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再一次证明,哪怕一部电影平平庸庸,只要到了好莱坞某些预告剪辑师手里,立马生龙活虎,颇有大作风范,不知道是北美观众受够了这一套,还是因为他们熟知导演的功力,所以首周票房低到不能再低了,但北美的票房总是很难去揣测,有时很烂的片子也能赚个盆满钵满,很不错的片子却名利双失。
但就拿预告本身来说,至少我朋友看了后天天想着什么时候内地上映就去捧场,当然最终内地似乎也没有引进,毕竟我觉得她看到正片后会很失望,至少看上去和预告里展示出来的完全不是同一部电影但,你不能说它烂,至少它还挺有诚意,特效也不顺便马虎了事,情节也不至于沉闷无聊,只能说它平庸而已,剧情一般,音乐有违和感(一开始还是挺不错的,后来就乱套了),演技浮夸,部分情节还有点做作,打斗也不怎么出彩,不过看帅哥火枪手们(年轻和壮汉两位除外)的冒险还是挺不错的(至少我朋友看完预告后是这么想的)布鲁姆竟然只是个打酱油的,相当失望另外导演不知道哪来的巨大信心,竟然埋下这么大的续集伏笔值得赞一个的是那个Logo,非常拉风总体评分:3.5/5.0
Orlando Bloom 所饰演的George Villiers,即Duke of Buckingham在历史上可以说是个凭借男色上位宠臣。
George Villiers (1592-1628)一个minor gentry的儿子,从22岁当上国王James I of England的伺寝男仆之后,短短几年从被授予骑士称号到权力巅峰的十大公爵之一的白金汉公爵,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1984年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出版了一本书叫 Letters of James I of England/ VI of Scotland.书中公布了一系列James I的私信,包括他与George的信件。
在两人通信中,James I 称George为"My only sweet and dear child" "My sweet Steenie gossip"以及"My sweet boy".而白金汉公爵在回信中称James为"Dear Dad and Gossip"并自称"Your humble slave and dog"赤果果的女王和忠犬好么!
还有角色扮演倾向!!!
最受不了的是当我读这些信的时候,James I在信里称George为“sweetheart”而且说什么像爱老婆一样爱你,而且什么宝贝希望你早日回归爹地的怀抱(白金汉公爵经常在外替国王奔波)之类的话我都替他们脸红啊!!!!
而且这俩二缺还经常在书信里讨论对方老婆孩子!!!
还说要多一起聚聚!!!!
虽然我们教授说,严格来讲这两个不能算是同性恋,因为在那个时候没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之所以秘密通信只是因为,在当年,没有“同性恋”这个说法,人们对于同性恋的看法如同对于偷盗一样。
并不会指责是某人的人格问题,只会觉得某人并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行为,遵从了欲望,但是可以改正。
(这种观点很有趣啊。
)但是!!!
我觉得这俩货真的好肉麻!!!
我好想把这俩的信件全部打下来啊!!!
幕后制作 老故事,新手法 大仲马的代表作《三个火枪手》已经被无数次地搬上了银幕,这个故事既刺激又有趣,所以一直以来都是电影导演的心头挚爱。
如今,米拉·乔沃维奇的老公、拍摄了《生化危机》、《异形大战铁血战士》和《格斗之王》等动作戏的英国导演保罗·安德森也打起了《三个火枪手》的主意。
在他的“与时俱进”的改编之下,《三个火枪手》保留了原作的时代设定,但是在爱情戏和打斗戏方面将会做足文章。
于是原版的那个关乎于宗教改革的故事就演变成了一段帅哥美女的旷世大冒险。
对于这种商业性的改编,保罗·安德森说:“整部小说的内容非常紧凑,几乎是无懈可击的。
唯有一点啰嗦的地方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我就在想,这么一个跨越了好几个国家、历史背景这么丰富的故事为什么不能改编成一部动作片呢?
