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了无数次不同版本的预告片以后终于赶场看完了Gatsby的首映只能说,真的太棒了,虽然没有看过之前的版本但我觉得这个版本绝对值得“最好的Gatsby电影”之称首先是还原度:开篇到末尾很多独白简直就像是小说的有声书从开篇父亲的话到The eyes of Dr. T. J. EckleburgGatsby那辆黄色的Rolls-Royce直到最后凄凉的funeral全篇没有任何为了吸引票房荒谬的改动反而有很多精彩的画龙点睛的小添加然后是画面:在看预告片的时候我很疑惑这种文艺片有什么必要要拍成3D?
看完却被制作商的诚意感动了也许是为了突出Gatsby那extraordinary的party也许是为了让我们都感受到浓雾里那盏绿灯给Gatsby带来的希望和绝望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导演知道这是一场关于文字的伟大表演所以用雪花,用绸带,用一切唯美的元素来合成文字让所有看电影的人感觉到,文字是美的推荐有条件的影迷一定要看3D版本其次是演技:这部片虽不算大明星云集,但都是演技派莱昂纳多虽然颜真的残了不少在所有故意为了表现Gatsby翩翩公子哥潇洒帅气的镜头里看到他垂搭的脸着实有些出戏但他的演技是完美无缺的潇洒,不用说,这点莱昂纳多信手拈来,很长时间以来只要一想到那种信步闲庭一笑百媚生的公子哥,我脑子里第一个就想到他紧张,莱昂纳多几乎完美地把Gatsby初见Daisy 时又狂喜又紧张的无所适从演绎了出来愤怒,在Tom不断紧逼刺激Gatsby的时候,他先是悠闲应对到最后完全失控,颤抖着手捋头发的样子,都和看小说时脑海里的样子一模一样Tobey也是演技派就不用多言,Carey Mulligan中规中矩,偶尔惊艳。
最后是那些画龙点睛的添加:故事是在Nick和心理医生谈话的时候被引出来的,再以Nick的文字徐徐展开,完美引用了小说中以Nick视角讲述故事的设定,又毫不生硬。
让我们在如今这个浮夸的社会以Nick的视角看另一场浮华时代的演出。
故事中的那场飙车戏也是小说里没有的,Tom和Gatsby在心爱的女人面前,处处都充满了战斗意味的争斗在这场飙车戏里展现无遗。
回程时那场换车也被设计的颇有些是Tom窥见了事态发展故意而为之的行为。
最后那一笔虽最短也最经典,在Gatsby在泳池里焦急地等待Daisy的电话的时候,影片切换了3次镜头,一次是Daisy,她犹豫地拿起了电话。
一次是Nick,因为担心Gatsby而一直发呆。
最后是Gatsby身边的电话终于响了起来,他释怀的笑了,慢慢地从泳池里站起来,微笑着想着Daisy。
结果一切都发生地如此戏剧化,修车的男人正好赶到,管家正好在接电话,而Gatsby背对着大门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接受了这颗意外的命运的恰到好处的子弹。
一切戛然而止。
电话那头的Nick紧张地不停喊叫,那一边的Daisy还是犹豫着放下了电话,而Gatsby,在幸福的幻想里,倒下了。
这样的设定完美了小说的结尾,起码Gatsby在死的那一刻是幸福的,她以为Daisy终于要和他远走高飞了。
看完以后心里很沉重,就像刚看完小说那段时间看小说是为那个冷漠地时代而难过看电影是为Gatsby那执着而悲凉的爱情难过其实他只要再成熟一点,哪怕再成熟一点不要那么幼稚,不要那么执着,不要那么沉不住气不要执拗地想repeat the past,从Daisy那得到她从未爱过Tom的那句话他就可以得到Daisy,得到爱情,并保留现有的一切但他没有也许换做谁都做不到在爱情里,谁又不幼稚,不执着,谁又能沉得住气?
谁又不想得到爱人百分之百完全的爱呢?
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向往了一辈子那绿灯指引的他无数个梦里和Daisy的幸福生活最终就像那个时代一样轰然倒塌连影子都没有留下但就像影片末尾Nick在那一页Gatsby名字前加的两个单词The Great Gatsby他着实是伟大的他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爱着他最爱的姑娘并一直笃定地相信他们会在一起一直到死的那一刻他留给了我们一个感人而唏嘘的故事还有一个已逝去的时代。
另:经chaïnly更正,发现这一部所用的车为Duesenberg。
查了一下此车的历史,发现与Gatsby瞬间灿烂又转眼即逝的美国梦十分相似,但放到现在来说这个车就是Tesla。
属于小拨富人推崇的高贵定制车,生产周期长产量少看看拥有这车的人就知道温莎公爵,阿方索十三世等,放在现在就是绝对的小文艺小清新绝对不属于Gatsby这种夜夜party的“暴发户”会买的车当时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美国的自产汽车不管有多高级都入不了富人们的眼界,所以Duesenberg的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是欧洲人,反而美国富豪只会购买欧洲的豪车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和品味。
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导演的改动并不是很符合原著和那个时代背景。
但导演想到了这么细致的一点必须点赞。
(此文为转载,很抱歉我没能找到出处,如果有人知道可以告知。
)年轻的时候我时常被这样一种姑娘吸引,她们穿着简单的T恤或是套头衫,拎着不知名的手袋踩着平底鞋,出现在经济型小汽车的驾驶位或者是公共交通工具甚至是自行车上,和她们出去吃饭的时候可以毫无压力的去麻辣烫和烤串。
当然,最重要的一条,她们都足够漂亮,漂亮到需要克服太多诱惑拒绝无数男人,非常努力地才能过上普通女孩的生活。
当跟她们同等姿色的女孩拎着迪奥坐在奥迪的副驾驶上的时候,我觉得她们简直就像天使一样。
我想,当出身贫寒身无分文的普通军官Gatsby最初和Daisy女神相恋的时候,他一定和我曾经一样,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女神寄予平凡的自己的那份感情当做一种恩赐,认定她一定是最浪漫最潇洒最不在乎物质的姑娘。
Gatsby和我都错了。
感觉型和价值型从感性和理性的维度,我们一般把姑娘简单地分为两类,如果说所谓感性的姑娘是更注重感情的感觉型,那理性的姑娘就是更务实的价值型。
可现实远比这复杂的多。
盖茨比们忽略了一批高段位选手,比如Daisy和我开头提到的那些天使们中的大部分,借用某顶级PUA的说法,我们称其为伪装成感觉型的价值型。
她们深知男人们固有的天真导致他们普遍青睐感觉型的姑娘,毕竟无论财富多寡价值高低,谁都更渴望一个女人最终选择了自己是因为喜欢跟自己在一起的感觉。
和那些情商过低到处晒名牌强调宁愿在宝马里哭泣的姑娘相比,让男人觉得更喜欢在自行车上面笑的姑娘,最终往往却更容易坐在宝马里。
我相信,Daisy五年前是爱过Gatsby的,可怜Gatsby却把那短暂的激情误以为成终生不渝的一生所爱,如果他战死在沙场,这将是一段完美的爱情故事,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
所以,即使当Gatsby自以为成功逆袭回到Daisy身边的时候,他其实依然也只是那短暂的激情。
Daisy价值型的内在属性,那份激情是远不足以让她彻底放弃Tom,孩子及已有的生活圈子和习惯,更不用说考虑到Gatsby的巨额财富来路不明(在原著中这是一个deal breaker,电影中为了使Daisy的形象更复杂被弱化了)。
可她伪装出来的感觉型却令盖茨比无比相信,自己最爱的人是他。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绝大多数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长线关系中都会逐渐向价值型逐渐靠拢,她们内心深处对安全感的渴望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断飙升,稳定和可预见性最终会压到一切成为决定性因素,那也就是该接盘侠们出场的时候了。
但与此同时,她们并不会彻底排斥一切短暂的激情,短期关系中她们足够入戏或是说也是真心喜欢那些带给她们难忘感觉的男人,只是她们最终选择的长期关系,依然还是要回归到对自己对安全感的诉求上。
你说作为一个女人,Tom和Gatsby该如何选呢?
