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季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小学生在暑假结束前几天急着赶作业。
也让我猜到这剧为什么这么小众的原因,因为剧情太.....儿戏了,几个小说名著的段子混在一起,就场面比较好看,剧情真心麻麻,拍三部电影我觉得还有点看头,当然,重点是女配选角着实失败,颜值不行还人见人爱,她的颜值反衬了女主非常惊艳,也一度让我怀疑那时候的伦敦人审美观是不是出问题。
在我心中莉莉这个角色起码要年轻时的阿佳妮才能有说服力,时而纯洁时而放荡,又偏执又邪恶又美丽,阿佳妮的着魔和玛戈皇后的表演在这里演莉莉才能说服我为什么博士和狼人对她痴心一片,格雷小哥对她下跪,前中期任她胡搞。
😂最后真心觉得这剧的败笔就是感情线,什么鬼,每条都戳中我雷点。
私以为,从第一季到第三季的感情戏,应该这样安排:女主百合,女主太攻了,给她个外柔内刚的妹子组cp我觉得才匹配。
如果按颜值的话,我觉得背叛巫母那个女吸血鬼和女主组cp绝对是绝佳人选。
狼人配女配,因为先入为主。
🙄博士配格雷,一个追求永生,一个就是永生,一个闷骚一个放浪形骸,绝配。
德古拉两兄弟为了抢女主,最后发现其实爱的是对方,兄弟he怪物和老婆孩子家人一起好了,大团圆结局多好。
😀
Penny Dreadful是我看过最好看的恐怖剧。
黑暗,鬼怪,悬疑,恐惧,神学,人性,各种吸引我的主题,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上演。
上帝,恶魔,希腊神话,路西法,德古拉,吸血鬼,道林格雷,女巫与狼人,Frankenstein和他复活的monster,设定十分宏大。
英式台词,大量引用英国浪漫主义的诗歌,如雪莱,布莱克,华兹华斯等。
用大量的对话和独白来演绎内在心理,恐惧,情感,欲望,孤独,人性的黑暗与暴力,这种表演内在张力强大无比。
无需惊人的特效,如此精致,充满艺术和诗歌文学气息的英式台词,太惊艳了。
Eva演得最好的剧,没有之一,Vanessa Ives。
对于Monster,在丑陋的外表下,被世人所弃,又感觉他是魔鬼与天使的共生,大量的诗歌从他的口中说出,把全剧提到了更高的艺术层面。
前几天无意想起了Venassa Ives这个角色,画了一张她的素描,才想起来第三季去年没追完,今天补了一下最后两集。
女神,死了😂
自始至終小博士製造活屍這件事都沒被其他主角知道,有點意外。
Brona被復活之後第一次參加Dorian的舞會,彼時Ethan被Vanessa邀請但是恰逢月圓之夜所以拒絕了,於是錯失互認機會。
Brona恢復記憶後說過有一個男子曾真心待她,是個美國人,顯然指的Ethan,而Ethan也確實在第一季對Brona表現出真愛的樣子... 兩位被復活的殭屍都認識女主,但除博士和Dorian以外所有主角都不知道博士完成的這個轟動科學史的實驗,主要是因爲Ethan之後再沒見過Brona。
劇終Brona離開Dorian,Ethan槍斃Vanessa,很想知道如果 Brona和Ethan相見了會怎樣,Brona會取代Vanessa在Ethan心中的地位嗎,舊情復燃?
《美国恐怖故事》火了以后,英国人也拍了自己的恐怖故事––《低俗怪谈》,和它的名字一样,这些由来已久的故事和人物被编剧硬生生地塞到一起,竟然也没有丝毫违和感。
看第一季的时候我就被编剧神奇的脑洞所折服,那些我十几年来一直研读并痴迷的传说,故事,文学,诗歌都被他演绎成了诗意。
第一季的每一集都带着令我跪舔的暗系美,遗憾的是才疏学浅的我并没有能够鼓起勇气写下什么。
如果说第一季是华丽的铺垫,那么第二季则是黑暗的转折,很多东西浮现了出来,并不那么诱人,带着浓浓的压抑,我并不喜欢。
没想到第三季最终季来得猝不及防。
后来听说showtime想要续订,可是制作团不想因为利益而改变自己的故事,于是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观众被迫看到了这个故事的完结。
意犹未尽,意味深长。
《美国恐怖故事》非常好看,英国恐怖故事却更胜一筹,只不过它们各自有着自己国家的特色,对于文化爱好者的我来说,更喜欢带着诗意的英国恐怖故事。
英国,它一直都是我所向往的圣地,正是因为对它一切的热爱,我始终不敢踏上这片土地,哪怕我对所有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都信手拈来。
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国家就是诞生于英国,而美国却不同于英国的现实和逐利(这并没有什么不好),英国这样一个曾经连罗马帝国都不屑于统治的荒地,如今却流淌着世界上最高雅的血液。
莎士比亚之后,似乎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自带出口成诗的本事,那种印刻在骨子里的优雅和文艺,是全世界都顶礼膜拜的。
英国,这个曾经荒凉,野人遍生的地方如今是世界上最优雅的国度,它是一个奇迹。
三季看完我分别做了这样的批注。
第一季:第一集各种神秘,日不落的气质一下子起来了。
第二集EVA那附身真是。。。
这剧一定要跟下!!!
到现在就可以满分好么?!
太对我口味了!!!
【本来我只是想献上我的膝盖,后来我觉得编剧你把我的头盖骨也带走吧。
】第二季:主线清晰了许多然而文艺的部分缺少了,总得来说没有第一部那样震撼,但是伊娃演得太好,这个女人真是生来就是一副魔鬼样啊,那么恐怖那么美。
好讨厌新出的怪物,跪求格雷出场多一些。
下一季巫毒小丫头要大展身手了吧。
黑人怪叔叔死掉了好难过,虽然他话不多,但是特别值得依靠。
第三季:这是一个狼人吸血鬼和万物之母的三角恋狗血言情剧,但是编剧却把如此低俗的言情剧拍成这样的神棍。
片中的每个人物都可圈可点,演员演技也可圈可点。
比爱和恨更强大的是希望和恐惧,无论是谁都终究逃不脱黑暗与孤独的笼罩,然而爱和圣光也将一直存在。
只有英国人才能把如此黑暗的故事演绎成诗意。
这部剧为何让人痴迷?虽然故事的构架很简单,不过是吸血鬼狼人和万恶之母的三角恋,但是里面的人物却几乎囊括了整个西方的神话传说宗教和文学中的全部经典人物。
除此之外,热爱英国文化的人会在这里看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独有的荣耀和黑暗,热爱文学的人也会在这里找到久违的诗意。
而贯穿故事始终的是人类无法逃脱的永恒的哲学命题––死亡与孤独,罪恶与救赎,还有那拼尽全力也无法挣脱的宿命。
Vanessa Ives (Eva Green 饰):没有看到结尾的时候我不明白Vanessa为什么那么痛苦,整部剧看下来才明白了她那根植于灵魂深处的痛苦。
虔诚地信仰上帝的Vanessa竟然是万物之恶的化身,她一直不畏惧艰难不停地承受痛苦去抵抗黑暗的力量,到头来却发现原来自己正是邪恶的化身,人怎么可能抗拒自己呢?
所以绝望和疲倦地她只能接受了这样的自己。
Vanessa成为了造成世界末日的罪魁祸首,哪怕讽刺的是她依然相信上帝。
换上圣洁的白衣,等待着心爱的男人结束她的痛苦,信仰上帝的人是不能自杀的,Vanessa仍旧期待死后可以洗脱这一生的罪恶,去往天堂。
人世间最令人绝望的事情不过如此,不是我们发现世界有多可怕多么不能接受,也不是遇到的人不好难以忍受或者遇到的困难有多么难以克服,而是我们抗争找寻了一生却发现自己没有办法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因此,死亡,变成了她唯一的救赎。
故事因Vanessa开始,因Vanessa结束,剧中的大部分人也都因为Vanessa得到救赎,而Vanessa终于被心爱的男人救赎。
传说成为现实,宿命的不可抗拒造成了藏匿在每一个人生命深处的悲哀,心疼女主。
我想编剧透过Vanessa依然想表达的是对上帝的信仰,哪怕黑暗痛苦绝望如女主,也不曾有半刻动摇。
信仰是永恒的光,它根植于我们的灵魂里,永远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
伊娃演技太好,她天生就适合暗黑系,那微微向下的嘴角,深邃的眼睛,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好的演员。
她贡献了目前为止职业生涯里最出色的表演。
Vanessa的人物设定应当源自于万恶之母,或者说万物之母,人生来就是带着原罪出生的,Eva也是因为犯了罪所以才来到人间成为万物之母,而正是如此她也是万恶之母,据说万物之母掌管炼狱,而诸如吸血鬼这样的超自然之物也都是出自她手。
也难怪剧中德库拉和路西法都如此贪恋她。
Ethan Chandler (Josh Hartnett 饰)讲真我一直都不太明白这厮为啥是男主角,而且属于英国的故事为什么要把一个美国人写成男主角,而Ethan在这部剧中的作用又是什么,直到我看到了结尾。
故事讲到一半我们就知道Ethan是预言中的上帝之子,预言说他会拯救世界,结局是他亲手杀死了万恶之母,然后德库拉也跑掉了,一切和平。
Ethan是这样一个人,出生于一个罪恶的家庭,心存善良,帮助别人,却也杀人不眨眼,他一直都在罪恶边缘游走,直到最终通过女主明白了,逃避责任解决不了问题。
人不是简单的可以被下结论的生物,任何事物也都是如此,正义与邪恶不是清晰的黑白分明,人永远有得到救赎的可能,正视邪恶,守护正义,他最后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意义。
就像Vanessa咽气前说的:I saw our God. 这对苦命的情侣在这场旅程中其实是互相救赎对方的。
关于Ethan的设定为什么是美国人我后来理解了。
首先,人类早在希腊时代就已经有了关于狼人的传说,人和狼是非常相近的动物,一样的群居,一样的有阶级,一样的聪慧,而人类和狼也一直在进化中互相影响,也正是如此我们创造了狗,而狗是最容易和人类建立感情的动物。
古老的人类会把狼当作他们最神圣的图腾和崇拜,也因此慢慢地就有了狼人,狼人的设定总是人犯了罪变成了狼人,但狼人不是邪恶的,不像吸血鬼那样,也因此编剧想通过狼人表达人都是有罪的,但那不能说明人就是邪恶的,因为我们永远可以实现救赎。
美国这个殖民地是英国最伟大的成就,而最先来到这片土地的人也是教徒,他们想要创造一片完美新世界所以来到了这里,所以说美国是英国的救赎,那么Ethan这个狼人是美国人也就说得通了。
Sir Malcolm (Timothy Dalton 饰)Sir Malcolm是一个带着浓浓的英国贵族气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他的亲人都死于非命,而自私的他把一切都怪罪给Vanessa,直到最后他在经历中渐渐地明白原来爱可以是更伟大的更宽广的,想清楚了以后,他把Vanessa和Ethan都当成了自己最亲的人。
最后一集,Sir Malcolm冷血地杀死了Ethan的父亲,而这种冷血却是源自对Ethan的爱和自己的善良。
不假思索的表演出来的正义和爱是虚伪的,只有经历过深刻的正义和爱才是真正的善。
Sir Malcolm最终将人类自私的小爱变成了普世的大爱,他最终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贵族。
这依然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Monster (Rory Kinnear 饰)这是我最喜欢的角色,我想他应该也是编剧最喜欢的角色!
