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937年宝山守卫战改编。
有的电影,已经没有办法只当做电影。
姚子青(1909-1937)本来已经决定不去看太暴力血腥的题材,今年却不知怎么,看了好几部战争片,钢锯岭、敦刻尔克,都是基于史实,但看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往事,触动还是更强烈。
屏幕上的他们在浴血奋战,屏幕外我的手边还放着冰激凌——有种无法忽视的内疚感,忍不住想那段苦难深重的岁月对我们现在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即使买的是不可退的电影票,也不止一次升起不看的念头,仿佛坐过山车一样,一部分的“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受这份罪——结果这部电影带来的冲击远胜过山车,仅仅一个开头,就忍不住落泪;只要稍稍想到那段岁月前后不知多少类似的事,就有种喘不过气的感觉。
影片结束后,看到外面的繁华与和平,感觉仿佛是场幻影,或者只是这些鲜血与瓦砾的间奏曲。
碎碎念了这些,其实并不知道想说什么,只知道很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大哭一场。
喜欢那个女学生的情节,点到为止,处理得干净利落。
当她死去时,不禁想起有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毁灭给人看。
(P.S.女学生洗浴着装的片段,那是赴死前的“正衣冠”啊)出演姚营长的演员,演得既有书卷气,眉眼间又带着一股冰冷狠决,非常有魅力。
最后看姚营长真人的遗照,倒是只觉温和。
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子情节“老套”,回想起来确实有点,但觉得这样反而正好:这是一个早知结局的故事,用这样朴实到连过程都可以猜中的讲述方式,反而更加突出它承载的其它东西。
最后姚子青仿佛可以逃生,却留下来殉城,我第一个念头是觉得太过“浪费”,但人活着绝不是为了生存本身,这样的选择,得失之间,也难说得很……影片有很多次正面展现战场,各种炮火枪声,打仗的间隙却格外安静,姚营长这个角色本身就特别安静,这动静之间,显得那些不对战的时间有种特殊的质感。
如果说对这部电影有什么不满,那就是中间日记的字幕实在太仓促,每次都不够从头读一边。
反复出现的跪拜宗祠的镜头,看了有种说不清楚的感触。
一边是乡土、文化、传承,另一边是战乱、杀戮、死亡,姚子青行礼那一幕,仿佛另一个版本的岳飞受字。
后半部有一场动员,那些话平时听了实在是“假大空”,但在那时那地,却是再真不过再适合不过了……又,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专门讲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
***——“职等誓本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惟孤城无援,日久难支,恐人城俱亡,与大局无补,仍恳速援解围。
”姚子青9月5日电报1937年9月6日上午10时姚子青身死、宝山城陷落。
***捍卫者,捍卫的不只是国土……
曹素君:你们还会守多久?
姚子青:你有家仇,我有国恨,敌不退,我不退。
(曹素君向姚子青深深鞠了一躬,姚子青向曹素君亡父火盆鞠了一躬)--姚子青:马啸杨!
马啸杨:到!
姚子青:你是哪的人?
马啸杨:报告,江西人!
姚子青:李大成你呢?
李大成:报告,我是贵州的!
姚子青:大周。
大周:报告,东北的!
姚子青:你们呢?
(看向三人组)三人组:四川的!!!
姚子青:叶可龙。
叶可龙:山东人!
姚子青:魏明扬。
魏明扬:广东平远人!
姚子青:小宁!
小宁:报告,浙江人!
姚子青:弟兄们,日寇犯我中华以来,烧杀奸淫,无恶不作!
我们前面的东北华北,现已沦陷,今天,我子青与各位,守卫的是宝山,捍卫的是国土!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
今天我姚子青,有幸与各位弟兄们,要么同日一起生,要么,同日一起死!
众抗战将士:同生共死,誓与宝山共存亡!!!
--战士:姑娘,再多给我两个(馒头)吧,老子今天,要把这辈子的饭都吃了!
(曹素君愣了一下,给他多塞两个馒头)
精忠报国9.1屠洪纲 / 1999大丈夫许国,书生许国,女子许国,稚子许国,孤城,孤军,绝地,焦土,尸山血海,绞肉化灰,白衣执甲,伙夫走卒,布衣老幼,皆为守土抗战拼尽至最后一滴血,牺牲一切之牺牲,丹心铁血,烈火真金,巍巍昆仑,永照汗青!
