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大学时候看过《夜奔》,那时没有经历过爱情,当作一部同志电影去看,如今三十四岁,忽然想起这部电影,在凌晨两点,安静的夜晚,边看着边默默流泪,心脏抽痛。
似乎只有年纪到了,才能读懂里面的情、爱、遗憾、悲凉、无力、短暂的快乐、孤独…… 惊鸿一瞥最是动人,因为什么被吸引呢,嗓音、唱段,或是他在没有背景的舞台上,孤独的营造着千军万马、暗夜孤身、荒野悲凉、山路庙门、月冷星稀、想逃的心。
一个人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世界,如何不被吸引呢,少东的心,早在驻足听戏的那一瞬间,成为一生的注定。
长到这个岁数,激烈的爱有过,平淡的日子有过,希望和失望有过,最不愿意有的遗憾也有过——还未来得及说“再见”,已是一别经年。
以为可以逃避,可以妥协,可以洒脱地说,过去就过去了,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有一晚,听到了一首歌:“在夜深人静时想你,在人山人海时想你……”瞬间流泪,哭成傻逼。
原来没有忘记,原来一直在心里。
我还没有大方的说:“再见,好好过你的日子”,一切就都结束了。
戛然而止,不起波澜。
一个负气的背影,成为了我印象中最后一面。
太遗憾了,应该好好说“再见”的,说了以后,才可以有新的开始啊。
一个转身,既是生离,也是死别。
少东有多遗憾,听到“望家乡,去路遥”,哭到颤抖,哭到崩溃,哭到佝偻,他知道再也回不去,回不去家乡,回不去那辆车上,遥遥无期。
说是“如果回到那个晚上,我会抓住他的手,告诉他我的爱“,这些不过是知道再也回不去之后对自己心灵的安慰而已。
面对着未知的爱情,未知的世俗,少东会落荒而逃,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也还是会逃。
其实少东才是那个夜奔的人。
林冲这个人,没有根,被师傅捡过来,训练,鞭笞,凌辱,他被动的活成了没有表情的模样,挺直了肩膀,神色冷漠,没有什么是快乐的,遇见大小姐之前,未曾见他笑过。
他第一次笑,是在给英儿化戏装,他们把他当老师,当前辈,当敬仰的人,当艺术家。
林冲从那个时候起,开始真正的“活”。
被人当人看,“平等”是如此诱惑人的词汇,笑容越来越多的展现出来。
他小心翼翼的珍藏,原来自己也不过是个青年人。
林冲在追求爱上,其实是主动的,他对着少东,把拳头搁在心口,他在蓝色的幕帘后,伸出了手,与少东指尖交缠,那是最动人的一幕,整个电影最精华的闪耀,那种暧昧,小心到不敢喘气,隔着布料的摩挲,甚至不需要眼神的交汇,甚至比肉体相融更加亲密,那是扑面而来的温暖香气,香气里面带着湿润,却更加令人口干舌燥,这个动作,这个幕帘上的影子,太美了,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出对这个镜头的欣赏。
林冲难得的对爱的勇敢,都给了少东,而少东的拒绝,令他失去了所有勇气。
这时的夜奔,是他要逃离心中的绝望,也逃离对新世界的希望,如果没有失手杀师,他怕是会一辈子规规矩矩为戏班子而活。
后来的林冲,也还是倔强的活着,他有忠义,他养活着对自己有恩的黄公子,甚至起意想要典当他与少东唯一的联系——“水晶提琴”,他真的是够忠够义,他轻轻梳着黄公子的长发,他抬起黄公子的脖子听他的遗言,不知道黄公子最后说了什么,我私心猜想,怕不是一句“去吧,去找他”。
黄公子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这个整个电影中最勇敢的人,不管世俗,把爱袒露给所有人看,他不在乎任何人的眼光想法,那悬而未落的泪,打动了所有人。
打动所有人是因为,他注定是个悲剧,是别人故事的陪衬,他对林冲的爱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他用钱砸他,捧他,强迫他,居高临下,他把他像攥着流沙一样攥紧,越紧,那沙子流出的越快,对这个人物,我们由恨生了爱,这个人一生没有“夜奔”过,逃走从来不是他的选择,他也算是幸福,确实是困住了林冲的半生。
最后,说到英儿。
我以为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如果有第三个人,必定会失衡,但是在这个故事中,三个人才能把爱说完整。
两个人,都爱着一个逝去的人,他们当不成情敌,只会是在这个世界上最懂彼此的灵魂,真的是Soulmate,完全没有隐瞒,彼此坦露自己,最肮脏最隐秘,最光明最幸福,都可以一起分享,真的是彼此的阳光,幸好少东有英儿,也算是有了救赎。
英儿啊英儿,勇敢的女孩儿,她纯真,善良,她像三月扬州吹动柳絮的第一缕春风,她像抚摸过月光的一朵白色的薄云,她像露珠滴在荷塘泛起的涟漪,她是温柔和完美的女性,她看透了一切,她会锤打爱慕之人的胸膛,哽咽说出“你们把我当傻瓜”,然后把所有家当给他逃亡,她也会忍过多年,才说出“我没有告诉你我爱他。
” 三个人的舞台,又热闹,又像独角戏一样孤单,这部片子,那么安静,那么需要人慢慢地品。
哎呀,勾的我说了一堆乱七八糟有的没的。
看电影的时候,就像在自己写一篇日记,淡定而从容。
看电影的时候并不是很感动,只是在电影看完后,突然就很想哭。
大口喘息地哭。
我唯一想到的是:爱,是不是真得可以这样久,久到一辈子?
