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原著后直接看了电影,感觉很不一样,或许是电影跟书的侧重点不同。
电影里从梨花的罪行被发现到破窗而逃之前,会觉得真是罪有应得,但后面跟隅姐在房间里的对话又觉得她好可怜,甚至衍生到觉得当代女性真是值得同情。
尤其是在她跳窗之前,对着抓住她胳膊的隅姐用真诚的声音提问:“要 一起来么?
” (这句真的好妙!
)好像她不是在逃跑,而是在邀请,甚至是在拯救。
虽然她做了在人们看来十恶不赦(是不是说的太严重了。。。
)的事情,背叛了信任她的人,随意盗用钱财,但却看的出来,是被人羡慕着的,不管是电影里的隅姐,还是原著里的冈崎木绵子和中条亚纪,她们在知道梨花的事后不止一次的想到:“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 所以说角田光代很厉害,厉害在她写的不仅仅是女性,而是整个人性啊。
人性的欲望、贪婪,但人类偏偏又是理智的、克制的。
当今社会有很多条条框框,告诉人们,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就像电影里的那句台词:“我会去,该去的地方。
” 而什么是该做的事,哪儿,又是该去的地方......而梨花突破了那个框架,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是人性,真正的“品格”。
当然,这不是自诩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值得歌颂的。
再缩小到女性,自古以来,直到现在,女性在社会上仍受到很多不公,像古时的三从四德(也许只是通过影视了解的表面现象,真实情况不知怎样,像日本家庭中女性总是表现出的唯唯诺诺的样子就很碍眼啊。。。
),像现在依然存在的同工不同酬现象,而人们也一直在追求公平,突破那些框架牢笼。
但这仍是一段很长的路。。。
重提之前说的看完原著和电影,感想不同。
看书是个缓慢的过程,而且文字叙述,也更加详细,把读者缓慢代入情景。
其实看书的过程中并不觉得梨花在做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她说,“当初还以为自己再也不可能如此喜欢一个人了。
” 她在婚姻生活犹如“死水”一般的时候遇到了那个她以为不会那么喜欢的人,但是因为光太么,做了这些事,最后在逃亡路上,她已经否定了。
假如没有遇到光太,是否就不会走到这一步?
梨花凝视着河面,思考着。
不,我并不认为走到这步田地是因为遇到了光太。
要是自己进了编辑工作室上班的话。
要是有孩子的话。
要是没进那所初高中直升的学校,也就不会被推荐上那所短大。
要是没从那所短大毕业,也就不会在信用卡公司上班,也就不能在银行上班。
所有的假设向过去追溯着,又分散成无数分支,但是无论沿着哪个假设前进,梨花都觉得,自己终究会走到如今这步田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梨花吧,只是真的就如人类自诩的那样,克制,隐忍。
面对逃出框架的人,我们总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谴责批判的同时,是否内心会有一点羡慕呢?
曾经,我深信着 “性本善 ” 论,但现在我觉得“性本恶 ” 似乎更可信。
或者说,是人性本该如此么。。。
其实很想知道光太最终知道真相时会是什么表情,不过,也无所谓了吧……PS:强烈推荐看原著。
纸之月8.0[日]角田光代 / 2016 / 上海人民出版社
宫泽理惠是我少年时的女神,少时胶原蛋白满满,如今人到中年,算是美人迟暮吧,虽然仍风韵犹存,我见犹怜,但毕竟是逝去了韶光。
电影是说一个银行女职员贪污客户的钱,满足于自己与小男朋友恋爱的故事。
这种事情如今不稀奇,现在女人包养小狼狗甚多,反正是男情女爱。
男人家喜欢包养小三、小四,直播间给女主播打赏,女人家也自然可以。
不过公家的钱来干这事, 迟早纸会包不住火,事情终归是要败露的。
片中理惠把这种预知末日终来来的人物心情刻画得很形象,人物在最后陷入了癫狂,为了钱,想尽了一切办法,色诱老头,发虚假传单,为得就是想把曝出的时间尽量推迟一点。
但四处漏水的船终究是要沉的。
电影给了女主一个美好的结局,让她能够出逃,还跑到一个看似南亚的国家,见到了她高中时资助的一个残疾男孩。
挺讽刺!
故事为了不落俗套,而不落俗套,只是现实连800日元都付不出来的女人,还有钱坐国际航班逃到国外去?