如此丑陋的怪物却拥有本剧中最善良的灵魂,依然还是编剧的价值观,善良不是无罪,重要的是自我救赎,正义并不是假惺惺的善良,而是有的时候为了正义可以用罪恶的行为来达到目的。
本剧中,他和女主互相救赎,他们惺惺相惜,同样都是不被世界接受的异类,同样都是带着罪的身却有善良坚定的灵魂,同样最终接受自己得到救赎却依然还是无尽的孤独。
第三季第四集两个人的出演太赞了,怪物喜欢诗歌这个真的太赞了,每一次把我弄哭都是他。
怪物的设定来自于雪莱妻子的《科学怪人》(又称《弗莱克斯坦》),它是文学史上第一部科幻题材小说,讲述了一个医生创造了一个怪物,最后怪物跟他相爱相杀,然后怪物杀死自己的造物主后自己也自杀了的悲剧故事。
就冲这个雪莱妻子的成就在我看来也在雪莱之上,尽管我到现在也没记住她的名字。
比起纯粹地借用经典人物来构架故事,整个故事反倒更像是编剧这些年来的读书笔记,每一个人都是经典的西方典故,他把它们揉捏在一起,加上自己的理解绘制出了这样一个世界:一个阴暗的世界人人都有罪却最终得到救赎的故事。
故事的血与肉流淌着诗意(浪漫主义)和哲学(孤独,宿命),绝望中带着闪耀的美,反衬了如此对立的两面。
编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外貌党都无法抵抗的丑陋却美丽的人。
Dorian Grey (Reeve Carney 饰)道林格雷来自于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我都看了,这个人物太经典,编剧改变了道林格雷的结局,小说中他意识到了画像承担了他的罪过,最后破坏了画像杀死了自己。
而在故事中,他依然没有觉悟,因此他没有得到救赎,这样的结局反而比王尔德笔下的结局更显得深刻。
起初我觉得他就是出来装逼的,后来我才发现他是从骨子里发凉。
也是,这个不朽的人看惯了那么多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这样的人一般就是两个极端,要不然拥有普渡众生的怜悯,要不然变成“心如磐石”的冷血怪物。
而他显然是后者,正是因为他的冷血升华了莉莉的不冷血。
道林格雷对莉莉说的话很耐人寻味: "Do you not yet comprehend the wicked secret of the immortal? All age and die, save you. All rot and fall to dust, save you. Any child you bare becomes a crone, and perishes before your eyes. Any lover withers and shrinks into incontinence and bent, toothless senility. While you, only you, never age, never tire, never fade, alone. But after a time you'll lose the desire for passion entirely, for connection with anyone. Like a muscle that atrophies from lake of use. And one day you'll realize you've become like them. Beautiful and dead. You have become a perfect, unchanging, portrait of yourself. "这一段直接升华了道林格雷的故事,一句话总结《道林格雷的画像》,编剧你真的好牛逼。
Lily (Billie Piper 饰)莉莉这个人特别好理解,一个跌入尘埃被所有人践踏的人有一天成为了不朽所以想要报复世界来抹平伤痛,道林格雷爱她的冷血和残忍,却忍受不了她一副闹革命的样子,他们的不同就在于他对任何事物都很麻木,而她却仍旧拥有喜怒哀乐。
医生要治愈她的忧伤,她却祈求他不要夺走她对她女儿的记忆,那怕这个记忆如此痛苦。
医生最终救赎了她:做一个怪物很容易,让我们学着去做一个人吧。
我猜想莉莉的灵感应该是莉莉丝,伊娃之前上帝创造的第一个女人,只不过这个女人反抗心太重,被上帝遗弃,传说中这个骨子里不屈服灵魂里充满了恨,并且美貌残忍奔放的女人后来和路西法一起创造了地狱。
任何一本书中对她的描写都是邪恶的,但是我想任何一个女权主义者都是爱她的,直男癌就是忍受不了女性和他们平起平坐甚至是超越他们,所以把她各种邪恶化,但我看到的不过是一个追求自我不屈服的女性而已。
剧中的莉莉也是这样,被生活和男人欺压,最后残忍地反抗报复,这美丽的第二性!!!
除了以上几位其他的角色也都很棒,我觉得整个故事中出现的角色都超级赞。
尤其是第三季出现的新人物,宁愿死去都不要屈服的小妓女,迷恋死亡那个聪慧有个性战斗力强大的女学者,还有女主的心理医生,表示德库拉演员实在是好有魅力!!!
医生和他的印度混血朋友也互成对比,医生得到了救赎,印度朋友却成功变态了。
本剧除了这些融入了整个西方文化的宗教,传说,典故以外,最美的就是那些穿插其中的文学作品了,尤其是诗歌。
虽然大部分我都不了解,但依然阻挡不了它们给我带来的感动。
最后以结尾威廉·华兹华斯的《不朽颂》结束吧。
《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by William Wordsworth Begun on March 27, 1802 and finished before 1806, possibly in early 1804. Wordsworth stated that "two years at least passed between the writing of the four first stanzas and the remaining part." ' 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 And I could wish my days to be Bound each to each by natural piety.' I There was a time when meadow, grove, and stream, The earth, and every common sight, To me did seem Apparelled in celestial light, The glory and the freshness of a dream. It is not now as it hath been of yore;— Turn wheresoe'er I may, By night or day, The things which I have seen I now can see no more. II The Rainbow comes and goes, And lovely is the Rose, The Moon doth with delight Look round her when the heavens are bare; Waters on a starry night Are beautiful and fair; The sunshine is a glorious birth; But yet I know, where'er I go, That there hath past away a glory from the earth. III Now, while the birds thus sing a joyous song, And while the young lambs bound As to the tabor's sound, To me alone there came a thought of grief: A timely utterance gave that thought relief, And I again am strong: The cataracts blow their trumpets from the steep; No more shall grief of mine the season wrong; I hear the Echoes through the mountains throng, The Winds come to me from the fields of sleep, And all the earth is gay; Land and sea Give themselves up to jollity, And with the heart of May Doth every Beast keep holiday;— Thou Child of Joy, Shout round me, let me hear thy shouts, thou happy Shepherd-boy! IV Ye blessed Creatures, I have heard the call Ye to each other make; I see The heavens laugh with you in your jubilee; My heart is at your festival, My head hath its coronal, The fulness of your bliss, I feel— I feel it all. Oh evil day! if I were sullen While the Earth herself is adorning, This sweet May-morning, And the Children are culling On every side, In a thousand valleys far and wide, Fresh flowers; while the sun shines warm, And the Babe leaps up on his Mother's arm:— I hear, I hear, with joy I hear! — But there's a Tree, of many, one, A single Field which I have looked upon, Both of them speak of something that is gone: The Pansy at my feet Doth the same tale repeat: Whither is fled the visionary gleam? Where is it now,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V Our birth is but a sleep and a forgetting: The Soul that rises with us, our life's Star, Hath had elsewhere its setting, And cometh from afar: Not in entire forgetfulness, And not in utter nakedness, But trailing clouds of glory do we come From God, who is our home: Heaven lies about us in our infancy! Shades of the prison-house begin to close Upon the growing Boy, But He beholds the light, and whence it flows, He sees it in his joy; The Youth, who daily farther from the east Must travel, still is Nature's Priest, And by the vision splendid Is on his way attended; At length the Man perceives it die away, And fade into the light of common day. VI Earth fills her lap with pleasures of her own; Yearnings she hath in her own natural kind, And, even with something of a Mother's mind, And no unworthy aim, The homely Nurse doth all she can To make her Foster-child, her Inmate Man, Forget the glories he hath known, And that imperial palace whence he came. VII Behold the Child among his new-born blisses, A six years' Darling of a pigmy size! See, where 'mid work of his own hand he lies, Fretted by sallies of his mother's kisses, With light upon him from his father's eyes! See, at his feet, some little plan or chart, Some fragment from his dream of human life, Shaped by himself with newly-learned art; A wedding or a festival, A mourning or a funeral; And this hath now his heart, And unto this he frames his song: Then will he fit his tongue To dialogues of business, love, or