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朗读手册》里面看到本·卡森的故事,来看的这部电影。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本·卡森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母亲对孩子坚定的信任,充满爱的鼓励,妈妈虽然只读到三年级,但是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学习,留意孩子的成长,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帮助。
阅读是如此的重要,母亲也让孩子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从最差的学生逆袭成优等生。
最终考上了哈佛大学,成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外科医生。
因为家庭一直以来的信仰,卡森也是对病人持有全力以赴帮助和救助的心态,才会不断学习,最好充分的准备,完成奇迹般的手术,挽救一个个家庭和孩子。
现在卡森医生已经在医学界退休,华丽转身为川普政府的官员。
新冠疫情刚发生的时候,李兰娟院士的一席话引起了网上的热议,她说:疫情过后,希望国家能够把高薪留给那些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科研人员、军事人员,希望国家能够更加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一名科学家。
娱乐经济下,明星们来钱太快,以至于人们不禁把两者拿出来对比,拷问当下年轻人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
当我看《恩赐妙手:班·卡森医生》的时候,又一次回想起年初的这个争议。
从小的教育以及价值观的引导是多么重要,滴水穿石的所在。
小的时候,本是一个不爱学习、没有自信、没有想象力,有点暴力倾向的普通黑人男孩。
每天都是作业没做完就跟哥哥一起刷爱情肥皂剧。
这些事情一度让他们的母亲非常抑郁,觉得孩子可能跟自己一样会成为文盲。
但是有一些关键节点这个母亲做的非常好。
自律带来自信在自己离开几个星期去医院接受心理治疗的这段时间,她要求孩子们必须背熟乘法口诀表,刚开始孩子们当然是充满抵制的,但是后来当测验的成绩下来,的确有了一点提高以后,他们发现先人一步去学习和巩固知识还是有效果的,就在几周后,妈妈回到家的那一天,小本数学的测验题差一题就满分了。
妈妈常说的:别人能做的你也能做,而且你会做得更好好奇心远比胜负心更持久当母亲去以为教授家里打扫卫生的时候,惊讶于教授家里的书籍堆的跟山一样高,她问教授这些书是否都读过,教授说大部分的书都看过。
当她再次回家看见沉迷于肥皂剧的两个男孩子时,气就不打一处来,除了每周挑选2个节目,以后剩下的时间都发配到图书馆去看书。
人的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除非你把他放置在一个没法拒绝和跳出的环境里,比如图书馆,有趣的是,小本借回来看的第一本书还是爱情故事《美女与野兽》,不过获得这项预知后事如何不妨多多看书的技能后,他的人生悄悄发生了改变,当他发现身边不一样的事物时会变得好奇,并且去书中寻找解答,比如化学课提前知道了黑曜石的名字和形成原因,于是化学老师带他看了一眼显微镜下的另一个世界,这对他幼小的心灵又产生了一定冲击。
所以妈妈常说:你不需要书本,知识都在你脑袋里第一步是学会看书,第二步是学会用书作为工具去解答自己的疑惑,第三步就是把书中的知识系统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库存,而这一系列过程需要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时间。
好奇心是自主学习源于内心产生,而胜负心是与其他对象产生比较后产生出来的意志,这就像应急的药物,短期来看疗效显著,但长期来看却容易产生副作用。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虽然妈妈鼓励小本和哥哥,需要有想象力,但是小本总觉得自己非常笨根本想不出没见过的东西,直到有一条牧师在教堂里绘声绘色地讲述故事,让人非常有代入感的时候,小本自己想像出了一个被蓝色小老鼠拯救的场景,这让他激动不已。
这也就是后来激励他成为脑神经学科专家医生的一个非常久远的潜意识。
在面试神经科医生的过程中,他这样回答关于为什么想成为脑神经外科学家时这样说,大部分的医师都是没有信仰的,我们研究报告、解剖身体,一切都很明确存在,但是还是有很多东西我们无法解释,我相信大家的脑袋能创造奇迹,我们都有幸得到惊人的天赋能力,脑袋是达至惊人成就的灵感源泉和途径。
妈妈常说:小本,你肯定办得到,你脑袋有很多想法,你要能看到眼前以外的东西。
这句话在为某对德国婴儿,做颅脑分离术的手术前又一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手术中如何防止婴儿失血过多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先提条件,然后本杰明看着水龙头的时候想象到了让心脏停止跳动,从而在停止的1个小时内再造血管,从而是两个婴儿都能够存活下来。