于是我就决定要把《三个火枪手》用现在的方式表达出来。
去掉了一些太过于啰嗦和恼人的情节和背景,把这部电影变成了一出冒险为主线的故事。
不管怎么说,一个拍电影的人总要对老的素材进行一定的新鲜的改动、或者是一些时下最时髦的设定,比如说动作场面,视觉特效,日本忍者的功夫,3D等等。
影片中出现了一个飞船,而且还有一些飞船互相射击的镜头。
这是电影中最大的道具了。
制作这个飞船的灵感来自于达·芬奇,他曾经设计过很多兵器,飞船就是其中之一。
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合逻辑的,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部冒险动作片,而且达·芬奇的那些天才的设计也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 打斗场面升级 吸引保罗·安德森改编《三个火枪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原著中有很多关于火枪手的打斗的描写,擅长于拍摄动作片的他,自然不会在这部电影里减少什么动作场面的数量。
非但如此,他还升级了很多动作场面的火爆程度。
比如说战船的互相攻击,火枪手们和米拉·乔沃维奇扮演的大反派米莱迪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场面。
不消说,这种拍摄的思维是在向着十余年前的《佐罗的面具》看齐。
保罗·安德森说:“影片中有很多动作场面,这些场面虽然以冷兵器的搏击为主,但是我还是在其中加入了很多其他的元素,比如说稀奇古怪的装置、到处乱飞的炮弹等等。
这些元素加在冷兵器的搏斗中,自然会让视觉效果上一个档次,而且还会更为刺激和惊险。
米拉·乔沃维奇在影片中的戏份最为吃紧,她的打斗戏最多。
而且,她还穿着17世纪的服装,有着大裙摆和泡泡袖。
这样的装扮演打斗戏,看上去绝对新奇和刺激。
米拉是一个很好的动作片演员,很多动作都不在话下,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她需要做的是击剑。
她对用剑搏斗并不熟悉,所以只有提前去训练。
几个月的训练之后,米拉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剑客。
那些冷兵器的搏斗,加上现在的电脑特效的辅助,看上去绝对是最新奇的体验。
而且我影片中的这些出色的演员,给了我极大的发挥想象和使用特效的空间。
” 演员阵容夺目 除了有米拉·乔沃维奇之外,《三个火枪手》中还有朱诺·坦普尔、卢克·伊万斯、罗根·勒曼和奥兰多·布鲁姆等明星加盟。
毫无疑问,除去保罗·安德森擅长的打斗场景和华丽的视觉特效与3D之外,这些演员班底就是影片最大的看点。
米拉·乔沃维奇说:“《三个火枪手》一直以来都是那种被包裹在动作元素之中的小说,现在拍摄它自然就要突出这种元素。
这部电影,的确是一部风格新颖的、特色突出的电影。
不仅仅是其中的打斗场面,更重要的是其中的娱乐性和很多设定。
我在影片中穿戴起了以往从来没有穿过的戏服,这是小说里的时代的设定。
穿上那些戏服,我顿时就有了一种时代的感觉,自然而然就进入了电影之中。
那些服饰、发型和化妆的确有助于我入戏。
” 罗根·勒曼,这个90后年轻演员在影片中扮演了主角达达里昂,对于电影的拍摄,他说:“这部电影很酷,而且我拍得也很爽。
里面有无穷无尽的打斗场面、冒险情节。
这是我最喜欢的东西。
而且保罗·安德森也希望找一个和角色年龄差不多的演员来扮演达达里昂。
在小说中,他的年龄是18岁,正好和我一样,所以他就找到了我来扮演。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的拍摄让我很过瘾。
”
“我不是牧师。
”“我不是淑女。
”“我有十分钟。
”……要勇于犯错、战斗、恋爱、生存……亲爱的,你可把我宠坏了,我都不知道怎么报答你才好。
“你知道我是谁吗?
”“你知道我是谁吗?
