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家,一个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最为重要的存在,一个有归属感的港湾,哪怕是个遮风挡雨的地方也可以。
对于那些“野孩子”们来说,却是最难的部分,通常来说,他们都没有家,流连漂泊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殷若昕导演的新片《野孩子》上映了,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流浪儿童”的故事,这些孩子各有各的困境和问题,他们有的从小就被母亲抛弃,缺乏正向的引导和教育;有的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得不到完整的关爱;有的被同学排挤欺负,造成心理扭曲;有的饥肠辘辘,吃了上顿没下顿,正常的营养都跟不上。
就是这样一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孩子,很容易走上歧途,我们总是看到他们走上歧途的样子,却看不到他们为什么走上歧途的原因。
导演正是从这个切入点入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创作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佳作。
王俊凯饰演的马亮和关子勰饰演的轩轩被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在片中的闪回中我们得知,原来马亮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孩子,他从小在山里长大,母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离开了那个一穷二白的山沟沟,他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因为教育的缺失,长大后没有可以赖以生存的技能,只能靠“偷”和一些投机倒把的买卖挣一些微薄的钱财维持生计。
但是在内心深处,马亮并不是一个“坏孩子”,他有良知,良心,他能分辨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但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去偷和抢,在这个过程中,他是极度痛苦的。
轩轩虽然遭遇和马亮略显不同,但同样也是没有家的温暖,妈妈离他而去,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是个酒鬼,对孩子的“教育”除了打就是骂,连基本的照顾都没有。
所以一出场的轩轩就跟“野孩子”一样,虽然有家,但等于没有家,浑身脏兮兮的就像是一只流浪小猫。
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因为命运的“捉弄”,相遇了。
一个是孩子,一个其实也没有多大,他们从不打不相识到相知相守,产生了胜过亲人的感情。
编剧导演用细腻的笔触,一系列的铺垫,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这两个孩子之间的情感,如此真实,如此感人。
不得不提一下两位演员的表演,近几年,王俊凯在演技上有着明显的提升,在选片方面也是精益求精,无论是《断桥》当中的孟超,还是《刺猬》当中的周正,都让我们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这次在《野孩子》中,王俊凯独挑大梁,和孩子一起演对手戏,他饰演的马亮眼神清澈,内心戏很丰富,就算在干着一些坏事,也难掩心中的良知。
这需要吃透角色才能演出的纯净感,在王俊凯身上找到了。
像马亮这样的角色,很明显吃过生活的苦,心中有创伤,小时候被妈妈抛弃,长大了在社会上流浪,作为底层经常被欺负,也没有归属感和融入感,基本是社会边缘人士。
作为90后的王俊凯真实地演出了这个人物的悲伤底色,在因为轩轩偷东西,决定离开的那一场戏中,结合闪回以及王俊凯的表演,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痛”,我相信,这需要演员做很多功课,理解人物,才能做到的,以及他对轩轩的疼爱,都在他的眼神和表演中展露无遗。
其实,跟孩子演对手戏是最难的,因为孩子的表演更天然,一切相由心生,王俊凯在和关子勰的对手戏中,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互相给到了对方最真挚的情感,演出了很多动人的对手戏。
王俊凯的表演是有层次的,从一开始的街头小混混做点投机倒把的小买卖,到遇到轩轩之后的排斥,到接受,到最后投入感情,这并不是一下子到达的顶点,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王俊凯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证明了,他的表演是经得起观众验证的,无论是眼神还是动作,自然,用眼神说话,这是很高的表演技巧,甚至说是没有技巧,浑然天成。
我认为,在本片中,王俊凯的表演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和“小孩”轩轩的对手戏,第二部分,就是和社会人士,代表“反派”的老板以及那些小混混,所谓的“坏小孩”。
对待轩轩,他有着恋爱之情,对待那些做坏事的人,他有着天然的排斥、厌恶,但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同流合污。
但是在和这些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他又理解了他们,原来,他们也不是天生就那么坏,每个人都有着悲惨的境遇。
导演在这个过程中,也没有美化什么,“吃霸王餐”、“偷车牌”、“打架斗殴”、“拦路抢劫”,这些都真实地展露在电影中。
你会发现,王俊凯演一个街头混混丝毫不违和,穿着邋遢只是表面功夫,真正的核心是这样一个被母亲抛弃不得不变成“坏孩子”的“好孩子”。
整部电影的基调我也很喜欢,无论是运镜还是氛围,都让我想到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他的《小偷家族》、《怪物》,同样是描绘社会边缘人士,日本和中国的社会问题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情感却是想通的。
所以在看到《野孩子》的时候,我是惊喜的,作为一个女导演,既有细腻的情感,直抵人心的震撼,也有理性客观的分析,快很准的镜头运用,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整个影片呈现的质感行云流水,是非常成熟的影响作品。
值得我们坐在电影院,好好观看,好好思考,“流浪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真的很感人的一部电影!
