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集看完,四个字总结是:不负期待。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原著我看过多本,其断案故事是融合了中国公案小说和西方侦探小说的一种独特存在,结合两者所长,既不脱离古代东方的风土人情,又兼具了欧洲古典推理的抽丝剥茧,在一桩桩案件的连缀间,树立起“唐朝第一神探狄仁杰”的形象。
不过在看剧之前,我也还是有些担忧的。
高罗佩笔下的传奇,均由独立篇目构成,多数均以“某某案”为书名,这会造成受众对案件的印象,要大于对书中具体人物形象的印象。
但在影视表达上,最好要有一条主线,埋下勾住观众追剧的长伏笔,并且塑造一批具有成长线索的人物。
较为惊喜的是,剧前四集基本完成了这些步骤,立住了几位核心人物,埋下了一些暗扣。
让我尤其满意的一点是,虽然本身是古装悬疑探案的类型剧集,但这部剧在整体质感上走写实风格,从场景布置到服化道都细腻可感,摒除如今许多古装剧热衷使用的大白光,角色们的皮肤质感与生动表情纤毫毕现,每位登场者也较好地呈现出人物本身的心态与状态,并共同构成了一个足以让观众信服的影视内场域。
本剧一开场,就以一桩“明珠失窃案”来展现狄仁杰其人的独特之处。
和历史上许多名侦探不同,本剧里的狄仁杰是一个文武双全之人,他在“明珠失窃案”里就同时展现了自己不凡的拳脚身手和聪慧过人的头脑。
这样的形象,具有差异化,让观众眼前一亮。
当然,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样立人物,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光芒都被主角一个人吸纳的时候,容易让观众对他产生距离感,并且变得不那么信服:“世间怎会有这种完人”?
不能塑造完人,就需要给这个角色赋予软肋。
前四集里,我们看见了他的童年阴影,看见他手足无措时周围人的雪中送炭。
狄仁杰是神探,但情节也赋予了他柔肠寸断的时刻,催使他不断成长,主动去抽丝剥茧,揭露真相。
从谋篇布局来看,本剧走的是一种反升级套路的模式。
第一个单元的案件是“凤印案”,事涉庙堂,直接牵连起最高级别的众多利益链条,同时也是因为身处权力风云,狄仁杰得以展现他刚直不阿的那一面。
这样的能人,庙堂要用,但又不能重用,因为他在初出茅庐的这个时期还太“硬”太“直”,所以他是以一种游侠的状态登场的,得到皇后赏识后,也只会做不大的官,去远离京城的地方,解开世间奇案。
和一级一级往上爬,最后渴望被庙堂重用的那种主角叙述模式不同,本剧里的狄仁杰,可能是最松弛、最不羁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最“没有班味儿”的狄仁杰。
除了没有班味儿,这部剧里的狄仁杰,从开场就有一副侠肝义胆,有一股自带的悲悯。
在穷苦人聚集的客栈里,他智断明珠案时,能够准确地说出每个来考科举的人,究竟有着怎样坎坷的身世背景,说明他在客栈的时日,悉心关注过每个人的不同状态,也正因为如此,他会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给穷到只能喝水的书生。
在排除了多数人的嫌疑后,他又对有盗窃动机但心有苦衷的逃兵格外照拂,特别为他向官兵求情。
