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雨滂沱之夜,母亲稻村小春开车撞死了丈夫。
稻村家的丈夫长期酗酒,动不动都对家里的孩子大打出手。
兄妹三人每天都被打的鼻青脸肿。
不堪重负的母亲选择用这样惨烈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孩子。
“再也不会有人打你们了, 以后你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 可以自由地活下去,可以成为你们想成为的人” 母亲小春留下这样的话语,并跟孩子们约定, 等舆论平息、刑满释放以后,一定会再回来团聚的…… 而这一等,就是15年。
因为那一夜,一家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的批判、舆论的诽谤和恶意的中伤。
这些犹如肆虐的风暴,席卷着三个被留下的孩子。
他们的人生没像期望的那样发展,也没像母亲坚信的那样得到幸福。
长子大树在家里的出租车公司任职。
因为口吃,所以不太擅长与人沟通。
虽然是兄妹三人里唯一有家室的,但这段感情也处在濒临崩溃的边缘。
因为怕妻子不能接受自己是杀人犯的儿子,所以将母亲的事全盘隐瞒。
而这一切的后果,就是将妻子和孩子越推越远。
次子雄二, 虽然梦想成为一个小说家,可如今只能在一家成人杂志社做摄影记者。
因为事件的影响没办法在家乡找到相关的工作,只得只身一人前往东京打拼。
而对母亲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小女儿园子从小就憧憬成为发型设计师。
却因为母亲,在美容学校受到同学的霸凌而退学。
虽然放弃了梦想在一家酒吧打工,但她始至终都坚定地站在母亲一边。
在酒吧里听到有客人在背后议论母亲,会一个飞踢踹过去。
梦想没有实现,人生被困在那个黑夜。
就在兄妹三人陷在一团糟的生活中无法自拔的时候,离开15年的母亲回来了。
看到妈妈的女儿眼里瞬间盈满了泪水,可手足无措的大儿子却一下把门关上了。
近乡情更怯,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
但万千的话语,最后都化进了一个半分钟的拥抱里。
妈妈终于回来了。
长子默默接受,小妹满心欢喜。
但跟兄妹俩的态度不同, 雄二却对母亲非常冷漠。
甚至还会用最扎心的话拷问她。
由于事件的特殊性,当年没有电视媒体的报道。
但却因一篇杂志文章闹得满城风雨、人尽皆知。
稻村家的出租车公司也成了骚扰者攻击的对象, 车被喷漆、胎被扎爆、传单被贴得无孔不入。
而这篇披露内情的报道,就是雄二写的。
从东京回到家乡也不是为了母子团聚,而是要把之前那篇报道的后续完成。
以此为跳板,成为小说家。
做着恨母亲的事,说着憎母亲的话。
但手里始终拿着妈妈15年前送给他的礼物。
初一时的雄二青春懵懂,在生日那天偷拿便利店的成人杂志被老板抓住, 匆忙赶来的妈妈却将将事情揽在自己身上。
“你真是喜欢读书看杂志呀……” 母亲一边揶揄着儿子,一边拿出了给他准备的生日礼物—— 一只录音笔。
爸爸想让他以后也开出租车,但母亲却偷偷地鼓励他实现梦想。
我的人生变得乱七八糟,都是因为你…… 但这一切真的都是因为母亲么?
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就没有一点点关系?
雄二心理也清楚。
孩子们一旦人生不如意,他们能怪谁呢?
只能是父母吧…… 其实,最依赖、最想念母亲的应该也是他吧。
15年前的那一夜,是雄二冲在最前头,开车载着兄妹,要把赶去自首的妈妈追回来。
而那一夜之后,母亲却不在身边了。
爱与恨不一定是单一对立的,也可以是复杂的,相伴相生的。
相爱的同时也在互相伤害。
明明为了孩子的未来牺牲了一切, 可自己却没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没能对得起母亲的付出。
这种爱恨交加、内疚矛盾情感,某种程度上实则也藏着对母亲的爱。
所以雄二才会下定决心,不管做什么,都一定要成功才行。
除了写那些报道,还能干什么?
在写之前他一定也矛盾和否定过,但那句他听了15年,母亲临走前被他录下的话给了他信念。
随心所欲,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那是她甚至不惜杀了老爸,给我们创造的自由。
” 雄二是不想辜负这一切。
而母亲当晚的举动也完完全全都是为了孩子么?
