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部传统的丧尸片。
很有意思的一些点,诸如丧尸会念叨着生前最爱的东西,若是只凭这一个现象,则对此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比如可以单单只做一个搞笑的点,或者是衬得丧尸比较有人情味之类。
再然后丧尸被砍头之后,代替体内血的东西,居然变成了沙和土,可以用他们是埋在土里来解释,但似乎有些牵强。
看到最后的时候,之前可以做很多种解释的东西,似乎都剩下一个解释。
每个人都有很多想要的东西,他们会去追逐,不断的追逐,就像是人的欲望,某种最原始的欲望,不会停下追逐的脚步,也无法熄灭自己的欲望。
而且这不单单是自己的行为,无数个自认为的自己的行为,最后都将引得更多的人加入。
这不是一个人的选择,是一群人的舞台。
对于欲望的追逐,唯有最后的死亡(尘归尘,土归土)才可以终结。
这部片子大概有六种类型的人,第一种就是丧尸———被欲望支配的人;第二种就是那两个男警察———为控制欲望而战斗,虽败犹荣;第三种就是女警察———无法忍受认真生活的苦,从而怼欲望屈服的人;第四种就是躲在森林里人,姑且可以把他认为是旁观者?
大抵是因为他欲望极低,并且就算在森林当野人,也要读书。
(hhh)所以才能在风暴外;第五种就是跑出来的小孩,没有被世俗污染?
第六种是那个神奇的女人,难道是传说中玩弄欲望于无物的人?
十分超凡脱俗,地球上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所以只能是外星人。
最后三种我不大理解。
就随口说说。
我之前以为作者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个观点(带有某种批判性质的),结果发现好像不是,作者只是在用一种诙谐、一种稍显美式刻薄的语气,并且含有乐趣的,向我们传递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不带有任何批判性质。
(因为,毕竟没有欲望的人,地球上大抵是不存在的)这样我觉得很有意思,无论是要表达的东西,还是东西呈现时得那种状态。
真的蛮有趣,所以有时间可以再看一遍。
《丧尸未逝》比传统丧尸片的B级感更有层次的递进感,与大部分丧尸片血腥恐怖气氛截然不同。
巧妙展示人类对流行文化过度渴望,比《僵尸肖恩》更加简洁、自然。
片中埋下许多伏笔,期望拍续集解释。
人物的分组使这片区域以及整个影片更加充满韵味。
1.少年组 两女孩一男孩看新闻,男孩在意世界末日,女孩慢慢的开始害怕意镇上死了人,大家都不习惯太安静了,由此让人联想之前是有多么热闹。
但并没有解释过渡,现在为什么这么冷清。
三人看着教管所里有人在外面被吃,聪明的躲进了储藏室没有跑出去,然后等丧尸散了去镇长找藏身处。
最冷静的就是这仨人。
2.旅游组 开着“非常乔治罗梅罗风格“的酷炫的汽车来镇上。
丧尸爆发之后,他们只有全死掉在房间静态,挨个被警察进行了”预防性砍脑袋“的镜头。
3.警察组 警察们与”塞尔达“说好后一路开车,老警察几次去碾压路过的丧尸,后排的女警问他为什么要轧他们,老警察只是轻蔑地笑笑,反正都死了。
有人会理解为逗大家一笑的梗,也可以理解为老警察对生死的看淡。
镜头一转,轧丧尸的后果,车轮被丧尸的手脚卡住动弹不了,汽车被大群丧尸围住。
整体节奏感影片前二十分钟可以快进。
其他片段,一定要正常速度,可以享受到独特的缓慢冷清感。