”“不知道。
”“那我们扯平了。
”“我知道阿多斯看上去冷酷又不友善,但别让表象蒙蔽了,在他内心深处……”“他就是冷酷又不友善。
”他们就是我的火枪手,要是给他们写赞歌,就要写成是四千个。
(4人打4000人……)不要再和主教大人的卫兵打架,要不就别被抓着。
“那您大驾光临是为了什么呢?
”“看你说谎时的双眼。
”“你总这么爱出风头吗?
”“只有星期二,还有遇到漂亮姑娘的时候。
”“那……你觉得我很漂亮了?
”“其实……是因为今天星期二。
”
这是个历史考据贴,带图版请戳:http://nevertown.blog.com/2011/11/16/大仲马毫无疑问是个出色且勤奋的写手,但他是否算得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说起来总让人感到犹疑。
中国人喜欢拿他与金庸相提并论——虽然受到世人的尊重和热爱,却似乎难登大雅之堂——可见通俗小说的尴尬地位跨越近两百年也未能有所改观。
据说在世时,大仲马曾因卑微的出身和下里巴人式的作品而遭到巴尔扎克的讽刺;传闻未必可靠,不过想想巴老爷子写的东西,我们自然不难理解他跟大仲马是多么不投脾气。
在当时的严肃作家里,雨果倒是大仲马的好朋友;去世132年后,大仲马终于进入先贤祠之时,也正是葬在雨果隔壁。
小说是不是一定要有思想?
是不是一定要给人启迪?
只是为了讲一个好故事,算不算是好的小说?
武侠、奇幻、科幻等类型小说,一向与主流文学是不搭界的,斯蒂芬·金如此热卖,我们也不敢说他是文学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除了马尔克斯之外一个比一个难读;奥罕·帕慕克就有本事把一活生生的谋杀案写得要多没劲有多没劲。
在莎士比亚被解读出诸多深沉哲理之前,他也是个爱讲黄段子的下九流剧作家。
活在当下,你要是悬念了,浪漫了,穿越了,英雄美女了,大团圆了,把故事讲明白了,似乎立刻就跌份了。
所以小仲马靠着一部半浪漫半现实主义的《茶花女》,得到的口碑完全不输他父亲三百多卷浩瀚作品里那些英雄主义的梦想。
言归正传。
大仲马与金庸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他们在小说中对历史的态度。
他自己毫不讳言:历史,不过是用来挂小说的钉子。
所以,没有人会以《倚天屠龙记》为依据来评价朱元璋,也不该有人把《三个火枪手》当成法国历史入门。
吊诡的是,无论你怎么鄙视,通俗小说的影响力依然具有不可预测的穿透性——特别是在跨越国境之后。
于是黎赛留在许多人眼中,就被定格成了一个热衷于权术的阴谋家角色。
这后果跟外国人通过还珠格格来了解清朝历史没什么差别。
钉子上的小说我们爱读,钉子上的电影我们爱看,你要是非说电影不符合小说原作,也未免有点五十步笑百步的意思。
2011版《三个火枪手》连飞艇都搬了出来,活脱脱一个加勒比海盗外传,搁不住都是为了看着过瘾,你非计较国王和王后的感情、王后和白金汉的奸情、康斯坦丝的年龄和婚姻状况、米莱迪和白金汉的关系,又是图了个啥呢。
虽说对着电影考据小说我不爱干,对着钉子上的货考据这枚钉子,还是有些意思的。
—————-钉子的分割线————–黎赛留《三个火枪手》里,红衣主教黎赛留是个脸谱式的反派头目,可能还没有米莱迪给人印象深刻。
事实上,若比较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性,黎赛留是当之无愧头把交椅。
甚至有人说:若没有黎赛留,就没有现代法国。
