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旅行团,七位老人,深入森林,饱览红叶美景,一观彩虹瀑布,放松身心的温泉之旅,没想到演变成了陷入迷路困境,跋山涉水,野外求生的生存体验。
当我们认为她们看不到瀑布的时候,导演冲田修一巧妙的利用“反高潮”手法将情绪推向高潮,对照那些一味煽情要高潮的作品,此间余味,甘甜无匹。
她们所希望看到的瀑布,在反打镜头后赤裸裸的呈现的在观众面前,那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林间瀑布,没有什么气势逼人,也不像宣传里的五彩斑斓,它平淡无奇,安静如斯,但为她们七人带去的却是生活里的希望,白日里的奇迹。
七位老人的日常生活摆明如一潭死水,虽然影片没有明确指出,言外之意,溢于言表,在森林里失去方向隐喻着生活陷入迷局,原本端着架子,互相陌生的她们,在野外丛林里为了生存只有通力合作,摒弃偏见,磨合过后的她们也如“八仙过海”般各显神通,影片通过一些小细节,比如排排队上路,跳大绳,叶子当被,夜间唱歌等将这帮老人在某个特定时间段里返老还童,天真无邪的面容再次泛起在她们苍老的容颜之上,真的好久没有这样子了。
迷失在森林,像是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最终找到回家的路也象征着回归现实,平凡的瀑布虽然不似中了六合彩那般翻天覆地,起码也让人对生活再次鼓起勇气,这也是本片的初衷,飞越迷雾,把生活看清楚。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日本电影有一种类型是裹挟着诗意的,它总是描摹日常生活,不动声色。
你无法说它精不精彩,因为它不再这个场域里。
它漫步在你身边,让你熟悉而后动容。
去见瀑布 这个名字本身就像诗里的某一句。
无论怀揣着什么想法,是不是路途颠簸,身心狼狈,还是要去见它。
好像是完成某种仪式。
寻找的过程里结果或许不是最重要,但总是要有。
老呆在家里不出门,老公也无所事事,那么出来看看世界吧,也总要看到。
无关乎什么宏大的信念,只是小人物的一点点心思。
最老的那个大妈说:”纯纯你是了不起的人吧?
“她笑笑没有回答。
因为她会做手工,会捉蛇,坐着的时候若有所思,好像很不一样。
不过到最后,也没有说明,她是怎样了不起的人。
导游一开始走丢了,最后落魄地相遇。
也没有说明,是怎样走丢的。
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啊。
有的事不重要,有的事你了解的只是你了解。
而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露宿的时候大妈们把树叶盖在身上,唱歌大笑。
担心有熊出没,怕的哆嗦嗦。
无聊了就跳绳,戴面具打太极,互相被逗乐。
她们并没有一直抱怨和沮丧啊。
有时候,走丢了就去找回来,再也简单不过。
矛盾和困难都会有,但总会好的,就是这样简单。
大妈们在森林里找路和露营的段落,镜头皆是冷静旁观的。
架个大全景,把所有人囊括在内,然后一动不动。
其中找路时大家争吵的段落,来个俯视,还颇有点上帝视角的味道。
争吵,磨合,最后交心,这样的桥段,其实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成为先知。
但是镜头越克制,越容易让人走近。
平日里我们旁观别人的生活也是这样。
而看不见的许多,大概只能自己去寻找。
2014年上海电影节,我看了冲田修一的《横道世之介》。
大光明电影院,一号厅的二楼,电影开场前,一位老阿姨对另一位老阿姨说,电影节的电影,这么大的厅,和这么多人一起看,不管电影好不好看,都是难忘的。
160分钟的《横道世之介》,第一个镜头就是男主角站在东京的街头,小镇的青年来到了大城市。
整个电影平平淡淡,没有高潮迭起,只是关于青春的影像。
我甚至觉得电影的主角应该是祥子,横道世之介的女朋友,她那么美,那么害羞。
2014年我给它打了三颗星,而之后的很多时刻,我却经常惦念起这部电影的好。
2015年上海电影节,我看了冲田修一的《去见瀑布》。
新衡山电影院,88分钟的影片。
演员都不专业,却感觉亲切,喋喋不休的大妈们初看有些讨厌,却都是些可爱的人啊。