叙事让人满意,一开始悬念感营造得简单,惊悚恐怖气氛像飘在空中的羽毛在空中,虽然不会伤到任何人,但是害怕为什么一直这样。
现实批判:轻描淡写,仅仅是浮于表面未能深入到实质。
如果不看到人的脸,会感受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丧尸🧟♂️
吉姆·贾木许在这部电影中显尽了他的自恋和脱离文化生活本身后的无才。
首先作为一个丧尸片,且这必须是前提近一个小时才出现成群的丧尸就根本上吸引不到观众了。
前面两个开胃小菜也是平淡得难以言说,完全没意义的同时也完全没能合理的引出丧尸这一主题。
其次再来谈贾木许个人作者风格,关于有吹嘘丧尸设定好,比如:“一直念叨生前事”是什么批判当代消费主义物质需求过度,这就是鬼扯,因为这种设定在50多年丧尸片发展过程中早已见怪不怪,这纯粹只是想要营造的一种新奇丧尸效果罢了,不过也没搞好。
众多人物,全是废物,没一个好好用出了想要表达的政治批判意图,只是靠电视中的几言就说出了批评的本质,那就是无意义的(丧尸喷黑物质这个设定还算有趣)。
众多人物的设置除了弄笑料,还有就是迷影文化穿插显得合理化,白死了三个美国文青但至少无功无过。
像监狱里的孩子们、蒂达尔武士、猎人就没交代很清楚,可称之为失败。
但最失败的还是女警官这个人物,因为她就和所有灾难片的傻X圣母biao一样除了恶心毫无作用。
叫我不要杀丧尸,因为本质是人;但又怕死不敢救人,这自我讽刺不失精彩啊。
两个男警察的人物都还行,也可以说是带动整个影片节奏在走,直到说出那句“我看过剧本”直接败坏观感,这不是什么富有玩味性的瞬间,只是灵感枯竭后的挣扎。
很多讲说喜欢贾木许的一定喜欢这部电影,可能对于激进粉来说是这样没错,但首先这是一部丧尸片,这么慢的丧尸片和这么类型的艺术片还真是牛头不对马嘴,头不正屁股也歪呢!
期待整整一年后,戛纳电影节又在五月如期而至。
如果说,去年我们曾因是枝裕和、李沧东、戈达尔、法哈蒂等这些名宿们而燃烧;那么今年,云集了阿莫多瓦、昆汀、贾木许、德斯普里钦、马力克、奉俊昊、肯洛奇、达内兄弟的戛纳,同样让影迷们都激动不已。
今年主竞赛的炮火注定猛烈,率先登场的是被选为开幕片的贾木许新作《丧尸未逝》,这是自2016年以《帕特森》提名金棕榈后,贾木许又一次回到戛纳主竞赛。
相比去年的开幕影片《人尽皆知》,显然《丧尸未逝》更为有趣,除了贾木许拍丧尸片吊足所有人的胃口之外,首映后两极分化的评论也让这部电影有了更大的讨论空间。
电影《丧尸未逝》预告片作为一部以丧尸为题材的黑色喜剧,贾木许在影片中融入了极其浓烈的个人风格:散点式的慢节奏,满到要溢出来的冷幽默,总是慢半拍的低情节架构,以及偶尔念首诗的文艺腔。
看起来,《丧尸未逝》就像是场一次性的恶作剧。
相比《离魂异客》或者《唯爱永生》中对死亡和永生的深度探讨,以及《鬼狗杀手》中武士道精神的浓厚表达欲。
这部《丧尸未逝》则更像是对自己、对电影、对世界的一次推倒重立,或许也意味着贾木许进入了新的创作阶段。
从剧作上来看,《丧尸未逝》并没有一条明显的剧情线,而是由一个个叙事性场景组成。
但有意思的是,贾木许在影片中设置了三层表达空间。
最基本的层面上,这部电影是以致敬经典丧尸片为噱头的慢性子喜剧。
故事发生于美国某个小镇,只有一家餐厅、一家加油站、一家汽车旅馆、一家少年犯拘留中心和一家殡仪馆。
由于所谓的“极地水力压裂”轴移效应,导致丧尸从坟墓里爬出来,到处肆虐。
接下来就是典型的丧尸时间,你只要把速度放慢三倍,大概就能脑补剧情。
然而,这是贾木许电影,就算是丧尸类型片,那无疑也是跟所有人不一样的独立丧尸片。
影片的第二层,几乎就是对各种主义的讽刺大集合。