strife; But it will not be long Ere this be thrown aside, And with new joy and pride The little Actor cons another part; Filling from time to time his "humorous stage" With all the Persons, down to palsied Age, That Life brings with her in her equipage; As if his whole vocation Were endless imitation. VIII Thou, whose exterior semblance doth belie Thy Soul's immensity; Thou best Philosopher, who yet dost keep Thy heritage, thou Eye among the blind, That, deaf and silent, read'st the eternal deep, Haunted for ever by the eternal mind, — Mighty Prophet! Seer blest! On whom those truths do rest, Which we are toiling all our lives to find, In darkness lost, the darkness of the grave; Thou, over whom thy Immortality Broods like the Day, a Master o'er a Slave, A Presence which is not to be put by; To whom the grave Is but a lonely bed without the sense or sight Of day or the warm light, A place of thought where we in waiting lie; Thou little Child, yet glorious in the might Of heaven-born freedom on thy being's height, Why with such earnest pains dost thou provoke The years to bring the inevitable yoke, Thus blindly with thy blessedness at strife? Full soon thy Soul shall have her earthly freight, And custom lie upon thee with a weight, Heavy as frost, and deep almost as life! IX O joy! that in our embers Is something that doth live, That nature yet remembers What was so fugitive! The thought of our past years in me doth breed Perpetual benediction: not indeed For that which is most worthy to be blest; Delight and liberty, the simple creed Of Childhood, whether busy or at rest, With new-fledged hope still fluttering in his breast: — Not for these I raise The song of thanks and praise; But for those obstinate questionings Of sense and outward things, Fallings from us, vanishings; Blank misgivings of a Creature Moving about in worlds not realised, High instincts before which our mortal Nature Did tremble like a guilty Thing surprised: But for those first affections, Those shadowy recollections, Which, be they what they may, Are yet the fountain-light of all our day, Are yet a master-light of all our seeing; Uphold us, cherish, and have power to make Our noisy years seem moments in the being Of the eternal Silence: truths that wake, To perish never; Which neither listlessness, nor mad endeavor, Nor Man nor Boy, Nor all that is at enmity with joy, Can utterly abolish or destroy! Hence in a season of calm weather Though inland far we be, Our Souls have sight of that immortal sea Which brought us hither, Can in a moment travel thither, And see the Children sport upon the shore, And hear the mighty waters rolling evermore. X Then sing, ye Birds, sing, sing a joyous song! And let the young Lambs bound As to the tabor's sound! We in thought will join your throng, Ye that pipe and ye that play, Ye that through your hearts today Feel the gladness of the May! What though the radiance which was once so bright Be now for ever taken from my sight, Though nothing can bring back the hour Of splendour in the grass, of glory in the flower; We will grieve not, rather find Strength in what remains behind; In the primal sympathy Which having been must ever be; In the soothing thoughts that spring Out of human suffering; In the faith that looks through death, In years that bring the philosophic mind. XI And O, ye Fountains, Meadows, Hills, and Groves, Forebode not any severing of our loves! Yet in my heart of hearts I feel your might; I only have relinquished one delight To live beneath your more habitual sway. I love the Brooks which down their channels fret, Even more than when I tripped lightly as they; The innocent brightness of a new-born Day Is lovely yet; The Clouds that gather round the setting sun Do take a sober colouring from an eye That hath kept watch o'er man's mortality; Another race hath been, and other palms are won. Thanks to the human heart by which we live, Thanks to its tenderness, its joys, and fears, To me the meanest flower that blows can give Thoughts that do often lie too deep for tears. 孩童是成人之父; 我愿那对自然的敬爱 能贯穿我的一生。
1 曾几何时,草地、溪流还有果树, 这大地,以及每一样平常景象, 在我眼里似乎 都披着天光, 这荣耀,梦的开始。
只是现在已非从前;—— 我环视四野, 白天黑夜, 再也见不到昔日之所见。
2 彩虹去了又来, 玫瑰依然可爱, 欢快的月亮 环视四周,天宇寥廓无蔽, 星夜的汪洋 散发着动人美丽; 初生的太阳辉煌灿烂; 但无论在哪里,我已明瞭 有一种荣耀已永离了人间。
3 如今,鸟雀们的欢唱依旧 羊羔们蹦跳依旧 像叮咚不停的手鼓, 唯独我,萌生一缕哀思: 旋即的言说可以阻挡它的郁积, 于是我再次尝试坚强: 瀑布自悬崖吹起他们的号角; 我的哀思焉能再错失这季节的流光。
我听见回声在群山间流荡, 来自沉睡原野的风朝我呼啸, 大地一派欢欣; 地和海 在沉醉中放浪了形骸, 怀着五月之心, 每一头牲畜都置身节庆:—— 你,欢乐之子, 在我身边呼喊吧,让我听你的喊声,你这幸福的牧羊少年。
4 你们有福的造物,我听见 你们彼此的呼唤;我看到 在你们的庆典上诸天也一同欢笑; 我的心融进你们的欢宴, 我的头顶自有它的花冠。
你们的幸福满盈,我有——我有全然的体验。
哦不幸的日子!
倘若我愁苦 而大地正忙于装点, 这甜美的五月晨间, 孩子们正在摘选 鲜花;在四面八方, 在宽阔辽远的一千个山谷中; 阳光温暖, 婴儿欢腾在母亲的臂弯:—— 我听见,我听见,我笑着听见!
——但是,众树中却有一树, 还有我曾打量过的孤独旷野, 他们一起诉说着,某些事物的殄灭: 三色堇在脚边 重复同样的流言: 那如幻的光辉逃到哪里去了?
那荣耀和梦境,现在哪里去了?
5 我们的出生,只是沉睡和遗忘: 共我们升起的灵,生命的大星, 本已坠往另一个地方, 又自远处莅临; 不是完全的失忆, 又非绝对的白纸, 曳着荣耀之云,我们是 从上帝那边来的孩子: 天堂迤逦在我们的幼年!
而那监牢的阴影会慢慢 把少年人围拢, 但他看到那光,和它的源泉, 他见了就兴意冲冲; 青年人渐离了东方, 他必得漫游,尚能将自然颂扬。
他的旅途依然 为瑰丽的想象所陪伴。
最终,这灵光黯淡于成年人的视野, 并在寻常的日光中消灭。
6 大地满载着属于她的愉悦; 也自有其天性里诸多的渴望, 甚至某种母性的柔肠, 以及并非无谓的目标, 这家常的保姆尽其所能 要令她哺育的孩子——和她同住的人, 忘却那诞生他的华美宫阙, 以及他熟知的荣耀。
7 瞧这个孩子,置身于初生的狂喜, 可爱的六岁幼童!
看,他躺在亲手做出的物件中, 烦躁于母亲迸放的吻, 又为父亲的目光所凝视!
看,在他脚边,一些小小的图样, 人生憧憬的斑斓碎片, 他新学的技艺赋予其形状; 婚礼抑或庆典, 葬礼抑或悼念; 一一涌入他的心灵, 一一化作他的歌唱: 此后他将让舌头屈从于 有关事务、爱情乃至斗争的谈论 然而无需太久, 这些又将被抛却, 伴随新的骄傲与欢悦 这小小的演员默记起另一段台词; 他的“谐剧舞台”上轮流充斥着 生活马车载乘的所有角色, 直至衰朽的岁月; 仿佛其一生的天命 不过是无尽的模仿。
8 你,外在的形体并不能相称 你灵魂的浩瀚; 你最好的哲人,仍固守着 遗产,你盲人中的慧眼, 不听不语,却洞彻 为不朽心灵所追求的永恒之渊,—— 伟大的先知!
有福的观者!
你掌握的真理, 我们曾毕生探寻, 却仍迷失在黑暗中,那墓穴的黑暗; 你的永生,犹如主之于奴, 凌驾于你的形体之上,白日一般, 一种不可弃掷的存在; 你这孩童,在你生命的高处 散播天生自由的光辉热力, 为何要付出这般热切的痛楚, 来惹岁月负上不可挣脱的桎梏, 这样与自己的幸福茫昧地抗争?
很快,你的灵将吸入尘世的重, 有分量的习俗也会压迫你的心胸, 沉似冰霜,深如生命。
9 多好啊!
我们的余烬 尚残存一丝活力, 大自然还能唤醒 那些太容易消失的记忆!
我一想起我们的过去,就会生起 无尽的感激:这不是 为那些最值得赐福之物; 欢乐和自由,童年单纯的教义, 无论欢闹还是静默, 他的心里总扑腾着希望的翅羽。
我不是为了这些 才唱出感谢和赞美的歌; 而是为那些对感官和外在世界 所作的倔强究诘, 为那些来自我们身上的跌落,和湮灭; 为一个生灵茫然的惧怕 他正游荡在这不真实的凡尘, 为强烈的本能,面对它 我们的人性颤栗如丑事败露的罪人: 是为那些最初的情意, 那些模糊的往事, 如何称谓暂且不管, 那是我们一生的光源, 是我们眼中最明亮的灯; 支撑我们,疼爱我们,并有能力 使我们的喧嚣流年如同 永恒寂静中的瞬间:真理苏醒了 就不会毁灭: 任凭倦怠抑或暴烈, 也不论长幼, 所有与欢乐为敌的,都无法 完全将之消灭或摧垮!
因此在平静无风的季节里, 尽管我们远在内陆之上, 我们的灵仍看得见不朽的海洋, 它把我们送到了这里, 我们在瞬间依旧能重返那里, 去看那海岸上雁子的奔跑, 去听那奔腾不息的浩浩浪涛。
10 然后唱吧,你们这些鸟儿,唱,唱一曲欢乐的歌!
催促年轻的羊羔跳蹦 像踏着鼓声的叮咚!
我们在心里加入你们的阵营, 你们尖叫你们嬉戏, 五月的欢愉如今已 渗入你们的心里!