提到Daisy是伪装成感觉型的价值型的典范,你对她们的另一位鼻祖林徽因一定不陌生,而徐志摩就是众盖茨比们中的一员。
盖茨比们就像烤串,饮食习惯再健康的人偶尔也会想吃上几次,但绝对不会因它挺好吃就天天改吃烤串了。
烤串们却永远想不通这个道理。
屌丝的宿命第一次读The Great Gatsby原著的时候我尚年幼,和很多人一样,被Gatsby的一片痴心感动到几乎落泪,为Daisy的负心薄幸痛恨得咬牙切齿。
可现在回头来看,Daisy就和我后来遇到的很多姑娘一样,并非好人可也不是坏人,她只是一个女人。
而Gatsby,即使不考虑到他积累的财富风险系数太高埋下了最终悲剧的导火索,从头至尾也都是彻头彻尾的屌丝。
屌丝因为年轻的时候生活的首要困扰是缺钱,这份先天不足导致了思维上的缺陷,总是误以为有了钱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事实显然并非如此,那些生来就伴随着巨额财富的人一定明白,即使再有钱,生活依然有很多困惑和痛苦。
Gatsby用了五年的时间,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极好的运气,成功暴富。
可他对Daisy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依然是纯粹的屌丝。
和资深高富帅Tom比起来,Gatsby的需求感太强,安全感太缺,电影和书里都有太多细节,什么谎称自己是牛津毕业,初次见面刻意布置的花房,那本贴满剪报的日记,偷情时不断提出的要求和期望,甚至最后顶替Daisy车祸的罪行,凡此种种,对于Daisy这个级别见过世面的美女而言,都是吸引力暴跌的自毁行为。
事实上,Gatsby之所以是Gatsby,当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达到迎娶Daisy标准。
而凡是以迎合某个女人的标准为出发点的付出和努力,大多都以悲剧告终。
这些年我逐渐领会,美女的直觉是如此的敏锐,敏锐到她们自己都未必察觉,但凡一个男人内心存有需求感和不安,无论他多么擅长掩饰,言语和行为多么克制,在女人面前永远都会暴露无遗。
这或许是自然选择赐予女性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机制,帮助她们选择到最适合的异性繁衍。
当一个姑娘感觉到一个男人为她所做的一切是必须用清晰可见的回报做交换时,她们的本能绝非感动而是逃避。
男人却往往以为自己做的还不够多以至于这场交易无法完成,结果逼得越紧,她也就逃得越远。
到了这般地步,无论你坐拥多少财富,多么风趣幽默,泡过多少女神,在那个姑娘心里都毫无意义。
太多高富帅沦为屌丝的悲情故事,它们的本质上都是如此。
前面提到过,不安是女人的天性,所以她们一生都在寻找内心存有真正安全感的男人,而非一个会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情绪激动不知所措的孩子。
Gatsby消失了五年重新出现,夜夜笙歌,挥金如土,可一上来就要求Daisy放弃已经拥有的一切和习惯的生活,回到自己身边。
这又是多么强烈的需求感和不安?
事实上,当你试图用说服的方式让一个喜欢的姑娘爱上你的时候,你已经失掉了当初她喜欢你的一切特质。
盖茨比们的救赎电影版中,最动人的场面,我觉得莫过于Gatsby初见Daisy那场戏。
莱昂纳多在女神到来后匆忙出逃,又在大雨中狂奔回来,他第一眼看到Daisy时那个眼神,温柔的令人心碎。
那个眼神熟悉又陌生,让人想起年少时的自己,又诧异它现在到了哪里?
真爱和需求感仿佛天生是一对邪恶的孪生兄弟,相生相克,曾经经历过的人都明白深陷其中时那无尽的痛苦和无可奈何的纠结。
由此衍生出“表白必死,认真你就输了,谁先动心谁完蛋” 之类貌似高手的忠告,实际都背离了问题的核心。
需求感的本身就是恐惧。
害怕失去,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再也遇不到,害怕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回报。
Gatsby后来为Daisy所做的一切,无不包含了上述恐惧的每一种,充分暴露了自己本身就是缺乏安全感的人。
而女人天生最排斥的就是心中存着太多恐惧的男人。
所以因爱而生的需求感真的就无可救药了吗,盖茨比们真的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女神和一个混球在一起而无动于衷么?
你得需要经历很多痛苦才能明白,答案是否定的,真爱是可以和需求感分离开的。
当你化解掉一切需求感的时候,才只留下爱,这需要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Gatsby并不懂得,像Daisy这种姑娘,你是绝对无法将她硬拉倒你身边的,你只能大步向前走,让她自己转过身去追寻你。
如果她最终没有跟过来,那感到遗憾的应该是她而非你。
男人年轻的时候的思维方式大多是线性的,遇到感情问题后首先想到的依然是用一系列线性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缺钱则拼命赚钱,出身卑微则刷名校强加光环,但求能满足一切已知条件然后导出理想的结果。
但人的感情微妙之处便在于,大部分问题都无法用太直接的方式去解决,感情的本质,就是无能为力。
承认我们对大多事情都无能为力,并且心平气和的面对无能为力,是从根本上破除需求感的第一步。
Gatsby回来了,他依然深爱着Daisy,可如果他是一个只有爱而没有需求感的人,又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他大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诉Daisy自己还爱着她,也渴望跟Daisy重新开始,真挚诚恳无需扭捏,只要一切是建立在Daisy自己愿意的前提下。
他理解并尊重她的选择,更不纠结她是否爱过别人。
在Daisy做任何决定之前,他完全可以和其他姑娘正常的交往,建立一个健康的社交圈子(而不是天天只跟Daisy的表哥玩),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将自己非法获得的财富快速洗白,日子过的浪漫而坚实。
其实没有需求感也不代表不作为,愿意自己喜欢的女人开心和讨好喜欢的女人更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情(小说和电影中,Gatsby显然是后者),他可以依然邀请Daisy参加到他精彩刺激的生活中来,偶尔送个礼物也无妨,但内心深处必须真正放下“你看我们曾经如此相爱现在又为你了做了这么多你没有理由不抛弃家庭选择我”的一切念头,这份放下无法假装也无法掩饰,她一定会感受的到的。
至于Daisy最终会如何做,那完全只是她自己的事情。
你不得不相信的是,“男人从来都无法真正选择女人,只能给她们一个选择他的机会。
”不执著,不躲闪,不掩饰,不证明,却依然相信爱情,才是盖茨比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但愿天下所有Gatsby和Daisy终成眷属吧。
你离开之后,纽约拔地而起后停在空中爆炸,从此这里变成一片废墟。
电影的金色边框框住一个个名字,层层叠叠的,尼克最后写了一地散落的书稿,提起笔,在封面上加上了「THE GREAT」。
纽约飞速的向上生长着,每一个窗口看上去都大同小异,没人知道房间里面的世界是百无聊赖还是活色生香,可是谁在乎呢,要知道整个城市都在向前跑着,没人会回头看看被时代裹挟前进的人。
