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的确我是看了怒之后来看的恶人,但是看了恶人后多少对其中的各个角色有点怒其不争的感觉。
首先来说小七扮演的男主,是被母亲抛弃与年迈的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爷爷身体不好经常住院,奶奶也说过祐一要是不在的话,爷爷连洗澡都不知道怎么办呢,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一时的冲动与杀意还是让这个家庭背负了更多。
奶奶出门回家都会有大批的记者堵在门口,当公交车怒斥记者并在奶奶下车时对她说“不是你的错”,真是对男主有种怒其不争的愤慨。
女主由深津绘里扮演,是一个生活简单乏味守旧的单身女性,工作也是卖西服的柜台服务员,稍微提下妹妹感觉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日本女性,性格比较外向也比较注重打扮有交往的男性。
这样的姐姐是与男主由手机交友app认识的,两人的开始与过程说不清是欲望、爱情亦或者是空虚,甚至直至最终感觉也不能男女主之间是爱,多少有点因为此时此刻的一种沉沦。
但是女主的恶是指包庇男主与其私奔,不过对大众来说她是被诱拐了的,另外硬要说的话以日本文化来说“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也就是说即使并非你的错但是给别人造成困扰了就需要道歉,那么姐姐的恶应该就是与男主私奔给妹妹带来了困扰吧,这在姐妹的电话中可以感受到。
再者说说死者妹子,她虚荣,在朋友间假装富二代是自己的男友,背后会说朋友的坏话,与男主也是交友网站上认识的,嫌弃着男主的职业没出息,其实自己也不过是靠着父亲介绍了客户,整体梦想飞上枝头变凤凰,而在被富二代踢下车子以后对于想要帮助她的男主又恶言相向,一股脑将怨气都发泄在男主身上,威胁说要去告男主绑架她,那种恼羞成怒的高傲又仿佛是不允许别人轻贱的,明明前一刻还死皮赖脸的在讨好富二代,可以说非常典型的一种自卑又高傲的人了,让人感觉讨厌又可怜可悲。
死者的父亲是一位小乡村里的理发师,对于去大城市的女儿不满又无奈却又有种隐隐的骄傲,认尸的时候确认了是女儿后看见女儿脚边的布没有盖好,父亲认真的包好了女儿的脚,突然间就有种泪目感。
看着女儿从儿时到成年回忆的短片耳边是来悼念的宾客的闲言碎语,我想父亲的内心是奔溃的吧,在雨中父亲对着女儿的管用说你没有错,这究竟是对女儿说的还是对自己呢。
富二代可以算是定义上的恶人,法律上的良民了,他并没有杀人,但是造成这些恶果的直接导火线,在富二代朋友中说大话总是嘲笑别人,踹死者下车,而在以为杀人案与自己有关的时候又吓到躲在胶囊旅馆中,被找到简直是毫无尊严的哇哇大叫妈,有种莫名的好笑,但无论如何在法律上他并非恶人。
男主的奶奶被骗子骗走了积蓄,奶奶最终带上孙子送的围巾再次去找了骗子,然而他们仍旧是毫不心软的,这样的恶人,有人能帮我们惩罚他们吗?
影片中两次处理镜头非常巧妙,一是死者的父亲当被告知女儿死讯的时候,母亲的脸被门帘挡住若隐若现看不清表情,父亲问了两次什么事,从不耐烦到懵逼脸,并且有稍许的停顿;二是男主向女主坦白真相,在餐厅中以对方视角只给予半张脸看双方的表情变化,被送菜的打断后继续然后进入回忆。
另外久石让的bgm也非常配合影片气氛。
无论如何,也许正如片尾女主和出租车司机的对话,“那个人就像世人所说的真的是个恶人呢,是杀人犯”,而在女主的回忆中是男主与她一起在灯塔上看夕阳的美好片段。
人性是复杂的,三观正不正与影片好不好也无关,片中每个人或许都有着恶,但有些人又是在另一方面来说是善的,他们都是平凡而并不富裕的家庭环境的小人物,而这样的他们又对同样背景的人们种下了“恶”,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哉!
