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现状,动漫中主旋律是天才青年们的超人化。
另一方面,却又有,特别负能量,乱糟糟的各种舞台剧的东西。
也许两样就是日本的阴阳,一面沐浴阳光,一面洒落阴凉。
如果没有所谓才能,心灵又过早的成熟,是否会在身心里抱怨道,要是一开始我就不存在就好了。
围绕着这个命题,十三区的人们,把一切都隐藏在最深处,不期待表达,一直沉默着,甚至不指望爆发,他们称之为佛系。
当梦太遥远的时候,怎么努力都无法满足的时候,当努力从一开始就被天生的才能所桎梏的时候,再去努力又会有什么用处呢?
太无聊了吧,这样的世界。
并且带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人,也早已受困于此,无论哪个阶层,有钱没钱,甚至,我还是个孩子就开始赤裸裸的露出想要对我的利用。
高产的家庭,眼镜小僵尸,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也算是精英阶层。
但他们忙于处理自己事情,父亲有着外遇,母亲想要自己的生活,而作为孩子的他,在无尽的学习中,还要忍受校园暴力,甚至作为成年人的老师都对此持着默认的态度。
所以他忘记了感情,从没流过一滴眼泪,哪怕在双亲遭遇事故去世的时候。
家庭经营者,小胖墩僵尸,父母经营着一家小食店,父亲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强,爱情和事业都是勉强接盘下来的,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变强。
章鱼的智商相当于三岁小孩,强大的男人可以自己做决定,哇,夕阳好红啊。
这就是他全部的过去了,妈妈为了给他做中华料理而引发爆炸,和父亲一起死去了。
他再也尝不到味道,但还是会去吃,因为会饿。
修理工的家庭,小偷僵尸。
父亲是修理工,喜欢家暴,兄弟沉迷在摇滚里,喊着爱是牛奶。
大人们糟透了,偷到的东西越多失去的东西越多,最后一无所有,牛奶也会过期。
父母不堪生活压力自杀。
爱如果真的存在,是什么颜色,一般是红色的,哥哥说是白色,肯定是和牛奶混合后的颜色,粉红色,糟透了。
普通家庭,缺食指的面瘫僵尸少女。
父母从小就在利用她,想着利用她。
父亲有恋女倾向,而母亲嫉妒自己女儿。
而家教也是一个萝莉控,男人都糟透了。
最后在她的教唆下,家教杀了她的父母。
无差别的恋爱会给别人造成麻烦,就和无差别杀人一样,最后父母死于家教的无差别杀人之手还真是讽刺。
影片最后,如果给孩子一个选择,选择人生的游戏是否开始,你会怎么选择?
记住,并不会一定幸福哟。
《我们都是小僵尸》—有天我宁愿沉在鱼缸的水底,宁愿埋在RPG的游戏世界里,宁愿透过吸管看另一个我,也不愿在社会中痴头呆脑,做筛盘里的一粒芝麻。
在first最期待的一部电影,最后的N次反转,我呼不及吸地瞪大眼睛认真看完,按耐之中的手臂正欲举起,可惜取消了影后交流环节,索性把感受扩充并写下来。
可能看过的日本电影实在不多,对于这样一部把各种代表21世纪的新潮元素结合的如此精妙绝伦的电影,让我的掌声一直没有停下的意识。
新浪潮电影,8比特游戏,任天堂,魔幻现实主义,新潮的蒙太奇,CG动画,舞台剧,戏剧,丧文化,J-Rock,EMO-Rock,这部不到2小时的电影囊括了如此丰富的元素,并将他们结合的游刃有余,确实是参加国际影节的作品,让人叹为观止。
并没有贬低其他参展电影的意思,在我看过的7部电影中,《小僵尸》确实是从镜头设计,场景布置,色彩调试,演员演技最优的一部,当然也有投资方面的原因,《小僵尸》确实不失为一部精美的国际大片。
(另外得奖的《春江水暖》也是很精致的作品可惜没有看到🌚)“青春是青涩的年代 社会是伤害的比赛”EMO ROCK是片中四个少男少女所组成乐队的主要表现形式。
当少男少女们从垃圾堆中拿起乐器,生涩却动情地演绎主题曲《我们都是小僵尸》的时候,很难不让人想起最近大热的刺猬乐队。
正如《白日梦蓝》当中所唱到的:“青春是青涩的年代 社会是伤害的比赛。
我明白,明天不会有色彩。