秉持君主权力至上、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黎赛留带领当时一盘散沙的法国突破哈布斯堡家族的封锁和天主教会的控制,在劲敌环伺的欧洲打造出了强有力的中央专制政体,留给光明王路易十四一个绝好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玩弄权术不可避免,外交手腕耍得不少,镇压民众毫不留情,打压异己是家常便饭,控制舆论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甚至有人说正是黎赛留发明了新闻审查制度。
因此,说黎赛留阴险狡诈、冷酷无情怕是不冤枉,但要如小说和电影中一般,说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为个人权力而牺牲国家利益,则大大有悖于史实。
“我的第一个目的是使国王崇高;我的第二个目的是使王国荣耀”,在《政治遗嘱》中,黎赛留曾如此自豪地宣称。
他是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
在国内,他打压教会和贵族势力,使君权达到巅峰;在国外,他极具前瞻性地成为现代外交第一人,为削弱对手无所不用其极,终于使法国在混乱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中成为最大的赢家,面对衰落的西班牙和陷入分裂的德国而坐享其成。
所以如果三个火枪手和达泰尼昂总是给他捣乱的事儿是真的,那到底是谁背叛法国呢。
在追求一个强大国家的道路上,身为教士的黎赛留肯定多次违反教条、教会利益乃至俗世道德;对路易十三的王后奥地利的安妮,他确实抱有敌意。
然而对法国和路易十三本人,依历史判断,他从无贰心。
路易十三事实上,路易十三虽然早年曾流放黎赛留,但在黎赛留东山再起担任首相之后,君臣二人便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或曰忘年好基友。
甚至在著名的愚人日事件中,当太后美第奇(这也是一个马基雅维利式的可怕女子)哭哭啼啼要求路易十三干掉黎赛留,朝廷上下包括黎赛留自己都以为他完蛋了,谁想到路易十三依然霸气地给他撑腰,转而流放了自己的母亲。
可见,路易十三虽然看起来能力平庸,却至少懂得用人不疑;而且从国家的角度看,他也颇具伯乐慧眼。
这位国王被称为“公正的路易”,且长期有同性恋传言;联想黎赛留对安妮的敌意和君臣二人的铁杆交情,真真让人不能不浮想联翩啊~~奥地利的安妮至于路易十三的王后、奥地利的安妮,由于她是哈布斯堡王室成员,法国劲敌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的女儿,所以黎赛留看她不顺眼乃至怀疑她对法国的忠诚是顺理成章的;至于因爱生恨的传言,恐怕有点离谱。
此外,安妮王后和路易十三自14岁达成政治联姻以来感情一向冷淡,基本处于冷宫状态,用不着黎赛留费这么大劲挑拨离间。
不过,这委屈她也受大了。
毕竟黎赛留和路易十三去世后,是安妮含辛茹苦为路易十四摄政,并重用黎赛留指定的接班人马萨林,终于把一个强大的法国好好地交到了路易十四的手上。
白金汉公爵英国白金汉公爵是查理一世的宠臣,著名的小白脸,公认靠脸蛋和口才上位,很难说有没有被潜规则过。
据说钻石项链的事儿有迹可寻,想想春闺寂寞的安妮,也没什么不好理解。
跟黎赛留相比,这家伙完全是个打酱油的。
火枪队《三个火枪手》的故事发生在17世纪,题目中“火枪手”一词为Musketeer, 源自“火绳枪”即Musket,一开始是拉丁文中某种投掷武器的名称。
小说中明显可以看出当时小型热兵器还不算很普及,被称为火枪手的国王护卫队成员大多还是以剑术闻名。
虽然早在14世纪,意大利兵器库清单中就出现了“小型手炮”的记载,但直到15世纪,笨重的手持火器以极其糟糕的精度和装填弹药时的繁琐出现在战场上时,依然需要与长矛兵混编,杀伤力虽大却不太具有实用性。
16世纪,以牺牲杀伤力为代价,加之燧发装置的发明与改进,火枪的体积和重量终于被控制在现代步枪的级别,真正开启了火器时代。
不过由于近身作战时灵活性太差,大部分骑兵还是会随身带刀剑。
