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

La bête,爱如困兽,The Beast,超时空爱杀(港)

主演:蕾雅·赛杜,乔治·麦凯,古斯拉姬·马兰达,达莎·内克拉索娃,马丁·斯卡利,埃琳娜·勒文松,玛塔·霍斯金斯,朱莉娅·福雷,凯斯特·洛夫莱斯,菲利西安·皮诺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23

《野兽》剧照

野兽 剧照 NO.1野兽 剧照 NO.2野兽 剧照 NO.3野兽 剧照 NO.4野兽 剧照 NO.5野兽 剧照 NO.6野兽 剧照 NO.13野兽 剧照 NO.14野兽 剧照 NO.15野兽 剧照 NO.16野兽 剧照 NO.17野兽 剧照 NO.18野兽 剧照 NO.19野兽 剧照 NO.20

《野兽》剧情介绍

《野兽》长篇影评

 1 ) 文青男导演的肤浅社论电影

很少打一星,但真的失望透顶。

三个时空的穿梭衔接非常丝滑,利用一些意象进行转场,绿幕的使用甚至有发掘剖析现实与内心的效果,创意十足。

可是意象太多了,和故事主线近乎是割裂的,你知不知道这些意象的涵义都没差,因为故事主线就是不吸引人。

第一个年代女主是钢琴家,和小王男主跑了以后意外惨死。

这里可以看出女主是缺爱的,她并不满意现在的生活(或者说满意的,但觉得这种贵妇人生活是死板且无趣的)叙事核心就是有钱少妇觉醒爱情追求自由却死亡的惨剧。

第二个年代非常幽默,导演明显要批评数据时代下,现代年轻人对名利的追求,肤浅又自恋的性格特质。

什么整容开趴的模特,有钱仇女的loser,颇有一种看抖音的幽默。

女主角依旧是自卑且缺爱得一塌糊涂,甚至渴望用爱感化陌生人。

蕾老师这种大女主的强势脸明显和人设是不符合的,你看她像是缺爱,追求廉价娱乐,对事业和自我感到迷茫吗?

第三个年代主要是点题和串联功用。

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橘板,和女AI的尴尬且单向的情感交流。

让我本人最不适的是这种神神叨叨的前世今生和科技感结合在一起非常突兀。

有AI又有灵媒,又是恐怖谷又是圣洁的鸽子,你把这些符号怼我面前了,但我并不在意。

人类在AI控制的世界逐渐失去自我成为娃娃一样的人,原本缺爱敏感,性格变扭的贫穷女主成为了无法被改造的天选之女,最后发现“真爱”改造成功入了体制,最终又丧失了得到真爱的机会。

这种故事,放在内地是要被骂死的啊!

野兽到底是什么,我猜测估计就是女生潜意识,或者说从以前开始就会通灵,知道人的存在和本质会逐渐消解,成为社会无面貌的人。

野兽就是AI所创造的无机社会,可是你要说一个一百年前的人,以自己周遭封闭不自由的环境下,感受或共情了这种恐惧,谢谢我接受不了。

 2 ) La belle et la bête

近期最爱新片,要展开夸一下。

感觉和之前很爱的奇美拉有微妙的互通,都是将深刻爱情、恐惧、灵诡元素揉在一起,置于恰当的场景中且处理得十分惊艳。

观影体验就是沉浸式极致浪漫和惊悚,多巴胺和肾上腺素分泌同时被刺激让人脑袋晕乎乎的。

主旨很简单也就是波尼洛说的讨论爱与恐惧两种强烈又相互伴随的情感,但完成度一流,效果就是极致惊悚的同时极致浪漫。

虽然是三个时空并行但通过娃娃、灵媒和一些场面的复现(但又不完全相同)串联得恰到好处,看到有人说太碎还有说不理解导演脑回路的,但我感觉过渡剪辑都还挺自然甚至很爽。

佩服波尼洛的想象力和审美设计,给cliche上了一层uncanny,一切就变得恰到好处地迷人。

三个时空都有一些非常cinematic的记忆烙印场景,感觉以后没事就会在脑子里拿出来细品。

比如belle epoque巴黎的娃娃工厂戏,个个都是性张力名场面我真的要疯,只看HKIFF trailer剪进去的那一幕就能感觉到。

还有LA的蕾老师clubbing和跟车sequence。

选角感觉挺成功,蕾老师不用说,真的不能错过在大银幕上看她的机会,太美了无处不美怎样都美,MacKay侧脸还ok,两人挺有chemistry的。

soundtrack也很好,悬念音乐、勋伯格、new wave、Roy Orbison Evergreen,每一个放出来的时机都很诡异,而且原声居然还是波尼洛自己写的,敬意+1。

 3 ) 让蕾雅赛杜精分的野兽电影

贝特朗·波尼洛执导的最新作品《野兽》入围2023年第8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当年9月3日全球首映。

2024年上海电影节,影片将在“科幻电影周”单元展映。

“这是未来,也是明天。

”贝特朗·波尼洛在接受Fred Film Radio的采访时如是说,这也许是他将《野兽》反乌托邦设置在20年后的原因。

波尼洛首次尝试科幻电影,他希望从既有的两条叙事中脱离,不仅仅止步于谈论科技与灾难。

波尼洛通过交织三条故事线,探讨了新事物的冲击与人类遭遇未知时的焦虑。

1910年,加布丽艾儿是在上流社会中备受瞩目的钢琴师,对阿诺德·勋伯格的无调性实验音乐感到不安;2014年,她是一名正在为角色试镜的演员,绿幕技术进步削弱了表演能力的重要性;2044年,情感成为一种缺陷,她准备接受DNA净化、抹去情感。

技术已经在未经我们同意的情况下改变了社会,甚至超越了人类。

《野兽》不仅关于过去和未来,更关于现在。

波尼洛在创作时想到了如今气政治局势动荡、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工智能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是从事一份有益但缺乏情感的工作,还是成为一个无用却充满情感的人?

波尼洛表示,从百年前的“美好时代”到2024年的冰冷世界,这种两难境地在蕾雅·赛杜饰演的加布丽艾儿身上贯穿始终。

作者:RUTH翻译: 汪冰倩校对:金恒立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作为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说《丛林中的野兽》的第六次影像化,《野兽》与原作的关系相当松散。

实际上,导演贝特朗·波尼洛和协助编剧纪尧姆·布罗、本杰明·查比特更像是从该小说中汲取灵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作自由。

《丛林中的野兽》书籍封面首先吸引我的是蕾雅·赛杜。

在整部电影跨越世纪的故事线里,在加布丽艾儿整部电影95%的戏份中,赛杜是完美的演员。

她惊人地美丽,气质神秘而庄严。

加布丽艾儿是一位法国钢琴师,在1910年的一场高雅派对上首次登场,与路易斯(乔治·麦凯饰)相遇,彼此深深吸引。

他们似乎过去就相识,但无法确定是否曾是情人。

如今,加布丽艾儿已经结婚,尽管那似乎并不是一次令人满意的姻缘。

电影中不同时间线交叉,有着截然不同的气氛、服饰和美术设计。

2044年,人工智能已经超越并压倒了人类,幸存者们被迫接受DNA净化,清除记忆,脱离情感。

这与当下AI对美国商界带来的文化冲击甚至控制形成呼应。

加布丽艾儿的衣着曾经保持着无可挑剔的精致风格,但现在显得随意。

她不得不接受数场AI主导的测试和审问(AI由波尼洛本人配音),同时摄影指导荷塞·德沙伊斯的大特写镜头不断给予塞杜景框压力。

作为时代剧的爱好者,我非常喜欢法国一战前夕的“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的部分,其中玩偶工厂的场景最为迷人,加布丽艾儿和路易斯置身于十字路口,同时被内在的和现实中的火焰吞没。

这个时代的华丽布景与未来简朴的美学形成了鲜明对比,相应地,美术指导卡提亚·怀斯科普和服装设计师Pauline Jacquard为每个时期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视觉呈现。

