫妇的小卡片害死的。
现在是英雄,是军属,还要给补偿。
这样,老百姓才安心啊。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元首在国内的统治基础,党卫军、政府、群众,都不是很坚固,更不是铁板一块。
这才是元首失败的根本原因。
最后,附上犹太老婆婆罗森塔尔夫人(rau Rosenthal)的情节:
【片长103分钟,英语】
这是一本反希特勒电影.电影的主旨在56分钟:齿轮中有一点沙子不会让机器停转,但如果有人不停的往里扔沙子,发动机就开始受影响,变得断断续续流水线就会停下来.但我们遭受不公平不合理时,要有反抗精神,不要因为自己改变不了什么,因为自己的渺小轻微而什么都不做.如果大家都忍着藏着,不公平不合理就会一直一直延续下去,那么大家一方面变成了纵容者,一方面又是受害者.任何改变都是积少成多,水滴石穿,量变产生质变.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二战时,德国一工人阶级家庭因为战争失去了儿子,夫妻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反抗纳粹希特勒.虽然这种行动微不足道,只是分发反抗内容的卡片,他们一共发了285张卡片,大部分都被人交到纳粹政府手上,267张卡片上交,只有18张卡片没上交.纳粹警察通过举报抓了夫妻俩,夫妻俩被杀,而纳粹警察受到反抗卡片的影响,良心不安而自杀.267张卡片散落一地,影响更多的行人.
评价一部电影,第一要做的应该是清楚电影载体的概念。
本片故事是在103分钟的时间框架里展开,而不是那600多页的纸上原著。
强行评价电影没有小说细致,总有点欲加之罪的味道。
如果将所有原著都挖出来和它们跨平台的衍生品对比,将会没有一个逃得掉大众槽点。
谁会啃玉米的时候吐槽没有原版玛雅味?
谁会吃披萨的时候抱怨没有丝路感。
观众欣赏跨平台衍生作品,体验的是那种不落窠臼的惊喜。
而不是墨守成规的复制。
单说电影本身,用的是淡雅手法,勾勒出留白式的人性延生感。
喜欢大红大绿,左手金镯,右手鸡油黄的乾隆派观众可能会觉得导演手轻了,不过瘾。
但是结合昆格尔夫妇干的事,用淡雅手法显然更适合一些。
底成平民用悄悄发传单的方式反抗纳粹。
不仅傻,还挺诙谐。
如果停下来仔细回味,便能体会出一种温水煮蛙的强大震撼。
像一杯回味深长的清茶。
柏林街头一对笨拙的身影,像刚入行的小偷一样胆怯而倔强地散播小卡片;一个机智的警探,抽丝剥茧地分析作案源头。
从戏剧角度来说导演没有讲好这样一个精彩刺激的猫鼠游戏。
确实是技法上的失败。
但是文森特的避重就轻却勾勒出了纳粹铁幕下那种碾压人性的压抑。
虽然没有像原著那样打造一个纳粹柏林浮世绘。
但是浅尝即止地用犹太大妈、法官邻居邮递员夫妇、傻白希特勒少年、可怜可恨的地痞等角色,茶馆式地为主角夫妇做性格加持。
整个影片简直就是一幅罗伯特·雷曼的《大雪荒山图》。
大量脑补式的气氛表达让观众对那个时代的德国社会细思极恐。
领导在车间里做动员演讲,为了帝国早日结束战争,大家在后方要加大产量,为战争做贡献。
当观众以为他们要生产啥威猛武器的时候,却发现背景画面里是一口一口的崭新棺材。
邮递员老公满怀荣誉地向警探展示儿子照片,照片里出现的是一个青年士兵的笑脸,手上捏着一具波兰小女孩的尸体。
轻描淡写,震撼非凡。
艾玛和格里森的表演拿捏的恰到好处,多年老夫妻麻木的生活,随着危险的加深逐渐升温。
每一步的情感变化都表演得淋漓尽致。
对警官的一句“请不要牵连”。
夫妻间法庭上的相视一笑。
一切尽在不言中。
布鲁赫的警官,演出一种无视政治踏实本分的士大夫精神,当他向权势妥协后那种自卑,反向烘托出昆格尔夫妇倔强的人格魅力。
也同时合理铺垫最后那句“我看过全部卡片”的敬佩。
和“除了18张”的职业挫败感。
美术下灰暗的柏林,内敛演绎的人性,加上往事化的配乐营造出强烈的压抑感。
用淡雅手法讲诉小人物不畏强权的故事,反而比可歌可泣浓墨重彩的方式更有力量。
布莱丹·格里森和艾玛·汤普森在这部纳粹时代的影片中尽了最大的努力。
在《柏林孤影》中,艾玛·汤普森和布莱丹·格里森用德国口音演绎了真实的人类磨损。
文森特·佩雷斯的指导有点蹩脚。
摄影是标准的纳粹时代的去饱和——好像新闻片决定了那个时期的分量和色调。
汉斯·法拉达的这部基于事实的小说讲述了安娜·昆格尔和奥托·昆格尔这对命运多疑的抵抗组织夫妇在战争期间在公共场所秘密散发反希特勒卡片的故事,剧本有时也很平淡。
但两位主演都尽力了。
丹尼尔·布尔则是第三位主角,他在片中客串了一个矛盾的警察调查员,渴望表现出仁慈,但在“比他强的人”的逼迫下,他没有表现出仁慈。
By:Nigel Andrews
1.这是喊口号跟真正举着刀上街砍人的区别……跟历来"萨德事件"的套路相同,人家俄罗斯还有探测距离7000公里、可覆盖到台湾的导弹系统呢……环顾"友邦",除了"巴铁"(同样是内忧外患,政府哪还有影响力?