”电影中小僵尸乐队的EMO Rock与刺猬乐队的丧文化正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个少男少女表面上只是失去了双亲,实际上他们更是社会的受害者。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一直我尊崇这一句话,正是因为很多所谓社会中该有的秩序让原本不通的灵魂碰撞在一起,而引发出了矛盾。
四个孩子,他们都是在父母的葬礼上流不出泪的孩子,他们经历不同,但他们心里所遭受的所思考的在宇宙的某个尽头汇聚在了一起。
影片中的大人们都被塑造成了没有感情呆头呆脑的肉体,而太多富含哲理并无比现实的话却从平均年龄13岁的四个“小僵尸”口中讲出,导演想对青春的致敬,对秩序反叛全部映射在这四个“小僵尸”的身上。
并在影片的结尾,无数个反转之后,这种反叛得到了结果。
换来了无限的掌声。
如果你把这部电影当作一部文艺电影,那么你会在电影结束时潸然泪下;如果你把这部电影当作一部商业电影,那么你会在他绚烂的歌舞当中鼓掌称绝;如果你是任天堂的粉丝,或者摇滚乐迷,把它当作一部彩蛋电影,那么你一定会在电影结束时刻大呼过瘾。
最后,这部鲜亮的电影让我发现了一位宝藏演员就是四个人中最特殊最有魅力的女主—中岛塞娜,居然是06年出生的呜呜呜呜,简直太初恋脸了,下一部电影将是跟菅田将晖合作,很期待了。
《小僵尸》是我在first期间唯一一部打五星的电影,特~别~好!
written by WildD
“No vase to put flowers in.” 影像风格和故事独特,小人物都很有趣,不管是找到他们的自称trash的经纪人还是自杀的司机,都引导四个孩子的adventure有了新的变化。
每个人都说着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很僵尸的感受。
主人公的设定有自己的逻辑,说着“现在”的爱拍照的女孩,爱打游戏近视眼的小男孩,但其他两位并没有很让人吸引的特质。
整部片子看下来略微有些无聊,我没有get到泪点在哪里,小孩vs成人似乎也没有深挖,都是常见的抱怨像是“adults are all cheaters”。
我能理解到的,所展现的,只是麻木无所谓的感觉,并且这一感觉的支撑其实有一点点薄弱,仅仅是通过父母双亡和零星校园暴力来对抗的。
实际上父母死之前和孩子们的冲突也没有被加深,所以孩子们的逻辑我无法共情。
就好像突然这个时代的孩子都这样了。
抖机灵和现实性(没什么担当的大人,容易过时的明星,愚蠢的风向和网络暴力)让这部片子出彩。
写点观后感吧,这好像是长久允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长电影,之前挺喜欢他的另一部短片,叫《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进了泳池》,如果说这部是让人看了脑子空空,那小僵尸就是让人看了想吐。
我要在开头说点不好听的,这电影很有抖机灵的嫌疑,甚至可以称为z时代刻板印象作品,大量运用像素游戏画面,构图和分镜也很“特立独行”,但是总感觉有点过犹不及,用力过猛了,而且感觉长久允是内容苦手,忽略掉乱七八糟的形式,他很容易就会把电影拍的太碎太无聊。
接下来是一些对电影的感受,不算夸也不算贬。
开幕是两行大字:我的父母死掉了,可是我不难过。
全片都是8bit音乐、摇滚和像素游戏画面插入,所有人活着好像死了一样,光污染的画面,高饱和度和只有黑白的镜头。
音乐老师在手机里大喊因为我爱你啊郁子,被她用棒球棍轻易击碎了。
光的姨妈对他说:你不难过吗?
为什么不流泪?
竹村喷出一口过期的牛奶。
石井模仿着跆拳道的出拳,从废墟里捡出一口铁锅。
他们短暂赚了很多钱但都没有在自己手上,从出生开始一直遵循着被大人欺骗这一条道路,也诚实地欺骗大人,用更纯粹更不加掩饰的方式。
“平均年龄13.5岁,处于中二期或者马上要到中二期的——我们都是小僵尸乐团。
”主持人是这么说的。
郁子少了一根手指,她只用一只手弹键盘,另一只手一直插在口袋里,她在火车上说,喜欢拍照只是喜欢按下快门的一刻——就是现在。
郁子一直大叫着:现在!
