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玛格丽特的歌唱的确好笑,听了她唱歌我也是哈哈大笑,原以为是喜剧,看到最后确实悲剧,觉得她真是一个傻女人,花了很多钱去买一张随意拼成的照片,跟着他们去演出,开始转变的地方是她对陪审团说在哪里唱国歌是每个人的自由,就觉得这真是个可怜人,最后看到她终于开始巡演,一开口唱歌还是跑调,唱到第二段居然不跑调了,然而她却咳出了血,不得不住院治疗。
玛格丽特最开始做这件事只是为了讨好丈夫,所以她在每次开唱之前都会问管家他回来了吗?
换来的却只是丈夫的刻意晚归。
提出用真实的歌声治疗玛格丽特的是她的丈夫,最后想要阻止治疗的也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虽然是为了钱跟她结婚,但也是真的爱她不然不会在最后一刻试图阻止治疗,然而那一辆每次都被他故意弄坏的车子最终坏在了路上,同一条路,同一棵树下,导致了他最终没能救下自己的妻子。
她不是死于自己唱歌不好的真相。
而是,忽然醒悟到没有人爱她。
爱他的家人,不会鼓励她唱歌。
她的丈夫,她的朋友,她的仆人却因为不同的动机,欺骗她,鼓励她唱歌,背后嘲笑她评价她利用她。
如果周边的人足够爱她,即使一直唱又有何不可?
可是,玛格丽特的情况不是这样。
小时候,家里人为了不伤害她,所以没有告诉她真相。
她只知道家里人不让她唱歌,没有人告诉她在唱歌方面有缺陷。
嫁人后,丈夫和她门不当户不对,在工作和社会地位方面都依赖他,为了讨好她,所以一开始没有告诉她真相,甚至帮助她强化了他唱歌很好的幻想。
后因为自己有外遇觉得愧对她,后不忍心伤害她,不仅不敢诉说真相,还帮忙维持幻想。
朋友和同事,因利益,因有所求,在各种聚会上邀请她唱歌,极力吹捧她,让她的幻想进一步真实化。
虚心叵测的记者,想利用她,把她带到了陌生观众前面,运用一些愚人的技巧让她相信他的歌声是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
她想要在更多的观众,真的剧院面前表演。
知名的歌唱家因为被威胁,不得不对她隐瞒真相,昧着自己的良心教声音有缺陷的她唱歌,继续维持假相。
所以她一直以为自己唱歌非常好,直到最后在录音机里面听到自己的真实声音。
太过惊吓,死了。
最不明白的是他的黑人仆人,这个人让我觉得毛骨悚然。
拍照到底是他的幻象还是女主人的幻想?
他把女主人的生活当做一场闹剧在看吗?
这个仆人肯定从小陪着女主人吧?
他主动为女主人维持幻想,为她买成千上万的花,告诉他是粉丝送的。
收买了很多人,包括年轻的歌唱家,让他们极力赞美女主人。
威胁著名的歌唱家,当她的个人指导老师。
最后医生要揭开真相时,他却丝毫没有阻拦的意思,他大概已经预想到了女主人的结局,为女主人整理造型,抓拍女主人倒下照片。
而这张照片他早就计划好了,有一天和女朋友聊天,他非常冷静的谈着为女主人拍的漂亮的照片,当提到他想要的最后一张照片时,他的眼神多么残忍。
他真是个变态啊!
