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 is change ,always change 。
接受和面对,勇敢创造,才能走的潇洒,走的开心。
电影里充满了许多温情的画面,有爱情 ,有友情 ,更重的是亲情。
起初接触时,我以为又是一部爱情不能完美的纠结剧,但是,大卫很让我意外的投入的看完了这部电影,甚至还想回味那些美妙的片段。
每个主人公都过着一种在变的生活,就在逝去和将得到之间一直改变着。
那个女黑人说,我们都做了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就是生活,每个人都出演着“生活”这一部电影,但担当的角色不同,无论主配觉,只要你认真,你融入,那么就会出彩。
改变着改变的,不变着不变的。
从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青春片”便成了国内电影市场的宠儿,但很快,这种怀旧情伤便在资本的蜂拥下变了味道,以至于到现在只要提到青春片,人们都会在第一时间不自觉的想到“堕胎、车祸、难到老”这三大法宝。
而纵观这些青春片,基本上从故事角色的高中时期开始讲起,但我认为,高中时期,并不能代表青春。
在我看来,真正能代表“青春”这个名词的,是初中时期,也就是一个人的13岁到16岁。
这个时期是一个人从少年变为成年的阶段,从懵懂无知到初通人事,情感和心智也在这个阶段慢慢走向成熟,这个阶段的成长往往会决定一个人以后一生的命运,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影视作品能够将目光投到这个人生阶段中。
虽然稀少,但并不代表没有。
200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心碎往事》便是这个少数派中的精品,它将镜头锁定在一个小男孩的13岁那年,青春最开始的时光。
1973年,少年汤米迎来了自己的13岁,虽然父亲的病逝与母亲的抑郁让他从小就变的很懂事,但也并不妨碍他享受自己无忧无虑的美丽青春。
在课业之余的打工生活中,活泼开朗的汤米与比自己大很多的弱智帕普帕斯成为了挚友,两个人每天形影不离,一同捣乱,一同攒钱,为了买下商店里那向往已久的绿色自行车。
13岁也是一个人性启蒙的时期,对爱情懵懂的汤米遇到了第一个让自己心动的姑娘,但他苦于不敢表达自我,幸运的是,他也遇到了自己的人生导师,一个被关在拘留所中的黑人小姐。
隔着一扇窗,汤米接受了来自成年人的爱情指导,从而使他在自己青春开始的时候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甜美。
如同所有正常故事的套路一般,剧情进行到这里就该出现转折了,但这转折对一个13岁的少年来说,残酷的有些过火。
学业终止、爱情消失、亲人离去,伤心欲绝的汤米来到拘留所墙外向黑人小姐哭诉,迎来的却是对方的呵斥。
在黑人小姐的提点下,汤米终于下定决心逃离,逃离纽约、逃离生活、逃离自己的青春。
若干年后,生活在巴黎汤米的儿子也迎来了自己的13岁生日,汤米在这一天向妻儿讲述了发生在自己13岁那年的故事,在妻子的鼓励下,汤米重新回到那座逃离了许久的纽约市,去重拾自己在青春最开始的时候,所遇见和拥有的一切。
鲍勃迪伦在《随风而逝》中唱过:“一个人究竟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一个男人”,一个人的成长有可能是十年,也有可能是十天,而在这部电影中,汤米的成长用了二十分钟。
前半部分的青春美好更加反衬出成长阵痛的残酷。
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心智尚未成熟之时遭遇如此变故,成为社会的弃儿,十有八九会成长为一头野兽,但幸运的是,汤米还有自己的人生导师,还有自己最好的朋友,他们是他生命中的天使,将他拉出泥潭,让他走上一个男人应该走的路。
如果是一般青春片的话,那么这部电影可能只是前一半表现青春美好,后一半表现成长残酷,但本片并没有止步于此,它的精彩之处可以用《一代宗师》里的一句台词来表达:“老猿挂印回首望,关隘在回头”。
在逃离了自己的青春很多年之后,汤米还是回到了纽约,回到了这个给他甜蜜又让他心碎的城市,去重拾自己的青春记忆。
在这部影片中,《圣经》中“盐柱”的故事被多次提及,“盐柱”这个故事本身讲的是罗得带领家人逃离被上帝降灾的索多玛城时,他的妻子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被从天而降的盐包围,变成了一根盐柱。
这个故事初次在电影中出现的时候,是在汤米的宗教课上,汤米将圣经一页页撕下扔出窗外。
而当几十年后他再回来时,已经白发苍苍的帕普帕斯将当年他扔掉的那些书页展现在它面前,汤米随手拿起的正是“盐柱”的这一张,在书页上,还画着他当年的涂鸦,一个上帝一样拿着闪电的人说道:I told you not to look back。
别回头,这是汤米当年的涂鸦,也像是对自己的谶语,年少无知时的他觉得回头是犯傻,而当人到中年后,生活的经历告诉他,回头才是最需要勇气的一件事。
等你用足够的勇气回头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自己曾经拥有的一切是多么的珍贵。
亲情、友情和爱情是伴随一个人一生,催动一个人一生的东西。
时间可以让一切改变,让汤米从一个无知小子变成杂志主编、让弱智帕普帕斯变成一个温和而睿智的老人、让一栋建筑变成一片绿地,但无法改变的,是一个人对青春的美好回忆,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恩之心与怀念之情。
一个男孩必须离开才能作为一个男人回来,这是那个黑人小姐在几十年后再度见到汤米时所说的话。
这话就像是我们见惯了的大道理,但放在影片中仍让人忍不住流泪。
这世间充满艰险,但幸好有妈妈、有黑人小姐、有帕普帕斯,在关键时候推了汤米一把,让他找到了真正的自由,也因为有他们,让汤米魂牵梦绕,再次回到故乡。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成为男人?