淞沪抗战之宝山守卫战,姚子青营500余将士,阻击日军海陆空三面围攻,以极不对称的战力,抱定必死之决心,除一人奉命出城通报,其余皆力战而死,阵地,巷战,白刃,肉搏,人间炼狱,喋血宝山,人死城亡,壮烈殉国!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用生命拼凑成的宝山!
今天是“九一八”89周年,我推荐这部电影给大家,每一个中华儿女,无论在不在宝山,在不在上海,都应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弥补我们小时候历史教科书(故事会)的缺憾,我们真正的民族英雄没有什么盖世武功,除了驾驶哈雷摩托的风衣吴奇隆,飞檐走壁的大侠燕双鹰,也不止王小二和小兵张嘎,还有年仅28岁的书生悍将姚子青。
黄昏的宝山,秋高气爽,行知中学门前的子青路夕阳西下,桂树成荫,远方吴淞口传来汽笛声声,惊飞了枝头的小鸟。。。。。。
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少年们徜徉在淡金色的暮雾中,微风拂动,衣襟晚照。
秋天,正是这个城市最美的季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姚子青,为国牺牲,得以永生!
姚子青烈士永垂不朽!
很久以前就看过这部电影,看的原因是有一次搜索淞沪会战,无意间看到几张电影剧照。
起初并没有抱着很大的期待,毕竟抗日题材,神剧太多。
第一遍看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又刷了第二遍。
看完后,我终于明白少了什么,我欠这部电影一张电影票。
最近八佰热炒,看完之后,瞬间尴尬癌犯了。
五亿投资,拍出的什么玩意?
于是又想起这部电影。
又刷了两次,剧中那句“你有家仇,我有国恨。
敌不退,我不退。
”深深的震撼和触动着我。
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恰是先烈的国仇家恨换回来的。
如果这部剧投资不是几百万,而是五亿,肯定会是一部史诗巨作。
至于八佰,呵呵哒,不提也罢。
永垂不朽、永远铭记。
向姚子青将军和600烈士致敬。
小日本🇯🇵的血海深仇,不是不报日子未到。
家仇国恨,必须血债血还。
请中华民族的所有同胞们,必须牢记。
勿忘历史,勿忘历史、勿忘历史发奋图强,发奋图强,发奋图强民族复兴,民族复兴,民族复兴重任在肩,重任在肩,重任在肩
这是一部很血腥而中肯的战斗剧,侵略者不是痴痴呆呆的小丑,我们也没有手撕鬼子的桥段,更没有斗智斗勇,美的五迷三道的女特务。
你不会从中意淫到痛扁他们的快感,也没有多么杰出的胜利,更没有美女给你视觉盛宴。
这是真实的历史,博物馆珍藏着姚子青的日记本,里面寥寥数语记录着战争的进展,花名册里,六百个将士的名单被认真的一笔勾销,铁血铮铮,永垂史册。
你看见的是革命先烈在极端的条件下,咬紧牙关浴血奋战,他们也会痛哭流涕,绝望地大哭大叫。
年轻的士兵在连天的炮火中会瑟瑟发抖小便失禁,他们会在战争的间隙自娱自乐,唱一段小曲。
姚子青壮烈牺牲后,日军首领亲自为他整理仪容,一个人被下属尊敬不稀奇,但是赢得宿敌的敬意,却是难得。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彬彬(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836207/姚子清牺牲后被国民政府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这是正史,国军将士与日军血战到底牺牲之惨烈,伤亡之慎重,用三十余万将士的伤亡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之说,给日军造成四万人的伤亡,是何等的可歌可泣,是何等的令我们敬畏尊崇,然而影院排片与小鲜肉的影片相比唉,戏子价值远高于民族英雄价值。
剧中对于儿女感情没有过分的渲染,表达。
一不好的就是犯了与喋血孤城同样的错误,就是格局有些小,只有旅部,而没有去显示淞沪战区警备司令部与南京军委会。
二就是剧中始终没有国民政府国旗和国民革命军军旗,很遗憾,这也许和…………。
战斗场面还行,导演应该刻意没有把血腥支离破碎的画面展示给观众。
又在残酷的战争中又加些男人好色的戏份,恩不错。
还有剧中也突出国军该打则打,该流泪就流泪,该拼就拼,方显男儿本色。
600名战士他们是为民族而战,为国家而战,为兄弟姐妹而战。
然而影片中突出表达的这种精神在现在过度娱乐中已经埋没了?
