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H# #LFF# #Galas# 这部电影的内容还是非常私人化的,就是感觉杂糅了好多电影,从影片中看到了太多太多电影的影子。
从整体结构上看像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从开场不久在地铁中就进入了《生死停留》的模式,以濒死进入自己的潜意识。
而整体创作风格趋近于费里尼的《八部半》(开场就是放飞自己的大场面,后面更是有创作压力等,结尾处的马戏团般的配乐听着更是熟悉)结合伯格曼的《野草莓》(回顾自己的执念,还有空空街道上那那无人认领的影子都让我想起《野草莓》梦境中那空荡的街道,无脸的人和那行驶过来的马车,棺木中的自己更是在结尾处镜面面对自己)以创作灵感和心中执念为根基,带入戏中戏,意识流及家庭回忆模式。
中途出现那倒塌的石像更是让我想起贝拉塔尔《鲸鱼马戏团》中那条巨大的鲸鱼,感觉脸特写眼部都一样,似乎象征的事物也是一样的,还有结尾处那送葬的人们和镜面自己也像极了帕索里尼《乞丐》的结尾。
镜头上,主要是两种镜头,固定镜头和手持镜头,手持镜头采用的是广角,畸变效果明显,手持运动时能帮助加快被摄角色环境的速度,带有更强烈的不真实感,同时环绕运动也让旁边的环境及人物扭曲变形,告诉观众这不真实的“世界”。
大片还大量的使用长镜头,调度上真的太强了,尤其是跳舞那段儿的镜头运动和现场调度。
由于片中很多时候使用的意识流,从剪辑上看故事很多时候是不连贯的,尤其是导演自己也在说,“我们无法相信记忆,因为它会被改变”,所以叙事模式需要更加跳脱故事去感受事件的影响及潜意识层面的问题展现。
不喜欢的点可能是对很多背景不了解,无法完全看懂很多“私人故事”,所以在很多时候会突然出戏。
更最主要的还是风格杂糅的问题,感觉讲的不是自己的电影,更像是觉得好的电影。
意识流电影跟意识流文学一样,玩得就是一个高来高去。
很多意象化,文字类的表达,在这个电影里都视觉化了。
但从视觉的角度讲,作为美术人,肯定多给一星。
很多的视觉奇观都拍得是非常精彩,可以想见导演和美术人员的用心。
只可惜,这些东西确实离我们太远太远了。
墨西哥裔美籍导演的深刻内心。
独属于导演的意识流心路历程。
说句真心话,与我何干?
如果是二十岁,我会迷恋于导演的长镜头和视觉创意。
起码会给一些对艺术工作的尊重和敬意,尤其是这样获奖的片子。
但是年近40之后。
让人越发的反思,花这两个小时,看一种并不清晰明确,也不由衷喜欢的意识流表达真的值得吗?
我这两个小时有所收获吗?
像这种偏思想层面表达的作品不是应该带给我些什么吗?
这真的值得吗?
过去看得意识流电影,还是会让我深刻的思考些问题的。
这一部可能是我没看懂,也没心情深究。
也可能,只是我岁数大了,看字幕累。
本文为耐观影记者发自威尼斯电影节的前线报道。
作为引领90年代墨西哥电影新浪潮的关键人物,伊纳里图始终坚持用他出色的调度描画着北美大陆上的种种爱恨情仇。
奥斯卡提名已是他每部电影的标配——这使得他早已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自如往返于美墨两国,随心所欲创作属于自己的任何电影。
实际上,即便在一些影像中,他的自恋让诸多影评人难以接受,也从未有人质疑过他的出众才华。
本次威尼斯影展的《诗人》便是他参考伯格曼和费里尼,对自己人生的一次由衷致敬。
曾为《七宗罪》以及伍迪艾伦多部电影担任过摄影的 Darius Khondji 配合着伊纳里图,以诸多亦真亦虚、打乱时间线的广角镜头和游刃有余的调度配合着导演完成了这部私人影像。
近年来,类似的西语影片其实不少:同为墨西哥人的阿方索卡龙拍出了《罗马》,将墨西哥城的现代史嵌刻于家庭黑白影像,打响了Netflix的招牌;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则更为细腻,以美轮美奂的色彩涂抹着更易引人共鸣的朴素情感。
而伊纳里图的《诗人》则更为贴近现实,确切来说,它的一切仅局限在精英主义视角下的全球化、美墨百年纠葛、成功人士的奋斗历程,与切实的家国情怀。
他人的感受在男主角的衬托下被刻意忽视,却并不令人感到不适——毕竟这早已被定义作一部私人编年史,你很难苛求过多——更何况,所有角色实际上都在影片中与导演的“自我”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和解。
从《巴别塔》开始,伊纳里图总是拍摄一些人与人之间无法互通的影片,可或许这次,他变得更通透了。
巧妙的调度与转场技巧一直是他引以为傲的杰出才能。
《鸟人》中的伪“一镜到底”让舞台与现实交错融合,这并不是单纯的炫技,反而恰如其分地为片中角色加上了荒诞感,让其情感更易通过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张力,突破荧幕的限制,直抵观众。
在《诗人》中,剪辑开始配合着一如既往的精妙转场,搭配着墨西哥许多经典却不俗套的歌曲,使得导演可以借男主角之口,兴之所至,丝毫不在意观众对于时间线的感知,恣意控诉殖民历史、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以及种种令他不快快的人和事件,抒发他对亲人和美好回忆的思念,喊出自诩为跨国精英的他于社会、家国的人生抱负。
自恋么?