故事总是开始在within and without的时刻,narrator也总是一个这样within and without的人,尼克站在窗口醉眼朦胧的望向窗外的时候,早该知道大繁华的赠品都是大毁灭,冷漠的人依旧能一如既往的活着,而自己这样会在混乱派对上停下来看一眼窗外的敏感者,才会一直带着各种折磨与遗憾,在心中尖叫着窒息着却无人倾听。
我原本期待盖茨比家的盛宴能够更奢华更糜烂,可惜导演似乎尽力的想让大家记住盖茨比曾是个没什么品位的穷小子,所以宴会的排场弄得跟迪斯尼乐园游行一样,焰火升起的时候我神情恍惚,几乎以为马上会听到中英粤三语的“亲爱的游客们我们已经到了闭园的时间”。
还好镜头从戒指向上拉升,火光照映下终于见到了熟悉的老朋友盖茨比。
不管莱昂纳多怎样被说“就是靠没表情和皱眉撑起全场”,我还是固执的相信这就该是盖茨比,该是帆船上的机灵小子盖茨比,该是一贫如洗的军官盖茨比,该是欺名盗世神秘莫测又无比纯白干净的盖茨比。
至于并没有冷艳而只有嘴角向下的无辜姑娘黛西,我还是愿意保留让她活在「成长教育」的清冷英伦抽烟喝酒上床会来的更好一点的意见,她的无害的美,撑不起黛西的无以伦比与脆弱不堪。
黛西不该是这样,我在期待她能笑的更放肆也在期待她更艳俗,黛西该是明白“当一个美丽的傻瓜就是一个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活法”的人,她应该更昂扬更挺拔,无忧亦无惧。
至于其他角色,其实大都与我的期望相差不多,但是又有没有完全一致的感觉,总之无功无过。
而颇受诟病的Jay-Z乱入,也没有将我带出戏很远,大概要明白纸醉金迷的纽约有多么荒唐脆弱,是需要在不合时宜的时刻出现时代错乱的音乐的吧。
比起盖茨比的大宅子,更让我惊艳的竟是修理厂。
修理厂的破败和那个大眼睛广告牌,竟然与我读书时所想一模一样,不,甚至更甚于我的想象,让我觉得自己的想象如此匮乏。
那些烟尘和叮当声,莽撞的修理厂老板和伧俗的老板娘,我想故事就是该被这种荒谬所终结,修理厂的所有沉闷都让我想起一句话,叫做“世界崩塌了,不是一声轰隆,而是一声唏嘘。
”我多么喜欢盖茨比与黛西相见的那一段啊,电影散场后那一帧帧画面不断地回放,让我一度被这个故事困住,身陷情绪的沼泽无法脱身。
盖茨比从后门溜走再从雨中出现的画面让我几乎想要合住书页或是离开影院,那个游刃有余从不畏惧的人变成十几岁的男孩,他的眼神尽头是对岸的绿光,他伸出手又不敢触碰的样子让人愿意相信世间任何一种形式的美好。
电影中他得意洋洋的展示自己的城堡的样子,他一件件向黛西扔衣服的样子,他笑得如同向来就是如此、从未走过黑暗的样子,这一切都是后来尼克所说的“我从未看到过世上有比盖茨比还要乐观的人”,也是尼克所说的“他是最美好的人”。
他太纯粹了,他就是上帝为什么要造人出来的原因。
菲茨杰拉德是个卓越的写作者,他让故事停在最绝望的地方,并且迅速的毫不留情的,把任何一点希望的火星细心的一一踩灭——没有希望,没有光明,我们活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把事情搞砸,而那些明白这个道理却又有能力与之和平共处的人,上帝选择让他们在最绝望的时候死去。
唯一让我欣喜的是,盖茨比倒下之前,还以为那个电话是黛西打来的。
I am being stuck in the story.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还有没有能让我觉得美好的结局。
让盖茨比和黛西在一起?
不,黛西不可能完全否认自己的过去也不可能放弃三十五万美金的订婚项链——谁能放弃呢,换我我也不可能——更何况这个结局伧俗不已。
让盖茨比一个人远走高飞?
不,他不会的,他是在码头对岸盖起一座房子,收集所有过路的星光,却只为邀请黛西在一个下午路过喝喝茶的人,他房间里的艳舞女郎宽阔泳池,他背后的蜚语流言万种猜测,都在陪他等着那个人,他不会走,他的人生只有和黛西在一起,或等着和黛西在一起。
让盖茨比继续等下去?
绿光对他失去意义的那一刻,这一个选项已经被他从清单中永久的划去。
盖茨比没有好结局。
他肮脏纯净,他太固执太善良太真诚又太世故。
他全盘接受命运抛给他的所有绝望,然后执拗的拖拽着命运走向他想要的方向。
可是一个人怎么能够打得败命运。
我们奋力前行,小舟逆水而上,不断地被浪潮推回到过去。
所有的人都是烂人。
没有人比得上盖茨比。
我写这篇只是想把自己写到哭为止,和电影、原著等等的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我在星期五的下午,阳光灿烂蓝天白云的天气里,迟了三分多钟才拿着爆米花和可乐坐定位置。
我坐好的时候,尼可刚刚才到汤姆还有戴西的家,虽然没看过原著,但是多多少少都知道一点这个故事,所以当戴西出场的时候,内心的吐槽是,金发女郎不等于黄金女郎啊,这张脸一点儿也不戴西啊。
越往后发展内心对戴西吐槽越多,肉肩膀水桶腰,这怎么黄金女郎啊。
对比柔丝从汽车下来戴帽子的亮相,那个可笑的小紫帽子是几个意思啊?
我就这么一边吃着爆米花,喝着可乐内心吐着槽。
直到尼克打开门,被雨浇透的盖茨比站在门口的那个表情像是一个迅猛的直拳打在我鼻子上,整个心都酸了。
以后谁说小李子没演技我就吐他吐沫,太对了,眼神对,表情对,连脸上的每一根青筋都对。
没办法说这到底是不是个爱情故事。
如果戴西不是黄金女郎,而只是普通的小家碧玉,盖茨比还会这么爱她么?
盖茨比到底是爱戴西,还是爱戴西所代表的贵族生活,old money?
这不重要,反正这一切都具化到了戴西身上,所以盖茨比爱戴西。
有没有一个人,无论你多么清楚他浅薄、无知、自私、冷漠甚至毫无灵魂,可是你就是喜欢他。
有时候你已经不知道你是喜欢他,还是已经习惯喜欢他了。
可无论如何,你知道你是喜欢他的。
她喜欢贵族生活,好啊,赚钱嘛,违法卖酒有什么关系。
我让整个纽约的人来我家里狂欢,不就是为了等待有一天,或许你会出现。
即便你没出现,我不还是得到机会了么。
你喜欢什么我都给你。
我过去,现在,都这么爱你。
即使你嫁给了别人,即使你也真正地爱上了别人,没关系,没关系,我依然爱你。
你撞死了人,没关系,只要一通电话,我就带你离开。
只要一通电话,只要一通电话,我就带你走。
人生大苦:求而不得。
求而不得,不是你没有五百万,不是你没有跑车豪宅大蜜。
求而不得,是你想去海底却意外爬上了高山,是你只想饮水却得到了面包,是坦塔罗斯的苦难,是你张开双臂就能拥抱到的爱人只是泡影。
当所有人都觉得你应该心满意足的时候,你却只想嚎啕大哭,你知道你再也不可能得到了,不可能了,完了。
就像盖茨比穿着粉色西装不停地对戴西道歉,他知道前一刻还真实存在的爱人马上就会化为一缕水汽,从指缝溜走,而你如何抓,也抓不住。
我从未有一个时刻放弃过爱你的希望,因为我从未有一个时刻放弃过你爱我的信念。
即使你浅薄、无知、自私、冷漠甚至毫无灵魂,即使我的爱情虚幻如同空中楼阁。
可我就是这样爱着的,这是我唯一的爱的方式。
我如同爱慕一切海市蜃楼一样爱慕你,我如同爱慕彼岸之花一样爱慕你,我如同爱慕六月的晴天一样爱慕你,我们彼此都那么虚无,只有这份爱慕,却那样坚实地存在着。
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求求你爱我
原著中的Daisy是个冷酷、现实的富家千金,Mia Farrow在74版中非常传神地演绎了这个Daisy,片尾的无情眼神更是令人难忘。
但在鲁曼的电影中,似乎不是那么回事,Carey Mulligan演绎的Daisy,眼中更多流露的是不经世事的innocence。
每次Daisy和Jay在一起的时候,他们的主题音乐是Lana Del Rey那首Young and Beautiful的各种变奏,女性视角的恋爱高过天,感情是纯粹的。
5主演在Buchanan公馆最后一次喝茶那场戏,鲁曼多拍了"Her voice is full of money"这段,但在后来还是剪掉了。
看到这样两个线索后,看过原著或是74版的人多会有这样的疑问,Daisy对于Gatsby的感情,到底是怎样的?