是小偷哥哥明明自己很饿但是只吃一点点却要给弟弟最好的生活!
是不舍得给自己买一件新鞋子,却要给弟弟买,因为弟弟的一句想过生日,就给弟弟买生日蛋糕,买玩具,给弟弟过生日!
因为弟弟想要一个好的住处,想要好好的画画,冒着自己被警察抓的风险去自首,也要送弟弟去学校!
是自己靠偷窃养活弟弟,但是决不允许弟弟去偷。
中秋假期的第一天去看了王俊凯的新片《野孩子》,看完电影拿着湿透的满满一大包纸巾,无限惆怅地走出电影院,想起剧情还是忍不住眼眶湿润。
这几年王俊凯早已不是当年又唱又跳的TFBOYS,从《断桥》的孟超、《刺猬》的周正,到如今的《野孩子》的马亮,他的选片口味,一直都有点跟市场趋势唱反调的意思,都不算大热的题材,但这些具有深度思考价值的影片,或许才是大荧幕真正需要的故事。
《野孩子》是一个很动人的故事,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但未必符合大家习以为常的观影习惯吧,毕竟很多人去电影院,更多的是追求简单粗暴的快乐或者刺激,就是一瞬间的肾上腺素冲脑,至于走出电影院还会不会剩下些什么,估计很少人会在意。
《野孩子》聊得是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这些边缘人群的生活,他们大多是原生家庭出了变故,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抚养他们长大成人,或者原生家庭存在很大问题,他们只能离家出走,独自街头讨生活,虽然是一个非常适合煽情的题材,但影片的表达又非常克制,属于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我最近也在尝试不开倍速追剧或者看电影,就是突然发觉自己已经不知不觉被短视频驯化成很急功近利的观影习惯,但观影是一种娱乐活动啊,并不需要刷kpi一样非要越多越好,也不需要赶时间,能够专注又心情平和地欣赏一个好故事,这本身就是一项绝佳享受。
《野孩子》就属于这样可以让心静下来的好故事,它的电影语言还是相对老派的,采用了很多慢镜头以及大量欲言还休的留白,虽然没有大段激烈对白、狗血情节的怼脸直出,但却营造了一种非常治愈的氛围。
而且作为一个妈妈,我也很难不被这对相依为命的大小孩子所感动。
有人说,淋过雨的人才会懂得为别人撑伞,《野孩子》表面来看是马亮对轩轩不计得失的爱和付出,但仔细一想,马亮对轩轩的爱,也是对被父母遗弃那个童年的自己的补偿,他既救助了轩轩也治愈了自己,而且轩轩的陪伴对孤单的马亮,何尝不是是一种家人般的治愈呢?
