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5日晚这个电影看完了第一遍,很难想象能达到豆瓣评分7.4,特别是最后的结尾,简直让人难以接受,前面那么多的铺垫和谜团都没有得到,给了一个看似合情合理的解释,女主的姐夫因为嫉妒失手杀害了有出轨嫌疑的姐姐,实在无法接受的我立即刷了豆瓣评价和搜索各种新闻,但都无法给出关于剧情的合理解释,纠结的我相信剧情大导演艾斯利-沃什不至于水平这么低,立即带着心中的疑惑刷了第二遍,谁曾向越看越吓人,在凌晨两三点的夜里,看得我毛骨悚然,不禁对导演的功力和奥斯卡影后格兰达杰克逊带来的神级表演叹为观止,也难以理解网上竟然没有对剧情和合理分析和解释,下面就让同样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跟我一起走进那个隐藏的世界,其实真相就在那里,但所有人都发现不了,就像,伊丽莎白不见了。
剧情因为莫德(女主角)的阿兹海默症,剧情大量穿插着回忆,幻想,现实,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很难理清。
首先,我们要理清电影主要有两条线,现实的进展,莫德的所谓回忆。
其中观众看到的回忆部分和现实部分只要出现不属于现实的人物,都是她的幻想,根本不是真实的回忆,这点非常重要。
如果只是粗浅的把那部分回忆当作真实,只会得到明面的结局,感觉电影平平无奇,但当你透过演员的细微表演,以及电影中道具的使用和画面剪辑分析,才会得出电影真正的内核,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世界。
电影开篇在温暖的阳光中,莫德愉快的唱着歌带上项链首饰对着镜子打扮。
歌曲也是在电影里多次出现,可谓一开始就把核心和答案抛出来了。
歌词:“往脸庞擦上阳光,戴上最灿烂的微笑,往眼睛涂上笑声,人们的欢声笑语就要响起,吹起愉悦的口哨,蓝色不曾时髦,前途光明,因你满心欢喜,笑吧......".。
这一段有两个画面需要特别注意。
女主在照镜子时候的眼神,头微微向上扬起,独处时自得骄傲的表情中是冷漠、清醒的眼神,只能在黑暗的画面中看到一半的脸,也暗示了她有许多隐藏。
女主在照镜子时候的眼神,头微微向上扬起,独处时自得骄傲的表情中是冷漠、清醒的眼神,只能在黑暗的画面中看到一半的脸,也暗示了她有许多隐藏。
这里拿到提示:今天,伊丽莎白家,园艺。
莫德开心的弹了一下小纸条,有一切尽在掌握中的得意。
同时,画面右上部分出现的是”咖啡帮助记忆“的重要提示,表明莫德在想尽办法帮助自己保持记忆清醒。
然后女主走过一个十字路口,一段从自己家到伊丽莎白家的路,和好朋友一起愉快的挖起了泥土,画面中有白色在燃烧的烟,这一段其实很复杂,莫德经常到伊丽莎白家一起种花,但是根据后面的剧情可以发现,导演没有交代伊丽莎白是什么时候失踪(住院)的,而且这个场景中交代的邻居总是烧东西还有恶狗,后买一次都没有出现,所以这里是出现了不属于现实的事物,属于幻想,反而在莫德姐姐被杀的晚上交代了狗一直在叫,但没有人,还有燃烧的烟也是指姐姐被被杀现场被燃烧的证物,后面有交代女主是从壁炉下的灰烬中捡到化妆盒的另一半。
这里还有几处重要交代,莫德说不用戴手套,只要把肥皂塞在指甲里,泥土就不会进来了。
伊丽莎白说儿子只会回来取东西,而且还会咆哮她,表明儿子对她并不好。
然后这里出现了重要道具,化妆盒,这里是在表面就捡到了,但最后的真实剧情中是莫德女儿挖了很深以后才出现了化妆盒,所以进一步印证这里是幻想。
