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卡森·伦德
主演:弗雷德里克·怀斯曼,韦恩·戴蒙德,基思·威廉姆斯·理查兹,康纳·马克思,格雷戈里·法拉特克,基思·普尔森,小大卫·托雷斯,保罗·坎达里安,西奥多·布卢科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简介:讲述了新英格兰一个休闲联赛的最后一场比赛。在他们心爱的球场即将被拆除之前,我们跟随着这群成年人的幽默和隐晦的感伤,比赛持续到加时赛,白昼渐渐消逝为夜幕,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详细 >
还可以,不过还是可以再提高一点的
经典的饱和度高的蓝、白、红、绿配色,基本上都是大色块的运用,极简的画面构图设计很清爽。最喜欢那段升格的慢镜头,配乐、镜头、剪辑恰到好处。后半段黑夜的戏,真的有点看不清楚…
有点意思又没什么意思,男性电影让人厌倦。With Shooky
2025.04.19 深影国际影城-2025北京电影节-嘉年华-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好催眠的电影啊,老式收音机📻广播,1900s美国爵士乐,刻意人为说的回声,前半段光是很缓和的秋冬阳光。
高弧慢球,一种对时间的隐喻,人群,记忆,过去的时光终会慢慢离散。
讲述社区球场的最后一场棒球比赛,然而镜头却未对准在棒球上,而是聚焦在球场内外的人,场上场下的闲聊,不懂棒球的亲友,偶尔路过的看客,吐嘈战况的小孩,以及一直在记录的老人,球赛一点也不激烈,甚至是称得上无聊的程度,但这却是一场让人忘记时间流逝的比赛,仿佛双方都不想让比赛结束,而这场在外人看来毫无意义的比赛,除了场上的人之外无人在意,打过几次好球,中途有人退出,后段甚至连球都看不到,有人hea着等待结束,有人坚守岗位,用车灯代替场灯,挨到比赛最后用最不讨好的规则来见证赛果,最后匆匆散场,甚至没有告别,像极了人生。7.6
3.5,好像世界末日般的,在一个空间的终末之中,比赛假装以一种极为正常的方式运行,连同那些收音机以及棒球文化构成的对于“美国”的想象,两支业余的球队的对抗成为了一种表演/守夜,Eephus是一种咒语,当它出现之后不久,影片的基调开始发生转变,离开的人们并没有说再见,而是永远消失在了这个宇宙的边缘。卡森·伦德继承了林奇式的,《双峰镇》的世界观神髓:进入黑夜也是理性的表演逐渐消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变得反常的过程,人们开始有意延长日光以继续滞留在球场。Omnes在政治上或许支持左派,但是《高弧慢球》所召唤的,引起美国蓝领乡愁的怪核图像却与特朗普的情动策略若何一契,特别是进入夜晚,当失去的美国文化的另一支——V8肌肉车们——被动员起来,模拟日光以一种怪异的方式照亮了赛场。
不好。带着见证慢电影里塞入多一点信息会不会好一点的心态看的,至少在这里不行。一切节奏都是平的,言语是没有变奏的,肢体动作是没有变奏的,空间结构是没有变奏的,就连镜头景别都是没有变奏的。当然,不是所有的过程影像都要形成系统性,但是这样平平无奇的记录也难以凸显出导演想要造出的情绪性吧,更何况二者大多时候相辅相成。能看出极其浓重的搬演感,反而没有见到在慢电影和过程影像中最重要的人。就连台词,密集的台词,都是导演的感悟和鸡汤,舞台剧化的感喟,而不是具体的人的载体。不知道懂棒球规则会不会有助观影,但到后面一切都乱成那样了,再加上影片里也有人物看不懂一切,应该无甚影响。1.7
2025 BJIFF #77th Cannes#导演双周 小镇群像 最后的棒球比赛 堪称完美的纪念 无关输赢 只想继续
凌乱,琐碎,无法共鸣
不适合太懂棒球的人看,我太专注于棒球比赛了,根本无法体会到时光流逝之情,反而觉得他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能跟一群哥们儿打棒球到老是多么幸福的事儿啊。还有,为什么四坏保送结束比赛?