这真的是童话呀。
故事聊完了,想聊点感想。
最近在看梁建章关于人口方面的书,恰好又看到了这本宫泽理惠的电影,很有感触。
第一、老龄化严重。
梁教授在他的书中说,日本这个国家由于老龄化、少子化,整个国家陷入停滞的状态,由于财富集中于中老年人,中老年人掌握的权力和财富远远超过青年人,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对老年人都十分友好,相对的对于年轻人来讲就不是那么友好了;中老年人也因为精力和体力的原因,偏保守,所以整个社会也就偏保守,暮气很重。
梁教授从人口学的角度说了这是日本失去三十年的一个原因,年轻人少了, 创新也少了,社会保守了,年轻人动力也就不足了,因此年轻人无法出头,自然按资排辈地等着前面的人退休。
等到了,他们也老了。
在本片中,女主有两个银行女前辈因为年纪大了,就被总部调回总务部打杂去,不论她们业务能力多少精湛, 反正到了点就调走,不想干,员工被逼得辞职。
没有出路,而且这两位女前辈甚至还没有结婚,也不知道有没有存够以后养老的钱。
这两位前辈还在工作,只能算是中年人。
而女主服务的对象是哪一些人呢?
基本上老年人客户。
200万、300万,这些老年人都喜欢把钱存到银行吃利息,或者是买理财、保险,一位老年女客户收到房租后怕自己乱花钱就打电话让女主上门来把现金收走,存入银行吃利息。
一方面钱都在老年人手中,不愿意消费;一方面是年轻人,甚至是中年人,赚不得钱,不敢消费。
主角包养的那个小男生,大学毕业找不到好的工作,赚不到钱,看女主大手大脚为他花钱,一边玩的同时他也知道这样的日子过不长久。
所有人都有这样的认知。
这也是日本社会的真实写照吧!
二、少子化。
我一向认为夫妻关系要能够长久是必须靠孩子来维系的。
没有孩子的家庭就没有灵魂。
这次清明过家扫墓遇到一个二十年没有见过的高中同学,他定居于上海,娶得是一位上海老婆。
他们年近五十,却没有生育。
用同学的话讲,他和他老婆愿意当丁克一族,不愿意生小孩。
我问他,以后谁来给他们养老?
他说,跟自己大哥商量过,以后晚年由侄子来照顾。
这想法挺有趣的,也说明他也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未来,不像那种人云亦云的人。
没有后代,在中国老话里就是容易被外人吃“绝户”。
可能在自己能够自理的时候好玩,但晚景却不见得一定好。
上海是一座在气质上很像日本的城市,据说改开之后移民日本的上海人数很可观。
在这本日影中日本的家庭同样如此。
女主和自己的老公年纪看着都不算小了,但没有孩子。
在后面的对白中,似乎老公不想要小孩子。
等到他想要的时候,自己的老婆早就厌倦他,贪恋小男友的年轻活力,同时亦陷入财务危机不可自拔,早没有了跟他生小孩子的兴致。
这样分居两地、同床异梦的夫妻关系即使没有上面这些破事,又能够维系到什么时候呢?
在梁教授的书中,有一个数据挺吓人。
他说,据统计,日本妇女到了30岁,还有40%的人未婚。
终生未婚的女性也有很大比例。
而日本的非婚生子女只有5%左右,也就意味没有进入婚姻的女性终生是不生小孩的。
电影里的女前辈就是如此,她没有结婚,没有爱情,更没有孩子,甚至没有欲望,像台机器活到退休,然后被企业无情的抛弃。
很压抑。
这会不会是作者给予女主同情的理由呢?
其实,我内心中也有一点后悔。
曾经我对再要一个孩子没有想法,但十年过去,却盼望着子女两全。
只是现在有心无力,徒唤奈何!
现在想一想,人生最大的幸福也就是儿女双全,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吧。
预报有台风,但还是拿着雨伞出门了,今天晚上同评的是电影《纸之月》,也翻译《钱去哪儿了?