路易十三创立的国王护卫队被称为火枪手,这些精锐骑兵人人都有好几把枪,有随从帮忙带枪和装填弹药,在当时等于是拿钱堆出来的。
他们一般是家道中落或有名无钱的贵族子弟,要么就是无权继承家族财产和领地的非长子,从小经历严格的剑术训练,加入卫队半是为荣耀半是为糊口。
战争时期国王护卫队是要上战场的,不过和平年代他们就驻扎在巴黎城内,若非国王召唤,尽可以四处闲晃,骄横惯了的他们也难免惹是生非。
黎塞留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压制贵族权力,对当时盛行的私下决斗予以严厉处罚,甚至处死了几位贵族子弟,所以小说中主教卫队和国王卫队之间的冲突是确有其事的。
至于几位火枪手和达泰尼昂,据说也有历史原型,只是在我看来无足轻重,相比之下我也没有兴趣去八他们鸟~最后,我曾经淘到过商务印书馆的《黎赛留传》,好看得很,可惜后来被人借走至今未还。
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回来。
很是热闹有趣,动作戏有趣,场景大胆,天马行空,极具想象力,非常有娱乐精神的一部喜剧片。。。
米拉·乔沃维奇的御姐味道十足,必须在续集给她加戏啊,怎么看她越来越觉得性感了,特别喜欢那双不算细的大美腿。。。
还记得童年的时光么?
那些单纯的无忧无虑。
不必担心时光流逝,不会焦虑又有多少任务没完成,班上哪个男孩子喜欢我我喜欢哪个都没关系,我依然没心没肺地跳着皮筋每日飞奔回家看动画片。
正因为很多的兴趣爱好都从小的时候埋下了种子,在日后时光的滋养中破土发芽茁壮成长,也终于变成了现在的我。
我现在看着今年加勒比海盗版的《三个火枪手》,思绪很自然地回到了小的时候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
我至今有时会不自觉地哼起那时的片尾曲“受了伤破碎的时光”,那是上小学四年级的我第一次深刻地接受爱恨情仇之类的东西,说起来好像很幼稚,但真的是“未曾湿过的脸颊湿润了”。
那时候接触各类影视资源的机会很少,每天晚上六点播过后,如果第二天是周末,我会老老实实地在电视机前等早上九点半的重播。
话说我至今仍记得当时的重播不一定是准点儿,如果有新闻之类的插播就会人为地截短动画片的播出长度,那时我真的会觉得委屈嚎啕大哭。
至今仍喜欢当时的那个设定,火枪手之一的阿拉密斯被设定成了女扮男装,她是我最喜欢的角色。
现在我看着新版华丽的科幻版三个火枪手,曾经的小孩子们都长大了,很多同学都结婚了,很坦然地准备过父母一辈的那种平静生活。
想起我初一时买的那本大仲马的原著,借给同桌在课上看,被历史老师没收,前去索要的时候被告知一句大跌眼镜的话,老师说“等我看完了再还给你”。
虽然确切地知道了阿拉密斯是标准的男人有些失望,外国名著真的是一本一本地买了回来,那时正值一个新的千年,站在千年的关口上,仿佛未来有无限的希望,阳光丝丝地沐浴在身上。
片中的达达尼昂被告知,孩子你最大的错误就是看多了故事,所以相信那些所谓忠诚、荣耀的空话。
曾经火枪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让我们觉得最帅的口号,直到所有的人都承认了自己的平凡,绝不会生活在一个充满传奇的世界。
当黎塞留要求火枪手们效忠的时候,仍是达达尼昂说道:“Maybe one day,not today。
”让我们多保留一刻孩子般能够相信童话的纯真,即使很清楚某一天我们会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向世俗潜规则完全屈服,但那不是今天,不是现在。
不过既然进入一行就得守一行的规矩,我已经不能不负责任地说能讲个好故事就是文学,但也确实一直在思考我们所谓的“精英-经典”文学是不是就要自己把自己推向死路,从感受式体验变为智力游戏?