优秀的品质小本在小学时就有拿着锁打懵同班同学的光荣历史,升学到一个不再歧视黑人的中学时,却因为朋友的嘲笑自己的衣服土而跟老妈产生争执,甚至拿起桌板上的榔头就开始咆哮,然后在学校里还拿起小刀戳向同学,还好对方命大,小刀戳在了皮带扣子上断了,否则本杰明的整个人生估计都要发生戏剧性地转变。
可见其实这家伙脾气还是比较大的,而且小时候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次失控时妈妈提议把自己赚的钱都交给本杰明管理一个月,这个月账单也由他来付,剩下的可以归他所有,然后看看他还乱不乱花钱。
学生时代的我们都是天真地以为自己只要读好书就了不起了,就可以想要什么就该有什么,但是如何营生,如何交际,如何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这些我们都不曾考虑过,而这实实在在才是大半生需要经历的事情。
恩赐妙手这部电影实实在在讲的是如何教育孩子的一部片子,在那个没有Imax影院,没有大型游乐场,没有各种智能玩具和复杂多样的补习班的年代,还是有人可以成为非常有价值的存在,凭借孜孜不倦的努力。
电影的前半部分让我体会到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班本来是学校里的差生,他也自认为非常愚笨导致学不进和学不好知识。
可母亲一直鼓励他说他很聪明,说他有足够的想象力以及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很多的不可能,同时也逼迫他去背乘法口诀表,去阅读更多的书籍。
就这样一步步的,本发现了学习的奥妙,成为了学校的第一名,考进了耶鲁,并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医院的医生。
我很赞同他母亲的做法,鼓励式教育真的会让孩子变得不一样。
人在大多情况之下都太限制自我和不相信自己了,因为惰性和自卑让我们退缩,也让我们无法爆发出更大的能量。
而其实人脑都是很奇妙的,它蕴含着无数未知,它们值得我们去不断开拓和探索。
但当今社会总是以成绩高低论聪明与否,总是会把更多的关注放在那些成绩好的孩子身上而忽略了成绩差的孩子,也会导致成绩差的孩子丧失信心以及自认为很差,从而有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那些差生真的很差劲吗?
其实不然,他们只是没有被打开那个正确的开关,在压抑和自我催眠。
我相信没有绝对的笨蛋,只是缺少那个指引的人或是将他们点醒的事。
后半部分让我体会到了医生的不易。
医生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需要有足够的细心,强大的内心以及巨大的勇气。
而作为医生的家属也需要足够的包容,理解和奉献。
本在老婆难产并失去双胞胎孩子的时候一定无比难受,作为医生的他挽救了那么多的患者却无力挽救自己的孩子,在老婆术后恢复期间仍需要马上收拾好心情去面对更多的病患。
另一方面,人类是真的太了不起了,我们在逆天改命。
我真的无法想象解剖人脑再修复回去是需要多么精细化的能力以及强大的心脏去完成这件事。
让连体婴儿分离还能各自存活,让小女孩切掉右脑还能存活,手术期间让患者心脏停止运作一小时再重新跳动,真的太不可思议和让人震撼了。
当他的同学们笑话他的时候,当他自己都要放弃自己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没有嘲笑,没有打骂,没有放弃,那就是他的妈妈。
他说自己没有想象力,妈妈说你有,他说自己笨,妈妈说no,''Your brain isn't dumb. You got all the world in here. You just need to see what beyond what you can see."即便是在妈妈自己最黑暗的时光,它依然鼓励他:"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 this life as long as you work at it.""God will not abandon you." 真是好伟大的妈妈。
好伟大的母爱。
在妈妈的鼓励下,小本也在慢慢的进步,学习更多的知识,终于在八年级的时候获得了很高的荣誉,可是在那里他受到了种族歧视,于是他的妈妈为了他搬家了,让他到一个更好的学校发挥他的才能。
这个时候的本开始叛逆了,他那暴躁的性格,差点让他惹祸,幸好他自己也及时看到自己的缺陷,及时改了过来。
在他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他的女朋友给予他如同他妈妈所给予的鼓励与支持。
当然与他自己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最后他终于成功。
非常感人的一部电影,触动心弦。
所以我们也要怀着感恩的心情去对待我们生命中那些美丽的人们,是他们给予我们爱和支持和鼓励,才会有今天的我们,我们要将这种精神传递出去,无限制的,永恒的。。。
本兄弟俩能成才全靠麻麻的指导啊。
本一开始成绩并不好,如果不是本的麻麻指引本兄弟俩可能一生就碌碌无为下去,每天抱着垃圾食品看无聊的电视节目,最后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黑胖纸。。
好在兄弟俩很听话啊,麻麻说去图书馆还真去了。
我觉得好多孩纸应该很叛逆啊,越让去就越不去。。
本的麻麻在做清洁工盯着书发呆的时候、我在想,她不会在想这么多书偷偷拿一本回去他也不会发现吧?