》,绝对舍不得错过啊。
赶到的时候刚开映,第一个镜头我就入戏了:银行的女职员在休息室换工作制服,这场景太熟悉了,立刻把我拉回到那一段在银行工作的岁月,然后是宫泽理惠扮演的银行职员梨花去客户家里吸收存款推销国债,当梨花站在客户家门外的时候,独栋的修饰精美工整的日式建筑立刻让我想起今年3月在京都蹓跶的时候看到的民居,完全一样,我戴上耳机,老师熟悉的声音开始介绍电影的每一个镜头,我有点走神,忽然发现自己对这声音已经上瘾有了依赖,整个咖啡馆安静下来,只有这声音在缓缓讲述,电影是造梦,评论的声音就让我在这梦境里沉醉得更深,不知道如果生活里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这声音该怎么办?
这自然是一部好片子,“好”的意思如今是指值得老师来同评和赏析,整个画面几乎像黑白片,演员们的表情也都很克制,一切都非常简洁朴素,和影片涵盖的丰富主题、人物的情感起伏形成对比,如此便有了巨大的张力。
相差17岁的不伦之恋,原本贤惠节俭的主妇竟然一路贪污至3000万日币,罪行败露后却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女人到底要什么?
钱去哪儿了?
老师忽然化身金融专家,总结的时候差点让我以为在金融课堂,从日本的降息说到金融危机,从老龄化说到离谱的福利制度,我竟然走神了,一切都是假的,其实从纸钞被创造出来它就是假的,是个替代品,它本身毫无价值,这一点在影片中说得非常清楚,那么什么是真的?
影片里面的钞票是假的,存单是假的,人们说的话是假的,包括睡在一张床上的夫妻,月亮是假的,好看的东西是假的,但是手表和宝马是真的,第一眼的心动是真的,欲罢不能的高潮是真的,少年时被教育的宗教信念是真的,曾经的捐赠对另外一个孩子的人生影响是真的,历经一切后的那个“结果”是真的,但所有这些真的最后也终将被擦去,一切都是假的,当然,好看就够了。
是追求满足千万种欲望难,还是克制一种欲望更难?
某年中秋夜朋友曾经问我:“如果一切现实的欲望都被满足,钱不再是个问题,你会做什么最有意思的事情?
”我在月亮下愣住了,朋友说当这个问题挑跳出来的时候自己也呆住了。
我们前所未有地富有,也前所未有地贫穷,我们日夜不停地生产,也日夜不停地污染我们创造,也被毁灭。
在那面被打碎的玻璃窗前,梨花问:要一起来吗?
我想,银幕前的观众都是羡慕她的。
最后出现在泰国街头的梨花好美,时光对于女人是残忍的,有一种女人却可以被这残忍加持。
刚到家,外面大雨倾盆,老天爷最近下雨上瘾,这是真的。
2015.7.10三山于上海。
梨花是一个银行的职工,负责跑业务。
看起来很温顺,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交谈心事,在家中的她和丈夫的关系规矩客气,丈夫似乎也没那么在乎她的想法,她也不倾向于去表达什么。
她在一次跑业务的时候遇见一个客户的孙子,后来在一次次的偶遇中孙子向梨花发起攻势,梨花也主动迎击,开始了这段婚外恋,后来在和他爷爷办业务的过程中得知孙子欠下了一屁股债,梨花向他询问这件事,他一开始不愿梨花帮忙,但是梨花的圣母玛利亚光环和保护欲让她非要逞能,说谎称自己是有钱人,而后做假账把爷爷的钱借给孙子用,而后一发不可收拾做了一堆假账带着他去挥霍玩乐,孙子也被宠坏,懒惰无所事事依赖梨花,最后也背叛了梨花。
在假账败露后,梨花逃去了泰国。
1.梨花和丈夫之间没有爱情,梨花在家中一直是附属品的地位,在电影中在前面的铺垫中丈夫一直表现出没有那么在意梨花,然而在电影后面却一直表现出丈夫对梨花态度的改变。
2.最后梨花想通过身体交换换爷爷的存款的时候遭到了爷爷的拒绝,可能是在指出出孙子从一开始就在撒谎,骗取梨花的同情。
3.梨花的圣母玛利亚光环让她一直有去施与别人的欲望,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渺小一直让她不能如愿,孙子的出现让她有了这个契机去打破禁锢随心所欲。
她说只要想到这一切都是假的他就感到轻松,什么都不去想。