既然答案在风中,那么就让我去风中寻找,但我不会再风中迷失,因为有那些我爱的和爱我的人,永远在地面发出信号,为我指明家的方向。
在本片中,扮演少年汤米的安东·叶利钦和扮演汤米挚友帕普帕斯的罗宾威廉姆斯这一老一少如今都已经离开了人世。
这也使得本片在现在看起来让人格外有一种唏嘘感。
世恶道险,世事无常,能在人生中遇到与你情投意合,给你指明方向的人,便是最大的幸运。
片子不长,故事不多,但总能打动到自己。
可能经历过或多或少相似经历的触动。
Lady,这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女性,对于汤米无疑是灵魂导师级别的存在。
在他故地重游时第一个见的也是她,还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这位在自己成长临界点的见证者和怂恿者。
送上了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镜子。
那是lady在他面前摔掉的一小片他两之间维系之物,给予了小男孩决绝的力量,最后汤米在他自己孩子长到自己成长时刻的年龄,带回来了那片破碎的镜子,带回了曾经的lady。
回来之前必须要离开,多有意思的一句话,不要害怕离开,因为我们终将回来,那只是回来之前。
2019.11.30又忘了,哎 老早以前看了一遍,今天再看,真是感动死我了。
派派斯好可爱,汤米爱上一个姑娘的时候,派派斯感受到了孤独与背叛,拿着在姑娘家的柠檬,砸了喜欢很久的自行车的橱窗,骑着去藏零花钱的地方,撒掉了零钱,丢了工作,很伤心。
汤米不想派派斯伤心,去学校承担了责任,派派斯却不让汤米背锅,又说了一遍理由,然后汤米停学,没有奖学金,妈妈因此心烦意乱,本来老公死掉就睡不着,当天晚上就吃镇静药吃多直接植物人,汤米出去找喜欢的姑娘,不见她,回到家里还有陌生的亲戚住家里,去问监狱里的好朋友姐姐,决定离开这里。
在派派斯的帮助下,13岁的汤米离开了纽约13岁的汤米,失去了爸爸妈妈,爱人,家,离开好朋友,去异地流浪,怎么能这么难过汤米孩子13岁的时候,回纽约,见派派斯,派派斯认出来的时候,我真是眼泪直接飙出来,呜呜,真好
比平庸要好一些。
但即使一部平庸的电影偶尔也会有一些神性时刻。
在学校,圣经课,神父为学生们阐释罗德携妻子逃离所多玛那一段:What does salt do? It preserves things. It keeps things from changing, salt holds on. She looked back ‘longingly’. Well, surely it means that we should not be attached to possessions and things of this world, no? Lot’s wife looked back because she missed her stuff. And for that immature longing, she was made into a thing of bitterness——a pillar of salt. 这时候学生们撕下圣经的书页,揉成纸团,扔到窗外。
这些纸团像雪一样全部落到Pappass身上。
以下,是07年写的旧文。
她想做一本厚如字典的故事书──关于童年,童年的创造力,可爱而荒唐的记忆。
她对我说:“你也要回答我,发生在自己童年最有创意的事,站在现在看过去的自己,给一个成熟的评价。
假如过去的那个你是你现在的孩子,你又该如何将她的童真和荒唐保留,并告诉她这些实为财富。
”我觉得这个问答对于我,有些残酷。
她说:是,很残酷,这是我想面对的。
于是,我想起了这部片子来……Tommy是个不满13岁的英俊少年,单亲家庭的背景使他早熟,他敏感于妈妈的情绪无常,撒尿的时候习惯对着妈妈扔进马桶里的那几个烟头扫射。
邻居Robin是Tommy唯一的好友,他是个智障的中年人,也是Tommy学校的清洁工。
Tommy和Robin一起送外卖,把挣来的钱藏在女子监狱铁栅栏内废弃的下水道。