可能也夹杂着从自身出发的动机吧…… 错了么?
小春一定在心里无数次的问自己。
那一夜似乎解决了当时的一切问题,可是之后却有千百个新的矛盾随之袭来。
我们也会不禁的假设,当初如果没有选择复仇,结果又会如何呢?
但小春的答案从未改变,
“我不能后悔,不然我的孩子就更困惑了” 通往自由的道路上背负得是15年的时光,孩子们饱受的非议,和四个人支离破碎的人生。
而这早已不只是一个孰是孰非的问题。
家人的关系简单又复杂。
而那脆弱却坚韧的羁绊也是永远都无法割舍的。
影片在最后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出口。
通过一场跟15年前影像交叠的追车戏,将之前的冷静压抑彻底宣泄,也实现了一家人最后的和解。
导演将家庭暴力的阴影、舆论暴力的冲击和原生家庭的伤痛等问题交织融合在一起,用强设定来推动剧情,内外矛盾都完全依靠片头那一夜的故事不断凸显、激化。
虽然也描绘了很多支线,但对于家庭困境的刻画没做过多探究,人物心理过程的转变也没有更细致地展开。
舞台剧的基因决定本片将重点放在了表演的部分。
靠着一众卡司的精湛演技来展现冲突,国宝级戏骨田中裕子的表现更是大大提升了本片的可看性。
母亲形象的强化,更凸显出父亲这一符号的缺失。
除了一场家暴戏,本片对父亲这个角色没有任何交代。
刻意模糊了施暴的原因,而为什么施暴其实不重要,这种事情在动手的那一刻就注定是错的。
本片的片名也是一个双关。
既是“一夜”,又是“人啊、人生”。
就像小春说的那样, 这一夜可能只对自己而言是特别的,对于别人只是一个平凡无奇的晚上,但只要对自己重要不就足够了吗。
雄二删掉了原打算要写的报道。
大树开始挽回已经分居的妻子。
园子也拿出了当年收起来的工具给母亲理发。
无数个平平无奇的夜晚还在继续…而重要的是,一家人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大魔王经常打孩子们,所以女主角就开车把大魔王撞死了。
女主角被判了15年,她觉得自己没有做错。
以后孩子们就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15年后女主角从里面出来了,可是孩子们并不感激她。
大儿子已经结婚生子了,但他最近在闹离婚。
他经常会打老婆,变得跟他当年的父亲那样。
二儿子成为一名记者,但是工作不是很顺利。
他把自己的悲惨生活归罪于女主角,所以他把女主角的故事写进了自己的报道之中。
女主角家的出租车公司从此就没有宁静日子过了,有人来散发传单还有人把车胎都扎了。
小女儿以前想成为美发师,但因为母亲是杀人犯所以被学校开除了。
看来理发学校也讲究一个根正苗红。
毕竟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混蛋。
有一个老司机在女主角家的公司开出租,他也离婚了儿子跟的妈妈。
前几天晚上儿子约他见面,一起去玩一起吃晚饭。
结束的时候还跟老司机要了不少钱。
但没几天老司机才发现自己的儿子早就染上了毒瘾,欠下了很多钱所以开始帮忙带货。
知道真相的老司机是崩溃的,他把女主角抓上车,准备一起沉入海底。
女主角的二儿子赶紧开车追,终于截停了那个老司机。
看起来已经化解了家庭矛盾,最后女主角的二儿子又坐车赶往大城市了。
大儿子也决定不离婚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当自己是孩子的时候不能理解父母。
当自己是父母的时候受到了报应,不被孩子理解。
正如我们开车的时候看到那些骑电动车的就来气,等我们骑电动车时看到那些开车的就来气。
除了一家人主线的剧情之外,还有两条有关家庭的支线剧情。
一条是出租车公司女职员筒井和她认知症的母亲的剧情。
全剧没有正面描写,都是通过筒井转述,电话,葬礼等方式刻画出来。
选择看护老人还是拥抱自由,这个难题以筒井母亲去世终结。
然而正确答案是什么应该只有筒井本人知道吧。
另一条与主线最终收束在一起的支线,是新开的金盆洗手的"三好"司机堂下与儿子的线。
离婚多年后,儿子主动过来找他,他便预支了工资,带着儿子吃烤肉,打棒球。
儿子 临走时,他把所有的工资都给了他。
那一夜他像极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好父亲。
可后来儿子的所做所为,让他意识到了他儿子并不在乎他是否已经洗心革面,他们的父子关系,成了他的原罪。
65岁的田中裕子因在《苍穹之昴》饰演慈溪太后,被国内观众熟知,历数慈溪扮演者,唯有田中裕子版本的慈溪广受好评,她把慈溪脆弱、狡诈又坚强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看了觉得慈溪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人。
如今这位小老太太在家庭故事电影“一夜”中挑战母亲一角,把母亲对抗暴力父亲的无奈和保护孩子的误解表现的惟妙惟肖,把人带入到她的两难境地。
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到底又要怎么做?