即使我知道婚外情这种伦理与人性的暧昧地带可以指向的社会观察以及,不伦的情感流露时所呈现的悲戚美学价值,我明白对文艺作品不能简单带入道德观去粗糙评判,并且之前的阅读和观影也都努力做到了这一点,但是看到他们站在地铁面对面凝望时并预计到接下来一小时将描述的事时我还是气的不打一处来。
婚外情,局中人沉迷于背德的快感和肉欲的享受,即使每一次相交的都是同一人,但那大抵并不是爱。
局外人则等待着有一天东窗事发,捉奸在床巨大戏剧张力的刺激,这种张力本身就是畸形的。
有些不明白自己,但确确实实非常生气,强撑这看了一半还是忍不了关掉了,看电影解说了解了后半部分。
我想,很可能是作为一个形容猥琐的普通人见到俊男靓女可以以一种如此自然且合拍的吸引力勾结在一起而产生的巨大嫉妒导致了我的愤怒。
颜人的幸福如同天边行将消失的月亮,即使一刻也弥足珍贵;而庸人如我的幸福则是明月当空时的星星,因他们的幸福而显得无比渺小到不足以称之为幸福——同样短暂却无从找寻。
————————————————————————就事论事地说,电影本身还是拍的很好的。
看完了日剧《纸之月》,又把这部电影浏览了一下,很多人都说日剧比电影拍得好,我却觉得电影更精致。
“剧”的形式有它的冗长,且侧重言语,电影作为更高端的影像表现形式,言语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时,眼神,笑容,会比言语更有分量。
日剧版“言语”与电影版“神态” 有争议的梅泽梨花(宫泽理惠 饰)与丈夫的关系,及接受平林光太(池松壮亮 饰)的过程,很多人表示日剧刻画得比较细腻,而电影由于时间关系则显得潦草而牵强。
实则不然。
日剧由于在时间上相对自由,因此常会用好几个类似的场景和对话去反复表现,达到刻画的效果。
而电影则用了多种手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这段关系和这个过程表现出来,选取的是关键之处。
宫泽理惠饰演的电影版梅泽梨花,如人所说,浑身都充满着一种紧张感,这给剧情和电影氛围都注入了张力,在她与光太的关系发展中,在她越陷越深的犯罪路途中,一开始就隐隐含着一层雾霾,让观众有预感结局不妙,却更生出兴趣去看。
日剧版《纸之月》侧重的是言语,而电影版则侧重眼神和性。
从光太与梨花第一次见面,光太的眼神就停留在了梨花身上,那时在他眼里,梨花虽年长于他,却有着惊弓之鸟的柔弱,她的温柔,她的宁静,她的弱小,都是吸引光太的地方。
地铁站相遇,光太的眼神更是无法离开梨花一秒,那种专注而沉醉的眼神,包裹着心底深深的欲望。
而梨花的表现呢,尽管除却第一次在地铁站相遇的简短回答,没有与光太进行言语上的交流,但离开地铁时脸上禁不住泛起的羞涩和若有若无的笑容,以及第二次从楼梯下来时闪烁的眼神,两人在地铁内相对,梨花低垂的头,不经意中,电影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
比起日剧,电影的这个过程更加细腻微妙。
而后梨花与光太的一次次幽会,两人安静缠绵的片段也向观众传达出了,梨花感情上沦陷的过程。
日剧版主题与电影版主题在主题上,两者也是不同的。
电影版专注于一点,金钱带来的自由,而日剧版则侧重于金钱带来的解放,得到感情,得到自我价值。
日剧版的主题接近去年很火的日剧《昼颜》,相同的被丈夫轻视与冷漠对待的主妇生活,压抑到窒息,感情和自我价值都呈干涸状态,于是她们都选择了一条畸形的道路。
并且,日剧版《纸之月》还加入了梨花的两个闺蜜,通过她们与金钱的羁绊凸显金钱这一主题。
日剧版的主题易于理解,而电影版的“自由论”则颇具哲学意味。
虽然结尾梨花与隅的对话,对于“自由”的论述不免潦草,需看上两三遍,才能理解其逻辑——因为梨花在与光太第一次约会的隔天早上,在地铁站外看到尚未西沉的月亮,电影用梦幻的手法营造了梨花伸手擦掉月亮的一幕,梨花由此顿悟,自己用出轨和金钱铸就的,本就是虚幻的幸福,如月亮一样,什么时候被人轻轻一擦,就消失不见了,因此她不再感到痛苦,她觉得她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这个逻辑也是很费解的,我尚不十分明白,只觉里面有苍凉意味,即使明白自己得不到也要拼尽全力得到些虚幻的假象,即使从未真正得到也满足于这虚幻的假象里。
是怎样的人,对自己的人生有怎样的绝望,才会有这种想法呢?
