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月15日,周六,大风四级左右。
外面有“妖怪”,不让、不能、不敢出门。
平板被扒拉N遍,终于搜寻到一个没看过的、评分8.7的电影——《冰雪11天》。
打发时间嘛,凑合看呗。
未曾料到,看完,竟然写下人生第一篇影评(如果算的话)。
剧情是2008年1月26日到2月5日,正值春运,突如其来的冻雨寒潮,导致交通瘫痪。
四十万急切赶着回家过年的旅客滞留在广州火车站。
家和家人在召唤每一个归人的心;然而没有人知道,列车什么时候能够到来,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无数旅客晕厥、哭泣、呐喊。
危难时分,数万名公安干警、部队官兵以自己的身体组成人墙来维持秩序,保障安全。
11个不眠之夜,他们的眼睛充血,嘴唇干裂,声音沙哑。
也是经历过了这11个不眠之夜,警民、军民的心连接在了一起。
影片中,分批次放人通行时,“一绊千人倒,稍有差错就会酿成不可挽回的大祸”,冯远征扮演的方局长看着实时指挥屏幕忧心忡忡,因为他无比清楚地认识到那个残酷的现实:“如果处理的好,这里的一切都是经验;如果处理不好,这里的一切都是教训。
”如果能成为经验,自然是鲜花、掌声、皆大欢喜;可如果是教训呢???
所以,每一次放人,方局长都觉得自己的神经紧绷得仿佛随时都会断掉。
在针对是否处罚戴黄帽子的农民工的问题上,方局长和他的领导大吵一架。
方局长心里清楚,自己以前不是这样,领导以前也不是这样,只是这一次压力太大。
大家从来没有面对工作时心情如此沉重、感情如此脆弱、气氛如此压抑,大家都沉默着、咬着牙工作着,“担心一开口,就会像我和他一样爆发出来”。
面对巨大的压力,方局长说“我忽然感到非常委屈,感觉自己就是车展上无数个想回家的旅客中间的一个,孤立无援、不知所措、走投无路,我渴望平安、温暖、关心和帮助,我很想回家,我很想对广州的旅客们说,我们已经融入了你们当中,经历着你们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着你们的痛苦与期待,承担着你们身上的负重,你们的家,也是我们漫长旅途的终点。
”影片中,方局长的表现诚实、也温情,所以不招人厌。
还有一个情节是,散会后大家忙去,阿涛看见马所长坐过的椅子上一片血迹,忙问怎么回事,马所说痔疮犯了,阿涛让马所去医院,马所不耐烦地说着“走不了”匆匆返回岗位。
这一切被方局长看在眼里。
下一幕是同事塞给马所长一包东西,说是方局长给的。
马所长打开一看,居然是半包卫生巾(卫生巾是方局长从女同事柜子里“顺”的)。
马所长尴尬两秒、之后看着卫生巾笑了,我看到这一幕时笑出了声,但是10秒之后我的眼眶湿了。
影片里很多小细节也表现得很好,比如,女广播员无奈地晃一下喝空的水杯;指挥官的声音到后面越来越哑;两手拿行李的人用嘴咬住票、检票员检完票再塞回他嘴里;一个急不可耐的农村人等不及过安检、索性直接把行李隔着安检箱扔了过去;一对恋人在火车窗口吻别、往前冲的乘客根本无视他们、直接把他们怼开......因为这些无比真实的毛毛细细的小根须,命题作文式的升华才不显得尴尬。
这是电影,说的是广州交通史上最最艰难、最最危急的一次春运。
影片中,方局长他们算是及格过关。
不能不说说现实,也是春节,这场疫情,不仅仅让武汉面临大考。
其实任何时候、面对任何任务,基本上都是“干好了没人夸,干不好上下都埋怨”。
所以才会有人戏谑“不如我们把工作干砸,这样才会被重视。
”而这次疫情,岂止是“上下都埋怨”?
简直是沸腾。
人们肆无忌惮地表达着对没有及早封城的不满、对从疫区出来的人们的不满、对出门不戴口罩的不满。
甚至走在路上不小心咳嗽一声,都会被人瞪一眼以示不满。
几千年来,各种各样的历史反复上演,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教材”举一反三。
历史上各种各样的“不满”之后,之后又怎么样了呢?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
不能仅仅说说而已吧。
2020.2.15
从来不写影评,评论里负能量实在太多看不下去了,能不能不要那么黑暗?!!!
