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3年半的内战。
双方都已经精神崩溃了。
相互屠杀平民。
塞尔维亚 部队和人口最多,屠杀得最猛。
然后,联合国 设立了的安全营地,反正各种黑幕猫腻。
安全区穆族打游击,可把塞族恶心坏了,就有影片里塞族武装强冲维和营地一幕。
最后将军授意,当地穆族男性,假意运往安全地区,实则全部清洗,关大礼堂里面,扫射,太血腥残忍 了。
我暂停⏸️了半小时,压抑坏了。
秋后算账,最后塞族总司令被海牙国际法庭,判无期徒刑,反人类罪。
小视角:母亲,做为第一视角,我们太熟悉了,各种的花式违规,谋取私利。
从开始的让丈夫当难民代表,到最后硬塞儿子们进工作人员室。
可以说,我们非常理解,人性,母爱 ,夹带各种各样的自私念头。
大视角:so tmd what!
小视角没用,在滚滚乱世中,小人物的各种努力 ,最后都被碾压成齑粉。
女翻译雪❄️中回家,白茫茫,老公儿子死了真干净。
靠联合国 决议,英美法德荷等出兵,强行压制当地战乱,分配国土范围。
不过,仇恨又将传下去,下次,说不定是穆族反过来屠杀。
心得:1。
学习门外语,可以当狗🐶翻译,逃过一命,但没学对方向,比如他老公,校长同志,学的德语🇩🇪,没用。
2。
落后就要挨打。
挨打立正是看得起你,不然就双手抱头 ,跪姿排队运走。
3。
祖国万岁!
今晚看了2020年的波黑电影《阿伊达,你往何处去》。
影片获得了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提名。
波黑内战里,面对针对平民的种族屠杀,一位女性试图通过联合国雇员的身份,拯救自己的家人,但最后功败垂成。
电影的情节紧凑,扣人心扉。
女演员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天然带来一种紧张感。
战争的慌乱是真的慌乱。
几分钟,人就没了。
记得初中时,从校图书馆借到过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讲的是暴君尼禄迫害信徒的故事。
小说写的很辽阔。
暴君死去,有情人终成眷属,信仰得以彰显。
后来知道,显克微支靠这部小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今晚第一眼看到这部电影名字时,隐隐然觉得它与显克微支的作品可能有所联系。
看完之后,有一种无力感。
面对暴力和强权,谁都无法幸免。
今天是记者节。
白天的时候,跟几个做记者的朋友开玩笑,说他们自我阉割。
此刻想来,谁会在乎真相呢?
就算知道真相,又有什么用呢?
这些想法本来与电影没有什么关系,却进一步加深了观影后的无力感。
观影过程中,恰巧得知了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国际影片)最终的提名名单。
观影完毕,各种叹息。
纵向上,同题材,同历史,同类型作品,比之近二十年前的最佳外语片《无主之地》,少了太多太多太多深邃与细腻,只像一本时隔多日的流水账似的日记。
横向上,做个很不恰当的对比:北欧中年危机的《酒精计划》死了1个人东欧火灾牵扯出层层腐败的《集体》死了27个人东亚校园霸凌的《少年的你》死了2个人中东难民题材《贩皮的人》犹未可知本片,官方数据死亡人数几千人。
另外,和本片剧情特别相似的《亲爱的同志》落选我不想也不愿意以此来推测最终,我只想说人类啊,快点的原地爆炸吧
这种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少了,讲述的是1995年7月的时候,东欧波黑塞尔维亚军队攻占了波黑的斯雷布雷尼察的安全区,约有7000名穆斯林信徒遇害。
斯雷布雷尼察惨案被认为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
看到别的国家敢拍,其实华人在90年代也是屡遭磨难。
有外国人拍了印尼屠华的电影,被两个国家封禁了。
一个是印尼,这很好理解;另一个是某国,理由是该电影破坏了印尼和某国的友好关系。
好家伙,我当时就笑出声音来了。
唉,不知道有生之年,有没有中国人敢拍印尼屠华的电影。
《艾达怎么了?