这次鲁曼来上海,当面问了他这个问题。
他首先说到,盖茨比(原著)是和哈姆雷特一样的经典,每个人可以自行解读。
鲁曼眼中的Daisy并不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女性,她很多时候是被动选择,对自己想要什么并不明确。
5年前第一次见到Jay,她的感情是纯粹的,并没有太重视母亲的暗示(士兵家底厚),Young and Beautiful正是这个时候的Daisy。
Jay离开后,Daisy遇到了全美国最有钱的家族(鲁曼原话),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时便“稀里糊涂”地结了婚,婚后当然少不了失望。
当两人再次重逢时,鲁曼认为,虽然两人身份不同,但感情上仍然是5年前的延续。
所以他们的主题曲仍然是Young and Beautiful,歌词表达的就是Daisy心中的疑问。
从片中每个人都可以解读出很多不忠于原著的证据,但这不重要了,就如同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盖茨比,一千个人看鲁曼的电影。
当我自己没看过原著的时候,最讨厌看原著党影评,比如《冰火》就是,不就打发时间多看了几页字么,用不用得着那么时刻挂嘴上怕人不知道?
但是世人皆双重标准,当自己看过原著时,就分分秒捉急,觉得评价改编电影不提原著真的会憋死好么…… 看到很多人观后类比《小时代》,倒是没想到,是因为都显得像华丽的一坨屎?
不得不破天荒为Baz Luhrmann辩护一下,华丽是他的惯病,gatsby和daisy出场都浮夸到海天盛宴这确实是baz个人风格,但剧情简单还真怪不到他头上,这个版对原著的忠实程度已经大大出人意料了。
改编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作品,一直觉得最蠢的方式就是照搬原视角,原著第一人称是为了方便叙述和生发评论,并不是本人在故事中有多重要,电影已经是上帝视角了还傻乎乎地给当key role拍,连那种原作只是为了让其见证而记录的戏,都要如实当个剧情电灯泡地拍出来,完全多此一举。
所以nick在此片中就是,他其实除了作为两人搭上线的桥梁,其它存在并不怎么影响进展,电影非如实当POV,动不动就OS,不仅显得导演叙事无能,人物基情无限,而且给观众造成了不必要的错觉—— nick前因后果叨逼叨,盖茨比被铺垫了将近30分钟才闪亮登场,悬念铺得过于足了,身世、性格、动机都让人好奇不已,简直像怀着关乎整个世界的阴谋,结果满怀期待两个半小时看下来,发现好像就是一场琼瑶故事,难怪非原著党要骂娘。
倒不是说原小说情节就有多充实,我其实并不粉原著,但至少人家故事也摆明了简单,没像电影这么狂吊胃口,小说叙述清淡,所以气氛还算合时宜。
不过提到原著,要说对菲茨杰拉德的口吻,个人则是真心不喜欢,因为他写的东西老透出那种自己是原始高端大气上档次阶级、是“大城市见过世面人”的调调,自恋而且势利。
就算美国一二十年代确实处在这个时期,暴发户们一夜崛起,挥金如土,对欧洲原来那些吃皇粮的达官贵人形成巨大冲击,于是保守派都酸溜溜地用瞧不起的姿态来看他们写他们,但人家英国人毛姆同写这段,都能巧妙地掩饰这种腔调(其实骨子里他也有吧),你菲茨杰拉德一个美国家具商的儿子在那儿优越什么呢?
所以代入小说第一人称,原著中nick就多少承载了菲茨杰拉德这种自恋和评判,虽然口口声声把盖茨比当朋友,但细节充满了先入为主对暴发户的审视,包括盖茨比那些笨拙愚蠢的小言行,既然是通过nick这种人的主观描述,当然会显得很夸张。
显得整个环境都特别看重富一代和富N代的区别,就这么狭隘。
但是泥,电影中nick选蜘蛛侠来演,出场一秒钟立刻屌丝气爆棚,完全木有这种主观评判感了,就是一个花痴的好基友,见什么都新鲜和善感状,掏心掏肺地帮忙和关心。
虽然不讨人厌了,但说真的马奎尔同学你能好好练练演技不要永远一个样吗…… 我心中理想的daisy扮演者是斯嘉丽·约翰逊(貌似确实接洽过?
),除了daisy是大胸少妇,还有其实明明很世俗但是经常自我催眠很爱演的气质也符合,carey妹纸看着太精明,缺少那种又肤浅又混乱的庸俗感。
但没想到效果超出预期,演得还可以,只是跟小李没火花。
而且电影后段把daisy令人厌恶的婊面省略简化了,不然可以更考验一下演技,从这个省略洗白也看得出,baz本质依然是个纯情小清新,喜欢保留唯美的幻想…… gasby和daisy的重逢,重头戏,视觉的绚丽依然归功baz,情节和感觉还是符合原著的。
感慨菲茨杰拉德这一段写得很到位,无论是读者还是观众,看到这儿都不确定两人到底感情是个什么深度,从表面看好像情绪都到了,又紧张又激动,最后归于温馨甜蜜,但又总给人差那么一口气的感嚼,因为不感人、不特别。
不是因为菲写得不够好,是因为以daisy的性格和感情,以gatsby的幻想和愚腐,凑一起就是这么个平庸带点演戏的程度,想讲的故事也正是如此。
——号外,什么样叫真正的真爱重逢?
于是我又要跑题例举一下我们伟大的《呼啸山庄》,两人一个激动到天经地义毫不掩饰完全没觉得在丈夫面前有什么不合适,一个死乞白赖地要见但真见到了又端着不肯哪怕多看一眼。
那个情景,震撼度,才叫独一无二,没见过任何描述重逢的文字可以超越。
西方小说啊,题材真是有够窄,我一直觉得盖茨比和《刀锋》也有很多地方相似,连这次daisy老公一出场都想到伊莎贝拉的老公。
不过女猪之间对比,伊莎贝拉则比daisy精明多了,完全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会把局面拖到难看的一步无法收场,是理性版的凯瑟琳,是三个人中最有现实积极借鉴意义的,因为能把日子过明白的女人太少了。
不过话说回来,性格越简单越不容易伤身也是真的。
看书时倒没联想到,但电影里三人在房间里摊牌那段戏,又直接飘到《呼啸》,同样情敌俩当面争风,daisy留了几滴鳄鱼眼泪和被盖茨比lose temper吓到后,马上心中就有了倾斜,因为旧情人就算不撞车也太让人没安全感,普通女人都会趋利避害。
而凯瑟琳在那场类似的锁门对峙戏中,看似女王气势凌驾于所有人,两边嘲讽各种鄙视,但回头自己直接疯了,性格太复杂,伤人伤己。
被强迫着不得不对比的还有,让小李主演,又特意配个酷似《泰坦尼克》的男二保镖频繁出场重现经典场景是故意的吗?
十五年后,我就成了你……把小李前后两个角色一比,就可见爱情这回事,不取决于男人够不够资本,只取决于女人的原始口味。
十五年前你遇到的是rose,一无所有她也义无反顾跟你走。
十五年后你遇到的是daisy,赢得全世界她也不爱你这一口。
结尾的世态炎凉也没什么,古今中外都如此,盖茨比充其量也就是一party thrower,树倒party animal散,又不是辛德勒马丁路德金,有什么好纪念的搞得那么伤感,至于上升到世事残酷?
要说通过party想建立社交威信这种虚荣心,你看《刀锋》里写的艾略特叔叔那才叫活色生香,又势利又可爱,全拜作者塑造人物的水平所赐。
所以从书到影,看完的人其实最想问的都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到底哪里了不起?
拔高“中心思想”这种事,并非中国语文科教育独有,显然全世界的文学界都很爱这样混饭吃。
《了不起的盖茨比》历来被评论界称为美国梦的缩影,其实我想菲茨杰拉德创作它时还不到30,哪有那么高的觉悟,大概就是想写写自己纸醉金迷生活中一些奇闻轶事吧,无非加了点文艺色彩,没想到一下押中宝,被吹成了美国梦,自此弄假成真,开始主动写起各种忧伤的年轻人…… 就算硬说是关于美国梦,这本质讲的也是一个反美国梦的故事,盖茨比最终一败涂地,从“而我只有钱”,变成人财命三空,反复强调打回原型的可怜,故事的感觉和《华尔街》那种暴富又暴跌的美国梦碎并不一样,它不是像后者那样在警告教育你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勤劳致富,而是在宣扬我上面说的菲茨杰拉德的那种等级感和优越感,就是龙生龙,凤生凤,哪怕都是富豪,也只有家传好几代有名有望的那种才值得尊敬,你这种名不见经传突然富起来的屌丝凤凰男,再怎么努力再坐拥江山也永世不得平起平坐!