很多人都是为了黑主旋律而黑主旋律,实在是非常不能忍!
换做是你就换来一句该做的,你会怎么想?
这么多人,很多未尽之处是肯定的,怨气能不能收一收,多替别人想想?
不可否认,很多主旋律电影一味高大全,很假,但是这部片子还不至于,局长丢了警官证,小波离婚了,大家都是普通人。
里面人物比起万历首辅张居正里面的张居正真实多了,那里的批评的确很中肯的,但是这里的很多指责都是无来由的。
当然,从电影的角度,一定要说是灾难大片这种宣传就太浮夸了,完全没搞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这种题材拍成纪录片会动人一点,哪怕是伪纪,影片有点那种意思,但是人物处理上又是故事片的调调。
一边用故事片的手法一味写实,卫生巾这种合理的艺术加工不多,一边又没利用纪录片的写实优势,使得这部片子除了平淡还是平淡,连煽情都没煽好,从艺术以及思想上就更没什么可说的了。
说白了,导演功力不行。
或许是因为场面过于宏大以及人物过于众多的原因,这一部影片好像缺少一个高潮点,让情感无法爆发出来;但是整体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就是感情要出不出的;但是也清楚的让观众理解当时事件的整个过程;而且也可以很清楚的感受的警务人员等工作的艰辛和奉献,有其他的瑕疵,但是我觉得其他的瑕疵都不要紧,就是没有感情的高潮点,类似的影片还看过惊涛骇浪和横空出世等,看那些影片的时候就还是有不一样的感觉,或许是对比过了,所以就有了这个感觉。
电影《冰雪11天》讲述了2008年年初的那场大雪灾所造成的春运拥堵,相信大部分国人(特别是身在南方的旅客)都会记忆犹新,那场雪灾造成了南方多省的交通中断、甚至是断水断电。
电影没有把大雪灾的视角扩展到整个中国南方,而是对准了珠三角的交通枢纽广州火车站,那里在遭受雪灾最严重的11天里,每天滞留旅客超过30万人,面临随时可能突发的踩踏事件,广州火车站警方面临严峻考验。
1、 回家的路有多远?
《冰雪11天》描绘的是一组春运群像,由郭家铭、刘桦、冯远征饰演的公安干警,还有田小洁、巩汉林等饰演的归途旅客,以及黄奕饰演的记者等等。
春运是年底一件举国关注和几乎全民参与的大事,在外谋生的人纷纷收拾行囊踏上归途。
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一切可以使用的大型交通工具都在春运期间全速开动,把上亿人次的旅客安全送回家中,这对于铁路部门来说,是一场恶仗。
《冰雪11天》中对准众多归途旅客,在雪灾到来之后,他们滞留在广州火车站的露天广场,人数超过30万,甚至还越来越多,高度拥挤的场面几近失控边缘。
这种情形相信大多数人都亲身经历过,春运回家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影片不仅表现了春运的艰难,也展现了在外漂流的人对家的思念,家再远,也要过年回去一趟。
2、 郭家铭的表演突破青年演员郭家铭在片中饰演一名火车站派出所的警员,和柳岩在片中饰演一对刚刚离异的夫妻。
工作忙以及婆媳关系处理不当,是这对夫妻离婚的主因,但导演实际上还是给两人的感情埋下伏笔,双方其实都还爱着对方,只是不肯低头。
郭家铭在《冰雪11天》中的表演扎实稳重,不造作也不过火,他没有可以去塑造警员高大全的形象,力求达到一种警员真实的生活状态。
面对数十万滞留旅客,公安干警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是一种排山倒海的压力,每位滞留旅客的生命都掌握在他们手中,稍有不慎发生踩踏事件,后果难以想象。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面前,郭家铭饰演的警员和同事们不眠不休维持秩序,每一次有列车开出送走一批旅客,都要如临大敌,警员们在高压下工作的一面在银幕上看到,也会使群众了解到他们的辛劳,郭家铭朴实的演技相信能够将观众带入剧情当中。
3、 生动的主旋律《冰雪11天》从预告和海报上来看很像主旋律,但其实这部影片的视角不同,影片表现的是一群平凡的人在春运期间面对的种种困难和考验,这其实就是“你我他”的画像,很难想象还有多少中国人没有经历过春运,只有在外漂流的人才知道春运的艰苦和必要,踏上回家的路,虽然万分艰辛,但必须不辞劳苦。
影片展现的不仅是警员和铁路的艰辛,还有旅客的辛劳,如果亲身经历过2008年那场雪灾中的春运,看这部电影会感同身受。
他说11天,嘴唇干裂,眼睛充血,声音沙哑,好惨。
我们做影片每次都是半个月以上的高强度,然后广电不认可,观众不认可,资方不认可,工资都没有,向谁诉说?