而后续的剧情里,我们得知,他自己也算是家道中落,非大富大贵之人。
在自己尚不能完全自保时,仍要帮扶他人,这一颗热心,足以令我们感受到狄仁杰深入民间疾苦的侠义情怀。
其实狄仁杰这个人物,有意思的地方也正在此处。
某种角度来说,狄仁杰也是高罗佩自己形象的一个投射。
作为外交官,高罗佩对自己职务的升迁追求不大;作为汉学家,高罗佩对环绕着自己生活周遭的中华文化兴趣盎然,不然他也不会用“祥云”“漆画屏风”“玉珠”等中国元素作为各种案件的重要道具。
这样一位专注江湖趣味的小说家,他笔下的狄仁杰致力于激浊扬清的案件推理,而不是汲汲营营于朝廷里的升职加薪,表达了他务实而不逢迎的个性,也恰好塑造出了一位民间渴盼的那种,惩奸除恶,不避权贵,一心为民请命的正道侠义之人的形象。
从目前播出的剧情及预告来看,青年狄仁杰要成长为后世熟悉的那位狄仁杰,还会历经许多桩重要案件,会辗转多地追寻线索,也需要同步探索他自己的阿爷当年为何投湖等身世谜团。
而他从西域带回来的马荣和乔泰兄妹,也会逐步成长为他的左膀右臂,从生涩草莽的江湖人士,逐步变成足以与狄仁杰肝胆相照的至交知己。
所以这部《大唐狄公案》,事实上应该也是一部《大唐狄公传》,它的逻辑告诉我们:狄仁杰不是天降清官,他有他走过的坎坷,遇过的险阻,而最终他是否能够成长为历史上万人敬仰的人物,其实还需要自我的历练与后世的评判。
其实在“明珠失窃案”里我们就看到了一丝他的无奈,嫌疑人中的那个逃兵,他想保,但他人微言轻,且律法在前,他实难保住。
聪明人不可能仅靠聪明庇佑天下人,我期待后续的剧情里,他在案件里周旋,在人情世故里敞开心扉。
独行固然很酷,但一个清明的世界,没有盟友,定难达成。
1.主角太套路了。
主角狄仁杰非要表现那种不羁的形象,还加了父亲自尽的伏笔线,好多影视剧主角也有这个套路,不能换个别的么,按原著拍不就行了?而且周一围之前在绣春刀里也差不多是这个吊样,不能按原著演个严肃的正直的儒雅的智慧的心系百姓的形象么?
2.配角太套路了。
洪亮管家+慈父+婆婆妈形象,这在其他影视剧也是常见了,按照原著拍,洪亮是一位忠实的仆人+参事,对狄仁杰言听计从,主仆关系十分清晰及严肃,在破案环节会尽自己所能辅助狄仁杰,绝不多嘴。
还有两位跟班,这又是好多影视剧里常见的,非要努力去表现关心主角,插科打诨加戏过分。
如果按原著拍该多有人物弧光啊?
人家原著两位原是绿林好汉,被狄仁杰降服愿为狄仁杰拼死效力。
人家两位也是不多嘴啊,办事利落,冲锋陷阵,叫狄仁杰是叫大人的,主仆关系十分清晰严肃。
哪像剧里两位废镜头辣么多啊?
人物弧光不是靠BB的,有时候不讲话只做事也能让人记住你。
而且原著里马荣是男的,身强体壮,武功高强,是冲在破案第一线的人,经常身处险境死里逃生。
可能剧组觉得主角团都是男的没有女性角色,拍出来缺少平衡感。
但是这里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原著的案件里有许多女性角色,各有魅力,要是把这些角色拍好,完全可以让观众记住啊。
3.案子太套路了。
狄仁杰在客栈,犹如神一般把客栈所有人分析了个遍,这又在其他影视剧似曾相识,好像表现主角NB只能用这一招。
第一个案子张嘉益和武则天一出来就猜到十有八九了,非要第一案搞那么隆重,而且毫无逻辑毫无悬疑感,想排面想抓人眼球,结果毁了观感。