从小镇的名字“Centerville, USA”中便可以看出,所谓的丧尸片不过是贾木许塑造的噱头。
“center”意为中心,“ville”在法语中是城镇的意思。
从名称上看,显然是以“美国中心小镇”这个概念来影射美国社会装置。
影片中,贾木许对环保问题、特朗普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政治正确、Metoo问题、过度依赖虚拟化的社会、消费主义、种族主义等社会现象进行了调侃。
并通过大量引用前作,如《地球之夜》《神秘列车》《离魂异客》中的镜头、机位、桥段,又或是对经典丧尸恐怖片的借鉴,实现自嘲以及解构。
丧尸重回人间,吃着人肉,却还惦记着网瘾、酒瘾、咖啡瘾,死后还都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各种被具象化的消费文化当中,比如“咖啡”、“Wi-Fi”、“Instagram”、“Snapple”(知名软饮)等等。
丧尸们能摆脱自然规律,却摆脱不了手中的IPhone。
犹记得影片中有一幕令我印象至深,汤姆·威兹饰演的鲍勃默默地看着丧尸们和活人们,喃喃地说道,“为了一个游戏,男孩连灵魂都不要了。
”
影片中,特朗普主义蔓延的意指也非常明显,民众都为了表面利益而对深层影响视而不见。
史蒂夫·布西密饰演的种族主义者,总是戴着一顶“让美国再次变白”的帽子,养着一条叫拉姆斯·菲尔德(美国前国防部长,著名鹰派)的狗,他还热衷于攻击“入侵”的有色人种。
当整个社会总是处于种种荒诞中,个体便很容易就会被荒诞所麻痹;当群体的自我意识渐渐麻木而最终消亡时,人间也就跟地狱无差。
影片中那些看似星罗棋布的隐喻,其实有个统一的理念支撑着:当地狱满了,死人就会跑到地面上;而当地面上都一塌糊涂时,活人也看着像行尸走肉。
而这部电影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有意思的一层。
那就是,贾木许根本不在意什么规矩什么模式,从影片的设计到演员,通通无数次打破第四堵墙。
演员们不仅直面镜头,承认我就是在演,而且无视自身公众形象。
比如,斯特吉尔·辛普森创作的电影同名主题曲《丧尸未逝》被从头播到尾。
贾木许借默瑞之口问,“为什么听起来这么耳熟?
”德赖弗说,“这是(电影)主题曲。
”直到片尾,当这首背景音乐放了无数遍后,默瑞终于怒吼:“我再也忍受不了!
”便把CD扔出了窗外。
再比如,亚当·德赖弗饰演的这个角色,同样名叫帕特森(指向导演前作);德赖弗和默瑞的对话中,将贾木许导演的大名直接代入;借罗尼这一角色谈及“剧本”时,明显暗指本片的剧情架构,那句“这将是一个糟糕的结局”,则活脱脱是一次堂而皇之的剧透。
贾木许在《丧尸未逝》中不仅致力于对美国社会主流舆论和消费文化的揶揄,还努力地贯彻着“我疯起来,连自己都不放过”的精神。
如果说,二十四年前拍《离魂异客》时的贾木许,还停留在文青们一贯多愁善感的“通往救赎的通道是死亡”;那么这部新作则告诉你,老子死不去,死了还得回到这操蛋的世界中,继续巴巴地挣扎在社会角色的困境中,这才是最大的哭笑不得。
影片最大的幽默建立在对现状的立与破上,仿佛在不屑地冷笑着一群自诩流行前沿的傻瓜们。
影片大肆地调侃经典丧尸电影的固有刻板印象,以及一票演员和流行icon以不同的方式打破自身公众形象:武当派(纽约的hip-hop团队)的RZA以外卖小哥的身份出现;罗茜·佩雷兹扮演的主持人不停吐槽演员职业生涯;至于伊基,不用演也特别有丧尸气质。
贾木许心知肚明,很多观众愿意花钱买票,就是为了看默瑞和德赖弗面无表情的表演,想看蒂尔达·斯文顿神经叨叨地挥舞武士刀,这些所谓的流行文化还是能够点燃网络的。