在一个漆黑的暴风雨夜晚,绝望的母亲用车撞死了自己的丈夫。
她的丈夫长期家暴她和三个孩子。
在向警察局自首前,她给孩子做了最后一次饭团,然后跟孩子说爸爸已经被她杀死,其实她早想这么做,一直忍耐到爷爷奶奶去世,以后再也不用担心爸爸打他们,想怎么过就怎么过,此刻妈妈内心是自豪的。
三位孩子并没有活成她们梦想的样子。
老大大树是一位电工,继承老爸家暴的劣性,正在跟自己的妻子闹离婚;老二生日的时候偷了一本色情杂志,虽然梦想当一名小说家,长大后在东京成了一名描写色情的记者。
园子从美容学院退学在酒吧打工,自己儿时的美发师梦也没有实现。
丈夫的被杀,并没有把一家从家暴的阴影中解救,反而一家人被禁锢在了那个雨夜。
三个孩子从小被嘲笑是杀人犯的孩子,大树的小孩美代也被嘲笑是杀人犯的孙女;老二离家出走到东京打拼,女儿因为在学校被嘲笑被退学。
看似应该一切向好的一家,实际上陷入另外一个困境,也就是世俗的伦理规则对一家人的压迫。
一个家庭是一个社会的一部分,家庭中的事件会在社会环境中持续产生影响,继而影响三位孩子的成长。
当母亲归来的时候,三位孩子不是欣喜,而是迷茫,他们没有准备好接受她,或者说她们已经习惯了没有母亲的生活。
母亲的到来反而让他们开始觉得自己目前的生活困境是母亲的行为造成的。
影片讲了三个困局,一个是家暴爸爸被母亲撞死,也就是田中裕子饰演的母亲一家;第二个员工小弓,用车撞死了自己的婆婆,因为婆婆年纪大了,经常走丢,她需要不停的找她,已经不堪其扰,最终采取了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第三个是黑社会堂上,他隐姓埋名想做一名出租车司机,自己的儿子却走上了他运毒的老路。
影片用一种喜剧化的方式处理这种冲突,当初儿子偷了一本社情杂志,现在母亲又去偷了相同版本的再版书;同样的场景,让人回忆当初母亲保护孩子的良苦用心;当母亲被乘车去自首,开车去追的三兄妹,再次去追被醉酒驾驶带上的绝望母亲,15年前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母亲,这一次他们及时拦下了堂上的汽车,把妈妈解救出来。
故事的最后,老二删除了自己笔记本上关于母亲杀人犯的故事,园子妹妹给妈妈剪了头发,老大答应和妻子好好谈一谈。
看似重新和好的一家人,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第二天的太阳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在最美好的时光里,有小众电影,每一天都是情人节!
公众号:凉心评(文中图片来源《一夜》,侵删。
)
每天被父亲毒打,母亲杀了父亲,哪个更让人不能接受呢?
海报小女儿圆子坚定的站在母亲那一边,“她救了我们啊!
”
大儿子默认了这一切,“妈妈就是妈妈。
”
而二儿子,把这件事情写成报道弄得满城风雨,导致自己全家被舆论暴力笼罩。
“你的孩子们受伤的时候,你在哪儿呢?
”
你在哪儿呢?
那一夜,母亲把孩子们从家庭暴力中拯救了出来。
那一夜,孩子们决定按照母亲的话,自由自在的生活,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结果小女儿从美容学校退学,每天酗酒,被男人暴打。
大儿子和妻子分居中即将离婚,发怒时忍不住动手打妻子的耳光。
二儿子独自去东京打拼,给成人杂志写写黄色小文。
雄二15年过去了,如同约定的那样,母亲回来了。
于是大儿子爆发,“我的女儿是杀人犯的孙女!