第一案就应该从中切入,而不是从头介绍,比如直接把四漆屏做第一案,那些配角洪亮两个跟班根本不用浪费镜头去介绍,只要把镜头对准案件就行了,这些人围绕案件去做事去说话就行了,人物弧光随着案子的进展自然而然就能散发出来。
4.场景太套路了。
建筑太新了,好像刚让保洁阿姨连夜把横店擦了个遍。
衣服太新了,好像昨天刚洗了烘干的。
街道太干净了,好像清洁车昨天刚冲的。
灯光太明了,好像昨天刚买的100w大灯泡。
一个字: 不真实啊。
参照其他古装剧,大宋提刑官,雍正王朝,即使之前的神探狄仁杰,场景都有古朴自然质感,一看就能让人带入当时的情境。
现在这部剧,我感觉那些角色穿着古装在横店旅游啊。
暂时就这么多,主要还是案件情节,这一个最重要的元素抓住就行了,结果剧组偏偏这个不抓或者没能力抓,非要抓其他乱七八糟的元素,本末倒置。
本指望能靠这个剧打发过年的无聊时间。
但看下来真是和那部黄轩的奇幻剧一样,看得出来在剧情之外的地方花了很多功夫。
可关键的,导演编剧真的不知道怎么把握设计悬念,怎么铺排进度。
加上老套的人设,真的是乏味之极。
我还是等唐朝诡事录2,或者莲花楼2吧。
这俩不管有多少离奇的设定,但是至少剧情紧凑,悬念迭起。
连续看了好几个星期追平了,目前看完了18集,剧里狄仁杰考取了功名,得到了任命,一路奔波,从长安辗转到蓬莱,然后又来到了兰坊,共发生了五个案子。
总体来说,辗转多地实景拍摄,画面视觉效果真的很不错。
镜头里,一开始是长安繁华的市井烟火和激烈的权力争斗,然后是阴雨连连的蓬莱海滨小镇,多宗诡秘案件频发,波涛汹涌的大海也是权力争夺的场所,接着是兰坊西北沙漠黄沙滚滚。
画面质感很好,偏复古色调,审美不错的,运镜流畅,节奏很快,每个案件大概三四集就讲完了,非常快速地切入到下一个案件。
一开始不是很适应这个游侠版的狄仁杰,但随着剧情渐入佳境,慢慢看习惯了年轻版的狄仁杰,意外地觉得会武功的狄仁杰还不错,特别是12集在大海沟里跟侯愈发生激烈的打斗时,旁边海浪翻飞,武打场面很好看,文武双全的狄仁杰让人觉得很酷。
剧里的狄仁杰相对来说,是比较年轻的狄仁杰。
其实我当年看高罗佩的原著时也很疑惑,因为书里狄仁杰无论去哪里都只是个县令,去蓬莱是县令,去浦阳也是县令,后来去了大西北的兰坊好像也是县令。
在大家的印象中,狄仁杰可是当朝元老,怎么可能是区区小县令呢,他不是位高权重的当朝宰相吗?
看剧之后,有点想明白了,因为故事发生时所处的时期不同,我们常常看的,包括小时候看的小人书里,主角都是年事已高、身居高位的老年狄仁杰,但在这部电视剧里以及在原著里则是刚刚走上为官之路的青年狄仁杰。
周一围呈现的狄仁杰跟我们固定印象的狄公还是有不少差距的,比如他竟然会武功,出乎意外地是个文武双全的高手,从角色形象上看,他更像是一个游历多地、经验丰富的游侠,而非我们印象中科举出身、只会动脑不会动手、文质彬彬的文臣。
但这是对的,因为原著里狄仁杰就是武功很厉害的人,例如在上海译文出版社《黄金案》第二章《恶斗中断未分胜负 举杯欢饮从此结盟》里,马荣、乔泰拦路抢劫狄仁杰,而狄仁杰与之相斗时,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狄公虽然习武多年,但是要说在武场外与人真正打斗,这还是生平头一遭,只觉十分快意。
”没错,狄仁杰就是一个武功高手,原著中对此确有多处描述的,就不一一列举了。
狄仁杰会武功,谁都挡不住!