换成国内的文化icon,想必也同样适用。
这与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影像《吃》(Eating)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看到大众去电影院就是为了明星,恨不得把人家生吞活剥了似的。
那我就给你们一个机会,愿意看多久就看多久,看到不想看为止。
”
贾木许在影片中以大量的流行文化元素去反流行,观众越是想看,就越让观众去看,还得放慢了速率让你们好好看。
既然豪华的演员阵容和丧尸类型片的爆款模式,足以吸引大众流行文化,那就没必要“花心思”去设计剧情取悦任何人。
无论是贾木许或是沃霍尔,都是站在艺术精英阶层或高级知识分子的角度,去恶作剧大众取向。
反正大家也都习惯了把这样的艺术先锋叫做“酷”。
然而,戛纳首映后引发的普遍争议,也的确指出了《丧尸未逝》的部分问题。
整部影片就像是建立在贾木许浓厚个人风格上的黑色幽默大合集,离散的剧情点几乎是移场易景,从一个事件到另一个事件,并没有统一的中心主题。
影片无疑打破了银幕与观众的边界:“请欣赏这些细节。
”但问题在于,影片中有过多的细节,却很难找到一条线索将这些细节都统一起来。
如果非要去解构影片的立意,恐怕这也是贾木许反电影传统的有意为之。
从这一点来考虑也是有迹可循的,毕竟其一如既往的散点式慢速影像,所塑造的标志性风格就是这种自我反思式的疏离美学。
情节简单,隐喻背后的意思也很容易点破,贾木许的作品一向不以晦涩的思考为卖点,反之是以一种诗人式敏锐的直觉为引导。
这种直觉优先的创作,往往因为缺乏理性逻辑的自律而显得飘忽不定。
于是,当观众们刻意遵循传统电影的创作路径去理解贾木许时,便会发现这些问题。
现实与荒诞,文艺腔与丧尸片,这种二元对立的双重视角,迫使着观众们不得不以破除概念化的惯性思维,去思考在这密集的抖包袱背后还隐含着什么。
当丧尸们纷纷从地底爬回来,却还嚷嚷着戒不掉现代社会的瘾,即便做了丧尸都还得屈服于社会主流的盲从主义、消费主义和时下流行的自恋现象。
这种自我意识的消亡,其实早在肉体消亡之前,灵魂就已经没了。
最终,整部影片也如同其间角色般陷入了迷茫状态,编到编不下去时,才以“拥有爱的人才能继续活着”结束全片。
或许,贾木许从头到尾便是以一种游戏姿态来面对观众,他并不会在乎那些看到结尾的观众从心底发出“你特么耍我啊”的低吼。
耍你又怎样呢?
贾木许依然是那个贾木许。
对于真正喜欢贾木许的影迷而言,即便导演调侃到自己身上,也会微笑着说,“您老开心就好”。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现实世界里,为了物质欲望地球都被改变了,随波逐流顺从欲望的变成僵尸,嬉皮士根本无处可逃,从城市逃来小村没改变命运。
主动对抗僵尸的人扛不住辛苦也放弃了,剩下坚持抵抗也全部牺牲。
只有看透一切放弃一切的虚无主义者、没占有过财物也没尝过生活苦的小孩逃出来了。
能风光全身而退的只有一个有背景的外星人👽
有贾木许式的搞笑。
比如以上。
也有贾木许式的思考,这里面某些寓意,复活的僵尸,代表了那些只追求自己欲望和享乐的人类,这种大环境下,有的人就自然而然被杀死。
有的人受不了自己坠入,比如女警官。
有的人奋力反抗比如两个男警察。
还有人有足够的背景庇护可以被接走或者玩不来就能轻松脱离这样的世界,比如泽尔达。
有一种可以用机会和智谋躲过,比如三个孩子。
还有一种是边缘的旁观者,并不参与其中,比如流浪者。
你又是哪种人呢?