看不懂,米勒角只是没有叙事,但建构了情绪,这部空空如也啊。【2025#57】
6th HIIFF。天黑且无光的时候压暗的画面让观众与主角一切进入了看不清的状态这是全片最爱的地方。
满天繁星变成永不下落的球,消失的神秘投手是《不散》的幽灵,夜戏摄影处在微妙的中间状态,你看不清银幕内具体发生了什么,却能清楚地见证人与人连接的“场所”在时间和电波中慢慢消散,目前最好最动人的一部Omnes。
有点像我高中被逼着上了一节最讨厌的足球体育课。Mark一下看看别人写的短评
极为抽象的时空观,一方面以球赛为轴心,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时序,但在时间的流逝中,通过对群像的“拆解”,如同放慢速度般,创造出一片幽灵般的场域:这些人很想回家,但又必须要完成这场艰难的比赛,他们受往日时光的牵引,自愿放逐在球场。整部电影像是一次高弧慢球,作为观众的我们,同样很难把握情感的具体着陆点。
一千双眼睛看球赛
7.5 无可挽回的消逝,落幕总是无尽哀伤,怅惘无处诉。
BEST OF THE YEAR!!! #HIIFF2024#
其实是一种很当下的状态 一种很抽象的落寞 画面颜色真的很霍普🥺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还可以,不过还是可以再提高一点的
经典的饱和度高的蓝、白、红、绿配色,基本上都是大色块的运用,极简的画面构图设计很清爽。最喜欢那段升格的慢镜头,配乐、镜头、剪辑恰到好处。后半段黑夜的戏,真的有点看不清楚…
有点意思又没什么意思,男性电影让人厌倦。With Shooky
2025.04.19 深影国际影城-2025北京电影节-嘉年华-北京国际体育电影周。好催眠的电影啊,老式收音机📻广播,1900s美国爵士乐,刻意人为说的回声,前半段光是很缓和的秋冬阳光。
高弧慢球,一种对时间的隐喻,人群,记忆,过去的时光终会慢慢离散。
讲述社区球场的最后一场棒球比赛,然而镜头却未对准在棒球上,而是聚焦在球场内外的人,场上场下的闲聊,不懂棒球的亲友,偶尔路过的看客,吐嘈战况的小孩,以及一直在记录的老人,球赛一点也不激烈,甚至是称得上无聊的程度,但这却是一场让人忘记时间流逝的比赛,仿佛双方都不想让比赛结束,而这场在外人看来毫无意义的比赛,除了场上的人之外无人在意,打过几次好球,中途有人退出,后段甚至连球都看不到,有人hea着等待结束,有人坚守岗位,用车灯代替场灯,挨到比赛最后用最不讨好的规则来见证赛果,最后匆匆散场,甚至没有告别,像极了人生。7.6
3.5,好像世界末日般的,在一个空间的终末之中,比赛假装以一种极为正常的方式运行,连同那些收音机以及棒球文化构成的对于“美国”的想象,两支业余的球队的对抗成为了一种表演/守夜,Eephus是一种咒语,当它出现之后不久,影片的基调开始发生转变,离开的人们并没有说再见,而是永远消失在了这个宇宙的边缘。卡森·伦德继承了林奇式的,《双峰镇》的世界观神髓:进入黑夜也是理性的表演逐渐消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变得反常的过程,人们开始有意延长日光以继续滞留在球场。Omnes在政治上或许支持左派,但是《高弧慢球》所召唤的,引起美国蓝领乡愁的怪核图像却与特朗普的情动策略若何一契,特别是进入夜晚,当失去的美国文化的另一支——V8肌肉车们——被动员起来,模拟日光以一种怪异的方式照亮了赛场。
不好。带着见证慢电影里塞入多一点信息会不会好一点的心态看的,至少在这里不行。一切节奏都是平的,言语是没有变奏的,肢体动作是没有变奏的,空间结构是没有变奏的,就连镜头景别都是没有变奏的。当然,不是所有的过程影像都要形成系统性,但是这样平平无奇的记录也难以凸显出导演想要造出的情绪性吧,更何况二者大多时候相辅相成。能看出极其浓重的搬演感,反而没有见到在慢电影和过程影像中最重要的人。就连台词,密集的台词,都是导演的感悟和鸡汤,舞台剧化的感喟,而不是具体的人的载体。不知道懂棒球规则会不会有助观影,但到后面一切都乱成那样了,再加上影片里也有人物看不懂一切,应该无甚影响。1.7
2025 BJIFF #77th Cannes#导演双周 小镇群像 最后的棒球比赛 堪称完美的纪念 无关输赢 只想继续
凌乱,琐碎,无法共鸣
不适合太懂棒球的人看,我太专注于棒球比赛了,根本无法体会到时光流逝之情,反而觉得他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能跟一群哥们儿打棒球到老是多么幸福的事儿啊。还有,为什么四坏保送结束比赛?
看不懂,米勒角只是没有叙事,但建构了情绪,这部空空如也啊。【2025#57】
6th HIIFF。天黑且无光的时候压暗的画面让观众与主角一切进入了看不清的状态这是全片最爱的地方。
满天繁星变成永不下落的球,消失的神秘投手是《不散》的幽灵,夜戏摄影处在微妙的中间状态,你看不清银幕内具体发生了什么,却能清楚地见证人与人连接的“场所”在时间和电波中慢慢消散,目前最好最动人的一部Omnes。
有点像我高中被逼着上了一节最讨厌的足球体育课。Mark一下看看别人写的短评
极为抽象的时空观,一方面以球赛为轴心,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时序,但在时间的流逝中,通过对群像的“拆解”,如同放慢速度般,创造出一片幽灵般的场域:这些人很想回家,但又必须要完成这场艰难的比赛,他们受往日时光的牵引,自愿放逐在球场。整部电影像是一次高弧慢球,作为观众的我们,同样很难把握情感的具体着陆点。
一千双眼睛看球赛
7.5 无可挽回的消逝,落幕总是无尽哀伤,怅惘无处诉。
BEST OF THE YEAR!!! #HIIFF2024#
其实是一种很当下的状态 一种很抽象的落寞 画面颜色真的很霍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