日本电影喜欢造极端,同时以“变态”反映“常态”,2011年,一部《告白》以极端的形式表现了人性恶之极端,又表现了其动机下的孤独和悲恸。
而同样在2011年,日本《电影旬报》排名第一的《恶人》则在主题上与《告白》暗合,只不过,它没有了那夸张的形式,回归普通人的视角,从一起少女遇害事件中,向我们道尽个体的孤独和压抑,人与人间的疏离和偏见,以及在此之下,最终导致的多个家庭的破碎和悲剧,而造成这一切的绝非一两个“恶人”那么简单。
从舆论受众角度看,片中,最具“恶人”相的非清水莫属。
如果我们代入到片中,一个当时情景下,电视机前的普通日本公民一份子,看到电视上介绍一个花季少女,惨遭杀害,一定会认为这个凶手穷凶极恶,心理变态。
然而,在这部弱悬疑的社会性犯罪电影中,我们却发现,他又是最孤独的一个人。
片中诸多细节,都透出清水的善良和单纯,他的母亲基本将他不管不问,奶奶将其一手抚养。
而和诸多这样的经历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样,奶奶只能给他亲人的关怀,但这种隔代的教育却常常很难给予他更健全的人格塑造。
清水的性格交织着自卑下的防御性敏感,孤独的他渴望交流,却又不善交流,在互联网和短信渠道上可以与他人沟通的他,却似乎丧失了面对面沟通的能力。
其实,在《恶人》中,反映的是不仅仅日本存在的很多社会现状:比如互联网环境下人们交际范围扩大和实际社交范围缩小的悖论,人在屋中尽可与世界互联,但是却无法直面一次当面的情感的挫折;比如物欲横流的世界下,如佳乃这样的少女们的浮躁的人生观和虚化的富贵梦;比如增尾这样的富二代们对生命的无敬畏,对他人的无尊重;比如清水和奶奶,佳乃和父亲间日渐严重的代沟问题。
《恶人》展现的是一个原子化的社会,亲人间尚且隔阂不断,更别提网络上相识的两人关系更是那么的脆弱。
《恶人》最刺痛人之处在于,它以“善”与“恶”交织在个体之上的矛盾统一性,让人感到一种社会运转中的死结。
当清水遇上了光代,你能深深感受到两颗孤独的灵魂轻柔相撞后的温暖,他们相依相偎,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几天,尽管是在冰冷的灯塔下,是在危险的逃亡中,是在千夫所指的骂声中。
他们感觉不到这一切,周遭环境对他们的偏见和伤害,被两个孤独的人组成的孤独于世界之外爱情所隔离。
然而,同样的清水,同样在佳乃被抛弃时伸出援手的清水,却被佳乃认知为跟踪狂的“恶人”而要对其极尽侮辱;而虽然有些迷恋物质生活,但是仍然开朗阳光的佳乃,却被增尾认知为不知羞耻的“恶人”而对其同样极尽侮辱;而蜜罐长大的增尾,这个没有经历过太多磨难,刚刚被一场冤情折磨过的青年,也被佳乃的父亲认知为冷酷无情的“恶人”而要对其抄起扳手。
孤独的人间的交集常常源于偶然,而我们又常常因为偶然相遇时的彼此印象认知对方,因为对方展现的令人感到厌恶的一面,我们便容易对其贴上令人憎恶的“恶人”的标签,而突然间,我们也可能变本加厉的以“恶”的态度和手段对待他人,就如佳乃,刚刚不幸的遭到增尾的侮辱,接下来就给予清水以更恶劣的羞辱。
然而,清水与光代,初次相遇,那么不愉快,清水恼火,光代悲伤,但是内心已经被逼入绝境的清水却勇敢的走出了深入了解的一步,让我们看到了那短暂的美好和“善”的可能。
一个健康的社会体系,应该是一个可以激发“善”的体系,而《恶人》向我们展示的是社会体系病变的一面。
我们看到不同的社会成员,相互伤害,相互以“恶”诱发新“恶”,形成了一个个家庭不断破碎的连锁反应。
当佳乃刺激清水进而失去自己的生命时,换来的已是这两个家庭的破碎,而清水与光代的爱情,却又带着天然的“原罪”,让光代的生活也从此不再平静,当佳乃的父亲向增尾举起扳手时,我们隐约也可以见另一个家庭的破碎即将产生,好在他及时刹车,正如他自己的独白,他内心的善正是社会病态可能恢复的希望:“有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人吗?
仅仅是想着那个人幸福的样子,自己也变得高兴起来的人。
现在这世上,没有这样的存在的人有太多了。
自己认为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然后,觉得这样就可以变强。
所以,就认为自己很看得很开,把失去东西的人,渴望拥有的人,当成傻瓜。
不是这样啊,这样的话,人类就完了”孤独促使隔阂,隔阂促使偏见,偏见促使攻击,而攻击制造了一场场大大小小的“恶”的爆发,制造着“恶”的循环。
想着那个对自己重要的人,哪怕你曾经因为一场“恶”失去了这样的人,也要想想其他,避免因此失去更多,世上本无太多恶人,更多孤独的人,需要至少彼此最基本的尊重和沟通,去抚平那些“恶”在心头的涌动。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f7c307f44a9fcd78dcc4745c.html
(昨天在餐廳吃飯,對面是三個日本人兩女壹男布包白灰色系衣服坐下先來三瓶啤酒 細細欣賞酒瓶 如賞藝術品壹下子覺得氣場不同便刻意觀察果然是日本遊客 不難分辨大家都知道,咱們不會在坐下點菜開始就互相點頭微笑回應猶豫許久,終於點好菜 細聲詢問焦躁的服務員在服務員不夠耐心與禮貌的走開後,短發少女像同桌友人露出無辜表情(微笑)然後就是談話微笑點頭說了壹推“索德斯內”)壹點小插曲,欣賞這種禮貌有些拘謹但確實讓人心生平和關於影片配樂有夏天雷雨時節,清新寥落孤獨的氣氛。
觀影中有很多感觸,現在卻說不出什麽夕陽 公車 街巷在現實中掙紮 孤獨的年輕人疏離的家庭關系寥落無助的老年人虛偽的 冷漠的 人真實的生活不論文化經濟差異,貌似各國都有相似。
