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铺师

總舖師,Zone Pro Site

主演:杨祐宁,夏于乔,林美秀,吴念真 Nien-Jen Wu,柯一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13

《总铺师》剧照

总铺师 剧照 NO.1总铺师 剧照 NO.2总铺师 剧照 NO.3总铺师 剧照 NO.4总铺师 剧照 NO.5总铺师 剧照 NO.6总铺师 剧照 NO.13总铺师 剧照 NO.14总铺师 剧照 NO.15总铺师 剧照 NO.16总铺师 剧照 NO.17总铺师 剧照 NO.18总铺师 剧照 NO.19总铺师 剧照 NO.20

《总铺师》剧情介绍

总铺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二十多年前,台湾办桌界有三大传奇总铺师称霸北、中、南,分别为憨人师、鬼头师与苍蝇师,乡民们尊称为“人、鬼、神”三霸。随着时代变动,办桌文化终于逐渐式微,人鬼神凋零。苍蝇师想将家传手艺交给独生女詹小婉,谁知小婉只想当明星,美美的出现在萤光幕前。但一心想逃离油烟血水的小婉,却被迫面对巨大的挑战和使命。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神奇今晚带我回家谁懂我的心橡树餐厅绑架疑案地质灾难快进者告白寻找约翰·吉辛危险乘客出于爱诱饵婴灵复活第11号站目标一斯巴达克斯:竞技场之神宇宙战舰提拉米斯传奇卧底第一季午夜废墟家国纪事青鸟之家越活越来劲樱兰高校男公关部意外英雄青春须早为牧羊人铁证悬案:真实之门一念重生我的电脑会说话衣袖红镶边

《总铺师》长篇影评

 1 ) 只想呵呵

朋友推荐的,特意找来看了。

失望之极!

这部台湾电影是各种电影桥段的抄袭,一开始的音乐和画面是模仿的《天使爱美丽》,更不用说大量使用星爷《食神》中的桥段。

你可以说他是致敬。

一次模仿会觉致敬,但是如此大量就让人觉得恶心了。

人物剧情?

我只能呵呵了。

里面基本上没有塑造完整的人物。

这个原因即是因为演员不高明的表演,也源于剧本的先天不足。

女主角的弱智感是致命伤。

至始至终,我都没觉得女主角有经过足够的成长。

她也没怎么下过厨,也没怎么经历说要好好做厨师的决心,怎么就从从来不会做饭的幻想美少女变成了当铺师的亚军。

人物相对完成较好的应该是林美秀的后妈(多亏了林美秀拯救了这部戏),和两位水脚AB。

故事副线的发展也让人莫名所以。

反正我是没搞明白为什么男女主角在后面几乎没有交集的情况,却莫名其妙的一起坐在沙滩上恋爱了。

最让人诟病的是比赛环节。

那几个裁判轮番重现食神场景也就罢了,但这个比赛的曲折感太做作了。

受日本文化影响那么深,为什么不去日本动漫中吸收些如何把比赛过程编写得张弛有力的方法呢?

这样的片子在台湾竟然有三亿的票房,我只能再次呵呵了。

也许这年头只要打出”有情怀“的噱头就可以赚钱了吧。

可是光有情怀,拿不出干货,有啥用!

呵呵。

 2 ) 最重要的还是有颗古早心

一直很喜欢这种古早气息的台湾电影,在搞笑中觉得——哎,原来还有点意思可以回味回味。

最惊喜的是,吴念真还客串了个流浪汉总铺师,刚开始还没认出来。

整体基调很像《阿嫲的初恋情人》。

三大师中的“鬼师”说了句让我还挺赞同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题曲,然后会有很多其他的插曲,这样以后听到这首歌就可以回到那个时候了。

 3 ) 大笑一晚之后小小写个评论

台湾小清新电影是jt无理由观看三大影种之一,喜欢这部有三大原因,一是搞笑,而是搞笑,三是台湾人的搞笑。

台湾电影一向都没有什么大英雄大事件,却可以把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拍得十分精彩,而且不同人在同部片子融合得那么到位,纷繁不杂乱,人生轨迹交接得很是出人意料。