现在!
光在偷来的车上被红白机和野草莓淹没。
结尾四个人走进半人高的草浪里,从紧缩的一团分散成四个点,摇滚乐又响起来,开始报幕,但我还一直想着,在像素块里游动的、只有侧面的四个小人
感觉是受日本中岛哲也电影风格影响的新一代导演,古典音乐和爆裂的场面总是不合时宜的同时出现,配色时而艳丽魔幻。
一个个故事幕布的拉开,堆积着二十一世纪特有的冷漠和麻木,人生就像一场电玩游戏,有红色暹罗鱼般的单人玩家们。
失去至亲的孩子们出奇冷静和麻木,人们无法理解,伤口平静的撕开,他们渐渐自愈。
组成乐队想治愈更多这样的孩子们,却陷入时代的漩涡,不过最后逃离了,游戏继续,不过这次不是单人玩家而是团体玩家。
在光的父母死去的草莓地边,小僵尸们走向不同的方向,开启他们接下来的人生。
我们才不乐观,人生的悲伤只会越来越多,大人总让我们拥有梦想,不过我们最讨厌未来了,我们只是小僵尸。
“我们很悲伤,但不痛苦。
”
话太多,像加了画面的广播剧,主人公们都磕了金嗓子喉宝。
无聊,聒噪。
第一次觉得日语听的够够的了,难听到爆炸。
逼叨叨没完没了,最主要的是说的没有意思。
太难熬了。
如果视听不能和故事完美的统一,花哨的各种画面就是堆砌的狗屎。
什么蒸汽波,什么欧思故,什么电子游戏,什么这个那个都没有用,看着真真的烦透了闹心的不得了。
每个主人公都逼叨叨故事,逼叨叨的解释,整个电影就是每个人都有话要说,逼叨叨没完没了……日语在这个电影里无以伦比的难听到爆炸
感谢导演,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好的一部电影。
电影被很好的分割成了几个部分,看起来不累,闯关式的观影体验让人开心不少,即使是在描述一个悲如人间失格般的故事,也可以用荒诞不经的形式讲述。
前半部分的回忆大概是符合大部分人的胃口。
事实证明,没谁生来就是小僵尸。
缺爱,家暴,性骚扰,语言家暴……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从童年就可见一斑。
后半部分的电影,我只能吹爆了。
大人们都是骗子啊,成人的世界最虚伪了,可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些,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长大了,再也听不懂小朋友了。
人生很艰难,有时候就想这样一了百了,但是,未来这东西,谁也说不准,为什么在开局就认输呢?
未来,只有经历了才知道。
僵尸也是有感情的,对吧Beyond the Film说点题外话电影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个很私人的东西,它是一个艺术品,是导演尽情发挥自己的地方,除了导演需要表达的意识,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的自我意识应该成为电影这一艺术品的一部分,它是电影的进一步升华,更加弥足珍贵。
本文首发于企鹅号,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hE5KYQP1u3nwMYYrUXT3VJQ0?source=omapp&appbar=omapp?uid=6864814<=5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要问刚刚过去的柏林电影节,最火爆的电影是什么?