对随着化妆盒进入”回忆“,其实这一部分还是结合记忆的幻想,是莫德的渴望、嫉妒等情绪交织在一起产生的扭曲真实回忆的幻想。
年轻时道格的爱慕的眼神,下巴向下收拾掩饰的动作。
慕德和伊丽莎白约定周四上午十点在救世军门口见面,然后回家,救世军和周四都是重要伏笔,救世军是英国伦敦的福音宣教,神学观点是相信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相信凭恩典得救,相信灵魂不朽,身体复活,末日审判等。
莫德在后面告诉女儿,她是在这个地点因为伊丽莎白主动给她泡茶搭讪认识的,但最后莫德去看望伊丽莎白时一上来就问要不要给她泡茶,可知她也是撒谎,她是主导加入这个组织并且用泡茶接近伊丽莎白的。
而周四正是慕德姐姐死亡的日子。
太长了,先写到这里,要先睡了
看到一个物件,脑海里是记忆,就挺好的,如果老年的莫德还在旁边看着自己的回忆,虽然像邓布利多的冥想盆,但在本片中可能不太适用……然后当老太太不是以旁观者而是以参与者身份介入记忆时,好像也有点违和在《少年斯派维的奇异旅行》中,TS和死去的弟弟之间也有面对面的对话(想象中),本质上是自己的回忆以及自言自语,是某种心灵缺口的展示,而且这样的场景并不多,而本片的"参与"更像是「我啊,走自己的路」那种感觉,说实话,老太太的人设也有点那个片子里老太太的感觉,像个老顽童书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怎么描述内心状态是个大难题,而电影的处理并不是特别好人物戏份更多描述道格拉斯,好像是引导大家去思考他是凶手一样,而没有讲疯女人是道格拉斯这个重要情节,这个情节在书里是澄清大家对道格拉斯的怀疑,因为之前他跟Sukey吵架,又一系列鬼鬼祟祟的表现,以至于怀疑他是Sukey失踪的罪魁祸首,可是当发现疯女人是他母亲以后,他的行为就都解释得通了跟书不太一样,本片中Helen跟老母亲的相处模式更像是《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就是那种照顾起来不堪重负的感觉把外孙女翻译成"乖孙"还挺好玩,还有一些书中没有的笑点,就是医生在测试老太太的痴呆程度时,问"我们现在在哪个国家",老太太说"大不列颠王国,不过现在不那么大了",其实原话是"Great Britain only it's not that great anymore",这个great除了大还有伟大之类的意思然后医生问"首相是谁,记得吗",老太太回答"不知道,反正我也不太喜欢他"
导演和编剧,当然还有原著作者厉害了,借着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壳讲述了一段悬疑的故事。
同时,因为老太太高超的演技,让人对这个疾病有了深入的了解,并心生怜悯。
影片的配乐让人也很舒服,虽然用的2倍速观看,但也依然觉得音乐的美妙。
老太太的思维在混沌的现实与清晰的回忆中来回穿插,刚开始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感觉就是呼吁人们关爱阿尔兹海默症的一部爱心电影。
后半段伊丽莎白在医院的出现,让人顿悟。
原来令老太太这么多年压抑的是一件悬而未决的悬案,而当事人竟是自己的亲姐姐。
不太明白,当年的她为什么不说出真相,是因为恐惧?
还是因为自己对frank也心生爱慕之情?