》是波黑女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的新作,一部直面斯雷布雷尼察屠杀的电影,日巴尼奇的前作《格巴维察》也是反映波黑内战创伤的电影,波黑的电影人很难从这个令人难以承受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题材中抽身而出。
影片的主人公艾达,一开始她似乎是一个置身事外的翻译,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与塞族武装沟通。
当姆拉迪奇将军的部队占领斯雷布雷尼察,穆族难民涌向联合国维和部队营地时,她成为了一个焦灼的母亲、一个奔命的母亲,一个为了两个儿子的安危苦苦哀求的母亲。
然而,历史没有改变它的轨迹,她还是成为了一个心碎而绝望的母亲。
当黑漆漆的枪口向室内喷射出火舌时,当母亲、妻子在哭泣着辨别那一堆堆遗骸时,任何人都难以抵御影像所带来的沉重压抑。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段那一张张在欢快舞曲下毫无表情的脸,预示着人们将要面临的浩劫。
在影片最后,这个感觉到了极致,艾达回到那个族群依然混居的城市,继续当她的老师教可爱的孩子们。
孩子们在舞台上表演时,坐在下面的一张张脸上洋溢着笑容,可是笑着笑着又一次变成了面无表情,诡异地让人恐惧。
战争和屠杀已经在不同族群之间制造出难以填平的鸿沟,伤痕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中,即使善良暂时压制了邪恶,但邪恶永远不会消失,像幻想小说的大魔王一样等待着重启的时候。
1995年我十四岁,已经上了中学,身高超过一米七。
也就是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地方,我也已经不在好久了。
最近连着看来《摩加迪沙》和本片,都是在我出生之后发生的事情。
这和看一战二战的电影截然不同,因为你知道在这些生命毫无道理的离开时,你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了。
这不是战争史考古,这就是你曾走过的当下。
电影中的几个细节。
1.挑出来参加谈判的经济学家和塞军的一个军官是同学。
而塞军中的士兵也有Aida的学生,他认识Aida的孩子,Aida也认识他的妈妈。
这是这次惨案比之其他更让人心惊肉跳的地方,这不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入侵,这是一个国家自行的分裂。
敌对的双方里有同学、师生、邻居,朋友,说不准也许还有恋人。
但一朝变色,生死相见。
2.塞军要求只有妇女儿童可以上大班,男人需要运送到另一地点。
一个联合国士兵揭穿了一个办成女装想要混上大败的男人。
军人的天职是执行命令,所以当联合国指挥官默许了塞军的行动,他们的士兵便认为自己应该执行。
在彼时,这个士兵的脑子里没有揭穿就相当于杀了他的概念,他就只是将发现不符合命令的行为指出而已。
或许在联合国军官冲上去要揍他之后,他才会思考自己的行为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Aida有些自私,她只是想着自己的家人。
既对朋友哀求帮助她的儿子视而不见,又三番两次非难联合国官员,提些无理要求。
但这是家人啊,这是家人的生命啊。
你不是她,你体会不到她的感觉。
看着一屋子的骸骨,走了一圈,知道丈夫孩子也会是这个样子,或在这里或在别处,但却不知道他们在哪,哪一个是他们。
最后只能瘫坐在地上对着空气哭泣。
有一个很值得称赞的群体叫社工,他们做慈善,救困苦,不畏辛劳,兢兢业业。
但一旦遇上地痞流氓,他们就没有办法,因为他们只是社工不是警察,没有执法权。
而联合国就是一个地球社工。
他们的确能做很多事情,但在军事冲突中保护平民却不在此列。
斯雷布雷尼察是联合国划分的安全区,而联合国营地可以说是安全区中的安全区。
但所有被杀的人都是从这个地方被带走的。
塞军甚至省去了搜索城市,挨个建筑物搜人的麻烦,这才是这个惨案中最惨的部分。
不要相信弹钢琴的,因为承诺在枪杆面前不值一提。
立场鲜明的战争片,记录一个民族记忆里的伤痛。
这几天有个中国大学女教师否认南京大屠杀,惹来网络众骂,很多人说这名女教师伤害了中国人的情感,应该被严惩。
而敌对势力美国却硬生生地制造出有关新疆人权的谣言,其中不乏一些屠杀质控。
很多涉及人性的历史事件总会有如此争议,人性中的残忍是不可接受的,屠杀是人性丑恶的极致浓缩,而政治却更加无底线地利用这种“残忍”激发出更多残暴的相互仇视的人性。
其实,分出我们、你们和他们,或许就是这种残忍和残暴的根源。
我比较喜欢此片结尾孩子们的脸和动作,他们只代表了孩子,以及望向世界的眼睛。
影片还是极力想还原出当时各方人性的真实,塞军不用说了,是主要的被控诉方,联合国军呢?