2044年,空荡的街道和戴口罩的人们让我想起疫情时期。

我总是会被电影人心中的未来版本吸引,但《野兽》这一部分的展开似乎缺少动力,尽管存在一些有趣的片段和概念。

最令人不安的情节发生在 2014 年。

此时加布丽艾儿是一名洛杉矶时装模特,而路易斯是一名青少年非自愿独身者(incel, involuntary celibate)。

他不断在网络上发布视频,对女性发表挑衅言论,抱怨她们不愿意和他上床。

孤独、失败、恐惧、存在主义和痴迷等主题弥漫在这一时期的场景中。

大部分“行动”都在加布丽艾儿洛杉矶宽敞的住所中展开,这里装有当时最先进的安防系统。

声音设计令人回味而又忐忑。

当路易斯着手可怕的计划时,厄运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这可能是针对美国枪支文化的一种评价,这个版本的路易斯怪异骇人的形象以 2014年伊斯拉维斯塔枪击事件的凶手为原型。

在眨眼即逝的场景中, “野兽”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现身。

正如窒息般的恐惧因人而异,生活中的“野兽”对每个人都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因此我没有想到会它会以可视化的生物形式出现。

在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电影节奏相当缓慢,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昏昏欲睡。

尽管有明显的视觉线索,包括加布丽艾儿的绿幕拍摄痕迹,但三条故事线的交织并不像波尼洛预想的那么成功。

神秘的剧本可能让人着迷,也可能使人沮丧疲倦,而这部电影两者兼有。

在《圣奥梅尔》中表现出色的古斯拉姬·马兰达在这部电影中出演了一个性感的机器人,除了挑逗之外似乎没有太多目的。

尽管赛杜和麦凯双手交握的场景非常感性,但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并不稳定。

麦凯的选角一开始看起来有些奇怪。

之后我了解到波尼洛原本计划让已故的加斯帕德·尤利尔扮演路易斯。

尤利尔看上去非常适合这个角色,遗憾的是我们未能看到这次合作。

不过,麦凯为这部电影学习了法语,整体表现值得肯定。

《野兽》并不符合所有人的口味。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可能是一次耐心的考验。

虽然电影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尝试,但最终,我发现影片缺少稳定的形式,没能建立更深刻的表达。

然而,哪怕仅仅因为赛杜,这部电影就值得一看了,她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是焦点。

原文:The Beast (La Bête, 2024) review: Léa Seydoux is undeniably magnetic in this disconcerting genre-bending dystopian film作者:RUTH

 4 ) 野兽|法国版三生三世

其实,说故事是法国版的《三生三世》绝对是抬举了《三生三世》了。

《野兽》里头透露的主题,可不是什么《三生三世》可比的。

故事的时间线还是比较混乱的,不如捋一捋,从第一世开始说起。

女主,嫁了一个有钱人,自己认为是爱的。

可惜,在一次聚会上,女主找来找去,没找到自己的老公,却邂逅了翩翩公子。

在这个大胆的画展上,彼此大概都有点胆大了吧。

此后的日子,俩人也是经常见面。

那种从未有过的情愫,在俩人之间激荡。

这貌似也再俗套不过的桥段,没有太多的惊喜。

然而,古怪的事情来了。

女主貌似有一种看见未来的能力,她预见了巴黎水浸。

说实在的,在《巴黎深渊》里头,被老美黑了还不够,法国人自己黑起来,也真是能黑。

这神叨叨的事儿,女主去请教了神婆。

请注意,其实在三世里头,都有一个神婆的存在。

女主这“预见”的能力,于其说是“预见”,还不如理解为对未来的担忧。

如今,这种担忧,其实已经演变成焦灼。

女主的老公是做娃娃的,这天,女主准备带公子去自家工厂参观。

预见的巴黎水浸,成为真实。

请教了一下度娘,当年巴黎确实被水浸了。

这段历史,一直是法国人心中的梦魇。

估计,在整个故事里头,还有很多关于法国的历史隐约其中,有兴趣的,可以翻查一下。

故事里头的娃娃,也是重要道具,三世里头,也反复出现。

在三世里头,女主大概也是人偶,甚至在这一世,女主还真实模仿过人偶。

或许,我们都是人偶吧。

这一世,到此为止了。

俩人在工厂遭遇火灾,俩人选择游泳逃生,最终没逃得了。

一直纳闷,为什么他们选择了游泳逃生,那个火场看起来也不太猛烈,完全可以选择破窗逃生的呀,再不济,躲在水下,慢慢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或许,他们之间无望的爱情,选择“同日死”,也是一种抗争吧。

第二世。

女主是个模特+演员。

无实物表演,可以学习一下。

这里,提到了“野兽”。

但是,至于什么是“野兽”,故事其实也就是惊鸿一瞥。

导演给女主导的戏,最后在“现实”中成为“真实”。

戏里戏外,就有点分不清楚了。

这里,绝对不是植入广告,如果想看广告,不妨参考文章开始时的“强推”。

看来,植入这种事儿,也是“大势所趋”。

这一世的女主,虽然是个模特+演员,但还是得替有钱人看房子维持生活。

大概也是任人摆布的人偶,特别是在导演导戏时。

女主也有一个“高科技”的娃娃,放在电脑旁边,有事儿没事儿,女主也喜欢摆弄一下。

当然,女主也请教过一个“高科技”的神婆。

每一件事儿,都可以在前世找到对应。

这一世的公子,是个一直找不到女人的死宅。

夜未央,夜深沉,他找不到一个人。

于是,决定尾行女主。

上一世,他们邂逅在舞会。

这一世,他们相遇在舞厅。

不过,此时,他们两个人还没有真正相遇。

彼此,都在为“爱爱”这事儿发愁。

百无聊赖的女主,选择上网。

只是,这奇妙的网络,不仅有神婆,还有莫名其妙的弹窗,很快就占据了整个桌面。

像极了当下的流氓软件。

借此机会,法国人也没对老美客气,狠狠的黑了一把。

他们终于相遇了。

女主是因为地震跑出来。

公子是因为尾行。

在上一世,俩人遇到“自然灾害”时,可没什么好结果。

当天,女主就做了个“梦”,这个“梦”,大概对彼此都好吧。

公子也完结找不到女人的愤怒。

女主也遇见爱情。

可是,等女主睁开眼睛,却发现公子不是公子,而是隔壁老王。

这下,连屏幕外的观众也给吓着了吧。

女主,虽然一直在帮有钱人看房子,但大概自始至终,没有得到房主的信任。

任何风吹草动,都得打电话回来絮叨一番。

从这个层面来说,女主一直都是被“监控”的。

女主能表示的反抗,无非是打破有钱人家的“明代花瓶”而已。

不过,看起来女主打破的花瓶,不是明代的。

应该是地摊货。

如果不是剧组太敷衍,那就是有钱人冤了大头。

这一世,大概是和我等最贴近的一世。

我们能不能被不在场的东西吓到?

太能了。

完全不需要女主的演技,我们就能被吓到。

要论焦灼,大概没有哪个,能比我们这一代更焦虑的了。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害怕背后的那条鲨鱼,于是拼命的往前跑。

于是,这一天终于到来。

公子想着向人类复仇,首当其冲,就是女主。

公子那被过度精虫冲爆的头脑,决定拿所有金发女郎开刀。

这样的言辞,多多少少有点让人眼熟。

然而,这么个没救的家伙,却又貌似十分人间清醒的预见了人类的未来。

当公子潜入,女主遇见了导演说的“野兽”。

究竟是戏里戏外,完全分不清楚。

我们,大概也是按照剧本在按部就班的傀儡吧。

看得太清楚,大概就越痛苦。

于是,我们大可以想象公主和王子的美好结局。

然而,那一切,大概都只是想象。

现实残酷的真相,瞒也瞒不住。

前两世的故事讲完。

在那两世里,大家只不过普普通通的生活,没有前世的记忆困扰。

等到了距离文艺大年2046不久时,人类的未来已来。

女主被两世的记忆困扰,苦不堪言。

即便是成都这样宜居的城市,打麻将也不能消除女主的苦闷。

不过,在未来,一切皆有了可能。

人工智能大面积开发,已经不需要人类太聪明。

未来的人类,只需要做一些AI不能取代的事儿就行了。

关于未来职场规划,其实当下一些专家也提出了部分建议,AI不能取代的工作岗位可以了解一下。

关于未来,如何解决工作岗位危机这事儿,故事里头一点也没提。

大概人类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没有了工作压力和生存压力,各种情绪病大概是奔袭而来。

女主的情绪病,大概就是其中一种。

为了解决精神空虚(胡思乱想)这个毛病,未来开发了一种技术。

你不是会想么,给你阉割掉不久好了么。

女主受不了这前世的纠葛,决定接受手术。

大部分“前世”的记忆,都是在这场手术中进行的闪回。

这个未来,人类出门都戴着类似口罩的物种,大街上人也相当稀少。

前两世的娃娃,已经进化成人工智能。

这一世,大概也不需要神婆,一切交给了AI。

人类的焦虑,大概也神奇消失了。

女主想要找回人类“史前”的热闹,也得去酒吧。

不过,这样的酒吧,也是人工智能给她安排好的。

酒吧外头的招牌,一直在变。

为什么是1972?