从算是鼻祖的《一一》《饮食男女》,到大红大紫的《海角七号》《艋舺》,也有更小众一点的《九降风》《女朋友男朋友》等等,主角配角都是身边一抓一大把的性格,却不知道在电影里面可以这么有魅力。

说回《总铺师》,美食、传统、爱情、喜剧真是很老套很老套的题材,但是放在一起依然有看点,我本来把它当做晚饭番来看的,结果在考试前夕忍不住还是把它看完了,接着洗澡还哼着“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si 花”有人说闽南语导致很多笑点get不到point,我表示我木有任何问题。

至少杨佑宁的h和f不分,平翘舌不分,前鼻后鼻音不分不是取悦了的几乎所有华语地区的人了么!

突然发现美秀姐在海报中间,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么·····最搞笑也就是美秀姐和水脚AB,男主角的戏份能再少一点!

剧透来了,最后女主角木有拿到比赛冠军,里面所有做菜的人无论是亲自做的还是别人代做的都上了一道拿手菜。

但是按照女主角的说法,就算只是卖便当,不也很好吗?

不用非得每个人都要继承父业,成名成家的吧。

 4 ) 世间最想念的味道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轻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2008年的《海角七号》,去年的《阵头》到今年的《大尾鲈鳗》,台湾电影有个趋势潮流,那就是越来越台。

一个“台”字,它倒未必是统独的颜色之争,而是一个泛指的形容词。

在台湾电影的上一次热潮,中影出品的国语片和新电影都非常正统,要么依仗政策,持有话语权,绝对主流;要么追求艺术身段,主动与恶趣味的商业片保持距离。

如今,台湾电影重新赢得了本土观众的喜爱,并且,这些电影都有意识在强调台湾的在地特征,从风土民俗到乡音不改,从黄色笑话到族群意识,完全契合民众思潮的革新变化,刚上映的《总铺师》正是其中之一。

《总铺师》导演陈玉勋上世纪90年代发迹,他的片子称得上饶有情趣,不落俗套。

正因如此,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不免对影片有更多期待。

但事实证明,一旦走到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地步,台湾电影不仅越拍越好懂,甚至主动降格,把同一个笑话和桥段重复上三五次——这也未免“太照顾观众”了。

如何形容世间最好的味道,在那场横空飞来的总铺师对决,《总铺师》居然花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来再三夸张渲染,飞天入地大声叫。

应该说,食物名号是眼花缭乱,其表现手段却相当单一,并不出奇。

由于美食比赛的存在,观众很难不想起周星驰的《食神》。

一碗黯然销魂饭,令薛家燕泪流满面,就地打滚,街头小报赶上路边小摊,招数尽出。

而《总铺师》做的事情就是把评委人数乘以三,再把薛家燕的各种反应乘以三。

但事实证明,观影愉悦感不是数学运算,这未必是一笔好买卖。

我也知道,《总铺师》的重点不在食神,不在世间最好的味道,而应该是世间最想念的味道。

正因如此,我不认为《总铺师》是一部多好的电影,但称得上一部有叫你有念想的电影。

当华语地区心灵鸡汤大师吴念真客串出场,他在捷运的地下铁道随便煮一锅卤白菜,底层人民一个个吃得潸然泪下,女主人公更是直往纸箱子里钻。

这不是一处多高明的煽情场面,但是,我却被打动了,原来美好的食物会让人发觉,存在于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亲朋好友、爱人同志,太多念想。