Tommy偶尔让Robin假扮自己的爸爸做一些未成年少年需在监护下才可做的事,这些冒险让两个人很开心。
Lady是女子监狱里的一名犯人,她关在很高的楼层,天窗又高又小,根本看不到外边的世界,她只能伸出一面镜子到窗外“捞一捞”,她发现了Tommy藏宝的秘密,寂寞无聊的时候她就伸出镜子喊着话与Tommy聊天,Tommy抬头望着那只握着镜子伸在窗户外边的手,说说自己的心事,也听着她的歌声抱着电线杆学会简单的舞步,他喊她“Lady”。
即便有不满和争执,Tommy和妈妈也是相依为命。
妈妈极度忧心或逃避现实地睡下之后,Tommy就钻到妈妈的床底下,点一盏灯,画画,或枕着胳膊睡去。
直到一天,小药瓶子从母亲垂下的手里滑落,Tommy就再也没见妈妈醒过来。
他在医院拿着当日的报纸对着脑死亡的妈妈说“我13岁了。
”然后拥抱亲吻了妈妈,拔掉了所有的管子和接线。
医生护士赶来抢救时,依然躲在病床下的他咬紧嘴唇以免哭出声来。
Tommy来找Lady,说妈妈死了,家里住进了作为监护人的远房表亲,他感到陌生无法容忍。
Lady说:你可以跑,跑得远远的,你是自由的。
Tommy说:我想看看你的样子,可以等你出来。
Lady决然地说我再也不想看到你听到你,于是扔掉了镜子。
镜子摔在地上,碎片划破了Tommy的脸,他擦了一下血,转身哭着跑了。
“殺母”的Tommy在Robin的“掩护”下,买了单程飞往巴黎的机票。
在那儿一晃三十年,他成了一名画家,并且结婚有了儿子,但他从未提及自己的童年,直到儿子13岁生日被妻子误解,他才情不自禁地道出了所有的纽约往事,并且鼓起勇气回到过去。
这是David Duchovny的影片House of D,故事被我讲来很寡然,虽然我喜欢。
这就是我词语上的乏力,常常如此,越喜欢越无力。
我想我很熟悉Tommy床底下的小世界,既昏暗又安全,匍匐着紧贴地面,闻到水泥的潮湿和地板的木香,又凉又温暖。
仿佛全世界的人都找不到你。
我也会在忽然不想见人而门背后衣橱里都已容不下时躲闪到床底下去,这种急中生智的举动到我成年之后再次过上集体生活便不再可能。
我喜欢把自己藏在衣橱或壁柜里,老式的房子有很高的壁橱,足可以站进一个人,我会牵一只台灯呆在里面,关起门来,美美的打量着堆满衣物和棉被的小空间,享受自己小声自语的轻微回音。
或者随着衣橱门的闭拢摸黑陷在衣服堆中,开始一点点分辨各种衣料的触感和樟脑的味道,想象自己应有尽有,且与世隔绝。
这种幽闭的心理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至今没想明白,也许与我太小的年纪被送进全托保育院又因体弱多病常被送到荒草丛生的隔离室带来长时间的惊恐有关。
科莱特在她的小说里写“强大的感官的天才创造并滋养了孩子的视觉,这样的视觉却在一次又一次的衰弱昏厥中奇怪地死去。
”我从来都不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小时候干过异想天开的事都只是即兴不尽兴,比如大开水龙头,希望把整个家灌满水变成泳池。
我仅有的创造天赋可能在念大学之前就已消耗光了,现在干的是一些听似与创造有关其实局限于按部就班的事。
至于那“奇怪地死去”如何发生的,到底有多少要归咎于学校教育,我说不清,可它的好处就是对自己的创造力死心之后我便安心做起看客来,在别人的文字画面影像中充分松弛地沐浴和荡涤,岂不更好。
只能说喝了一碗味精味很浓的进口鸡汤。
故事也还行,可以看。
两位主演还不错。
然后是强做温情与励志的情结,会有一点小感动。
主题是13岁的男主的生活琐碎和经历被开除,母亲离世,初恋抛弃的事情。
而参与过这一切的是女子监狱里那个从未蒙面的黑人女犯人,最后估计他离开这个伤心之地。
而男主听了她的话,去到巴黎重新开始,成家立业儿子13岁时讲述给儿子的13岁往事。
片面《House of D》指的就是那个女子监狱
这部是关于青春成长的电影。
我有开弹幕的习惯,于是看到很多画外音及弹幕在说,这孩子应该如何处理这些事件。
其实这就是青春真实的样子,就像我们走过的青春路一样。
每个人都遇到了自己的坑,该吃的亏,也一个都不会少。