记得影片中,两个人躲进森林,马亮脱下了外套披在轩轩身上,湿透又冷到发抖的没有伞的两个人,终究是成为了对方的屋檐。
马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你甚至很难界定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他虽然善良但也做了不少错事,这个人物身上是有一条完整的成长暗线的,王俊凯对这个人物的完成度非常高,虽然他饰演的马亮大部分时间都是一脸冷漠的面无表情,但能感受到其中细微的情绪波动,这点很考验演技。
从一开始马亮对轩轩的冷漠,那时候他是一个只想独善其身的社会边缘少年,甚至他接受轩轩也是出于自私的考量,轩轩可以帮他“帽子叔叔”帮他“送货”。
再到后来被文叔威胁,他考虑过一走了之,远离这些麻烦,他甚至都坐上了开往外地的长途客车,但最终他还是叫停了马上要出发的车,这一幕让我想到《放牛班的春天》,结尾的老师也是一样选择停车,接受了同样麻烦的一个孩子。
马亮的复杂还体现在加入文叔团伙的挣扎,一开始他是能够看出这是一个陷阱,虽然在街头靠捡了废纸盒为生,但他还是一再告诫轩轩不可以偷,直到轩轩因极度缺乏营养而病倒,他才放弃了挣扎加入文叔他们。
甚至于文叔向他展现别的孩子赚钱的歪门路,他也丝毫没有妥协,他选择自己直面黑暗,为轩轩提供一个温饱的家。
马亮与大毛、耗子他们在街头喝酒、耍酒疯打路人的那刻,他那么颓废又绝望,但只要回到他们废弃游乐园的小家,他还是轩轩的那个情绪稳定的哥哥。
与之对比的是轩轩爷爷的酗酒,儿子被抓,儿媳跑了,老伴病倒,他靠捡垃圾为生,还要抚养年幼的孙子轩轩,生活的不如意让他喝酒逃避,但论可怜,只能寄身于废弃游乐场的马亮不可怜吗?
论负担,轩轩与他起码是血缘至亲,对于马亮只是陌生人,片中并没有谴责爷爷,只是冷眼旁观,客观地展现他们真实的人生。
甚至轩轩爷爷这个角色,镜头语言也是充满怜悯的,他不是一个扁平化的负面角色,镜头甚至给他“辩解”的机会,面对外人的苛责他对轩轩失踪的漠然,他崩溃下跪,堆满废品和酒品的家里,是二儿子留下的小女儿,又一个他养不活的孙辈。
其实马亮这个角色是非常挑战演技的,比如马亮被抓这件事,按理是坏人终将伏法,属于大快人心的一件事,但作为观众,我反而是共情甚至同情马亮的。
因为送轩轩上学之前,马亮不是没有犹豫,所以迟了三天才报到,哪怕在校门口,马亮很快就发现了蹲守在校门口的“帽子叔叔”们,或许也早已预料到自己被抓的结局,他还是选择努力挤出微笑,装作若无其事的跟轩轩轻松互动,来鼓励独自入学、又担心被抛弃的轩轩。
这一刻马亮身上这种又恐惧、又不舍、又悲情的复杂情绪,王俊凯依旧是选择很克制的表演方式,他只用一个略微停滞的眼神,一瞬间微微变色的表情,甚至眼泪都没有流下一滴,但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马亮对轩轩的爱,已经预见自己结局的悲伤。
马亮这个人物的塑造,几乎没有多少台词,或者夸张的表情,但从独自送货,到收留轩轩,再到入伙文叔,我们能够看到王俊凯眼神一点点的变化,从冷漠,到眼里有光,再到眼神疲惫,以及终究与轩轩分离时的浓烈不舍,王俊凯几乎是用眼神完成了马亮这个复杂人物的悲情故事。
影片中也同样塑造了立体丰满的人物群像,像边缘少年大毛、耗子都各有完整的故事线;甚至于像片中最坏的一个反面人物文叔,片中同样给他平等的辩解机会,他说,“这些孩子本来就爹不亲娘不爱,没我他们早饿死了。
我给他们一口饭吃,怎么了?
