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完一部电影都会到豆瓣上找找同类,我没找到有大面积写纳沙阿里和依兰的爱情的,于是我又来用上我拙劣的文笔了。
这个寒假我家的电视新装了一个某猫的盒子,可以连上WiFi,给免费试用三天。
我一看,卧槽这么多电影!
于是我在沙发上卧了一整天,收藏了几部片子,看了三部电影《玻璃兔》、《幸运卢克西行记》,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感情点开了《梅子鸡之味》,一些零碎的就是许多人的童年回忆,大力水手菲力猫兔八哥(啊被发现了我喜欢看动画片在开头,纳沙阿里在路上叫住了一个灰白头发的女人,这段开始让我有些不解,但也不以为意。
全片色彩偏暗,而依兰的回眸一笑则是本片为数不多的亮色中的一抹,更衬托出这一画面的惊艳:深邃水灵的一双眼睛,洁白整齐的牙齿,是真的美,尤其是笑起来从两边鼻翼到嘴角有弧度的两条线,使脸庞有层次而立体。
是真正的第一次心动的感觉话说纳沙阿里这一见钟情还真挺神奇,先听见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还没看到脸的情况下,便追了上去,这样来说,这是对依兰的腿一见钟情,又或者,是对依兰走路的节奏。
到了片尾,我明白了那个灰白头发的人就是依兰,她的故作冷漠,她一转过身就忍不住的泪水,她背靠墙哭泣,都让我心疼。
她拉着的外孙没在镜头内,但他或许觉得很奇怪,吓坏了,不停地拉着外婆的衣襟,不停的说,说外婆,外婆,你怎么哭了呀。
她真的心碎到了疲惫到了无法分出心来安抚外孙。
我可以相信,这部电影所改编的原作绘本作者是真实经历过纳沙阿里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的,譬如孤独,譬如无人理解,导演也很好的呈现了这种感觉,从事演艺、导演这类艺术行业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感同身受,所以情感表现的很真实。
为什么这部片子要叫“梅子鸡之味”呢?
本片更重点的不是与依兰的爱情吗?
看的时候我一直有这疑问,现在好像有点明白了,其实,本片的根本是在表现艺术家们的生活,不为人所理解的心灵,自古艺术家多没好下场。
这次的“梅子鸡之味”不是纳沙阿里心情好时喜欢吃的、妻子做的梅子鸡味道,而是他躺在床上时,妻子端来的那盘梅子鸡的味道,他没有吃。
他已对生活几乎失望,但梅子鸡的味道对他也不是完全没有影响,梅子鸡之味也在诱惑着他,但死的决心是大于这种诱惑的,哀莫大于心死啊。
梅子鸡的味道,是一种无奈、苦涩、绝望的味道。
男权得很,这个电影,很呕唯一喜欢的就是妻子的角色,订婚时隔着窗户微笑招手示好,察觉到冷漠之后僵住的表情真的很让人心疼,被爱情的幻想和奉献的自我感动贩卖掉自己的婚姻,她勤勤恳恳忙忙碌碌但又少言寡语的样子让我想到很多女孩,真的很心疼。
男主没什么好说的,又不负责又不尊重人,还相当自恋自大,他用手点妻子额头把她推倒在地说从来没爱过她那一幕,我真的差点看吐,又贱又坏的一个形象。
依莲真的很美貌,爱情很美好,拥有刻骨铭心的爱恋也是一个人的幸运。
男主执着于过去的情感,在琴弦上回忆往昔,把爱而不得的忧愁宣泄出来,也不知道这世界是否真的存在这样至死不渝的爱情,但是爱情是每个人都想拥有的吧。
个人感觉生命不是一声叹息,最高级的活法,大约是能和喜欢的看遍美景,吃遍美食,把地球逛一遍,才不虚此生。
然而钱也是永恒的话题,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铜墙铁壁,所以又希望自己中彩票。
一个艺术家和一个数学老师,我觉得这个身份定位太好了,这完全就是艺术与现实的翻版还有艺术家的子女,命运多端、忧郁悲情的女儿,生活顺利,回归现实的儿子,还有女儿的黑色背景的色调,儿子糖果色夸张的色调,太鲜明了还有死神的那一段,太可爱了他最后回到男主吧,没有那段情缘,他就不可能拿出感情,不可能成为一名顶尖的艺术家,最后相遇了,连医生好久不见都没有收到,这真的是摧毁人心的最后一把刀啊!