不管怎样,老太太患上阿尔兹海默症海默症,估计和这么多年保守这个惊天秘密或多或少有些关系。
总之,觉得电影(或者原著)的构思很巧妙,疾病和悬案的情节配置比较守恒,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同时相得益彰,这点也是很多国人导演及编剧值得学习的地方。
再次为老太太(据说是两届奥斯卡影后)惟妙惟肖的演技点赞,能于疯癫和潜意识清醒的状态间摇摆,切换自如,实属难得。
这是一个关于阿尔兹海默症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姐妹情深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人口失踪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谋杀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心酸的故事。
我感觉影片想要表达的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不是真的痴呆,他们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记忆里,活在自己的执念里。
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固然是令人悲伤的。
但是照顾患者的亲人们更是令人心酸的。
最后赞叹一句老人家的精湛演技。
杰克逊演的真好。
1936年生,这么大岁数了。
这位女性导演把整个故事一点一点的掰开,想法还不错。
画面唯美细腻。
当我们年纪大了,会发现年轻时候的影像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反而我们不记得昨天发生的事。
因为那是我们最美好的时光。
岁数大了,很难得到理解。
所以要宽容对待我们的父母。
为什么非要写140个字。
即使人们再把苍老述说成是一种青春后的风韵、沉淀后的从容等等,还是无法改变人们在真实面对苍老时的抵触和恐惧,这种恐惧多数并不是苍老本身,而是害怕那种因为老态而力不从心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
人们对你的维护和顺从,带着同情迁就,或者像是安抚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
那么,可以清晰感觉别人态度的你,是不是可以保持绝不怀疑自己的勇气?
即使人们再把苍老述说成是一种青春后的风韵、沉淀后的从容等等,还是无法改变人们在真实面对苍老时的抵触和恐惧,这种恐惧多数并不是苍老本身,而是害怕那种因为老态而力不从心和无可奈何的无力感。
人们对你的维护和顺从,带着同情迁就,或者像是安抚一个无理取闹的孩子。
那么,可以清晰感觉别人态度的你,是不是可以保持绝不怀疑自己的勇气?
格兰达·杰克逊([恋爱中的女人])将主演BBC新片[伊丽莎白不见了](Elizabeth Is Missing,暂译),这也是格兰达时隔25年后首度重返大银幕。
[莫娣]导演艾斯林·沃什执导,安德烈·吉布([法兰基,我的爱])操刀剧本。
影片故事改编自艾玛·希莉(Emma Healey)创作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名叫莫德的老人展开。
莫德最好的朋友伊丽莎白失踪了,莫德相信发生了可怕的事情,并开始着手解开谜团。
随着她的痴呆症恶化,时间变得更为紧迫了。
该片将于今夏在苏格兰开拍。
这是第一次尝试写影评,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有些影评的水平,只不过这次,真的触动了我。
首先,如果你把它当作一部悬疑电影,把整个过程视为利用琐碎的线索进行最终的破案,那么已经完全失去偏离这部电影的核心了。
如果把它当作一步讲述阿尔兹海默病的温情感伤电影,虽然也偏离了主题,但只要你有所收获就行。
“我爱她,可是我必须要离开她,她值得更好的人”,这种论调似乎无处不在。
但此时的事实往往是这样子的:你或许曾经爱过她,可是你现在根本不爱她了。
还有就是你知道在她心里,你就是最好的,失去你她会伤心欲绝,但是你不在乎。
我没有深入研究过心理学,但我知道人体是极其复杂的,为了适应生存的环境,人体会自主的发生一系列根本无法察觉的变化。
一般这些改变是躯体性的,比如你突然从蹲位转为站位,可能会觉得头晕,是因为大脑的供血不足。
但是由于颈动脉存在一个压力感受器,全身只有大脑特供了如此一个压力感受器。
感受器侦测到颈动脉的压力下降时,快速通过兴奋交感神经,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心脏细胞,从而使心脏收缩力增强,收缩频率增加,使脑的血流量快速恢复。
包括你运动、心动、发烧、恐惧、愤怒、逃跑、搏斗等等一系列情况,心脏都会这种反应。
这样的反应如果过于激烈或者持续时间过长,都会导致心脏受损。
很多猝死的发生,可能都缘于此。
除心脏以外,其他的器官均会发生类似的自我调节反应。
在心理方面,我还没接触过这方面的资料。
大脑会不会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类似的反应?