十分自恋。
真诚吗?
或许诚意的份量比他的自恋还要多上许多。
即便加诸再多的天赋与机遇因素,我们很难想象导演的一生中,没有经历过许多远超常人的沮丧和艰难时刻。
童年时期的春心萌动、与不善言辞的父亲在渐行渐远后和解,与孩子们的破冰、与爱人携手面对丧失与死亡,我们咀嚼着男主角的一个个回忆胶囊,逐渐领会到那些潜藏在诸多社会身份下,私人影像中满藏的爱意和能量。
自认是社会精英的导演,在电影中喊出的那份政治抱负有些迂腐到可笑,他呼吁正视那些宏观历史下埋藏的罪恶,却也自嘲于自己富贵到不食人间烟火、拍摄普通民众而内心却从未与他们在一起——哪怕他们在同一片海边度假,也要保持社交距离。
如此种种的表达过于直白,让人感叹其天真,却也会为其赤诚落泪。
文化之间的冲突,往返两地拍摄二十余年的伊纳里图不可谓不了解。
在逆全球化的当代社会,这样的声音趋近于微弱,却丝毫不减损其应有价值。
虽不乏炫技,有不少戏谑与调侃成分,并且过于自恋,整部影片仍然真诚感人,许多足以被视作年度最佳镜头的场景让人动容——这令退场观众相比于其三小时的时长,实在少之又少。
影片末尾,在分割生与死、隔离美墨两国的边境旁,导演与生命中的片段作着和解。
他自负却真诚,愤世嫉俗却满腔热忱。
一切都是一场神奇的人生幻梦,在冈萨雷斯的《诗人》之中,跟着主角一起穿越时空与场景,随着人生沉入水底与起伏飞翔。
远离祖国的人背着各种心事重归故土,家乡故土的复杂情感在一幕幕的穿越场景之中,遇到旧友故人,重逢父亲母亲,在离别之后焦灼的身份,重新审视妻儿子女的态度......一幕一幕变成自我解惑和精神狂欢,最终指向的是内心对于归属的纠结与痛苦,面对祖国的深沉情感。
电影的视角太全景,在一个人物的身上折射出斑斓宏大的社会历史和个人历史。
再通过宏大的视角,落注在人物的情感与情怀上,把不同层面对于大小主题的刻画,融合得极为深刻与动人。
饱经世事的归人,在来客与在生的复杂身份关系里,对于人与祖国的情怀表现得非常生动,非叙事性的表达,在一幕幕的回忆与幻想之中,不断浓墨重彩的书写。
对于衣锦还乡的感触,对于重遇故人的感情,交相辉映在这幻想的世界之中,随之沉浮。
导演独具特色的长镜头的运用,粘连着人物在某一情景之中的所思所感,让一层层精神世界的探索,变成肆意自由的漫游。
不想出生重归母体描写,失去肉身只剩碎衫的表达,幼婴游去深海的展现,都带着对于信仰与故土魔幻与刺痛的感悟。
这是一部太有思想与表现形式的电影,从一开始起飞到最后的落地,人生高低的经历,在告别生命最后时刻变成完美的回望。
对于主角所经历的出生与成长,离别与重归,使命感与宿命感,还有爱情与亲情,都变成恍然闪现的片段。
这要是大银幕看得有多爽快啊,这穿越一生的神奇回忆经历,必然让人看到哭啊。
1. 鸟人导演新作,开场就是个拉长的巨人,血腥的婴儿,幻想、臆想、异象,各种穿插。
什么是诗人,思想的疯子。
2. 美国和墨西哥,富人和穷人做邻居,这辈子就别想友好相处。
3. 导演到底还想不想在美国混?