玛格丽特虽然走音到最后也没有实现让听众享受她的歌声她的梦想,但她发自骨子的乐观优雅和向上深深回荡在我的脑海里,从记者对她的改观可看出,她的生活态度其实成就了记者和女2。
影片中多次出现丈夫的汽车在家到巴黎程中树下的场景,丈夫从开始的故意弄坏车阻止玛格丽特的演出到最后为赶时间挽救玛格丽特却无意料到车子在树下熄火,这一场景意犹未尽,提现了丈夫从头到尾对妻子的改观,他愿意继续瞒着妻子支持她的梦想,正如影片中所说“生活给予我们两条路可以走,我们可以毁掉他们,也可以成就他们”。
与其说医生和记者们最后决定告诉玛格丽特真相去“救”她,还不如说这倒毁掉了她。
玛格丽特的结尾虽惨淡,也反应当时拥有自己个人想法的人总是会被大众所嘲笑,但玛格丽特的形象永远留在一些人的脑海中,甚至是精神榜样。
但影片中大多数情节过于浮夸和不现实,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的原因之一。
这部电影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起先看海报和电影名实在提不起兴趣,其他的电影都看过了,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了,于是看了看预告片和20分钟的采访节目,发现貌似也挺有意思的。
看Allociné里面媒体打分4.1,观众打分4.0,于是果断就去电影院看了,我真不想装资深影评人提什么达达主义,美好年代啥的,直接说电影情节,女主角女彪高音跑调还特喜欢在人前唱歌,好友,亲人什么的出于各自的原因都不敢说实话(怎么这么像邹忌讽齐王纳谏?!
)她要求的舞台越来越大,然后丑也就越出越大。
开始听她跑调唱腔还总忍不住笑,听多了简直像里面的演员说的casser les oreilles,里面确实也是有笑点的,电影中也各种穿插古典音乐,但真的是欣赏不能啊。
那个留胡须的女的看着就让我恶心,记者无精打采的欠扁样果然是在抽大烟。
我以为最后她的唱功会被老师调教好,在破功之前如果没听错确实有段儿唱的很好,但是。。。
最后的最后当她听到自己的声音后。。。
我一直看完呜谢想着还有彩蛋?
还有后续?
结果没有了,这特么什么结尾,这电影什么玩意儿。
我个人觉得两分钟的预告片基本完全阐释了剧情,我竟然花了两个小时大晚上去看,真是醉了,两星推荐。
温暖朴实的片名,却是一部令人错愕的悲剧,艺术评价的标准是个庞大的利益链,心照不宣。
你若真的爱她,就不要用你所谓自以为的善意谎言给她编织皇帝的新装。
女主单纯清澈得不染尘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众生万象。
最可怕的是那个推动整幕剧的黑人管家,整部剧与酒馆那场光怪陆离、荒诞无稽的表演形神一致,致敬那个达达盛起的时代。
——@(引用👉达达主义艺术家认为,战争对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质疑,包括艺术。
他们的目标是破坏艺术中的传统价值观,创造一种可以取代既有艺术的新艺术。
其创始人是作家雨果·鲍尔(Hugo Ball)。
1916 年,他在苏黎世创办了伏尔泰酒馆,这成为达达主义者的根据地。
雨果·鲍尔在《达达宣言》中说道:“达达是一种新的艺术趋势……‘达达’是字典上的一个词。
意思非常简单。
在法语中,它的意思是‘玩具摇马’。
在德语中,它的意思是‘再见’,‘别打扰我’,‘下次见’。
在罗马尼亚语种,它的意思是‘是的,的确,你是对的,那就是它但是,当然,是的,肯定,对不对’,等等。
”鲍尔想用一个无意义的词来嘲笑旧艺术世界的自命不凡。
达达主义涉及音乐、诗歌朗诵、艺术等,这些当时背离传统的激进形式后来被现代艺术家们广泛采用。
“达达主义运动反抗各种权力,支持各种自由。
总体上讲,达达主义并不是一个成熟的文艺流派,而只是一种过渡状态的文艺思维,其艺术理念不具任何建设性,而是建立在对旧秩序的毁灭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势必无法长久。
但正因为达达主义激进的破旧立新观,20世纪大量的现代及后现代流派得以催生并长足发展。
没有达达主义者的努力,这些是很难实现的。
👈) ——女主的第一次正式演出也是在酒馆,毫不知情地她无意识却真情澎湃地参与了一场盛大、荒诞、激烈的达达艺术运动,年轻的画家一次次看似无比由衷地赞叹女主,您太棒了!