会武功的狄仁杰才是爽文大男主,代入想一想简直不要太爽哦,虽然现在只是个小小县令,但以后是宰相哎。
所以马荣、乔泰与狄公原本是半路上不打不相识而结交的绿林好友,他们在狄公从政之后做了狄公的当差随从,而洪亮不一样,洪亮原是太原狄府的一名老家仆,从小就悉心照料狄公,狄公无论去哪里,他都跟随襄助左右,忠心耿耿,既能督管家中一应事务,又能出谋划策,十分得力。
在每个案件里,最后关键时刻黄金案雇船、雨师传说带来关键人物等等,洪叔在案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倘若没有洪叔,只有狄仁杰一个人也是难以成功的。
悬疑的尽头是波谲云诡的权力斗争电视剧故事开始的时间是656年,彼时新皇后刚刚册封一年,而游历归来的狄仁杰,尚未参加科举考试,直到35年后他才能登上宰相宝座。
剧集一开始就用一个明珠被盗的案件来铺垫,狄仁杰记忆力超群,各种细节观察仔细并铭记于心,可谓明察秋毫,而且逻辑推理能力强,一出手就让人觉得他身手不凡、有仁心,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断案能力。
皇后与狄仁杰有点千里马与伯乐的感觉,皇后欣赏狄仁杰的才华,也会给他的才华一个充分施展的机会,两人之间的互动也是很有张力。
1)凤印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凤印案中,对皇后反对派很多都坐不住了,纷纷给她造点事由好把给搞下去,“天谴”自然是最好用的借口。
反对派处心积虑地制造出很多看似天谴的案子,用来反对她,不过皇后能够上位自然是有其能够上位的理由,她当然不是吃素的,反手就把反对派制造出来的各种“天谴”案子利用起来,还自己制造了“天谴”案子送到反对派手边,生怕他们不会用。
反对派正沾沾自喜拿到了把柄时,皇后却利用狄仁杰来查案,将反对派一网打尽。
一旦反对派落网,承认了所谓天谴案子都是人为制造的,那么这样一来,就几乎把前后所有的天谴案子(无论是不是人为制造的)都给洗白了,皇后这一手果然高明。
不但能把所有反对派都一举围剿了,还顺带把自己的名声都给洗白了。
皇后之所以为皇后,果然是有其手段在的。
狄仁杰追随着嫌疑人在长安城里一路狂奔,最后登上山头,却发现山头亭子里的人竟然是皇后,原来从始至终都皇后在布局,下了一张很大的网,等着反对派们自动落网。
皇后和狄仁杰对手戏拍得很有感觉,可以看得出来两人都彼此欣赏对方,狄仁杰肯定也不是那种固守陈旧秩序的守旧派,他渴望看到革新,而皇后也正在推动改革和革新,从大方向上来说,两人的目标是一致的。
2)屏风案,为情所困,为名利所诱这个案子是情杀,跟权力斗争没多大关系,但剧集制作的各种细节都前面都有铺垫,然后在后面的戏份能够互相呼应,可以看到制作还是蛮用心的。
例如狄仁杰刚在蓬莱县上任,就遇见的在长安夺魁的诗人滕坎,而在之前凤印案里科考的情节里狄仁杰和好友聊天时,就提到过说诗人滕坎夺了斗诗的魁首这个细节,没想到后来去了蓬莱县,遇见的就是这位夺魁的诗人。
再如,滕夫人死后,狄公一开始去问讯她的姐姐赖二娘子时,她说银莲就是个不要脸的,水性杨花,跟谁都勾搭,从观众视角来看,只觉得她这段话嫉妒心太强,说话太疯癫,完全没往心里去,直到结尾才发现,原来剧里铺垫的各种细节是值得回味的。
3)黄金案,实为军火案黄金案中,船在大海上漂流,局势一度非常紧张,闹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狄仁杰甚至被逼着跳船,在大海茫茫中漂泊,所幸一切都在他预料之中,最后靠着之前的安排得救。
这个案子最有趣的地方是表面上案子引发是因为有了很多百济金在长安市面流通,皇后下密旨让狄仁杰详查,最后查出来,黄金案竟然与军火贩卖案是案件的一体两面。
表面上阴雨连连的蓬莱海滨小镇,多宗诡秘案件频发,波涛汹涌的大海亦是权力争夺的场所,实际上,这一切表象都与长安城里繁华的市井烟火下激烈的权力争斗息息相关,究其实质,皇后想让狄仁杰查的是朝中大臣与百济勾结贩卖军火案。
财富贪腐是表象,权力斗争才是内核。
4)雨师案,跟权力也有点关系从结果上讲,雨师案虽然带着点玄幻色彩,比如扮作雨师的人死的时候,天上有一个雨师鸟人同时飞升,这一场面极具玄幻色彩。
但其实雨师传说这个案子的背后也并不单纯,首先这个案件的发生地是在军营附近,再者案件里死了四个娃娃兵,最后揭露的问题是军营里极其严重的贪腐。
小小的蓬莱县城,其驻扎的军营算不上大军营,可是就算在如此小的军营就能出现如此严重的贪腐案件,其他地方的军营问题也可想而知。
众所周知,军方可是朝中各方势力进行权力斗争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5)红亭子案,更是与权力斗争相关狄仁杰刚刚在蓬莱破了几个案子,做出了一点成绩,又被皇后的一张调任调离,从海滨小城调到了黄沙滚滚的西北沙漠兰坊,跨度如此之大的调任其背后肯定有皇后特别的用意所在。
果不其然,小小兰坊城竟然是一个多方势力进行权力斗争的集大成者,城里帮派林立,玄虎帮、独狼帮等等帮派在兰坊进行权力划分的割据状态,而地方政府的县衙被烧掉了都无人来救助,可见当地已经几乎沦为了无人监管的无政府状态。
县衙被烧之后,狄仁杰只能投宿在红亭子,而红亭子究其实质也不过是一个普通至极的妓院而已,然而,里面各种资源应有尽有,有水有食物,每天人来人往的红亭子竟然没有一个帮派敢过来搞事,与此相比,在外面只要有点水源,就会被居民们抢个头破血流,由此可见红亭子风平浪静的表面下,其背后的势力真的不容小觑,这大概就是皇后把狄仁杰调到兰坊的良苦用心吧。
从蓬莱到兰坊,皇后把狄仁杰在中国边境的各种县城转了一圈,如此匠心独运的各地调任设计,不免让人深思,其背后到底有什么终极目的。
反对皇后的反对派和皇后一派最后会大战一场吗?