故事里头只是解释是因为音乐。

但这个解释,大概是一种掩饰。

翻看一下法国历史,1972年发生的事儿,可不小。

在酒吧,前世纠葛的公子,再次出现。

在未来,满足感的获取,需要通过“没有激情”。

这对浪漫的法国人而言,绝对是无法忍受的未来吧。

女主的手术并没有成功,0.7%的概率,偏偏就落到了女主的头上。

在未来一切和谐的社会,有一个人,竟然充满了焦虑,这完全的不符合主流。

甚至,连自我意识都不应该拥有。

女主,在经历一次一次的治疗。

物理的,心理的,能用的都用了。

但是,偏偏就还是惦记着DNA里头的那点事儿。

女主自己也在积极治疗的,毕竟,在一个群居的社会,被认定为异类,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但是,女主一次次在酒吧流连,酒吧的招牌却是一直在换。

她每去一次酒吧,大概就会被唤起一段历史。

时间定格在1963。

1963年,法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儿?

女主追求的自由人格,能不能得到呢?

在这个酒吧,女主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公子。

然而,当真相浮出水面,女主再次见到了“野兽”。

 5 ) 野兽来袭,人类一败涂地

北影节片单一经曝露,《野兽》即已成为我今年抢票之绝对首选。

令我极意外的是,超高期待之下,《野兽》仍给予了我久违的绝佳体验,甚至新晋为截至目前2020年代电影中我的私影top1之选。

我其实一直不怎么写长影评,最近则刚好在因自我怀疑而跃跃欲试,那不如趁着记忆还有些新鲜,就从《野兽》而始。

(长文+强剧透预警)1、“三生三世”设定下的爱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很多人在看《野兽》之前,就应该听过人调侃,说本片其实是法国版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或者说其实就是讲了一个《仙剑奇侠传三》中紫萱和徐长卿的浪漫故事。

这样的高度形象概括倒是不无道理,但未免容易形成本片是一个套着科幻壳子的法式浪漫爱情小品的错误预期,因而北影节首场一散,豆瓣新评中一片二星、三星的低分差评,多的是想看浪漫爱情结果反被惊吓到了的可怜观众。

如果概括一下《野兽》的故事,大抵就是:蕾雅·赛杜饰演的女主角加布里埃尔在两个前世中都未能成功与乔治·麦凯饰演的男主角真正在一起,要么因为意外,要么因为误解,两个人的关系都以悲剧收场。

而在第三世AI技术已高度发达,代替了人类大多数岗位,以至于绝大多数人不得不选择“净化”前世记忆以祛除人性弱点,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新发展阶段,神经敏感、情感丰富的加布里埃尔在接受“净化”的过程中回忆起了前两世与男主角之间的悲剧遭遇,她的“净化”罕见地失败了之后下定决心去寻找这一世的男主角并和他在一起。

乍一看这确实是一个有些烂俗的“三生三世”爱情故事,但其实远没有看上去抑或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影片中三个时空并非简单地并置或顺承,而是立足于第三时空(也即当前时空),以AI面试及“净化”的形式,来对前两个时空发生过的故事进行回溯。

这里导演发挥出了相当纯熟的叙事功力,拒绝平铺直叙的、乏味老套的讲述方式,而是将视角在第一时空与第三时空、第二时空与第三时空间不断跳跃,更在部分地方进行了一些倒置和拼贴,将全片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灵气十足,同时又不显混乱。

所谓倒置和拼贴,例如,先给出AI面试中加布里埃尔看到图片忍不住流泪的结果,再去讲完第二时空故事的真正结尾,再回来重现加布里埃尔看到这一死亡图片而难以自持的“净化”失败结果;再比如,在第三时空,加布里埃尔提到“娃娃”令人生厌之时,剪辑进来了第一时空中加布里埃尔形容丈夫工厂生产的娃娃时模仿表情的镜头等等。

虽然导演在叙事时本身还是非常注重戏剧逻辑性的,但对于时空间的跳跃切换与蒙太奇技法的自由运用也确无鲜明的、文字性的提示,观众需要更多地依赖于对影片总体逻辑及视听语言的充分理解来跟上节奏,因而也稍微加高了一点点理解门槛。

说回“三世”,虽然电影是从第一时空中男女主宴会上相遇的场景讲起的,但其实无论是第一时空还是第二时空,其实都是第三时空中女主在进行AI面试及“净化”过程中出现的回忆,而且是一正、一反的两段回忆——第一时空是“正”,相对完整地呈现了女主角遇到男主角、爱上男主角、为男主角出逃再到二人因意外共赴黄泉的过程;第二时空是“反”,大多数时间内男女主角之间并无直接对手戏,也无情感基础,直到最后女主角试图用爱感化男主角失败被枪杀。

既然是回忆结构,这也就解答了很多人关于第二时空女主角爱上男主角合理性的疑问。

我们不论第二时空的女主角是否记得第一时空发生过的事情,但当女主角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次见到男主角时,她其实并不了解这一世男主角的屌丝气质,而是出于身体本能地对其有渴望(前一夜加布里埃尔还在自怨自艾地感慨:“我是洛杉矶周六晚上唯一一个没有与人滚床单的女模特。

”)。

而当男主角决定枪杀女主角、二人迎来门内外的“对峙”后,女主角用语言宽慰他,再到打开门去爱抚他,俨然已近乎是爱上了这个男人,但导演在这里效仿了哈内克的《趣味游戏》,按下“倒带键”,将时空追回到女主成功感化男主之前,直到给出故事真正的结尾,一个《日落大道》式的悲剧——男主角将女主角一枪打死了泳池中。

所以,前面的故事并非完全真实发生的,更应理解为此刻躺在AI“净化”池中的女主在全力与前世记忆挣扎扭打,试图篡改这令人绝望的遭遇,只可惜冰冷的AI不可能容许这一情况出现。

真相大概率是那天晚上加布里埃尔还没有来得及和男主角产生对话,就已经横死在了泳池之中。

分析到这里,其实本片“三生三世·爱情片”的外装经已脱落。

准确来说,爱情只发生于第一时空,还未来得及发生于第三时空,而在充当硬币反面的第二时空,爱情从来都没有来过,来过的只有情欲和痛苦。

而这部《野兽》的真正内核,也根本不在于爱情,而是在于真正深刻的,关乎人性层面的探讨。

2、技术陷阱与人的异化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员卡尔·弗雷博士在同名书籍中首次提出了“技术陷阱(Technology Trap)”的概念,即技术革命引发规模失业、阶层巨变、社会动荡等现象。

多年以来,关乎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负面结果甚至灾难的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并不少见(如《沙丘》《黑客帝国》《瓦力》),但我觉得《野兽》应是将其推演诠释得最为深刻的之一,波尼洛将科技进步直接与人性的退化紧密勾连在了一起。

影片开篇不久的第三时空叙事就已写明了AI科技大发展带来了社会形态巨大变化,女主角作为没有被“净化”的人类,仍拥有许许多多人性自带的情绪不稳定、不可被预测等“缺陷”,从而被认定为不适宜从事大多数体面的工作,而所谓“净化”其实就是看似祛除了人性中的弱点,但其实是将人向AI的方向进行改造,也即人被异化成了工具本身。