或许真的是由衷之言,由衷地支持女主反常规、反传统、反标准、五音不全的自由歌唱。
而可怜的生活在谎言真空中的女主要的不是这样的自由,揭露真相的时刻,也是她的陨落之时。
黑人管家的一系列操作,可谓一场无情的行为艺术,投射利益至上却以艺术之名鼓吹粉饰的世间乱象。
玛格丽特: 我虽然跑调,但比你们这帮音乐骗子强多了玛格丽特 (Marguerite) (2015)又名: 金曲金后(港) / 巴黎走音天后(台) / 跑音天后 / 走音天后导演/编剧: 泽维尔·吉亚诺利观影地点:中国电影博物馆 法国电影周观影时间:2017年3月25日上午10:00类型:剧情玛格丽特挺让我意外,影展上竟然看到一部喜剧。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故事发生在法国上世纪30年代,讲述了一个内心单纯的人面对一帮虚伪的骗子的感人故事。
玛格丽特是一个非常有钱、但毫无演唱才华的上流社会夫人,她买了她丈夫的贵族头衔,她爱他的丈夫,她试过了花艺、跳舞……等等一系列之后,突然意识到音乐可以丈夫更爱她,她开始喜欢音乐,但是她却唱歌跑调。
电影就是从一场上流社会的慈善演唱会开始,一个极尽奢华的巴黎大城堡,一帮衣冠楚楚的上流社会绅士美女,文质彬彬,讲着冠冕堂皇的话,当几个优秀的歌唱家唱歌完之后,压轴的是玛格丽特夫人,主持人各种溢美之词,所有人微笑鼓掌,一本正经的豪华管弦乐团,但是我们主人公一开口,笑翻了观众(尽管我那一场只有6个观众),因为她压根就是一个法国左小祖咒。
让他令人不禁想起《艾德伍德》,两个故事都是一个可笑之人的感人故事。
只不过一个是歌唱家、一个是导演。
故事的后面是,她有几个记者怀着叵测之心写了一篇溢美之词的报道,搞得玛格丽特开始想一场真正的、面对观众的演出了。
可想而知,接下来他面临的不仅是上流社会的虚伪之徒,还将面对更多的奸商、市井无赖、媒体骗子……值得称道的是这部电影的所有演员,没有一个掉链子的。
第一场戏里,玛格丽特面对上流社会骗子的时候,有一个微妙的表情,简直太厉害了。
另外就是玛格丽特的老师第一次面对玛格丽特的时候,用一双眼睛演戏,简直是梁朝伟的平方。
在剧情的设计方面,《玛格丽特》各种让人出乎意料,有两个人性大反转,非常好看。
看这个电影也很容易想起《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那种痴情,里面那个黑人也容易让人想起《美丽人生》里那个父亲,或者《再见列宁》里的那个儿子。
今年法国影展,这是第一个小小的一个意外惊喜。
注:该片获得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根据美国女高音Florence Foster Jenkins的故事改编而成,她因为糟糕的歌唱技巧而在上世纪30-40年代走红。
你有热衷当麦霸的朋友吗?
他们天生一副话筒在手,天下我有的姿态。
切歌抢歌他们最牛。
遇到五音全的麦霸,那还好。
要是五音不全,简直是身心暴击!