不管谁是金熊,不管哪部电影看哭了多少人,要论最火爆,那绝对要数入选柏林新生代单元的日本电影《我们是小僵尸》。
这部以四个父母双亡的孤儿为主角的大冒险电影,是一月份首映于圣丹斯的爆款。
拿下圣丹斯评审团特别大奖以后,一路红到柏林。
电影节票房一开,《我们是小僵尸》的票全都秒杀,卖得比哪位大导演的作品都要好。
媒体场放映也爆满,不提前去排队根本进不去,比主竞赛电影还难看上。
而看到的人都只想做一件事,立刻上社交网络吹爆《小僵尸》,安利身边所有的人都去看——至少我和我认识的记者都是这么干的。
这部影片的四个主角相识于殡仪馆,他们的父母因为车祸、火灾、谋杀、自缢等各种原因去世,火化和葬礼恰好在同一天举行。
遭遇家庭悲剧的四个少年,因为死亡也从冷漠的家庭中释放出来。
他们从各自的家中拿回自己最珍视的东西以后——游戏机、钢琴、锅子和低音吉他——决定踏上属于他们的旅程。
他们在一个垃圾场被一群靠音乐自娱自乐的流浪汉发现,索性一起组了个名为“小僵尸”的乐队。
他们将首支手机拍摄的一镜到底MV上传网络,一夜爆红。
于是出道、上节目、办演唱会,成为了新的青年偶像。
但是出名也让他们失去父母的故事也被粉丝挖了出来。
男主角Hikari父母车祸事件中的大巴司机,因为不堪忍受网络暴力而自杀身亡。
于是少年们决定解散乐队,重新回到普通小孩的生活。
但是人生中的悲伤并不是一下子就能逃开的……游戏一般的画风和节奏,热血欢快的音乐,每一秒都抓住观众的强视听语言,让《我们是小僵尸》是如此让人无法拒绝。
最终本片获得了新生代单元的特别提及大奖。
二刷这部电影后,我去采访了长久允,这个总是梳着两个麻花辫的可爱导演。
和他聊了聊,影片背后的故事。
问:首先要恭喜长久允导演!
《我们是小僵尸》在圣丹斯电影节获得了特别评审团最佳原创奖!
答:谢谢谢谢!
在圣丹斯举办的是世界首映,在柏林电影节举办的是欧洲首映。
我特别高兴能来到这儿。
问:在圣丹斯和柏林两个电影节的体验有什么不同吗?
答:都超级激动!
不过圣丹斯的观众更倾向于认为《我们是小僵尸》是一部喜剧片,放映现场笑声连连;但是在柏林,观众好像以非常哲学的方式去理解这部电影。
两者的反应都让我觉得有趣极了。
问:但是不管是哪儿的观众,现在都是《小僵尸》的超级粉丝了!
你最初想拍这部电影的构想是什么样的?
艺术创作者们常说,你花了在一生去创作第一部作品。
想知道你创作《小僵尸》时候的执念和契机是什么样的?
答:电影中的很多内容,比如对话、音乐、游戏都是源于我自己的生活经验。
这部电影的创作和我的生活紧密相连。
关于剧情……灵感主要来自两年前的一个偶然发现。
当时网络上有一个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的社交游戏叫“Blue Whale Challenge”,来自俄罗斯,这个网页上给玩家提供一个为期50天的任务,任务中有很多自我伤害的部分,甚至最后会导致自杀。
我看到这个新闻以后,就非常想拍一部电影,一部给青少年带来希望、鼓励年轻一代积极生活下去的电影,帮助他们从悲伤绝望中走出来。
问:在你的作品中其实不是第一次涉及“死亡”,与之对应的是你创造的“僵尸”概念。
在你的短片《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了泳池》中,女主角也说过“我们早就死了,不过是僵尸”这样的话。
答:我当然不是想拍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僵尸电影”,我本人非常害怕僵尸!
但是“僵尸”这个概念却让我着迷——他们没有感情,也无法感知。
这不就像是当代社会中的人们,冷漠麻木。
我希望我的“小僵尸们”能把这一点表现出来,我们都曾是、可能是“僵尸”。
这是我作品中重要的母题。
不过“僵尸”的身份是相对的。
对于父母来说,青少年就是“小僵尸”;可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父母才是冷漠无感的“僵尸”。
但是“僵尸”只是普遍表象,人们的感情其实是能被唤起的——这也是我的作品想做的,重新唤起人们的感情。
问:《我们是小僵尸》中,四个主角的父母都去世了。
这是电影中很罕见的设定,那么你在剧本创作的时候是怎样决定让他们成为孤儿的呢?
存在个人原因推动吗?
答:我本人的父母还都健在!
和我的关系也非常亲密。
但是我有非常亲密的朋友,失去了父母,就像我的小男主角Hikari一样。
当然让四个人物都失去父母确实是很夸张很少见的设定。
但我是想用这样夸张的手法表现出,其实在生活上陷入孤独困境、或遇到各种难以解决麻烦的人有很多。
问:四个小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出色,你是怎么找到他们的?