那些执拗选择“个性”、拒绝被“净化”的人在AI时代的社会总体运转逻辑下被迫走向边缘、挣扎于生活、被贴上某种“劣等”标签。

从AI的逻辑视角看,这些人的人性阻碍了妥善履职,不利于生产效率及风险规避;但从人的逻辑视角看,这其实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

到最后,绝大多数人只得选择放弃人性,一如《黑客帝国》中那些安心选择蓝色药丸的芸芸众生,所谓众生,往往不愿选择,故而要选择蓝色药丸,那就不必再度选择了。

如果你已经读到了这里,那有些话我倒也敢说了,想必在现实生活中,也当见过无数为了一些“正确”目标而自我“净化”、主动服下蓝色药丸的人。

他们中有些只求安稳度日,不作“无用”思索;有些则因“净化”而沾沾自喜,自觉理性、自觉现实、自觉成熟、自觉自己已洞悉了生活真谛了,还要反过来攻讦另一群人,笑他们一身“书生气”,道他们尽说“孩子话”。

实际上,“人性退化”的主题并不仅仅呈现于第三时空的AI社会之中,而是全片的整体脉络,贯穿于三个时代之内,各有各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人性的退化也是一步接着一步,愈演愈烈。

在第一时空的工业化时代,科技进步具体就表现在了女主角丈夫的娃娃工厂之中。

第一场重要的戏即是前文已经提到过的,加布里埃尔给男主角形容丈夫工厂生产的娃娃都是神态中性且类似的产品,因为这样便于扩大销量,随后加布里埃尔自己模仿了娃娃的木然神情,镜头在她的脸上停留了十秒之久。

一方面,这场戏揭示了第一时空女主角婚后无趣平庸的生活状态,好像她自己也是资本家丈夫塑造出来的一个娃娃一样,潜意识中已构成了对自我人性丧失的隐忧,因而她才要选择逃离以自救。

另一方面,这场戏更是充当了第一时空中人性丧失主题的直接表征。

失去了表情的娃娃,就好比人丧失了个性,而资本家们正在为了追求利益至上、效率至上,而亲手促成这一切的发生。

第二场重要的戏自然就是男女主角参观娃娃生产工厂,车间经理特意提到最新采用了树脂材质,使得娃娃的外观更像真人的皮肤,只是有易燃的危险。

而恰恰是这一缺陷,最终送了男女主角的性命,这就是具象的,技术进步带来的灾祸。

不妨仔细想一想,这场大火多么恐怖啊——一个个刚生产出来的娃娃在无情的火焰中摇曳、灼烧,正如人类诞下的新一代婴儿,将死于自设的技术陷阱中,无一幸免。

这些娃娃的外观愈像人,它们的内在就愈不像人;而到了第三时空,我们发现了一个恐怖的事实,这些娃娃原来已被生产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却丧失了灵魂的人,那真正的人又到了哪里去呢?

“恐怖谷”之恐怖,已被波尼洛借由娃娃和人的对位隐喻,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第二时空的互联网时代,女主角由此前保守矜持的钢琴家转变成了解放天性的女模特,由依附于资本家丈夫的贵妇人变成了替富豪看屋守院的兼职工。

第二时空中的人似乎都更强调身体触碰、感官刺激,而非情感需要,无论是加州夜店嗑药狂舞的人群,还是均多次表达对做爱渴望的男女主角,我们看到这个时空下人们观念更开放了,却也同步察觉到了人与人之间此前未见的距离感。

一字排开的女模特、自拍Vlog下的屌丝男,实则都处于一个被凝视乃至于被物化的状态,正在凝视他们的摄影机、潜在观众以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对他们的人性及个性毫不关心介怀,反正他们逃不离无处不在的监视——雇主给加布里埃尔不断地打电话,监控并遥控其行为;而每一处摄像头、监控屏、互联网痕迹,更早已画地为牢,将人不知不觉地锁住手脚,渐渐让人变得千人一面。

于是在这互联网时代下,当面直接沟通与自由情感表达的缺失,渐渐引发了心理扭曲,并激起潜藏的社会矛盾。

第二时空的男主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但年近30岁却从未谈过恋爱的处男。

他缺乏对外沟通的能力,只得沉醉于拍摄Vlog来满足自我欣赏及进行自我宽慰的需求。

当地震后女主角主动邀请他陪她回家时,他却反应地像一个道学家,或许他本心是正直良善的,但长期以来的性格扭曲让他不断自我演绎,最终将女主角的话解读成了戏弄之意,从而决定枪杀女主角以报复社会。

互联网及个人社交媒介降低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成本,却也孕生了一个个因缺乏真正有效的沟通交流而生出的极端个例。

3、从导演到演员的全员炸裂《野兽》不仅是一部在表达及剧作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它在导演对于视听语言的运用及演员的表现等“技术”维度同样出色。

>> 开篇绿幕戏 <<电影开场的第一场戏,在一个空荡荡的绿幕场景下,导演简单指导过后,蕾雅·赛杜仅在摄影机的运动和音效的配合下,便将加布里埃尔在全片反复强调的对“野兽来袭”的恐惧具象化地呈现出来,最后的那一声尖叫极富穿透力,观影人尽管尚不知晓前因后果,但这一场戏就足以调动起人的基础感官反应,那犹如《惊魂记》回魂般的尖叫,令人不禁毛骨悚然。

这场开幕戏的安排是颇有趣的。

从结构上来看,它有点像《爱乐之城》开幕的桥上长镜头歌舞戏,和电影后续的叙事本身并无必然联系,却为整体风格奠定了基础。

而它其实还远比《爱乐之城》更巧妙,后者近乎炫技而略嫌浮夸,但《野兽》的绿幕开场在内容上与后面的主体故事及表达均紧密相关。

绿幕可以理解成女主角的内心世界,这场戏便在剥落现实不同生活场景的影响,帮助我们直达加布里埃尔的内心,去感受她所谓“野兽来袭”之恐惧到底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在后续每个时空当女主角描述自己感受之时,产生具象化联想,从而体验女主角的内心状态,促生共情。

而当第二时空后程男主角潜入豪宅即将展开对女主角的猎杀之际,我们终于看到了这场开篇绿幕戏的完整复现,不但从观感上产生了一种悬念被揭开、形式上形成呼应的快感,更将一前一后的两段“野兽来袭”蕴含的紧张与惊悚氛围相叠加,让表现效果达到峰值。

跳出故事本身,这场还带点“元电影”元素的戏其实更体现了导演对自身功力以及蕾雅·赛杜发挥水准的强大信心——大可去除场景及铺垫,单靠调度及表演就可感染观众(反之如果不能,电影从一开始就要垮了),显然导演及主演均做到了。

>> 符号系统 << 波尼洛导演技法的另一处突出展现在于符号系统的构建。

《野兽》本身是一部高概念、强情节电影,多个时空的穿梭及人性相关的主题表达需要构建一套有效的符号系统,但与《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那类以符号隐喻为第一要义的电影不同,《野兽》的符号绝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故弄玄虚,因而就需要保证高效、契合。

首先就是前文已提到过“娃娃”,作为对人的直接隐喻贯穿始终,至关重要。

在第一时空,娃娃就只是娃娃而已,是女主丈夫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产品;在第二时空,一个智能娃娃常伴女主案头,在惊悚时刻说话、拍手来为恐怖气氛推波助澜,它作为孤单的加布里埃尔的陪伴,更是对第二时空女主角个人的投射;在第三时空,“娃娃”已经变成了人,人已经变成了“娃娃”,女主角可以与她说话、蹦迪、做爱,却无法从那张面目可憎的脸颊上嗅到一丝可贵的人性残留。

另一个重要的符号是鸽子,我们更为熟悉的鸽子意象为和平,但黑鸽子却也常被认为是不祥之兆,正如《麦克白》中女巫的谶言,“麦克白将征服一切,直到极乐鸟(即黑鸽子)的嘎嘎声,将他带到毁灭之门”,《野兽》显然采取了这一象征概念,让鸽子成了厄运信使,其翅膀扑腾之声往往为恐怖氛围拉开序幕。