”“我和爸爸一样,所以你要杀了我吗!
”
于是二儿子接着写报道,“他们看起来是一家人,其实不是,他们貌合神离。
”
他们看起来恨着母亲。
然而不是的,雄二这样认为,如果我不写这样的报道,我有什么可以写的呢,我用什么来完成我的梦想呢,我用什么来报答母亲不惜杀人换来的自由呢?
『他们看起来互相怨恨,实际上他们深爱彼此。
』
合照支线里不得不去找婆婆的濒临崩溃的女人,好不容易金盆洗手却得知17岁的儿子嗑药的崩溃的父亲,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里,到底什么是对和错呢?
母亲这个角色,在两次偷小黄书的部分,立体了起来。
一次是解救自己犯错的小儿子,大声的说“是我让他买的,因为我没有性生活!
”一次是为了告诉孩子们,自己根本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不是那个圣母!
田中裕子的母亲是我最感动的角色,不管是最爱的阿信,还是后来women和mother里面的母亲,每次看到她的母亲角色,我都忍不住感动。
雄二在开头和结尾两次追车中就能看出他的真心,所以我从未怀疑过他对母亲的爱。
永远在母亲出事的时候第一个冲过去。
他内心的复杂和挣扎真的很细节。
佐藤健演的很有感觉。
三兄妹虽然不同,但是性格很鲜明,口吃的哥哥,善良的妹妹三个人一起在院子里抽烟那一幕真的很打动人。
整体色调是黑白的,是日本电影常见的压抑的画风,说实话在家拿iPad看经常能看到自己的脸。
对话有些时候有些晦涩,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
但整体情感都传递出来了。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从的士上下来的人,一边抱怨着天气一边叫嚣着没有酒怎么行。
的士猛地往后一退,暴戾的声音消失。
镜头切换到室内,大哥在摆弄计算机、二哥用录音机装扮成记者、三妹在给布娃娃理发,咋一看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但兄妹三人身上的累累伤痕似乎又在暗示着这个家庭的不同寻常。
老大冲老二发话:你写小说没问题,但别把家里的事写进去。
老二回嘴:有什么关系,反正每天都要挨揍,当个素材用也好。
这时门边突然有响动,兄妹仨都一个激灵紧张起来,看到进来的是母亲,三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雨中归来的母亲尽管有些狼狈,但镇定地给孩子们拿了吃的。
镜头跟随母亲的目光给了一家五口的全家福合照一个特写,之后她一边啃咬饭团一边平静地说,“大家听好,妈妈有话要说。
刚刚我把你们的爸爸杀了,我开车把他撞死了。
这其实是不对的,所以我等到你们爷爷奶奶死后,谁也不会为此难过的时候才下手。
因为爸爸他伤害了你们,所以妈妈杀了他。
所以接下来妈妈要去警察局自首了。
你们上学、日常生活、还有公司的事情,我已经拜托丸井舅舅关照了,所以不用担心……不知道我会在监狱呆多久,刑满之后大概也不能马上回来吧,等到舆论不再讨论这事的时候,要10年?
不,15年,15年之后我一定会回来的……再也不会有人打你们了,以后你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生活,可以自由地活下去了,可以成为你们想成为的人了,所以,妈妈现在感到十分骄傲。
”这是日本电影《一夜》的开头,港版将片名意译为《那一夜母亲是杀人犯》。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当然没能get到以上所有信息。
重看片头才了解这位母亲的周全与隐忍。
丈夫酗酒,日日家暴子女,这对她而言,大概比自己受伤害更加难以忍受。
但她还是选择了忍,忍到公婆去世,免得公婆难过。
她几乎可以称得上冷静沉着,连自己的服刑时间,服刑期间子女的养育,回归家庭的时间都有明确的布局与计划,可见谋杀亲夫不是冲动之举,而是“蓄谋已久”。
酗酒家暴,不算罕见的现实题材。
在中国也好日本也好,今时今日也还有很多类似的悲剧在上演。
说不定你我身边就有人来自这样的家庭。
有调查显示,女人奋起反击的理由往往不是不堪忍受家暴,而是不能接受自己想保护的人受伤害。
我好奇的是在这个个案里,为什么一家之主只殴打子女,而没对妻子动手,父母在的时候呢?
开始我在想,人总是欺软怕硬的,兄弟两人也不小了,能不能暴揍父亲一顿让他长点记性?