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他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 或者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故事的最后,少东呢喃地对英说起林冲和他们的那个分别的最后一个夜晚。
生离与死别到底哪个更凄惨?
生离是:我们的爱走到了尽头,然后不得不割舍,离开,从此,或许都不会再有任何的焦点。
我还是会想你,只是,会有一点痛。
死别是:我们还爱着对方,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我们还是会一直地爱着对方,只是,会有一点甜。
我们会假想你还在,假想美好故事的继续上演。
那么看来,生离,是最凄惨的。
我们生命里会走过很多的人,他们像荧光,闪过亮光然后消失。
但是,也会有那么的某个人,永久地存在你的心里,回忆是实体的更高形式。
我知道,我的生命里,有一个人,他可以伤害我很多次,但,我会一次又一次地相信,然后重复悲伤,这就是所谓的克星。
不管怎么样他会一直生活在你心里最柔软的位置,你会不许自己来伤害他。
你知道,在他走之后,你遇见的所有人,都只是另一个他的复出。
或是,一些心门外的祈求者。
你知道的,他很重要,哪怕,现在他已经不属于你了。
林冲,在少东的心里就是那样的一个存在。
他可以一周七天重复地大提琴演出,可以很淡然读到英的信。
但就是在与林冲有关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让少东变得紧张或不是自己。
生命里,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人。
我爱你,会有多久?
那么就一辈子吧。
爱,是各自一生的独白。
——王惠玲电影一开始,听到黄磊和刘若英充满诗意的对白,还有鲍比达忧伤的大提琴演奏的配乐,我就觉得,我会喜欢这部电影。
有些电影看完以后,你会很痛,很伤,有点压抑,可是却依旧沉迷,《夜奔》就是这样的电影。
1.“真是不可思议,我们那么熟悉,怎么可能还没有相遇。
”他们是未婚夫妇,男才女貌,门当户对,如果没有意外,他们应该会正常的发展下去,结婚,生子,然后一起苍老。
可是,我们猜中可开头,却猜不中结尾。
他们遇见了林冲,那个因为命运不断“夜奔”的男人,那个“我演谁,就是谁”,连自己姓名都没有的戏子。
只是生命里的一个偶然,在嘈杂的戏院里,从不懂戏的少东,却听懂了林冲,听懂了林冲的愤懑和郁悒,听到了林冲想出逃的呐喊,听到了林冲无奈的悲凉。
从此开始,三个人开始了那段纠缠一生的爱恋。
2.“我这儿,记得你。
”始终觉得,少东和林冲之间,更多的是相惜。
然后,默默的,开始试探,接触,进而产生了暧昧的情愫。
在两人的感情里,木讷的没有多少表情和语言的林冲,却显得更加的勇敢,因为,他,更想逃,逃走,逃开这世界的嘲笑和屈辱。
于是,他爬上墙头又下来问少东“有烟吗?