怎么拿到美国投资的,看来奈飞也不怎么爱国。
4. 那段电视采访很绝,把资本主义艺术家的虚伪和空虚展现无疑,更把电视人的嘴脸撕扯的更丑恶。
5. 幻象丛生,无真无假。
这种意识流的内核其实没有什么支撑,只不过手法精致一点点。
6. 两代人的代沟:上一代想装逼自己的牛逼,而下一代早已看穿,也很是忍心的拆穿,因为他们看不惯高尚的虚伪。
7. 人生尽是虚无的感觉,政治、资本家、周围人,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虚无的。
8. 民族认可,是一件很可怕的东西,遇见都感觉像一种侵略。
9. 这部电影注定要两极评价,喜欢它的人奉若神明,不喜欢的觉得空无一物,只不过各种炫技。
10. 电影总体的完成度相当高,毕竟是顶级导演的作品,品质是有保证的,但是如果你观影数量不多,对文艺片还缺乏忍耐,建议你看看评论就走开。
某种影像风格,第一次能够惊艳众人,重复或者致敬的多了,就成了鸡肋。
开头走廊的大景别好美,两遍冷色调,中间延长线的尽头是暖光原,地板的反光营造了不同寻常的景深剧院的长镜头很牛,场面调度,但不明所以,让人感觉导演是在故意炫技,well,他成功了化妆镜能拍到男主的表情和女主的动作,扩大房间空间,告诉观众房间信息通过镜头推进转换视角,从第三人称视角转到pov,很牛啊woc西语烫口采访节目观众席头顶上两盏灯打出的三角形很有意思,刚好讲到内裤嘴没动但是在说话,暗示这些其实才是心里话Match cut好多,转场剪辑太强了政治因素好强在天台路易斯说的一大段话,感觉就是借他的嘴讽刺自己的作品,比如这部片子。
画面的绚丽是为了掩盖剧本的平庸,一大堆无意义的画面只是为了炫技舞厅那段是真的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了,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最牛逼娱乐总是会被政治打断厕所灯也是一冷一暖缩小自己,放大老爸;仰视强大地位高,俯视弱小地位低厕所老爸走的那一幕和开头生儿子那一幕呼应了画面中两个人在聊天,镜子里只有妈妈一个人随着人物走路运镜,一路展现本土生活,从寂静到热闹瘫倒在地行为艺术?
失踪人口特效还是啥啊,我懵了转场真的很牛啊,天空➕sound bridge身份认可前后呼应,电视录制里的女人就是新闻里的女人顺序还是倒叙?
感觉像是101,正写倒写都一样,片子也是,正放倒放都能成为一个故事,正着放就是想回到美国,倒着放就是想回到墨西哥荒谬但是镜头语言值得研究,不能说有多独特,但是确实是掌握了一定量的镜头技巧并且能够完整制作出来
我真的很喜欢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又有点黑色幽默的风格。
幻象,现实,历史交织在一起。
循环的结构给人一种梦中梦的感觉。
大广角镜头加长镜头给人眩晕感。
整体内容上就是个人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缺失的焦虑还有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男主出于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赞美自己国家有灵性的,深远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他又畏惧渴望逃离这片土地充斥着的饥饿,暴力,死亡。
他厌恶美国那些精英分子对自己民族的歧视,可是却要去领取他们颁给自己的奖项。
他想要用影像去控诉那片土地上的人所遭受的苦难,但呈现出来的结果仿佛就是资本在消费那些人们的苦难。
男主不断的在精神世界中探寻过去与历史寻找内心的归属。
最后的镜头与开头相呼应。
我没有太看懂,个人理解是在开始他不断的脱离大地又落下,是他直面这片土地的失败。
而最后的镜头他脱离地面,影子慢慢消失不见,仿佛是他终于释然超脱,他的灵魂永远盘旋在这片土地之上
这就是AGI,我没有看到任何人的影子,只是他自己极尽私人化,极尽不可能之能事的表达。
连《鸟人》那般殷实的作品都有人无法接受,也难怪本作得到如此多的差评。
《诗人》中有《鸟人》的影子,却绝不是重复,而是将其华丽、疯狂的一面无限扩大,而舍弃了前者的叙事结构。