尽管那曾经的灿烂光辉 已永远从我眼中消退, 尽管没有什么能够重现 鲜花和青草中的荣耀流年; 我们并不为此悲伤,而是继续探寻 某种活力,在残存的往昔中; 在那原初的、一旦萌生 就不会泯灭的同情心中; 在那些源于人类苦难的 精神慰籍中; 在窥破死生的信念中, 在那些孕育哲思的岁月中。
11 哦,泉水,草地,山川,果园, 我们之间的爱恋永不会断!
我心深处感受到你们的伟力; 我只是舍弃了某一种乐事 却活在你们更为内在的支配下。
我爱那沿路奔流的小溪, 甚过当初我如它们一般轻快的时节; 每一个新生的日子依旧有 纯洁可爱的曙光; 那聚集在落日周围的云彩 在一双审视过人类必死性的眼睛里 正散发着庄重严肃的色泽; 又一段赛程结束,又一场新的胜利。
感谢我们赖以生存的人类心灵, 感谢它的温柔、欢乐与忧惧 对于我,最卑微的野花也能唤起 那泪水不及的最深处的思绪。
美恐用夸张来探讨人性,英恐却用诗意表达了哲学。
我用感动的眼泪看故事结束。
2017-01-10 00:47
Penny Dreadful S03E09 大结局的片头摇篮曲"A Prayer"(祷告)至今记忆犹新,惹人哀恸,为悲戚至极的结局奠定基调,最终以华兹华斯的《不朽颂》收尾,凄美诗意萦绕全剧始终:But there's a Tree, of many, one,A single field which I have looked upon,Both of them speak of something that is gone;The Pansy at my feetDoth the same tale repeat:Whither is fled the visionary gleam?Where is it now, the glory and the dream?但是,众树中却有一树,还有我曾打量过的孤独旷野,他们一起诉说着,某些事物的殄灭:三色堇在脚边重复同样的流言:那如幻的光辉逃到哪里去了?那荣耀和梦境,现在哪里去了?"A Prayer"由Tom Kitt作曲,Sophie Meade演唱,部分歌词改编自流行于十八世纪的儿童睡前祷告词"Now I lay me down to sleep",最早版本可能是Joseph Addison于1711年3月8日发表在《旁观者》杂志(The Spectator)上的一篇文章中:When I lay me down to Sleep,I recommend my self to his Care;when I awake, I give my self up to his Direction.之后的版本是印刷在《新英格兰启蒙》(The New England Primer)上,这是数百万殖民者和早期美国人的主要教科书,由英国记者本杰明·哈里斯(Benjamin Harris)于1688年首次编译出版,通常被称为“新英格兰小圣经”,但其不仅在新英格兰而且在整个美国殖民地和大不列颠部分地区都广受欢迎:Now I lay me down to sleep,I pray the Lord my Soul to keepIf I should die before I 'wake,I pray the Lord my Soul to take."A Prayer"by Sophie MeadeWhen I was youngAnd scared of the worldMy mother would sing me a songA tune that I keep in a sacred placeBecause I know that my life won't be longIt tells of the place where you goWhen your time here on Earth is throughA beautiful place we call heavenIs it true?Please God I pray that it's true'Cause once this land was heaven on EarthGreen hills were all you could seeBut now it's soot and steel and brickSo it looks more like hell to meAnd each day brings more and more sufferingAnd each night is silence and fearAnd I wake to the sound of your voiceBut you're not hereWhy aren't you here?So now I lay me down to sleepI pray the LordMy soul to keepPlease let me die before I wakeSo the Lord my soul, can takeThen maybe I'll finally find you'Midst the beauty of paradiseAnd you'll sing not of dyingBut livingWouldn't that be nice?Wouldn't that be nice?
本篇有剧透~一开始我是被吸血鬼,狼人,女巫,科学怪人,道林格雷等等鬼灵精怪的元素吸引进来的,抓人眼球的要素如此之多,很难不被吸引着想要看看当它们碰撞到一起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就像当年我兴致勃勃地看re:creator一样,结果……第一季剧情是明朗的,因为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救出米娜,打败吸血鬼部下龙套。
不得不说这货真的很龙套,只会张牙舞爪和睡觉。
全员聚集在一起战斗,主线清晰,不拖泥带水,看着舒服。
第二季,人物越来越多,设定也越来越多,路西法就这样被打败了,果然一个精神体成不了什么气候,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
我真是超喜欢女主和沼泽女巫在一起的戏份,每次女巫叫女主my little Scorpion就觉得很可爱,看着她死去的一幕真的哭成🐶。
第三季,开始各种bug了。
接第二季结尾后主角团们各种pdsd,男主一边说着要保护女主不让她受伤害,一边弃她而去,非常不能理解为什么存着这种守护的心却一心求死想赎罪;小女巫一开始野心勃勃感觉像是在谋划什么了不得的大事,结果全程一直都日夜操劳与男主同行又撩男主让他加入路西法麾下,然后把自己命搭进去了;lily这条线的发展,其实一开始我还挺期待的,不过可能受制于时代限制,再加上文盲,她选择了原始而野蛮的做派,所以刚开了个小头就被扼杀在摇篮中,也许她尝试道林格雷的做法去 支配 可能会更有前途;医生没啥好说的,情伤,求而不得,开始曲线救国,还好最后他终于还是尊重了Lily的选择。
大结局时他突然加入主角团去营救女主那一幕真的太突兀了;爵士发挥稳定,看动作戏就好;大儿子找回记忆,一家团圆,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孩子,也看到了自己最好的朋友逝去,就像女主说的,他是她见过的最具人性的人,活着的时候是这样,死而复生以后亦如此。
和女主在诊所的对手戏相当精彩;女主……说实话非常失望,她拥有天赋,也拥有才能,以及坚定不屈的意志,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身边还有对她忠心并且战斗力不俗的朋友,力量都在她手上,为啥她不去利用呢?
抗争了三季,疯了又好了,每次战斗也有高光时刻,并且胜利了,嘴里一直说要抗争到底,可是她都做了啥?
死宅了一段时间,好不容易走出来,既不积极主动搜寻敌人,也不磨炼自身增强自己的力量,非常被动,我看绿娃这强大的气场,就是想看她大结局发功一拳一个小朋友,从此世界和平的啊!
大结局是什么鬼啊!
终于摆烂了就说是 接受自己 了,说要和男主来个 血色战斗,结果就还是靠别人来结束一切,工具人德古拉也被这骚操作给整得一脸懵逼啊!
所以三部剧看下来,整体给我感觉还是虎头蛇尾,要素和人设虽然吸引人,剧情bug太多,就像一部史诗级的诗歌,有华丽的词藻,有波澜壮阔的故事,有微小动人的情节,无需追求什么逻辑,只是单单欣赏就好。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从第一季逐字逐句地看到现在。
当凡妮莎深邃的眼透过屏幕看向外面,我就陷入了这部剧里。
很多人说看不懂第一季,那是因为可能他们真的不适合这部电影般的挽歌,她的艺术性远远大于普通的电视剧,英式的台词,黑暗的背景,各式各样的人间鬼怪构成了一部逐光史诗。
一切都源自于一个女人的恐惧。
人的欲望能有多恐怖?
身边人对欲望的惩罚能有多恐怖?
当人面临未知的事物是否恐怖?
当自己发现逐渐被失去该会有多恐怖?
凡妮莎的恐惧形成了最主要的一条线,使故事显出了浓厚的神学色彩和人性深度,它们灵念合一,伦敦天空蔓延三季的霾都似乎融化在凡妮莎的眸里。
第一季像是被撕碎的高贵油画,扔在伦敦街区的下水道旁,我们看到性欲,看到贪欲,看到肮脏,看到贫穷,看到报复,看到创造,看到腐朽。
不老的英俊男子,和害女凶手住在一起的男爵,美国来的牛仔,苍白抑郁的科学家——出卖身体的妓女却有着最纯洁的笑容,各种拼图形成了破碎的开始,着实很多人被画面吸引,被演员吸引,但其实并不能看懂什么,那种神秘直到第一季最后凡妮莎在精神病院的回忆里才彻底爆发,将所有路人不懂的角色贯穿为一体。
第二季相比第一季,看的人更多了,很多人甚至跳过第一季直接看第二季。
没错,第二季有最震撼的床戏和更加戏剧性的女巫因素,也有更多恐怖元素(很直观的狼人巫术)加入,比起云里雾里的第一季来说,着实更为吸引人。
但第二季才是表现他们演员演技和剧情的震撼精华。
托尼奖获得者,最传奇的百老汇女星加入饰演了cut-woman(凡妮莎的老师),交代了女主灵力和巫术的由来,这个坚强的老妇人真的把我惊到了,她拯救凡妮莎被烧死时我眼泪都飙出来了。
女主的演技不用多说,依旧闪光,可惜因为她太美,又有高人气的老鳖美恐和一个四十几岁情怀女演员的夹击,入围了金球女演员却颗粒无收。
接着讨论一下第二季几个重大闪光。
路西法通过女巫的线直接向凡妮莎展开掠夺,男爵放下仇恨,和牛仔狼人并肩保护女主。
不老骚男的线轻轻一过,却能让人把隔夜饭都吐出来一地。
科学家创造的大兄弟和纯妓女也绽放了光彩。
具体的自己看,不过妓女心智复苏和不老骚男在一起革命…我倒是挺期待,虽然觉得不老骚男比较脏,但也都算不死族吧。
第三季终于上映了,很开心,在一口气看完前四集之后,时隔一年的凡妮莎悲伤着拿着信件,“so we walk alone ”路西法被凡妮莎摧毁后的新恶魔诞生,灵体路西法贪图她的灵魂,野兽德古拉垂涎她的肉体,同时出现的线索仿佛吹响战争号角,而且这场战争只有女主一个人。
不死人的革命,我觉得靠一个小姑娘并不靠谱,等后续情节,大兄弟是精神病院送饭的倒是大吃一惊,他的线冰冷又充满人性的光辉。
至于那头傻狼,抱歉我对美国平原线没什么兴趣,我觉得那头狼有些过于懦弱了,也许不敢面对自己?