真實最能打動人,又或者是某壹個細節引起共鳴。
妳有疼愛的人嗎“我知道誰最愛我,但我不懂得去回應 ”那不是件很悲傷的事嗎“我第壹次壹個人離開 第壹次做這些事 第壹次學會疼愛疼愛我的人”或許是我們要經歷的
请允许我引用江国香织对于本片的评价来做标题。
她是这样说的:“不幸な場面よりも幸福な場面の方が悲しく、そのことがこわかったです。
淋しいから寄り添う、ということがすでに、のがれようもなく悲しいわけで、この映画のなかの人々は、誰もがその悲しみを、全身で受けとめながら生きています。
”看完这部片子,不知道该怎么来评价它。
最后部分的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平淡。
影片舒缓的叙事把本来就已经不那么富有故事性的故事拉得很长,加之本来以为会是一个像《嫌疑人x》东野圭吾风格的片子,所以有一种不得要领的失望感。
江国香织的话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另外的一扇理解故事的大门。
故事中每个人为难的处境、他们在这样环境下所做的抉择、他们的改变与收获,是那样的让人感到悲哀。
影片名为《恶人》。
第一反应是,这肯定说的是妻夫木聪扮演的清水这个杀人凶手。
他杀了人,全社会都在通缉他,法律惩罚他。
而除了凶手,影片中还有那个骗子医生和丢弃被害者的大学生增尾也算是‘恶人’。
因为他们做都欺骗、欺负了别人。
尽管他们在社会中有种种的庇护,没有受到惩罚。
而凶手不得不离开他所爱的人,付出代价。
是的,他杀了一个人,但是站在他的角度上来想,帮助自己喜欢的女生,反倒会被诽谤,那是什么样的心情。
而这种代价不仅仅是坐牢这么简单、自己人生全部被毁不说、还毁掉了那个和自己深爱的女人(女主角)的生活、毁掉了从小把自己养大的奶奶的生活、就连远房姐姐也因此受到牵连而叫苦连天。
其实很多细节可以告诉我们,杀人凶手心是善良的,(从交代凶手从小被父母抛弃有奶奶抚养长大中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凶手的人性关怀)。
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骗子医生和大学生增尾。
他们是医术高超的医生和长相俊俏的大学生。
医生深受患者欢迎,尽管他卖假药,敲诈患者;大学生是自己社交圈子的中心,深受女生喜欢,尽管他实际上是一个玩弄别人感情,玩完就丢的花花公子。
特别是那个大学生,其实案件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因他而起,但他还是接受调查之后迅速恢复自由。
与凶手相比,他们两个其实更应该被叫做"恶人”。
不是吗。
谁才是真正的恶人?
再来看看死者,她不“爱”自己的父亲(与她父亲对她的爱和珍惜形成强烈的反差),她很势力,一心讨好连自己是谁都不记得了的大学生却对真心喜欢自己的穷孩子(杀人凶手)态度恶劣;就算被大学生丢在荒山野岭也不对前来帮助自己的穷人孩子抱有丝毫谢意,反而扬言要诽谤他让他名誉扫地。
从这个角度来想,难道她就不是“恶人”?
可以说,她害死了自己,然后又毁掉了凶手的一生,伤害了凶手的亲爱的人,让自己的家庭崩溃。
——虽然这些都不是她所能预料到的。
凶手、死者、骗子医生、抛弃死者的大学生。
他们有理由被称作恶人。
他们都是恶人。
这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恶人不仅仅是凶手一个。
只不过最后接受社会道德审判的只有他一个。
医生和大学生是这场游戏中的强者,而死者的死博得同情,可以掩盖她的“恶”。
而凶手杀了人,而凶手本是游戏中的弱者。
凶手被带上“恶人”的标签。
命运使然。
除了女主角、凶手、被害者、大学生4人的主线。
影片对于其他小人物的处理可谓精彩。
只是简单的带过,没有过于详细的叙述,却把一个个人物塑造的丰满而传神。
用我们的话来讲,叫做生动形象、有血有肉。
受害者父亲和凶手奶奶出彩得快要盖过主角风头了。
受害者父亲在最后那段关于”对于一个人而言重要的人“的那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也是理解影片的一个重要的线索。
这个社会上有太多缺少重要的人的人了。
而对那些拥有重要的人而言,那些重要的人让自己变得强大。
对于女主角而言,凶手是她最重要的人,她不顾被误当做同犯的危险去向凶手通风报信;对于凶手而言,女主角是他最重要的人,为了让她不被当做同犯,他得差不多杀了她的去掐她的脖子;对于凶手奶奶而言,爷爷是她最重要的人,爷爷让她坚强有勇气去骗子那儿讨回公道;对于被害者父亲而言,女儿是他最重要的人,他为了为女儿报仇,他敢去教训身体和势力均比他强壮多了的大学生。
他们最后都变得强大。
而骗子、大学生他们不懂得去珍惜,没有那个“最重要的人”,尽管他们并不寂寞孤单,但他们对于社会而言,是废人。
谁是恶人。
谁不是恶人。
谁是废人。
谁不是废人。
这部电影里,不管是谁,都生活在一种悲哀之中。
影片很简单,就像开头所讲的那样,如果单纯从故事层面来讲,它简单得让人失望。
导演没有像今年同样大热的《告白》那样玩摄影,玩独特的叙事手法。
就老老实实的把要讲的在荧幕上铺展开来,让观众去思考,去挖掘,去理解。
你会发现影片就像没有经过修饰一样,干干净净。
就连里面杀人凶手的村落,家里面的内景都做得陈旧而真实,不干净也不杂乱,让你觉得好像真的有人家住在里面。
这值不值得我们的电影人去反思?
