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惨,穷你连条狗都不配养,在某站看到解说影评下评论区都在讨论什么文明养狗倒是可以再深入一点,这不是养不养狗的问题,一个月几百块工资,一个狗证五千,什么人才能办狗证?
当然是能负担得起这五千块的人。
那么掏得起五千块的养狗人真的就爱护狗讲公德吗?
未必。
就是一种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穷人保不住自己的一点精神寄托,就像现在网上动辄“穷人不配生孩子”,穷是原罪的具象化罢了。
想起曾经有专家发论文提出要设计一种制度,实现生育指标的买卖,每对夫妻两个生育指标,想多生的可以向不想生的买生育指标。
既然都谈到买卖了,言下之意,穷人可以出卖他们的生育指标,卖给富人。
那位专家美其名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我只觉得彻骨寒冷。
很多评论感叹这样的片子现在可能过不了审,其实我倒是认为影片已经尽量温和了。
其实真实情况可能是老二拜托打麻将的朋友“找关系”,“熟人”随口一句话,老二的狗就回来了。
记忆中葛优早期演艺生涯中角色较为单一,不管是《甲方乙方》,《编辑部的故事》,《大撒把》,还是《顽主》,都是顶着个滑稽的地中海脑袋满嘴跑火车的主儿。
不得不说葛优碰上王朔,或者王朔精神的继承人冯小刚,确实是一绝。
这次的《卡拉是一条狗》,葛优破天荒戴上了软塌塌的假发,演了一个有十分复杂心理活动的小市民。
决定跳出原先人设的桎梏自然要选个好平台,《卡拉是一条狗》没辜负他。
从镜头设计上,《卡拉是条狗》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开篇,和老婆带着狗和画框外人物对话。
首先这个镜头把老式石楼梯的几何美感展现了出来,很美很有味道。
其次,它极其精妙地利用了楼道里常见的声控灯。
每次老婆讲话时,声音小,没底气,灯不亮,也就处于暗处。
相对的,没牵着狗的人,底气十足,一讲话灯就亮,时刻在明处。
4:53,本片一大特色,固定长镜头。
一个镜头设计好了不动,由演员动。
有几何美感。
9:00,老婆带着狗跑下地下车库,钻入死胡同,营造紧张感。
11:24,固定长镜头。
老婆因为丢了狗,得以坐在电梯里,却尽是悲凉气。
几何美感。
蓝色地电梯灯作为高光点吸引观众注意力。
老婆第二次开门突然站起来,却没来得及走出电梯门,让观众在一种悬念中等待第三次开门。
开门后老婆走了,镜头却没跟着。
电梯门关上,这次不会再开启,但是给观众以感觉它会开启。
精彩!
13:14,母子俩对话,为了让镜头有意思,把儿子支走去洗脚。
这样就不用使用特土的对着切中景。
两个任务在完全不同的色调和构图的画面里遥遥对话。
特有艺术性。
21:13,典型固定长镜头,主要人物在画面里来回行动,和画面外人物对话,推进剧情。
26:41,特别棒的固定长镜头,葛优彪演技。
特地把在同一个房间的老婆切到画面外,就葛优一个人来回找狗,同时和老婆对话。
如果是我拍,那一个短暂的老婆画面不会拍进去。
不过估计是在同一个镜头里要演出这么大的情绪转化,葛优也有点为难吧。
27:38,葛优和老婆在同一个画面,葛优静,老婆动,对话推进剧情。
下一个镜头,老婆洗拖把特写,水声巨大,流水是动,老婆的手也在动。
切回葛优,葛优扇扇子,画面没声音,静。
对仗!
29:25,葛优对厕所骂街,人物塑造!
高效且有趣。
42:09,固定长镜头,主要人物在半睡不醒,虚化的背景中次要角色产生互动。
43:53,漂亮的对话镜头。
两个人物对称,物品摆放也很有美感。
46:51,“后来一直没找人家。
”简单一句话,把两人关系勾勒得清晰。
54分钟,大特写,音乐变调。
幽默!