1975的翻拍版,没有惊喜的东西。
蒂尔达·斯文顿拎着刀,化身为现代斩尸人,没有太多惊艳。
1975的翻拍版,没有惊喜的东西。
蒂尔达·斯文顿拎着刀,化身为现代斩尸人,没有太多惊艳。
1975的翻拍版,没有惊喜的东西。
蒂尔达·斯文顿拎着刀,化身为现代斩尸人,没有太多惊艳。
1975的翻拍版,没有惊喜的东西。
蒂尔达·斯文顿拎着刀,化身为现代斩尸人,没有太多惊艳。
1975的翻拍版,没有惊喜的东西。
蒂尔达·斯文顿拎着刀,化身为现代斩尸人,没有太多惊艳。
电影故事发生在寂静的小镇森特维尔,有些事情不太对劲。
月亮又大又低地挂在天空中,白天的时间变得不可预测,动物开始表现出不寻常的行为。
没人知道原因。
新闻报道是可怕的,科学家们对此感到担忧。
但没有人预见到,人们很快就会迎来最奇怪、最危险的后果:死人不会死——他们从坟墓里爬出来,野蛮地攻击活人,并大肆享用——镇上的居民必须为生存而战。
………………………………………………
毕赣曾是个诗人,因此他的作品,时常被拿来解读。
吉姆·贾木许也是个诗人,但他的电影,却几乎没什么解读的余地。
杀姐看过贾木许的片子并不多。
可他的电影,只要你看过一部,绝对就能认出来下一部。
因为它们乍看之下——对话很尴尬,人物很疏离,正片剧情怪异到基本没啥故事性。
换句话说,就是:这很贾木许。
但拿毕赣与他做对比,显然折煞了这位美国独立电影教父。
毕竟他豆瓣评分最低的电影,都能放到戛纳做开幕影片——《丧尸未逝》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森特维尔的美国小镇。
这里人烟稀少,穷山恶水。
镇中心只有一家餐厅,就连富人阶层的代表,都只是个养了一群鸡和几头牛的老光棍。
而作为主人公的三位警察,就是这里的全部警力了。
影片以一老一少,两位警员的视角为索引,讲述了一个世界末日,丧尸在镇上大开杀戒的奇事。
神奇的是,这部丧尸片并不玩血浆,也没有什么特别恐怖的情节。
甚至于,在老年警员(比尔·默瑞 饰)质疑青年警员(亚当·德莱弗 饰),为什么面对末日如此淡定时。
对方给出的回应是“吉姆(导演)给我读了完整的剧本。
”
《丧尸未逝》里,不仅有丧尸,还有隐居者、丧尸迷、小文青、外星人......如果不是贾木许在结尾时,用旁白点名了主旨,你甚至都不知道这片儿到底想干什么。
也难怪,一些好莱坞大腕宁愿自降片酬,也要接贾木许的电影,因为这一切实在太神奇了。
你没看错,真的是贾斯汀·比伯的前女友瑟琳娜鉴于很大一部分人,应该都不会看它。
杀姐索性给大家透个底:《丧尸未逝》虽然对隐喻构置的并不精心,但它本身只是在讽刺消费主义。
影片中的丧尸,都在重复自己生前离不开的东西。
有的喜欢咖啡,有的沉迷时尚,有的到处找WIFI,有的死捧着自己的Iphone不放。
就像丧尸咬了人会传染,现实中的消费主义也会同化身边的人。
贾木许对大众的跟风,非常嗤之以鼻。
哪怕将这些人,拍成失去思考能力的行尸走肉。
电影中多次出现了,时间错位的提示。
但紧接着它又会告诉你,这是源于人为造成的地球自转轴偏移。
也就是说,所有的灾难和厄运,都是人们自己铸就的。
大部分人简单浅薄的欲望,就是末日来临的最大征兆。
虽说片中的三位警察,都在对抗丧尸的过程中被“同化”了。
但故事里还是有逃出生天的三类人:①躲在森林里的隐士,因为他早就六根清净了②保持童真的孩子,因为他们对一切依然充满好奇③给奇异博士当过老师,现在终于现了真身的外星人尴尬里充满了绝望,调侃间还留下一线生机。
这就是贾木许,从不表明立场,却时刻充满情绪。
他的这部作品,虽说借用了B级元素,但归根结底,丧尸还是完全融入了贾木许独有的体系里。
你可以说,他这叫自我重复,暴露了创作上的惰性。
但另一方面,贾木许在商业电影勾连宇宙、占据主流的大时代,却仍旧能坚持自我,这本身就很难得。
在他的前作上映时,有媒体问过他对于好莱坞的看法。
贾木许这样回答:“好莱坞片方的问题就是胆小,他们害怕任何无法评估其市场表现的作品。
在这样的好莱坞片场制度下,任何创新之作都是个奇迹。
他们害怕任何他们不知道如何营销的影片,害怕在艺术上有大胆尝试的作品。
”有这样的想法做支撑,贾木许的一切反传统、反类型、反美国主流文化的做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这篇文章,让你对贾木许产生了兴趣。
那杀姐更推荐你,去看看他的处女长片《长假漫漫》,或者最为人称道的《天堂陌影》。
如果可以接受,那你绝壁会爱上贾木许。