PS女主好美
故事依旧发生在伊朗这是看导演玛嘉·莎塔琵的第二部作品之前的《我在伊朗长大》是动画作品而这部真人作品却带着动画版的幻想漫画式的叙事风格色调真是直戳我心每个布景都可以看出花了很多心思一个艺术家在妻子砸坏了自己琴后选择自杀八天之内对之前生活的回顾和生命的思考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继续存在的形态他爱的和娶的并不是一个人却还有可爱的女儿和儿子最后故事闪回了年轻时期的爱情那也是他艺术生涯的巅峰情已逝,琴亦死故事虽不如前一部但是这种真人+动画的尝试也很好看特别是中间一段纯动画以为又看到了《我在》最后一段回忆的闪回令人动容说回来是一部从海报到场景都很美的电影带着伊朗特有的神秘气息让你相信那里真的存在魔法
电影名叫做梅子鸡之味,其实被这部电影吸引一部分是因为自己在pulp fiction里痴迷maria29岁时的颜值(虽然在这里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年龄的增长)另一部分就是因为片名。
朋友觉得是“有趣的译名”类似《这个杀手不太冷》,翻译后的名字有艺术加工,殊不知在法语里,它也叫做《梅子鸡之味》我一直在好奇,究竟梅子鸡在影片里起着多么大的作用。
但看到结尾,才发现梅子鸡在全篇中只出现了一次,就是在maria为了向丈夫道歉时做了他最爱吃的梅子鸡,那也是maria向观众交代自己一直暗恋着阿里的开端。
随着剧情往后,鸡毛蒜皮的争吵,以及依兰的出场,愈发让我认为maria的人生太过于教条,死板,让我选,我也一定会选择那个在钟表店里莞尔一笑的美人。
我突然明白,maria就是梅子鸡。
她没有美好的外表,没有有趣的灵魂,她不像圣诞姜饼是节日限定,她也不像黑松露那样昂贵奢华。
她顶着不那么美丽的外表,存在于任何时刻,普通,但又真实。
梅子鸡之味,亦是生活之味,生活就是这样,平凡,灰暗,真实。
很多人都已经提到了电影中艺术和生活的冲突,梅子鸡和小提琴,两个截然不同的物象,要怎样才能相处融洽?
这给我一种《月亮与六便士》的相似感,但我认为阿里较之斯特里克兰,自私有余但勇气不足。
他如果能做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抛下一切,花上那么些天的煎熬,重新钻研琴艺,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生活宛如叹息】这句话出自阿里的老师,他教导阿里弹琴要先抓住“叹息”。
直到阿里失去了依兰,那种由剧烈的创痛引发的情感震颤,让他抓住了“叹息”。
叹息=破碎=遗憾=美 最近流行“be美学”是否就代表着叹息的美?
《红楼梦》里最后一幕,贾政在船上看见白茫茫的雪原上有个和尚,走近,人影弥散,徒留一串脚印被白雪模糊。
太美了,那种空荡,那种破碎,那种百景凋敝处的哽咽,那种盛世落幕后的冷冽。
这是叹息。
九王夺嫡,先太子胤礽被废后禁足于寿安宫,靠近御花园。
祝勇在《故宫的隐秘角落》里为他写的楔子我很喜欢:“年年芳候是薰风。
”御花园的薰风吹来,一年又一年,光阴在芬芳中流淌。
美,一种堕落的、在绝望处萌芽的美。
依兰与阿里的故事,止于那句“不认识”,转角后的呜咽,这才是美的。
想象依兰与阿里婚后的场景,又如何能够逃避“梅子鸡”的命运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物质生活里苟延残喘的我们,又怎样去圆满一个艺术的灵魂。
一声叹息,至少还留下了一座海市蜃楼,让人们去相信,自己与美好只是错过了,而并非看清生活的真相本就如此。
在叹息的瞬间,那些美的终被铭记,那些遗憾的都将被释怀。
于是人们拍拍身上的泥土,终于又敢抬起头看向火一般烧着的晚霞,感叹一句:好黄昏。
#《梅子鸡之味》所谓艺术家,大概就是以作为一个普通人毕生能得到的所有幸福作为代价,来换取观众片刻掌声的人吧。
贫穷让他的挚爱可望可不即,但也在此时终于的顿悟了老师的真言,抓住了音乐中的那声叹息。
几十年过去,两个人毕生都念念不忘对方,而这些年的心心念念最终化作偶遇时的一句:抱歉,我真的不认识你。
老师传下来的古琴被愤怒的妻子毁坏,音乐中的那声叹息也随着那次偶遇消散。
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已经没有意义了,生命成为了最无法承受的东西。
于是绝食八天,翩然离去。
妻子精心做的梅子鸡,他没有尝。
这寡淡生活之味,他无力品尝。
这就是代价吧。
开头我以为是喜剧片,看着看着,我就看哭了。
关于琴如果你不拉小提,你不会知道琴有多重要。
小提琴家的琴,别人不能碰,不能拉。
小提可娇贵,每个人手法不一样,音色跟着变。
一旦被别人的音色带去,要找回来可困难。
碰不得水积不得灰,温度湿度对琴都有影响。
插播1,弦乐类都是这样,比如杜普蕾那把琴在马友友手里,一样的埃尔加e小调协奏,感觉完全不同。
插播2,当年我换琴,老师帮我搞了把法国琴,木质音色。
一个月之后,几万的琴被我拉闷掉,拉成几千的音色,被老师差点给抽死。
还好认识做琴的师傅,换了一把金属音色的。
然后一见钟情电光火石,几万的琴拉出十几万的音色。
之前那把木质音色,后来我知道老师用了半年才拉回来。。。
= =。。。
挑琴绝逼就跟挑情人一样阿!!!!