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疯狂构思、疯狂摄影、疯狂调度、疯狂打光组成的变态创作。
这种作品是做梦都无法想象的珍品,创作难度绝不亚于《穆赫兰道》——尽管我最喜欢并不是最难以创作的部分,而是中部现实的叙述,以及结尾妙极——妙极的处理。
AGI的台词还是那么精准,每一段长对白都像雪幕中的乌鸦、平地上突起的利刃般尖锐,深刻而精彩。
他将关于生命之义、生活之义、归属之义这样多个飘渺而难以捉摸的主题以更加超现实而华丽的方式表达出来,将时间与空间以哲思为根、“昏迷”的现实主线为藤,缠绕交错;化作一粒钻石,又磨砺作尘埃,在天上飞了150min,最终极其精准的落到那一个小小的的高尔夫球洞里。
无数次我试图猜测AGI要如何处理一段情节,他处理的方式总要比我更疯狂。
我偶尔会抱怨这样的处理太厘头,我的想法更妙,而随着剧情推进,现实又一次次让我打脸,告诉我:他的想法的确更好。
这样与导演的博弈,也不失为一次叹为观止的观影享受。
AGI对平衡的把控是尤其迷人的,以一个漫长的俯拍长镜头起笔,狂野地昭示了“梦、荒漠、飞翔”的意象;将孩子“塞回去”的意象则来得生猛,我竟没有第一时间看出其目的,中期发觉暗示死胎,还有几分暗暗佩服其设想之妙。
前四十分钟连珠炮似的超现实场景输出,换来一场极接地气的父子间酣畅淋漓的室内对手戏。
没有一个近景,可以说完全是凭借着语言的魅力统治着这一个段落,却妙趣横生,令人目不转睛。
随后就是由谈话主题转到男主纪录片拍摄现场,再转到放映现场,接着转至观众的掌声,告诉我们这是男主获得的一个极重要的奖项的颁奖晚会。
此处于当时看是现实,到结尾被再证是幻想,但男主与好友的长对白不妨暂且看作“现实”,作为各种让人迷惑不解的情节后的一个调剂。
此处的亮点在于一波小小的“反转”式笔法,导演在试图迷惑你将前面1h的全部内容归结为男主角所拍摄纪录片的内容,但又特意表述的模棱两可,仅仅明示了“列车漫水-露天房子”这一处。
尽管最终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也许每一个意象全部另有所指,却绝对是一处值得深剖的处理。
同时,它让人瞬间打起精神来,告诉你这部电影没那么简单,需要整理好疲惫的眼睛,来接受下一波冲击。
两次长对白结束,AGI大概也觉得让我们这些观众缓解的差不多了,贡献了一场迷人的舞会(真的十分迷人,比《晒后假日》那场舞会强出100个《毕业舞会》);与父母交谈的超现实场景后从母亲的公寓推门而出,紧接着立刻转场到整部电影的小高潮——就是令我有些迷惑,长达30min的“街道漫游”。
从空旷寂寥走到熙熙攘攘,再走到横尸遍地;从白天走到黑夜,再爬上宗教、历史的高山。
即便我难以看懂其奥义,也丝毫不妨碍我享受其影像之醉人魅力。
这一段才是整部电影最“不可能拍摄”之段落,前期男主与妻子那一场精彩的室内追逐戏只能稍落下风。
接下来画面骤然一变,变得明亮起来。
海边这一段其实是我不太get的部分。
下一个妙笔要等到机场的那一幕戏。
AGI对语言的雕琢令我只想拊掌叹服,最尖锐的话语对应着最核心的主题。
刻薄的话语血淋淋地撕开的是男主心中最脆弱的伤疤。
真正让这部电影由8分升华到9分,甚至第一观感直冲五星的处理,来自于结尾。
这个结尾妙到什么程度呢:就好像你面前的地上散落着无数钻石碎片,它们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但究竟是碎片;突然,你发现一根线,伸手一提,这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钻石竟被这根线串联在一起,一齐被你拉了起来,就像一串美丽的风铃。
《诗人》的收束,即是那根串联传奇的线。
他让每一个看似无厘头的镜头,每一段莫名其妙的台词,都有了不止一处呼应与指代,这样完整的剧本几乎巧夺天工。
可遇不可求。
这样一部电影,“油腻”是看不出来的。
但尽管它多次戏谑着人目光的短浅,生命的狭隘,AGI并没有拿它比较于曾经的自己,因为单凭怀旧绝拍不出如此深邃的作品。
他是在自比现在的自己,无数难以解答,也许不需解答的问题,都被他通过这一个个“自恋”——我更愿意称之为“自信”——的镜头展现给观众。
且是一次精准的传递。
这是一个电影人最幸福、最值得自豪的时刻,亦是一位观众最不该刻薄的时刻。