”;于是,在汽车上,试探地向少东伸出了手;于是,他指向胸口对他说“我这儿,记着你”;于是,在黄少雷死后,他漂洋过海,寻找远方的爱人。
可是,他依旧逃脱不了宿命,一次次地被上帝作弄,直至在医院里孤独的死去,却始终未能再见到他。
也许,这就是戏子的悲哀。
3.“那个大雪的夜晚,当我一个背转身,我和林冲既是生离,也是死别了。
”少东说,他回来,是为了在家乡埋一滴眼泪,好让这一生也有乡愁。
可是,他埋葬的却不仅仅是眼泪,还有纠缠一生的爱恋,深刻地无法割舍,这样的“乡愁”,也许太过沉重,刻骨铭心。
他只是太怯弱,没有勇气去面对,他不敢去爱。
而当他回头时,想去寻找时,却再也找不到林冲,在背转身的那一刹那,既是生离,更是死别。
听到少东的这句独白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唏嘘不已吧,一个转身,居然是一生一世……于是,在他后来的生命里,他一直在夜奔,在梦中,在那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地奔跑,伴随着遗憾和感伤。
4.“我喜欢和你同行,我没有想过,你是我的未婚妻,也许是因为越过了这层关系,我们之间才有更多。
”“这是最幸福的,也是最不幸的。
”少东从来不把英儿当作是未婚妻,所以,才给了她最大的信任,林冲也是。
这是英儿的幸福,更是英儿的不幸,面对两个她爱的男子,却只能成为他们之间的一种维系,一条绳索。
英儿和少东,是文字上的恋爱,甚至在书信里,他们的关系才更加地自如;而对林冲,一次次的相对无言,也许爱也早已渐渐萌芽。
电影尾声,少东和英儿的重逢,其实只是两个孤独的人互相依偎取暖,取暖而已……《夜奔》是三个人的一场戏,英儿似乎始终只是那个配角,可是直到最后,我们才发现,英儿才是一切的中心,就像影片的最后,少东还是将英儿埋在他们的中间……5.“我感激我这一生,虽然她是那么遥远又漫长,我始终有你听我说话。
”“我们的事,也只能对彼此说。
”“所以,你明白我此刻的孤独,是吗?
”才发现开头的那个老者,正是孤独的少东。
苍老的少东,坐在三块墓碑边上。
这个城市还在,可是,他不在了,她也不在了。
只剩下孤零零的他。
他告诉路过的人“这里埋的,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
”他,把她埋在他们的中间。
依旧是在鲍比达悲郁苍凉的大提琴的音乐里面,电影幽幽地落幕。
也许,一生的飘泊只是为了寻找一个可以安定的港湾。
最后,英儿,少东,林冲是否已经找到?
电影,也许在岁月的洗涤以后,在你的心中,只剩下一个表情,一缕眼神,一句台词,一段配乐,但依旧还有一点点感动,一点点坚持。
虽然是部20年前的电影,但《夜奔》的开头依然令人充满期待:搬来借住的戏班子荣庆班,班内英武的头牌林冲,戏痴般的大小姐韦英儿,留美归国的未婚夫徐少东……如严歌苓的小说一般,选题好极了,主角更是无比精心的设计,扫一眼大纲就知道有戏,必然有戏,一度让我以为发现了另一部被埋没的《霸王别姬》。
但随着情节的推进,《夜奔》就又如严歌苓的小说一样,每到要害处,绵软的絮絮描摹便泄出丝丝真气。
如初见林冲登台唱戏,少东心头涌起的那一点奇异的神秘的感动,本属可以处理得极好的段落,只需轻轻一推观影者便能感同身受地进入少东视角,成为少东,却立时被无处不在的念白割裂。
该沉潜处沉潜,该送上去的轻轻送上云霄,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做到,能立马联想到的正面案例是《奥丽芙·基特里奇》。
除了上述细节处理的缺陷之外,林冲杀人出逃的前后情节,有意对照《林冲夜奔》的结构,却没继承《林冲夜奔》内在严密的逻辑安排——林冲上梁山是真正的被逼上梁山,每一步情节前后紧扣,严丝合缝密不透风,真正实现了“故事真实”(详细了解推荐阅读毕飞宇《小说内部的逻辑与反逻辑》),这是中国古典小说十分优秀的传统。
可《夜奔》没有继承这一叙事传统:班主鸡奸后生的情节几乎突如其来,林冲杀人也并未具备足够的铺垫支撑,戏班其他人怂恿林冲脱逃亦非故事的必然——这前后种种都不具备故事真实,和《林冲夜奔》差得老远。
作为全片高潮的段落尚且如此,就不再展开讨论全片前后只在外部游移,丝毫不深入少东的懦弱这种幽微深暗之处了。
黄子雷瞅着无人的戏台落泪那一刻,我心里一惊,他居然不是买笑,他是在爱!
英儿拥抱即将夜奔的林冲那一瞬,我又心里一惊,她居然也在爱!
所以,该片在情感表达上:超越《霸王别姬》,没有“一辈子就是一辈子,少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行”的嘶吼声讨。
只有林冲淡淡说:少东,你有烟吗?
只有少东慢慢说:一个是我的妻子,一个是我的爱人。
一来一往,便是圆满,也就交托了两人的一生一世,够了。
这静水深流的表达,更入人心,久久不去。
蝶衣爱小楼,影片用了好长的铺垫,打小的相依为命,成年后的爱恨纠葛,已是不得不爱。
林冲却只用了一句唱腔,正觉乏味,准备离去的少东暮然回首,便已沉醉。
另一个角度,蝶衣小楼是在同一个世界的彼此牵绊,而少东与林冲,隔着中西方文化熏陶,价值理念,世俗地位,还有安身立命的天地之别。
一个声线就可以冲破所有阻碍,你信吗,我是信的,我不懂尺八,但,第一次听,我便哭了整首《一生一世》。
接着是影片驾驭观众的方式:黄磊的哭,把角色少东的情绪带出来,把我的情绪也带出来,跟着眼泪鼻涕一大把。
所以,这部片子,不是率领观众,来,跟我冲!