我想应该是会的,具体表现就是将自己的记忆、观念、情感进行有目的性模糊和畸变,当然你本人是察觉不到这个过程以及目的的。
回到电影,女主角是个80多岁的老太太——莫德,她一直很想念她的姐姐伊丽莎白,加上记忆逐渐衰退,所以她就不停地在找那个失踪了70年的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是如何失踪的,成为电影的悬念。
但是如果你阅片无数,应该很早就猜到了结局。
电影中回忆年轻时的情节,并没有试图去刻画“姐妹情深”,都是些平平淡淡的情节,只不过是老太太自己给那些情节赋予了情感,很深很感人的情感,常常把自己感动到哭。
随后开始慢慢出现她对姐姐的嫉妒,姐姐因为漂亮爱打扮,深得男人欢心,而她自己,常常只能作为电灯泡,或者直接被支走,身边的男人都更喜欢姐姐。
女人的虚荣嫉妒之心较强,不能排除莫德在这种情况下起了杀心。
姐姐“失踪”后,她一直很伤心,到处寻找和打听她的下落,同时,她开始模仿姐姐的穿着,并且用了姐姐的口红。
只不过遗憾的是,那个男人告诉她“你取代不了她”。
奇怪的是,电影并没有透露莫德最终跟谁结婚了,如果仔细研究应该能找到相关的线索。
但是跟谁结婚似乎都不重要了,事实是她用了这种自私愚蠢的方式,使姐姐“失踪”,但最终自己还是未能如愿以偿。
她的情感慢慢转换到愧疚之中,这似乎是很常见的事情,当你为了一个新的选择而放弃现有的选择,但是放弃后不管有没有得到新的选择,你都会怀念所放弃的那部分,如果是没能如愿,那这种愧疚感就会更加强烈。
虽然心存愧疚,但她始终不愿意承认是自己害了她,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所以就选择将这种爱和思念强化,淡化施害过程,最后甚至直接嫁祸给别人。
支持是莫德杀掉(不管是误杀还是蓄意谋杀)伊丽莎白的证据有:1,动机,姐姐不仅吃掉了身边的男人,还毫不掩饰地在她面前秀恩爱,对她的感受毫不顾忌;2,姐姐“失踪”后,她模仿姐姐的穿作打扮,并且那个男人对她说“你替代不了她”。
3,她对杀人过程的描述,极其详尽,并且如果她真的目睹了整个过程,4,在电影的最后一幕,她和姐姐的男朋友在海滩上,一起用沙子掩埋姐姐,是个明显的隐喻。
5,她将姐姐的小镜子也一起埋掉了,说明她讨厌姐姐照镜子时的样子。
虽然,她说是姐姐男朋友误杀,然后一起掩埋,但是如果真是这样,她不可能将这个事情一直隐瞒到找到尸体为止。
回忆片段里也不会有她和姐姐男朋友一本正经得找人的经历,姐姐男朋友也不可能跟她在楼梯上较真。
在这里没有任何指责莫德的意思,人非圣贤,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能会因为一些事情而犯愚蠢,而过后,大多数人都没有勇气去面对错误,面对事实。
更多的人会选择将部分不利的记忆、情感、观念等进行调整和畸变,以适建立暂时的自我感觉良好,避开道德的折磨。
人对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不可能只有一种情感,具体是什么感情,完全取决于你怎么选择。
就像有句话说,你一生中你会有无数次想杀掉自己的伴侣,这似乎与爱恨无关。
不过事实终究是事实,既然发生了就不会改变。
也许你可以选择逃避一时,但逃避不了一世。
终有一天,你还是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更严重的惩罚,并且惩罚你的就是你自己。
对于爱情,不要想那么多,在爱情中爱得越深、爱得越深的人,就算最终没有走到最后,你也会无愧于心,过得舒舒服服坦坦荡荡。
其他人际关系也是一样。
对于姐姐怎么死的,我也只是猜测,更多的细节值得品味,也许大家都会发现不同的线索。
开始就还以为是一部关心老年人,特别是阿尔茨海默症老年人的社会题材影片,但看到最后,发现居然是一部关于杀人、暗恋的惊悚片。
老年演员的演技没得说,感觉不到表演的痕迹。
但年轻版的摩德似乎选角有些问题,年老了之后容颜会变,但骨骼应该变化不大,不大可能由年轻时候的圆盘脸变成老了之后的长条脸。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细节。
年轻的女主角没有姐姐漂亮、性格也不如姐姐外向,所以应该很羡慕姐姐的优雅漂亮和追求者众多。
姐姐不见了既会让她感觉少了依靠,但也会让她觉得有了出头的可能。
-当然,片子也有故弄玄虚的地方,一再出现的疯女人和乌鸦;房客的唱片和偷拿食物出去;有些莫名其妙的蓝色镜子和梳子。
可能信息量太大以致我自己没看懂。
3.5★
阿尔兹海默症下的悬疑剧情。找到70年前妹妹的遗骸,引发出妹妹老公当年害死妹妹。老太太演技太棒了!!