是不是已经烟消云散了?!
三种影片必看:硬科幻,环保片,纪录片。
《捍卫者》不属于以上三种,但一部优秀的剧情片是可以拍出纪录片的感觉的,尤其是这种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一开始我对“抗日片”也是拒绝的,但看过该片的预告片之后就觉得此片并不简单,可以一看。
由于参与了该片的宣发活动,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放映结束的时候我很想站起来鼓掌,这种感动是真实的,印象里已经很久没看过这种走心,用心,无硬伤的国产片了。
从布景到服装,每一个细节透露出“认真”,可谓非常考究,即使我没亲眼见过国军的军服,电影里的服装也足以令我信以为真。
演员的演技更是没话说,我见到导演时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您调教演员真的很棒,没有一个角色是不必要的”。
“用眼神演戏”,这是对一个演员很高的评价了,而该片中的每一个主角都做到了,男主角虽说情绪收的有点紧,但爆发起来相当有力度,演出了一个世家子弟,书生军官应有的士族气质。
女主角本人跟电影中的角色还是比较接近的,也算是本色演出,毕竟是影后,又是量身定制,其在片中表现可想而知。
我会给这个电影打8.5分,其中有0.5分是打给投资人的。
我在想,为什么这么一部中小成本的电影反而拍的这么好,这应该跟影片的“初衷”有关,一部就没打算赚钱的电影,自然会更注重影片本身的品质,而不受很多商业炒作因素的影响,这样的电影会做的更踏实更纯粹,更接近人性,便更能打动人。
我向导演提了一个问题“如果必须二选一,您会选择更高的评分?
还是更高的票房?
” 我觉得他回答的很好:只有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电影才更有意义。
是啊,有多少观众曾饱受“抗日脑残片”的摧残,会以为打仗就如同儿戏一般,于是总叫嚣着战争;有多少人会以为游击队和民兵才是抗日主力,而忽视了国军几百万军人的牺牲,这不公平。
我一直在等豆瓣网给出这部电影的总评分,观后感写的晚了些,不知如今的豆瓣还是不是曾经那个豆瓣?
有没有“变质”?
但我知道好的电影就是好的电影,这并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影响,也不受任何人任何组织的影响,即使我没有参与宣发也一样会去电影院看它,也会给出一样的评分。
这就是我所能表达的对英雄们的致敬。
抗日战争、宝山、捍卫这几个词我们都知道,但淞沪会战八十周年,姚子青殉国八十周年就不一定很了解。
一九三七年八月三十一日日军入侵上海,九月一日至九月七日,营长姚子青率部六百,除了勤务兵魏建臣突围报告战况,全员壮烈牺牲。
这些,我都不知道。
我甚至不知道宝山还有过城墙。
有一段七天屹立不倒的城墙,和在背后用血肉支撑城墙不倒的,被遗忘的那些人们。
“城里怎么会有女人和小孩”在观影之前,有个朋友提到她的外婆就在淞沪会战里作为志愿者救护过国军伤员,后来在小姐妹的带领下投奔了延安。
所以,姚子青的困惑从来不该是问题。
她们甚至不仅仅是被保卫的,她们同样也用她们的方式战斗着,直至牺牲。
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这个匹夫不一定是指丈八男儿,粗莽汉子。
电影中被炸得血肉模糊的护士,有撤退机会却继续毅然穿梭在战壕之中的洋学生:敌不退,我不退。
你有国仇,我有家恨。
美丽的花朵啊,迎着弹片怒放凋零,舍此别无可能。
“你们看过上海的女人吗?
”当李大成被讥笑胸比女人都大,他倒是“从善如流”地扮上扭捏唱起“天涯歌女”,因此领了军法。
血肉模糊也毫不在乎、他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经历过太多的生离死别。
他在乎那个洋学生的眼睛好大,手好白。
“能让我摸下手吗?