这种价值观放欧洲还能理解,放美国完全有违汤姆大叔精神,《唐屯》里的美国夫人有一段被大家赞死的话不就是在夫家财政危难之中说:i'm american. we take guns. go to fight! 美国人心里有没有虚伪自卑的地方不好说,至少台面上的主旋律绝对是推崇开拓和冒险。
而完全发生在美国的《盖茨比》让人泄气的是,不仅daisy、nick、tom这些衣食无忧的有钱有闲阶级有那种势利观念,就连gatsby本人都想极力靠近他们三观。
看有些评论还说,gatsby“了不起”就在于他在浮华场中还保持“赤子之心”,我可一点不觉得。
一个赤子之心的男人一定不希望梦情看没钱就不要他,有钱就投怀送抱,但gatsby竟然从小就无师自通,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甚至是精神支柱。
虽然穷人太清高了也没意思,但塑造这么个角色未免矫枉过正,也活该他碰到的就是daisy这种足够庸俗的女人,一个萝卜一个坑。
于是我理解的“了不起”,其实是引用民间舆论,那些party-goer眼中口中传奇人物的“了不起”,而菲茨杰拉德或者nick,在自以为深入接触后就开了一个天涯热帖来扒皮吐槽,标题全称是《不吐不快!!
818最近坊间很火的那个“了不起的盖茨比”!!
》 而你们所谓的“赤子”,我猜是那些其实幼稚之举吧,对对方感情的误判,对自己情绪的失控,和自以为是的高贵冷艳,对方都冲动说出私奔了还不一走了之,这不是正派,而是愚腐,被假想中的高贵准则压低了本来就不高的智商。
所以无论从正扬反讽明颂暗喻哪个角度,《了不起的盖茨比》都谈不上美国梦。
说到底只是一场镜花水月的俗世故事,书通过还不错的文笔,电影通过BlingBling的视效,营造起繁华寂寥伊人何在的煽情气息,为您带来一阵蛋蛋的忧伤,有机会再多说两遍屌丝逆袭、海天盛宴这样的流行词汇。
也就可以了,别使劲拔高了,也别怪罪baz娘炮了,书毕竟不是他写的,人家真不是四娘型。
要说最满意的视觉呈现,首数那个可以遥望梦情家的湖,无论夜景还是日景都跟看书想像一模一样。
这才是原著党最关注的细节吧,明明故事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还非费上两个多小时重看,不就是为了这些时刻——看看导演是不是你脑中所想场景的3D打印机吗?
既然是名著改編就不得不談還原度的問題。
不論這部電影對20年代東西卵的聲色犬馬作了怎樣浮誇的再現,在我這裡都是不合格的。
如果非要作比喻的話,那麼導演就像是在臨摹一幅大師的油畫,塗塗抹抹自以為很像了,完成後卻發現只有顏色是一樣的。
畫布的質地,草稿的框架,油彩的厚度,統統不對。
電影略寫和刪減了我認為非常重要的兩個情節。
第一處是Jordan Baker向Nick回憶五年前Daisy在婚前收到Gatsby的信之後歇斯底里的發狂,原著裡這樣寫:She began to cry—she cried and cried. I rushed out and found her mother’s maid and we locked the door and got her into a cold bath. She wouldn’t let go of the letter.連著上下文,這一段情節在我腦中非常激烈地上演著,好像能聽見Daisy是如何大叫著自己不要嫁了直到嘶啞了嗓音,也好像能看見女眷們是如何把她摁進冰涼的浴水中,讓她從癲狂中冷卻。
這段回憶是非常重要的,五年前的Daisy,在讀完信後幾乎被對Gatsby的思念和悔意擊垮,卻輕易被一盆的冷水「澆醒」,翌日仍戴上昂貴的珍珠項鍊完成婚禮。
Gtasby堅信往昔能夠重複,的確,人生運行的法則無非就是一再地重蹈覆轍,五年後上帝給了Daisy第二次機會,她卻仍然重複了第一次的選擇。
而如此重要的情節,電影卻只草草給了幾個鏡頭算是交代。
五年後在那個酷熱難當的午後,當Gatsby不斷向他的女神拋去渴求的目光卻最終耗盡耐心而失控,導演讓Daisy像受傷的小白兔一般瑟縮在旁流下畏懼的淚水。
我們便立即被她驚恐失措的神色誤導,以為她是被Gatsby突如其來的狂暴嚇到故而沒有選擇他。
其實她根本沒有改變過,一直以來她都不需要激情和衝動,在Fitzgerald那裡,Daisy和Tom都是站在American Dream的背面的人。
第二處是小說的末尾,Nick花了很大的功夫找到Gatsby生前最親近的朋友也是合夥人Wolfshiem,為的只是希望他能參加Gatsby的葬禮,但任他費盡了口舌跑斷了腿,仍未能說動Wolfshiem這個只求明哲保身的人。
Fitzgerald用了不少筆墨來寫Nick是如何邀請人們參加Gatsby的葬禮卻屢遭拒絕,電影卻未作任何描述,僅僅是俯拍了一下Gtasby那孤單的靈柩。
而我認為正是在Gatsby死後Nick的經歷(包括得知Jordan不負眾望地嫁給了某個財主),才讓他真正對東部徹底失望。
也正是從Gatsby死後Nick四處碰壁的描寫開始,Fitzgerald才開始真正坦露出自己在中西部和東部之間的徘徊,在一切物的聲音已盡後,那種within and without的立場卻更加明顯。
舍此以外,電影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有很多,我最恨的就是那個蒼軟無力的旁白。
小說的確是用第一人稱寫的,但那絕不是一種寡淡的講述,Nick的聲音是混雜在東西卵那浮華世界的各種聲部中出現的,直到Gatsby死前,他都不是以一個「敘述人」的身份單獨存在的。
這也是為什麼小說愈是接近尾聲,那種巨大的悲劇感就愈強烈:當原本交響的聲部一個接一個靜下來,最後只剩下Nick一個聲音迴盪在長島的上空,你會被那種緩緩侵入的悲涼擊中。
電影在這一點上明顯是失敗了,讓Nick一個人從頭講到尾,忽略了眾聲的重要性,降低了故事的震撼力。
(或者說導演對「眾聲」的認識只膚淺地停留在馬戲團般的群舞和嘈雜的電子樂。
)同時因為旁白的身份,Nick始終像是個局外人,便體現不出他在書裡within and without的猶豫。
Gatsby是那個擁有城堡的人,是每一場盛大派對的主人,他的身世神秘莫測,他的生意更是見不得光。
他一生都在不擇手段地為那盞綠色的燈奮鬥,那道綠光是女神的剪影,也是美元的輪廓。
但他也是Fitzgerald激賞的人,因為他身上那種「天真」的特質,是Daisy和Tom這對資產階級夫妻早幾百年前就遺失的。
他以為只要比Tom富有,就能贏回Daisy,他太天真了,但正是這種天真,才能支撐住美國夢。
好像寫到這裡都還沒有點題。
毛尖在課上說,The Great Gatsby在文學史上之所以重要,甚至被認為比海明威的小說還重要,是因為它寫出了一代物的聲音,那是一代物在向人爭奪说话的权利。
如果說Gatsby是那個在一代物的聲音面前仍保有了純真的人,那麼我們呢?