同是东亚人,对日本人的内敛也不是没有体会,那种内心巨大的幻灭,有时置人于死地而后生,经历过“重生”的人,即使不如梨花那样孤注一掷,也会走向一条分外坚定的路,那些从前在乎的人与事,都已死去,再也不会出现在心里。
论电影版精细的镜头电影之所以成为更高端的影像表现形式,镜头对于观众心理的把控也是一个因素。
如果是伦理片,常见的中景镜头既显得稳定方正,又能表现出角色的感情、心理,更能增添紧张氛围。
电影版《纸之月》便大量运用了中景镜头,这与电影的伦理片身份有关,也与梨花作为银行职员及其身上正统的气质有关。
而这种方方正正的镜头,也能给本片增加张力。
而俯角镜头能表现出角色的孤独、渺小、无助、恐惧。
影片中也有几处采用了俯角镜头,如发现光太背叛后,梨花回到与丈夫的家,映入眼帘的,是满屋的零乱,这时俯角镜头下的梨花,显得那样柔弱而令人怜惜,无言的她,满含深深的无助。
另有几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
兹以为在地铁站与光太第二次不期而遇,一辆地铁飞逝,梨花不见了踪影,光太慌张中,见梨花从他那一边的楼梯缓缓而下。
电影这里处理得很微妙,先露出梨花修长的腿,然后是裙子,接着是上身,最后才是脸,如同那些美人下楼梯的镜头,在这缓慢过程中,说不尽的婷婷袅袅,说不尽的暧昧,把梨花婉约动人的女性特质刻画得淋漓尽致,光太虽是背对着观众,但配合梨花低垂的脸上淡淡的不安和羞涩,这两人的感情早已完成一项质的变化。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便是梨花撞见光太偷情的一幕。
直面赤裸裸的现实,给观众乍然之间的视觉和心理冲击,比日剧版由端倪、怀疑到雇侦探得到真相的缓慢发展,显得更加残酷。
艰难维持的虚幻幸福瞬间破灭,不留余地,不给退路,无所适从。
岛国的伦理片总是能抓住人内心的边缘,将那种如临深渊的景况展现给人看,往前一步是深渊,往后则重复日复一日的厌恶。
走还是不走,而走了,就真的会有自由吗?
《纸之月》是想表达自由意志的重要很多观众可能都被电影版的《纸之月》(紙の月 2014)给恶心到了,我也一样。
但回个神来仔细想想,难道这片子仅为了恶心人?
应当不是。
无疑本片关键之处在结尾梅泽与隅前辈关于自由的那段对白。
虽然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两人对“自由”的理解完全不同,梅泽是在意志自由角度来说的,而隅是从行为自由角度来谈的,但我无法判断本片的目的是想表达前者重要呢,还是后者?
如果要考虑它的社会意义,显然我们应当支持后者,要反对所谓的意志自由;然而,在这段对白中我们发现,隅似乎都非常欣赏梅泽的勇气,因为梅泽做了她自己想做的事,而她自己在世俗规则的约束下,什么都不敢做,因此隅觉得自己比梅泽还要悲惨。
如此,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认为本片是批判三观不正的伦理片。
在犹豫之际,我发现本片的宣传语:“别人笑我不知耻,我笑别人不懂自由意志。
”不知该宣传语是制片方自己推出的(这将真实反映本片真正意图),还是我们的电影节为宣传本片概括总结出来的(这仍是一种猜测或推断),但我觉得这宣传语是理解本片的真正意图的一把钥匙。
的确,如果站在道德制高点来审视本片角色的行为,我当然觉得女主角梅泽的行为是不对的。
然而,如果一部电影通篇就为了表达了一个人们心中的“当然”之事,好像没有多少价值,就成了纯道德宣传片了。
这样一来,我们是应当支持意志自由的重要了。
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这点呢?
难道一个人为了有着自私目的的自由意志,就可以挪用公款,偷盗他人的财产?
似乎我们不应当这样来理解,因为它与我们的常识都不合,又如何给出它的合理性。
然而合理性论证似乎并不是本片意图所在,它的意图是利用这种极端事例来提醒观众意志自由的重要。
但这个观点可能会被这样驳斥:一点合理性都没有的东西,如何让人接受?