气场不合不行阿!
好了,插播完毕。
所以在他到处寻觅一把新琴的时候,这种感觉尼玛太理解了。。。
T T。。。。
砸了他的琴,这不就杀了他的挚爱么。
不经历苦逼,又怎么能牛逼。
那把师傅的师傅传下来的琴,本身气场也就是苦逼~男主角失去挚爱,才终于合上了气场。
功成名就,换来的代价却是永失挚爱。
每个音符的悲伤,都是为她而奏。
关于情茫茫人海,一见钟情这事儿,多尼玛牛逼阿!
简直跟被陨石砸了似的。
大部分时间都是你看上了别人,别人当你是路人。
一厢情愿。
偏偏遇到了两情相悦,菇凉的亲爹出来阻止。
活生生拆散了。
菇凉最终嫁人生子,做了妈妈还做了奶奶,平凡的过完一辈子。
可是那种明明相爱却不得不分开的悲伤,化成男主角心头一根刺。
关于生活多牛逼的艺术家,终究也是肉身铸造,经不起世俗摧残。
当生活落实到了柴米油盐,鸡毛蒜皮,还清高个p。
例子数不胜数,多少文青搞艺术,多少艺术搞死人。
记得当年和别人开玩笑~画家出疯子,音乐家很多来不及疯,直接死了。。。
没几个活的过50岁。。。
搞艺术,还不是别人说你牛逼,你就牛逼,别人说你傻逼,你就是一个p。。。。
典型例子参见梵高,参见舒伯特,参见n多数不胜数苦逼一生死后却流芳百世的艺术家~不管画家音乐家,能在有生之年功成名就,都是人中牛魔王,奇葩中的战斗机。
文艺青年一直就是一个苦逼的存在。
如果你不做出高于生活的东西,那就不是艺术。。。
太高了,群众理解不了,潦倒一生郁郁而终。
例子多的数不过来了。。。
音乐家基本日子都不好过~~莫扎特这种神童年少成名的,不还遭遇过打击只得出来单干。。。
扯远了。。。
扯回来= =就算你再清高,就算你扬名世界,终究还是一个人类。
有世俗的压力。
菇凉的爸爸没有错,嫁给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男青年,自己女儿受苦去么?
真的当年他俩成了,估计也会演变成为另外一个悲剧:男主角木有经历过撕心裂肺的痛苦永远演奏不出感情,然后出不了名就赚不了钱,菇凉忙里忙外最终也男主角的老婆也是一样会咆哮,会发飙。
然后不欢而散,童话破灭。
我一直觉得这就是为毛童话的结尾永远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在一起,然后就木有然后了。
因为然后的情节不是av,就是王子秃顶发福变成中年大叔公主柴米油盐淬炼成一朵黄脸婆。
男主的妈妈也没错。
自己儿子事业有成,都演奏家了,周游世界20年,总不能做个老光棍吧。
也41了,还不结婚也不搞基,那搞毛。
来个菇凉死心塌地,工作稳定,有教养懂礼貌,长得也不错,为毛不结婚。
多好的事儿阿。
还当自己16岁玩纯爱哪~结婚不就找个差不多的人搭伙过日子么?
再电光火石的爱情,最后还不沦为亲情。
所以这么门当户对这么般配的菇凉,怎么就不行了,怎么就不能培养感情了。
男主的老婆也不容易。
暗恋一个男人这么久。
如果当年一见钟情的是他们,哪怕青梅竹马也可以,那就是另外一个童话了。
所以换个角度来说,不要找不爱你的男人,因为你花费再多心思,得到人得不到心。
琴没了,事业没了,心爱的菇凉嫁人了,多年之后相遇了,连句心酸的“好久不见”都没有,而是直接路人不认识了,这还不得死阿。
关于艺术艺术这玩意儿,真尼玛不是普通人搞的。
技巧神牛逼,一句没感情,就是出不了师。
记得我的导师也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你的人生太顺利,没有任何的苦难,所以你根本做不出有深度的作品。
这玩意儿太玄乎。
不像数学题目,总有逻辑总有答案。
什么叫感情?