導演砸了血本來重現Fitzgerald筆下1920年代的紐約,可除了紙醉金迷的色彩,什麼都沒學到。
至於被好萊塢電影餵大的觀眾,走進電影院的時候恐怕除了紙醉金迷的色彩,也根本沒什麼別的期待。
也許從1920開始,人就再也沒有從物那裡奪回過話語權,we've been lost,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在生活這場盛大華美的派對裡,我們都只圖個不醉不歸,而那個在其中癡癡等待的人,恐怕再也不會有了。
“毋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
”——菲茨杰拉德散文集《崩溃》《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银幕改编从未成功过。
原著小说实在太过家喻户晓,它美国现代文库评选的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中高居第二名,是诗人兼文学评论家T·S·艾略特口中“自亨利·詹姆斯以来美国小说迈出的第一步”,是爵士时代最后的挽歌,它对美国梦的阐释超越岁月, 被选入美国高中语文教材。
所以在美国,但凡是受过中学教育的观众,没有不熟悉这个故事的。
2013年夏天,澳大利亚人巴兹·鲁赫曼向《了不起的盖茨比》发起了第四次冲锋。
时光倒流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长岛,随着叙述者尼克的视角,我们旁观了一场过于喧嚣的梦之悲剧。
对于巴兹·鲁赫曼能办好一场繁华缤纷的派对这一点,我在观影前就深信不疑。
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在视觉表现力上的确下足了功夫。
制片人之一、也是导演的妻子凯瑟琳·马丁负责本片的美术设计,普拉达的华服,蒂凡尼的珠宝,确实赏心悦目。
置景也极大限度的贴合原著的描述,从长岛到曼哈顿的必经之地灰烬谷,破损暗淡的广告牌上一双意味深长的眼睛,电影中东卵汤姆和戴西的宅邸,是乔治殖民时期的建筑,豪华却平整典雅,不张扬。
而无法挤入这块世袭领地,在西卵落脚的盖茨比城堡,就极尽奢靡时髦之能事,新老贵族的风格差异性一目了然。
更不消说几场派对的热闹场面,天花乱坠。
托了3D的福,海对岸戴西家门前的绿光闪得跟绿灯侠似的。
至于被不少影迷和爵士乐迷诟病的电影配乐,比如音乐总监Jay Z,Hip-hop的广泛使用,我反而认为不是电影成败的要害。
如果反映20年代的电影只能用20年代爵士乐(干脆只能用20年代的摄影机怎么样?
),那《疯狂原始人》岂不是连歌都不能有了,只能嗷嗷叫?
巴兹·鲁赫曼当年载誉的《红磨坊》配乐也是流行歌曲大拼盘——涅槃乐队、艾尔顿·约翰、斯汀……甚至改编麦当娜的《宛如处女》,反对的声音好像没有现在这么激烈。
用当代观众容易迅速建立联系的音乐来解码重塑一个世纪前的华彩盛况,这就是鲁赫曼最鲜明的导演风格之一,只要一切都是为电影本身服务的,未尝不是有趣的尝试。
尤其当盖茨比欣喜的领着戴西在豪宅中嬉戏,纵情欢笑,背景里Lana Del Ray的声线苍凉而天真,一遍遍的追问“Will you still love me when I'm no longer young and beautiful?
”哀而不伤,美不胜收。
新版《了不起的盖茨比》形式上的成功万众瞩目,却难掩本质上的失败。
作为菲茨杰拉德的读者,我要抗议的是貌合神离的原著改编。
这一次,巴兹·鲁赫曼依旧邀请了他的长期编剧搭档克雷格·皮尔斯,哥俩曾共同创作了《舞国英雄》、《红磨坊》、《罗密欧与茱丽叶》几部鲁赫曼最重要的作品。
所谓“最忠于原著”的旗号,我想只能收买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
任何看过《了不起的盖茨比》书的读者,都可以在电影中随处捕捉到渐行渐远最终骨肉分离的差异之处。
电影通过心理医生与尼克之间的互动,便捷的引用了大量原著语句,让人有种听有声读物的错觉,却莫名其妙的拆解生造了不少,比如那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开头之一“我年纪还轻,阅历不深的时候,我父亲教导过我一句话,我至今还念念不忘。
”只被引用了一半儿就改成了“尽量把人往好处想。
”更有甚者,巴兹·鲁赫曼一厢情愿的抽掉了所有展现盖茨比与戴西重逢后失望梦碎的细节,让他在爱情美梦中一往情深到底。
而在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里,盖茨比早已洞悉了关于戴西的一切,他并不是泰坦尼克号上没有溺水而死的杰克,他比任何人都清醒。
小说中,菲茨杰拉德写道,“那天下午一定有过一些时刻,黛西远不如他的梦想,并不是她本人的过错,而是由于他的幻梦有巨大的活力。
他的幻梦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
他以一种创造性的热情投入了这个梦幻,不断地添枝加叶,用飘来的每一根绚丽的羽毛加以缀饰。
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赶不上一个人阴凄凄的心里所能集聚的情思。
”以及在去城里消暑之前,盖茨比的一句“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
”足以挑明一切。
CNN的特邀影评人汤姆·查瑞提对巴兹·鲁赫曼的概括略显刻薄,倒也非常准确,他认为鲁赫曼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总有一种“毫不害羞的浪漫和充满热情的肤浅”。
我愿意相信巴兹·鲁赫曼是很钟情于这本小说,很热爱盖茨比这个人物。
可恰恰是导演的善良和仁慈,让盖茨比的故事在电影中不仅不够完整,反而欠缺了最重要的况味。
每次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我都会想到《红楼梦》中的好了歌,“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没有了梦的幻灭,《了不起的盖茨比》只能沦为一个多情富翁千里追妞,痴心永不改的三流浪漫故事。
在蓝色狂想曲和漫天礼花中出场的莱昂纳多就只能是一个出身草根的痴情富翁。
而女主角凯瑞·穆里根从《成长教育》、《羞耻》到这一部,很适合扮演耽于欲望又天真迷糊的物质女孩,但和戴西还差了几个数量级。
她是更善良单纯的戴西,他是更痴迷情深的盖茨比,故事里的丝丝寒意被鲁赫曼捂暖了,兑了雪碧的红酒会不会更好喝?
巴兹·鲁赫曼也许是圆了自己作为读者的梦,却是对原著小说本身的辜负。
电影的结局,盖茨比中枪之前,电话铃响起,他误以为是戴西打来的,就这样满怀希望的在慢镜头中仰跌进华丽的碧蓝泳池里,嘴角幸福含笑,导演给了他一个死得其所。
而小说里中明确的刺破了泡泡,“我有一个想法,盖茨比本人并不相信会有电话来的,而且他也许已经无所谓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一定会觉得他已经失去了那个旧日的温暖的世界,为了抱着一个梦太久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真乃云泥之别。
难怪有朋友看完电影摸不着头脑的问:“这盖茨比了不起在哪啊?