原因恐怕也很简单,你吃过的世间美味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否则就是酒肉穿肠过。

再新的东西,无论怎么个沉淀法,它都追赶不上你在成长经验当中的地瓜土豆——从小大鱼大肉的不在此列。

就连乡间小民都会编段子,某朝皇帝如何尝遍海味山珍,突然被一碗小菜白粥给打动了。

在你穷得没有选择时,有些东西会令你生恨,挤长途火车的大学生们,事业有成,再闻到扑面而来的泡面味会想吐。

漂泊无定的年轻人,三餐包子煎饼拉面盖饭,发达后恐怕都痛恨地沟油。

可是,有些味道你是会怀念的,它们简单,纯粹,却记录了你的生命经验。

譬如,《总铺师》里头的炒米粉和菜尾汤,这些都不是什么达官贵人的食物,不说难登大雅之堂,请人都不好拿出手,只适合家中烹煮。

抄袭又一位鸡汤大师李安大人的话:总有一碗白米饭让你泪流满面,总有一道家常小菜、一样毫不起眼的味道可以打动到你。

《如果·爱》里,小恋人躲在冬天的地下室,一起吃着小火锅;《天水围的日与夜》里,母子俩每天不重样,变着花样去炒个蛋。

这些东西尚且如此,更不要说老北京那些豆汁卤煮。

底层人民的食物,它们本就不是什么稀罕玩意,只是你吃惯了,它就成了某种念想。

抛开技巧的流俗,阻碍《总铺师》更进一步的原因只有一个,它太台了。

总铺师也就是台湾本岛和闽南地区的文化,解释起来好懂,但很多人恐怕还是不明白,为何找一个未必靠谱的师傅,而不去找一家好馆子,请来知名大厨,大伙合计搓一搓。

原因在于,在村落族群以及移民来台的乡民当中,办桌之类的红白喜事未必需要有多高规格,那是传统仪式的沿袭,是根植到了日常生活。

总铺师的最大追求也不是什么金钱,而是一块随时会掉到地上的猪肉,师傅带徒弟,到处走江湖。

当然,在老家,他们还可以吃一些菜尾碗尾。

北中南人鬼神,他们追求的也不是名利双收,而是经营一家馆子,烧一盘好菜,凭一己之力,留住好味道。

所以,我喜欢《总铺师》还有一个理由,世间总有金钱买不到的味道。

你当然可以反驳,电影在矫情,一个穷鬼根本不配吃上美味可口的食物,但是,你要相信,总有那么一些逃之夭夭的味道是你一直在寻找的。

古早味,古早的搞笑方式,这就是《总铺师》的成功秘诀。

电影层面上,这部电影问题很多。

它从一段略显生硬的爱情,直接跳将到了一段更加生硬的厨艺比赛。

拆开来看,两部分内容都没有问题,可是,它们以这样的方式衔接过渡,多少显得冒失草率。

至于仓促组成的草台班子还能作出美味佳肴,这些都不算什么,台湾电影最擅长让一堆破铜烂铁发光发热。

可是,直接把爱情主线扔在一边的做法,根本就不是周全考虑。

至于讨债的圈套、召唤兽的努力,三八阿花吹喇叭,这些内容就见仁见智,但如果你据此认为电影在胡闹,那就未免大动干戈了。

就像太过综艺节目的表演方式、夸张过火的幽默恶搞,它们恐怕已经不是什么值得说的缺点了。

【城市画报 (总342) 2013 No.24】

 5 ) 作为一个闽南人、总铺师所带给我的感动(一颗古早心)。

在开头请允许我,抨击所有指责这部电影剧情单一、无内涵亦或者只是单纯的友情、亲情及爱情的话语。

(注意,我说的是指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影标准,但能不能不要因为自己感受不到,而去全盘否认)这部电影主题是讲诉总铺师又或者是厨艺比赛这简单且无太多新意的故事,但整部电影,无论台词、剧情、角色关系都昭示着“古早”这一中心思想。

电影重复提到的古早,并不是所谓的古早味,而是一颗淳朴的古早心。

是对古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心态的怀念、日渐式微的传统文化的唏嘘、现代冷漠无情的社会氛围的深刻抨击!

一、传统文化的流失:电影里女主参加比赛及为新婚老人的食谱全是传统名菜,却因为女主不想继承老爸手艺而爱当模特,并且苍蝇师的过世,无人能再煮出令人怀念的古早味来,就连帮忙研究的男主也是鬼头师的亲传弟子才能煮出相近的味道。

三个直白的地方的在电影中指出反应现在社会传统文化流失的现象。

1.传统美食无人可以再做出来。

(闽南小吃,名传海内外,但是正味的小吃越来越少,原因是无人接班。

2.导致无人接班的重要因素在于,新文化及西文化的冲击。

一个厨子社会地位的降低,博名气、想出名的演艺圈文化在台湾越来越重,素人也想争着进入演艺圈(此现象风气在台湾非常严重),两种文化地冲突下,眼高手低的性格决定了,无人在去接受传统手艺的传承。