在第一时空,鸽子第一次出现,从窗户缝隙飞入女主宅邸,向女主角展开攻击,这里波尼洛再次展现了对自身视听技巧的高度自信,向希区柯克致敬的同时,仿佛也在宣称,我仅需一只鸽子,就足以拍出《群鸟》中鸟群在阁楼袭击女主角的惊悚感。

而在第二时空,在鸽子的注目下,所有试图改变悲惨结局的努力终成徒劳,所谓不幸,不仅仅在于不幸本身,更在于宿命般的结局无法抗争。

关于符号最后要说的,自然就是“野兽”本身也是电影符号系统的关键组分。

波尼洛巧妙地将“野兽”赋予了多重感情色彩及内涵,其首先作为负面信息出现,象征着女主内心的恐惧与不安,预示着危险即将到来;随着表达的深入,我们发现“野兽”其实恰恰是人性的表征,真正的人性就该像“野兽”一般,难以预测、狂野可又透着生命力;而最后来看,“野兽”更有了一层新的内涵,女主角最害怕的是“野兽”,也是人性的丧失,那“野兽”实则又隐喻了导致人性丧失的一切陷阱,包括资本家的逐利、互联网浪潮下人性的扭曲、工作对人的异化、AI净化对人性的剥离……>> 复合类型的高完成度 <<《野兽》还是一部复合类型片,科幻、爱情、惊悚等类型要素被导演巧妙地糅合在了一起。

本片科幻与爱情的结合令人不得不想起《坏血》,但《坏血》的科幻设定更多是一个高概念背景,对于整部电影的表达影响并没有那么大,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受到我推荐去看《坏血》的朋友纷纷表示“太闷,看不下去”。

《野兽》的科幻设定则牵引出了关乎人性主题表达的全部内核,并让形式上的高度自由(穿越时空、净化设定等等)成为可能,从而得以进一步实现表达意图。

《野兽》的惊悚/恐怖元素集中爆发在了第二时空的后半段。

当电脑中毒的提示在屏幕中不可抑制地蔓延开来,当Airdrop收到男主角宣称要猎杀女主角的视频,当灯火通明的豪宅拉起警报、娃娃叫嚷、鸽子飞腾,当灵媒在屏幕另一端充满忧虑地说女主并非独自在家,电影的恐怖氛围被充分渲染,紧接着就是那场经典的“野兽来袭”段落,再到最后的努力见到希望、直到希望被反复蹂躏击碎……波尼洛对这一段惊悚片类型段落的把握炉火纯青,我个人认为其技法之高超比之《闪灵》中的经典段落也不遑多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配乐及音效设计极为出色,每一处都在和情绪形成完美共振,若没有音乐的加持,惊悚的表现效果也要打折扣。

4、浪潮不可拒,为了自由,且去拥抱孤独加布里埃尔之所以能够成为女主角,就是她的人性特征极为突出且丰沛,与众人不同。

第一时空她可以为了爱情而抛弃丈夫、与情人私奔;第二时空她主动地去接纳、宽慰男主,也为受到富豪的监控而故意砸烂明代花瓶予以发泄反抗;第三时空她面对“净化”时将要插入耳朵的针头犹豫不定,独处之时也会通过肢体扭动确保自己仍可体验到快感。

她一直对于科学技术有所警惕,在迷茫时都选择了科学的阴影背面——向灵媒寻求帮助。

然而,即使是加布里埃尔这样的人,在第三时空中仍选择了“净化”,只不过她本人是那最最特殊0.07%的无法被“净化”的人之一。

这背后隐匿了一个可悲的事实,即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之下,我们其实并无选择。

就像她试图从第一时空失败的婚姻逃离,试图改编第二时空痛苦的结局,但一切终究是徒劳。

所谓,浪潮不可拒。

作为女主角的加布里埃尔一直都在追寻自由,也一直都在恐惧孤独,不仅是第一时空提到的表面化的追求爱情和自由生活、为了避免孤独而草率投入婚姻,而更多是内在的自由与孤独,即拥有丰富个性之自由,即忧虑举世皆丧我独存之孤独。

有想法的人、不为世俗观念拘束的人、不以功利主义为唯一判准的人,在时代发展进步的浪潮中,常难寻到知己,亦常获非议,被指“理想主义”“不切实际”“不懂得适者生存”,于是面对越来越多的人沉沦、被异化,也只得继续苦苦追寻、艰难求索。

第一时空的女主角加布里埃尔或许找到了那个能够理解自己的男主角,只可惜意外(或是丈夫蓄意为之)及相对保守的观念让一切终成了梦幻泡影。

在第三时空女主角“净化”失败之后,她也终于别无纠结,所能做的就是再去找到那个与自己相似的男主角。

可她未曾意识到的是,加布里埃尔始终未曾改变,可每一世的男主角却各自不同。

于是最后的最后,在宛如《闪灵》宴会厅的空无一人的舞厅中,那个与《闪灵》中的酒保别无二致的酒保出现又消失,满足了她见到心心念念的男主角的愿望,两个人相拥共舞,就好像金庸小说《连城诀》的结尾一般,历经折磨终可有那个人陪你一起,彼此慰藉,抚平心绪,了此余生。

两个人浪漫忘我的共舞之下,似乎此前所有的绝望均被消解,就算举世之人皆变作了AI和娃娃,那又如何呢?

可故事并未如此结束,男主角终于告诉加布里埃尔,自己刚刚完成了“净化”并获得了在司法部的职务,他那木然的神情下似乎流动着一些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那是一种AI式的欢愉,他已全然笃信了这一套逻辑,变作那众多娃娃中的一员。

加布里埃尔绝望地跪坐在地上,歇斯底里地发出最后一声野兽的惊叫。

这一刻我的灵魂仿佛遭受到了一记重击,和银幕中的加布里埃尔近乎同步地,泪水从眼眶滚了下来。

终究是,浪潮不可拒。

为了自由,且去拥抱孤独吧!

(全文完)

 6 ) 让我看下你的手——《野兽》

让我看下你的手——《野兽》

今天聊聊法国 / 加拿大电影《野兽》。

片名La bête / The Beast (2023),别名爱如困兽/ 超时空爱杀(港)。

《野兽》是法国导演贝特朗·波尼洛打造的科幻爱情片。

这部影片穿插了三个不同时代——1910年的巴黎、2014年的洛杉矶,以及2044年的未来世界,呈现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浪漫故事。

影片通过多重时间线的叙述,展现主角之间关系的微妙演变。

每个时间段都有其独特的环境和情感背景,让人感叹情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这种叙事结构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深度,也让观众在不同的历史与未来场景中感受到角色们的挣扎与渴望。

1910年的巴黎,上流社会表象一片繁华,而洪水的降临却暗示着灾难的迫近。

加布里埃尔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心中被对未来的恐惧所困扰而无法全心投入爱情。

她的丈夫经营着一家玩偶工厂。

一次派对上,加布里埃尔邂逅了来自英国的年轻绅士路易斯。

他对她一见倾心。

两人之间似乎有种难以言喻的联系,但加布里埃尔的预感让她无法回应路易斯的情感。

时光转到2014年的洛杉矶,加布里埃尔是一名模特和演员,孤独地追寻自己的演艺梦。

易斯则是一个有着厌女症的incel(非自愿独身者),他对女性的不满使他变得危险。

在这个孤独与绝望交织的城市中,两人再次相遇。

路易斯开始跟踪加布里埃尔,并对她进行骚扰。

再往前推到2044年的巴黎,人工智能已全面统治了世界。

这个反乌托邦的时代,情感被视为累赘,生活完全被AI掌控。

为了追求更好的职业机会,加布里埃尔选择接受“DNA净化”手术,这意味着她将失去自己的情感与记忆。

意外的是,在净化过程中,她再次遇见了路易斯,前世的爱情在此刻重新涌现,唤起了她深藏心底的情感。

影片中的“野兽”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

它既不可见,又难以捕捉,却始终潜伏在我们生活中,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行为。

加布里埃尔对这只“野兽”的恐惧,其实反映了她对死亡和未知的深切担忧。

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孤独地面对自己的命运和有限性,这种感受是终极的。

影片通过加布里埃尔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野兽”的恐惧与抗争,表达了人类在面对未知时的勇气与坚韧。