我只会说,工作,就应该这样!
或者说我爱这个事情,你爱么?
都不容易,不要拿小小的天灾就想衬托出人性的美。
如果我说灾难不够衬托呢,或者说人性不是那么真实呢?
引:2008年那场雪,我挤在西客站苦等了5小时,归途列车迟迟不见进站,于是果断退票,放弃回家过年。
那一年,有多少人放弃回家过年,又有多少人坚守到最后,我不知道,也无法想象,直到看了4年后的《冰雪11天》。
《冰雪11天》,典型的中国式灾难片,没有冰天雪地的胜景,没有山崩地裂的场面,更不会有叹为观止的特技,只有黑压压的中国人。
大凡中国人高度聚集的地方,就是灾难,北上广下班高峰期如此,黄金周各大景区如此,每年的春运更是如此。
2008年南方特大冰雪灾害,公路断网航班取消,铁路也因为供电受损秩序大乱。
时值年关春运,4万人容量的广州火车站,滞留百万等候归途列车的打工流民。
原本就够灾难深重的春运,终于不堪重负,面临史上最严峻的公共安全危机。
这样的题材登陆中国银屏,固然首先是个主旋律的片子。
没错,《冰雪11天》企图讴歌我党奋战在广州火车站的公安干警,歌颂他们智勇双全苦熬11天,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确保了思归的百姓回家过年——但它依旧无法掩饰我们内心深痛的灾难。
一面是冯远征和刘桦领衔的干警顶着重压,紧张地维持随时可能崩盘的车站秩序,一边是日晒雨淋挤成一团,数天没吃没喝没厕所可上的乘客。
人群中任何一个骚动,都可能引发一场海啸般,干警们的防线随时可能被冲破,随之而来的可能是严重的踩踏与伤亡。
维持秩序的公安干警如临大敌,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但与干警们的透支的身心压力相比,乘客们承受的显然要大得多,挤压得变型的乘客队伍即是危害的策动者,也是危害的直接受害者。
那黑压压的攒动的人潮,那一张张焦虑而无奈的脸,那一个个震撼的资料画面,告诉我们,这显然是只有中国才能发生的灾难。
就影片本身而言,《冰雪11天》大量运用2008年冰雪灾害视频资料,在此基础上搓揉进了电影剧情,近似纪录又非纪录。
在大量震撼纪录资料的基础上,编剧为电影设计了三条平行辅线:其一、郭家铭饰演的干警与柳岩饰演的妻子正面临家庭的解体,而他们家的小保姆正挤在拥挤在黑压压的人群;其二、田小洁饰演的小饭馆老板沉溺在年关的躁动中,服务员满红和妻子女儿分别挤进了拥堵的人群;其三、刘桦饰演的夫妻与反逆期的女儿关系微妙,而他又不得不带“痔(严重痔疮)”战斗。
这三条纵深线一一与冯远征饰演的公安局长率队奋战主线交汇,构成2008年广州火车站的春运灾难大片。
此外,冯远征还时不时与下属刘桦整点眉来眼去的小情愫,尤其是刘桦屁股底下的那抹红以及黄奕饰演的反讽央视风格的女记者,都算是怪诞口感的调味剂。
春运灾难的电影此前多少也有人涉猎,两年前大丰收的《人在囧途》就是其中代表,只不过是用喜剧的手法来实现。
两年前还有一部叫《归途列车》的纪录片问世,旅居加拿大的导演范立欣追踪广州打工的张昌华一家三年来春运返家的历程,借此呈现农民工的悲苦、亲情与生计间的矛盾。
此片荣获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长片奖,并受到美国《时代》周刊眷顾。
因为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2008年的广州春运雪上加霜,这也赋予了《冰雪11天》的更加震撼镜头。
可惜《冰雪11天》缺乏《归途列车》的人文情怀,视角过于保守,过多眷顾讴歌干警奋战使得主题扁平。
《冰雪11天》场面震撼有余,甚至可以催人泪下,然而这是一场用讴歌也无法修饰的灾难——这个灾害有来自天象的,也有来自社会深层的,影片其实可以承载更多的时代使命。
比如用更加微观的镜头展现乘客经受的灾难,即展示他们来自天象带来的灾难,同时稍加思考一下广州的繁荣与民工流的牺牲,电影将插上人文的翅膀一飞冲天。