”电影的尾声,尼克完成了这部小说,用钢笔签上了封面,把故事与作家联系在了一起。
其实菲茨杰拉德不是尼克,他就是盖茨比。
很难不联想到作家菲茨杰拉德与妻子泽尔达之间的故事。
他们初次相遇之时,泽尔达是富家小姐,菲茨杰拉德正如盖茨比一样也是个无名小军官。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他当然没有小说中飞黄腾达的邪门捷径,想要赢得佳人芳心,唯有埋头靠着一支笔苦写。
直到《天堂这边》成了畅销小说大获成功,泽尔达才答应了菲茨杰拉德的求婚。
他们成了社交圈里最登对的一双璧人,葡萄美酒夜光杯,从纽约到巴黎,笙歌达旦。
再往后的事大可参看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他坚信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后不再有伟大的作品,根源是泽尔达的疯狂毁掉了他。
菲茨杰拉德对于最绚丽纵情的爵士时代,既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
对人生的千变万化既感到陶醉,同时又感到厌恶,我爱他写最繁盛时也笔带悲凉的温柔。
终于年仅44岁的菲茨杰拉德心脏病突发,于圣诞节前某个黎明猝死在了洛杉矶朋友的公寓里。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并没有写到粗心大意的戴西的结局,不过我知道泽尔达的。
在菲茨杰拉德猝死洛杉矶的八年以后,泽尔达所在的精神病院发生了火灾。
据说,那天忽然起了大风,她一个人站在楼顶上,直到被火焰吞没。
他们合葬了,墓碑上刻着《了不起的盖茨比》那个隽永的结尾——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一直以来,我对美国梦都只有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直到看到《了不起的盖茨比》葬礼上,盖茨比的父亲小心保管的那张少年盖茨比认真执行的日程表(本片中也没有出现盖茨比的亲生父亲,我认为是又一巨大缺失),我才突然领悟到,所谓美国梦,就是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过得更好。
自诩为上帝之子的盖茨比,坚信自己命里有非凡的安排。
当他第一次吻上黄金女郎戴西的唇,生命中所有与美好相关的想象都凝结成了最具体的象征。
只要明天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膊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总有一天可以触碰得到彼岸那盏荧荧绿光。
盖茨比是愚者中的愚者,也是勇士中的勇士。
就像钟晓阳《最爱》的歌词那般,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
自古空余恨的是他,千金换一笑的也是他。
他是真正以梦为马一路披荆斩棘的人,他当然了不起。
========================================================2013-08-13 07:37:04 潘萌SoPhia 谢谢大家喜欢~ 关于Daisy的原型,我看好几个人提到了,就多说两句吧。
戴西的原型,考据派说是菲茨杰拉德的初恋女友吉内娃·金。
也有很多评论家认为盖茨比与戴西的关系,原型就是耶稣和犹大之间的关系。
我自己呢其实无意于考证戴西到底是谁,只是每次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都“很难不联想到作家菲茨杰拉德与妻子泽尔达之间的故事”,所以就这么写在结尾了。
泽尔达对于菲茨杰拉德的创作来说太重要了,不仅仅是盖茨比的故事,《夜色温柔》里的女精神病人,《美丽与毁灭》里的葛罗丽亚, 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她的影子,鬼魅一样出没。
updated: 已刊于《环球银幕》2013年09期,杂志篇幅有限制,这里是全文。
一直很喜欢小李子年轻时的容颜,纵然现在差别甚大,但还是念着记忆中他的模样。
当然在那个炎热的夏天,小李子的颜不足以吸引我跑去电影院,偶然间看到我暗恋的那个人转发了这部电影的影评,于是忽然间有了去电影院的冲动。
带上3D眼镜,一个人默默的看着小李子求而不得,能够感受到他的心情,但是却无法理解。
他的人生就只剩下了爱情,他的一切都围绕着爱她,然而在她的世界里,爱情不过是闲暇时的点缀。
不对等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所以他步步败退。
电影看得很抑郁,我爱你,而你却不能同样的来爱我,我付出的心已收不回,无止无境的等待煎熬。
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可是爱情的无奈总是折磨人,像一根拔不出的刺,不去碰时活蹦乱跳,碰到就慢慢的痛。
无欲则刚,人一旦有了念想,就被这念想掌控了喜怒哀乐。
求不得不如放手,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对自己好一点。
史铁生的《往事》中有这么一个人,错爱上朋友的妻子冬雨。
将近三十年的等待,谁想只差一步时出了事故。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秒,他都不曾怀疑过那个他坚定相信却从未发生的承诺。
他问,“如果我们做一个梦,一辈子都没有醒,那么,这个梦还是梦么?
”盖茨比也做了一场梦,梦中的他是上帝之子,是苦苦寻觅圣杯的朝圣者,是把信仰建立在精灵翅膀上的守灯人。
他做了一场梦,一辈子都没有醒。
《了不起的盖茨比》原著读了四遍,74版电影看过两遍,且在这里谈谈13版观影感想。
有人说书和电影不能混为一谈,这点我也赞同,话虽如此,翻拍名著时保留原书的气质是非常重要的。
13电影中,醉生梦死的爵士乐变成了喧嚣浮夸的迪斯科。
原本与菲茨杰拉德一同隔岸观火的读者,看到一半忽地发觉自己正和演员一起疯狂燃烧,也只有扼腕叹息的份儿了。
导演无疑下了许多功夫试图重现爵士时代,不过在我看来电影貌合神离,场景布置和音乐似是而非,显得有些滑稽。
Fashionable不等于flamboyant,暴发户式的铺张华丽只适用于盖茨比的花园。
可是影片前半段几乎每场都极尽奢华,old money西卵nouveau riche东卵并无明显分别,繁杂的背景反倒叫人头晕目眩。
总的来说前半段的画面过满,缺乏必要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回味的空间,感动共鸣的空间。
要知道一张空旷天空照片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清明上河图。
人们往往低估了含蓄、简洁画面中的奇妙张力。
由于过度堆砌造成了影片的失真感以及观影的距离感,观众无法很好地以尼克的视觉体验东部的风起云涌、世态炎凉。
虽然后半段空间和节奏都掌握得不错,还是无法补救之前的败笔,不可避免地留下了蛇头虎尾的印象。
如此看来,3D制作难免有哗众取宠、弄巧成拙的嫌疑。
整本书中最令我唏嘘不已的段落要数第八章盖茨重返路易斯维尔的回忆:“他痛苦不堪而又不由自主地用他军饷所余的最后的钱到路易斯维尔去了一趟。
他在那里待了一个星期,走遍当年他俩在十一月的夜晚并肩散步的街道,又重访他俩当年开着她那辆白色汽车去过的那些偏僻地方。
正如黛西家的房子在他看来一向比别的房子更加神秘和欢乐,现在路易斯维尔这个城市本身,虽然她已一去不回,在他看来还是弥漫着一种忧郁的美。
”一去不返——当年让我红了眼眶的正是这句。
我曾经多次回到故乡长满梧桐的街道。
往事如风,世事如烟,时过境迁追忆皆为枉然。
心里明白,脚步却不由自主地徘徊于古都的大街小巷。
这段与结尾那句“回到往昔岁月”遥相呼应,可以说是书的灵魂,但我并未能在电影中体会到怅然若失的情绪。
不知何时才能看到名著翻拍走出商业化和大制作的怪圈。
如果以黑白镜头捕捉爵士时代忧郁的美,想必是极好的。
【演员选角】莱昂纳多张弛有度的表演完全在意料之中,相比之下凯瑞对黛西这个角色的诠释大大超越了我的期待。
她微微下弯的嘴角和一颦一笑都很动人,也很符合书中黛西的形象:“她的脸庞忧郁而美丽,脸上有明媚的神采,有两只明媚的眼睛,有一张明媚而热情的嘴,但是她声音甲有一种激动人心的特质,那是为她倾倒过的男人都觉得难以忘怀的:一种抑扬动听的魅力。
”对乔丹贝克的扮演者很满意:”她穿晚礼服,穿所有的裙子,都像穿运动服一样——她的动作有一种矫健的姿势,仿佛她当初就是在空气清新的早晨在高尔夫球场上学走路的。
" 乔丹虽然本质上和黛西一样自私、不诚实,却也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新新女性”。
参与竞争性比赛这点表明她更加独立,至少精神上是这样。
虽然这版的电影中乔丹的戏份大大减少,出现的几个镜头还是比较符合书中描写的。
【细节处理】加分】绿灯朦胧又梦幻。
每闪一下心也跟着揪一下。
屏幕上浮现的手写字深得我心。
盖茨比家扔衬衫那幕拍摄角度不错。
之后的钢琴别出心裁地被换成了管风琴。
结尾加的两笔THE GREAT非常妙,可谓点睛之笔。
少女时的黛西扮相很美。
盖茨比之死,电话铃声和三个镜头剪切得太妙了。
扣分】尼克不是七个小矮人为什么住在森林里?
盖茨比要修剪草坪结果一看尼玛全是土和树根!
盖茨比与黛西重逢时,虽然知道尼克作为叙事者必然在场,但存在感太强了吧,电灯泡瓦数略高。
盖茨比宴会上的舞曲简直不能再土了,动词打次的最炫夜店风,Disco beat根本不属于那个年代。
you can't repeat the past那个场景居然出现了流星!
马桶台神插入!
