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把支佛的树枝下的黑布拿走,补鞋。
男人杀羊,从脚吹气。
佛祖倒地上烂了,和尚到小学找男人的妹妹,修自行车,想去县城找领导修庙。
时间改革开放春风下,地点类似于县委大院宗教科,科长以抓大放小,小庙都排不上号。
科长让他还俗哈哈哈,或者去投奔大师兄。
教堂大姨送礼,科长询问教堂修缮计划。
和尚又去找了文物科,科长指挥女人练歌。
和尚最后见了还俗的理发师哥哥。
和尚化缘要钱,被警察抓了,结果和妓关到了一起,小妹说做这一行死了要下油锅,和尚说做善事能抵,小小妹提出花3k修缮,妓修佛,但是和尚嫌弃小姐的钱,和尚交完罚款,送小姐回夜总会🪩。
一人找上和尚拿一百块的一半做抵押算命,说姻缘合适。
和尚买了十几块的小佛,《人生预测万年历》,在胡同口摆摊算命。
结果被小混混以没交税为名殴打抢钱,另一个算命瞎子摘掉了墨镜,讽刺。
和尚推着自行车走在热闹的广场上,落寞。
雪地里,和尚扛着自行车回村。
遇到三蹦子搭车拉回家,被告知比妇产科医生还厉害,生了男孩,然后又要他看中邪的村民,真狠啊,要三千。
佛像也修起来了,男人给了和尚一个念经机,和尚打趣到自己要下岗了。
公路局来量尺寸,告知和尚要修一条致富路,庙正好在路基上,过完年就要拆,转达文物局的话,不是清末窗子,而是民国,让他再搬回去。。
贾樟柯出镜石头,宁浩摄影。
佛早已洞悉了一切,无论是否修好佛像,在最后修路拆庙时,佛像都会销毁。
于是佛乘着此处缘法,打破佛像,便是要打破和尚心中的执着。
和尚若当即明白,佛不在佛像,更没必要修新佛像,则真正顿悟。
可和尚愚钝,执迷不悟。
佛念其心诚,一而再,再而三,散去和尚钱财,望和尚回头是岸。
混混磨砺和尚肉身,技师考验和尚真心,以大法力变女孩为男孩,近乎明示和尚,不要执着于幻相佛,而是要明白缘起性空,一切众生皆佛,一切有为法,梦幻泡影。
但和尚最终还是失败了。
和尚心中的佛仍执着于雕像。
最终,和尚望着远方叹息。
佛亦叹息。
通俗版:和尚穷守独庙,坚守本心,极具慧根。
于是佛降下任务,通过各种线路会达成三结局:1,度化失败:和尚坚持修补泥塑佛,而不明白真佛何在2,还俗线:和尚迷失本心,无论是去理发店还是大庙,亦或是报复回去混混,跟着技师上楼,都会达成还俗线。
3,度化成功:避开前两条线路,等到拆迁线达成后,即可开启云游四方任务,此时获得大法力,等级由和尚升级为阿罗汉,度化成功。
:-DThe End.
这部电影是宁浩导演取材自家乡,用家乡方言拍摄的处女作。
作为导演的老乡,望着那熟悉的塞外景色,看着那些一脸沧桑的乡亲,听着他们口中吐出的浓重的乡音,对于这部电影的思考和感触自然比他人要多一些。
我认为:影片表达了人生不易,而当代中国种种现实更让基层糊口谋生的人们处于困境泥潭,坎坷前行。
而在挣扎于现实的过程中,人们为压力所折服,被世俗异化,灵魂的纯洁被打破,信仰丢失,“香火”难以延续。
影片整个充满了黄土的黄色、白雪的白色、煤炭的黑色、砖瓦的蓝色,灰冷单调枯燥缺乏生机,只有时不时出现的对联和旺火燃烧起来的火焰才带来一丝亮色和生气。
到过塞外农村的人应该明白,塞北的冬天就是那样的,天气寒冷,环境恶劣。
人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着实的不易。
片子开头乡间公路将画面一分为二:灰蒙蒙的天和蒙了雪的黄土地。
一棵树突兀地出现在镜头中,接着传来了高亢婉转的民间小调,然后,镜头中就出现了一辆三轮车从田地中驶过,上面坐着我们的主人公--和尚,地里还杵着一个稻草人戴顶破棉帽。
相信来自大同或者朔州的朋友,立马就会感到画面传递来的环境的艰苦和人的生活精神的坚韧。
南小寨村是一个户户养羊杀羊为生的村子,和尚是村里唯一的寺庙里唯一的和尚。
和尚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和尚,他不是纯正的信徒,但又时刻在传扬佛学,这都是为了生计和信仰。
他没有去很严格地遵守戒律:他抱回了非素的方便面,和杀羊的屠夫开着他妹妹的玩笑。
然而,他是信佛的:他一再强调全村是杀羊的一定要有座庙,说明他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相信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且相信这座庙那尊佛可以保他的生计。
所以,和尚在一开始是敬佛的,虽然礼佛时动作随意但看得出他是诚惶诚恐的,和尚的确是有信仰的。
在和尚一脸惬意地修补鞋子的过程中,突然,佛像坍塌了!