现在我们应该庆幸导演和编剧(小说作者)没有完全的把故事集中在’讲故事‘上面了。
这是一种可贵。
可以说,这也应该是此片能够成为一时轰动的话题、赢得这么多影评人垂青的原因所在。
说一些题外话,这个片子中就可以看出,日本女人的地位之低。
女主角、死者、死者的妈妈、凶手奶奶。。。
你可以从她们身上清楚地看到日本的男女不平等。
电影源于生活,生活中接触到的也是如此。
日本女人对自己的丈夫永远都是像对皇帝一样的乖乖的小声说话,家务都是女的来做,女的有委屈都是憋在心里,几乎没有感和男朋友和丈夫吵架的;男的可以对女的称“老子”说”お前”(日语你的最不尊敬的一个类型),而女的永远都只能用尊敬型的“您”和自谦型的“我”。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
但是这样真的觉得很变态。
还有就是,那几场床戏,女主角的表演真是精湛。
国际电影节影后实至名归。
^^ps:推荐去看看官网,http://www.akunin.jp/里面有人物关系图和影片地图。
便于理解故事。
有一个附下崽的评论被豆娘删了。
所以不付下崽了。。。。。。。。。。
雖然我對阿布(非叢林那只)的那一頭毛很印象深刻,而且對氣質美沒有抵抗力,套句木村拓哉説過的話:“深津是女優,‘優秀的女人’的‘女優’。
”但是一旦得了獎,就常常搞得喧嘩太過,本來電影院就很容易人滿爲患,這種片子帶著個話題回來,就更是要人擠人了,我向來暈人,其實沒打算去看來的。
二來吉田修一的小説在結尾的地方向來跟我不合,每每都給我一種像是推翻了整本書中堅定不移的某些部分或是某個主題的感覺,而尤以這本《惡人》為最。
當年這本小説出來,我就對結局有很大不滿。
覺得被結尾那麽一寫,就弄得整個讓人不明白光代的想法了。
好像書裏那曾經的一切都變得膚淺起來,仿佛光代根本就沒了解過祐一這個人……anyway,吉田修一的書于我真的只能享受過程,每每在結尾的地方他都搞這麽一下子,其實不只《惡人》一本這樣。
在這幾個理由同時加壓下,我其實真的沒打算去看的。
不過我家大老闆手上有一些送的票一直放著。
從内映到現在還沒用完,結果沒看過的也沒剩幾個了,就便宜到我一張ピカデリー小包間,說實話我這土包子完全是爲了那紅雙小沙發去的……不過還好去了。
雖然外面讚否兩論(因爲紅了嘛),但是說實話以一個讀過原作的人來説,我真心覺得挺好的。
大概吉田修一全程參與腳本是一大功勞。
首先不愧是原作,自然清楚整本書的重點都在哪裏,又碰上的是也想著重于小説原本的精神,沒有想要大搞改動的李導演,於是整個電影基本上對書的情節沒有過多的改動。
最大的一筆改動在於改了結局。
這點我拍手稱道。
我本來就不喜歡那個結局,現在經由原作者的手把它改成了一個新的模樣,在我這樣的讀者看來,絕對是再好不過的美事了。
雖然原著也有原著的深意才用了那麽個看似“背離”甚至“背叛”的方式表現的,但是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啊,如今改得這麽巧又不流于表面,當然額手稱道了。
然後是有幾點沒改動的地方感覺很好,一個是不只突出了光代和祐一,而且將原本小説中也花了很多心血突出描寫的祐一的祖母,以及被害者的家族都按照小説本來的意思原原本本的濃墨重彩描繪了出來。
再加上演員的演技真的很讚,就更是顯出“誰是惡人,誰對誰來説卻是最深沉的愛”這種感覺來。
再有就是吉田修一筆下那種越是混濁泥濘下就越是顯得純粹純潔的感情,那種清澈感就像是搾起書頁而直接流進電影裏面來一樣,一邊看我腦海中甚至就想起那些書中的字句,甚至跟著翻頁……就已經還原到這種地步了。
這幾年來看到還原成這樣的有原作的電影,好像還是第一回。
哦對,所以那個結尾的改動就更讓我覺得感動和感謝了。
吉田修一伯伯我錯怪您了,您是好人XD所以總結了一下,我覺得這電影改動的地方,和還原出來的地方,都讓對原作有所認識的人應該起碼會挺滿意的。
當然也不排除對原作的結局很喜歡的人就可能會覺得改動得不妥了。
還有一個對我來説是驚喜的地方,就是岡田的增尾。
之前去看雷櫻的内映,我還很坏心眼的想哇岡田的顏襯得蒼井優小美女更顯小了,而他的演技也襯得小美女的演技更好了……不過事實證明岡田是演“惡人”的命啊,他終于找到他的戲路了啊XD(壞笑)……我覺得整個就看到一個從書裏跳出來的增尾,再次讓我想起了看書時候的那份厭惡感……我沒怎麽看過岡田將生的電影和電視,對他的印象就是夏帆小美女的竹馬,從電影一路騎到電視(繼續壞笑)。
《告白》說實話也不是他出彩,我覺得整個就是中島哲也的彩頭(沒辦法我是飯嘛>)。
不過這次真的挺出彩的,有他的增尾存在,反面更襯出阿布那小兔子一般無辜又深藏無奈的眼眸。
這本小説裏那份純粹,我覺得反而是吉田修一的書最複雜的地方,這一點有主演和主創的加持,被還原得小心翼翼,如果說換個人來拍的話,可能會拍出一個比原作更加像電影的電影,但是經由這一個班底,將一個電影拍得仿佛讓我幾乎能都聼得見再次翻開那一頁頁紙張的聲音,而又同時能讓人覺得是個很好看的電影,有沒有可能其實這是更難得的一種體驗?