事实上,“自由意志”概念无论从哪个学科角度都找不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定义,电影更无法像理论学科那样进行逻辑论证,它只是展示,思考是观众的。
那么,我们不妨从如下角度来解释自由意志的重要。
梅泽从小就是个自主意识极强的人,她拿父亲的钱捐给灾区小孩,只为她觉得“给予比得到更幸福”;长大以后,她仍然在这自私的“幸福观”下偷盗银行钱财去支助一位大学生,甚至穷奢极欲。
如果仅从“自私”的角度,我们是无法认可她的幸福观的,因为她是拿别人的钱来满足她自己幸福的欲望。
但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这种幸福观未尝毫无可取之处。
她小时拿父亲钱来捐赠,结果是灾区小孩非常快乐,她因为别人的快乐而感到幸福,而她父亲会遭受财产损失的痛苦。
试问:“快乐+幸福”的功用是否可以使“痛苦”变得无足轻重。
在这个具体事例中,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定,毕竟,钱包中的“财产损失”对于梅泽父亲来说也谈不上会造成多大的“痛苦”,而灾区孩子获得的“快乐”以及她因此体验到的“幸福”绝对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功利主义总会遭到批评。
有人可能会说,上述事例只涉及到个人,没有涉及到群体和公共秩序,因而不具有普遍的合理性。
事实上,即使梅泽现在偷盗银行巨款来支助大学生平林光太(前提她不知道这小子是个渣男柸子),功利主义解释似乎也可适用。
然而,当我们知道真相后,就支助之外的享乐花费而言,我们就不愿再用包括功利主义在内的任何理由,来为她的行为寻找合理性的依据了。
当然,这只是“我们”不愿而已,因为这个事件是被展示给我们的,我们的道德感、价值观、规则意识就不会让我们对此事无动于衷的,但要提醒的是,我们没有必要为电影大动肝火。
现实当中这样的事情是不会让你知道的,银行是不敢公开的,它不敢让客户知道,更不敢推卸责任,所有损失它得自己扛。
其实我们非常清楚,对于个人来讲多么大的损失,对于一个大银行来讲,也只不过是同比利润下降了点而已,这在电影里是有暗示的。
当我们不再纠缠自己的情感时,我们也就不觉得梅泽行为有多恶心了,这样,我们仍然可用功利主义来为梅泽行为“辩护”:她的幸福感满满的,她按照她的自由意志行事了,她做了她真正想做的事,却没有给任何人带来痛苦,站在个人主义的角度,站在内心获得自由的角度,这样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支持?
当然,梅泽还没有傻到用上述观点来为自己的幸福辩护,她毕竟还是有着基本道德观的人,否则别人一提到做账弄手脚的事时,她就不会那么地紧张。
她是从意识决定存在的角度来为内心自由的重要性辩护的:“因为那不是真的月亮,我当时感觉很幸福,虽然感觉很幸福,可我知道这种感觉早晚会结束,我并不难过,觉得这很正常,因为这本来就是镜花水月,虽然看作像是真的,但并不是真的,从一开始,就全部是假的,因为是假的,坏了也没关系,可以弄坏,我不害怕,这么想以后,我的身体好像突然变轻了,我觉得我获得了自由,所以,我做了我真正想做的事。
”这段话讲得非常有禅味,大有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味道,虽然她立即遭到隅前辈的反驳,但梅泽成功地为她行为的合理性给予了论证。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我想反问一句,那种自由是不要付出代价的呢?
隅前辈在现实当中获得的行动自由,难道不是以她这也不能做那也不敢做的意志自由的丧失为代价么?
如此说来,本片编导是否一定就支持意志自由呢?
难道就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三观”正确的导向作用?
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本片引起了人们对意志自由的重视,梅泽抡椅子砸向窗户玻璃后,她回头跟隅前辈说了一句“你要一起来吗?