),都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吖!
2.演技派们堆砌的剧情,即使没有剧情,静静滴定格他们的表情就好了
拍得真无味
实在是受不了英语的希特勒
看在演员的份上给个两星
集体沉默的年代,孤独的觉醒,孤独的行动。警察良心发现的结局太强行主旋律,正常情况下还是继续做走狗的可能性大。
影片后半段的节奏好于前半段。
故事内核很简单,夫妻俩的动机也非常单纯,但在如此危险的环境下一直一直坚持下去实属不易,影片拍得有点平淡,多靠两位主演的强大演技支撑,汤姨和闹爹在法庭相见那刻,溢于言表的喜悦和无法抑制想要靠近彼此的情绪全在轻声呢喃对方名字的小场景里喷涌而出。三星半
拍的挺好的,镜头语言比较克制,氛围营造的也挺不错的,但总觉得少点信息量,按理说应该有更多的细节可以展开。
第一次看到德国电影用英语,剧情简单但压抑的氛围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群体意识下的个体觉醒,虽然会被群体意识惨烈地压制直至死亡,但是可贵的个体意识存在就意味着自由即将来临。至少还有八个自由的思维活着,如黑暗中的火种。
我儿子最近迷上了战争题材的片子,小米盒子上的各种老片子、新片子基本上看了个遍。柏林孤影是前两天在午饭和晚饭时间看完的。片子节奏很流畅,情感很细腻,展现了底层不同职业的人们在大环境下的妥协和斗争。
最喜欢的城市还是柏林
一个人的反抗
Brendan Gleeson 和 Emma Thompson 的表現沒有失準,沉穩內斂,為電影不喧囂的浪漫主義留出了恰好的空間。不說其他,這部電影每個鏡頭的打光都是上乘的,完全就是近期看片中的前三甲。
题材不错,但是缺乏对主角内心人性的表现,剧情也过于简洁,深度不够。
情绪很足,演员演得也很好、观众很买账,没有一个人中场离开。给Emma Thompson德语配音就好了。
失独家庭的父母反抗希特勒政权的故事 剧情比较平淡 什么社会里都有对政权不满的人存在 而初因就是因为自己的利益受损 而后演变成一种反抗的姿态
剧情太过于平淡,除了最后结局警察开枪自杀让我微微震惊,但是这份震惊不是来源于他突然的“正义”,而是对他觉醒“正义”的铺垫太少,他自杀的理由也太过苍白。
卡司强大!但对这对夫妻反纳粹的动机有待商榷如果他们儿子没战死,他们会怎样?
这个体制 这个政权 这个机器
该片最成功的不是反抗行动本身,而是老夫老妻之间的关系,对待丧子之痛的隔阂,以及和解,抗争,由此带来的新的牵挂,甚至可以说二度“黄昏恋”,十分动人,可以和以“白玫瑰”为主题的《反抗与希望》中的温柔的索菲(贞德)相提并论。有点可惜的是加了一个同情性角色——自杀的暗探,非常失分。耐人寻味的是不少俄国、中国二战题材电影中,都喜欢从反派里面找共情视角,迄今没看到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