毕竟我不知道他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否也经历过凡妮莎的adversity。
总之,这部剧不是大众化的,但对于任何一个痴迷黑暗的人来说,对任何一个有信仰的人来说,她都是满分。
生与死的恐惧,是她的精髓啊。
————这里是杀回来写剧终评论的苍苔——深刻人物解析——给看不懂的小伙伴一个方向——
看了大结局三遍后,又回顾了第二季,在这个中秋夜晚,耳旁伴着蠢直舍友吃饭声,无心背单词的我决定写完,给自己,也给这美丽的十四行诗一个结局。
事后接受采访的主创说他们一点也不后悔,其实公司提出继续预订,但他们觉得应该到了最后一行的时候,所以让我们放下突然结束的执念,好好品味品味这个一点也不低俗的低俗怪谈。
前文中我表示出对西部狼人线极度的不解,后来才得知,这段线表达的是救赎,更深层的是错过。
狼人一开始不是狼,父亲是资本家,为了财富,他屠戮过原住民,可是当看到手中淋漓的鲜血,他选择了赎罪,加入原住民,抵抗侵略者。
但是个体的人无法面对命运,原住民的老狼残忍又机智的进行了祭祀,得知下一任狼主就是这个和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类,并且将拯救世界于黑暗。
狼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带领原住民,又伤害了自己的家人,亲兄弟母亲和哥哥的孩子。
狼人又背负了一层愧疚和罪恶,他懦弱地逃走,不敢面对一切,不敢面对自己。
第三季就是他找寻自己的过程,可笑又真实的是,他到最后也无法面对自己,只有爵士大叔帮他,老狼逼他,他在救凡妮沙时才勉强接受了自己,可是面临的却是亲手杀死自己的爱人。
凡妮沙为什么接受德古拉?
因为当信仰和圣光迟迟不给回应,当承受的太多,她也会被压垮。
她在第二季勇敢的站起来,可是所有人都离去,命运齿轮无法转回去,造成的伤害已经造成,失去的爱人已经失去。
一个人对抗整个世界内心的黑暗,要是我我马上咽砒霜,她那么累作一下是人之常情,极度失落的接受命运赋予她真正得自己后,她面临的却是和她真正渴望的违背的现实,浓浓的宿命论感,她注定得不到和狼人结婚生子的幸福,她注定死亡来换去黑暗褪去。
她顺从了她本该顺从的两方,顺从了黑暗,也顺从了光明。
其实世界整体都没变,变的只是没有了凡妮莎,也没有了我最爱的电视剧。
妈的。
大表哥最后剧终旁白如下
大表哥就是那个整体没多大变化的可是个体变化很大的一份子。
复活究竟意味着什么?
所有已经离去的东西回来了就是好的吗?
你有没有思考这个问题,这个全剧最有深度最怕触及的问题。
你失去的父母爱人宠物,当他们从墓中爬出,苍白僵硬,你还能爱他们吗?
他们还能爱你吗?
这几个问题自己想,就看懂了这条线。
莉莉和科学医生和格林。
这三对冤家,一个是痴情创造者,大男子主义的化身;一个是不老怪物,美丽富裕先进的化身。
哪个好?
一个给了爱却失去自由,一个给了自由却给不了爱,看来看去最可怜的还是女人。
也恰恰恶狠狠的表达了一个主题,爱就是不能有自由。
结局出人意料,科学家面对莉莉讲述那个时代女人的经历后,竟然妥协了,牺牲了爱,给了她自由。
这个告诉我们,没什么是沟通解决不了的,只要他爱你,那变数就很大。
男人还是喜欢鲜活的,不喜欢死寂的。
(男人想上天,尤其是直男)格林告诉我们,时间可以退化万物,包括爱人的能力。
体验过所有的感觉就是冷漠和极度的厌倦。
他觉得有兴趣的东西,碰一下捧一下,然后呢?
无聊了,拌一下。
活了那么久,骨子里还是大男子主义。
那个跟随莉莉的小女孩选择站着死,不愿跪着生。
她的光芒盖过最后的凡妮莎,我也会贯彻这个。
我他妈宁愿站着死,也不要跪着活着。
整体是首完整完美的诗,怅然若失后发现每个伏笔都已填完,一贯精致华美。
原来凡妮莎并不是女主角,这是个感时千古不变的灵鬼悲剧。
主角是无限的生死,不变的疆域。
很棒的第三季,镜头华丽,错综复杂的人物身份巧妙的结合在一起,看第一季时我是崩溃的,不死人,狼人,女巫,吸血鬼,怪博士等等的出现,让人不禁担心第二季会变成一部很混乱的搞笑恐怖片,但是现在一直看完第三季,觉得各种身份的人被巧妙的连接在一起,仿佛是一种宿命,让他们之间有牵绊,善良邪恶的交织,都是人性的本质,温妮莎的无助,坚持的信仰,堕落的内心,伴随着朋友,亲人,爱人的生活的是是非非,一切一切的纠缠在第三季全部爆发出来,汹涌澎湃,在观众内心达到共鸣紧张时,整部剧却以温妮莎的死而惋惜落幕,希望离别只是暂时的,像第三季最后浓雾散开,温暖终究会洒向大地,闪亮的温妮莎会破土而出,迎接一个全新的世界,也许会是一个新的考验。
第一季原声地址:Penny Dreadful - Abel Korzeniowski第二季和第三季原声地址:在线试听深度分析主角中比较耐人寻味的几位以及一些争议剧情:Vanessa Ives (Eva Green 饰):看到很多人诟病 Vanessa Ives 无非是云云“圣母”中的一位罢了,我完全不能忍!
这么说非但有失偏颇,甚至有些愚蠢。
首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下男性角色和 Vanessa 的关系。
对于 Sir Malcolm 而言,他对 Vanessa 爱恨交织,直到最后他意识到自己是爱她的,经历了这么多,Vanessa 是他和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的唯一联系,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一部分,是“他,何以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对狼人而言,Vanessa 是他的挚爱,也是带他走出黑暗的力量。
没有她,就没有 Wolf of God。
他俩是一对相互救赎的爱人。
对 Monster 而言,Vanessa 是他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朋友,一个心心相惜的挚友。
他们的关系很好理解,你可以从第三季的《A Blade of Grass》以及大结局这两集中体会到他们的牵绊。
对 Dracula而言,Vanessa 是一个目标,找到她,让她发挥出 The mother of evil 真正的力量仅仅是他的职责和宿命,谈不上爱情。
然而,对 Dr. Frankenstein 和 Dorian Grey 而言,Vanessa 更谈不上是他们的圣母了(女主和医生的关系可能更接近于姐弟;而对 Dorian 而言,女主就是一个猎奇的新鲜玩意儿)。
而最终 Vanessa 自己选择死亡来拯救自我和全世界,没有一个主角因她丧生,反而在帮助她与恶魔和她自己斗争的过程中, 他们各自实现了自我救赎。
然后理解一下 Vanessa 的心路历程:她其实就是 The mother of evil,本身自带邪恶的力量,堕天使 Lucifer 和剧中 Lucifer 的兄弟 — 吸血鬼 Dracula 都想要获得她的黑暗力量,所以 Vanessa 其实一直在和自己抗争而非他魔。
女主小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意识到邪恶的源头其实就是她自己,就像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猪油蒙了心”一念之间做了错事的时刻,女主也是。
她知道自己堕落,也觉得内疚,但是更多的则是认为自己被魔鬼追逐和操控(那时候天主教徒的思路),所以她祷告她忏悔甚至想要轻生。
后来她终于想起来有两股邪恶的力量在争夺她,但她还是没有放弃。
即便遭遇了常人所不忍目睹的痛苦,并且痛苦了那么久,她还是努力的与之抗衡,希望维持善良的自我,希望自己不被神所抛弃。
然而人的力气和意志力总有被消磨殆尽的时候,第三季在亲友离去,又遇 Dracula 引诱的情况下,她最终放弃了和任何邪恶势力的抗争。
这并不是因为她爱 Dracula (自始至终女主爱的是狼人没错的),而是像她自己说的 “I accept myself”。
她真正意识到了自己其实就是那个邪恶的源头。
对于自我身份的认知彻底摧毁了她斗争的勇气。
一个坚信自己被神保护,并拼尽全力和恶魔抗争的人,最终发现自己才是最邪恶的魔鬼,她会怎么做?
幸好她也知道 Wolf of God(狼人)的使命,所以她静静等待自己最爱的人,救赎自己。
而救赎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 — 死亡。
很多人质疑 Vanessa 在知道自己的真正身份之后,为什么不能自杀获得解脱,而要如此大费周章,还差点导致世界毁灭?