對我來説是的,我覺得既很滿足,又有點新奇。
其實我心裏是想打4.5星的,少去的那半顆星,在阿布那裏,我真的覺得其實凴阿布可以做到更惹人憐動人心的,可是時間就那麽多,安排給他的高手又太多了,一個個過招的結果變成大家都出彩了,給阿布表現的時間就稍微有點點短缺了。
看起來好像是大家都在圍著他轉,但是其實卻變成有時候他是那道反光板,照出的是對面的人性了。
所以猶豫了一下,還是拉下了一顆星。
但是我還是覺得這是個好電影。
如果看過小説的話,應該會更能體會吧。
我喜欢有豆友说的那句“我看不见恶人,我只看见寂寞的人”;我不喜欢豆瓣的推荐介绍,简直歪曲了电影的本质。
我脑子里有无数的词汇闪过,也组成了无数的句子,可是在码字的时候却很难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想法。
变态的社会造就了变态的人,不过这部电影里真有变态的人吗?
我的答案是没有。
在神奇的国度上比这个案子变态的案例多得去了,只不过可悲的事,我们很少有人敢于直面这样的状况,或者有人面对了,却消失在先进的制度里了吧。
这是部拍得很温情的电影,虽然主题是那么沉重。
哎,我抬不起头了。
日出的时候总是很美,最美的时候就是影片结尾时那铺撒在整个灯塔周边的阳光。
我们在大笑着看完让子弹飞,看完武林外传,看外各种各样的贺岁大片的时候,如果能有点时间回头看看这部电影。
真得会觉得,那些看完了什么都没有了,这个看完了,在心上砸了个小坑。
电影和小说最大的不同在结尾,小说里,被捕的清水祐一承认,他利用了光代对他的感情,而在电影的最后,祐一掐住了光代的脖子,意在洗白光代共犯的身份,在被警察带走的时候,他奋力挣扎,只为再碰一碰光代的手。
《恶人》能获电影旬报十佳的第一位大概是因为它戳到了日本人的痛处了吧,镜头下那个冷色调的世界里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每个人都急匆匆的用冷漠武装内心企图做到刀枪不入。
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成为了现代人类的精神寄托和主要社交场所,因为在那里,在面具的庇护之下,人类终于可以暴露他们为所欲为的本性,而当这种不加遮掩的本性从网络延伸到现实中来时,便发生了电影里的悲剧。
绝大部分的人,都像电影里的佳乃那样,从事着一份收入普通的工作,结交一群关系普通的朋友为的不过是在下班后不用独自一人。
这些人,表面青春靓丽但内心里漏洞百出,也就特别容易迷失在物质和欲望的迷宫里。
佳乃一边做着嫁入豪门的白日梦一边在网络聊天室里寻找欲望的慰藉,最后却成了欲望的牺牲品。
佳乃是恶人吗?
她对父母冷漠,对朋友冷淡,做着网络援助交际。
她放下尊严向富二代乞求一份带有铜臭气味的爱情,在被拒绝后却对试图帮助他的祐一恶语相向,一个典型的利欲熏心的贱女,却依旧是凶残杀人犯手下的受害者。
那个一脚将佳乃踹下车的富二代,他是恶人吗?
他是个可怜人,一辈子也就在对他人的歧视和嘲讽这样的负面情感中度过。
光代,她是恶人吗?
她是个自私的人,明知道祐一是杀人凶手,却还是和他踏上了逃亡的路途,明知道不会有结果的恋情,却还是要用一个共犯的罪名去交换。
她是个孤独的人,在雨夜独自骑车回家,在妹妹和男友出门约会的时候默默的吃他们留下的一小块蛋糕。
她也是一个傻瓜,和爱人藏身在寒冷的灯塔中,迎着海风摇晃着身体对着绝美的朝霞流泪以为能够忘记世间哀愁。
祐一,他是恶人吗?