”这就是一个好故事的基本,没有一处废笔,没有一个纸片人,只有赤裸裸的人性和无奈的人生。
作为一个九岁孩子的妈妈,观影过程中我也忍不住数次崩溃落泪,就跟片中目光呆滞、穿着脏兮兮的马亮和轩轩走在灯火透明的繁花街头,那种扑面而来的平行世界的违和感一样,如果没看过这部影片,我从未想过还有孩子过着这样艰难的人生,很感激有王俊凯这样知名度高的年轻演员选择这样冷门题材的电影,让这些的故事不被世界所遗忘。
无论是从题材还是演员表现上 我认为这都是值得我大五星好评的一部电影。
女导演从他独特的风格,让我感受到每个镜头都是有故事有温度的,演员王俊凯饰演的马亮更是给我很大的惊喜,他的表演让我们打破了以往对流浪汉的刻板印象,如果不是生活迫不得已不会去干违法的事情。
还有小演员情感表现的也是非常丰富,在电影中一些无理取闹的表现从侧面也想我们展现出来他对马亮的信任。
这是一部值得社会思考的片子,在当代社会依然有像马亮轩轩这样的孩子,我们需要电影去宣传,让大众去关爱这些孩子。
真实事件打底,《野孩子》所呈现出来的现实主义质感完全能说服观众,这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常规生活之外,还有无数艰辛生活的横截面。
导演在剧作和试听语言上足够用心,剧作不走强情节冲突推进,而是细致入微地展示马亮和轩轩的日常生活,吃饭、就医、入学,这些普通人的平凡事,对他们来说,桩桩件件都是大麻烦。
让观众在日复一日的底层图景中去感受这种羁绊和情感的流转。
镜头上切入孩童视角,在欢快的背景音乐里偷东西,在破败的游乐场里搭建新家,那是属于孩子的有趣经历,而作为旁观者的观众,看到的是高高的废品堆,是孩子脸上的疏离和冷淡,是无数场景里作为对照的寻常家庭和孩子,他们无意炫耀,却深深刺痛着屏幕外的观众轩轩的视角闯入这个接道,看见了沉默寡言深入简出的马亮,目光冷清警惕的马亮看见了隐藏在小旅馆里的黑暗深渊,他犹豫、逃避、左突右撞,希望能冲破既定的命运和分离,然而,困兽犹斗。
如果说对白展现了50%,那另外50%就隐藏在画面和音乐里,需要静下心来去品读和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殷若昕想要带领我们走进的世界。
对《野孩子》感兴趣,还是因为题材:边缘青少年在这个社会如何生存,有着怎样的过往、现在与未来?
会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大部分都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人群。
出生于一个看起来“很正常’的家庭,父母有着正当职业,认为送小孩上学是理所应当的事,有条件的话会拼学区房。
小孩一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大多会重复父辈轨迹。
生活可能会无聊,时常怀疑工作和人生的意义,但绝不至于偏离”正常“轨迹,坠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睡桥洞的底层生活。
绝大部分影视剧都会将视角对准上述人群,因此造就了过往大部分爆款影视剧。
而当一部电影调转视角,去拍摄底层边缘青少年的故事,作为前媒体从业者,你好奇它会如何呈现这些人物的命运。
看完电影,有感受到导演想拍出主角马亮的命运弧光,如何从一个过一天算一天的小混混变成有所承担的大人,试图从烂泥般的生活挣脱出来,过上光明人生。
这大概也是一部讲述底层故事的行进路线:过程是曲折的,结局是光明的;坏人是存在的,阴暗也是有的,但底色是温暖明亮的。
这样的背景下,主角的命运走向大致可以预料。
倒是几位配角的走向,以及片尾女警察的旁白,揭示了这些小孩的真正命运。
就像那位女警察所说,她曾在看守所遇见一个小孩三次:第一次因为偷盗,被关了三个月;第二次还染上了毒品;第三次,他就躺在那儿再也起不来了。
这样的小孩,她见得太多了。