每一次挣扎,都是对自我内心深处阴影的挑战。

这部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903年的中篇小说《丛林中的野兽》(The Beast in the Jungle)。

开头部分与原作几乎一模一样,但之后很快就分道扬镳。

主要的变化在于,两个主角的性别发生了互换,给故事注入了新鲜的视角。

实际上,这是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在2023年的两部法国改编作品之一,另一部由帕特里克·奇哈执导的《丛林野兽》(La Bête Dans La Jungle)。

两部影片都在2023年上映,加斯帕德·尤利尔在这两部作品中都被邀请出演。

此外,还有一部2019年出品的荷兰版电影《林中野兽》(The Beast in the Jungle)。

《野兽》是一部野心勃勃且充满争议的电影,宛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人工智能、情感、命运与爱情等主题,融汇了惊悚、悬疑和超现实主义元素。

故事跨越三个不同时代,主角加布里埃尔和路易斯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身份,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始终如一。

这种跨时空的设定让人联想到《云图》,然而贝特朗·波尼洛的版本更专注于内心探索与描绘情感。

影片的叙事结构既复杂又精致,融合了科幻、惊悚和历史剧的元素,反映了对未来世界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描绘。

导演以精湛的影像语言和独特的象征手法,营造出一种梦幻而压抑的氛围。

1910年的巴黎宛如一幅华丽的油画,诗意盎然;而2044年的未来世界则显得冷漠无情,科技的冰冷感令人不寒而栗。

影片中的玩偶娃娃、鸽子、预感、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那首耳熟能详的“常青树”歌曲,反复闪现,深化了主题与情感层次。

这些元素不仅反映了加布里埃尔的内心状态,也象征了人类存在的本质。

影片的核心在于情感,它深刻探讨了情感对生命的重要性。

加布里埃尔与路易斯之间的爱情跨越了时空,超越了时间、空间和身份的界限。

这种爱情让人相信,情感是人类生命的灵魂,它赋予我们存在的意义,使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联系。

在这个被人工智能统治的未来社会,情感被视为一种危险。

为了抹去自己的情感记忆,加布里埃尔不得不接受DNA净化。

“净化”这一过程象征着对人类情感的抛弃。

经过多次情感的洗礼,加布里埃尔却发现自己愈加孤独。

她的内心依然渴望爱与被爱,但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这种渴望显得无比奢侈。

加布里埃尔选择保留自己的情感,这是她对生命的热爱,也强调了情感本身的无价之宝。

穿越时空的科幻爱情,孤独复杂的存在主义。

 7 ) 再疯批也好过变异

“为爱疯狂”这个主题还得是法国人拍,但即便如此癫如爱河的浪漫之国最近也陷入内耗,在消灭野兽(消灭感性,为情绪稳定宁可失去爱的能力)还是迎接野兽(接受感性,在毁灭里疯批相爱)之间做起了选择。

由此可见,现在这阵憎恶人性,崇拜科技的世界风吹得该有多猛。

故事不难分析,男主在古典时期过于保守,没能和女主比翼双飞,男主在2014年又太过激进,憎恨女性杀死了女主。

女主呢,三生三世里一直等啊等,想等到那个能成长到中间值,不保守也不激进的成熟状态的男主,来和自己相知相遇。

最后到了未来时空,女主等来了那个既不保守也不激进的成熟的男主了吗?

是的,她真的等到了,还欣慰地与男主抱在一起慢舞,但最后才发现男主的成熟不是三生三世的成长带来的,而是他自愿进行手术,改装了重要脑部组织带来的,男主已经变异成了一个内心没有野兽,情感稳定但再无人性的科技怪物。

(影片里无论预言家也好,鸽子也罢一直强调的那个最终的恐惧大Boss就在这里)每个人都有对科技的恐惧,有的害怕AI统治世界,有的害怕机器人杀死地球人,但随着先进技术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对它的了解越来越多,恐惧它的点也渐渐在变化,似乎人们已经觉察到,AI是不至于杀死人类的,科技也无法统治我们,但是,它们会同化人类啊,它们用自身的优点催眠人类,不断向我们输出:我们是多么的精确、冷静、理性,你们是多么的混乱、迷茫、痛苦。

有一个声音在对我们说:不要再做人了,做人那么艰难,那么痛苦,来吧!

都来变成机器吧,变成机器了,各种折磨、困惑和痛苦就没有了,你会活得无比轻松、无比快乐。

扪心自问,在这种诱惑下你还会坚定地选择做人吗?

我经常假想,如果世界末日,僵尸屠城,做前10个被僵尸吃掉脑袋的受害者是不是更好?

因为这样就不必看到亲人死去、朋友背叛,不必面对为争夺匮乏的资源,尔虞我诈的人性黑暗面,也不必提心吊胆、恐惧担心的过日子,担心自己被抓住吃掉了。

爱恨情仇是野兽,也是为人的根本,换你,你会选择继续做野兽还是做机器呢?

 8 ) 爱的消亡史

电影《野兽》是在近期我觉得非常不错的科幻片。

但它遭遇的评分比较两级分化:豆瓣上评分不高(6.8),IMDb(6.5),烂番茄的爆米花(普通观众)更低(60%);而烂番茄的新鲜度(专业影评人评分)却是86%。

对于我来说,喜欢这部影片纯粹因为它颠来倒去的非线性叙事风格,好像一块被切割且打散的拼图,等待观影者一路拾掇、拼凑出影片的意义。

《野兽》提出了一个问题:当AI已经越来越“人性”化(当AI已经有了梦,是否也会有无意识,ta会有ta自己的享乐吗?

)的时候,人和AI的区别在哪里?

或者说,人在多大程度上还算是个人?

由此引申出了一个选择:到那时,你会选择保留创伤体验,还是选择被“净化”来抛却激情,剥离痛苦?

故事共有三段叙事穿插交织在一起,分别发生于1910年的巴黎、2014年的洛杉矶,和2044年的未知地点。

女主Gabrielle(蕾雅·赛杜)和男主Louis (乔治·麦凯)在这三段人生中再三相遇,反复经历了爱与死亡,最终结局却是爱的死亡。

如同人在其一生中会强迫性地重复创伤事件,Gabrielle在她的三段人生中也重复着对Louis的爱,重复着对这种爱的犹豫,也重复着对自己由于犹豫而产生的强烈情绪波动。

即使在2044年,为了让自己得以从往世的创伤中解脱出来的DNA“净化”过程都无法消除Gabrielle对Louis的思念。

然而,Louis在1910年对Gabrielle的热烈追求似乎并没有延续至之后的两世:2014年的Louis已经将他对所有女人的爱转化为恨;2044年,虽然对Gabrielle有好感,Louis仍然没有等到后者对他爱的表白,而因为“净化”成功,而成为“有用的”却无爱的人。

爱,终究会像这三生三世中的璀璨胸针那样,成为美好而无用的东西而被封藏;或被展览,以悼念人类已失去的爱的能力。

如此看来,《野兽》是对已然逝去的爱的哀悼,或者是一部爱的消亡史。

在这三段人生中,重复出现了许多版本的类似对象。

我在这里将他们尽可能地罗列。

从这些差异和重复之间,我们能看到人的欲望的变奏。

↓ 赛璐珞娃娃(1910)、摇滚娃娃(2014),和叫“Kelly”的AI(2044)。

最初,娃娃的脸部只有一种中性的表情,以取悦大多数人。

2014的摇滚娃娃有了自己的身份和特征,而且会自言自语。

到了2044,AI人偶在外形上已经难以和人类相区分。

人偶Kelly在和Gabrielle相处几天之后,就从后者的话语、习惯、行为等等了解了她的欲望原因,甚至Kelly在最后还有了梦!