他从小被母亲抛弃,是奶奶一手把他拉扯大。
在结尾处的闪回里,祐一和光代两人,对着地平线处升起的朝霞微笑着流泪,一个对着天空流泪的男人,他是恶人吗?
他只是一个被现实激怒了的平凡沉默的人。
还有那些散落在影片各处的“恶人”们,对着老人大喊“你的孙子是杀人犯”的记者,胁迫老人买劣质保健产品的庸医,把儿子抛弃在海岸线的母亲,他们是恶人吗?
恶人到底该怎么定义又该承受怎样的惩罚?
这就是电影让人揪心的地方,无法判断所谓的善与恶,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善和恶纠葛的灰色地带。
佳乃的父亲去佳乃的死亡地点祭拜,在雨中他看见了女儿的亡魂,此时我有些明白死亡的意义重大,当死亡带走了一切属于人间的肮脏气息,也许每个人都会拥有那一张被雨水洗刷的苍白素净的脸孔。
父亲只是平静的对佳乃说,他说:“不是你的错,你没有错。
”此时在悲哀中我能想到的唯一一个词,那就是救赎,真正的救赎只属于一个灵魂。
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很相似,《恶人》以杀人事件为始而犯人早早浮出水面,真正推动剧情的,是被杀人事件牵扯其中的,犯人和受害者周边的人他们的心路历程,从而折射出了社会中的重重问题和矛盾。
感情是电影处理的最出彩的地方,无论是男女主角之间由寂寞生出的生死相随的爱情,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无需说抱歉的无私亲情都值得观众为之掬一把眼泪。
祐一虽是天理难容的杀人犯,但是在光代心里,他就是那个她最最珍惜的人,是她宁愿放弃平静生活也要追随的未来;佳乃的生活作风虽有不堪,但她却仍然是父母心中温暖的火种。
其中日本影坛老将柄本明的演出最为感人,作为被害人的父亲,对于女儿如此“不光彩”的被杀害,他表现出了异常冷静和镇定,他找到之前羞辱过佳乃的富二代,但最后高高举起的扳手还是没有砸下,而正是这样的克制才避免了另一个悲剧的诞生以及恶的循环。
“你心中有疼爱的人吗?
那些只要你想到他们会幸福快乐,自己也会开心起来的人。
今时今日,太多人连一个自己疼爱的人也没有,还以为这样就万无一失,可以天不怕地不怕,然后就以为自己最重要、最高高在上。
看到别人疼惜身边人,失去挚爱时,就鄙视他们。
人不应该是这样的。
”这段话虽然说教,但却句句都说到了我们的痛处。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片压抑的氛围里,爆发属于两位老人们。
除了佳乃父亲的复仇外,祐一的奶奶被庸医敲诈,她带上了祐一送给她的围巾,只身一人前往诈骗窝点索要自己的钱财,虽然两种爆发最后都未果,但这样的一种正直和倔强在影片的氛围下是十分有震撼力的,让观众积压已久的情绪在此刻也终于能够找到出口。
影片的整体节奏较慢,真正的高\潮集中在后三十分钟集体爆发,配上久石让一直高质量的音乐,也算是给予了观众耐心一种奖赏。
单单看这后三十分钟,电影和它所受到的好评可谓是名副其实。
《恶人》是一个悲剧,但又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悲剧,因为人人心中,其实都藏着一个恶人。
祐一说有时候面对大海,会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
我想这个恶人,大概也是在人性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会现身吧。
看完电影,我们每一个人,都该扪心自问,问问自己的心,喂,在藏着一个恶人的同时,是不是也有一个疼爱的人在那里?