而在主情节中,陈永胜饰演的大毛和他的好兄弟耗子,也是一种结局:大毛抽烟过多,患上了肺病,生命奄奄一息;耗子在偷盗路上死于意外车祸,在团伙头目指使下让好兄弟挖坑埋了。
无论大毛还是耗子,还是他们所在的边缘小孩团伙,共同的命运是被成人教唆和利用、行偷盗抢劫等不法之事,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最后结局堪忧。
现实是沉重的,就像一个无尽的循环:自顾不暇或不负责任的父母生而不养,让孩子沦落底层;这样的孩子若有幸长大成人,大概率会重复父辈叙事,继续生而不养……真.地狱级别的难题。
取材自真实事件的《野孩子》,人物命运的特别之处或许就在于:主角马亮是一个本性良善、尚未完全泯灭良心、还试图努力向好的年轻人,当他遇见一个比他更小、更需要呵护照顾的小小孩轩轩时,被激发了责任感,承担了养育者和照护者的角色,试图带领他们俩从淤泥之中挣扎出来,向着明亮方向前进。
这个过程的呈现,电影做得如何,自然是见仁见智。
我个人印象深刻的却是:人是可以光速堕落的,尤其是在没有任何托举和防护网的底层,一个人从“好”变“坏”几乎是瞬间的事。
所以小小孩轩轩可以无师自通地学会偷,物质的匮乏和教养的缺失,会让人迅速以最便利的手段去得到想要的东西。
马亮以无奈和被迫的姿态加入偷盗团伙,到后来醉酒打砸车辆和司机,不知不觉地融入了他此前所排斥和反抗的团体中。
电影在马亮和轩轩之间建立起“共生关系”,让轩轩成为马亮的救赎,推动马亮去突破自己的局限、从泥泞中挣脱出来。
某种程度上讲,这个设定倒是现实的反映:困境的摆脱只能指望个体——个体的能力、觉悟和运气。
而更大层面上,一个想要向好的底层边缘青年,能够借助的力量还有什么呢?
这其实很值得探讨。
电影中,邓家佳饰演的女警察成为这种力量的代表。
人美心善、有责任心的女性,母亲,警察——个体良心与体制力量的结合,拯救了小小孩轩轩,将误入歧途的马亮推向改过自新的道路。
但也像女警察所说,她在看守所遇见的大部分小孩都是反复沉沦。
你无法指望每一个小孩都遇见他的马亮和周佼,依靠偶然性得到拯救。
当原生家庭失效,体制如何能成为有效补充力量,大概是每一个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此外,原生家庭的问题、父母生而不养,也是很沉重的社会话题。
电影取材自社会事件,两位主角的命运具有真实性,年幼时被家人抛弃带来深重创伤,离家出走、四处流浪。
直到遇见彼此,在对方身上找到情感寄托,也才有了这让人们感动唏嘘又悲伤的故事。
而故事背后,亲情的缺失与淡漠,父母职责的不履行,是更值得关注的地方。
尤其是农村地区,这样的现象不能说普遍,却也不罕见。
社会风俗变化,农村离婚率亦在升高,有时离婚后双方都不管孩子,将之丢给老人带;再叠加留守儿童问题,导致为数不少的农村孩子出于事实上的被遗弃状态。
也才有了马亮和轩轩这样的故事发生。
若能追根溯源,对马亮和轩轩背后的原生家庭、情感的缺失,以及农村社会现状有更多呈现与挖掘,电影会更立体、有深度,具有社会意义。
还记得那首儿歌吗?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没妈的孩子像棵草而王俊凯的新电影就完美的诠释了这首儿歌,没有妈妈的孩子就像野草一样,碰见哪边的风就朝哪边生长两个流浪无家可归的孩子组成了一个家
令人最为之动容的还是这又是真实事件改编在2019年《今日说法》栏目中报道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也就是本电影的原型。
21岁的马亮与8岁的轩轩,他们明明没有血缘关系,却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组成了“新兄弟”,他们一个偷东西一个销赃,就这样组成了一个犯罪团伙。
马亮在他小时候妈妈就再婚抛弃了他,他开始频繁离家出走,流浪在外。
轩轩爸爸妈妈也都不管他,跟着爷爷在废品站生活,奶奶还瘫痪在床,都是苦命的孩子。
其实这种题材很适合拍成电影,但这个电影真的不咋地编剧和导演真的不行!