而且不同于电影,现实中,有很多人,不是那么幸运能够救赎自己。
这里固然有几个推手,Lady,朋友及妻子。
与现实产生链接的几个场景,有打动到我,内心脆弱的母亲,在儿子离去后孤独寂寞,与儿子沟通不成崩溃,喜欢的女孩因为父母反对,连告别也没有办法,亲戚以照顾的名义来霸占房子。
这些遭遇现实中确实不少,脆弱的母亲导致原声家庭的问题,爱而不得,物质导致亲情的破裂。
幸亏,有灵魂lady,指引主角离开,有贤妻,鼓励主角回归,还有好友一直在成长。
所以青春所有被弹幕指责不靠谱的选择,最后得以救赎。
Robin Williams的演技依旧那么地出神入化,似乎他的童心得以精心地保留,从未被时间的流水漂白和冲淡。
该片中的悲情仿佛一个巧妙编织而成的圈套,主人公一脚踏入其中,越陷越深,无可奈何到只能用逃离来隔绝这样深刻的痛楚。
更令人觉得痛心的是,他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责备的对象,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
总以为离开那座伤心的城池,断绝所有过去的联系,把一切深埋于心底,就能赢得重新开始的机会。
但往事并不如烟,它们暗藏在我们的影子里,逆着光线的一瞥,就能轻易唤起所有的回忆。
这是人生必然的历程:归-去-来。
常想每个人都在祈求平安幸福,这个世界上的那么多苦难谁来吞咽呢?
而看似的幸运却往往不及不幸更有所得。
苦难让人成长,也拓展了生命的宽度广度。
这部影片就是体现。
失去父亲,脆弱的母亲,弱智朋友,得不到的爱,陌生人的入侵...然而一切都这样美好。
他们之间有着美好的友谊,在埋钱的地方又遇到了看守所里的善良女人。
正是这些人温暖了他的内心,也给他铺垫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路。
因为苦难,所以生活得更加有滋味。
片中一些细节很窝心。
比如偷偷数妈妈的药片,趴在船下睡觉,临行前拔掉妈妈的氧气,和帕帕斯一起坐车买票去法国,两人在无人的通道里,汤米交待帕帕斯不要喝太多饮料否则会发胖不要像他爸爸一样酗酒...帕帕斯反复说着,要做好事,要做好事...成长的过程也许青涩,但已经美好。
202203
总有一个时间点一个事件标志着长大,比如一身橘黄色衣服,13岁生日与妓女的一次相遇。
误打误撞看的电影,很好的题材,导演没拍好
没有逻辑性。情感也没有逻辑性。
世事无常,回忆部分很美好,很喜欢与女囚的段落,安东哭泣真是令人心碎。
一般吧。男主可惜了…
里面有不少双关语,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运用这么多。童年的这一部分很精彩,小演员演的也好。
3.5。开头和结尾的台词不错
父亲的突然去世让fadga一家人陷入了混乱,家庭无人照料一片狼藉,母亲终日哭泣郁郁寡欢,就在这样一种糟糕的情况下,fadga迎来了自己躁动又不安的青春,无处发泄的她只能通过拜访敬老院来纾解心中的积怨。辍学后的Fadga在一家熟食店打工,负责送货。一次意外中,Fadga结识了妓女松姐,后者带领她进入了成年人的世界,享受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一场意外的发生摧毁了Fadga自由的生活,它不仅终结了Fadga的现在,也波及到了她的未来。
不好看
男主长得真的不像13岁……
离开是为了回来~
要解开心结就要懂得回头,固执如我,是学不会的。P.S:Robin Williams演什么我都喜欢。
有一星是为了出现两次的chelsea hotel和肉柜里出现的santana
抛弃孤独的朋友就这么跑了...朋友很受伤吧
三星半 ps.真不喜欢心碎往事这个名字。。给人误导
离开是为了回来
算是成长电影吧,但其实没什么启示,也没有一以贯之的氛围和基调,一会拍得像青春轻喜剧,一会儿又像悲情片。
我感觉我看的电影和剧照不是一个电影😂
或许是我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