3.而传统之所为能够传统是因为,它的不可或缺性。

民以食为天,在传统手艺流失的情况下,便出现了苍蝇师的弟子弄虚作假,找枪手比赛,得名誉挣大钱的现象出现。

二、对古早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单纯心态的怀念电影中的憨人师的出现,正一步步像观众揭示总铺师的由来,及古早生活的状态。

在闽南风俗中,确实家家户户,无论红白喜事,生子乔迁,一定要大办酒席,宴请乡亲。

更热闹的是每个村子过节时,全村人拜神、请客、闹节,抬轿刷阵头!

记得小时候,最期待的不是春节,而是村子过节,大人忙大人的,小孩玩小孩的,在这一天,什么都是喜庆的,每个人都是友善的,互帮互助,你一根白菜,我一条鱼,办一桌桌酒席,全村的人一起吃,一起欢庆。

而随着时代在进步,村子都拆迁为一栋栋高楼,村子的形式被日渐剥析,我已经有近十年不曾在有村子过节等与儿时相同的回忆。

憨人师跟女主说,古早时期,总铺师为大家办桌时,那些菜都是邻里一人出一点东西,有什么煮什么。

办桌的菜都是乡亲一起凑一起帮忙找到的。

而电影中,女主在比赛时遇到困难向人求助的时候,召唤兽千里送食材,一反常态贡献出家传酱油的小铺老板,憨人师的悉心教导……其实正是当年办桌时的场景重现!

电影中的友情及亲情体现的方式,其实都是在做重现当年场景的铺垫。

当我看到召唤兽,无条件千里送菜,因为过程中出现小差距而心急不已时,我真的感动了,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热情且善良的邻居,我仿佛感受到了很久没感受过的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互助互爱。

三、现代社会的冷漠电影和现实却有着强烈的反差,现在还有无条件帮助朋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况吗,只能说越来越少,一切的一切都已利益为目的。

憨人师,说苦瓜本来不是苦的。

人何尝不是,最单纯才是最幸福的,当你在这个社会立足时,既然你无法改变这个社会,你只能去改变自己适用这个社会,无条件接受社会的锻造,你,会快乐吗?

单纯的社会关系已经不在,憨人师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雨,见过冷暖,在鬼头师入狱、苍蝇师去世的情况下,也不出来博去名与利,而当个流浪汉,在地铁里,为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煮出在外值千金的佳肴,而仅仅采用食材互换的方式,仿佛回到了古早时期。

当那些社会最底层的人吃着憨人师煮的菜而忍不住哭泣时,我知道了,什么是吃憨人师的菜会感受到什么才是做人!

没有一颗古早心,怎么做出古早味。

整部电影若是从表面去看,确实剧情上虽曲折许多,但主线上并无新意,贯穿着只有闽南人才会真正听懂并感同身受的恶趣味笑话,唯一的亮点是台湾电影惯有的小清新,朴实,小人物的生活百态。

但当仔细品味,却发现所有关于友情、亲情甚至是爱情都只是假象,在表现这些的方式上确是古早时期最真实生活的写照。

这是对古早时期的无线怀念。

这确实是一部非常单纯非常单纯的电影,憨人师对世间百态的心灰意冷,也看得非常透彻,他知道没有古早心,做不成古早味,隐于市再也不着传人,苍蝇师的女儿与父亲代表着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导致传统手艺无人能接,而鬼头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明白,表面上鬼头师的手艺在于与常人不同,想法常常出乎人意料,就算亲传弟子也没办法传承所有手艺,就好比有些天赋只属于某些人,别人是无法复制的,但是,实际上,鬼头师在教男主如何剁肉时,所讲的方法很佛学,而闽南人非常迷信的,在杀鱼时如何把它的怨气释放,投入轮回,肉才能变得好吃,这虽然是一个很奇怪的理论,却与闽南人一直所迷信的佛学相通,所以,为什么鬼头师是唯一有传人,且健在未脱离世俗的人却也没有将自己手艺传承下去,因为这就想现在的人一样,知道因果循环善恶终有报,却在实际上真正做的,也就是我所说的,别人无法复制,因为在这个缺失信仰的年代,已经没有所谓的古早心了。