不过,就算丝毫无感也没关系。
因为这位美国诗人始终在那里,用不断地自我坚持或者说重复在高喊:只要好莱坞固步自封一天,我就一天这么剑拔弩张地耗下去。
看了对吉姆贾木许的新片the dead dont die 的介绍,突然就很有感触。
警察小警察都是“读过剧本”的人,剧本代表自认为懂得的人生,老的也许年轻过,但是现在准备退休了,等死而已。
小的年纪轻轻,却已经对世界不抱什么期望,让老的都不喜欢。
白农夫口口声声“make America white again”却不知道自己就是个炮灰, 黑人杂工也是个炮灰,被欺负的炮灰。
炮灰贡献当然大, 但是炮灰却没有什么个体意识, 不是太蠢没意识到,而是个体意识的前提一定是跳下海游泳, 不舒适,因此习惯了,从开始就定位好了自己的一辈子的剧本,并且心甘情愿这样活下去。
死的时候,照例要挣扎一下下,却不知道为什么。
醒过来的僵尸, 和即将被咬死的人,在这个小镇没有区别, 都沿袭着惯性,Wi-Fi,咖啡,Siri。。。
小店主人,五金装备齐全,代表着因为害怕失去而努力囤的资源,房子车子工作保险银行存款医疗健康甚至防身武器,统统都不是活着的目的,然而人们习惯了追求它们,带着这些巨大的负担逐渐步入墓地。
直到月圆之夜刨墓出坟,口里依然喊着咖啡Wi-Fi。
小店主人代表一辈子努力经营装备却迷茫不知道为了啥,每次等到鸡汤邮差跟他说外界的吹牛,才有了一点点远方的幻想。
牛人导演,但导演就是艺术家,艺术家都是梵高一类的偏执,灵光一闪,这样解释世界也行得通, 而且非常过瘾, 就是世界是个多面镜子, 这样有点悲观。
我一直以为, 思想,和行为,两件事不是一件事。
谁也不是谁的boss。
所谓知行合一, 应该是走走想想吧。
打个比方,广告说 你每天坐在那里冥想十分钟, 然后你炒股就比大多数人好一点, 这事看起来毫无联系, 但是好像是真的。
然而你这样做了,不久以后,你就发现, 根本就不是真的, 你冥想就是为了冥想而已。
甚至你要穿正装,铺地毯, 放音乐搞的挺隆重。
如果这坐久了,你产生了惯性, 那挺好的。
我们并没有被要求从妈妈肚子爬出来,然而,当你不高兴了,可以去怪老妈吗?
不可以,因为她也没有要求把你生出来。
真的吗,我想如果是负责任的妈妈,这是真的。
生孩子,实在是本性如此,就好像南瓜籽长了一个大大的南瓜,而不是西瓜,也不是蝙蝠。
苹果树结了这么多苹果,苹果也没有要求被结出来,树也没有要求生这许多小苹果。
不要被父母说的“就是无聊了想生个小孩玩玩”给骗了,她也没有要求自己生一个。
所以,虽然只不过到了一个七十多亿人的地球,作为万中无一的你,不能如此轻易的当了僵尸。
谁也却没有欠你一个开开心心的人生,就像父母尽量像你保证的那样“生了你就要负责到底”这类的他们自己都蒙在鼓里的话术,因为你的出现,是大于他们的意志的。
就像南瓜大于生他的藤蔓的意志, 苹果的出生大于果树和浇水的农夫的意志一样。
他们不欠你一个开心的人生,你也不应该被他们洗脑成为一个被宠坏的宠物,你的人生开心与否,跟自己有关,你的人生长短与否,幸福与否,富贵还是恶霸,都是自己的事情。
唯一不好的,应该就是你不是你自己,成了炮灰吧。
我想,天才导演戏谑的故事,是努力想将这一点突兀的表达出来吧。
这么慢的僵尸片是第一次见,非常贾木许风格了,贾导玩得真开心。然而感觉也就是个短片的内容被拉到了两小时。WiFi WiFi什么的笑了好一阵,某人果然是外星人👽。
什么地球偏角、死人复活、还乱入外星人到全军覆没。这电影说搞笑不搞笑说惊悚不算惊悚,血腥血不足,悬疑没解迷,倒是群众演员跟非常六加七似滴溜达的挺起劲。这电影真是没有最无聊只有更无聊。实在说点什么的话就是影片从侧面反映出烧化无后患丧化无根源的火葬殡葬优势。
#Cannes2019 又有趣又无聊( 是怎么回事)
看睡着了,不过这电影让我发现一件很好笑的事,Iggy Pop的僵尸扮相跟他平时状态好像没什么区别
(7.2/10)现在的世道逼得吉姆·贾木许不再谈文学和历史。开始拿僵尸电影讽刺现实了。还是一贯的用反差制造喜剧效果。只不过在《丧尸未逝》里。媒体总在贩卖焦虑。消息真假无从可辨。滚动播出的暴力场面。PD毫无作为。人们因立场不同而受到区别对待。在这种集体混乱里。有人自我麻痹。有人干脆放弃。有人努力坚持也无济于事。影片结尾贾木许借角色之口大骂自己是混球。不只是他编不下去剧本。而是他作为一个现代人。本身也是迷失方向和缺乏安全感的。“丧尸未逝”。“逝”与“生”的概念模糊了界限。一切正如Matty Healy唱的。“Modernity has failed us.”