作为AI,她应该不会存在无意识,因为无意识的形成是基于压抑。

Kelly的梦是她背后算法的呈现,即她已经可以像之前的灵媒那样,预测Gabrielle之后将会做什么——去酒吧见Louis,并与他相拥。

而在人类这里,因为无法如同AI那样完全理性,服从于指令,所以情绪不稳定的人成了“无用的人”。

为了适应AI时代,人的DNA需要被净化,荷尔蒙需要被调节。

所以,人需要反过来向AI人偶学习。

↓ 美丽而无用的胸针,从人的胸口滑落,直至被置入玻璃罩,以祭奠人类失去的享乐。

↓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对于手的关注。

手上写着人的故事,被注入了人的情感。

手也是人类交流的用具,其激烈程度在1910年的那段有很好体现(个人感觉特别优雅却又十分色情)。

随着人的情绪的平稳,情感的淡漠,手也沦为了纯粹工具。

↓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但在1910年,Gabrielle惧怕它,如同惧怕自己内心的激烈情感。

蝴蝶夫人的结局可能对她是个教训,所以她不得不将对Louis的爱的冲动深深压抑,如同抵挡洪水猛兽般将自己禁锢。

2014年的鸽子多次出现,如同无处不在的眼睛监视着一切;也如一个信使,试图向Gabrielle预示灾祸。

在影片结尾的2044年,鸽子再次出现,随着Gabrielle的痛哭,这只小小的“野兽”也飞走了。

↓ 接下来是萦绕着Gabrielle的焦虑与恐惧。

电影开始不久,当Gabrielle在2044年面试工作,被面试官建议净化DNA时,她说:“我一直有种感觉,不详的事情,一种灾难可能会发生,然后我不得不去面对它,即使它令我恐惧。

”她似乎犹豫是否要把这种情绪完全消除,因为这种感受曾经也让她体会到爱意。

1910年,洪水导致断电,同时一只鸽子闯入了奢华且充满文明气息的家,也闯入了Gabrielle和丈夫平静却无澜的家庭。

Gabrielle面对这只鸽子,如同面对自己波涛汹涌的欲望,最终她让步了,躲进丈夫安全的怀抱。

2014年,Gabrielle面对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危险。

诡异的是,她百年前所爱的男人已经在这个“极度自恋的社会”(灵媒2语)中无法挽回。

回到2044年,Gabrielle眼睁睁地看到爱人已“死”,她的爱也将死去,所以在那一瞬间,她遭遇的是绝望,和对真正的孤独的恐惧。

↓ 两个时代的灵媒们都对Gabrielle说:“有一个男人,但他只能在梦中做爱。

”但灵媒1的声音跨越到2014年,所以这两个灵媒都指向了2014年疯狂的Louis,似乎在警告Gabrielle,让她离开。

同时,灵媒1也说了一句让我联想到《黑客帝国1》的一句话:“你必须做艰难的选择。。

最具毁灭性的是你不做选择。

你的犹豫带来灾难。

↓ 所以Gabrielle选择了,然而她也犹豫了。

她死了两次。

都是在她犹豫后,男人先做了选择。

↓ 两次死亡,两次“净化”。

Gabrielle在人偶Kelly的梦的预言之后,毅然决定再去见Louis,要对他说她犹豫了100多年的那句“我爱你”,期望Louis还未“净化”,或者和她一样是概率0.7%的净化失败者。

然而,Louis回答她:“我也爱你。

很高兴见到你。

”——他们今生终究还是彼此错过。

所以“野兽”到底是什么呢?

它似乎是让人害怕又让人着迷的东西,如同爱恨交织,如同沉溺于痛苦的快乐(或者被快乐淹没的痛苦),让人欲罢不能。

在此,“野兽”隐喻着人之为人的享乐。

而在这三个时代,“野兽”又有不同的具体指代:1910年,它是泛滥于Gabrielle内心对不伦之恋的渴望与恐惧,也是莫名闯入家中那只带来扰动不安的鸽子,更是在一战之前的那段美好年代,淹没盛世巴黎的大洪水。

在2014年,“野兽”又是Louis口里不与他做爱的女生们,同时也是内心充斥着孤独、脆弱、仇恨和暴力的Louis本人。

而在2044,人工智能的算法已经成为绝对大他者,将所有隐喻意义上的“野兽”已被赶尽杀绝,所见到的野兽也只是零散分布于城市中的实实在在的野生动物。

如此看来,《野兽》是对即将逝去的爱/享乐/痛苦/创伤的哀悼,或者是一部未来的人性的消亡史。

好在,还有这个固执的女人,还有这坚决不被命名的,不被算法击中的,逃逸的0.7%。

人类可能还有希望。

那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被“净化”吗?

电影《野兽》的拍摄、剪辑等制作手法也非常巧妙。

除了其中安插了如上面罗列的类似元素,让观众能整理出叙事的逻辑。

同时也会让人物的声音缝合不同年代的画面,以防观众在时间的迷宫中迷失。

同一个年代中,也会有真实和幻想的交错剪辑,用图像来模拟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两位主角的对白也很考究,法语和英语交错地使用。

本来牛津口音显得特别理性、文明,充满规训,而法国女人的法语又蕴含丰富的情感,轻微的喉部发音也带着肉体的诱惑。

然而,男主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却用自己的母语,而女主被动地跟随使用英语,造成了若即若离、欲言又止的神秘异域的效果。

还有,如果细心的话也会发现,在2044年,电影画面的比例与前两个时间是不同的。

如同Gabrielle在面试时,她的面孔会被投放在硕大的屏幕上,这个时期的电影画幅比例也是4:3,让人感觉她时刻都是被监视的。

同时这样比例的画幅也会让观众的视野受限,造成幽闭的恐惧效果。

如果你也一样,对人是什么,人类在人工智能时代会成为什么,该希望些什么等等等等感到着迷、困惑、担忧。。

我也建议你看看这部影片。

该导演在《野兽》之前一年的疫情隔离期间制作了一部小成本的影片也很推荐,叫《昏迷》(Coma)。

另外,还有一本拉康派精神分析的新书值得一读,是《人工智能的精神分析》。

#后人类# #野兽# #精神分析# #电影# #人工智能AI#

 9 ) #NYFF61最佳 Fear and Love

#NYFF61 La bête Fear and love. Fear within love. Love within fear. 一部极其当代的 melodrama 片头的绿幕和融化在像素点中的蕾老师就宣告了他并不是一部“回头看”的电影 三个时代 三段爱情悲剧 时代剧-恐怖片-科幻片 他们在题材上截然不同 又以一种极其直觉的方式交织在一起 共同面对一个超越存在的野兽 蕾老师的三个角色从始至终都是孤独的 玩偶娃娃般的妻子 住在他人豪宅的LA模特 和缺乏真正human contact的未来 于是她们只能不停的去salon/club寻找来自人类的爱 2014年的豪宅恐怖段落的极致表现力足以比肩穆赫兰道里餐厅背后的怪物 甚至可以听到旁边观众的惊呼 重复剪辑对于动作的无限放大 开门成为了对爱的呼唤 Roy Orbison的歌曲继林奇之后又一次在影像中获得生命 呼唤着这并不存在的evergreen love 结尾蕾老师的哭喊是如此的触及灵魂并令人心碎 such an impactful cinematic moment 绝对的大师之作 Gaspar Noe对这个角色的契合几乎是能直接在脑海中换脸的 只是可惜世事无常 但George McKay演个美国2b青年serial killer也是真的搭哈哈哈哈哈 片尾的credit是个二维码 扫进去还有一段极其Lynchian的彩蛋

Bertrand Bonello

片尾二维码

 10 ) 《野兽》随笔

赛老师的演技确实,赛老师简直就是诠释神秘的最佳人选,这角色你换谁演都不行,现在我是懂了,就在赛老师那个永远淡淡的语气里面,就让人不禁遐想,她这话里话外到底是啥意思,悟了,这就是众人追求的神秘感。