后来我以为她会请求借几本书回去给孩子们看,或者请求每次过来做清洁的时候带上孩子来看书。。
没想到他要求孩子们去图书馆借书并要求每周写笔记。
她都不认识字、她不怕要求孩子们写笔记被发现她不识字么?
本在同学嘲笑他成绩时候挥了拳、在与麻麻争执的时候举起了锤子、在同学推了他之后捅了刀。。
再加上里面的种族歧视。。
我在想他的暴力冲动性格是不是遗传了他的贩毒老爸。
不过经历了举锤子捅同学这些事后,本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隐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般在被侮辱时候都会选择撂挑子,但是本忍住了,这就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的做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上帝是不会放弃每个孩子的,即使是像本这样成绩不好的孩纸,只要肯努力,知识改变命运。
上帝赐予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样的,就看你怎么开发了。
孩子是否成才,关键是父母啊。
像本的母亲连字都不认识、都能培养一个著名的脑外科医森和一个工程师。
和本片男主一样,保守派基督徒医生,共和党支持者,古典音乐爱好者,前来写影评了。
也不算是影评吧,就是自己拉拉杂杂的一些随想碎碎念。
本卡森这个人参选了共和党内初选,被川普拼下来了。
然后现在当了全国的住建部长。
回头再看这部电影,霍霍。
四星。
爱奇艺字幕把神迹翻译成奇迹。
脑袋是个奇迹——这样看了费解。
本卡森作为一名保守派基督徒,在竞选中提出的立场,还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很可惜,因为一些私生活问题他被民众fired了。
电影拍摄在2009年,大概谁也想不到本卡森参加了2015-16年的共和党内总统候选人初选吧。
一线班遇到严重颅脑外伤的病人,需要叶切除术的,居然没有主治医师可以叫。
这也叫约翰霍普金斯医院?
有点匪夷所思。
出身并不高贵,单亲妈妈,还是个文盲。
兄弟俩都是原本胸无大志的TV宅男,脾气还不好。
然而肥宅男逆袭学霸,一路过关斩将,其母一再的鼓励和支持是个重要因素,不得不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人生最宝贵的原始积累。
所以,年轻人,别抱怨自己原生家庭多差,别抱怨自己起点多低。
这个世界只给有梦想的孩子预备着机会。
对了,我也挺喜欢读书的。
很多经典的台词,妈妈说的:“你不需要书本,知识在你脑袋里了。
”维瓦尔第很不错哦。
读书使人的命运改变。
因为书籍给予的知识和力量是其他任何有形的东西都望尘莫及的。
我们是黄种人,生活在中国,从来不会受到歧视或者是任何的种族偏见,所以只要努力,受到的赞扬的机会和别人是均衡的。
要勇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工作去学习。
忍耐有时候是一种必须,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是读过书的人,我们可以控制自己。
有挑战的时候相信自己。
《恩赐妙手:班·卡森医师》或许是我近期看过最好的电影。
因此.这次不再只言片语.取而代之的是娓娓道来。
这是一部原型真实存在的影片,卡森甚至参加过美国总统竞选。
影片以卡森被邀请到德国诊治一对颅骨连体婴儿开始,以史诗般地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脑半球切除术结束。
中间演绎了卡森从儿时的贫苦-小学伊始的成绩糟糕-奋发-高中-耶鲁-实习医生的不招待见及初入职场的固有困难-最终成为儿童神经外科的世界首席专家。
做一只翩飞的白鹤,飞度苦寒人生卡森的父亲早早就不在他的身边 从小与哥哥及作清洁工等零工的妈妈生活在破旧不堪的小公寓里。
狭小的屋子里,一台黑白电视是他童年唯一的陪伴而无奈地成为聊以打发homework之余的时间成绩糟糕的他总被生活优越的同学们笑话唯一鼓励他的只有他那后来看起来确实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影片中的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鼓励的声音不绝于耳。
浅层次看是励志,实则更多的也是母爱。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虚情假意的年代,极少可以不用怀疑的情感就是family、parents。
“别在意其他人,世界上满是其他人”“you can do anything anyone else can do ,and you can do it better ”“knowledge is power”母亲为了贫苦的生活和儿子的教育,甚至一度有极强的自杀倾向和严重的忧郁症。
她自己修窗户,做清洁工,文盲的自己也在雇主家学识字…她本身就是一种品德的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 这种影响力的表现在影片中多次出现。
所以,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导师,学习、生活、品德、人格。
当卡森从一个差生转变为优秀生时的那场表彰典礼上,学校老师对所有学生的一句话“you are not trying hard enough,you should be ashamed" 这句本有些话里有话的言语 让母亲的热泪盈眶 或许一半是自豪和欣慰 一般又是自责和惭愧 惭愧于无力给予儿子良好的生活条件。
再来说说医生。
卡森能够获得最后的成就毫无疑问最大的源动力来自于他的奋发 也来自于他对医生的职业理解甚至崇敬。
这就是信念。
或者说是信仰。
现如今的医生。
我居然词穷了。
此处省略一万字…但是影片的最高潮在于那一场历时27个小时的连体婴儿颅骨分离术。
那短短的几分钟是整部影片最高潮的部分。
精彩绝伦。
配合着影片里多次出现的圣经般的音乐,我想导演无非要告诉我们,告诉医生这个群体自己:医生-应该是神圣的。
这几分钟的精彩又岂是国内商业片,诸如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满眼的“海纳百川 有人奶大”所能比拟的。
当27小时的手术成功,拖着疲惫的身体,卡森对着孩子父母简单的一句略带轻松幽默的“which child do you want to see first”,顿时感觉这个黑人,出身贫寒且相貌普通的黑人医学专家,酷毙了。
这种酷不是小鲜肉的那种。
对了?