看演员表就知道不会差的片子。故事平淡有新意。画面感也很强。
Jim gived me the script
月圆之夜看这部太应景了。放在贾木许序列或是戛纳序列里都有些奇怪,不过骨子里还是充满贾木许的幽默的,梗太多,Paterson摇身一变Peterson,Swinton来演Winston,亚当司机Kylo Ren拿出歼星舰钥匙扣的时候我整个人爆笑,而结尾又用剧本梗来自反,内在逻辑也完全站得住脚。贾木许玩票也挺好,开心就好。可以想象戛纳开幕片现场大家看得多嗨。
贾木许想借着丧尸片讲点什么,比如“它们倾向于做它们活着做的事”诸如此类。用贾木许专属的作者风格创造一个另类丧尸片,同时回敬当前的“快丧尸”,回归经典的“慢丧尸”。可是,众多角色设计的连功能性都没有,搭配在毫无意义的情节之中…我觉得根本问题是贾木许不适合类型片吧。当然,你可能会说,不能把它当类型片看,导演只是借了个壳,无所谓了。
十分典型的“僵尸粉”小众向电影,如果你看过的电影越多,这部片的观影体验就越奇特。这些奇怪的混合体验,一部分源于叙事的慢悠悠方式,另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演员阵容。选角精准,似乎就是要你在看电影的时候时常会穿越到其他的电影里有似曾相识的迷惘感。比尔·默瑞演的警长对着银幕说我难道没拿到全部剧本时,环境的崩塌和释然的情绪会让你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外星人的飞碟和斯文顿演的武士刀入殓师,重叠了多个电影符号,太华丽了。
《当我们打僵尸的时候我们在聊些什么》
Male Zombie...: Iggy Pop. Jim你感谢谁我都不会object的!Tilda嗖嗖嗖,地球配不上她。Bill Murray, no one will believe me i had so much fun w/ u. 爱惨了。//Glastonbury Pilton Palais 二刷 w/@rhine Tilda突然出现啊啊啊
煮了螺蛳粉,加了白萝卜 菌菇、火腿片、边吃边看,爱贾木许。热爱咖啡的丧尸 倒是比妖魔鬼怪的人类要可爱多了🤷♀️
贾木许电影里每个男的都像连射七次后的样子
Wi...Fi...Wi...Fi...这个创意就值五星啊
虽然没看懂,但是不闷
别挂着羊头卖狗肉 该拍自己擅长的就拍自己擅长的 这么弄除了铁粉之外没人会开心 尤其是恐怖片迷
7分,如果喜欢贾木许的,还是会满意这部作品的。因为里面仍然有大量非常熟悉的贾木许元素,除了贾木许的幽默方式,包括武士、念诗等等,也都是熟悉的设定。整体感觉很小品,没那么大野心,也很难拿奖。基本是个很自我、很玩闹的小喜剧(当然,仍是贾木许的喜剧方式)。他的恶趣味、他偶尔的文艺腔调,以及一些小的讽刺。
对于亚文化的解读成了一种对于新生代的偏见,有点处于道德高点的感觉,最后的处理笨拙而没有意义。有一些贾木许的标志段落,武道,诗性和一些笑料,但是这些元素拼贴之后的剧作导致了充满伪理解的作品的出现。
"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僵尸。”“活死人今天还不想灭亡。”说的是我们么→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