丑恶懦弱的自保心态,在威胁面前其实也是最真实的表达。
其实就连女主,我们的翻译,还不是除了歇斯底里地想保护自己的家人,对于其他人也只能选择性忽略,这是这部片子值得尊敬之处。
历史事件中,只有亲历者才具备评判权,而每个人立场不一样记忆也不一样,或许都觉得自己所述才是真实,实际有多少,或许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是正义方,别人是加害者,实际都是情绪和命运的俘虏。
结尾字幕是无声的,愿逝者安息,愿每个人看到的是珍惜和悲悯,而不是愤怒与是非对错。
照片摄于萨拉热窝的Museum of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nd Genocide下面是其中的一个故事:/A shirt that smells like my son/我的儿子Senad出生于1971年。
在1992年的战争中他和他的父亲Esad一起被逮捕了,然后被送去了集中营。
他们被关押了三个月,在我的乞求下,看守允许我去见一次他们。
我带了干净的衣服,因为他们在集中营里不能洗澡。
我给Senad带了他最爱的蓝色运动服,他马上换了衣服,我把他的旧衣服带了回来。
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他。
8月21日,敌军警察来到集中营,找用以交换战俘的人选。
Esad马上提名了我们的儿子,觉得这是获得自由的唯一机会。
在运送的车离开之前,父亲把100德国马克纸币缝在了Senad鞋子内衬里。
他告诉儿子:走吧,到了安全的地方再把钱拿出来,给你自己和同伴买些吃的。
Senad的朋友Nihad也上了这辆车。
三辆车都装满人后驶出了集中营。
Esad说,他看见Senad和Nihad在车上向他挥手。
他哭了,因为他必须和儿子分开;同时他也为儿子即将获得自由而高兴。
然而,这是他们最后一面了。
在半路的深山中,运送车停住了。
押送士兵将所有人赶下了车,让他们排队跪在悬崖边缘,然后开始射杀。
在短短几分钟内他们杀死了Senad和其余199人,尸体坠入了300米深的山谷。
之后士兵们到峡谷里向尸体上丢炸弹,确保没有人能知道他们的罪行。
他们把尸体全部填入了一个巨大的坑里。
我从来没有洗过那天Senad在集中营里交给我的旧衣服。
衣服上残留的气味是他给我留下的唯一痕迹。
我每天都要闻一闻这件衣服,希望至少有一天他的尸体能被挖掘出来。
26年过去了,我至今仍在等待穿着蓝色运动服的尸骨被发现的那一天。
每次听到有巨大墓穴被发现的消息,他父亲都会去那里试图寻找那个他缝了100马克的鞋子...我马上80岁了。
我把这件Senad的旧衣服捐给了博物馆,因为我害怕等不到亲手埋葬他的那一天。
波黑电影《艾达,怎么了?
》讲述的是被冠以“欧洲火药桶”的称号的巴尔干半岛波黑女主艾达的家人和斯雷布雷尼察其他成千上万的人在联合国营地寻求保护但最终被屠杀的故事,获得第93届奥斯卡金熊奖入围最佳外语片提名和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观影最大感受是沉重,一种挥之不去梦魇压的喘不过气来。
巴尔干半岛因多民族、多宗教信仰以及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特征,时至今日,该地区民族纠纷仍不断。
波黑东部小城斯雷布雷尼察25年前发生了二战后欧洲最严重的种族大屠杀,8372名穆斯林男子惨遭杀害,令人震惊的是这场大屠杀竟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眼皮底下进行。
斯维辛悲剧过去将近百年之后,当代西方史仍然上演这种惨无人道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不能不让人痛心并发人深省:一是勿忘历史教训,怎么才能制止人类的残忍,防止这种滔天罪行不断的重复发生?