电影开头的儿时虎鼻师,以及结尾时的童真与电影中,因为女儿的事导致精神失常的他成为相反,这正是世间的无奈。

而就算有这些无奈,儿时的虎鼻师却告诉师傅他做了一个梦,收了一个徒弟叫苍蝇师,他居然帮苍蝇师的女儿比赛,他做了一个预示未来的梦,在故事的结尾,导演用这样的方法,表达了自己对传统传承、社会温泉、人与人之间单纯的关系,衷心且美好的期望。

是的,这真的不是一部单纯讲友情爱情亲情的故事,它只是用这个方式重现古早时期的社会状态,及单纯的社会关系的无比怀念来告诉大家————没有一个古早心,怎么做出古早味!

 6 ) 重要的是心

片子的好坏因各人而异了。

谈不上被感动了触动了治愈了之类的,这本身就是一喜剧性质的影片,意义确实没有那么厚重。

依旧喜欢闽南语,偶尔跟着念台词,就可以戳中笑点。

在意的是里面的一句话“心若欢喜,菜就好食”。

食物很重要,在制作食物的过程中,在品尝美好食物的过程中,真的是需要把心放在里边。

 7 ) 为什么不能欢乐?

非常非常欢乐。

美秀姐,又青妈,不知道为什么看到她跳舞就想笑,然后笑着笑着眼睛就红了。

这电影做作吗?

有煽情,剧情薄弱问题,可是我就是觉得它很朴实,平时无华让我感动的内心触动。

谁说烦躁了一定要暴躁,谁说困顿了一定要纠结,谁说不能开开心心的看部影片,忘掉那一切乱七八糟的事情。

痛痛快快的笑一场,哪来这么多想不通的事情啊!

(此段描述我那混乱的思想。

)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还有,我是一位对地方文化很感兴趣的人。

我宁愿去吃当地人民的家常菜,也不愿意去连锁出名的店铺尝流水线型的食物。

不是嘴刁,也不是穷屌,实际上比起这些食物,如果我们越来越少的人关注它们,也许以后想再吃到的就很困难了。

我喜欢“港味”十足的港片,也喜欢“台味”十足的台湾电影,我们内地的也有自己的文化,久远深刻,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去随大流,都拍一些所谓赚大钱的大片,而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营养,宣扬了什么文化呢?

我们可以有贾樟柯的电影人,为什么不能有贾樟柯的电影的上映。

到底是治理重要,还是文化重要,我想这不是现今中国电影所能改变的。

地方文化很重要,可是很薄弱,随时都会消失。

多一份心去学习传承它们,也许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不要说我古板,不懂追求,不会进步,传承古文化,本来就是一种进步。

 8 ) 写一篇总铺师

这是今年看的第一部台湾电影,台湾2013年唯一票房连续四周第一的电影🎬,但是,票房与口碑从来都不是最配,质量只是中等的一部电影吧。

要过年了,年夜饭是重头戏,家家都得拿出一桌有料有意的饭菜,总结过去一年,也寄托着对新年的期冀。

这部电影就是一部美食电影,台湾称办席为办桌,即是做一桌秀色可餐的饭菜,从海报就能看出来很喜庆,很适合过年看的一部电影。

不过呢,整部电影对于如何做菜的介绍稍欠火候,感觉絮絮叨叨,却又缺少重点。

作为美食电影,它借鉴了非常多周星驰《食神》中的技法,比如漫画式的描绘之类的,但是前有珠玉,总给我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

包括里面两个讨债man的设计,让我想到一部韩剧trot女王里的设计,讨债man为了钱也变成了好人,陪着女主一起进退。

不过这一系列弱化反面角色的措施,都让这部电影变得非常温馨,合家欢就是这样。

所以,作为一部美食电影,其实没那么成功。

但是为什么要说它呢?