我是这么理解的:首先,作为一个天主教徒,自杀是会下地狱的,因为你放弃了自我救赎。
其次,当她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之后,内心一定是崩溃的。
在极度无助、软弱、三观崩塌的时候,她需要的是一个深爱的,信任的人的救赎。
并且我们知道 Vanessa 是想要追随上帝的,只有 Wolf of God(狼人),这位上帝的使者才能把她带回上帝身边。
简单的说,她的逻辑就是:自杀得不到救赎,只有狼人把她杀了她才能上天。
这是命定的。
最后她显然是准备好的,脱下了代表邪恶力量的黑色衣服,换上了浅色的连衣裙,等待自己被救赎,期望自己能去天国。
这个暗示不是我自己脑补的,是该剧幕后花絮里的内容。
Ethan Chandler (Josh Hartnett 饰)Ethan Chandler这个角色我一开始并不喜欢,因为我觉得 Josh Hartnett 看起来就像一个廉价版的布拉德皮特,特别滑稽。
然而演员的魅力最终还是展现了出来。
Ethan 这个角色充满了迷惘,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狼人),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赎罪,不知道自己为何背负了大家的期望,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拯救心爱的女人和全世界,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他是一个活在迷雾中的人,道德的界限似乎一再捉弄他,他做什么都磕磕碰碰,任何决定都显得不正确,即便是自首,似乎也只是引发了更大的灾难。
手上的鲜血越来越多,可还是被告知自己竟然是救世主。
Ethan 是个莎士比亚型的人物。
在逃避责任,帮助他人,承担责任,放弃自我,又重新自我救赎到最终明白了自己存在的目的之后,他终于理解了正义和邪恶的关系。
人,并非全善和全恶,重要的是不要放弃任何自我救赎的可能,Ethan 和 Vanessa 都是如此,就像 Vanessa 咽气前说的:I saw our Lord. Sir Malcolm (Timothy Dalton 饰)Sir Malcolm一开始是一个典型的道貌岸然的贵族。
他内心有许多黑暗的角落,却将一切的罪孽都推在 Vanessa 身上,一开始我觉得 Vanessa 是他的道德挡箭牌。
然而在寻找女儿以及和魔鬼斗争的过程中,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从一心一意恨着 Vanessa,到认识自我,接受自我,Sir Malcolm 终于在失去所有家人之后,寻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并且把小家小爱变成了大爱,接受了狼人和医生作为自己新的家庭成员。
Malcolm 这个角色和其他主角的共性是一致的,也表达了编剧的一个理念:不加思索的正义仅仅是一层脆弱的窗户纸,而经过反思的正义才坚若磐石。
单纯善良的 Mina 堕落地很容易,而 Sir Malcolm 则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君子。
其实一刷的时候我对 Sir Malcolm 的关注比较少(虽然我挺粉 Timothy Dalton 老爷子的),然而在二刷后的某个临睡前,突然想听 Finale 最后怪物为女主送别时诗朗诵的配乐,就放了那首 I Was Never Going To Go To Africa。
嘴里念着歌名,猝不及防地被这首曲子题目的时态给深虐了!
(从没想过会我这辈子竟然会被一个“时态”虐的两行泪滴在枕头套上……这剧不但台词写的妙,连歌词名都不放过……跪下了。
)第一季的时候,Sir Malcolm 就说过,等救了女儿,他就要开始新的探险,要继续去非洲,然而 I was never going to go,过去将来时。
I Was Never Going To Go To Africa 翻译过来就是 “我不曾要去非洲”。
其实整整三季 Sir Malcolm 一直是嚷嚷着要去非洲的,可惜他的内心,被这首歌名出卖了,确切的说,是曲子题目的时态出卖了他的内心。
I Was Never Going To Go To Africa,我不曾要去非洲。
其实在众人猜测 Mina 已惨遭不幸的时候, Sir Malcolm 心里早就知道了。
他找不回女儿,他其实早早就知道自己不会去非洲了,那无数个嘴边的“I‘ll go to Africa ”仅仅是为了逃避内心深处那个“我不会再去非洲”的觉悟。
第三季大结局,女主归于尘土后,Sir Malcolm 和小狼人坐在女主生前的房间地板上,小狼人问:你会不会要……(去非洲)?
Sir Malcolm 看着小狼人说:不,我要在女主死后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然后 Sir Malcolm 问小狼人会不会走,狼人说这里就是我家。
自此可以知道,Sir Malcolm 不会再以“去非洲”之类的借口来逃避自己生存的意义。
这是 Sir Malcolm 这个角色的圆满结局。
Monster (Rory Kinnear 饰)Monster(或者The Creature/John Clay)和其他原创角色不同,他来自于玛丽雪莱的小说《 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弗兰肯斯坦:或,现代普罗米修斯)。
这本小说的第一版是在维多利亚时代之前发表的,但是真正热门起来则是在维多利亚时代。
所以这个角色和电视剧的背景很吻合。
看过这本小说的人能够很快上手这个剧,但是没看过的话,维基百科了解一下也不影响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编剧并不是把已有的角色照抄进自己的剧里,而是像一个忠实的读者一样,给出自己的理解。
在原著里,怪物和 Dr. Frankenstein “相爱相杀”到天涯,最终因为医生的死亡而怪罪于自己,彻底放弃了自我救赎,跳进了大海,生死不明。
而在电视剧里,一开始怪物和医生的确符合小说里的设定,但是怪物和 Vanessa 的交心,则慢慢的改变了他的想法,最终,他不再固执的想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是接受了自己作为一个怪物,一个异类的命运。
大结局中,Monster 尾随 Vanessa 的灵柩到墓地那一段拍的极好,他的所有台词都是从 Wordsworth 的长篇诗 《 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威廉·华兹华斯《不朽颂》:咏童年往事中永生的信息)中摘取的,却异常符合剧情,配上背景乐 《I Was Never Going To Go To Africa》 在线试听)简直悲伤的教人落泪。
“There was a time when meadow, grove, and stream,The earth, and every common sight,To me did seemApparelled in celestial light,The glory and the freshness of a dream.It is not now as it hath been of yore;--Turn wheresoe'er I may,By night or day,The things which I have seen I now can see no more.”给个翻译参考:“曾几何时,草地、溪流还有果树,这大地,以及每一样寻常景象,在我眼里似乎都披着天光,这荣耀,梦的开始。
只是现在已非从前;——我环视四野,无论白天黑夜,再也见不到昔日之所见。
”……“ --But there's a Tree, of many, one,A single Field which I have looked upon,Both of them speak of something that is gone:The Pansy at my feetDoth the same tale repeat:Whither is fled the visionary gleam?Where is it now,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许多树中的一颗树,以及我曾打量过的一片孤独旷野,他们一起诉说着某些事物的消亡:在我脚边的三色堇也重复同样的流言:那如幻的光辉逃到哪里去了?
那荣耀和梦境,现在在哪儿?
”全剧最终Monster避开人群,独自跪在Vanessa坟前,摸着一坯黄土其实也反映出他内心所想:他和Vanessa都是异类,都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他们想要的无非是一个墓地。
Vanessa解脱了,而他却永远都不得安睡于地下。
这是他自己的悲剧,是Vanessa的幸运。
Monster 是整部片子除了女主之外,我最爱的角色。
无法想象一个本身其貌不扬,扮相更糟的演员能够通过演技让我为之深深着迷。
(虽然在空镜里,Rory Kinnear 就演的超级好,可是 Monster 还是我认为他最经典的角色。
)这部剧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引用了极多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包括济慈(Keats)、雪莱(Shelley)、布莱克(William Blake)和华兹华斯(W. Wordsworth)等。
而大部分我喜欢的 Blake 和 Wordsworth 的诗都是由 Monster 嘴里念出的,那叫一个醉人,外貌党都挡不住。
许多人诟病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华而不实,又有做作之嫌,我觉得这种想法可能因为:1. 读的是译本,中译英的诗歌,大多读起来有些油腻,又失了原语言的精髓。
2. 没有考虑其时代背景。
这些诗歌在契合其背景的这部电视剧中,非但念起来流畅自然,而且大大提升了台词的bigger。
Monster 这个角色其实也是作者除了女主之外,最用心刻画的一个角色,而且和女主的戏份结合的很紧密,虽不是通常的恋爱关系,但也不愧为本剧男主。
而且他是全剧结局最悲的一个角色,虐的我泪腺失控:1虐:被自己的造物者所不齿,被人间大部分人不齿。
这是 Monster 这个人物的一条明线,0理解难度,可惜相对于后面的深虐比起来,这1虐简直不值得一提了。
2虐:家庭的失去 - 失而复得 -再次得而复失。
最惨的不是失去最爱的家人,而是不断的失去。
第一次因为意外死亡,和家人断了联系的 Monster 已经很悲情,但和家人重享天伦之乐之后再次失去儿子和妻子,使得 Monster 认清自己和这个人世间的格格不入,继而想要自我流放。
3虐:在经受了1-2虐时候,Monster 对人间几乎是放弃的,唯一和人类的联系仅剩女主了。
还记得女主领盒饭之前和 Monster 在家有一段对话,是深渊中的假光明,却显得深渊更加黑暗。
女主告诉 Monster 自己以前蒙受过他的照顾,自己爱过 Monster,问 Monster 还记不记得?
(详见《 A blade of grass》)Monster 很迷茫,实在是想不起来。
但是被人肯定过爱过,这个事实大大有助于 Monster 找回自我找回人性。
继而 Monster 问女主,像我们那么孤单的人真的能得到幸福吗?
女主回答的很巧妙,说:Let us dare 让我们敢(这么期望吧)。
这段对话加上 Monster 之前偶遇女主约会时的场景,让 Monster 心中充满了正能量,他相信幸福会到来,也会女主开心。
结果不到几天女主竟然死了!!
要知道 Monster 其实并不知道女主为什么会死,也不知道女主的男友是恶魔,他当时看到灵柩,数着人头,发现大事不妙跟去墓地,看到墓碑的那一刻,真的是天打雷劈般的悲痛。
他知道他们(他和女主)这样的异类,终究得不到幸福。
然而女主获得了 peace,他呢?
万念俱灰的 Monster 和书中的 Monster 原型一样,消失在了人类的视野,放逐自我,生死未卜。
3虐虐完,还有一个后妈式的 plus……你说 Monster 会不会想起曾经和女主在疯人院的那一段?