小鲜肉酷吗?
医生首先要有德 然后才是术这就如同是先有喜欢再上床鱼水之欢还是直接就想着下三路本质上的区别在于此一部励志的涵盖家庭、教育、价值观、职业道德、信仰、人生的大片我说它大片,你有意见?
五星推荐⭐️⭐️⭐️⭐️⭐️
感谢我的外教老师,很久没有静下心看一部纪实性纯英文电影,其实我英语不算太好,硬着头皮没办法逼着自己进入状态,很开心,进入状态后,发现去看去理解,我也能知道他故事脉络。
原来现在冲击我很深的两个东西情和生命一直没变,医生真的很伟大!
现在的我也遇到了很多难题,希望我能闯过去,不放弃,keep going !
加油!
实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励志片,所带给人的心灵的触动不是其他商业片或娱乐片能给予的。
主内弟兄姐妹一定要看……一位近乎于文盲的单身母亲,把孩子从无聊电视中拉出来,并且鼓励孩子:全世界都在你里面,只要你能看见那位看不见的。
正如圣经林前 3:21所说:所以无论谁,都不可拿人夸口,因为万有全是你们的。
虽然男主人公天资似乎是愚笨的,但却深信,每一个人都有上帝所赋予的奇妙的恩赐,并且愿意归荣耀给神!
上帝的拣选真是奇妙!
林前 1:27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好故事拍成流水账 什么都想讲 什么都没讲好
前一阵看的纪录片提到了大脑半球切除术,没想到是卡森医师开始做起的,世界真奇妙
孩子们需要你啊,可是你也需要我啊 。不,我拥有你T T
他的妈妈真的好会教育孩子,甚至妈妈自己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努力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后的手术真的看着紧张。
不明白是故事无趣还是主角无趣。
看完我哭了,一位母亲为儿子灌输的信仰。人生来一样,只是选择的路不同。别人能做的你也一定可以,并且可以比别人做的更好。
不谈他政治观点,Ben Carson本人真的值得尊敬,被snl恶搞以后也微笑处之,更不用说智识上的成就了
传记式
外教课上集体观看的,都是普外和骨外的研究生,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真的很累,但乐在其中。
家庭、教育和信念的重要性
我想说,人的影响真的很大。我们都要做个好好的人,也给周围的人带来好的影响。
说教味太重,讲述要点过多导致故事断断续续且重点不突出,感觉集中笔墨于分离手术会更好
不错的励志片,虽然不像一般励志片的激情斗志,但还是让人心生鼓舞。此关教育鼓励(工作前,母亲),此关努力奋斗(工作后,自己)。在当时备受歧视和不公的社会环境下,男主角没有去做无谓的抱怨和争斗,而是咬牙忍耐后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终于功成名就,那自然是最成功的证明和反击。想自己,惭愧……
搞得我想去重温医龙了……
HBO。应是系列的。昨天放的也是John Hopkins医院,同样也是一个黑人医生。
他妈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说自己不认字,却读得懂儿子写的字条?
202409:坚持了50min,还是放弃了,太假模假式了,哪怕作为一个传记式的电影,也让人相当不适。ps 后来看了看这哥们儿往自己传记里添油加醋的劣迹和政治上的表现,压根就不应该浪费那50分钟!
完全不懂此片想干嘛 历程啊精神啊表达的一点都不妥 莫名其妙的古典音乐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涌现出来真是尴尬症满满 外教课上强行灌的鸡汤 几个手术都拍的不咸不淡
一部现代科学奇迹的励志片下面的影评里都在赞美基督真是很讽刺
作为一部黑人主演的励志片比起《当幸福来敲门》 逊色不少,励志部分的情节太过简单,主人公重要的转折时刻还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不过既然是真是故事改编,那就吸收有益的部分好了~-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