主要是因为电影里的色彩运用,非常醒目,惹人注意,充满味道。

之前买过一本讲电影色彩运用的书,里面介绍了从布景到服装各类设置的色彩运用。

大家都知道有颜色是有温度的,红色是热情,黑色是沉郁,黄色是鲜明,绿色是清新,蓝色是忧虑等等。

合理运用色彩,有时候甚至可以左右电影的走向,之前看的十二公民,整个室内的场景,是黄昏的,导演就用窗外射进的阳光不断改变整个室内的色彩,忽明忽暗,借此说明剧情矛盾的走向。

而这部电影,完完全全是五颜六色的,无论哪一个镜头,都是大量的色彩充斥屏幕,像童话那样,所以电影在运用漫画式的手法时就不会显得突兀了。

因为美食本来就是五颜六色的,这就好办了。

女主是童话色调的暖色系,妈妈是热情奔放的红色,男主穿的黑色,两个讨债man是花色,爸爸是带着金色,地下道的人穿着破烂,但是色彩是太空系,加上黄色的灯光,就很暖了,就符合了主题,连最后比赛时,也要每一个助手穿上粉红色的厨师服,实在是萌萌哒。

这里面所有的对决都放在了黑暗中,第一次在室内t台,然后去请教憨人师,下水道也是黑色,最后的对决也是在夜里。

这样就非常便于灯光的运用,黑色吸收了大多杂色,更能承托出其他颜色的艳丽单纯。

而且也会给你一种一觉醒来的释然感😌。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我就理解了周杰伦的《天台爱情》了,都用了大量的色彩。

这部电影用了这么丰富多彩的色调,所以里面的人不正常、很浮夸的表演你也会轻松忍耐了,会觉得很好玩。

若是电影在做菜这一方面上再有所加强,更加细化一下人物关系,爱情线也狠狠加强一下,不那么乱,让情节更能够连贯,就很好了。

但是本就是一部合家欢大电影,就连里面的歌都充满了乐趣,“三八阿花吹喇叭,dosolasifa”……这部电影当然是不缺温情的,价值观也很正能量,平凡之中见真情,过年了,很适合合家观看~

 9 ) 大笑一晚

台湾小清新电影是jt无理由观看三大影种之一,喜欢这部有三大原因,一是搞笑,而是搞笑,三是台湾人的搞笑。

台湾电影一向都没有什么大英雄大事件,却可以把小人物的悲喜人生拍得十分精彩,而且不同人在同部片子融合得那么到位,纷繁不杂乱,人生轨迹交接得很是出人意料。

从算是鼻祖的《一一》《饮食男女》,到大红大紫的《海角七号》《艋舺》,也有更小众一点的《九降风》《女朋友男朋友》等等,主角配角都是身边一抓一大把的性格,却不知道在电影里面可以这么有魅力。

说回《总铺师》,美食、传统、爱情、喜剧真是很老套很老套的题材,但是放在一起依然有看点,我本来把它当做晚饭番来看的,结果在考试前夕忍不住还是把它看完了,接着洗澡还哼着“三八阿花吹喇叭,do so la si 花”有人说闽南语导致很多笑点get不到point,我表示我木有任何问题。

至少杨佑宁的h和f不分,平翘舌不分,前鼻后鼻音不分不是取悦了的几乎所有华语地区的人了么!

突然发现美秀姐在海报中间,所以她才是真正的女主角么·····最搞笑也就是美秀姐和水脚AB,男主角的戏份能再少一点!

剧透来了,最后女主角木有拿到比赛冠军,里面所有做菜的人无论是亲自做的还是别人代做的都上了一道拿手菜。

但是按照女主角的说法,就算只是卖便当,不也很好吗?