【约稿请加QQ38379683 并注明“约稿+媒体名”;读者请加“老曾家”QQ群167743626】
《冰雪11天》是一部特殊的灾难片,这是一场真实的灾难,现在提起2008年初把无数人阻隔在千山万水之外的暴风雪,还有太多人记忆犹新、心有余悸;《冰雪11天》是一部特殊的主旋律电影,因为它的视角是如此温暖,演绎着无数看似碌碌无为的普通百姓和民警在灾难来临时用人字堆起的火焰;《冰雪11天》是一部特殊的大制作,动辄集结万千人的宏大场景和新闻素材结合得天衣无缝,震撼天地;《冰雪11天》还是一部特殊的传记片,冯远征饰演的方局、刘桦饰演的马所长、郭家铭饰演的警局阿波,情理交融,形象饱满,笔法细腻,以不对号入座的方式书写着人民警察的鲜活一面。
特别是指出的是新生代偶像小生郭家铭的阿波,值得关注,值得欣赏,更值得回味,原因如下,三大男主角中固然配合默契、各具精彩,但方局和马所长毕竟还是不得不照走的主旋律中基层领导路线,无论对于曾执导过《横空出世》《孔繁森》《第一书记》的陈国星导演,还是影坛老兵冯远征和刘桦,都只不过是主题先行顺手推舟的功夫活,而作为三人组中最年轻、无官阶的普通民警,阿波的家庭、事业,现实与内心世界的对碰,无疑拥有更好的发挥空间,也更接近普罗大众的七情六欲,属于独立于主旋律舞台之上的另一种精彩。
大银幕上往往是细节决定成败,郭家铭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表演一共有四处。
一是三人组在小饭馆喝酒,阿波连干三杯,只是倒喝和喝酒的动作,郭家铭把人物平日的爽朗和当时的不安演活了,一举树立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另一次是阿波在执行任务前抽空看了一眼给妻子买的皈依镯,只是那轻轻一瞄,浓情蜜意和现实的冷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第三次是在连续奋战数天后,阿波偷偷从地上拾起一只芒目,用力的剥开皮,一口就塞在嘴里差点噎倒,一场没有台词和环境描写的戏,郭家铭演出了饥渴交加、疲累到极点的状态,是全片最富细节魅力的戏码;第四次是11天之后,阿波回到家里,说身上太脏了,不能坐下,一句简单的台词表现出了丰富的情感。
尽管是一部人物众多的群像戏,民警阿波却是难得由始至终都有完整塑造的角色。
看得出郭家铭此次对这部特殊的影片、特殊的角色拿出了势在必得的信心和实力,从小平头稍显凌乱介于半熟和成熟之间的已婚男士形象,从在机械的岗位上的热情和责任感,从对妻子、儿子和家庭的愧疚,在割舍与不舍之间的徘徊,处处都能折射出当代青年的真实心理世界,达到了戏由心生的水准。
《冰雪11天》再一次或者说是更鲜明的展示了郭家铭的表演才华和潜力,且不说令其一夜成名获得大学生电影最佳男主角和艾美奖表演提名的《我自己的德意志》,以及被广为瞩目的《新永不瞑目》等剧集,在近几年的大银幕上,郭家铭一次比一次更成熟,《秋之白华》饰演沈剑龙与“妻子”董洁的浪漫与书生意气彼此钳制,与“情敌”窦骁竟然惺惺相惜,《甲午大海战》的光绪帝,尊贵与无力感同步弥漫,至《冰雪11天》,与冯远征、刘桦同台飚戏旗鼓相当,演技再无需质疑。
当然,还有作为一位话题明星毫不做作的个性,《背带裤之歌》的自嘲和自励,那种不服输的坚韧让你不得不承认,郭家铭的星路一定会越走越长。
这本来可以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最后只能虚伪的结束。
片中对返乡潮的问题完全没有社会层面的思考,而是把大量农民工当做和自己无关的群体。
电影里装腔作势的对农民工假装关切,但同时把农民工称作“他们”或者“你们”而不是“我们”。
即便如此,本片还是有他的看点,那就是人。
如果那些镜头不是实拍的话,那本片一定动用了为数众多的群众演员,这些演员的表现简直太到位了,目光呆滞的像极了每一个中国人。
另外就是一票电视剧明星,虽然京味广普让人有种地域形态输出的反感,但总的来说这些人的演技还是让人熟悉和接受的。