最后,同《鸟人》一样,我不得不感慨:没有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是一种遗憾。
但对于《诗人》,也许第一遍不在电影院看也并非坏事。
那些繁复的镜头,极深刻的台词,有几处可以回放重看。
以及最后,男主走出沙子堆成的房间时,我竟与他一起站起来了,走上前,伸出手:仿佛要透过电视触碰他。
那一刻,电影的魅力丝毫不掩饰的展露于我的面前。
中年墨西哥人的奇幻旅程。
在结局收束于死亡的旷野之上,人的孤独便在无尽中归于虚无。
导演所展示出的就是一个破碎的诗人环境,而此处情景,与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人们似乎有所呼应,无法归乡的思乡者与不被接纳的异乡人。
如果将整部电影理解为一首诗歌,让我想起的可能是布罗茨基的《丘陵》第十首,节选部分:"……无论如何——回来了,无论如何,甚至巴拉达诗体的节奏有些散漫,有些可悲的重复。
即使造物主在自己的圣像上不活动也不睡,也突然会有某种马蹄形的东西穿过云杉木大教堂而出现。
你,我的森林和流水啊,有的人骑马绕行,也有的人像穿堂风一样穿过你,有的人直言不讳,而有的人拐弯抹角,有的人袖手旁观,而有的人勇于承担,有的人在黑暗中仰面躺在结冰的小溪上。
不是不可以逃避,辨明是非不是不可以,因为不是生命力,而是某种隐痛在向你渗透,以致感觉不到春天的来临,只有树巅在黑暗中不停地喧嚣,仿佛梦想的摇摆不定。
"正因为包含着真实与虚假,在导演模糊剧情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电影的解读。
从而更加接近于混沌,剥离了与现实环境的联系,从而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观众能够较为友善地同自身的文化去解读,理解不同的意思。
影片有着父亲与孩子的和解,相同的关系都成为了一种补充,父母子女的展现,实则都是导演一人的不同侧面,回归只指向一个破碎意象的诗人的回归。
而最后,我又想拿出艾略特的《荒原》"死者的葬礼""……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眼睛也看不清了,我既不是活的也不是死的,我什么都不知道,茫然谛视着那光芒的心,一片寂静。
大海荒芜而空寂。
"
近三个小时的“诗人”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寻找,导演将自己对历史和政治记忆融化于主角的超现实梦境中。
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被作者深刻领悟,文本的疯狂和荒诞,碎片化的叙事,一场看似宏大的历史找寻却被导演演变成对影评人的无情嘲讽。
极其荒诞的影像是作者的真诚交代,历史群像下的调度被把控的十分细致。
跟随“诗人”探讨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怀疑,“我们用一杯酒溺死了我们的羞耻”,不停的构建梦境城堡,塑造作者的自我天堂,极致的荒诞和想象,私影像被最大化。
“诗人”的自我批判实则是作者的嘲讽和不认可,虚假的措辞和说教被影评人/(“诗人的周围人”)大放厥词,完全的自我释放,自我挑衅。
后殖民时代拉丁美洲充满了魔幻和梦境,马尔克斯笔下的布恩迪亚家族似乎也存在在这段影像中,被顶在人体高塔上。
半自传似的诗人吟唱,梦幻而欲罢不能的沉浸式体验,剔除对叙事的依赖,情绪被控制在调度之中。
沉醉在爵士乐中,和作者一起,做一个游吟诗人
拍了个烂片讽刺自己拍的这个烂片?牛逼
1+伊纳里图在玩一种很新的东西……开篇与结尾长镜头跟随《八部半》开篇的身影,未出生的男孩的母亲拖行未剪断的脐带,侵入叙述者所处真实空间的戏剧,景框变动与声音和表演的错位混淆着现实与超现实……主角却鲜少从梦境里彻底惊醒,一个接一个依托于视效、用秩序井然的技术呈现的自我内心失序奇观和作为第三世界的成功润出人士面对美墨复杂形势的焦虑式话痨交错综合,让我不禁想发问伊纳里图:明确企图表达生活像是无意义的戏剧碎片的前提下,在绞尽脑汁设计这些以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为例的效果和左右互搏的对话之时,你是真切得感到并向其中注入了自己空虚的情绪,还是在为自己的高明水平与上等地位沾沾自喜?