殷若昕导演徐逸洲编剧王俊凯关子勰潘斌龙 邓家佳 陈永胜等领衔主演豆瓣尚未开分,推荐指数一星正在影院热映,但真心不推荐大家去看,没必要
小乔翻了一下真实事件,发现马亮开始流浪开始偷窃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了,所以他的问题不是社会的问题而且在一定意义上他这是算拐带儿童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相互利用相互依赖,而不是哥哥养着弟弟
接下来的内容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关子勰饰演的轩轩,跟个小乞丐似的每天身上脏兮兮的,穿的也脏兮兮的,跟着爷爷捡垃圾收破烂因为没有爸妈,又脏兮兮的,所以他一直被小孩子霸凌
爸爸妈妈离婚,妈妈走了,爸爸跑了现在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奶奶瘫痪在床就靠爷爷收废品生活可有的时候爷爷总会打他,还不给他吃饭,被小朋友霸凌也不管
这个小演员未来可期,小小年纪演的还很好,尤其是吃方便面的那一段感觉都可以进入教科书了孩子的爸妈也是好样的,说实话看着就脏脏的
王俊凯饰演的马亮,就靠小偷小摸的生活就勉强凑活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这两个流浪的人相遇了轩轩帮马亮销赃,马亮给他买好吃的,还给他钱这让轩轩觉得跟着他比跟着爷爷好
在一次被爷爷打骂后,轩轩彻底跟上马亮了可是这两人的小团伙被盯上了潘斌龙饰演的文叔,他手底下有一群这种没家的孩子小偷小摸的有,当街抢劫的也有再小点的也要直播卖惨
文叔想吸纳他们俩,可是马亮并不想加入他们所以他遭到了打击,住的地方也被烧了他只好带着轩轩重新找地方住,开始捡废品维持生活轩轩也从小脏孩变成了干净小孩
可是简单的捡废品维持生活就不容易了遇到生病可就真的招架不住了,轩轩饥一顿饱一顿的就低血糖了马亮没办法,为了继续活下去,还是被迫加入了文叔的大家庭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别打轩轩的主意
他和轩轩之间的关系也变了,他开始养着他,但关着轩轩不让他出来虽然是为了他好,但是轩轩还是发脾气之间他们因此有争吵,有挽留,也有哭泣
但是他们还是继续在一起最后文叔手底下的耗子和大毛先后离世,文叔也被抓马亮一开始也想跑路,但是真的放心不下小孩他还细心的给孩子安排了学校他应该是真的拿轩轩当家人了吧,他一直叮嘱孩子不要去偷
最后轩轩去上学了,马亮也被捕了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也是不可避免的结局现在都在鼓励生育,但是生孩子和养孩子是两回事就像深圳四胞胎的家庭在向社会募捐,但这是生孩子的意义吗?
也希望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可以真正帮到这些孩子
回到电影本身,它是真的不好看内容冗长且平缓,节奏缓慢,显然是导演和编剧能力不行而且后面剧情的走向太不正常了,都美化了马亮这是对犯罪者的包容镜头语言做的也不怎么样,还有他们为什么怎么总能找到不错的住处离热闹居住区还近,这样也是真的不错
感情戏也是比较莫名其妙,尤其是轩轩后面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孩子的感情爆发不错,但王俊凯显然没接住不过以他现在的水平演这种阴阴沉沉的角色,只要没有爆发力一般还是看不出来毛病的这种黏黏糊糊的台词也符合人设但差就是差,还是真的要去好好锻炼一下
今天的碎碎念也就到这里了意义有了,但是这真的是不值得去浪费时间的电影一切都太刻意了,尤其是俩主角之间,就是奔着感动观众去的还有邓家佳演的什么东西啊,哪里有个警察的样子
鉴定结果:破烂的本子,破烂的表演,真的别去浪费时间!