今天姐推荐的就是部“五音不全麦霸”电影。
Marguerite 玛格丽特Xavier Giannoli 泽维尔·吉亚诺利豆瓣暂评7.1,仅764人看过。
IMDb评分7.2。
烂番茄新鲜度为96%。
这是一部你需要关掉声音观看的电影。
也是一部笑中带泪的电影。
该片改编自走音天后——佛罗伦萨·福斯特·杰金斯的真实故事。
故事发生在1920年代的巴黎。
主角玛格丽特是热爱歌剧的贵族名媛。
多年来,她常在家中开办小型音乐会。
邀请自己的朋友前来欣赏。
可悲剧是——玛格丽特唱歌走音非常厉害。
她的朋友昧着良心在人前为她欢呼。
背地里却嘲笑她的歌喉。
因为人人都想从她身上得到点什么。
所以没人告诉她真相。
甚至还有乐评人为她写了篇赞美文。
这也让她萌生在公众剧院开个唱的念头。
故事粗看类似《国王的新衣》。
但许多地方又稍显不同。
童话里,国王是不愿承认自己错误的人。
玛格丽特却为了自己的爱好而坚持。
更是为了自己所爱之人而唱。
国王爱穿新衣却没有设计师能满足他。
于是被骗子忽悠穿上“空气感”的新衣。
面对真实情况,却又不敢承认自己笨。
结果获得了民众的嘲笑。
那玛格丽特呢?
与其说她不知道自己走音,倒不如说她是装作不知道。
只吃白色食物的习惯,恰好表达她的内心。
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活在白色(善意)谎言中。
她看透记者、画家的骗局。
面对台下无数嘲笑却依旧歌唱。
她坚持做自己,坚持歌唱。
哪怕受骗,哪怕丈夫出轨。
歌剧更像是她最后一根稻草。
虽然电影结尾,她被自己的声音吓倒。
但她对理想的坚持,是不容置疑的。
国王的新衣中,街边的小孩是旁观者。
玛格丽特中,也有一位旁观者。
他冷静看待故事发展,熟知一切却不干扰。
如同剧中的观众一般。
他就是黑人管家。
玛格丽特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
他一直默默在玛格丽特身边陪伴。
全片最有趣的身份也是他。
除了管家身份外。
他还被赋予为玛格丽特拍写真的情节。
如同电影中的记录者一样。
虽然不是主角,重要性却与主角并肩。
很多人看它时,只觉得是部电影而已。
但电影往往更像一面镜子。
而《玛格丽特》照出的是人背后的伪善。
面对玛格丽特的地位和财产。
无数人甘愿遭受噪音的轰炸。
然后昧着良心夸赞歌声的美妙。
以此换取自己想要的物品。
你说玛格丽特可怜吗?
不,她不可怜。
她恰恰是现实中我们所遇见的“完美”。
电影中,黑人管家提到他的座右铭:完美不是将一件事做得非凡美妙,而是用非凡美妙的态度去完成它。
这句话,恰好是玛格丽特的真实写照。
片中法式荒诞幽默搭配独特笑点,确实能会心一击。
但缺点也比较明显——情节庸俗、冗长。
虽然各大网站的评分略带水份。
但还是值得推荐。
如果你身边也有音痴麦霸。
不妨也录下他们的歌声放给他自己听听。
说不定他们也会被自己“吓”倒。
当然,这面热的大夏天里,安静的看看这片子——心静自然凉。
--- end ---私信新浪微博,回复“豆瓣麦霸”获取资源。
1、「被上帝詛咒的嗓子」,我們曾經這樣伸指揭露國王是赤裸的,批評華人世界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張曼玉,我們天真的以為她不知道這是真相,並且以為我們陳明了實情。
Florence Foster Jenkins因為美國片走音天后(Florence Foster Jenkins,2016)而廣為人知,不過該片局限於單純的生平紀錄,在瑪格麗特(Marguerite,2015)中,更寬廣、翔實的審查一個沒有天分的人,執著的獻身於一項注定不會成功的事業時,該怎麼看待?