有张力!
结尾处,偏要四点多五分钟。
让观众等了一整部电影的重要时间点被随意地跳过了。
调皮!
戏谑!
后半段葛优和老婆在家吃黄瓜的对称对话和警局汽车开走的长镜头不细说了,下次拍片儿记得回来参考这部影片的镜头。
巴黎是座神奇的城市,在街头,都能捡到朱丽叶在床上,也有罗密欧。
大家玩儿的都是征服,在不停地互相征服。
有人用生命征服爱情,有人用爱情征服尊严,有人用尊严征服肉体,有人用肉体征服婚姻。
1985年的《情陷夜巴黎》还真不是个“饱暖思淫欲”的情色片。
它描述了爱情中最本质的鸿沟,精神鸿沟。
妮娜是一个精神上的朱丽叶,只有死了的罗密欧(昆汀)才配得上她的眼神。
无论你怎么睡她,你都是渣。
保罗,明白了之后,一边唾弃一边F-Kiss妮娜,天使般的脸。
北京也是神奇的城市,你亲眼所见的现在,是美若巴黎,你在电影里看到的过去,是北京也苦。
葛优、丁嘉丽、李勤勤、夏雨,2003年一起演过一部伪喜剧《卡拉是条狗》电影里的人物都活得憋屈,像狗。
屈服于穷,屈服于权,屈服于家庭,屈服于法律,屈服于社会。
而卡拉这条真狗,却象征着美好。
它是老二的柔情,它是亮亮的真情,它是玉兰的亲情,它是杨丽的友情,它是一条狗,不说废话,伴你前行。
《卡拉是条狗》Cala, My Dog! (2003) 导演、编剧:路学长《情陷夜巴黎》 Rendez-vous (1985) 女主演是,《红白蓝》三部曲的,朱丽叶·比诺什
老二,老大去那了。
用老二自己的话说,在外面自己都是变着方儿的逗别人高兴,派出所的小张,杨丽的前夫,5000块的狗证。
因为他没权,没钱,没关系,在老二眼里他们就是老大。
自由的厕所,只有在这厕所里亮亮才能换上彰显自己个性的喇叭裤,只有在这老二才能痛痛快快的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在这里一切都是和谐的轻松的没有人来管你,没有人和你争吵,但是走出了这厕所,老二还是那个老二,裤子那还是不能穿地。
老二的世界,用老二母亲的话说,活了这辈子,才知道这阳光也是分个人的。
母亲每天熬点药,饿了吃点面条,住着大杂院,不管这周围林立了多少高楼,生活是简单的。
而老二却不能,为了工作他要骑行很远的路,为了国家现代化他要加班赶制火车,为了家庭他要把每月微薄的收入交给媳妇,老二的世界慢慢在物化,但老二却是越来越瘦了。
卡拉是老二的快乐,卡拉变着方儿的逗自己高兴,老二觉得只有在卡拉面前才有人样。
老二是卡拉的老大,卡拉天生就知道老大是人,老二嘛还是要有老二样子地。
最后的悬念,卡拉和亮亮都被关了起来,卡拉是快乐,亮亮是希望,老二在寻找快乐的路上失去了希望,快乐和希望都没了,老二却还需要继续生活。
老二是想要快乐的,但他是老二,他没有能力左右自己的命运。
最后他把这摸不着的快乐说给在栏杆对面的亮亮听,他希望卡拉能像杨丽说的那样能回到他身边,老二只能与希望分享快乐。
影片最后路学长用字幕的形式把卡拉还给了老二,看上去老二结束了这段艰辛的寻找,但是亮亮接下去怎么样了却没有交代,希望留下了悬念,也许希望本来就是无法预见的就像影片最后是黑色的。
作品是自由的,作品却也是不自由的。
作者可以肆意涂抹他的作品,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