答:男主角Hikari的小演员二宫庆多在日本非常有名,他出演了是枝裕和入围戛纳的影片《如父如子》。
我就是在这部电影中注意到他的,于是我就想办法和他见面。
我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他是我想象中的小朋友,那种天真无邪的长相可爱极了,我立刻拍板,邀请他出演。
我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物色,才找到了另外三个小演员。
我不喜欢经验丰富,表演痕迹过于明显的孩子;所以想找素人小朋友。
饰演贝斯手的男生和小女孩都没有任何表演经验,饰演鼓手的小男生也是表演经历较少。
问:尽管这个是个底色悲伤的故事,但是你却运用了非常鲜艳的色板,四个孩子也都有自己专属的代表色。
对于颜色的选择有什么样特别的考量吗?
答:整个故事其实只是在Hikari的想象,所以鲜艳的色彩也是想象的滤镜,和黯淡的现实区别开。
每个人都是由专属的颜色,其实创意来自角色扮演游戏中的RPG色板。
游戏里往往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能量都会由不同的颜色来显示。
我的电影也像游戏狂Hikari想象中的一个大型游戏。
贝斯手的红色代表热情,女孩的白色象征一种治愈力量,鼓手的绿色?
我也不知道,就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吧。
蓝色当然是属于男主角的颜色!
蓝色也代表着天真纯洁。
问:白色的女生似乎在电影中是一种特别的存在。
因为只有她似乎有弑父弑母情结。
而到影片最后,三个男孩都不知不觉把她错认为母亲的形象。
答:白色不仅代表治愈,也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一种母性的形象。
我确实给予小姑娘一种特殊性。
问:《我们是小僵尸》最大的亮点就是音乐。
我几乎被主题曲《We Are Little Zombies》洗脑了。
而这部电影不仅导演和编剧是你,连作曲也是你!
答:其实我写得是电影中的配乐,并不是孩子们组乐队的那几首歌。
我其实并不识谱……我是一个年轻时曾经想要组乐队,却最终决定拥抱失败的人(笑)。
我都是在脑子里想好了旋律,然后对职业音乐家哼出来,有他们将旋律最终制作出来。
小僵尸乐队唱的那几首歌,是由一个住在纽约的音乐家写的,不过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合作!
算是……实现了一点点我当年的梦想?
(笑)问:原来如此!
不过你们的合作真的非常成功,电影结束以后所有的观众都会唱《We Are Little Zombies》了!
这首歌的风格也非常日式摇滚,热血满满。
答:这首歌的风格其实有一个特殊名字,chiptune,是游戏音乐中的一个特殊分支。
我们用一种特殊的游戏音乐制作软件制作了这首歌。
我本人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摇滚乐迷,各种风格的音乐我都听……其实最钟爱的还是爵士吧!
我最爱的是一个美国爵士音乐人,Gil Evans,他的音乐总有一种空间的通透感。
当然Jim Hendrix这种摇滚偶像也是我的心头爱。
问:电影里小男主一直在掌上游戏机上玩一个名叫“我们是小僵尸”的古早游戏,但是我去搜了一下,其实并没有这样一个游戏……你们会因为这部电影开发一个吗?
答:还没有呢!
我非常想制作这样一个游戏!
但是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资金。
希望这部电影可以火起来,这样我们就有钱开发衍生游戏了哈哈!
问:不管是音乐还是整个电影的设定,都让观众猜测,你本人应该是一个狂热的游戏迷吧?
答:是呀,我就像男主角Hikari一样是一个整天玩游戏的小孩。
我父母也很忙,但是给我买了很多游戏,有了游戏的陪伴我从来都没有感到过孤独。
我喜欢的游戏有很多!
泽尔达、最终幻想,地球冒险等等。
问:你在本片中用了各种各样的媒介,除了模仿游戏画面以外,还有在线视频、监控、手机录音、一镜到底mv等等。
是怎么想到这些多元化的视听表达的呢?