而是带领观众,你看,他们就这样爱着呢。
关于叙述节奏:是娓娓道来,它用英儿和少东的信件往来,以及他们各自的念白,把握着张弛有度的分寸,把最重要的角色林冲的心理巧妙的折射出来,无声胜有声,它用隐藏的表达,回避或炽热的眼神,要说又未语的话语,略略透露出浪涛汹涌的情感。
在这一点上,也优于《霸王别姬》,《霸王别姬》里,导演的野心,小楼的霸气,蝶衣的深情,菊仙的命数,袁四爷的拿腔拿调,都在彰显。
就连只露几面的英达,还有吴大维,哪个不是在暴烈的张扬。
《夜奔》很平静,讲情感,如流水,讲战争,无枪声,但,这种留白,恰好是观众能接到,全都懂的点,很是高明。
这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含蓄,但这份含蓄,包藏着天地山河,上演着喷薄情感。
写到最后,已无言,借唱词来收尾吧,大雪飘,扑人面,朔风阵阵透骨寒。
彤云低锁山河黯,疏林冷落尽凋残。
往事萦怀难排遣,荒村沽酒慰愁烦。
“也许我回来,是为了在家乡埋一滴眼泪。
好让我这一生,也有乡愁。
”哪怕再过十年,五十年,一百年,他也不会忘记,初遇时那一霎那的惊骇。
他离得那么远,声音却可以像锥子一样直锥进他心里。
只一瞬间,便要用一辈子、去祭奠。
他站在他面前,浅浅的笑,深深的注视。
他为他点烟。
他坐在高高的城墙上听他叙述古旧的往事。
他为他深情吟唱,歌声划破了秋日荒野外万里长空的孤寂。
他在他面前,一点点找回了自己;他在他面前,慢慢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
他为他发怒,在游泳馆的换衣间堵住他大声质问;他为他决绝,在月黑风高的夜晚丢下万人瞩目的戏台,上演了另一出《夜奔》。
雪花朦胧了车窗,营造出暧昧的气氛。
他握住他的手,他颤了一下,却没有躲开。
他靠近他,想吻他。
他却在最后一秒,将他推开。
逃离。
车窗外的空气冷冽,容易让人清醒。
待他想清楚,跑回车旁,他却已经离去。
他大声呼喊他的名字,疯了一般在雪地里追寻,却再也不见。
雪一直下。
凝固了绝望的眼泪,定格了他们曾经最近的距离。
他逃回美国。
他开始思考活着、究竟是不是一种悲哀。
他躲在集装箱里颠沛流离到自由女神脚下,最终还是孤单地死在一个绝望的冬天。
他们再也没有见过。
谁能想到他的那一转身,便已是生离,已是死别。
他为他修了墓碑。
他对过往的人说,这里埋的,是我的爱人。
看了《夜奔》,看了超越的爱,看了信任,看了忠贞,看了搞不懂的责任。
也看了奇妙的昆曲,古朴的深宅,喧闹的剧场,宏美的长城。
还看了男女,男男,更看了逃避。
看了这么多,就是一个《夜奔》,就是一个夜。
一个逃离了现实的夜,一段勿忘的真情,一把短笛,一柄玻璃的提琴,一段昆曲,一首巴哈无变奏组曲。
一个刘若英,一个黄磊,一个尹昭德,一个戴立忍。
一次凄美的夜奔。
夜奔的是谁?
是林冲么?
是,他为了爱而夜奔。
他爱着少东,却无法逃避黄少爷。
夜奔,看上去是因为杀了戏班老板,实际上是一种释放和选择,是一种为了保护所做的决断。
他自身的爱本就是扭曲,被老板糟蹋过,被黄少爷包宠着,却被少东珍惜着,被他和少东的爱幸福着,也艰难着。
他内心忠贞于少东,渴望着得到少东的爱。
他转身而去,他风雪夜奔,他辗转美国,都是怀着一种真爱的坚贞。
直至生活所迫的最后,他才拿出那把玻璃提琴去典当,直至生命最终,他还都珍藏着那把经过爱人之手的提琴。
夜奔的是谁?
是少东么?
是,他为了压力而夜奔。
他游移于对小英的道德责任和对林冲的真性之间,也游移于自我张扬和环境压力之间,更游移于勇气和嫉妒之间。
他因为旋律而爱上昆曲,因为直抵心灵的声音而爱上林冲,这份爱本无从谈起,却凿然明了。
当他甩开林冲的手的那一瞬间,是否回忆起那只手曾经放在胸前,对他说过这里有你?