”然后讪讪而退,在短暂的胜利之后大唱湖南花鼓戏。
城破之时,每次都冲在最前沿的他最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愿望竟然真的实现了。
一亲芳泽,零落成泥。
什么都不在乎的粗蛮汉子彻底不在乎了,携手榴弹做矛,取坦克车之头颅于血肉模糊之间:营长,欠你的十鞭子下辈子还。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他的胸不会再比上海女人大了,他的胸已经变成上海的城墙。
醉卧沙场君莫笑,这一次的冲锋陷阵,不归。
“我们身后,就是你的浙江,你的贵州,你的江西,我们的广东和你们的四川。
”姚子青最后慷慨陈词也好,每次身先士卒拿起枪说跟我来也好,全片最为动容的依旧是他铁画银钩地勾去前一刻还是鲜活的战友同袍。
这场开始前就知道结局的失败,这场在杀敌规模上并不巨大的战役,不多不少,七天,六百人,几近全军覆没。
所以每次看他排兵布阵,每次看他绞尽脑汁,总有着巨大的悲悯:这一切终将是徒劳的,这一切终将是他们的失败告终。
但如果他能知道,是否还是会站至一兵一卒?
他们的血八十年已化为碧,他们的忠魂“古直作今,歌以当哭”,姚子青从未动摇,他的六百兄弟从未动摇,在这场战役之后,那么多的中国人也从未动摇。
上海原来也有城墙;上海除了四行仓库保卫战还有宝山保卫战;当年的神州大地到底还有多少城墙,还有多少在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绝望的保卫战。
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了这些从容赴死的大好儿郎。
还有多少这样的英雄该被大书特书?
湮灭不闻的被记录下来,字迹模糊的被讴歌出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青山处处,当迎忠骨而还。
印象里战争进入我观念的宏大主题,是在阅读到有人总结说人类文明的三大永恒主题(宗教,战争,爱情)之后,战争这个词开始有了相对来说重要且深厚的概念。
从上学开始不管是课本还是身边环境,都会高频的出现【日本鬼子】【打仗】【抗日战争】【侵华战争】等字眼以及情结(甚至在老家还存有当年的防御军事防空洞以及传言被乡人所杀之日本鬼子埋尸处)。
在大学之前,囿于历史知识的局限以及个人的认识缺陷,确实对日本怀以仇恨,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思想政治课堂上,老师组织我们参观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改变了我对日本,对战争的看法。
看的太憋屈了
只看了半小时就没继续看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小朋友撑起一部戏。
动荡的时局不是你们的错,那也不是欧洲的错。欧洲也没有义务来承担这个错误。在这种时局下总有人能活下来,有人会死去。像这种小孩就是必死无疑的类型。不仅自己作死,还要害了一家人都死。感人个毛线鬼。如果这都能感动人那些坚强活下去的就他么白活了。
剧本做得很段落化,故事虽然断断续续但情感共鸣得以始终,细节设计连同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令人难忘的细节非常多。且多种情绪并行,这对父与子的情感状态模棱两可,这让人物更立体更具魅力了。以及我居然看了一部科索沃的电影,活久见系列。
世界上還有很多這樣的小人物,因為大世界的規則,而活於悲哀下
很无语的电影 浪费时间 里面有一个好人吗?父子直接感情 也莫名其妙 儿子像个被抛弃的累赘
嘘寒问暖的善意浮于表面,自身利益面前终究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
这个片子真是神烦,晃遍了你德各大电影节,满足了圣母不一定能满足普遍观众,剧情的走向生硬老套莫名其妙,简直是各个电影节的政治宣言,真心建议大家不要浪费票钱了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现实题材难民电影。有种莫名的烦躁感。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
算是蹭热点之作吧,让观众看到另外一条难民之路。不过,影片中的主角小男孩真难让人心怀同情之心,只让人倍觉讨厌。剧中男孩伯父说得好,对于小孩,你得从小让他明白,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做的。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总是在极度的溺爱与冷漠之间徘徊。
小男孩侧脸不好看,正脸真的很惊艳
甩不掉的儿子,扶不起来的爸。父子一起,也还是温情。
表面上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博弈,却带上了难民偷渡,和国家政治问题,这种热点近年也是越看越无聊。
emm…
科索沃今年的申奥影片,剧情走向出乎意料,残酷写实一路到底。不幸如套在父子脖间越来越紧的绳索,夺走所有希望后只剩彼此的抱紧。中间一段海上偷渡戏完全是今年欧洲难民事件的震撼写照,结尾简洁有力。唯一缺陷是没有对儿子近乎疯狂的恋父情结给出合理解释,但瑕不掩瑜!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