后面的剧情引人期待。
我来豆瓣这么久了,一直不信有水军刷分的现象,这回我亲眼见到水军刷分现场了,真厉害!
就是现在,每次刷新页面都能看到有2024-2-19新注册的账号给《大唐狄公案》和《在暴雪时分》这两部剧刷五星和四星评价,资本果然厉害!
够一百四十个字吗?
够一百四十个字吗?
够一百四十个字吗?
够一百四十个字吗?
挺好的原著給改的乱七八糟,比99年的《狄仁杰断案传奇》差了十万八千里。
现在的制片方和到呀都是恋爱脑吗??
什么都得加点爱情戏,好好的破个案子就不行吗??
你要加也得会加呀,这都什么破烂剧情呀,要人物没人物,要悬疑没悬疑,案件逻辑稀碎,当观众都是弱者吗?
就只会看男女那点破事??
不会看故事吗???
对这个题材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看了四集下来,很失望。
李治找了一位VV小脸扮演,没有一点皇家贵气。
现在审美追求极致小脸,但真的撑得住这么重要的角色吗?
相对于周一围的表演痕迹,导演问题更大,讲的不知所云。
背景音乐🎶持续伴随,通常背景音乐是用来锦上添花,但这个剧的背景音乐是异常吵闹。
导演是以为每个家庭都是IMAX吗?
在这种拍摄模式下,演员再好的演技也展现不出来。
相对比经典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朱元璋》《关中匪事》《雍正王朝》以及老版《神探狄仁杰》,现在的电视剧的制作水平是下降的这么严重么?
这就别碰瓷狄仁杰了,编剧幼儿园都肄业吧,唯一好处就是第一集就能让人弃了,不浪费时间,张嘉译老师貌似也就打个酱油,很快就下线了,装台原班人马都吼不住这烂剧本,还是尊重一下原著吧,服化道,场景都是绿幕后期,现在这个时间段,已经不允许这样的粗制滥造啦,张一围不知道这一次这么油润,需不需要加钱💰
在坚持到12集的一半后,终于决定弃剧了,无法再忍受编剧的水平。
可惜了这么多的知名演员和制作团队,做出再精美的场景和画面也遮挡不住剧情的粗糙和单薄。
导演无力变腐朽为神奇,演员也只能以一些浮夸或面瘫式的表现来演绎人物,每个角色的设定看着复杂,但无灵魂, 全都是为编剧自以为是和无头无尾的破案逻辑所导致的前言搭不上后语的剧情而服务,演员再卖力出演,我们也很难理解和接受。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
——《旧唐书·列传·卷三十九》狄仁杰这个IP,算得上是家喻户晓,这些年来,也陆陆续续看过不少由此改编的故事,之所以称之为故事,是因为比起外国的名侦探们,虽然狄仁杰确有其人,但是他的探案故事内容虚构的部分不少,这其中,荷兰人高罗佩的小说《大唐狄公案》系列可以称之为狄仁杰IP宇宙的经典之作,《大唐狄公案》这部电视剧也正是改编自这套作品。
看阵容,《大唐狄公案》算得上是大制作,单元剧的形式,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演员,又是开年大剧,热度自然不低。
首播四集,讲完了“凤印案”,据说这一季有9个案子,分别是凤印案、屏风案、黄金奇案、雨师传说、红亭子、沙漠追凶、空葫芦、云雀啁啾、朝云书馆,差不多2到4集一个案件。