既比不上《何以为家》,也不上《小偷家族》,就是一个失败品。
看图片猜电影无奖竞猜游戏开始了下面图片出自哪部电影或者电视剧
好看!
好看!!
好看!!!
看完快一个小时了,脑子里还在不断回想马亮和轩轩相处的细节。
马亮实在是复杂又迷人的角色,你无法说他完全对,但你也绝不会说他错。
不过好在电影没有说教感,而是把议题隐藏在叙述和记录里,交由观众判断。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马亮,生长在城市边缘角落的苔花,没有家,没有归属,但因为轩轩,他找到了停下来的理由,找到了好好生活的动力。
谁说苔花不能像牡丹一样灿烂呢?
马亮在那么小的年纪就被父母抛弃,没有人知道这些年他是怎么摸爬滚打着长大,从那个满是黄土的地方走出来,流浪到了这么遥远的山城。
马亮居无定所,靠小偷小摸维持着自己的生计,因为从来没有得到过爱意和善意,所以在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他很多次在内心告诫自己:要冷漠,要离开,不要多管闲事。
可是事实就是,越没有得到过爱的小孩,他反而越渴望爱越需要爱,面对轩轩,马亮总是一次又一次心软,他让轩轩不要偷东西不要变得像他一样,他给轩轩买牛奶买衣服即使饿着冻着自己,他不忍心扔掉轩轩是因为不希望轩轩也遭受被亲人扔掉的绝望,他教轩轩算数,送轩轩上学,即使冒着自己被警察抓到的风险。
所以难道马亮真的不懂社会规则吗?
真的不懂什么是对是错吗?
其实他懂的,即使没有人教过他,可在那种情况下他真的没有选择。
“生如野草,不灭爱与善意。
”野孩子最初的slogan恰恰是对马亮这个角色最恰当的诠释,他就是这样矛盾又可怜的存在,在他拿自己当轩轩的哥哥,在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给轩轩的时候,在他对轩轩喊出那句“我是你哥”的时候,我真的很奇怪,如果“爱”这个东西是一种流通物,那为什么从没有得到过爱的人,还会愿意把他自己全部的爱给予给别人?
而最亲的家人,却连一点点爱都不愿意施舍给自己的孩子?
“爱”真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东西。
很感人,其实是个很悲伤的故事,我知道原型的结局,哥哥入狱了,弟弟可以读书了,导演用温馨的视角尽量温和的展示哥哥弟弟的处境,前半段充满救赎的希望,后半段更现实,一个16岁的孩子怎么养活另外一个8岁的孩子,现实问题接种而来,养不是圈养,是养育,哥哥弟弟产生矛盾,互相迁就,相依为伴,后半段有些苦涩王俊凯的演技真的颠覆了我对他的印象,眼睛那几段哭戏真的好,眼睛好大,这个戏他的戏份一直很隐忍,没有大的爆发的场景,几次作为马亮粉情感真实流漏都是在哭的时候,是个苦命的娃,飞蛾扑火一般王俊凯真的很美还有营销号对王俊凯的恶意太大,某些人对他的偏见也太露骨,王俊凯他值得更好的,他的马亮值得掌声与肯定!!!