什么又叫没感情?
同样的问题,我小提老师也很欢乐的跟我来过一句:你拉琴感情太外露,超越了你的技术可以掌握的范畴,所以到了爆点会失控。
要不你转行搞作曲去吧。
我转了,然后尼玛又换来一句没感情,没苦难,没深度。
wtf。
如果你也搞艺术,你就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
在追求的路上,很可能被艺术挫骨扬灰,尸骨无存。
大学导师和我说过:音乐学院总共1000来个学生,其实都是陪读。
这1000个人里面,可以出一个音乐家,就已经很奇迹了。。。
其余的都是炮灰。
每个人在来的时候,都以为自己是那一个,最后发现,原来所有人都是炮灰。
无一例外。
现在的导师找我谈心的时候也说过,我们培养的是艺术家。
当然很可能没有一个学生出来了,但如果我们不去做,时代就不会进步。
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但如果没有把一身奉献给艺术的心,绝对成不了。
怂逼最后选择退学。
怂逼没有那么强大,怂逼只想混口饭吃。
所以换一个角度来看,男主角其实什么都有了。
作为一个拉琴的,你都这么出名了,你还求个啥?
作为男人,自己老婆那么爱你给你生了俩娃,还有一个初恋情人挂念你一辈子,人生赢家了阿。
世界上有两种痛苦:得到和得不到。
男主角都经历了。。。
所以,生又何哀,死又何苦。
就这么去了。
关于黑色幽默其实这片儿情节一点不复杂,要清新要文艺了,那也就一小清新文艺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导演的叙事手法真心很牛逼。
倒叙都可以说的那么有层次。
结尾大亮。
笑着笑着,就哭了。
艺术家注定得孤独。
得苦逼。
因为不经历,你就永远不牛逼。
插叙的他俩孩子的故事也特别真实。
莫扎特那俩儿子都没从了爹搞音乐。
何况男主的娃。
这点很真实阿~反正这是一部很伤感的片。
至少开头还没有任何回忆,男主角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琴想去死的时候,我就贼吧理解。
加上后面的层层倒叙,真是太感伤了。
最后,画面真的很赞~男主角喜欢那菇凉,太pl了。
这根本不是一把琴的问题,他的精神世界崩塌了,他的爱人再也回不来了,那那是一把琴这么简单的?
艺术家?
艺术家的精神世界远远比任何事任何物任何时来得重要。
阿里的精神世界,无非是一见钟情的爱情,爱情所带来的连锁反应,爱情让他的艺术有了灵魂,爱情的期盼让他的精神世界一直支撑不崩塌,一切的不如意就是他的她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的爱,他不明白。
有关画面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很美,文艺、古典、唯美、缥缈,真的是画面很美的法式浪漫!
就想慢慢欣赏这些画面,舍不得快进!
有关剧情影片讲述了一位音乐家因为妻子摔坏了他的小提琴,而决定自杀,他躺在床上绝食,在这八天里,他回顾了他的一生。
他想起他和弟弟小的时候,想起自己在学校被老师羞辱,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想起了自己那段失败的婚姻,想起了他的母亲临终前的场景,当然,他还想起来他的挚爱-伊兰娜。
有关爱和被爱也可以说是关于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故事。
对于《梅子鸡之味》这部电影中的男主,每个人的看法不同,有人同情他,有人会控诉他的不负责任。
他情愿自杀,也不愿意和妻子在柴米油盐里消耗下去。
在男主临死之前,他的妻子给他做了梅子鸡,但是他没有吃。
在这段故事里,她的妻子也遭到一部分观众的同情,这位妻子用尽全部力量去爱一个人,可是结果却是这个男人的满脸嫌弃和厌恶。
而男主一生唯一的挚爱-伊兰娜,她很美很美,但是她为了父亲,嫁给了一个她不爱的男人。
法国人真的是可以浪漫至死!
不得不说扮演伊兰娜的格什菲·法拉哈尼是真的美啊!