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盖茨比和黛西的重逢场景电影院里哄笑一片。
导演真心没把握住度啊。
【经典桥段】对几处台词的更改甚不满意:1】"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他对我说,“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 很有哲理、很让人回味的一句忠告,到电影里变成了“尽量把人往好处想”。
2】“她的声音很轻率,”我说,“它充满了……”我犹疑了一下。
“她的声音充满了金钱。
”他忽然说。
正是这样。
我以前从来没有领悟过。
它是充满了金钱——这正是她声音里抑扬起伏的无穷无尽的魅力的源泉,金钱了当的声音,铙钹齐鸣的歌声。
盖茨比并非看不清黛西的本质,他非常明白。
他迷恋的恰恰是这样充满金钱的声音——国王的女儿、黄金女郎,梦想爱情和欲望的化身。
正是这段对白将盖茨比从痴情汉升华到“了不起”的理想主义者,删除它是个可怕的错误。
3】”屋子里唯一完全静止的东西是一张庞大的长沙发椅,上面有两个年轻的女人,活像浮在一个停泊在地面的大气球上。
“ 非常经典的一幕,可惜窗帘的效果过于夸张却给了我一种”玄幻“的感觉。
认为这里人物对话的节奏没有掌握好,镜头的转换快得令人目不暇接。
黛西对待女儿矫揉造作的态度是人物性格塑造的重要部分,不知为何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竟然删去了这段,盖茨比看到黛西女儿的反应也被省略了。
“盖茨比和我先后弯下腰来,握一握她不情愿地伸出的小手。
然后他惊奇地盯着孩子看。
我想他以前从来没有真正相信过有这个孩子存在。
” 盖茨比对现实的否认总是不可思议地彻底。
4】尼克和乔丹的对手戏少得可怜。
作为盖茨比和黛西的doubles, 乔丹和尼克对于叙事的完整性不可或缺。
他们的关系平行发展,从互相吸引到分道扬镳,是支撑书中的主线情节的框架之一。
可是导演居然更改了设定,连乔丹和尼克连暧昧期都掐掉,让我难以接受。
电影中乔丹这个人物并不丰满,连她曾用权钱买通证人掩盖比赛作弊这点都没有出现。
乔丹之于尼克是一种诱惑,相当于当年的黛西之于盖茨比。
当然尼克更加清醒、理智。
他喜欢过她,但在清楚地认识到两人价值观的差距后选择了离开。
5】汤姆情妇的派对。
尼克喝得酩酊大醉。
那一章末尾的一句台词I am simultaneously within and without在书中是唯一一次出现,导演在盖茨比和黛西重逢的桥段再次使用(again, I am within and without)。
个人感觉第二次的插入十分生硬,不太妥当。
情妇家那只很萌的狗在书中也占了一些篇幅。
茉特尔问道狗的性别,汤姆很粗鲁地打断:it's a bitch,暴躁残忍的性格一下跃然纸上。
很遗憾这一幕在电影中并没有出现。
从某种角度来说茉特尔和盖茨比都在追求美国梦。
书中的威尔逊太太并非像电影里那样单薄、令人反感。
她在派对上半真半假、自言自语地说着自己出轨的动机:“我心里翻来覆去想的只有一句话:‘你又不能永远活着。
你又不能永远活着。
’” 他们都是逆流而上的船夫,虽不曾相识却拥有相似的命运。
影片中她和盖茨比在加油站的戏剧性交集处理的非常粗糙。
好在茉特尔死亡的场景处理得很出彩。
”她的嘴大张着,嘴角撕破了一点,仿佛她在放出储存了一辈子的无比旺盛的精力的时候噎了一下。
“ 杀死她的不是梦想而是尘埃。
6】盖茨比的父亲没有出现。
【实在忍不住吐槽一句:那些一味追捧电影的,你们看过书和其他版本没有就说忠于原著!
少了那么多经典桥段还还原度99%?!
】尽管电影有些遗憾,不少镜头还是可圈可点的。
最后一夜,当尼克望着盖茨比说出那句he has an extraordinary gift for hope,莱昂纳多眼中闪烁着憧憬与希望。
他的神情像个得到心爱玩具的孩子,仿佛与黛西朝朝暮暮的日子近在咫尺。
于是心中最柔软的地方狠狠地疼了。
或许,对于每一个不甘在命运洪流中沉浮的人来说,梦便是唯一的现实。
和着王小波那句感叹,一切都已经结束,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走向庸俗。
更何况尘世嚣嚣,我们不管干什么,都是困难重重。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击水而上,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每当莱昂纳多演那种还没来得及和爱人过上结婚生子的日子就挂掉的戏时,我就觉得他格外的有魅力。就是说:他真他妈会演戏,让人忘了他戏外的着装有多差的那种会。
1920年代的美国那种狂歌痛饮的咆哮感其实并不需要奢华的场景来衬托。很多观众或许只是通过电影来重温小说吧:盖茨比虚伪而真诚、坚韧而脆弱、自信而自卑,这注定让他成为一个经典人物;而彼岸的绿灯,则永远是每个人心中梦想的象征。
有点像张艺谋拍的
合成镜头做得太糙,故事讲得也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糙. 3D效果让人不停的出戏. 这种花哨的视觉已经失去了技术主义的精髓.全片比较好看的一段是盖茨比在尼克家等黛西,相对细腻. 其它部分都很失望.
做一个傻子多么好。了不起的某个人,不是说他能够创造多少财富和赢得多少女人,只因那种内心深处坚守着赤子之心般的执着,和永远看到希望的眼睛。
年代感明显缺失。相比原著总显平面肤浅,人物内在割裂,小李子表情丰富但用力过猛。不过表意倒是明确,立场还算鲜明。P.S. 现在怎么都那么喜欢用特写啊…
盖茨比把黛西当成了治疗他虚无的药,其实他的“不断追寻”不仅仅是他对黛西的爱与渴望,更是对黛西所代表的上层阶级的向往。白月光最大的魅力在于“得不到”,就算他最后真的娶到了黛西,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空虚就会消失吗?绝对不会的,短暂的快乐之后,他将在难以名状的焦虑的驱使下投身下一个目标。
3.0。当年火可能是因为华丽的服化道,现在看真没什么,可能还不如巴比伦,故事以一种极为笨拙的方式试图渲染盖茨比的爱情执念,但它前面对女主描写没那么突出,导致从头到尾我看这一对都很烦,尼克最后精神失常的敬畏盖茨比,很不能理解,不知道他们都在自我感动什么。
不知道豆瓣这四星半怎么来的,真的烂~小李子用力过猛啊。糟点颇多,Gatsby出场的特写,加烟花背景,差点让老娘觉得是Gay片。。。。车祸那戏简直是四驱车。。。
3D是为art deco而生的! 我愿意花50块只看片头片尾
未成名作家尼克·卡罗维深受这个纸醉金迷的上流世界及其中的幻想 爱情和谎言吸引 他目睹这种世界内外的一切 书写了一段无缘的爱情 不灭的梦想 还有无尽的荒唐 华丽外壳下的空虚 空无一物
这也太浮夸了
开篇一股大西洋帝国范儿,半个时辰后旋即全面崩盘、瞬变狗血剧。我猜盖茨比在大西洋城里,于第一季EP2里就得领便当,太尼玛嫩了好吗……这剧再奢华也无力回天跑偏的屌丝逆袭失败的故事实质……好不容易在盛京与子三人相看,怒补回帝国三季!另,配乐和剪辑的搭配特么已经修炼入神经癫境界。
了不起的盖茨比巴菲特更有钱……小李之不幸,源于他的幸运。回想靓汤当年,风流情种能轮到你演?理查吉尔;华尔街之狼?道格拉斯;庄园大佬?丹刘易斯;科幻动作?哈福特;问题丈夫?达霍夫曼;历史名人?本金斯利;黑帮首脑?德尼罗等……根本问题:后继乏人,票房男偶自然大包大揽(就像黄晓明),于是接下很多原本不适你演的角色。
“结果小李只演过一次土豪”“啥?”“解放姜戈那次……”…………另外黛西的老公长得可真像卷福啊……
任何一种旁人眼中的无所不能,都可能是某人眼中的一无所有。没有逆袭,没有大快人心,只有新钱在老钱面前的不堪一击。
站在水边远望绿光的孤独背影仿佛jack再生,可惜转过头来已不是当年那个美少年,一开口竟还是个话痨,营造了半个小时的神秘感荡然无存,不是哪个女人都是rose,遇到佳人成就千古绝唱,遇到**只能注定悲剧~服装配饰有亮点~
堆砌了那么多华丽的视觉效果,还要靠男二的大段旁白来塑造人物,那还不如去看书呢?纸醉金迷时代中、仍怀有赤子之心的盖茨比,被拍成个痴汉,还是个高龄的。Fitzgerald的文字其实非常“轻淡”,似乎只是懒懒地重述一个无关痛痒的故事,读毕却能让人无比感动。而电影即使光芒四射,内核却如此苍白。
真的很好看啊……!!!
小李子还是一如既往的帅,女主虽美,但真的很不喜欢她这样犹犹豫豫的墨迹的性格,亲手毁了自己的幸福,毁了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