答:其实也没有特意想要让媒介多元化,只是我以前拍了很多广告,所以对各种视频形式都相当熟悉,等到拍电影了就觉得可以把一身本领都用上哈哈。
对于日影,这个风格少见,好看,但是虽然有些癫狂,其实拨开跳跃炫动的影像表象,还是觉得工整、规矩了。
冷冰冰的人际情感,虚情假意,但是责怪、怨恨,自我隔离之外,从细微处发现真情实意,也是成长,就像小光梦境中回忆起出生时父母给自己起名的温暖时刻。
字幕滚动完后,灵堂上小光迷茫望向银幕外,似乎暗示观众不过是和他一起走了遭脑洞之旅,你们有勇气真的走一回吗?
这部电影以游戏闯关模式来展现这个故事,四个孩子失去父母然后聚到一起之后成立了一个乐队的故事。
以小孩子的角度来展示这个故事。
刚开始这种失去父母就会觉得很丧啊...不过后来觉得还挺燃。
片里的乐队的音乐真的特别特别好听,歌词也特别贴切。
摄像画面带来的视觉也是很炫酷的。
四个孩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鲜艳颜色,而这鲜艳的颜色与现实的残酷产生更加鲜明的对比。
关于小僵尸,这些说自己爸妈死了,却不想哭的孩子真的是僵尸吗?
其实他们还是会表露出对于父母的一种想念难过吧,只是将它所隐藏起来。
而这么一看,那些表面有情实际却假情假意,麻木不仁就会低头玩手机的大人才是真的僵尸吧。
同时影片也体现了一些社会现象,什么网络暴力导致司机自杀也间接导致他们的解散等等。
小孩子和大人本来就是不同的,而大人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干涉孩子...最后的结局反转比较多。
请耐心看。
今后还要继续走下去,总之是个比较有希望的结局吧。
你们知道导演本人多可爱吗?小孩子出生那段是他小孩子出生时候他拿相机录的影像。
延续了《金鱼》的风格化与无意义感,但是如果把这个风格拉长到两个小时,很难说这到底是加分还是减分。不是说这部片就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艺术上它仍然是一个非常适合这个主题的绝妙表达,但只是……你确定你要看2个小时的缤纷空洞世界吗?
《我们都是小僵尸》极具复杂性 囊括了纪实、游戏等多种风格 再掺入MV的成分——包括梦的成分 可问题恰恰在于繁复如何拉扯内容使电影受力失衡 因为叙事的散乱——或是剪辑造成的叙事散乱 没有一种将叙事与视听结合在一起的向心力 四个主角都很麻木——对于自己父母的死 年幼的主角们并没有任何感觉——然而始终让人困惑的是 长久允用尽浑身解数编了两个小时的RPG游戏电影都没有触及“千禧一代”对现实世界麻木的真正原因 这种事情对他来说似乎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视觉、形式和炫酷 是一切足以把人震聋晃瞎的视听手段 他需要的只不过是观众跟着一起摇摆 而观众也确实这么做了
数字摄影狂欢片
支离破碎又井然有序,光怪陆离而亦真亦幻,不过就好像这些四字词汇一样,看起来有内容,其实什么都没说,就当一场梦好了。
SIFF. 形式太出挑了,不喜欢的人会认为它是空洞的MV碎片堆砌,喜欢的人会认为它是天马行空的自愈之旅,我是后者。最后一刻钟拖节奏了,但还是要打五星,因为它用轻松诙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残忍的故事,本质上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是一样的。
【B】“who kill them”表面所指的是死亡的父母,实质上却在质问是谁谋杀了孩子的灵魂。非常喜欢前半段,用儿童视角观察大人世界的荒谬,little zombie一出整个热泪盈眶。后面各种胡闹反而弱了点。整体风格像中岛哲也+韦斯安德森,网红片预订。
体会无爱之苦的儿童成长,可怜的四个娃,你们阐述了现代文明和后现代文化的全部行情,很有价值呀!