你失去的将出现在你以后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里,她永远都会是你的呼吸和叹息。
八天以后,某年11月22日,他被安葬于母亲身边,爱他的人全都在场。
由于年龄的关系,我还是会比较同情男主的妻子。
她生于一个普通家庭,从小是个学霸,一直偷偷地喜欢男主,和男主结婚以后,她生活的并不幸福。
一边工作、一边操持家务,还要照顾一双儿女,而家里的这一切仿佛都与男主无关一样,他一直在纠结自己娶了一个他不爱的人,心心念念地想着他爱的人。
妻子的一颗真心,终究还是付错了人。
而男主呢,我也不想一味地指责,他失去了爱情,但他还有喜欢的小提琴,当小提琴被妻子摔坏了之后,他剩下可能只有绝望。
男主对爱情是至死不渝的,对自由是充满向往的,对艺术是追求完美的。
可是,他对于母亲安排的婚姻到死都不肯妥协,或许对于他来说,永远得不到的白月光才是永恒的爱,才是他的心之所向。
而伊兰娜呢,她和男主是双向奔赴的,即便两鬓斑白,心里还藏着她一生挚爱。
他叫她,她否认,转身已哭成泪人。
电影就是这样,有的情节很浪漫、很唯美,也很可笑,可它的素材就是来源于生活,能给人带来些许思考。
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想要的爱情!
但在爱情没有来临前,请不要将就,不要妥协!
电影:《梅子鸡之味》国家:法国、德国上映时间:2011年导演:玛嘉·莎塔琵主演:马修·阿马立克、伊莎贝拉·罗西里尼、格什菲·法拉哈尼、玛丽亚·德·梅黛洛豆瓣评分:8.1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37部:《梅子鸡之味》-over-
虽然说没有《我在伊朗长大》那么惊艳,但是故事很动人的。玛嘉从儿童插画家跨界到导演的勇气很赞,作品画面也很赏心悦目。据说她现在已经生活在法国了,满希望以后也能看到她更多的作品。
找一个人,能够保护我所珍惜的。
孤芳自赏才情小提琴家自策自杀计划,在生命最后的八天。喜欢第五天,死神一直没来找他原来是因为小儿子晚晚睡觉前为爸爸祈祷,可爱!也喜欢儿子由伊朗逃亡美国后对他"美国式生活"恶搞那段。如果你喜欢《我在伊朗长大》那你也会喜欢这片。
这就是那种“大多人都觉得好,唯我觉得烂”的片吧。
爱如夏花的微笑,死如秋叶的叹息。
非常特别的片子,有着独特的调调,看完了很伤感… 移民美国和小动画那段都太可爱了!! 看生肉严重影响观感啊,感觉好多地方都没理解透… 都怪我法语听力不够好… ~~~~(>_<)~~~~
精致而忧伤的视觉童话。故事本身直白,但叙事与摄影手法加入了悬念与趣味,节奏掌握前松后紧,结尾裁得颇妙。
動畫風格有8少『吾在伊朗長大』的影子 和真人雜糅很奇趣 輕喜的法國風味減輕了原本的苦澀感 藝術家的成就之路永遠是不妥協
【8.0】半自传的性质吧,根据导演自己的绘本改编,整部片非常天马行空,如悲如喜,画面剪辑都好棒。非常喜欢这种片子,可惜感觉不足的就是缺少足够动听的OST,不然会更棒。最后的那段交叉蒙太奇非常不错,不仅顺清了下故事,还浓浓的渲染了一把气氛,让最后的感动进一步加深了。诶,梅黛洛的老成这样了
花了很久看完……
???节奏奇怪到想挠墙
法兰西小清新。“你失去的一切,都会化为你指间的音符,她永远都会是你的呼吸和叹息。”,以为是一个生命故事,结果发现是一个爱情故事。风格很讨巧,但是故事太俗气,装饰感太重,外加过于零散,都大为减分。
相爱的人无法在一起会变成一种叹息,但与不爱的人在一起,是会死的
令人作呕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琴声(情深)如诉。布景和音乐美极了,只是为什么拍那么动画,没必要啊。
对比之下,实在弱,太法国电影叙事方式,破坏了整部电影应该表达的思想,变成烂俗爱情电影
难以想象是女导演的作品,还拍过《我在伊朗长大》。从头到尾的男性视角🌚
深邃沉重的主题,诙谐童话般的演绎,留白意味深长。可是字幕木有中文也木有法文,下了个英文字幕看得大脑分裂...
这样的人生还是罢了罢了罢了,他的离去令人一点都不同情,他活着也没有什么值得敬畏之处。我讨厌这种以艺术为借口没有责任心的男人。以自己的个性当高尚,去蔑视贬低其他人,特别还自暴自弃,还连累别人。片子从头到尾乏善可陈,只有几处文艺的景令人喜欢其他都很难看音乐也难听。在我这儿算是烂片了。
三星半,和《半生缘》一起看也太伤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