当他站出来说林冲有自由不去的时候,是否有勇气表明自己的爱呢?
这一切其实都不存在,他只好选择了离开,他无法面对小英,无法面对社会的舆论,更无法面对那个雪夜不辞的林冲,实际上,他无法面对自己在爱和道德之间的感性和理性。
夜奔的是谁?
是小英么?
我想也是吧,虽然她一直宽容着少东,接受着自己的爱人的不爱。
他们在信中说的很清楚,他们不是恋人的感觉,从而有了更深入的交流,更是朋友。
她有着期待,对少东的期待,对婚姻的期待,然而,她更爱的是昆曲,是舞台,是静谧的环境,是优柔的旋律,是夜奔的林冲。
小英到底爱谁,为什么要给林冲少东送的提琴,为什么要去美国找少东?
小英的爱是大爱,是爱关于爱情的情感,是爱那些爱着的人。
少东嫉妒林冲给她的信任,她说她也嫉妒林冲给少东的爱,或者是少东给林冲的。
她如此明了的知晓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却默默的接受着他们对她的信任或是感情,只是在夜奔的一刻,说出了自己的真爱。
看过了夜奔,等待了将近5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
一种无法说出的心痛,为了所有的角色,甚至包括黄少爷,那个大烟鬼加上同性恋——因为他也是真爱着林冲。
我找到了那首主题曲,萧亚轩的《夜》歌中唱到:没料到爱过了一生不忘后来感叹 交会的夜太匆忙你还欠我一个深深的拥抱解释的眼光--现实,让我们也会有很多次夜奔的冲动,夜奔的到底是谁,可能更是我们内心那个我们不知道的我们!
怎么说呢?
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他是戏子,自出生被父母遗弃,被戏班的班头收留,后来成了台柱,拿手的好戏,是这一出《林冲夜奔》。
她是戏迷,善良,清丽脱俗。
她在父亲的戏楼里见到了“林冲”。
她爱上了他,爱的许是那舞台上的虚构的美,又或者是舞台下身世凄凉却忍辱负重的男人。
他叫少东,银行家的儿子,在国外修学经济管理,擅长的却是大提琴。
他回国来见家人与未婚妻的她,却也遇见了林冲。
一句“望家乡,去路遥”,震撼了少东的耳朵,也震撼了他的心灵。
林冲也爱上了少东,也许就在最初的一眼。
有些气质是天然地彼此吸引,不需要言语,爱就已经萌芽并且茁壮。
少东原以为自己会娶云英,因为他们原本是无所不谈的;云英也以为自己会嫁给少东,因为之前隔着大洋的信件来往里,他们是那么的契合、投缘。
应该说,这应该就是一对了:相互理解,互相关怀,温情脉脉。
可他和她,都没有想到会遇到他。
后来林冲因为杀了一直欺压他与师弟们的班主而仓皇夜逃。
逃出天津前他找到了云英,让她转赠一把笛子给少东。
第二天云英去找少东,问他:你爱他吗?
少东不知所措:我不能够爱他……我迷失了自己。
云英说:我宁愿我们写一辈子的信,我可以知道你心里的想法,也不要你把心藏起来,做我理所当然的丈夫。
少东回到了纽约,做一个大提琴师,孤独地活着,唯一的与故乡的联系是与云英的通信。
经历过抗战与很多别的波折,曾经动身去美国寻找少东的林冲死在异乡的收容所,少东最后见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骨灰罐。
而云英一直未嫁,后来也来到美国找到少东。
他们互相倾诉,终于坦白心声:他和她,都爱着林冲。
之后……少东与云英结婚了吗?
电影没有交代。
但他们必然是在那异乡里,互相扶持地生活了下来,直到老去、逝世。
她和他原本就是好朋友,又因为对着同一个人的深爱,他们之间的联系更浓于血。
这算是一个好的结局么?
在现实里,他们应该各自成家,而至子孙满堂,安享晚年——这才符合世俗介定“好下场”的标准。
但我知道,我不爱看这样的折衷。
只是人的忍耐性是很大的,不到绝地,不会决然地离开眼前的境地。
很多人,困于责任和道义,把头低下去,不敢正视内心的真正渴求。
林冲的万里寻人、少东与云英的单身,都是坚守爱情的表示。
尤其是云英,在那个旧时代里冷静地维护着内心的爱,是非常难得的。
因此,也注定这是一部该死的文艺电影,赚人眼泪,给我以虚幻的爱情影象……想起钱谦益与柳如是的野史,其中有段为人津津乐道。
明朝覆灭以后,甚有爱国情怀的柳如是与钱泛舟西湖,念及亡国之痛,要与钱一同投水殉情殉国。
钱谦益虽长柳如是三十多岁,却生志勃勃。
他将手往水里探了探,说:水太冷,还是改天才投湖吧。
从此被后人晒笑:夜太冷,不宜私奔。
可世俗里,恐怕很多人连到水边的勇气都没有。
夜奔,虽然有着夜色的掩护,原来也不一定能够出奔。
终于出逃到无光的路上的,是一颗怎么样的无奈的仓皇的心呢?