年少不知离世的悲伤,依旧如常的玩乐,生活就像是通关游戏,一关关打,一关关过,打通了,也就懂得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活无常,小僵尸们也就长成了人。电影脑洞很大,比喻也十分恰当,但让观众的情绪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是非常累的。类似的节奏,雷同的画面与音效,两小时的片长,疲劳度逐渐递增。即使想法很好,减少一些相似情节肯定会更好。
属于形式大于内容的那类作品,还蛮可爱的,中国电影最缺这种类型
能说出“吸烟是给呼吸买单”的小孩子比成年人酷得太多。
美国常见的小朋友的嘴炮类型的日本本土化,美国讲得是小孩子更有欲望,日本人讲的是完全没有任何欲望,又借鉴了游戏文化做了很不错的包装,但给我一种始终无法深入的感觉,同样是花哨的镜头和场面,中岛哲也对于情感之把控,如何去芜存菁行之有效,这个电影长时间都像被困在一个碗中,偶有闪光之处,仍旧是台词所指。中间的两首歌,没有特别突出,反而最后一首歌好听。整个电影来说,再短一点就好。
不足预期呀,电影技法几乎是前作的长时拓展,文本表意也并没有跳出前作的框架,并没有看到新的赋值。LOMO影像的开画冲击还是非常大的,但大银幕所带来的粗糙与混浊视觉无法推进长时观影的兴奋感,只觉得疲惫。八比特音乐真棒!
个人风格强烈。在无聊,实验性,有趣和抖机灵之间来回切换。两个小时太长,想表达的略多。追求有意思的镜头角度和平衡的构图,故意的虚焦和回避以人为主体的拍摄。不过谁说电影一定要怎样怎样拍?随心所欲也是一种玩儿法。结局太丧。中岛塞纳真是一颗升起来的新星。生命虚无的就像窗外游过的巨型红色斗鱼。
鸡贼
努力生活的我有时候很难接受日本的孤独和虚无主义……在日本生活的期间,只感觉一个人生活着越活越封闭,只能说很感恩现在的我无法感受这份电影展现的冰冷。
整个电影拍的很飞,但是过于华丽和空洞了,色彩和没有剧情的空镜头很随意,但挺好看,里面的几首歌真棒,尤其那个一镜到底的mv,后两首略差,两个小时高密度的想把导演对于社会方方面面的控诉塞进去浅尝辄止,每个stage换一种风格,有几段非常有寺山修司。
@资料馆,3.5。叙事分为上下段,前半介绍四人组各家惨剧情况、走残酷麻木青春风,后段组乐队成流量、粉丝们网络暴力、解散过气又重拾活力,zombies but alive,有挺强的现实即视感;镜头语言大胆又花样繁多,加上女主口头禅“开玩笑的”,多次想到中岛哲也《告白》,这部还有很多惊艳的幻想/梦境镜头,确实是迷幻“情绪摇滚”向,但是日影剧习惯性滥用慢镜头真的腻歪;开场就把人生比作一场闯关冒险的游戏,套用了大量的游戏元素,大俯拍人物直角走位很醒目;局外人的城堡,还是抓住了一些情感淡漠、无缘漂浮的时代隐忧。另外这部挺适合拿来做垃圾分类推广的…垃圾场大人的演出简直是破铜烂铁stomp…热内《尽情游戏》里记得也有这么一场。演女孩妈妈的是菊地凛子,池松壮亮激萌。看完想吃青椒肉丝,字幕都没翻出来(´∀`)
HKIFF19 75/100 丧青、献世、乐园。像短片《就这样我们把金鱼放入泳池》的长片版,把这种mv式拼贴、快剪、高饱和配色的视觉风格发扬光大,形成一套粗略、有趣的试听技法语言体系,一招鲜且取巧。像短片拼接且缺乏内在张力但符合青少年的思维肌理,把握到年轻一代的虚无主义脉搏,以及当下青少年丧、宅文化、偶像文化和互联网时代的特性,用灵动、幽默、怪咖的形式消解成长过程中的疼痛,有趣可爱且不乏给人带来一种私人的分享感。一大亮点是做成了8-bit电子游戏关卡的形式,可能也有受到广告、mv制作理念的影响。青少年从出生后的人生就是一场冒险,以马戏团式风格来关注青少年和社会话题,每个主角都被赋予一种色彩,可能比《摄影机不要停》的新鲜感更鲜明。不忍苛责它模块式剧作上的不够新鲜与节奏断裂,结尾毕竟被燃到泪目。
#SIFF2019# 2019.06.18 18:30 衡山一厅 糅合了ACG和丧文化的新世代私电影,但显得过于轻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