二是联合国以及其维和部队怎样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而不是眼睁睁看着无辜百姓去送死?
七年前曾在巴尔干半岛逗留并路过波黑,沿途可见废旧的坦克大炮等武器以及残垣败壁的战争疮痍,可惜没能前去斯雷布雷尼察。
这场种族屠杀让两个民族水火不容,但导演用比较克制的情绪表达悲恸和愤怒,既不煽动观众情绪也不煽动民族情绪,而是反映百姓苦难,揭露罪行恐怖,暴露战争无情,让观众自己反思。
印尼数度发生迫害残杀大量华侨华裔的悲剧,可惜我们的影视却不去或者无法去触及这种题材。
1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是一部关于大屠杀的电影。
近年来罕见的大屠杀。
1995年7月11号塞族人攻入一个小镇。
10多天时间里,三万人当中他们干掉了8000多名成年男性。
而电影中只表现了数十人的处决,集中到一个大教室里,然后用机枪扫射。
这仅仅是一种示意图。
因为大屠杀是没有办法搬上荧幕的,出于人道主义,我们只能想象大屠杀。
或者去思考大屠杀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
女主去给儿子收尸的画面,确实让人难忘。
这种灾难几十年都没有办法赎罪。
电影是极为珍贵的,因为我们谁都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种族屠杀。
小镇上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穆斯林,所以被塞族人仇恨着。
三万人流离失所,被无能的联合国部队陪伴着,电影的叙事达到了这个效果,有真实的力量。
2能够描述大屠杀,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独特视角:妈妈的视角。
我不知道他们的蓝本是什么,但是这个视角太不容易找到了这个像蜘蛛一样的妈妈,为了孩子不被杀掉,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一次又一次的向联合国求情。
但是无能的联合国上校卡尔森却不能够提供任何帮助。
甚至难民上厕所的问题,他都没有办法缓解。
这个妈妈虽然努力了,最终还是失败了。
「IFFRotterdam2021」好像還是第一次看非紀錄片形式的Srebrenica電影。去年夏天Srebrenica25週年,正好也是lockdown在家,就看了很多相關紀錄片。對電影我沒有對紀錄片那種嚴謹客觀的要求,但電影中出現的很多scene都在紀錄片裡看到過,包括實施mass murder的方式,尸骨的陸續出土後陳列給家屬認領的場景,以及被re-claim的受害者的家等等,說明導演確實做了很多功課。Dutchbat的useless角色也是很熟悉了,之前下載了一個ICTY的調查報告近4000頁也完全合理。導演在放映後的最後總結挺對,25年過去了,即使再發生一次這種事情,依舊無解,「Never again」從來就只是一個口號而已。
震撼之处在于,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悲剧和痛苦,就意味着这种惨剧在战争中已经上演了无数次。军方内部人员尚且如此,那些平头百姓更不用说了。国际社会要么事不关己,要么接收的都是美化、残缺的信息。第三世界政治局势“一片大好”的下面不知堆着多少累累白骨。
能谈失去的幸存者,旁观者。留下来收拾废墟、建立新生活的人,只有女人。战争和生活并无区别。
伤痛总是难以抚平,年轻一代总是不知道过去有多么惨烈。
历史纪实类的电影,屁股朝向哪决定评分的高低。尤其是这部,是纯的历史纪实,没别的新意。认可波黑和认可塞尔维亚,评分完全两码事。对于这种电影,我的态度是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不感兴趣。说实话我觉得这种就别拍成电影了,老老实实双方互相拍点纪录片更理智一点。我看到这种电影就头疼。另外,再次同情一波联合国,日常在电影中躺枪,电影导演大部分都太“典型西方白左”了,我觉得电影人还是得多多思考这个世界,多思考思考联合国在这个世界的角色。
大屠杀中女人的英雄主义,以及屠杀后女人独自面对战争的后遗症和荒谬。1995年离现在并不遥远,这部片警示我们民族主义的抬头,以及任何权威机构的不可靠性。