《卡拉是条狗》是一部漂亮的作品,故事就在一天之内爆发,冲突性强烈,其中尤其让我拍案叫绝的就是他儿子的那段节外生枝。
这是作者天马行空的发挥,整部电影被推到这份儿上也已到了顶点,最后的结尾该是如何的不用说也已明了。
如果电影结束在他老婆的那一个转身上将会非常完美,可导演最后竟还多此一举地打出一行字幕:卡拉于当晚重新回到老二家中,老二于次日去派出所给卡拉上了户口。
我说过,作品是自由的,可当作品已经成型,可当生活已经如此这般的呈现出来之后,结局可以说也已经被平凡的生活本身所规定了。
于是,作品到了这份儿上就不自由了。
对于一个我们早早就知道的结局作者却要打上这么一行字,嘎然而止,破坏整部电影的气氛,实在是太令我伤心了。
看这部片子,前奏很长,葛优在卡拉丢失之后,儿子试图去警局求情之后才出现。
这个有点违背我的猜想,我以为电影要先讲述老二和卡拉之间的深厚感情,有点像忠犬八公的样子。
但是不是那种俗套的剧情,而是俗世的剧情,让人总是想起生活中真真实实存在的画面。
挣钱少,遇到这种事情,要拿出私房钱,碍于面子,不肯向朋友借,不愿向母亲要。
曾经的麻友找老二借钱,老二自己钱少,但是又不想伤感情,假装没带钱,还有打气,拿出100元,2毛就省了,这2个细节实在是很体现人物的卑微,普通。
我坏坏地想,有时我也可以这样干来推辞···哈哈最让人难受的还是一直想要找回狗,但是去贩猫的市场买了一只上了颜色的狗,亏了300,还被抓上了警车,遇到狗贩子想要追回款,但是那钱已被警察给没收了。
起初夏雨不是不收贿赂的100么···╮(╯▽╰)╭偷鸡不成蚀把米,小人物,没钱没势,境地总是那么悲凉,我也是小人物,我的家庭也是小人物组成的家庭。
引起强烈共鸣。
当老二在家和老婆对质,商量要不要拿钱去办户口,老婆怀疑他和送他狗的女人之间是否有私情。
男人到中年大概有出轨的想法吧,但是又不能不顾家。
他们之间应该是暧昧,女人在热心帮助老二。
但女人离婚,跟前夫又吵架,富裕又怎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本来遇到的霉事就够多了,儿子为了义气让黄毛的肘关节鹰嘴粉碎性骨折了,被关进派出所。
一家三口相聚在派出所,多么讽刺。
卡拉没有吃葛优给的狗粮,这里我没看懂。
但是蒙太奇果然是个好东西,拍了上面的围墙瓦片,又拍了葛优那张急切又无奈,做贼心虚的面目表情,我只能说,葛优果然是适合演这样的小人物,出神入化。
谁没有遇到过那么尴尬的时候,窘境逼迫。
这让我想起了《偷自行车的人》,自行车被偷了,被迫去偷别人的自行车。
还有黄毛的家长,摔断了手臂,其实在我看来也不能全怪人家亮亮。
是他自己要去打劫胖子。
黄毛妈妈说自己孩子从小不缺吃的,那么富裕的家庭还能养出一个打劫的校霸。
为了面子,也为了不仅仅被1000块打发了,妇女的嘴皮子耍得挺溜。
最后,妈妈在杂货铺买烟,应该是准备去贿赂或者求情于黄毛家长吧,回头一看,押送卡拉的车却开走了,那时正是4:05分。
这部电影只演了18个小时内发生的故事,但是体现了太多市井小民的真实生活和无奈。
老夫老妻在家吵架。
我看不出老二是好脾气还是坏脾气,不过我很欣赏他不在家和老婆对吵,而是去厕所跺脚对着空气骂几句让心里舒服。
对,每个月挣多少,量体裁衣,可是狗是有感情的。