不用非得每个人都要继承父业,成名成家的吧。

 10 ) 二十年,三部电影,文青导演陈玉勋的造梦历程

文/陈令孤出生于1962年的台湾导演陈玉勋,至今只执导过三部长片。

1995年的《热带鱼》豆瓣评分8.4;1997年的《爱情来了》评分8.1;2013年的《总铺师》评分7.3,票房破三亿台币,位列年度华语片票房排行榜第二。

中间,他还与其他导演合作过分段电影《茱丽叶》,以及短片项目《十加十》《海马洗头》等,但整整十六年都没有自己的长片作品,靠拍广告为生。

2006年,陈怀恩的《练习曲》激发了他重拍电影的梦想,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凭借《总铺师》重返江湖。

尽管作品不多,但是陈玉勋在影迷心中却人气很高,提起他仿佛就看到了那湛蓝的海洋和灿烂的晨光。

他的电影虽然也是台岛惯常的青春题材,但是要比张作骥、吴米森等阴沉型导演的作品梦幻,同时又比我们常见的商业青春片格调高雅,走的是情感治愈系的路子。

其整体风格可概括为:小人物在偶然事件中迸发出的生活价值感悟;亲人不亲和坏人不坏的黑色幽默表达;极具创意的想象力与多彩影像的搭配。

其中,他善于营造荒诞幽默的风格,承袭自台湾的喜剧大师王小棣。

王小棣出生于1953年,父亲是国民党上将王升,也就是2014年的口碑电视剧《北平无战事》中曾可达的原型,是蒋经国的左膀右臂。

王小棣从文化大学戏剧系毕业后,又去旧金山大学修习电影,1979年回台后创立了民心影视公司。

八十年代,王小棣编剧了王童执导的电影《稻草人》和《香蕉天堂》,从小人物的荒诞故事中解构大时代的伤痛,好笑好玩好看,余味无穷。

而陈玉勋1989年从淡江大学毕业后,恰好就进入了民心公司,和王小棣等人一起组成“民心编剧群”,创作了《佳家福》、《母鸡带小鸭》、《小市民的天空》等颇为轰动的电视单元剧。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的经验和人脉积累,陈玉勋得以在1995年拍摄了电影处女作《热带鱼》。

本片由当时徐立功执掌的中央电影公司和稻田电影工作室联合出品,而稻田工作室是1992年王小棣和制片人黄黎明成立的。

林正盛出演了片中的胖子绑匪阿庆,王明台作为副导演客串了一名警察,这两人后来都成为台湾青春片的中坚力量,林正盛执导了《美丽在唱歌》、《爱你爱我》等作品,王明台执导了《咸豆浆》、《含苞欲坠的每一天》等。

可见,台湾影视圈其实很小,相互间客串、帮忙、学习并由此踏上创作之路的例子比比皆是。

电影是一门营造梦幻的艺术,如果一部作品能把这种梦幻渗透到观众的情感中去,它的质量就不会差。

而陈玉勋无疑就是这种导演,他自称是一个文艺青年,常常用一些极富创造力的浪漫情节,启迪了我们对于生活的热情。

《热带鱼》中的小朋友志强喜欢做梦,认为自己是人鱼超人,独自去解救一个被绑架的小孩,没想到自己也落入绑匪手中。

但是和绑匪一起住在乡下的日子里,他却体会到自己家中没有的温暖。

《爱情来了》中的面包师,小时候和同班女生一起在公园中等待隐形人,醒来后发现女生不在了,以为她被隐形人带走了。

直到二十年后,他偶然再见到这位同学,回忆开始泛滥。

每天为她做不同主题的蛋糕,期待着她来购买。

《总铺师》中的少女小婉,从小讨厌厨师爸爸的油烟味,总是躲在纸箱里做各种幻梦,但是长大后她又不得不回到做美食的使命中去,从新理解了生活的意义。

从热带鱼到隐形人再到月球,陈玉勋总是通过某种象征意味的意象来承接自己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表达,让人感动流泪。

作为一名颇具个性的作者导演,陈玉勋作品中的互文也是很明显的。

《热带鱼》中的绑匪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坏人,反而成了喜剧意味的温情表达。

尤其是文英扮演的乡下阿姨,泼辣搞笑,她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

《总铺师》中貌似凶狠的催债者最后也转变了面貌,帮助小婉一起参加美食大赛。

杨佑宁在《爱情来了》中扮演一位推销员,四处游走推销东西,在《总铺师》中扮演一位料理医生,也是到各家推销自己的技术,角色特征极为相似。

同时,在这三部作品中都有对于台湾电视节目夸张风格的展现,如《热带鱼》中的新闻节目跟踪报道小孩绑架案,形成全民关注狂潮,《总铺师》中的美食评委们疯狂的言行,都是对于台湾社会媒体生态的一种讽刺。