给我们力量的,有时是信心,有时是绝望。
打开门,是奔向新天地,或是投往绝路。
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真正的停泊。
包括思想,也能安静地栖息。
彼此关爱的两个人,温暖地相互依偎,守待着生命中的黄昏……
最近的上海冷得有点儿邪乎,晚上呆在没有暖气的屋子里,惟一能做的就是躲在被窝里头看片子。
此前,我完全不知道有一部电影叫《夜奔》,会下载只是因为我喜欢的一折昆曲《宝剑记 夜奔》。
“林冲夜奔”大概也算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故事之一,一个关于英雄末路的故事,一个舞台,一个演员,没有布景,所有的剧情都在他的一抬手一动身之间,所以梨园行里头说女怕思凡,男怕夜奔。
这部电影没有太费周折就让我入了戏,最初的期待并不高,我以为我又看到了惯常出现的台湾爱情片,一个三十年代的背景,另外一部人间四月天,岂料就是这么一个不算复杂的故事,竟然被徐立功导演拍出了三分家国离散的苍凉之美。
而我也不得不承认刘若英和黄磊是适合这样的片子的,有时候看着奶茶略带神经质的眼睛,就能很快融入到剧情里了。
一个耄耋老人,走在纽约繁华的大街上,灯光闪烁的四十二街、第五大道快速在他身后离去,于是我知道我要看得又是一个关于回忆的故事。
一个自幼成长在国外的青年,与速为谋面但常通信的未婚妻,郎才女貌、门当户对、情投意合,电影是这样开场的。
他们最后结婚,相伴到死,连墓碑都在一起,电影是这么结尾的。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么这是一个关于寻找和逃避的故事。
既然是夜奔,自然要有林冲,他是一个戏子,没有名字,日日里在别人的故事里头流着自己的眼泪。
他没有表情,以至于在开始的几次出场中,如同跑龙套的路人;可是,他还是轻易地吸引了我的视线,同样是因为这张毫无表情的脸。
他在舞台上的亮相,虽然惊艳却并不让人高兴,他缺乏林冲该有的英气,即便是走投无路面对巨大价值落差时候的林冲,也不该有这样的郁悒和悲愤,也正是这种气质同时吸引了台下懂戏的英儿和不懂戏的少东。
林冲是武生,他不会像蝶衣那样千娇百媚,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没办法让人觉得楚楚可怜。
尤其当他面对师父,面对黄少爷的时候,那种隐忍和顺从,让人觉得他好似没有心。
只有当锣鼓响起,那一句“按龙泉泪洒征袍,恨一身天涯沦落”才让人意识到他是多么想逃离,“那是千军万马化作一滴男儿泪,那是暗夜孤身被弃置在荒野里的悲凉”。
少东的出现是突然的,他不请自来,他粘着他学习昆曲,他拉着他一起喝酒烤鱼。
他自觉连做他朋友的资格都不够,可还是表明了心迹“我这里,记着你”,脸上依然没有表情,可是眼神坚毅无比,言罢潇洒转身,纵身一跃、飘然而去,果然是“风怀恋慕,只凭一言片语,便传倾心之意”,这份执着和洒脱不由得人不击节称赞,或者这才是真正的林冲。
此一刻,无论男女当都为之倾倒。
在那个雪夜,少东拉着林冲开车逃离的时候,我想真正“急走忙逃,顾不得忠和孝”的是少东,而不是林冲。
他就那么安静地坐着,不再担心是不是还要赶回去唱夜场,几乎是有些宠溺和纵容着少东的任性。
在车里,他拉起少东手,他向他靠近,缓慢但是坚定,后者只能像个无措的孩子般徒劳缩向角落。
最终,他选择了逃避,少东打开车门的那一刻,也许只是想整理下混乱的思维。
只是一支烟的时间而已,当少东再次回头的时候,能看到只是雪夜里晃动着的车门。
如果没有后来的剧情,如果只到这里,也许它就是一部悲剧收场的爱情片,可是故事还没有完。
既然是夜奔,总要有事由,林冲错手杀了糟蹋师弟的师父,离开前他拿着竹笛找到了英儿,他或许清楚的知道这是一个可以托付的女人。
英儿把少东赠予的定情物大提琴送给了他。
英儿是一个沉迷于戏曲舞台的女子,她对林冲的爱并不莫名,甚至可以说顺理成章。
只是,她更清楚自己和少东的婚约,那是一段真正发乎情,止乎礼的爱情,也许最大胆的行为也不过是喝了他喝过的酒瓶而已。