如果这片子真能放下歌颂什么的姿态,不用说什么,就是单纯记录的手法来拍,都能在欧洲什么电影节上弄个大奖吧
雨停了,天晴了,灯绿了,车开了,人笑了,场空了最终迎来了很美好的结局电影里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方局体贴着老马,惦记着他屁股老马体贴着下属,体贴着农民工仿佛世间一切都那么美好很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了解了08年除了令中国名扬天下的北京奥运、让中国众志成城的汶川地震外还有警民一心的南方冰雪大挑战2022年的开端我们仍处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朋友的父母刚到家又因当地疫情被隔离年是没法好好过了2020年爆发时网上出现了无数质疑的声音惊慌、恐惧笼罩在人们心头对政府的高期待,使得网友愈发严格看完这部电影我开始从政府的角度思考突如其来的危机人力物力极度缺乏民众的质疑、不配合世间没有完美再思维缜密的人也会出现漏洞面对如此大的灾难个人力量如同鸡蛋碰石头最大的贡献便是服从,警民一心,克服灾难。
在我目前的认知里,严格服从的军队建设,确是最适合中国环境的危机应对管理。
挺好看的电影,这么多低分的老离谱了,电影本来就有艺术加工。
我08年才在读小学,只知道08年奥运会,这样的片子让我知道在同一年有这样的灾难,都说春运春运,让我看到春运的模样。
看了一些资料,可能当时的场景,更加严峻,主旋律电影站的角度不同,可能是有些诟病,但已经很不错了。
内部也会因为精神紧绷而吵架,领导也会不小心遗失证件,不都是很平凡的人吗?
里面的抽烟 喂奶,这些现在电影不是一剪没吗?
摊手,真不知道是怎么了,许是这两年的流量电影冲击?
真觉得这一分委屈了,要演技有演技,又是根据真实题材,整体框架也还可把,关于车站车次提醒那个拍得挺好的。
看了下评论,不少说把底层群众往愚民方向拍,对立国家机器???
不说春运,就说平时节假日出游,那人山人海的,不是你挤那是被挤着走啊,2020年了,都这样,我觉得我没经历过的08年春运影片拍得挺好。
国家基建好啊,经过不断的发展,感恩年轻一代的我们不用在通宵排队买票,在火车场排队到晕倒~最后,难道中国的灾难片也是要个人英雄拯救世界吗?
那流浪地球你们又喷什么,真的奇怪
那年广州真的冷
比较好,真实。2013年广州和深圳发送近2000万人。广州近1800万,深圳近200万。深圳2013年节后火车站回来没有往年人多,近一半返乡80,90后农民工不会回来。深圳生活贵过美国纽约,深圳工厂一片低迷,绝大部分厂部包吃住。过段时间就连吃房租差价的也会混的跟东莞那边一样。闲人嘴贱的多,干活的人不多。
都不卖站票,差评!!!
现在一看,十年前真是公知盛行😅
想看看那年的冰冻,但是电影拍摄的就是广州火车站的人潮。过年回家。以后这种场面会消失吧,高铁、飞机、私家车……以前是几百万人奔向火车站。
算是比较写实的,也看出了无可奈何但是又拼尽全力的无能为力。
什么叫做支离破碎。。。
电影编排和整个事件一样,混乱不堪
春运铁路题材很新鲜,这么多人想想失控都可怕
我只看见迫切想回家的百姓和尽职尽责的民警
比2012还好看
勇敢不是不怕,是带着恐惧前行。做事成功了就是得到了经验,失败就是得到了教训。
典型的主旋律电影,合格的制片厂电影,冯远征刘桦表演没毛病,但可惜,是典型的北方人长相和口音,给放到广州感觉不是很贴切。群演拍的很不错,和纪实镜头完美融合,据说是在大夏天拍的春运的镜头,就感觉任务太急迫了,说上马就马上上马,不像有精心打磨的样子。整体观感还算合格,无功无过。
特地找出来看过,还行。
里面还原了好几个真实新闻,留个影片,记录那些不容易
总体中规中矩,几个配角设计得不好,硬转折。
2008的冰雪11天
细节拿捏的还不错
主旋律电影怎么拍才算有诚意?
太垃圾了吧,什么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