我觉得答案是肯定的。
就像 Lily 说的,不要夺走我的记忆,人是自己过往的总和,没有记忆我就等于死了。
这一点说明作者认为:人性和人的记忆过往是捆绑在一起的。
Monster 找回人性的过程也是他找回记忆的过程,他想起了妻儿,终有一天会想起自己,回想起那个因为不忍见到女主做脑前叶切除手术而辞职的自己,那个为女主化妆帮她找回自我的自己。
我实在不敢想象有一天,放逐自己在天际的 Monster 突然想起这段回忆,是什么样的心情。
Dorian Grey (Reeve Carney 饰)和Monster一样,Dorian Grey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小说人物,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啦。
王尔德的这本《道林格雷的画像》,我到现在记忆都很深刻,因为这个故事短小有趣,中学时代第一遍读的时候花了一晚上就看完了。
之后又去看了激发王尔德写这本书的灵感 — 法国作家于斯曼的《逆流》。
所以对于道林格雷这个人物的理解,自认还是很深的。
书中的道林格雷为了抹除自己过去的罪恶,破坏了画像,结果自己随即死去。
但电视剧中的道林格雷却有一个更有意思的结尾。
谈谈剧中的道林格雷:我一开始对这个角色非常不解,非但和谁都来一炮,后面的剧情更是没头没尾,不止一次怀疑这个角色被编剧写坏了,而且没有修补的可能性。
可惜编剧太聪明,道林格雷最后的一席话,圆了之前所有的莫名。
他说:"Do you not yet comprehend the wicked secret of the immortal?All age and die, save you.All rot and fall to dust, save you.Any child you bare becomes a crone, and perishes before your eyes.Any lover withers and shrinks into incontinence and bent, toothless senility.While you, only you, never age, never tire, never fade, alone.But after a time you'll lose the desire for passion entirely, for connection with anyone.Like a muscle that atrophies from lake of use.And one day you'll realize you've become like them.Beautiful and dead.You have become a perfect, unchanging, portrait of yourself. "“你难道还没有明白永生最邪恶的秘密吗?
所有人都会老,会死,除了你。
所有人灰飞烟灭,除了你。
任何你的孩子都变成鹤发鸡皮的老人,在你的眼前消亡。
任何你的爱人衰老、萎缩变成弯腰驼背、发落齿摇的老人。
然而你,只有你,从来不会老,不会疲倦,不会消失,孤独的。
但是之后你将不再有任何欲望去和任何人类建立关系。
就好像一块因为常年不用而功能衰退的肌肉。
然后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已经和它们一样了。
美丽而麻木。
你变成了一副完美的、不变的、你自己的画像。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对原著的提炼,直指格雷和他的画像之间的这种 duality。
画像之于格雷,并不仅仅是一个反应他罪行的真实写照,而是他的枷锁。
画像会老,而人不会,道林格雷的悲剧在于:他和他的画像置换了,他自己变成了一副画像,没有灵魂,一个纯粹的 monster。
至于很多人疑惑为什么道林格雷要和所有人来一炮,要纵容 Lily 之前的过激行为,我觉得这是遵循了原著的角色性格。
他所有的行为只是为了找新鲜感。
纵容 Lily 的行为只是为了看看在他的供养下,Lily 会不会做出什么有趣的事情,然而最终让他失望了。
Lily 想要的革命在他眼里只是发生过无数遍的无聊事儿而已,于是他把 Lily 交给了医生。
而格雷对 Vanessa 的兴趣也仅限于 Vanessa 新奇而已。
剧中的格雷显然是一个真正的怪物, amoral and indifferent。
还有人觉得道林格雷这个角色删掉也可以,不知道为什么非要有他不可。
我之前也有这种疑问,在看了大结局才想通的。
剧中的人物都背负着自己的枷锁,要把人物写深刻,必须要有其他角色成全,这种关系就好像 Lily 之于医生,医生之于他创造出的怪物,那么 Lily 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如何去找人对戏,去深化呢?
那个人无疑就是格雷(当然不仅限于格雷)。
格雷是一个再好用不过的旗子,他疏离于众人之外,不需要再安排别的角色来烘托他。
而且他的所有言行都不需要 make sense,仅仅可以是因为:不好玩儿了。
Lily 这种毁灭性的人格最终得到了救赎,导火线就是格雷的出卖。
格雷这个角色看似不重要,却是紧紧相扣的人物关系中的最后一环。
Lily (Billie Piper 饰)Lily 这个角色其实并不难理解:一个低到尘埃的人的病态反弹。
但是最终由于医生的一番话,她找回了自己的人性,也认清了自己和格雷的不同。
医生本来想消除 Lily 的记忆使她变得听话,但是在意识到 Lily 残存的人性之后最终给了她自由,并且告诉她:做一个怪物很容易,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好人。
(这句话对片中很多角色都适用。
)这一幕写的很妙,这对冤家的释然,完成了各自的救赎。
Lily 找回了人性,而医生则将自己从偏执的神的视角拉回了人类的视角。
关于医生的分析下面还会接着说。
除了和格雷以及医生的对手戏之外,Lily 有一场和 Monster 的对手戏非常有看头。
仅仅是这么一场戏,就同时深化了 Lily 以及 Monster 这两个角色。
首先 Monster 其实在死之前是一个非常有爱(在疯人院照顾女主),家庭美满的普通人。
死后复生变成怪物之后,他其实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人性。
虽然看起来非常可怕,被医生看做是“怪物”而抛弃,但是这个 Monster 的内心并不是怪物。
而 Lily,在死之前是一个非常卑微的人,死之后意识到自己被造出来仅仅是一个“贡品”(贡献给 Monster 做伴侣),她其实开始迷失了一部分人性,变得非常的残忍。
Lily 和 Monster 在医生家里的那段“反强暴”戏码其实点出了一个事实:被医生唾弃的“怪物”实则是富有人性的,而被医生认为“完美”的 Lily,在那个时候反而内心是怪物。
Victor Frankenstein (Harry Treadaway 饰)聊完 Lily 和 Monster,才能开始聊小医生,也就是 Victor。
先普及一个背景知识,Frankenstein 这本书的作者玛丽雪莱就是诗人雪莱的老婆,学者根据手稿发现诗人雪莱非但是 Victor 的原型,也是实际塑造者。
玛丽雪莱手稿中 Victor 的台词有非常多的地方被证实是诗人雪莱写/修改的。
所以我觉得电视剧中对于小医生的塑造非常有意思了。
首先,小医生和诗人雪莱一样,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同时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天才。
而且剧中的小医生最喜欢念的也是雪莱的诗。
其次,小医生和雪莱都有一些恃才傲物的性格,这种性格其实就是书中以及电视剧中 Victor 这个角色的“原罪”。
他是造物主,但是他并不尊重每一个生命。
不喜欢就逃走,喜欢的就要占有。
但凡所谓的“丑陋”(比如 Monster)和完美(比如 Lily),都是他一个人的说的算,喜欢强加自己的意志在自己的 creatures 身上。
所以 Monster 恨他,很好理解。
Lily恨他,更好理解了。
这种喜欢强加自己意志在他人身上的人,无论以多么谦卑的面孔出现,内心都是狂妄自大的。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也很多,请远离。
当然,最终小医生也改过自新了,通过最后他释放了 Lily,以及和 Lord Hyde 的对话就能看出来。
1. Dracula和Vanessa是真爱吗?
不是。
Dracula只是视The mother of Evil(也就是女主)为自己的侍奉对象,他看中的是黑暗的力量,对Vanessa这个人没有私情。
可以从Vanessa死了之后他脸不变色心不跳,立刻逃跑看出他对Vanessa没有爱情。
在Dracula身份被戳穿之后,Vanessa很清楚的明白自己爱的是Ethan而非Dracula,在她被吸血的时候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所以她说的是:我接受我自己(而非Dracula)。
2. 为什么Dr. Jekyll没变身?
Dr. Jekyll在大结局其实已经变身了,这种变身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
他骄傲的告诉医生他的爸爸终于死了,他可以世袭爵位了,成为了一个上等人。
医生一脸震惊的看着他,说:所以现在……我应该叫你……Lord Hyde。
一个一辈子都被看不起的人,最终成为了看不起他的人群中的一员,他感觉终于翻身了,他的愤怒终于得到了释放,这本身就是一种人格上的变态,也就是这个角色的“变身”。
3. 为什么剧中很多新人物都没用上就大结局了?
看起来感觉烂尾了?
不能以看《绝望主妇》的方式去打开每一部电视剧。
这部剧更多的是在描绘维多利亚时代背景下的众生相,并不是每次有新人物进来都必须花同样的笔墨去描写的。
对于重要的角色,大家都有了一个最好最诗意的结局了,我看不出来有什么烂尾的地方?
4. 这剧还会有第四季吗?
是不是被Showtime砍了?
这部剧真的完结了,但不是被showtime砍掉了,大家可以去研究下penny dreadful幕后花絮就会知道:Showtime的高层对拍了三季就要大结局感到很震惊,还力劝过编剧继续写下去。
但编剧表示他希望他讲述的是一个精彩的故事,在该结束就要结束,并且给所有人物一个graceful并且poetical的结局。
并不会为了赚钱一直写下去,破坏了故事应该结束的截点。
更加大胆的是,一般一个剧的finale都会提前告诉观众以获得收视率,但是这部剧没有。
这也是剧组的决定,宁可没人看也不能自己先剧透了,影响大家的观剧完整性。
5. 这片子是在伦敦拍摄的吗?