这难道不是苏珊•桑塔格所说的“智力报复艺术”的形式之一?
我不想取消“讲一个好故事”成为文学经典的权利。
所以我特意挑了一个极热门而又极冷门的作家作为我的题目,算是为自己花痴般地热情正名。
11版《三个火枪手》的片尾曲倒是相当好听,歌词唱道“When we were young”。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可以大声说爱大声说梦想;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从不怕跌倒失败未来总有希望;当我们年轻的时候,受了再重的伤都相信可以痊愈死亡离我们很远;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肆意挥霍着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欢笑我们的眼泪,我们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我们最爱最怀念的那些人,他们年轻的生命璀璨如流星划过夜空,我们背过脸去不去看英雄垂老美人迟暮朋友背叛情人离异。
我们希望故事永远不要结束,但又希望它彻底终结在那最美好的一瞬间,“他们从此以后一直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约翰逊博士说过,文学能够使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或者说,更好地忍受生活。
或许这才是我们忘记许久的文学的真谛。
看到那么多人吐槽柯南变超人啦,火枪手变加勒比海盗啦……其实我也是吐槽大军中的一员。
但吐槽归吐槽,我愿意从最单纯理想的角度来理解导演编剧的想法,正如片尾曲所讲述的,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个不切实际的童话,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可以无保留地相信那些美好的存在,只是现实逐渐逼迫我们否定了它们。
我们会被某几句歌词所感动,不仅仅是其中怀旧的成分,而是即使我们彻底放弃了年轻时单纯的美好,我们无法放弃对那份美丽的真心向往。
至于这种向往最终导致“成人之美”的平和还是某种“得不到就要彻底毁掉并否定其价值”的变态就不是我所要考虑的了。
反正我是愿意给《三个火枪手》这样的片子打四星,仅仅为了它华丽的形式效果。
有哪个有理智的人会刻意去贬低一个童话的情节简单么?
我觉得那个主角的小孩子也挺可爱的啊,不过就是他太过符合主角定律了,人品不出众没多费力气好处都归他。
可有的时候我们就是愿意在年轻人身上堆积幸福,我们愿意赋予他们拥有一切美好的权利,以弥补我们逝去了的无法挽回的青春幻想,父母总是试图在孩子身上看到希望。
非正常的社会才会扼杀孩子的笑容。
最后我承认自己仅仅是又被一首歌感动了,附上歌词和链接。
看过《黑塔利亚》与《是,首相》中明确吐槽的英国外交政策之后,英法两国掐来掐去怎么看怎么有爱,话说我就是一个紧记百年屈辱史可又不可就药地喜欢英国文化还超喜欢看英法文化互掐的矛盾集合体。
德国那个家伙太严肃了,经常不得不敬而远之。
When we were young the world seemed so old 当我们青春年少时,感觉世界似乎过于苍老 Careless and cold 无情与冷酷充斥其中 We did what we were told in our lives 我们按照叮咛嘱咐过生活 When we were young 当我们青春年少时 Had the world by the tail, good would prevail, starships would sail 仿佛世界在握,以为正义必胜,飞船也必将遨游太空 And none of us would fail in this life 谁都不会拥有失败的人生 Not when you're young 至少在青春年少时不会 We were drawn to whoever could keep us together 我们会因某某而惺惺相惜 And bound by the heavens above 被抬头可见的天空所禁锢 And we tried to survive 我们也曾痛苦挣脱于 Travelling at the speed of love 转瞬即逝的懵懂爱情之伤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青春年少时 When we adored the fabulous 当我们沉浸于美丽的童话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无知时 We were the foolish fearless 我们曾因无知而无畏 Never knowing the cost of what we paid 却从不知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Letting someone else be strong 才能使旁人变得更坚强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轻狂时 In a moment of grace 美好时刻的感受 A long leap of faith 形成了永久的信念 There's still more glorious dawn awaits my life 我的人生还会有更璀璨的黎明来临 I'm here with the lovers 我与我爱的人同在 Then we burned the bridges we're crossing over 我们点燃一路走过的木桥 Just to see the firelight 只为看那绚丽夺目的火光 And the innocent are getting over being old tonight 当年的天真烂漫经历重重,在今晚日渐成熟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青春年少时 When everything was what it seemed 当一切事物看上去一如既往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无知时 And everyday was how we dreamed 每天都如生活在梦境一般 Never knowing the cost of what we paid 从不知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Letting someone else be strong 才能使旁人变得更坚强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轻狂时 And when you look at yourself tonight 当你今晚凝望自己 Are you someone you recognise? 还是那个曾经认知的自己吗?