《为什么不要社会主义》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在野营中,是最接近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
平等、共享。
抛开了现世的身份地位以及种种偏见,回归到自然中,接近纯真。
“七个日本大妈的户外求生记。
看到她们在森林里玩耍的那么开心,想到的是果然只有大自然才能让人恢复纯真啊。
瀑布出现的那一刻,很多观众笑场,可这毕竟也是瀑布呀。
”这是2015年6月13日我看完电影之后的短评。
今天,我坐在大巴车的后排,看着满车厢的中老年旅行团,又想到这部电影。
想到电影中摇晃的车厢,想到她们在山间的无助,想到最后见到瀑布的欣喜。
日本人特别能讲故事,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情都能拍的格外的有味道,讲述家庭的《步履不停》,这部《去见瀑布》也是一样。
七个欧巴桑,报旅行团看瀑布、泡温泉。
在大巴车里一人占一排座位,保持着谨慎,傻里傻气的导游,套路般的介绍温泉的负离子的功效,整个片子的开头都是这么平淡。
七个毫无特色、平平无奇的大妈,就在这个旅行团相遇,傻里傻气的导游带着大妈们在山中的,却决定独自去探路,果不其然大妈们沉不住气去寻找导游,寻找导游未果,决定沿路下山,结果在路旁发现下山捷径的指路牌,按指路牌前行,果不其然在山中迷路,故事变得越来越有趣,七个陌生的人因为有了同一个目标,关系也变得亲密起来,一起在森林中寻找食物,夜晚降临,一起用野餐布和树叶盖在身上,果真是笑点满满,让人直呼“这个七个大妈太可爱了吧” 这些画面故事放在这些年纪上了40以上的主角身上,之间产生的碰撞格外有趣,好像大妈在我们眼中形象就是跳广场舞、讲话大声、在菜市场买菜一毛两毛都要讨价还价。
我们都忘记了这些大妈曾经也是孩子,曾经也有过童真年纪,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更多的一面是她们在家中承担的事物。
在这个故事中,七个性格、生活各异的欧巴桑,像参加儿童培训营一样,互相协助,在篝火旁讲述自己的故事,年纪最大的那个原来与自己的学生恋爱,并且结婚,但是最后依旧离婚了,抽烟的那位别人无情的分手,明明自己在这段感情中更为幸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故事。
最后终于走回了最初的起点,大家准备沿路下山时,有人提出,还是上山把瀑布看完了再走吧,大家带着脏兮兮的脸,沿路去看瀑布,这些老小孩依旧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在瀑布,脏兮兮的导游也出现了,估计也没有少受折磨。
瀑布旁一位老大爷骑着电动三轮慢悠悠的下山,这七位欧巴桑也顺路的捎下山了,七个人挤在三轮车上,与前面来的时候坐大巴时的情景对比,原本参加一日游的七位陌生人,却在小插曲中收获友谊,生活处处是惊喜。
其实,其实,看这部电影不是我本意,只是原本想看的《深夜食堂》和《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都没有抢到票,一气之下乱买一通的结果,也是我在这届电影节买的第一张票。
本片在电影节中的译制名叫《去看瀑布》,豆瓣资料叫《去见瀑布》。
一字之差,“看”就让人感觉平淡无奇,“见”则好像“瀑布”被拟人化了,旅行变成了“访友探亲”。
不过不管是“看”还是“见”,都不妨碍通过片名感受到何为“脱力”。
丫巴里,剧情简单到几乎没有剧情,人物平平、景色平平、台词偶尔引人发笑又不会笑得很大声。
米娜桑,啥叫脱力系?
这就叫脱力系吧!
把你的力量脱掉,你甚至可以选择看着睡觉。
后来的后来才知道导演是拍《横道世之介》的冲田修一,拍过了一位暖心少年,镜头转向了七位暖心大妈。
“每一种旅行方式都值得尊重,或者说每一种生活方式。
我记得和碰巧也买了同场次的、钟爱脱力系的某同事边聊她在日本旅行的见闻边踏进新衡山电影院,当时连查剧情都没有查,只知道很脱力,导演、主演什么的都不知道是谁,就跟着电影、跟着大妈们开始了一场坑妈的跟团周边游。
曾经的我鄙视极了这种观影方式和这种旅行方式:看电影,必须先了解了解背景、探探风评,再决定看不看以及带着哪些问题看;旅行,必须能长途则不短途、能穷游则不奢侈、能自助游则不跟团,否则意义在哪里?