”与其说是她向隅发出邀请,不如说她是在向所有观众呼吁:珍视意志自由吧。
如果影片在她逃跑之际结束,说明编导就是完全支持意志自由的,然而,影片还展示了她逃到国外,见到了她曾支助的已长大成人的小男孩,这似乎是在说明“镜花水月”其实是真的,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就看你更看重哪一头了。
(作者:石板栽花,转贴请保持文章完整,2015年5月31日)
我从居酒屋吃完晚饭,在赤坂附近散步,由于离日本TBS电视台很近,索性走进去,我看到了近日力推的电影海报,大都会放在大厅耀眼的位置。
其中一张海报上,全身用一万日元裹身的宫泽理惠尤为吸引我的目光,这部《纸之月》讲述的依旧是近年大热的题材——金融犯罪,故事发生在90年代的日本,银行女职员梅泽梨花(宫泽理惠)利用自己的职权挪用公款,并正处在苦闷的人生阶段的她和一名小自己很多岁的男生婚内出轨的故事。
这样的故事听来未免有些俗套,总结来说是一个家庭主妇出轨的事儿,这样的题材日本不是已经有《昼颜》了吗,而且收视率很成功啊,为什么这部《纸之月》会如此受人瞩目呢?
甚至北野武作为评委对宫泽理惠的表演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她同时也凭借这部电影斩获多个最佳女主角。
不知为何,看了整部电影后,我内心是压抑的,长出了一口气,为女主人公。
我突然觉得这部电影好像是为宫泽理惠量身定做的一样,那种戏里戏外命运的味道如实相似,那种价值观念的生成,对人事物的判断,都因童年的教育所养成。
或许是命运一直被别人牵制的缘故吧,或许是现实过于苦不堪言吧,母亲对宫泽理惠人生霸道的干预,以及电影中梅泽梨花婚姻的束缚与苦闷,致使她有了想逃离的欲念,最终将这种想法付诸行动的过程,她的全部行为都在追求一样东西,便是“自由”。
只是这种由于沉寂太久的自由来得过于突然,甚至是有点超乎了常理,梅泽梨花的那根绷得紧紧的神经终于还是崩掉了,为了一个根本不爱自己的男人犯了罪。
她把银行里的钱偷出来,交到这个引她婚内出轨的男人手里时,表情是满足的,微笑的,嘴角带着愚蠢,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还在妄想骂醒这个傻女人,但是看到她飞快的骑着单车的时候,我终于放弃了这个想法。
是的,至少她这么做是快乐的,因为快乐对梅泽梨花的生命来说太重要了,多年的婚姻生活,对丈夫的唯唯诺诺,自我压制,她的心理发生了扭曲,而没有孩子的婚姻就如芦苇一般,飘忽不定。
她的“自由”便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产生了,和她所处的时代尤为相衬,1995的日本经济泡沫的时期,她追求的爱仿佛就是一个美丽的泡沫,紧跟着幻灭了,即便她给小男人再多的金钱和母性般的爱,那是一道填不满的欲望的沟壑,他最终必然是会离她远去的。
一切败露了,纸里包不住火,她的犯罪昭然天下,我以为她会慌乱不堪,会百口莫辩,然而不是,她在审问的办公室里,拎起一把椅子,砸向了玻璃窗,把它们粉碎的彻彻底底,就像是她对过往岁月砸得粉碎一样。
这一次,她要为自己而活,梅泽梨花从二楼跳了出去,用尽全力的奔跑着,不回头。
从一种女性的角度看,主妇获得了胜利,女性在渴望追求自我的这条路上,敢作敢当,有一种飞蛾扑火的精神,但是很悲哀,要通过犯罪的手段获得。
梅泽梨花嘴里说着“一切都是假的”,终于在幻境无法得以生存的时候,她也走向了悲剧。
说说宫泽理惠的表演,她的表情和一举一动总是那么抓人,最心疼的一幕是最后,她在泰国遇到了小时候捐款的对象——小男孩,如今长大成了中年男人,她认出了他脸上的伤疤,肯定就是他,梅泽梨花的脸上出现了非常复杂的表情,虽然是微笑的,却为其痛苦,她边笑边大口的啃着水果,令人无比揪心,有那么一刹那,希望她逃离升天,永远不要被人抓到。
这感觉或许就如同日本观众对宫泽的喜爱,宫泽理惠14岁成名,家喻户晓,16岁就在母亲的逼迫下拍了裸照写真,甚至在与相爱的男人谈及婚嫁之时,母亲从中作梗,拆散了他们,几度令她精神崩溃,当然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女人都有母性的,刚刚好宫泽理惠遇到了。