You can take back what you've given away 你也许可以挽回曾放弃的一切 But it must be the last time 但这是最后一次机会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青春年少时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无知时 When we were young 当我们年少轻狂时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青春年少时 When we adored the fabulous 当我们沉浸于美丽的童话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无知时 We were the foolish fearless 我们曾因无知而无畏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轻狂时 We didn't know it wouldn't last 我们不知青春不会常驻 Wooaaah when we were young 喔……当我们年少轻狂时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3NjgzMDcy.html
当,小国王第一次出场,我的感觉:我靠,这完全就是个傻逼嘛。
当,小国王第二次出场,感觉:半个傻逼,有点孩子气。。
当,小国王第三次出场。
我擦!!
你要不要这么萌啊??
你要不要这么萌啊,小陛下。。???
好吧,我完全被您搞糊涂了,,暂且把您化为 大智若愚这一分类里吧。。
总之,国王很萌。。
爱穿新衣服,爱小巧聪明的王后。
爱和白金汉宫比美的傲娇小国王。。
萌死我鸟。。。
抛开原著剧情而言。。。。
这片算还行。。
场景很大气,景色很宜人。
服装很精致。
皇宫很豪华奢侈。。。
很喜欢看关于欧洲的一些影片,特别是描述中世纪时期的英国,法国电影及电视剧。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1、奢华而又庄重高贵的场面。
那些经典迷人的服装,奢华而又庄重的宫殿建筑,有正太有大叔,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那天仙般的女主角。
特别的要说一下女主角,奢华性感的服饰披在那美丽动人的身体上,两个又白又圆又大,水灵水灵的胸器能刺瞎男观众的眼!!!
2、欧洲的礼仪也是令人崇尚的。
欧洲的代表性国家,英国,法国,都是很注重礼仪的国家。
男的都有绅士风度,女的都是那么lady。
对于礼仪这点,很值得我们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气质。
3、了解欧洲历史。
虽然名著改变过的会有些出入,但是对于没有读过名著的观众来说,看电影也不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吐槽一下这部《三个火枪手》优点以上三点它全占了,至于不足吗,确实有一些。
1、剧情有点让人觉得傻傻的。
只要把那条项链扔了或者毁了不就彻底达到阴谋了吗?
干嘛还抢来抢去,红衣主教的手下把它拿到手后即使扔下飞船,也可以完成任务,达到目的。
可居然又愚蠢的决斗,还驾驶飞船进入乌云,愚蠢的人无可救药啊!
2、男主角达达里昂太过表演了,反倒让人不是很喜欢,由于他长得太正太了,这点还是可以原谅的。
毕竟,帅哥都喜欢出风头。
3、飞船打斗时候,那个炮弹轰炸飞船的场面,道具假的有些明显了,破坏了电影整个场面的美感,真实感。
整体说来还不错,不过就我看过的最经典的《傲慢与偏见》差了很远的距离。
本片是夫导妻演米拉夫妇组合除生化危机系列之外的又一部商业巨制,向来hold住fashion潮流的米拉夫妇这一部电影也是噱头不断,热点频出——从“福尔摩斯式”的蒸汽朋克风格,到奥兰多布鲁姆,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和罗根勒曼等明星的众星捧月,再到对名著大刀阔斧的商业性质改编。
《三个火枪手》直到上映之前,一直都很hold住热点。
可在上映之后,影片遭遇的压倒式的恶评,以至于影片全球票房刚刚破亿就只能惨然退场。
对于这种卡司阵容的商业大片,可以用彻底惨败四个字形容了——想想看,连绿灯侠的全球票房都有两亿!