被撤档的待遇造成了我对其质量的误判……
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导演拍得很好,剧本糟糕。编剧在用读书人的思维和口吻,写底层人的故事和言语,相当刻意,没法共情。王俊凯看起来实在不像未成年,会不断在想他怎么不去找份正经工作,当服务生不行吗?绝大多数时候他眼里都没光,也没有小孩的生气,像熬了许多晚通宵精力耗尽般没精神,很奇怪。
王俊凯毫无天赋,小弟弟演得不错。一个新导演前三部作品基本能够说明问题,从《再见,少年》《我的姐姐》《野孩子》这三部来看,殷若昕水平有限。
不想打分,全剧组王俊凯演技最差,偏偏还是主角……小演员的演技真的很牛,大毛老鼠这些演技都很牛…还有老鼠怎么和张峻豪长的那么像啊,看的时候是不是就会恍惚一下……最后!王俊凯能不能别脱衣服,一辈子在荧幕前给我把衣服焊身上,焊死!河边游泳那一段光膀子站岸上我真没眼看……超绝中年油腻男身材
马亮看到轩轩就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如果马亮小时候也能遇到马亮就好了,电影拍得并不苦情,相反很温暖,王俊凯演得太好了,看完觉得自己很幸福很幸运,爸爸妈妈很爱我
王俊凯智商不高的亚子,机械化表演完全不理解角色,太生硬了
啊啊啊啊啊啊啊😭😭😭😭我没拿纸用的手擦得
所反应得社会问题,可以拍得暗黑一些,就像那个埋尸的雨夜。但选择拍出人性的善意。被抛弃得马亮,缺无法抛弃轩轩。人性之恶:我不好过你也别想痛快。人性之善:我受过得苦不能让我爱得人再受。让人最悲切的是,马亮从不叫轩轩名字,好像随时准备离开与忘却。
这小孩真的好烦,不听话没礼貌不懂感激,他一哭闹我就脑壳疼。如果是亲兄弟,哥哥对弟弟这么好就算了,对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这么好我是真的无法理解,而且完全就是个拖油瓶。男主有手有脚年轻力壮找个班上打份工都比偷窃抢劫强,对犯罪分子无法共情。wjk的演技太一般,再加上叙事很平淡,看一半就昏昏欲睡了。今日说法里讲的故事比电影感人多了。以后这位导演的作品可以避雷了,每一部都好烂。
很好很好的题材,关于一群流浪少年的成长。无家可归的孩子们,知道自己的痛苦,在自我麻醉中一边滑向深渊,一边照顾着天使般的小孩儿希望他不会变坏。每一个被抛弃的孩子都是遗世珍宝,希望中国的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
感人
隔靴搔痒,浅尝辄止,无限拔高,遗憾收场。
很普通的温情片,同样题材的片子是枝裕和拍的总是更深刻一些。王俊凯的演技还有待进步,看啥都是发呆脸,甚至有种接不住小朋友戏的感觉,其实真的可以再多加一些细节和微动作。
看电影原型的时候只觉得苦涩,看完电影更多的感受是治愈和温暖。
看过原型报道,不知道算不算“魔改”,但这也太拖沓了!127分钟是塞了多少人物和戏剧冲突。节奏也有问题,一会儿慢的昏昏欲睡,一会儿又乱的摸不着头脑。一些情节看的一脸懵。
这演技也能一部又一部,哎,票钱浪费了
两个事实孤儿双向救赎的故事,带着生而不养的社会议题,重新养育童年的自己,想想都足够带劲,然而本片却是基于现实的创作又回避现实,极力去渲染互相取暖的温情,而偷窃细节的缺失就像是刻意的遮掩,以免犯罪给观众带来的负面感受,以此塑造好人形象,团伙情节的加餐加料则是更进一步定位何为好坏,洞穿力甚至不如原版的新闻报道。不否定电影带来的社会价值,但王俊凯演技的争论不该高过本该更受关注的话题。
比导演前作《我的姐姐》无聊,姐姐靠几个女演员撑着还有挺多动人的点,这个全程不出所料,只有两个地方打动到我,一个是小孩哭着说他饿了,然后眼泪流到嘴里他不哭了说眼泪好吃,很好笑;一个是最后约定100天,小孩不会数数每天去画一道记号,很感人小孩除了喜欢扯着嗓子喊以外,演技秒了三字,三字那肿肿的眼僵僵的苹果肌和一点不像流浪儿的台词&演技,比邓家佳的整容脸还突兀,几部电影了还这样,可咋办啊
眼睛干干的 没有想哭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