即便如此,宫泽理惠还是饰演着一个又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角色。
生活不免会跌倒,那能怎么办呢,拍拍尘土,站起来,继续向前走吧。
梅泽太君:斯米马赛,真的很对不起偷了你的钱,但我真的很需要用这比钱去跟小鲜肉约会,虽然很对不起你,但我不后悔,因为至少我快乐过了 ᥬ🌝᭄,斯米马赛,再次鞠躬。
个人感觉,这部电影,只有日本能拍出来,毕竟小清新,礼貌恭顺的妻子是日本电影的标配。
看评论里有人,把梅泽的不怕,说成是对自由的追求,对桎梏的不屈服,我整个一大懵逼,原来看个日本电影,也能把有些人看出优越感。
繼覺得還不錯的聽說桐島退社了之後,看到這部宮澤理繪詮釋的紙之月導演運鏡之精湛,剪接之客觀,敘事之流暢,正式成為吉田八大粉絲此部紙之月雖為一部犯罪電影,卻完全不落俗套,以一位理性又細心的女性角色出發到看到終了終於恍然,原來她並不是迷惘,而是比任何人都清醒,比任何人更明白自己犯罪與沈溺的每一刻,都隨時有面臨審判的準備,因為她正在用力生活著,順著自己的心,沒有任何拘束她不在乎一切是假不在乎一切是短暫,是強求,是禁忌隨時會嘎然而止,大夢初醒輕輕地順著自己的心,到想去的地方去成為一個別人眼中完全自私的人,也是完全自由的人俐落又沈穩的女性電影,細膩的表現每一角色的心境儘管到了最後一刻仍然努力著,不慌不忙,不放棄的走著自己的信念導演以客觀說明了一切,客觀引渡了反思,在你/妳感受到生命正用力燃燒時有什麼理由要停下來?
女主角拒絕像死人一樣活著,不膽怯的解放這一切體制與世俗當你以為一切無路可走,原因無他,是因為你已經放棄
我根本就不相信池松壮亮是大学生啊。更喜欢后半部分。
忠于自己欲望的人。她与自己是统一而非矛盾这点让我羡慕。
越来越受不了日本电影的节奏,语速和表情有必要这么慢吗? 全程停不了去想”如果不好看,就浪费时间“
女性老职工的妆发设计就该拉去判刑;宫泽明明才40!脸居然可以残到这个样子简直匪夷所思,显然已经不是单纯纵欲的问题了,加上片子三观稀烂,演技再好也没用,重点是女主的人设本质就是蠢,真的没法治
一路都在替女主角可惜,眼见她一步步陷进深渊。电影版改编得很流畅,另外配乐还加分不少,每次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星半。人无时无刻不与虚幻做斗争。
其实我想给一星的 我怕显的我比格太低 立意和剧情都好无聊太矫情了 获奖了又能怎么着老子就是不稀饭 打五星的你们也是够能装的
6.5。人物、剧作有点别扭啊。电车段拍得挺好,全片配乐稍多而且有些抢戏了。
6.5
以为警世明钟无止境的欲望只有毁灭 结果发现是理直气壮地诡辩 世间一切不过都是假的 梦和自由才是真的 及时行乐何而不为 吊诡的结局更是反社会 赐我一个宫泽理惠啊
其实,现在看来,真的没有当初认为的那么优秀吧。
如果通过女主角的故事把银行里面的“司空见惯”扩大化的表达出来,就更棒了~
终于把全日空上的后半截补上了。。。
把高中同学的角色全部砍掉,把人物刻画集中在梅泽这一人身上,这还是蛮成功的。脱了缰的欲望,金钱观的毁灭,对纸票的追逐,逐渐失去自我,骗钱越来越麻木。“我会去我该去的地方。”宝马、苹果、年轻的自我。。。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
自作孽 不可活 池松壮亮怎么老演这种角色(。)
架势拉得好大,但基本上就是还原了一部三流小说。不太懂这样愚蠢又自私的女主角,有什么好被洗白的。镜头剪辑的太碎,屡次出现的慢镜亦不知所云。
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女主好好地生活过着非要节外生枝
宫泽理惠长这样了... ...
宫泽理惠演的真的好,画面也非常好。但是其他年轻演员真的拖后腿。故事从第一个升格镜头开始就不太对劲,接着加入电子音乐更加不对劲,接着剧情就慢慢崩了,银行层层权限这么严谨的,不是口头上就能代替客户去做决定的,至少得有客户签字才行吧。于是乎片子就不在意逻辑了,全都不对了。
毁三观的电影 不想看电视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