老二更多的还是放不下感情,但是更重要的是他只有在卡拉面前能享受一种中心,做主,被拥护的感觉,不再像在其他人面前(警察,上司ETC)那么卑微的感觉。
话说的很对,狗为了蹭吃蹭喝,就得把主人哄好点,可是人活了那么久,却不一定懂这个道理。
好吧,这是一部好片子。
我想起我的父亲与母亲。
没钱,但是还是要继续生活,遇到窘境要商量,会有计较,会有生气,会有吵架,但是最终为了整个家庭,还是要做出妥协。
正如这里面,老二愿意去买条其他的狗,而妻子默默取出了本来是给孩子上学,生病了用的钱来给狗办证。
90年出生的我,从前总不喜欢看这种小市民故事片,觉得自己以后长大后不会活成片子里的模样。
现在32岁了,才看懂这类片子里内涵三四。
偶尔,甚至还会很珍藏的配好可乐、薯片,一个人端坐好才正经的开始看电影。
这部葛大爷的片子,刚开始几分钟,就喜欢的不得了。
墙上泛黄的海报、红花洗脚盆、风靡青少年的拉伸器、打完鸡蛋然后刮刮干净。
这些符合那个年代电影正常的镜头,在2022年却考古般唤回了小时候的记忆。
拍摄的镜头很厉害,搭配合适的背景音,使得中途因为感觉有很强烈的窒息感,暂停了几次。
生活中的鸡毛蒜皮全堆叠在有压迫的短时间内,这种感觉太熟悉了。
旧房拆迁改造、托人办事时尊严被打的稀碎、胡同里的麻将相好,这些时代元素的设计太妙了。
因为这些元素,就实实在在的在我身旁。
其实电影不一定高高在上,让人在荧幕那不时闪烁的雪花中看到灰头土脸的人生,这种钳制感,真实地直击灵魂。
结尾黑幕上牵强的加的几个字,应该是怕已经长大的我们太难过吧,嘿,你瞅啊~连字体都不一样。
首页的影评,水平真心不高。
但因为时间发得早,获赞积累可占据首页,豆瓣这个影评机制其实不科学,更多优秀的影评都被埋没在后面了,绝大多数人不会翻后面的影评看。
不写长篇大论。
只说说电影里感觉有意思的地方。
官本位的中国,普通老百姓都是狗。
警察不仅仅是维护治安,这个群体在威权政府的统治下,成了一个有特权的阶层。
在与老二打交道的过程中,警察总是一副“狗主人”的形象,而老二,则点头哈腰像条狗。
影片开头,警察突击逮狗查狗证。
警察问“狗证呢?
”,那个遛狗的居民直接把挂在脖子上的狗证出示给警察看。
像极了听从主人命令的狗。
老二被跟狗贩子一起被关在警车里争吵要回被骗的钱,狗贩子无奈翻口袋告诉所有人,他的钱都被警察没收了。
老二跟狗贩子们,像极了被逮起来关在同一个铁笼子里的狗。
亮亮因为仗义帮胖子挡黄毛,把黄毛摔伤而被关进派出所。
铁牢笼里的亮亮,简直就是被警察逮起来关进笼子里的卡拉,也是一条无辜的狗。
那么,既然没狗证不合法规,那办一个不就得了?
影片交代的很清楚,老二一个月工资几百块,他的收入,也是大多数普通北京市民的收入水平。
而办个狗证,需要五千,老二存私房钱来办的话,需要存三年!
这个五千的费用是怎么制定的呢?
没有人来质疑,也没有办法和渠道来质疑,警察说了,办狗证交五千块钱,你想办,就得乖乖地交,不办,查你罚你没商量!
粗暴的法规并不会杜绝养狗现象,反而催生出贩狗行业。
敢冒风险贩狗,绝对不会是善茬儿,而且,风险越高,贩狗行业的利润就越高,这完全可以对标像贩毒、贩卖军火这样充满暴力和暴利的行业。
你出台这样的法规,到底是维持治安、促进民生,还是特么的中饱私囊、折腾百姓?