好的龙井茶口味清淡、入口滑顺、醇香弥远,这部片子给我的感受即是如此......佑一与光代 :我只是渴望一个自由、疯狂的少女梦;我只是需要一个安稳、暖心的温暖乡;你给我柔弱无翼的身体插上翅膀;你赐我干枯迷失的肉身一个归所.......电影主题曲:久石让《Your StoryVocalise》 《恶人》观影感受 好的龙井茶口味清淡、入口滑顺、醇香弥远,这部片子给我的感受即是如此。
影片前1/3部分平实琐碎的铺叙之后是它情节上的泼墨、镜头上的雕琢。
从情节立意上来看,它在人性反思类型上并没有什么开创性的野心,只是用极简的叙事风格,将每一处情节都朴素而又精确地表达。
比如作为故事主线赤裸粗暴的援交一夜情蜕变于试衣间帷帐之隔的含蓄真情袒露之中,这种诗意的情节在影片结尾更是依靠女主的怀念得以再现。
一切温存、挣扎都表现在精致细节的动作当中,细节反倒是比情节更出彩的用心良苦了。
在文学、影视作品当中作为好故事的一个标准就是故事的创造者可以任意地假设初始条件但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心理变化必须要符合物理学、心理学的常识,简言之符合影商。
因此一部有好故事的电影就如同在一个虚构但合情合理的故事中截取片段,“故事本天成,导演剪裁之”。
剧中有两个情节曾让我深为不解,为什么要让姗姗迟到案发现场的警员滑倒,女配婆婆的初场为何多用了一个转身,无它,皆是符合故事与故事里人们的“自然”、“天性”。
这世界不是算术题,有太多的偶然、荒谬和无意义,这才是自然世界。
影片的配乐是一大亮点,蒙太奇的镜头转换给了配乐充分的发挥空间,而高潮部分主题曲的Vocal Music更是绝美。
文字语言作为一种用于表达的符号本身对于思考和情感的传达就有限制性,我一直觉得最流行、最好听的歌曲或许是有歌词的,但最美、最深刻地触动人心的是不需要歌词的,Vocal Music就是这样一种把人体本身当作乐器的声乐式表达方式。
久石让作为一流配乐大师,名符其实。
从情感力角度来说它是一部极具社会功能性的片子,无论是怪咖(科学家艺术家)、同性恋还是社会底层人,对于他们人性的展露都充当着社会群体矛盾弥合剂的情感作用,也是艺术类影片所不可替代的关怀特性。
本片改编自介川奖同名小说,幸而无愧于它纯文学的原著故事。
虽然也没有带给我什么突破的性地惊喜,但不同的人对于社会与人性的解读视角本就不尽相同,我也就不去过多解释我的理解了。
我最爱的还是那人性与爱情的结合。
我觉得对于画面和情感最好的赏析形式是诗或者诗一样的语言,对于诗的赏析最好的形式是散文一样简洁的形式,而散文或者诗文具体的文段则根本不需要赏析,如果真的需要的话,我希望是一个微笑或者一个吻。
我在此诹一首小诗: 归所——佑一与光代 我只是渴望一个自由、疯狂的少女梦我只是需要一个安稳、暖心的温暖乡你给我柔弱无翼的身体插上翅膀你赐我干枯迷失的肉身一个归所爱你爱那因为有你而终于存在着的我爱你爱那因为有你才终于活过来我的生命与你,亡命在天涯无悔无怨眼里,我不忍的你让我心醉、让我心碎我心归所,有你/为你是我生命的意义
BGM:Your StoryVocalise 其实不只男女主,男配、女配、每个人的内心独白都美到可以幻化为一首诗。
哀艳的美破碎式地开在影片中的处处角落。
后记: 这是我2015年的时候受某个女孩儿之约写的这篇观影感受,当时自己才刚开始试着写观影感受,其实我现在写的一些影评也都只是观影感受。
我很感激那个女孩儿给过我这个机会去促使我,让我做我喜欢的事儿,这几年来我也一直希望着自己有能力可以更加成熟地对待一个女孩儿
谁是恶人?
似乎与之相关的词无外乎是“穷凶极恶”“禽兽不如”“灭绝人性”这些这些,干下了令人发指的事件,变态、近乎非人,可有谁生来就这样?
想象中的“恶人”不会是和家中长辈住在一起,更不像会定时定点地接住院的老人,不会因为想见喜欢的姑娘流着泪向母亲借钱,不会羞涩地问别人是否还好,不会在灯塔看到远处天际初升的太阳而红了眼圈……谁是好人?
谁是无辜者?
对相貌堂堂的有钱公子进行近乎无耻的死缠烂打,随意对人进行勒索恐吓的女生?
把嘲笑他人作为生活常态的衣冠禽兽?
还是表面和善背地里榨取老人钱财的骗子?
没有人说他们是恶人,没有人说他们做的事令人发指。
心里是觉得这片子没有《告白》用力大,而且后来煽情煽的好明显,但《告白》的极度黑暗中反而让人生出一种超现实的荒诞感,又是那么梦幻的拍摄方式。
于是《恶人》又轻易地在我眼前模糊了所谓“是非”这种东西,原因就在于在类似的模式中我们揣度编剧意图一样一开始就不在心里认定主角为“恶人”,看多了刑侦剧什么的就擅自相信后面他们会告诉我们其实凶手另有其人,或者只是误会,但清水是真的杀了人,他掐死了那个女孩,并且直到遇到光代之前都不觉得自己真的是“杀了人”,不觉得自己错了。
无法判定出对错的一个杯具。
佳乃父亲说,以为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东西,以为这样就可以变强,可以无所顾虑,这样人类就完了。
没有人可以只是自己一人。
Why things have gone so wrong?