Exhaustion frustration helpless hopeless
老太太原来是两届奥斯卡影后,怪不得她的表演达到这么高的水准。。话说阿兹海默症确实挺悲伤
碎片式的回忆,散乱的剪辑,以及演技依旧精湛的格兰达·杰克逊。
好片预定显然有观众没看懂。并非不告诉老太,是老太患病总是忘记伊丽莎白的去向,只能记住“伊丽莎白不见了”这个事实,能记住这个事实,是因为姐姐也“不见了”。这个心结一直困扰着她。整个电影的视角都是老太太视角,为的就是凸显经常遗忘的特点啊。
情感很真挚 但是差莫娣不是一星半点 全程的情感好似包裹在过去的痛苦当中 当真相大白的那刻 对于失忆与混乱间似乎没有太多的推波助澜 仅仅依靠幻觉让爱延续不免也是一种幸福
虽然节奏很慢,但拍得还是不错的!
两条线交织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阿尔兹海默症太让人难过了....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阿兹海默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设定,记忆有时就是人的本质。
画面和题材好,故事一般。整体不如导演的前作《莫娣》。
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故事,我们会被莫德的执念与孤勇深深打动,继而去审视我们的迷惘,我们的苦闷,我们的理想,我们的生活。电影悬念设置很有意思,两段悬疑的故事交替进行,由于阿斯海默症的加入你很难辨别那些是真实的记忆,那些是老人的臆想,这也给故事的不确定性进一步的加强了,在寻找伊丽莎白的过程中也在寻找失踪的姐姐,通过种种迹象逐渐把当年的失踪和现在的失踪拼图完成,原来一个是真的不见一个只是不记得,电影虽然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整体工整,演员出色,悬疑出色,值得一看!
7/10
剪的比较乱,可能是阿兹海默症脑海大概就是如此,所以看起来比较累,对观众要求比较高,必须全神贯注才能理清头绪,两颗星送给主要老太太,演技没的说,就是整片不适合我这级别的观众。
其实主体叙事再集中一点,就凭老太太的演技还是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好在主体视点集中,这俩电影异曲同工之妙,导演表现手法的差异给影片带来相对的瑕疵
把一部关注老年人痴呆的片子拍得这么有悬念,可以看出导演还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ok
演员太棒了。过去和现在的穿插,表现了老人的头脑。
阿尔兹海默症,一个老太太的执着与坚持。格兰达25年后重返大银幕,演技依旧出色。
Glenda要是有心,可能已经默默三封了。阿茨海默症的演出上,她仿佛卡萨维蒂电影里的女人,亲人的眼光怪异,还是自己变了疯狂,麻木、燥郁和拼命抓住的清醒时刻。她念叨着不见了和真正离开的人,记忆悬着不确定的线索,原是以为还能弥补过去。随着角色迷惘的视角,悬疑的调子也建立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