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承诺,自己强大才是硬道理(非常克制的战争片 但观影过程令人揪心。电影没有正面描述塞军的残酷,而且通过几个含蓄的镜头表述:运送难民的巴士司机的苍白惶恐的脸,正在被塞军掳走的年青女孩。。点到为止 细思极恐 不寒而栗。。那些一车车被拉走的妇女和儿童真的得到善待了吗?。。)
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虽然过去对那段历史也有所了解,但真的通过影像再去重温一次,那种震撼和刺痛还是超乎想象的。拿着枪的学生嬉皮笑脸地和老师对话:“把你儿子交出来”,这一幕最让我脊背发凉。情绪一点点递进,一步一步滑向绝望的深渊而无能为力,不自觉会被带入女主的视角:换了是我,能做些什么?会做些什么?UN军的失败说明永远不能和流氓讲道理啊,他们能听懂的只有实力。
三星半。1995年7月,2022年7月,27年过去了,这样的事情总觉得离我们也并不远。除了女主的演技与独特的视角之外,其余的一切都比较中规中矩,最后情感爆发力还是挺强的。众说纷纭的历史真相,立场鲜明的价值导向总会引起争议与讨论,但也无法否认这样电影的价值。
再也不喜欢塞尔维亚了
以个体视角去重现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不仅是对塞族残忍行径的痛斥,也表现了平民面对暴政的无力,比较意外的是女主为家人寻求庇护的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的身份特权,全程没有对他者展露更多怜悯,这可能在观众看来会比较情感自私,毕竟大家对辛德勒的名单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更为欣赏,但以真实情景来看女主的做法无可厚非,而且正是这次“走后门”的失败才更显出民族对立导致的恶果,结尾定格在孩子纯真的脸庞上,对未来的和平愿景以及背后隐隐的伤痛都涵盖其中。
塞尔维亚为了保卫欧洲和基督教文明价值观 被整个欧洲白猪背刺 瓦哈比黑旗插满欧洲的那天他们才会明白塞族是对的 最后还要致敬传奇将军拉特科姆拉迪奇 致敬传奇反恐行动斯雷布雷尼
#77venise主竞赛第三场# 来之前特意补了导演上一部获得金熊的同样波斯尼亚大屠杀题材,可以让两部电影互为补充去了解这段历史,上一部聚焦于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而这部是具体描绘了事件的发生过程,更能令观者共情,慢慢渗入悲伤绝望到内心深处
没想到九十年代还会出现种族屠杀这种惨事……但电影的确拍得白开水一样
Suspenseful and powerful
2021上海电影节,看完就一个观点,要多学知识,要懂政治,要锻炼领导能力,在外敌入侵的时候,什么都不做是不行的,人不能被别人安排,然而在真正强大的敌人面前,先逃吧,然后再做打算。
关于大屠杀的电影有很多,一般的情节设定都是一方乞求一方救助的模式,或者像某些俄式影片那样直接白描。这部聚焦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的影片,仍旧是传统模式,但是结尾有力量。
27/6/2021 @ CC JP。UN is shit
弱国无外交,覆巢之下没有完卵,乱世人不如胜世狗,一个女人努力保护家人却无能为力,要珍惜和平幸福生活。
艾达(Aida)之前是一位老师。她的丈夫尼哈德曾是当地高中的校长。在一个特别紧张的时刻,她和一名塞族士兵交换了礼貌的问候:他是一名前学生,向艾达的儿子哈米迪亚(鲍里斯·勒尔)和塞乔(迪诺·巴杰罗维奇)致以问候。这次遭遇是对战前常态的几次提醒之一,当时塞族人和波黑族人并肩生活,而艾达和她的家人追求的中产阶级生活显然在战乱中破产。倒叙显示她参加了一场异想天开的选美大赛,这场选美大赛是“东波斯尼亚最好的发型”。她紧急中谋得的联合国翻译工作为她提供了一些保护,她试图将其权限扩大到丈夫和子女。在官方安全的承诺中,她可以清楚地看到即将发生的事情,在奥斯维辛式死亡来临前的奔波与呼救,并未最终挽救生命,却把环境将人推向灭绝终点的无奈、恐怖与焦灼展现地淋漓尽致,而再次相见,已是尸体认领处刚从万人坑挖出的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