今村昌平曾说过:“我关心的是,下半身和社会的低下阶层”——这一句的不讳直言,基本囊括了日本电影的一个走向,而我估计,这就好似一幢茫茫黑海中的灯塔,亦照亮了导演李相日那孤独彷徨的意识——不然,你很难解释,为什么《恶人》要用那么大段的篇幅来进行性爱的铺陈,以及乡下人贫困现状的描摹。
其实,大部分有现实意识的导演,最终也都会选择这条道路,只不过,此路走的好或者不好,大有差别。
比如同类犯案加社会批判的题材中,我认为内田吐梦的《饥饿海峡》就走到顶了,后人再难逾越。
而黑泽明、沟口健二、筱田正浩、今村昌平、新藤兼人、大岛渚等人,也亦有不少此中名片。
个人觉得,在日本,现实题材一般有两种标记,一种是粗暴和性,另一种则是逼仄的底层生活。
如果说,前者的支力点是男性对女性的明暴力,后者则是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暗暴力。
以《恶人》为例,明暴力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比如大学生增尾因为饺子的蒜味而猛踹轻浮的女推销员下车;清水佑一受到恐吓之后,活活闷死前女友石桥加乃;痛失爱女的父亲对哭泣的母亲责骂和投掷物品;初识网友的小青年对半情不愿的女营业员实施性侵犯;更有甚者,伪装成医生的骗子可以毫无顾忌的对年老的婆婆进行拖拽殴打。
而生存掠夺和歧视的暗暴力,虽是隐藏在故事的背后,却更为沉重。
比如你无法理解,渔村渔户、土木工人、理发业者和骗子境遇,比之大城市里游手好闲的富二代,为何有着天壤之别?
乡下女孩进入城市,试图飞上枝头,却为何又会性情畸变,以致受到侮辱、命陨荒郊?
孝顺寡言的乡下工人,被剥夺的又仅仅是自尊、自爱和自信吗?
而贫穷且兢兢业业的女营业员,又为何会孤单苦闷到如此地步?
可以肯定的是,《恶人》具有稍显庞大的野心,这让影片有较为丰厚的格局,也有敏锐的社会意识——它试图勾连出一幅城乡、贫富、善恶和情感交错的社会图谱,而最终,又驻留在导演个人的孤独和“恶人非恶”的悲情式灯塔上。
遗憾的是,影片没有像小说那样把握的住分寸和平衡,结构上难免四处散发,着力点不准,好比对着靶子一通乱射,靶心却总是失之交臂。
换句话说,无论是关键人物、核心戏份,都总是处在一种虚实掩映的游移和不给力之中——男女主角的情感欠缺合理性,不少段落又显得拖沓,以至于很多人认为父亲和婆婆才是全片最出彩的中流砥柱。
不同于60年代今氏《日本昆虫记》中的女主角顽强的意志力——爬行于人间的泥沼,死而不僵、永不言败。
《恶人》更像是失败者的集体挽歌,且片中每一个人均是暴力的施予和波及者。
被害者的父亲、杀人者的婆婆、被害女孩、杀人青年以及杀人青年的新情人,乃至于骗子、记者、警察——不管是麻木不仁的,心怀不轨、爱慕虚荣的,忙于生计、善良朴实的,无一例外都遭遇了环环相扣的互惩——有的自取恶果,有的作茧自缚,有的惶惶不可终日,而那些有心避世、却又穷途末路的,也只能对着遥远的灯塔和朝阳做最后的一瞥罢了。
不得不说的是,日本的主流文化心理近几年颓丧越显,全片以暴力为眼,冷漠为纲,经由被害者的父亲之口,说出了主题所在——“没有珍惜的人,这样是不行的。
现在的社会,这样的人太多了”——或多或少,也是对现代日本社会暴力症结的一个旁观式的批判。
完
没什么意思
CD2 attention curve就开始一路向下滑,绝对不能和《告白》相提并论啊
型散神也散。想法很好,毫无节奏,脱离现实。
实在没什么意思的片子,深津绘里和西田尚美真像。这个案件的情节好像以前在哪儿看过的样子。
到底谁是恶人呢?看完之后特难过。妻木夫聪演的不错哎~死去女孩的爹和杀人男孩的奶奶也好~
2010旬报TOP1
太苦逼 还他妈这么长
李相日的巅峰之作。前半段差点五星,每个人的人物状态写得、演得极好,群戏是绝对的一流水准,令人震慑。可惜当行凶的秘密一幕被揭晓后,剧本“社会之恶”的主题就顿时僵硬地凸现,煽情配乐也渐渐开始乱飞...影片随之降格。但不得不说大家的演技还是把电影撑住气了,直到最后一秒这种如鲠在喉、罪恶浪漫的复杂情感还是高度凝聚着。妻夫木聪扼住深津绘里的脖子再到手的分离连接结局的眼神,演得太好了。
这电影要用到这样的时长么.....
镜头冷峻克制,配乐表演都很好。在这个众人皆浊的世界里,爱指引我们寻找光明。
最打动的还是妻夫木聪说有一天我照镜子,想要改变。可是我能改变的只有头发的颜色。
一般啊,说真的,觉得有点韩国味
又是一部道德困境。不如同期《告白》。
前面还有点看头,后来越来越悲催,苦成这样是要闹哪样。
在影院泪崩了。。。
确实很不错的片,演员基本都演得好,摄影音乐非常加分,李相日已经完全是一个日本文艺范的导演了
不是我所谓的佳片
這個吃人的世界啊,從來都不曾又寂寞又美好過。相愛能使我們得救嗎,你真的確定那個在人群中煢煢孑立的不是你自己嗎。
社会乃万恶之源(感觉片子被赞誉过度了。)
每次看到婆婆出现就立马泪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