2、電影剛開始,瑪格麗特的頭上插著一根羽毛;電影結束時,她的羽翼豐厚 (圖1)。
3、相較於走音天后,瑪格麗特一片提出更恢宏的主題:什麼是自由——她申辯人想唱歌就可以唱。
而故事所杜撰的最終章,更讓意涵豐厚而複雜起來,質疑何謂「真相會讓你自由」,這也是能獲威尼斯金獅獎提名的原因吧。
電影剛開始,瑪格麗特的頭上插著一根羽毛;電影結束時,她的羽翼豐厚 (圖1)
今天真没少听到“保持初心”。
也没想到是一部移植到法国的关于时代的电影,不少极致的细节还原。
通过主人公玛格丽特对其“无稽"的戏谑表现,同时又带着一丝忧伤的怀念。
凯瑟琳·弗洛 Catherine Frot将自己擅长的喜剧特质与真挚、脆弱矛盾结合,去年威尼斯大热没能获奖实在可惜,因为她整个表演生涯值得一尊有影响的奖座,还好今年凯撒终封后。
深闺贵妇孤单寂寞冷和周围人阿谀奉承奉承十几年以为自己真女高音各种在公共场合献唱丢人现眼最后听到自己的录音挂了。
亮点是哄了女主大半辈子的黑管家及专职摄影师更多不是源于感恩而把女主的疯魔当做摄影素材的反转;专注外遇的老公却是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女主妄想永远让她活在半梦里深怕她承受不了现实。
尼玛这么深切的恐怖悲剧为森么要说是喜剧!!!
Florence Foster Jenkins,他周围的人都不愿告诉她真相。
其实是好残忍的一个清冷黑暗的故事啊,美国人原型的故事被拍得法式不知所云却充斥着深深的无力感,无论追逐的梦想还是爱情
音乐皇帝的新衣(除了女主人物形象丰富,其他人单薄得跟纸一样,黑管家残忍得也很单薄
镜头布景画质相当感人
某种意义上也是为艺术奉献一生了
你鲜嫩的像个小姑娘
影片过长显得不够简洁有力,演员的表演还是不赖的,理想属于年轻人,老年人渴望的是摆脱孤独。
不喜欢的风格和故事吧
说实话,感觉故事没讲好。结局怎么就莫名奇妙死了呢?嗓子唱坏了,符合逻辑。最后别告诉我是被自己声音吓死的。。。也是城会玩。
跟梅姨的版本大不一样,配角们都有角色大变,结尾更是悲剧向。
挺黑色冷幽默,可惜结尾一般虎头蛇尾,电影节奏和结构都不错,层层递进,探讨皇帝的新衣,自我价值的实现,生命被爱被看见的需要,背叛和回归,自我欺骗型人格障碍?
先看了美国的《跑调天后》发生美国的真人真事,妙趣横生。这个是法国拍的,里面的丈夫还是真的爱她。没懂那个黑人管家是咋回事,玩得太深沉了。。。
音乐的文学章节,电影旨在呈现吹起巨大泡泡后破掉的那一瞬间。
玛格丽特是真正的赤子,戏谑的背后是一声叹息。
3.5 这版完全是一出悲剧啊,太挺喜欢的…
荒诞得令人心酸。
影片在开头提出了它奇妙又顺理成章的命题,而后就看如何对它论证与演绎。电影好像面镜子,当你忍不住一直笑的时候,你好像又在一旁看着自己的样子。它戏谑又深沉,从头至尾她都呈现着一颗孤寂的心。摇晃灯光,人影幢幢,你要说她傻还是可怜。周三下午两点半坐满场是要怎样,你们不用上班吗?
莫名其妙
天真又悲切,兩個版本一起看,法版層次完爆美版。人物那種有錢人不諳世事的天真善良執著太有感染力,錢是她保有人類最原始面貌遠離現實的工具,讓人不管為錢為人都不會忍心傷害她。女主和其他人物的偽善對比得更立體
其实有挺多亮点 但想在一个片里揉杂太多东西了 不免失了分寸。这个女人的故事看的我毛骨悚然 你仔细想想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是这样的啊 或者至少有这么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