之所以说是曾经的我是因为早已转变观念,应该也许可能大概是变懒了的结果,但是必须一定肯定绝对也是成熟了。
自从跟随某牙美其名曰“看看跟团游体验到底多烂”一起跟团游千岛湖之后,寥寥无几的几次旅行中清迈、富春山都是跟公司、部门一起跟团游的,这些经历给我揭开了一个众多小文艺小清新们不愿意承认的真相:其实体验并没有多烂啊,如果同游者有趣则一路开心,如果导游靠谱简直不要太省心。
对现在的我来说,省心的需求远远大于开心。
大学时代的每次旅行我都认认真真做攻略、勤勤恳恳存钱去哪儿都买硬座夜车票,这样做让处女座的自己充满了成就感。
工作之后,一周四十小时工作之外真心提不起劲头研究某个目的地怎么玩,顶多研究下上海的某个小饭馆什么好吃。
工作之后,希望把“假期”真的用在“度假”上,可以没有沙滩海岸比基尼,但是可不能让自己辛辛苦苦,那就只能让别人代替辛苦了。
所以说如果遇到靠谱的导游或者领队,尽管 “上车睡觉、停车撒尿、下车拍照”,只要别“回家啥也不知道”,这次旅行就是值得的、休闲的。
如果碰到本片中的导游,那可就瞎了。
题外话,大学时代的我还十分鄙视“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休学辞职去旅行”,批判这些旅行方式的语句我可以写百八十条微博出来。
然而工作之后,我突然发现,我想做却不敢做这鄙视的事情。
众生平等,存在即合理。
哪怕是不旅行的人,宅家宅得对得起自己的金钱和时间,也不比环游世界的人低一等。
——现在的我这么想,我觉得这想法还挺牛逼的。
但是哪怕你表示不理解或者不认同,我也不觉得你低我一等,因为众生平等、存在即合理啊。
“旅行中的风景和人物,总有一个是美丽的。
好像正是因为以上各种主客观原因,我很少去只有自然风景的目的地旅行。
我偏爱城市的人文风景,偏爱在大街小巷暴走、狂吃。
久而久之,我仿佛失去了欣赏自然风景的能力。
看明信片、看纪录片看不出到底喀纳斯、九寨沟美在哪里,甚至感觉大同小异,但是仅仅是上海的某时某刻某个雕花栏杆的光影都能让我着迷。
我似乎对美景的免疫力和记忆力也有所下降,哪怕对着照片也说不出来美景拍摄于何时何处。
但是我会深深记得,诸如“在静安别墅看到一只大肥老鼠从眼前窜过去”、“在愚园路闻到一股中药味从厚厚的砖墙缝隙中硬生生钻出来”的细枝末节。
我猜想,大妈们这次旅行应该也不是都为了美景。
摄影爱好者、植物爱好者,都有各自旅行的目的,其他人充其量也就是休闲而已。
我记得大妈们对导游说的瀑布的“负离子”不屑一顾的神情和体态,但是快要结束旅行的时候她们找到了瀑布,有人说,我感受到了!
这是负离子!
我再猜想,如果导游靠谱,她们也不会有风餐露宿的一夜、也不会凑到一起唱歌讲故事,而是各玩各的了吧!
如果各玩各的,谁谁的平凡而不凡的爱情、谁谁的心路历程都还只是自己心里的苦与甜,她们还能感受到所谓的负离子吗?
组成她们的“坑妈跟团周边游”美好回忆的十之八九是人物,是同游者,是她们自己。
——这种“坑团”,当然不能没有这群美好团友,或者不用一群,一个就够,让大家哭丧着脸来,笑哈哈地走,集体返老还童。
稀松平常的景点,诸如外滩,已被某上海人吐槽并写成专题“如果你来上海,才不带你去外滩”,但是每当有亲友来,我还是会带Ta去。
人不同,心情不同,景也不同……这样的道理好像人人都懂。
咔嚓咔嚓,在外滩和N个不同的亲友合过影,为了表明我和上海的亲密关系我不会独自前往也不会大力推崇,但是每收集一张合影,我心里的盒子被打开盖子又关上,这种感觉才奇妙且不可复制。
其实,其实,写这篇文字也不是我本意,原本是想列出电影节中我看过的电影的表,供自己回忆也供你参考,但是突然想到自己懒到连豆瓣都不是看过每部电影都记得标记,不如忘记更喜欢的《纸之月》或者《0.5毫米》,不带凑字数地专心地回忆其中一部与旅行相关的,写一篇脱力系影评。
看懂了吗?
还是看睡了呢?