后来我想到他们不还手的原因,可能与打得过打不过无关,是心理层面受到的压迫已经使他们麻木了,也习惯了。
习惯了害怕,习惯了自己只有挨打的分。
就像小时候被栓住脚的象,长大后也不会逃跑。
电影把最大的篇幅放在探讨15年后母亲重新回归家庭的可能。
15年过去了,大哥大树已婚并育有一女,但婚姻生活似乎不太圆满,妻子一见面就提及离婚之后孩子的抚养权问题。
二哥雄二离开小地方去了东京当记者,但镜头呈现给我们的他的职业生涯也不理想,领导使唤他干杂事,否定他写的文章。
三妹园子呢,在酒馆工作,前男友是个不错的家伙,打人从来不打脸,只要抬手挡住脸,拳头就能刚好落在肚子上……看来,大家都过得不太如意。
按弗洛伊德的理论,童年的心理阴影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个孩子都不顺利,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是,把账算在人渣的父亲身上,杀人的母亲身上,自己是否就能获赔清白理想的人生呢?
答案冷酷而坚定,不。
责怪、怨恨,对于一个人来说意义终究是有限的。
被狗咬一口,你不可能也去咬回一口,再生气,也得算了。
兄妹三人在父亲的墓前表现实诚。
大哥规规矩矩地扫墓,但对于三妹的不敬言行,并不真觉得不妥,只是在意旁人的目光。
三妹泼水洗墓碑配的台词是:既然死了,就死透吧!
又讽刺大哥竟然能一本正经地扫墓。
二哥呢,把鞋底沾上的泥在墓碑上刮干净了。
可见对于父亲都没有留恋。
那对于替天行道,用自己十几年自由去换取子女自由的母亲,为什么他们好像也没那么容易接受呢?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
有舆论的压力,但更多的是对自己不得志的人生的委屈与怨恨吧!
这部片里,女性表现得比男性更有担当,更果敢。
撞死父亲之外,从雄二偷小黄书被抓的回忆,我们可以窥见,母亲对于子女的教育还是颇有心得的。
从片头大树摆弄的计算机、雄二手中的录音机,园子理发的洋娃娃可知,尽管父亲想让他们都当计程车司机,母亲还是默默守护他们心里的小火苗,支持着他们的梦想。
按照一般励志片的展开,有这样的母亲,孩子很大概率是能实现人生理想的,如果没有那样的父亲。
而妹妹也是兄妹三人中最勇敢的,虽然她也因为被贴上“杀人犯女儿”的标签而无法继续学业,人生破败不堪,夜夜酗酒。
但她从始至终坚定地相信母亲没有错。
她为母亲刑满释放那天,自己没能及时接到母亲而懊悔不已。
大树见到母亲回来的第一反应是关上门,可见是逃避的性格。
他倒也不是不爱母亲,毕竟他说他的理想是跟像母亲那样的人结婚。
只是,他到底也没办法对自己15年来的遭遇一笑而过,那一瞬间,他这15年来的委屈与怨念还是占了上风。
雄二最过分,他以母亲杀死父亲为题材写作文章,准备以此为契机开始写小说。
他是不是就道德缺失冷酷无情?
好像也不是,毕竟跟真正的恶比起来,他这顶多算卑鄙。
后来我们知道,雄二阴阳怪气更深层的原因是他气自己,气母亲用了自己人生十来年的自由为自己争取来了那么宝贵的人生自由,而自己却依然没能成为理想中的样子。
我喜欢编剧在复杂人性上的探索。
片尾呼应片头的全家福,他们又拍了一张家庭合照。
这一次,相片里不再有家暴的父亲。
一家人血浓于水,有爱,能重新走到一起,关系就有修复的可能。
至于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丧过之后,还请一定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
逻辑上跟《冰冷热带鱼》类似,反常态。
每个角色都在跟自己背道而驰:不想离婚的每天追着自己老公签离婚协议;爱老婆女儿的总是不待见她们;爱妈妈的儿子登报纸批判妈妈是杀人犯...松冈茉优算是走上了不寻常路,每个角色都那么一言难尽,也是一个演员得到高度肯定才能有的特权吧!