老二的妈,谈到因为房子采光权被侵占而获赔三千元,没想到原来阳光也能属于个人,那种捡到便宜的喜形于色,真的是把一种卑贱城市贫民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老太太活了一辈子,也没有自主拥有过什么啥,稍微得到半点合法的权利,就暴露出那种恶心的自私本色。
注意,这绝不是感恩的心态!
老二在宠物市场,背景是正在拆迁中的老北京四合院。
原来那时候好看的老房子挺多的,现在来北京,全都是高楼大厦,老北京的风貌真的是绝迹了。
流氓孩子黄毛,家境殷实,父母有钱有权蛮不讲理,欺负的就是亮亮这种出身于老二家的普通老实人家的孩子。
这幅情形,在中国大地上简直遍地都是。
贫富分化严重,底层百姓受富人的气,而且是代代受气。
阶级固化的现象,从那个年代就已经非常普遍了。
电影表面是在说狗,而实质是在说底层城市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
看到老二手里数没两下就完的工资,是如此的眼熟。
找个地方藏起一点,其实藏的是自己对生活仅存的一点点奢望,可是,就这一点念想到头来也不得不放弃。
看老二,如同看自己。
颓然的背影,走过班驳的旧楼道,回到狗窝一样的小家;看他,派出所里点头哈腰,无所是从的模样,如同自己的无根与无助。
“只有在卡拉面前,才觉得自己活得象个人!
”为了卡拉这条不起眼的小狗,他的生活全乱了套。
看着看着,笑,然后眼里竟有泪。
佝偻的脊背,蓬乱的头发还有邋遢的衣服,走上街道,葛优饰演的老二就很快消失在来往的人海里,这是草民的日子啊!
让破坏环境与观众心情的无聊大片见鬼去吧!
我们需要在平实的电影里找到似曾相识的自己,看清似曾相识的生活。
提起黄瓜,大概每个人都熟悉的不得了,就像看到天天朝夕相处的老婆般没有新鲜感。
关于黄瓜,字典里的注释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有卷须,叶子互生,花黄色。
果实圆柱形,通常有刺,成熟时黄绿色,是普通蔬菜。
黄瓜最基本的功能当然是食用,至于您是喜欢拌着吃还是炒着吃那是您的自由,只要愿意,您甚至可以炸着吃。
不过这些都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畴,我想谈的是黄瓜在电影里的功能。
作为电影的道具之一,黄瓜在不同的影片里自然也会有不同的功用,而通常来讲,黄瓜在电影里的出现都是与草根阶层密不可分的。
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里有这样的镜头:老二和他的妻子一边一个坐在餐桌旁,每人手里拿一根黄瓜,很用心的吃着。
他们吃的很投入,沉浸在咀嚼的快感中。
葛优和丁嘉莉的平民气质与作为道具的黄瓜相得益彰,使整段戏弥漫着浓重的生活气息,相当出彩。
《十七岁的单车》里,农村青年眼睛直直的看着对面豪宅里的美艳女人发呆,这时一根黄瓜伸入镜头,表兄问他:你吃吗?
见他摇头,表兄便狠狠咬了一口,自顾自的大嚼起来。
那咀嚼的声音如此鲜活,以致我们在银幕下都能体会到他的清爽与满足。
也许是注解中“普通蔬菜”一句决定了它的平民特性,在电影里手持一根黄瓜大口咀嚼几乎是位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的专利。
很难想象将“赌神”高进手边的巧克力换成一根黄瓜会是怎样的情形。
导演们不约而同的将黄瓜作为表现草根阶层生活的重要道具与标志,也许是基于“把蔬菜当水果吃”的平民生活特征。
当然,这恐怕也仅仅是一种艺术层面上的代表而已。
虽然从未在电影里见过富翁们生吃黄瓜的镜头,但在现实生活里他们未必不吃,也许比尔·盖茨就是一个极度狂热的黄瓜爱好分子。
我只是说也许。
不过黄瓜在电影里除了充当表现平民生活的象征之外,似乎并没有太多别的作用。
记不清名字的一部电影里,女主角对热情的向她推销黄瓜的小贩怒目而视:你知不知道一个没结婚的女人买黄瓜是会被人说闲话的!