能够幸运的看到这部电影要感谢Bilibili,一时兴起打开了电影放映厅第169期推荐。
第一眼就被儿童画风的电影海报吸引了,看了简介之后更是觉得这部电影好有趣,看完后果然没有失望。
七位性格不同的婆婆因为去见瀑布而结缘,而真正让她们相熟的是那位菜鸟导游。
给她们起了带有各自特点的名字,腰疼婆婆,歌剧婆婆,摄影婆婆,妙脆角婆婆,纯纯婆婆,太极婆婆,吸烟婆婆。
旅程的起点大家互不相识,在大巴上结成小团伙,聊着各自的事情,互相看不顺眼,菜鸟导游因为第一次带团连景点都不熟悉,兜兜转转找不到地方。
让七位婆婆在原地等待,自己去找路。
可是婆婆们一直没等到导游回来,害怕导演出事故,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去找人,一路原地等待。
深山里手机没有信号,两组要怎么联络呢,摄影婆婆像哆啦A梦,口袋里掏出哨子,可是哨子只有一个,这时候歌剧婆婆大显身手,展示了自己的拿手项目歌剧,联络难题迎刃而解。
人物的性格慢慢的在情节推动中展现出来。
腰疼,歌剧,摄影,妙脆角婆婆一组去找人,其实刚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更喜欢另一组的三位婆婆。
因为当时觉得四人组里的腰疼婆婆好烦喔。
相信我们身边也一定有这种性格的人存在,话痨又小气,所以才有代入感的厌烦。
三人组里吸烟婆婆对大家承认自己是单身,太极婆婆丈夫刚刚去世,纯纯婆婆格外神秘,只是自顾的编花环。
后来腰疼婆婆的腰伤发作,大家重新聚在了一起。
哆啦A梦一样的摄影婆婆热心的去找拐杖,纯纯婆婆贴心的在拐杖上缠上了毛线。
大家合计后决定下山求救,可是却在中途因为吸烟婆婆看到的一块指路牌而走上了小路迷失在了山里。
大家因为走不出深山互相抱怨,指责,争吵,却因为看到一块不明物体尖叫着四散奔跑又重新聚在一起后冷静下来。
主心骨摄影婆婆提出露营的建议,大家同意后就各自分工开始行动,采蘑菇,捡柴火,拾树叶,砸核桃。
就连之前最剑拔弩张的腰疼婆婆和吸烟婆婆也握手言和。
纯纯婆婆更是徒手抓蛇,哈哈哈哈哈哈哈。
来自大自然晚餐深夜的露营像年少时的女生宿舍,婆婆们好像十八岁,八卦和爱情为主题,真美好。
第二天早晨醒来,吸烟婆婆对纯纯吐露心声,自己是被人甩了,在纯纯怀里大哭;看起来坚强又可爱的太极婆婆也在梦里见到了去世的丈夫并喊着“不要让我一个人”。
即使再坚强再跋扈的外表下,也有一颗柔软而有故事的心。
夜晚露营
树叶被子,七只排排睡,一起唱歌太萌了。
经典镜头,笑死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吃草婆婆们~婆婆们决定自己找路下山,就在终于找到正确的路之后纯纯婆婆却决定去看自己此行原本要去的瀑布。
大家开始好犹豫,后来却都同意了。
瀑布前大家各自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感受负离子。
这趟奇妙旅行的始作俑者倒霉导游终于出现,还挨了婆婆一脚。
故事的结尾婆婆们乘着拖拉机下山,倒霉导游步行下山。
整部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完了却是感觉又轻松又快乐。
七位可爱的婆婆,一个倒霉蛋,一个戏份不多的老爷爷,看完后发现每一个人都喜欢,纯纯婆婆更是神秘的最后身份都没有揭开。
九个人演完了一部戏,却又不让人觉得单调乏味。
后来了解到之后发现七位婆婆都是素人,素人却能有这么好的演出,真令人敬佩呀本来想写写最喜欢的片段,仔细回想后却发现每一个片段都很喜欢。
了解了一下导演,发现《南极料理人》也是出自其之手,虽然没有看过,但是这部电影的名字却特别熟悉,一直都在想看的名单上,应该要找个时间来看了。
是非常非常棒的导演。
看完之后脑子里想起的第一句话就是朱生豪写过的这句“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
觉得婆婆们特别符合这句话,也希望几十年后的自己,能够有擅长的事情,热爱生活,热爱旅行,做一个可爱又迷人的小老太太。
如果也能够跟朋友们来这样一场旅行,一定很棒。
全家福哈哈哈哈
好好看,老年团7人组在森林里迷了路。
背景、性格大不同。
有人暴躁,有人淡定,有人新潮,有人守旧,有人有主见,有人随大流……如何从互相防备到亲密无间。
秒杀一切明星旅游真人秀。
总感觉能看到自己老了以后的样子。
理智是一个人最优良的品质。
如果有人表现得不那么善解人意,也许背后有心酸的故事。
老了以后,老伴可能先走一步,独自一个人抚平伤痛,看到泪目~还有小幽默小感动。
还是喜欢日本影视对平凡人物的展现,不愧是《横道世之介》的导演呀~
1走得慢的人走在最前面,不会有跟不上的情况发生。
2不要有职业歧视,你可以不喜欢,但要尊重它。
比如美容店员,你可以讨厌她身上的味道,但你不能否认她的辛苦工作,大家都是努力工作,只是职业不同,没有尊卑之分。
3希望自己将来能做一个会跟妻子聊天,有自己爱好而不是好吃懒做,不让家人寂寞的丈夫。
(以奕迅为榜样?