日本电影的美术组,有种真实感,他们会把场景弄得真像有人住着的样子,有点怀疑就是找真实的人家做片场。
熬夜把《一夜》看完了,想看这部片是因为演员基本上都是我好感的,砂糖、mayu、铃木亮平、田中裕子……全片看下来果然演技全员在线,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剧情的过于平缓和逻辑不足。
听说导演是舞台剧导演出身,电影里果然常常能感觉到舞台剧的画面感,在一些一家人起冲突的情节中,几个人的站位、画面布局都很有舞台张力。
当然,舞台剧感带来的弊端就是,很多时候完全没有日常感,在极其日常的场景里,人物们却在用大开大合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语言进行表演,这种割裂感大大降低了电影的观看体验。
尤其是最后部分的追车戏,本来应该是很紧张的戏码,却总让我有一种看舞台剧的错觉,而撞车逼停之后,二哥跟司机的打架戏份,肢体语言和拉扯来回都太像舞台剧了……这里并不能说有浓重舞台剧感不好,倒也可以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特色。
影片前五分钟,暴雨夜,镜头从稲村出租车的招牌拉到全景,家暴的父亲下车破口大骂。
镜头回到车内,后视镜中母亲的表情十分复杂。
接着借老二用录音笔收音的视角,带出说话磕巴的老大和给洋娃娃剪头发的大女儿。
门响了,浑身带伤的三个孩子如惊弓之鸟。
母亲倚着门,让大家吃饭,一边吃饭团一边平静地说我杀了你们的爸爸。
今后没有人再打你们,你们想做什么就去做,想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吧…田中裕子的表演十分精彩,一下子就把观众的情绪带了进去。
我爱了
一句话剧透:本片讲述了一位遭遇家暴的母亲为了孩子杀死父亲后,间隔了15年回归家庭后,两代人终于消弥隔阂,互相理解的故事。
影片第一幕从暴雨之夜开车杀死家暴丈夫暴雨之夜开始,虽然前期故事的情节交代不够,但是相信面对一个长期家暴的丈夫,妻子如果不是没有选择,一定不会在忍无可忍之下开车从他身上碾过。
以暴制暴从来不会是最佳选择。
如果孩子们有选择的话,他们也许不会愿意母亲杀死父亲。
但是,看到孩子们满身是伤的母亲真的有选择吗?
难道她没有遭受暴力吗?
她应该继续犹豫吗?
15年之后,孩子们依然会给父亲上坟。
随意的泼水,一并奉上鞋底污泥。
仿的父亲形象如何,应该更接近这被留在墓碑上的污泥吧。
一切不言自明。
15年之后,母亲终于如他所言,回归了这个家庭。
舅舅努力照管下的出租车公司,也屡屡遭到迫害。
当年在父亲发怒时瑟瑟发抖的三个孩子,如今已成为了各自奔命的成年人,残破的家,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不堪婆婆因老年痴呆症反复出走而苦恼的同事弓家曾经问母亲,这不是气魄那又是什么呢?
母亲沉默却没有回答。
这只是一个平凡的努力在维护家庭和保护孩子之间无法权衡的母亲,万般无奈之下做出的不得之选。
停下车,母亲从车上下来确认丈夫没有鼻吸后回到屋里,他和孩子们说了弑夫之举,虽然杀死了丈夫,但是她成功的保护了孩子。
这一刻,母亲是真的很自豪。
昨天看了阿尔莫多瓦19年的电影《茱丽叶塔》。
就算是最体贴的孩子,在拥有自己的孩子之前,怕也很难理解父母的付出吧。
15年来,孩子们和母亲缺乏沟通,他们忘记了15年前的那一夜,却把自己现状的不如意归于父母一代的纠葛。
他们忘记了母亲曾经在醉酒的父亲发怒前保护自己,却记得自己因为有了杀人犯母亲所遭受的欺凌。
除了母亲之外,孩子们更习惯首先考虑自己。
虽然很感慨,但这就是人性吧。
把自己生活中的不幸归结于原生家庭是最容易找到的借口。
对于父母的纠葛或过错,我们可以选择怨恨。
让自己一辈子活在自怨自艾中。
我们也可以向前看,可以选择理解或原谅。
所以这家人终于在另一个开车狂奔之夜,在回忆中又想起那个暴雨之夜。
在即将坠入大海的堤岸上重聚时,母亲和孩子们之间的隔阂得以消弭。
一个结局圆满的故事。
在资源极度匮乏的时候,幼小的狮子常常被施群里的雄狮杀死吃掉。
这是自然界的残酷,却不是这个家庭的父亲可以随意施暴的理由。
不是每个母亲都有这样的勇气,慢慢的长夜里也有很多母亲无力保护自己的幼崽,只能坐等天亮。
没有选择,没有帮助,只能弑夫的妻子,唯一有的大概就是气魄了。
本以为离开会给予他人幸福,却没想过其实悲剧早已注定
虽然说是妈妈杀了人,但全片拍得挺平淡的,有些情绪的转折,感觉也有点生硬。所谓的能过自己想要的人生,究竟应该是怎样?需要人成全,还需要自己知道并且去做。
都什么狗屁逻辑 就mayu一个正常人?