My favorite from Telluride this year. A summer fever dream以及无数的梦醒时分,CDMX, my CDMX
回到母语审美系统的伊纳里图完美将自己在近些年已臻化境的剪辑、摄影、音乐调度发挥到了极致,于此即使在这个时代里,艺术家的私人回忆难免都要被扣上陈词滥调的帽子,就执行力而言,本片显然可以逼近《野草莓》之于伯格曼或《阿玛柯徳》之于费里尼的意义。当然民族历史、成长经历给予伊纳里图的戏剧因素相交纯粹精神艺术编年史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所以,胜利依旧属于现实主义吗哈哈哈哈哈?
当所有的技巧像油一样浮在影像表面
#2022威尼斯主竞赛# 4.5星。赏心悦目的场面调度和背景设计,大量广角镜头的运用,以空间十字划分,在个别狭长的视角下增强了纵深感,在横摇的水平面上增强了运动感,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像激情澎湃四射。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每每浮现在脑海之中:「死去的亡灵在荒芜的村庄游荡着,那里的生命在低声细语,似乎在诉说着记忆里的伤痛,发泄内心的痛苦郁闷。在这里,生与死的界限被模糊,独白、对话、追叙、意识流、梦幻、暗示与隐喻,一块块不相关的画面镶拼而成一幅画卷,爱与恨都成了原始的欲望本能。月亮在暴怒,时间仿佛在收缩,成为主宰一切的生灵。」
好 自 恋
名导获奖回故乡爽约采访,作品遭批判跪舔它国,弥补夭折儿子买蝾螈归途中风身亡。👶🏽📽️🦎🚇
第一个镜头厉害:一个人跳(成就)得再高再远,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故乡)。
三星半,摄影没得说,一些梦境也很有意思,整体表达给人感觉太直白和显眼了。
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觉得好看,我觉得很长,还不知所云,我要睡着了。
“Memory lacks truth. All it has is emotional conviction.”
我是文盲,墨西哥历史我不懂。但你也不能老用尺寸夸张的手法来吓我啊。
这才是真正的怀旧电影,冈萨雷斯真的教斯皮尔伯格和詹姆斯格雷做电影。比起两个白人导演的无病呻吟,冈萨雷斯的怀旧更显真挚,他真诚的反思了自己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思考墨西哥母国和美国的关系。他无法割舍两者,他批判自己作为上流社会阶层的软弱性,他借用儿子的口毫不留情的展现自己对自己的 厌恶。真的是很厉害的导演,他才是真正的左翼,敢于自我批评,敢于自我革命。
名导发疯的费里尼方案,比起真诚的无聊堆砌,更像是为形式而飞的无病呻吟。
装吧
6.0。從《八部半》到《鏡子》,從《鯨魚馬戲團》到《生命之樹》,再加上伊納里圖對自己和好友卡隆的致敬,熟悉的針眼在本片已經達到了俯拾即是的濃度。對廣角仰拍的使用多在跟隨中心人物的長鏡頭中,因而在學習馬力克展現記憶碎片的技法之外,伊納里圖對電影中運用VR視角的探索仍在繼續。然而,這些曾令他享譽世界的工業長鏡頭,正在急速淪為他單純炫技的資本。
无处不在的讽刺
希望这些大导到了一定年龄以后能尽量克制自己欲盖弥彰穿皇帝新衣的欲望。少一些刻意的说教,少一些自恋的膨胀,把自己摘出来,去看看早期自己的作品,对着镜子想想。
伊纳里图完全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戏里面家人的每一句诘问都正中要害:“你有多久没有到街上去走走了?”于是主角到舞台一样的街上去走进了另一场魔幻装置艺术,这种失控的炫技比比皆是。导演面对身份政治并没有表达出新鲜的东西,他的境遇或者有尴尬,但无限放大使自己成为受害者简直是这类导演的通病;面对墨西哥的文化与本土的故作思考也是悬浮的,整部电影几乎没有出现过一个普通人,在富人区的顶层游泳池里面能思考出什么本土的东西来?于是梦境变成了彻底的虚妄,生死变成了为赋新词强说愁,上流人士衣锦归乡就不要强行赋予什么文化意义了,这些年,导演们的自恋回望还看得少吗?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