哈哈)
七个性格各异的大妈跟着不靠谱导游去见神奇瀑布的故事。
还没开始爬山,导游先失踪了,大妈们只能开启自救,直至迷失在山林中。
前面这段已经将大妈各自的性格刻画得非常清楚,然而这才是故事的开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日复一日的生活把各自雕刻成一个缺少生命力的个体。
在山里中露营,找食物……中,她们却重新唤醒了被封印的自我,像少女一般活泼可爱,并找回重新出发的勇气。
影片中的镜头也非常有自己的特色,稳定的长镜头非常多,想来拍摄者也是个可爱的人,能很好捕抓到演员的可爱。
三星半,总觉得选景不行没有真实感,露营的地方太过平坦空旷而且作为旅游景点也不会突然就迷路而选择露营吧?
灯光也太不自然很明显能看到光源的痕迹,妆容也感觉为了追求被迫停留在山里的邋遢而画的脏妆,其余的前期铺垫都还挺合理比如点火时需要的打火机,之后结尾导游突然从下游跑过来有点突兀,虽然剧情转变的都比较跳跃但好在前期都有详细说明不打谜语并不影响理解剧情
也就勉强及格吧。虽说企划真的不错,素人演员们表现也比较好,题材也非常独特,但是剧作问题真的很大啊。“中老年妇女的少女心”确实是拍出来了,然而无论是迷路还是露宿的可信性都很低,各自的性格与技能又是为了展示而十分刻意地去演给观众看。保持了冲田修一一贯的尴尬喜剧风格。
从去年b站周末放映厅看一半到今天才补完,足以见得这片有多无聊。
能坚持半个小时的我服
给我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SIFF2015 剧情就是类似你隔壁邻居大妈参加了个旅游团,回来跟你扯淡的那个路数。家常的要死,自然的要死。接近片尾的时候用了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第四乐章做BGM, 明亮轻快,让人觉得,即便女人过了四十岁,内心还是甜美的。五十岁,六十岁,心里的少女还藏着。观影结束大家都鼓掌啦~
连惹人嫌的部分都是亲切的,这就是值得细细品味的独有温情。
简单有趣
7位中老年妇女的情感联谊露营历,在旅途中叙述了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互相接纳及给予的鼓励。故事比较平,群像的也缺乏个性化的处理。
这哪里是七位老奶奶,简直就七个幼稚园小盆友,排排坐,排排走,排排睡,玩玩游戏,吵吵架,哭一会儿又笑一会儿,打打闹闹,然后放学回家。冲田修一这次的老年人两天一夜森林游,笑点出奇的多,哈哈哈,负离子真的有呢。
一贯的日式人情味,看着舒服,但是看看就过了,还是缺乏让人回味和记住的闪光点。
慵懒、缓慢、松散,标准的1/4倍速的冲田制造。镜头慢下来,等着那些丢失的生活细节渐次出现,直到完全以日常碾压叙事。另外,趣味点异常冷萌,随手取两钱,也可消暑益气。
其实是超级没有剧情的戏,不过去自己喜欢的地方就好啦,无聊又有趣地活着就行啦。这下好了,每次看冲田导演的片都会想起他在横道世之介拍摄现场迟到和笑场的事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50617@大上海
看完我耐心都变好了😂
第一次在院线看日影,如此治愈又能让全场观众不停的笑真出乎意料啊!七个日本大妈的荒野生存,轻松愉快!
#siff2015衡山上影 几个细节刻画的不错 可能还没到那个年纪 没有这么深的感触 一个轻松幽默小品
我爱死这片了,妙而美,女人聚堆,其乐无穷
假
默默的很搞笑
这破事用得着拍电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