显然这部剧是在原作打底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编,以及原创了部分的案件,比如开篇客栈的明珠案可以称之为楔子,非常讨巧地引出了狄仁杰,通过他敏锐的观察力,捎带手就破了一件盗窃案,也顺便交待了他入仕之前的心态,算是除了探案线之外,还有一条人物成长线。
而第一件“凤印案”似乎看来与原作独立探案故事关联性不大,但其实是有一些历史人物关系的延展,也基本上可以通过这个案件确立整部剧的风格。
“凤印案”可以称之为一波三折,通过第四集的高能反转,以局中局的方式揭示出皇宫之内的政权之争。
其实第一个案子定的调子还是蛮高的,从凤印失窃、鞠水楼失火到羽林军被杀,一步步抽丝剥茧,指向两股势力的对抗,是新旧,也是男女的对立,这是案件背后的动机,也是对历史的投射。
这块要插一个有意思的彩蛋,就是优酷的弹幕,在狄仁杰回忆儿时旧事时,弹幕开始往回倒着走,算是通过技术手段对时间倒叙的一种补充。
可是还有更惊喜的地方,就是“凤印案”结案后,殿试之上,确立革新之策后,弹幕开始升空,这何尝不算是一种“新”,配上“改新者 革旧以替新也 视其目的 核其手段 时新政日下 每因法以便民 民赖法以安”这段文字,多少有些相得益彰。
显然,《大唐狄公案》在对原作的改编上也力图做一些创新,一个是在内容上,并不是按照原有案件进行线性叙事,而是打散已有的故事体系,拽出一条主线,重新整合了部分案件,甚至增补了一些内容,根据主线结构牵引出整个故事的走向,这可能对原著党来说并不“友好”。
另一点是在镜头表达上,因为人物众多,信息量庞杂,为狄仁杰设置了大量脑补镜头的手法来推进破案,又通过快闪和配乐来渲染氛围,都还蛮挑战观众的观剧习惯的。
也算是戏里戏外对“新”的一种呼应。
而这种新的尝试挺大胆的,需要观看者的一些耐心,至少要把第一个案子看完,才有渐入佳境的感觉,也算是对它叙事方式的一种适应。
一旦适应后就有了框架感,会发现它的主线过渡得还是蛮丝滑的。
“凤印案”已破,牵扯出朝堂之争,狄仁杰被下放到蓬莱县任县令,开启了基层破案之旅,也引出了改编自“四漆屏”的“屏风案”。
有意思的是前一案是家国天下,后一案变成了痴男怨女,还蛮大开大合的。
比起“凤印案”,“屏风案”的精彩度略逊一筹,但是,接下来的“黄金奇案”又分外精彩,一开局就出现了不少人物,也是让人颇为期待。
还有后面张若昀参演的“沙漠追凶案”也是我最想看的一个案件。
整体来说,改编狄仁杰IP利弊参半,利弊全在一个熟悉,熟悉就会有先入为主,也会有横向比较,但是,我还是支持在模式之内尽可能的创新,新是冒险,也是打破,就像前面说的,第一个案子是整部剧的基调,交待背景,拉出主线,铺垫分支,以及展现出了制作上的精良,特别是在场景的搭建和细节里,而如何让单元剧的支线剧情能够保持比较高的水准,以及完善主线的闭合,也就是通过成长线对狄仁杰有一个比较好的塑造,可能要看过两季之后才能做最终定论。
这剧情实在是太拉胯了,能不能好好断案?
我以为是个悬疑剧,没想到还有权谋的事呢?权谋很不错,长脑子的权谋也是不太多,冲这个可以持续观望看看。
看了预告来看看正片,画面不错,场景的轮换给人一种时空穿梭的错觉,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行业最有钱的时候搞起来的项目,结果花大钱找洋编剧就写成这样?