不是,大部分是在都柏林拍摄的。
本来剧组是很希望能在伦敦取景的,但是伦敦贴钱支持全世界到伦敦来拍电影电视,导致整个城市档期太满,Penny Dreadful就决定去一样有优惠政策的都柏林拍戏啦。
也是个节约成本的剧组。
但是演员们很满意都柏林的场景,因为那里改变比较少,很多地方依旧完整的留有维多利亚时代的风貌。
比如剧中在伦敦自然博物馆的戏,其实是在都柏林自然博物馆实拍的,里面的所有东西都是维多利亚时代完整留下来的。
最后:为了在第一时间追绿娃(Eva Green)的这部剧,放着各种资源我并没有做伸手党,而是去Amazon上买了全集。
然而看完大结局回过神来之后,很庆幸自己GRE红宝书背的还不错,更庆幸自己没有为了偷懒看熟肉,否则则无法真正体会到这部剧精巧雅致的台词设计。
欧洲演员的台词功力普遍过硬,即便是我特别不喜欢的“面瘫女”Marion Cotillard在《麦克白》中的台词功底都叫我刮目相看,更别提Penny Dreadful里一众我爱的演员了。
当然,客观的说,剧中的三位美国主演,也都不错。
在我的心里,台词功力最强的一定是Rory Kinnear(演Monster),Eva Green(女主)次之, Timothy Dalton(Sir Malcolm)的对白比较日常,但老戏骨的修养放在哪儿,念起台词依旧是“一口酥”。
令人意外的是美国演员Josh Hartnett(狼人)、英国小生Harry Treadaway(Dr. Frankenstein)以及美国女演员Patti LuPone(老女巫/心理医生)的台词功力都很好!
相较之下,我们挚爱的Rose姐Billie Piper(饰演Brona和Lily)和前面这些主演比比就有些差距。
而大家最不看好的Reeve Carney (Dorian Grey),从一开始蹩脚的美国英音,到第三季一口似模似样的伦敦上流社会口音,还是能明显看到进步。
而演技方面,这套卡司无疑都维持着很高的水准,虽然一开始我时常诟病这个中分头的村炮版Dorian Grey,但是在看完所有的27集之后,竟然觉得他这么演也没什么大问题……
是的,当看到最后一集我还想着女主死了下一集要怎么演的时候,THE END这2字出现时,愣了半天。
随后更让人绝望的消息一个接一个,那一天基本就是懵懵的。
最后想着竟然已成定局,那怎么也要小小的诉说一下。
在下认为不管编剧怎么给脸东家,被砍大家多少是看的出来的,其实从每一季都看得出本剧制作上还是有点拿捏不住的(控制不好的结局刷boss,角色莫名的走向)所以应该直接影响到了大家追剧的动力,乃至s2收视不利s3直接就不续订了。
编剧拿捏的住的并且想好要诉说的一些女主的回忆独剧真的很棒,s2的女巫s3的舞台剧式的与大儿子演技爆表。
相信大家都爱上了大儿子与他的演员。
但是纵观整剧还是会有时候显得不够话题性与俗套的戏剧性起伏。
想唠叨的还是如果不受受众群影响不受收视率影响就按编剧的节奏走下去会是怎样yy如下orz首先说说女主——在下认为如果能顺利续订并且编剧保持水准,不管s4也好s5也好不管能出多少季最终的最终女主是会死的,这剧很难有完美的收场,考虑再三,被狼神杀死可能是最好的解脱但不应该是这么生硬。
缩水的如今编剧明说了女主是恶魔之母,重要的回忆剧集也说了双生子们都希望得到她,这种得到并非拥有,而是找到她,服侍她,然后开战,之前分析记得说是埃及的一个古神之类没记错养父,第一季的食尸鬼,养父的儿子其实应该会有一季埃及篇章的揭露更多养父儿子的事情,包括食尸鬼的boss与揭露一定女主的身份。
弗兰肯斯坦的孩子气爱情与lily的崛起是硬生生停住了,编剧也把lily的设定女儿直接用几分钟讲完了,相信在lily的陨落结局篇章前用整整1集洗白她完全没有问题也会很符合本剧没有一个完美结局的设定,而维克多对自己“孩子”们的追杀也好修正也好从中慢慢成熟会是一个很能带着观众成长的篇幅,完全的权利与控制是否就能创造一个自己希望的未来?
大儿子算是比较圆满的了,从医院离开后到被维克多搞来重生其实有很多可以书写的地方包括那时候怎么就与家人分开了。
其孩子也许不是死亡让维克多复活饱受自己的困扰(同时让观众更能理解他的处境)而是让化身博士医治好他?
都可以。
最终在妻子绝望的话语中掐死了她再次毁了这个本来就支离破碎的家庭堕落或重生。
范老爷的知识与武器提供,死亡专家的传说与预言解惑,基德船长,化身博士。
基本还没铺开。
道林的确都可能是个boss,他对众人都是只是兴趣,3季几乎都没有能达到他兴趣以上的人或事,最后的一席话诉说了永生的代价,但是这谁都懂,而在永生这个活地狱中优雅的存在着与看着镜中老态的自己的愤怒,他一直在等女主,这个通过她的能力打败他,摧毁镜子让其安息的女主而不是挑起注定阅过无数的革命起义。
也许应该在lily崛起后毁灭中引出道林篇,道林的过去,道林的过去,道林的过去。
婚姻孩子战争等等永恒类主题,最终剩下的只有满墙的画与如画的自己。
小德与小撒都基本安然无恙,虽然失败了但是也就会引出更大的boss,之中会经历埃及篇啊不死人崛起篇啊狼神篇大儿子真男主穿插其中说完他的一生,最终一些超人类会被终结,道林等应该都会死包括女主。
而大儿子应该还是与原著一样,永远的孤独。
维克多要么疯要么在追杀大儿子的最终死在大儿子手中。
而老爷这位凡人应该不会死这也是他的可怜之处。
我们的狼人低配版皮特故事也算比较圆了,本来蛮好的s3堕落篇也算开过头了。。。
狼人没有很经典的故事所以倒也适合那本作来当男主好好写,狼人是吸血鬼的宿敌大家都知道,狼神与老德的恶战或是初战在s3结尾也许才是真意,至今也没有说亲是如何传给他的狼化与狼神的真正含义,总觉得应该会与埃及篇里有所联系,毕竟所有神话都是共通的世界末日应该就是最终季。
居中也有中国元素但是无缘续写或出来个亚洲篇章了。
小狼神的迷茫逃避到堕落到被拯救直面宿命最终却不得不了解自己爱的恶魔之母,想想就悲不止1个档次。
而小狼的家族也明显被弱化,应该是个能贯穿s3整季的庞大初次描述,爸爸手下可是连基德船长都有的大人物啊!!!
其实到s3与女主的爱情篇也一直没有很正式的开始,也许就像之前传的s4会是,可惜没有如果。
最后还是感叹一下此剧的服装道具,音乐,演员的优秀演出,与主创的坚持。
虽然片子告终了,但是希望留下的画面,诗词与面对宿命时的对峙能在如今的生活中起到一丝波澜。
目前为止,很想睡
女神已死心已不在
吸血鬼和狼人,上帝和路西法,科学怪人,歌剧魅影,道林格雷的画像,融合了很多经典故事,素造了一个维多利亚时期黑暗混沌的众生(和众怪物)群像。
被第4集攻陷…特么第四集就是高潮了,后面越来越弱…
怎么不算是一场惨烈的烂尾呢……上一季那么好看 不过结束在这也可以理解 如果继续拍还是他追她逃……
居然全剧终,看到这季才觉得这个剧真的给满分。诗意又忧郁的台词,完美的选角,慢慢发现只是带着血腥黑暗怪谈的幌子却在申张着女主天下的正义感,根本都不是女权,是女人要统治征服世界把男人踩在脚下。够腐够姬够华丽够深意~
结束的好突然哇,原来杀死女主就可以结束世界末日,就这么简单嘛🥶人物关系属实乱,主角团就这么几个人,乱七八糟的你来我往,世界这么小,竟然没有机会被捅破,牛😂高开低走吧,埋好多之前挖的坑,狼人吖、莉莉吖、道林吖,道林结局还符合预期,其他的都不太理解。莉莉身边那个女孩倒是挺吸引人,就是太拿自己当回事了,哈哈,噶的真爽,证明人不能飘。类似开放式结局,浪漫但是不过瘾……
我喜欢这部剧里那些诗意的台词和考究的英伦风情,可惜被编剧晦涩神神叨叨的剧情走向和特别不明晰的反派对抗模式以及装逼胜过实际效果的场景搞得格局太小。★★★☆
最后两集减一星
太过分了 太对付观众了。如果不是前两季的精彩根本让我撑不到最后。第三季太奇怪了 故事线太多太散有的最后也没交代明白(莉莉)还有弗兰肯斯坦的同学,第三季的温尼莎怎么逮谁信谁,前两季的严谨呢 逻辑呢,最后咱就突然倒戈了咋就又自杀了。太散了,
就这么没了。。。
后几集快进看的,剧情越来越没意思了
结局太仓促
居然就这么剧终了,狼人亲手杀死自己心爱的黑化女主,这不是X3的故事么……Abel Korzeniowski后两季的原声碟还不出我真的要骂人
烂透了,一季不如一季,第三季还不如不拍。
结尾不满意 过程还是比较精彩的 感觉中间很多事情还没有交代清楚呢 就结束了 而且据说是没有第四季的 啊!还没有舔够道林的颜呢。 不过终于看完了。因为弟弟才开始看的一部剧,三季终结,我是不是也该说再见了。
终于完结了。虽然剧情上有点弱,但是拍得不错啊。尺度蛮大的。画面很美。很爱那时候的London。一切换到黄灿灿的美国,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了。黑暗。诗歌。真是美丽。里面最美好的一幕,是V同John一起,吟诵诗歌跳舞的场景。全剧里面,最温馨的画面。在黑暗之中,惺惺相惜的两个人。真温暖。
已经完全不记得前两季讲了什么,这一季看起来具陌生。。完全是强迫症为了Eva女神在追的剧。Eva女神那沙哑的声音念起咒语来真是太屌了啊!突然这就全剧终了。
每季必烂尾。编剧也是人才。
费了大力气折腾,各种用力过度,哎,伊娃永远这幅苦逼邪魔脸,审美疲劳了,幸亏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