看之前没了解过这片到底是讲啥的,看见AI,遂下单。

感坐在影院里面就看见古代和现代的交替,我心想不会是三生三世吧,这种烂梗其实在国内挺常见,但在国外电影里面我还挺少见的,内心有一点欣喜,直至我如坐针毡。

意识流电影向来不太会是我的菜,空镜和转场毫无流畅感,三世之间的切换和跳转,纯靠那个“恐惧”和重复的台词以及相似的场景撑着,ok 我能get到洋娃娃或者台词什么的都有它想传递的意义,但在全片的呈现对我来说就是硬cue,不知道导演是怕自己忘记了还是怕观众忘记了。

配乐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对我来说not in the good way。

对不看恐怖片的我来说,每一个配乐都把我吓得要死,很像是希区柯克似的恐怖还有东南亚似的恐怖的配乐的集合,甚至像是赛尔达的游戏里面每次红月到来要刷新怪物时候的那个恐怖,如果知道他其实是个惊悚电影的话,我可能就不会去看了。

我明白导演想要传递的东西很多,我也能够get到对于AI、人性、和生命力等等的思考,我愿意去思考这个东西,但是当它又是以男女关系这种所谓的爱情以及两性关系所呈现出来的时候,我认为这个题材还是被局限了,这或许是一个安全的方法,但是无聊的、毫无新意的,缺乏深度的。

不是我的菜。

《野兽》短评

@ImagineCarlton. Chengdu. Evergreen. A la mémoire de Gaspard. Léa Seydoux!

5分钟前
  • 西南北
  • 力荐

姬圈天菜蹭卡惨遭拉拉小队拒绝(两次),背后原因令人暖心

9分钟前
  • wholittleone
  • 还行

什么出走三生三世,回来已经被鸽

13分钟前
  • addr221B
  • 较差

一个关于三生三世的故事,鸽子、娃娃、巫婆等意向成为了贯穿的线索。蕾雅老师的表现中规中矩,反倒是男主的表现更亮眼(也许角色本身也有加成),把男性从绅士一步步退化成连情感能力都不具有的野兽这一过程的寓言性传递了出来。

16分钟前
  • 胖子曦
  • 还行

1904年,第一世,他不期而至掀起波澜,又遇到了突来的洪水,在水中殉情。2014年,第二世,他闯进了她的房间,在泳池枪杀了她,在水里毙命。2044年,第三世,重逢,但是男主角已经完成了净化过程,不再拥有人类的真情实感,女主角大戚,泪水脱眶而出。“水”象征一种宿命,又是净化记忆的载体。“野兽”指的是男主,每次都会闯进她的世界,并且摧毁她的人生。

18分钟前
  • 一二三四卌
  • 较差

【香港国际电影节】这段经历一个多世纪、跨越三个不同时空的故事有繁多的意识流场景与林奇式的心理暗示幻觉。丰富的话题层出不穷,从绿幕拍摄到基因改造,再到人类记忆、负面情绪的抹除,均具有无比现实的启发性。这个无比宏大、科幻感十足,甚至充满哲学思考的野心格局,却在后半部分渐渐卷入比较滥俗的三世姻缘、轮回宿命里,有点让人提不起劲。按照爱情类型来看,波尼洛的同乡米歇尔·贡德里早在20年前就以《暖暖内含光》中类似的创意俘获不少观众的眼泪了……

21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观影过程比较奇怪,有些段落比较无聊,有些又非常吸引人。探讨对情感一步步丧失的恐惧,对未知命运的恐惧,甚至还有对欲望压抑创伤的恐惧。第一段人生很喜欢,蕾老师死在水里的段落太美了!后半段开始拙劣地模仿林奇,但结尾还算优秀

24分钟前
  • Dean
  • 推荐

几近完美,只是站在了太多巨人的肩膀上,一时辨认不出波尼洛。尾声倒放、局部特写、屏幕熔化、跳接全景的段落一气呵成,心脏快跳出来了。蕾雅·赛杜的表演比《法兰西》更深不可测。

2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HKIFF48 各种维度上都很“低级”的电影。很多地方都可以跟《别太期待世界末日》做对比,但高下立见

29分钟前
  • 较差

#2024BJIFF# 7分,无论前世还是今生他们之中总有人担心失去彼此,担心爱情得不到结果,因此他们没能做出勇敢的决定走到一起。心里的恐惧其实是彼此身边的野兽,对爱和失去的恐惧一直羁绊着他们,直到最后一方战胜了它,一方却屈服于它,失去情感的爱还有什么意义呢。(以QR码作为片尾还挺有新意,没想到里面真的有彩蛋,可惜并非两个人都听到了那段话。)

34分钟前
  • AlanX
  • 还行

游刃有余的样子-04/06/24 at FilmLinc

36分钟前
  • sheepfield
  • 还行

属于看简介很具体看正片很抽象的

39分钟前
  • Holliee
  • 还行

細碎的剪輯有得有失,媒介的對話還算有趣。每個時代人類身心都面臨各類新衝擊:勳伯格現代音樂的聽覺革命、賽博空間對生活的全面接管,以及最終purification橫空出世消滅浪漫愛情。技術全面革新身體,值得玩味的是創作者對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新事物的態度截然不同。

42分钟前
  • 咸菜帮老大
  • 还行

抽象的层次,英语/法语场景的切换,重构的写作。时间与空间若干次打破,重复提及那些微弱的联系,将欲望与轮回的噩梦共同组织。几次变奏以看的动作结尾,分别对应情感的抉择与难以进入的勋伯格歌曲写作,以及互联网时代情感的空虚与AI时代情感的抽离。最想在siff重看的电影。4.2

44分钟前
  • 推荐

妈的看得我恶心,出来一查果然编剧和导演全部男班底。抛弃情感这个设定多漂亮多赛博多能反映Ai和人类的区别!结果?就给我上爱情戏?第二世白莲花女主还给这种傻逼男开门?还以为自己能感动他?而且第二世的时候女主没有前世记忆,也不知道自己跟他是前世恋人,就凭着地震时候说的三句话,就爱到知道对方是个反社会的垃圾货色,还给他开门?最后dna净化结束了女主看见自己第二世的死亡哭了,净化主持人说你哭了证明我们失败了,如果成功了你不应该哭的。妈的我差点座位上跳起来说:对,你应该感到愤怒!

46分钟前
  • 石榴和独角兽
  • 很差

影史将对其概括为:一部AI研究了10000年的人类电影。

48分钟前
  • 帽子
  • 力荐

一种新型病毒正在欧洲导演中蔓延 4:3画幅 异国男演员 童年金曲

50分钟前
  • 🆔
  • 还行

A / 是论文,也是宣言。绝不仅仅是再现某种老生常谈的虚拟对现实的威胁与侵入。而是恰恰相反,用电影这一堪称“古老”的视觉体系,来穿透当代虚拟视像的构建逻辑。繁杂的影像既处于一个传统叙事的平面,也以其自身的质性差异不断堆积。看似流畅相接,却又在某些时刻形成层理——这种瞬间的析出或是增殖构建了恐怖的来源。人物与人物、影像与影像的碰撞则构成了那扇难以开启的危险之门。而电影并不会屈从于对虚拟影像的简易搬用,而是要挪用它的数码功能来创造新的不断扭曲的分叉的绵延。哪怕面容终将破碎,也依然要牵引出那么一点点:在图像耗竭的空无中起舞的可能。《昏迷》后的波尼洛与《法兰西》后的蕾雅赛杜是如此严丝合缝。或许会和《法兰西》《双子杀手》《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一道成为标记这个时代影像生态的电影。/二刷avec T

5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B+】三条线的表现风格可各自按图索骥寻找来源,即使进行了更复杂的结构交织,但依然被主题(多次重复的club)牢牢框订。波尼洛擅长的仍是高度概念化与抽象化(夜行盛宴/情迷恋战)而削弱人物和情节表现的电影。也再一次与林奇和卡拉克斯的方法产生了非向性(具体可触的情节情感)。因此在高瞻远瞩又包容各种电影形式的技巧展示中,现代线忍俊不禁的美式自恋是其最可贵的部分。

58分钟前
  • Cardinal
  • 推荐

爱了几辈子都没办法得到麦凯这样的男人 换我我也要声嘶力竭泪流满面地尖叫 😱

1小时前
  • 德小科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