啊这……日本人的情感真的是无语凝噎。“对你来说特别的一晚可能就是大部分人普通的一夜;但是对你来说是特别是就足够了” (在飞机上看完差点困死我)
低配版小偷家族吧,虽然剧情比较简单但是完成度很高。兄妹三人和妈妈演技都好自然啊,搞不懂为啥评分这么低。
三流剧本四流电影。为了使极端情境下人物的狂躁状态与撕裂关系合理化,导演创造了一个个所谓的动情时刻、洗白时刻、黑化时刻与闪回时刻,试图用最具效率的方式树立人物性格。这种目标明确手段粗暴的剧作方式注定了视听语言完全让步于演员的表演,而演员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完成最直白的情绪爆破,投入情境被扭曲为控制情境,实属本末倒置。
人身上好像到了一定年纪父母的好的坏的影子都会越来越明显
看不完
重重拿起,轻轻放下。比较鸡汤。
愈发对此类电影无感,尤其是在一个我自身心态异常爆炸困惑的时期
个人认为母亲的扮演者选角有点失败,因为她的气质不符合角色特质,电影的片名也为和谐而改,剧情把母亲杀父入狱刻画的好似玩过家家,母亲的内心戏平淡到好像一杯白开水,一点都不四两拨千斤,只是觉得脱离现实.此片好似只是衬托男一的忧郁气质而已,剧情展开和人物刻画有点不搭噶
其实不太行 很多地方感觉很突兀 感觉故事叙的不好 可惜了几位演员。多一星给三兄妹
分数:68 一个家暴的男人给一个家庭带来无尽的痛苦……如果母亲没有杀夫,同样也不会好到哪去! 母亲当时认为想终结这一切痛苦便是杀夫,但任何事物都会转变。随着时间推移,正确的也会变为错误,当然也有可能错误的会变成正确。
去年旬报十佳,有好几场戏都很喜欢,可是连在一起总觉着有点别扭,人类太复杂了,导演越是想展现这种复杂电影就越凌乱,就好比电影里老想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和揽到自己身上的人在一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结尾看似解决却也是无解,只是遗忘吧。看的好纠结,好在演员赛高,田中裕子也是国宝极演员。
为了演而演的一部戏
父亲长期醉酒施暴儿女,母亲为了拯救孩子,杀了他,并自首入狱。兄妹三人的人生从此改变。一开始我并不是很理解二儿子对15年后重新归家的母亲的态度,心里想着,难道不是应该很感激母亲吗?怎么反倒还责难起母亲了,难道二儿子是很想父亲再虐待他千千万万次吗?随着剧情的发展,得知母亲杀人入狱之后给兄妹三人的生活所带来的种种困扰,亦如杀人犯的子女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能因为杀死是一个长期虐待子女的父亲就能免除。随后想到15年前,母亲是否可以以其他方式解决,而不是直接杀死父亲呢?而15年过去了,子女们是不是应该放下芥蒂,好好对待母亲呢?片中的两条支线,篇幅很短,却对主线起到很棒的映照作用,挺不错的,加1星。
主要演员是佐佐木藏之介吧。
不说别的 Mayu也太好看了吧!
妈妈回来了
兄妹三人的心里都明白,母亲做出了杀人的选择是为了他们好,但之后舆论影响与各自生活的不顺,就顺理成章地归咎于缺席15年的母亲。大哥气急了会打老婆,小妹喜欢暴力的男人,这些都是家暴父亲留下的阴影,而仿佛局外人的雄二,与其说想借写圣母杀人的文章来获得成功,实际上从来没有挣脱所谓自由的桎梏。田中裕子好棒啊,这个造型依然非常有气质。砂糖是个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