《热带鱼》是一场奇异的旅行,喜欢做梦的志强在生活中也经历了一场梦。

《爱情来了》是一次浪漫的邂逅,三个人物在偶然中看到了爱情的曙光,因而改变了对生活的态度,但是结果并不都是想象中的完美。

《总铺师》是一场华丽的舞会,围绕美食竞赛所引发的各路人马的冲突和竞争,丰盛旖旎。

20年,3部电影,即使在陈玉勋退隐江湖的岁月中,《热带鱼》和《爱情来了》已经奠定了他文青舵主的地位,他对于厚重人物的塑造和浪漫叙事的把握,丰富了台湾青春片的内容。

但是毕竟16年过去了,《总铺师》的整体气质已经没有了《热带鱼》和《爱情来了》那种纯净的锋芒,诱惑于商业市场,变得浮夸。

然而,归来已经是惊喜,已经是胜利了。

2016年1月15日

《总铺师》短评

与其拍这种东西,还真不如拍《私人定制》。

7分钟前
  • Hushnore
  • 较差

不还钱,小心看电视找不到遥控器

8分钟前
  • 潘德君要增肥
  • 推荐

今年最好看的台湾电影 没有之一 第一次看台湾电影不快进 有种看了还想看的感觉就够了

10分钟前
  • さささちこ🍑
  • 力荐

有趣 台味 但是收尾的大戏太草率 可惜 这一点周星驰在华人里无人出其右

15分钟前
  • m2
  • 还行

好!看!大赞!

16分钟前
  • BBBALL || 进城
  • 力荐

无以复加。把其中任何一个动机发展下去,都可能是一段好旋律,难不成这就是菜尾汤的真味?欣赏无能。吴念真怎么掺和进来的?

17分钟前
  • 胖三儿
  • 很差

除了有点拖沓之外,都挺好看的。剪掉半个小时会更好看

22分钟前
  • 阿村
  • 推荐

有点承受不住。。。实在看不下去。。。豆瓣如此高的分数真的大丈夫么?果然神人真多啊~第一次发现台湾传统文化也能被拍的如此烂

25分钟前
  • 无恙
  • 很差

实在一般啊!唯一的亮点只有女猪脚的长腿了……

29分钟前
  • 南都小王子
  • 较差

一个没有一丁点控制节奏和推进剧情能力的导演,和一堆浮夸的弯弯演员,豆瓣给7分以上???

34分钟前
  • 土国全安
  • 很差

形式有余,底蕴不足

38分钟前
  • 將軍雪夜入蔡州
  • 还行

混乱

43分钟前
  • mountain
  • 较差

冲着预告里的美食看的,一句话就可以为这部电影下总结了“想做古早味,要有古早心”,形似而神不至,就算有我最爱的宝岛辣妈美秀姐也救不回来。除了美术部分不错,“藕香药泥”和当年的“齐天大圣会虎鲨”相比,绝对是完败。最近看了夏于乔两部戏,湾湾那么多不会演戏的女演员,她真的最笨拙,还难看。

47分钟前
  • 紅豆三年级
  • 还行

三八阿花吹喇叭~

52分钟前
  • Kaiko
  • 力荐

好欢乐

53分钟前
  • 左手的左
  • 推荐

没意思。

58分钟前
  • 可啦思刻…
  • 较差

搞笑又感动

1小时前
  • Pris方
  • 推荐

故事简单人物缺乏起承转合。人物就是断片的。因为我看台湾片所以我不会看见所谓的史诗喜剧之后的落差。不过热情洋溢着的是古早味。北京很多难吃的台湾馆子都打什么古早味,我只能说反正傻波伊多。

1小时前
  • 说你呢!
  • 还行

演员表演都不错。感叹曾经了新浪潮台湾电影沦落如此地步,靠这个四不像取得票房

1小时前
  • 金属
  • 还行

轻喜剧~可以有~

1小时前
  • 瘦不下來怎麼辦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