这大约也应算是黄瓜的另类用途之一吧。
路学长最高作,灰色的现实主义,中国人情关系的出色探讨。
卡拉这名字比老二可洋气多了
妻不如寡,儿不如犬,五千太贵,老二很烦……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不管笑与悲,卡拉也会OK!
周五夜,老老实实的葛优,当葛优还不是“葛优”的时候
结尾犹如含在嘴里阳痿
啥 這就完啦? 黃毛她媽真橫 明明就是她兒子搶劫打人自己摔倒 還敢把人告到派出所 胖子那孬種就不能出來說句話嗎?121022/那时候电影里的生活环境比较真实 不会让人看了心存幻想很多事 现在总喜欢把丑恶和美好可以放大 其实那个年代就是警察有些高傲 离婚女子会被说闲话 对方家长不讲理 自己的形象不够光辉 再吵闹不满 夫妻还是在一起好好过181214
荒诞的悲喜剧。在非国人眼里,这肯定不可思议吧。但我们已经默认了它的存在。寻找到回归,看似圆满但远未解决。磕绊的家庭生活,双不顺,只能从狗那得到慰借,是否有些无奈。社会浮影一一掠过,只交代无后来。在生活里隐忍,渐渐地也放弃了爆发。生活就像狗。不,还不如狗。
穷人惨,穷你连条狗都不配养,在某站看到解说影评下评论区都在讨论什么文明养狗倒是可以再深入一点,这不是养不养狗的问题,一个月几百块工资,一个狗证五千,什么人才能办狗证?当然是能负担得起这五千块的人。那么掏得起五千块的养狗人真的就爱护狗讲公德吗?未必。就是一种资源的不合理分配,穷人保不住自己的一点精神寄托,就像现在网上动辄“穷人不配生孩子”,穷是原罪的具象化罢了。
老二是条狗……
葛优和夏雨鲜有的几部垃圾之一
看得人特心烦特没劲就对了。。。从头到尾都没看见卡拉和老二的亲热戏啊。。。
3.5 当年看《长大成人》没有多大的感受,这部电影比长大成人少了许多的愤怒,多了许多成熟、圆滑和无奈,有一些地方还是值得细细品味。 就是对5000元办个狗证这事心存疑问。看片纪念一下导演。
这剧到底要表达什么呀。结束的猝不及防。北京小市民的生活。还行吧,就看看就好。
还是有点刻意了。
真实得吓人,好像自己就是老二,在昏沉的北京城里骑着自行车,灰头土脸地架着脚倚着椅背嚼黄瓜,拉上窗帘求欢,蹲在路边啃西瓜,对任何人赔笑脸以致睡觉时都会脸抽搐。逮狗一段不如宁瀛的《民警故事》。
不咋地
这狗通篇说的是卡拉,其实说的是老二,人情社会到处讨人欢心,想办事儿就得当狗呗。卡拉回来了,被生活磨平的那一角回不来了。前年我大姑家第一次办狗证,第一次一千块,拿着狂犬病接种证明还能优惠五百,没接种过的拿着狗证,可以免费接种一次。当年住平房的时候,家里有个京巴儿,正好赶上过这事儿。那时候城区五千块钱好像是事实,不过我们三环边上的好像也就一千块,那也没人上杆子办。主要那时候狗证办了,没有任何好处,看病买狗粮打针,该多少钱还多少钱。不过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政策确实管用,以前随便上街全是散养的狗,狗屎满地都是,咬伤人的多了去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居然是喜剧片……我真的无聊了一部电影的时间。
比较无聊 可能是不习惯葛优演这类片子
在看完有关流浪狗的纪录片后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