狄仁杰真的好爱上班啊!衙门都被烧了,还坚持再旅店办公!大唐第一打工人!
带着很高的期待来看必然会大失所望,并没有看过高佩罗的原著,但是这部剧的案件都让我有些不知道怎么评价,悬念什么倒是都有,但是狄仁杰断案的方式更多都是想象重演案件现场,但是证据啥的毫无说服力……整部剧的内容看下来,更适合叫《青年狄仁杰成长记》,刁小官与狄英二人通过生命的代价让狄仁杰明白法理与情理。
就演员来说,台词和演技都挺好的,不至于这么低分。周一围还是保持神秘比较好,他媳妇展现所有的外向就好了,按照综艺的这个剪辑手法每个家庭都该离了算球。李晨经过这几年沉淀后,演技有所提升,人生遇到一些坎坷未必是坏事。杨雪已经很好看了,所以她为什么要整容?坏就坏在对于女演员来说“已经很好看了”还不够啊。海清演的这个村姑可真村啊!这里的配角还真不错啊,化妆组也没有给演员化很白的脸,以及是哪个犬舍,能出这么多黑贝来演狼啊?
黄金案>凤印案 缺乏调查取证的细节 其余几个案子真正破案的时候全靠猜又觉得不畅快 感情戏对案件并没有推进 拿掉也罢
狄仁杰:“哪有什么真相,哪有什么情感,无非是心被蒙蔽后的感知”。狄仁杰在遭受打击之后的这番话很戳心,也很有嚼头!观众们经历不同,相信每个人看到这句话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吧。
我对中国影视剧的宽容程度已经是打败88%的存在了 但这剧平台春节档期押宝明星云集大制作 最后给我拉了一坨我连一集都没法坚持下去的东西??周一围别再装b了 看着都想吐......
就因为有挺高期望的,所以才更失望。编剧的问题很大,很多时候都没有在探案就把案子破了,就像周一围直播的时候自己说的,没有曹娘子这狄明府哪里成得了事啊?别的我还能勉强忍,这个马荣改成女的还改得这么讨厌是有什么疾病吗?周一围的诠释也时而过火,还得是丁修、铁林这样大开大合的角色更合他那个劲儿,我个人也觉得他演技有所退步,曾经一手好牌完全打没了。
看了几集感觉还可以,就是周一围总是意味深长的盯人和歪嘴笑。PS:这不是根据高罗佩小说改编的嘛,和真实狄仁杰无关和梁冠华狄仁杰也无关吧
不是之前报道有20多个编剧,为什么最后只有3个署名?又是根据什么中国方编剧只留一个人?
感受到了古代权力游戏的残酷和波谲云诡。探案过程宛如过山车,虽然离奇扑朔,但却颇具写实风格,狄仁杰青年时期的自由与正义感,还有逍遥洒脱,让人钦佩不已。
个人比较喜欢 但不推荐
点进来看到很多一星震惊了一下下,我本来开着当背景音,后来认真看进去了,可追。可能狄仁杰有太多个版本了,大家都有自己喜欢的那一版,所以会对不一样的版本有些先入为主的排斥。周一围的“文武兼备”版其实更贴合原著中的狄仁杰,搜了一下历史上的狄仁杰也是会点武的。开头几集节奏不算快,有条不紊地铺陈背景,夯实人物,例如第一集的东珠失窃案,狄仁杰挨个分析人物,排除嫌疑人,看似有很多闲笔,其实都在介绍大唐的风土人情,面色黝黑驻守边关的士兵,从剑南道贩卖荔枝到长安的小商人,参加科举的阿史那们……没有那么多怪力乱神的情节,更接近高罗佩原著那种狄公破案的氛围。
看评论清一色骂周一围油腻,总觉得是个阴谋。
这剧的剧情挺好的,但有一个问题,就是女演员们普遍演的一般,男演员演的挺好的。
演员都是熟脸 20集出现张若昀着实惊了 但整体观感真的不咋地 极其做作
道具好精致,我想穿越进去,我想生活去唐朝,再跟狄仁杰一起办个案什么的(保证不拖后腿嘻嘻)。整体节奏很紧凑,围绕案子推进,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来一回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