她成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和自己未婚夫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期间的悲凉或许也只有她自己知道了。
少东没有勇气去承受这份唾手可得的爱,他逃开了,回到了美国过着独来独往的生活,以近乎麻木的生活来祭奠失去的感情。
可是,当再度来到纽约和他重逢的英儿,看到桌子上的那把水晶玻璃大提琴时,我们才清醒的意识到整出戏只有林冲才是真正的“夜奔”。
他在日占时期靠打短工为生,他奉养曾经霸占他也救过他的黄少爷到终老。
然后,他揣着英儿给的少东在美国的地址,混上了海轮。
他不识字,也不识路,无法想象在那个战乱年代怎样漂流到欧洲又怎样来到纽约,又怎样在移民局的监狱中死去。
可是,上天到底还是让他和他的爱人重逢了,虽然阴阳两隔。
当移民官员把小小的骨灰坛彭的一下砸在柜台上的时候,我的心也被狠狠地砸了一下,少东失魂落魄的在走廊里趔趄地走着,我的脑海里头闪现的是林冲在这个戏里最后一个镜头,穿着蓝色长衫站立的背影。
一转身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少东的下半生是与英儿一起度过,两个人失去了同一个爱人,只有他们彼此才能懂。
“这些年,我的梦,始终是在那条雪夜的道路上无止境的奔跑,或是梦见自己赶赴医院见他最后一面,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出,我的爱。
” 多年以后,年迈的少东真正有了乡愁,但教会他“望家乡,去路遥”,的人已不在。
他最后选择将英儿的墓碑放置于他和林冲的坟冢之间——终究是他负了他,即使百年之后他也没脸让自己跟他躺在一起。
没有看到影片的开头,换台的时候一眼扫过,喜欢那沉郁的色彩和刘若英干净的短发。
第二天上网查才知道它的片名叫《夜奔》,也是剧中昆曲的名字。
影片讲了三个人的感情,微妙,秘而不宣。
少东和英儿已经定亲,最后他们也结婚了,但他们都爱着同一个人——林冲;林冲爱着少东,最信任的是英儿,倾其全力去照顾的却是黄少爷。
人的感情也许本来就不是单一的,各种复杂微妙的感觉让它这样不可捉摸,这样无法释怀。
没有对和错,没有应该不应该。
少东喜欢林冲,或许仅仅因为他对声音的敏感和偏好,《林冲夜奔》,那样悲怆激愤,却又柔肠百结。
英儿喜欢林冲,也许一半因为戏,一半因为他茕茕独立的气质。
林冲喜欢少东,固然有着旧时梨园行的“惯性”,更多的是只有少东真正把他当作一个人、一个朋友去对待。
林冲是个孤儿,从小被抛弃,被师傅养大的过程中打骂自然少不了,还有更可恶的“糟蹋”,所以他没有自己,他唱什么就是谁,唱《林冲夜奔》,他就叫林冲。
我不觉得这是一部同志电影,这只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
友情、爱情相互交错,如同两滴墨水滴落宣纸,很快就相互交融了。
三个人的爱让人哀叹。
还就此喜欢上了昆曲。
记得前些年昆曲火的时候听过《牡丹亭》片断,总觉得悲凄有余,过于断肠,牵得一颗心飘向无底的深处再也回不来。
但是《林冲夜奔》让我对昆曲有了新的感觉,明明是一个壮士,激愤铿锵,却又这般柔情激荡、惆怅百结,让人欲罢不能。
因为《夜奔》,也爱上了昆曲。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让我牵挂几天的电影了。
犹如大石,压在心头;又如清泉,淌过心间。
这完全是被低估了的中国同志电影!个人认为是最好的一部!实在是有诗的浪漫,雪的干净,复古又现代。是一群纯粹的充满爱的人在时代的周折中不断错过。哪怕有一次,少东勇敢握住林冲的手,也不至于如此遗憾“我喜欢你”“可是你爱林冲”“这里有三块墓碑,一块埋葬我的妻子,一块埋葬我的爱人”
總有些人只能喜歡或者只能愛!會選擇逃往他方以回憶過日也不能說是不勇敢
太多片段有着霸王别姬的似曾相识,观感上又差着不止一截两截。命运有着不同的分叉支路,畸零人的孤苦却大抵殊途同归。那夜的一扭头,情与欲硬是没奔出来。对白那么文绉绉,充满了诗意的浪漫,离着无路可走的悲凄也愈远了。