但本人虽然对本片不报以任何希望,但还是经不起明星的诱惑,再加上正好有时间,还是忍不住去电影院看了。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影片倒是比我想象的要强很多,至少能确保我能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心情。
确实,本片基本上就可以归结为米拉等明星的pose秀,但这场秀极具美感:英姿飒爽的动作,精细典雅的服装,奢侈华美的布景。
从宫廷到空艇再到密室,从斗剑到枪战再到爆炸,还有年轻的路易国王卖萌。
我保证,全片可以满足你的视觉需要。
……聊了这么多,再绕回题目吧。
本片挨批,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对原著肆无忌惮的改编。
把原著一波三折的悬念改成了无脑的爆米花。
确实,本片的编剧很弱。
但是大家想一想,《三个火枪手》原著的特色是什么:改变历史,娱乐至上——这不正是本片所做的么!
本片将这一特点无限放大,降低了国王的年龄,把白金汉从情痴变成了阴谋家,增加了空艇的设定,还有必须的——给了米莱迪增加了许多戏份,谁要米拉是导演了老婆嘛!
导演保罗对自己的老婆可谓是分外上心,使米莱迪成为了全片最出彩的角色。
而其他角色就没有如此好运了。
已经砸掉了波西杰克逊的罗根勒曼小帅哥,在本片中成功的以毫无亮点的造型和弱到爆的气场毁掉了达达尼昂——不过也怪不得他,在如此强大的星光之下,他还能有多少存在感呢?
这个绝对是到目前为止最萌的放过皇帝了。无锡新世界影城。@oMAYOo
窝稀饭那个小国王\(^o^)/~
故事还是挺紧凑的,还算可以吧
想着华丽+3D技术就能拍出好电影吗?我不知道是电影院放映技术的问题还是他们拍的本身问题,全景为什么都是虚的?各种所谓大场面都很一般啊...故事讲得也不是特别好啊,虽然还会那个老故事...国王、王后和主教永远是最有戏的,每个版本都是。
一群帅哥。我喜欢。
爱大仲马,爱美人
全程憋尿,剧情挺无聊的
影片的最大亮点其实在于,萌王萌后之间竟上演了一出羞答答的纯朴爱情。国王对穿衣的颜色控,王后对于捕获国王倾心的小心思,这些小段子让“三个火枪手”的潇洒动作戏黯然失色。
居然遇见<罗马>中的他
只为华服和美女也值得一看
我喜欢萌死人的国王
剧情其实及格了吧 其实就是穿的难看了点罢了 乔沃维奇实在不觉得适合这种角色
群魔乱舞的一部片子,不喜欢这种脸谱化的电影,人物刻画就是定式的,没有人性的发展,不算好片。
只用女主角一个人就可以撑起整部电影,三个火枪手纯粹就是出来打酱油的吧。
剧情灰常扯淡,还好最后的空中飞船大战看的着实过瘾,撑起整部影片。女主是生化危机女米拉·乔沃维奇,难怪看的眼熟。。。卢克·伊万斯和奥兰多·布鲁姆影片中我傻傻分不清,囧。猪脚该是小年轻,三个火枪手只是陪衬吧,套了个电影名
宝贝 这一场你也在
蛮做作的
一部平庸的作品,誰知第二部能如何,請繼續狗血橋段。
绝壁大烂片!!!坑爹的3d,不戴眼镜也能看~搞3d版有意思嘛?!!!看到一半瞌睡了,很好,今年看过的最烂的电影,没有之一~~~
挺幽默的一部影片~带有一些科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