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尴尬的烂片了,重新燃起我看好电影的热情,这就是矫情狗血电视剧啊。黄磊和刘若英,俩人旁白念得比演得好。戴立忍脱去沾着秽物的红衣,一头黑亮秀发散落,只有这一幕,有点浪漫迷离的同性气质。黄磊和刘若英,百思不得其解,这俩人到底为啥会是文青代言人,黄磊在此片就已经发胖了,一胖毁所有,一直有股爹味,刘若英的发型直到结尾才看出来造型师上线了,马思纯接班的不是蒋雯丽而是刘若英吧,接班的是青春疼痛文青女,而不是《天下无贼》里那场观者落泪的吃戏。全片无一处不尴尬,林冲这个主演,存在感还不如那把玻璃大提琴。戴立忍披头散发,还挺好看的,林冲和黄磊则压根没有同性恋气质,俩人雪夜车戏给我看得脚趾抓地,心道:千万不要千万不要,好在黄磊逃开了,居然还有种大姑娘被占便宜的感觉,我又心道:那也该是林冲被占便宜吧
是我看的视频网站的问题吗?这滑不溜丢电视剧质感的民国戏啊!其实刘若英的戏挺好的,黄磊和戴立忍的戏也都能忍,但四角恋金字塔的四个端点,就属顶端的林冲最差,对白完全不行,尤其本职业务差啊,那软得跟面条儿似的四肢和僵硬如死面团一般的身段啊,不被师父打折了腿,也得被观众倒好儿哄下去,每次到他出场,都必须快进,那这电影还有法儿看吗?不过看这片儿,还是有一个乐趣的,就是认那些北京的老建筑,都能认出来诶。
也许我回来,是为了在家乡埋一滴眼泪,好让我这一生也有乡愁。//有人走过我身边,问我这三块墓碑。我说,这里埋的,一个是我妻子,一个是我爱人。我还是决定把你摆在我们的中间。//真好。
只要给一苗火光,眼前就变成港湾...
有时代风气,没想到黄磊老师也下过海厚,靴靴。虽然是幻想,却也一直在幻想,如果民国果真传下来了,54传下来了,那些大师也留下来了。如今我们会是什么样呢?另外必须找119分版本的,73的删的妈都不认得。
2.3 詞好未必曲動聽,特別合適評這部電影。單看片段都覺得還成,但連起來就真的不好看...大篇大篇文學性煽情唸白幾乎沒法好好敘事了,刻意抒情的部分太多,反把原來情感的表達給埋掉了。戴立忍顏值高....
不值得一看
就像是上个世纪以爱至上的世界,放在现在的价值观就会有另外的观看思考角度。不过怎么看,爱是需要给有勇气的人,相互呼应的。如果只是逃避,那少东永远不配得到任何珍贵的东西。即使他活到了最后,也像是第一个死去的灵魂一样,见证者别人敢爱敢恨但是跌宕起伏的一生。
尹祺的不说人话系列。大概《在陌生的城市》我是戴了有色眼镜,杨小姐说多慢多矫情我都能看出美来,但是这边真的忍不了,这对白,我他妈要吐了好伐啦。刘若英的刘海和巨直无比的头发以及黄磊左脸的痘痘让我老盯着看。但不得不说,比近年拍的那几部强了不止一点,压抑的情绪里的辗转流亡,禁忌之爱的深沉克制。不过,这些用对白来展现,在我看来是挺LOW的,因为导演没法用镜头表达清楚,或者说表达不自信(此处乃前者!),才用这个方式吧。不然,文本话剧多了去了,何必用电影的镜头语言呢?历史感,沧桑感展现都一般。好在克制,完整。
剧情支离破碎,最关键的情愫互动没有拍出来。什么都想来一点,结果最关键的两男一女间的互动太过轻飘。最后的内容只能靠ppt来实现,这个编剧也太好当了。黄磊这个扮相确实英俊。戴立忍的演技真的是鹤立鸡群。
这是知音知己情远大于爱情却自认为是爱情的三角恋故事 ,实则三个人都爱得不够彻底,真正算是爱情的在我看来只有戴立忍扮演的那个黄老板对林冲的感情,他也是四大主演中演技最好的。(话说我妈以前还喜欢过那个时期发型的黄磊和刘若英)
受不了文艺男女青年的煽情对白……
始终认为 黄磊和刘若英 是最文艺气质最合衬的搭档
解放前就有同性恋?同性恋满天飞啊
徐立功唯一导演作品,细腻、成熟。没有大开大合但是后劲儿足。求不得大概是个永恒的命题。20年前,这能成为台湾产电影的台湾票房冠军,现在想简直不可思议。20年前的创作氛围和现在,啧。
真!心!雷!一部演出阵容横跨两岸三地的基片,归亚蕾、戴立忍啊,我说你们是真心缺钱花吗?还有范宗沛!!最后看到你的名字我是真要吐血了,感情线索之复杂,相信看过的都会咋舌
有人经过,问我这是谁的墓。我会告诉他,这里一个是我的妻子,一个是我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