和尚所信仰的生计的保障崩坏了,和尚不安了,他需要想办法把一切修复,保证他的生计和信仰能够继续。
和尚第一次去县城,和屠夫商量了对策,这可爱单纯的和尚,决定向政府求助。
第一次进城,就出现了旺火的镜头,尽管这时候旺火还是人们拉来的煤炭,没来的及搭建成形。
和尚和拉煤的人探讨二表哥的事情时,他还是坚持着自己信仰的那个和尚,他的异化还没有开始。
然而,他去想宗教办求助却碰了壁,因为人们在寻求新的信仰,他的信仰不被重视了,和尚的脸上写满了失望;紧接着,文物办的不理睬让和尚再次受到了打击。
随后,屠夫、宗教办科长、文物办小安、二表哥,这些人都劝和尚还俗,和尚却还坚持自己的原则:要做和尚,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影片在这里出现了几种职业:和尚、公务员、发廊店主。
然而,只有和尚做着自己还算本分的事情,其他人都偏离了该在的轨道:公务员顾忙着排练却不务正事,发廊店主是非法经营。
人们在各自职业谋生的过程中发生了异化,不再坚守本分,也在丢失信仰。
和尚第二次去县城,还是和屠夫商量对策,并惦记着屠夫妹妹的相片。
他决定向大师兄求助还自认为有戏,并且扛着窗框去找了文物办,希望得到支持。
和尚既想向他人求助也还希望自己能努力保住生计、保住信仰。
这里,旺火的镜头再次出现,此时已经基座已经成型,旺火快要完成,和尚的佛像似乎也有了希望,但他的异化也开始了。
师兄劝和尚到自己庙里入股,放弃村里的旧庙,但和尚还是坚持:“村里都是杀羊的,一定要有一座庙”。
他还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实在不易。
他化缘筹款被警察逮住,却遇到了几个妓女要为她捐钱;他帮小伙子骗女朋友,之后又摆摊算命,却被流氓毒打。
这里又出现了几个职业或者说人物:二师兄、警察、妓女、算命“瞎子”、流氓。
二师兄,这个和尚为了生计或者说为了钱财而背弃信仰,完全异化了,他不再是“和尚”; 警察,这里的警察不完全是正义的代表,对于和尚的逮捕是出于个人的利益追求,也是异化的形象; 妓女,为了生计不惜出卖肉体,更是公认的异化的代表; 算命“瞎子”,以欺骗他人谋生,是缺乏信仰的象征; 流氓,为害一方,侵害他人,异化分子对社会有着极大的破坏。
这些形象和我们此时坚持信仰的和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和尚为了化缘,对老太太说了瞎话,对警察也不说实话,摆摊算命时作为出家人说了诳语,破了戒律。
和尚的谋生本领越来越强,而他的信仰也在逐渐丢失,他异化的内在动力愈发强烈。
这里又出现了两处旺火的镜头: 一处是在和尚准备好功德簿开始化缘前,搭了一般的旺火,和尚的佛像见到希望了; 另一处是和尚算命生意结束时,旺火已经搭起了,和尚在点钱,貌似他的佛像到手了。
旺火燃到最高时,人们对生活的盼望也达到了最高,不过异化也到了极点,只差最后的点燃促化了。
和尚被小流氓们抢劫之后,无处可去。
夜晚,人们点燃了广场上的旺火,火光冲天,热闹非凡,人们对于生活改善的企盼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此时达到了最热烈。
而和尚一脸失意,不知他心中做何感想。
我可以肯定的是,此时他已经丢掉了自己的信仰,完成了异化,被俗世同化了。
第二天,和尚在回村的路上,被一个司机拉走给人看病,这时的和尚学会了骗人,最终骗到了重铸佛像的三千块钱,从那户人家临走时和尚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不是个出家人了,信仰就这样消失了,重塑的佛像也没有了意义。
佛像重塑好了,和尚为佛像开光,他一脸喜气,因为他获得了新的谋生手段,懂得了要把寺庙发展好,而这时却被告知庙要被拆掉。
片尾大喇叭里的阿弥陀佛声中,镜头投降了一望无垠的黄土地。
和尚要面临新的求生危机了,然而此时他不恐慌了,学会了世俗的种种手段,但信仰却在诵佛声中渐行渐远了。
影片中的关键符号:羊、黄土、和尚、佛像、旺火 羊:芸芸众生,把芸芸众生比作羊羔有几分基督教的气息,在这部以和尚为主角的片子里或许有几分滑稽,然而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
羊不停出现在镜头中,在村子里人们的鞭子下戏台上屠刀下,在片头在片尾,他们安静,静静接受安排好的一切。
黄土地:或许不是导演特意的安排,但在我看来,黄土地代表着我们的生命之源,代表我们每个人切切实实所处的环境,生存的条件。
和尚:找寻出路,谋求生计得的同时希望保住自己信仰的那一群人。
佛像:信仰。
佛教认为人生于世,本无痛苦,因为痴嗔贪恋之气才陷入泥沼,而佛教就是要渡人脱离苦海。
这是信仰,然而现在各种信仰正如坍塌的佛像一样在不断崩坏,而重塑的过程是艰难,而且重塑后也是变味的。
旺火:煤炭是山西人民的命根子,而旺火是晋北地区由精煤搭成的宝塔形状,人们于除夕元宵点燃,祈求生活幸福,越过越红火。
影片中的几个细节: 大喇叭、鞋子、自行车、窗框、歌词。
大喇叭:传播消息的信号,片头出现,片尾也出现。
前边是引出和尚出行的消息,要踏上保护信仰的路。
而片尾是送走了和尚的信仰,送他走向一条新的道路。
鞋子:和尚的鞋子一开始缝缝补补,最后却在被小流氓抢劫,重塑佛像经费尚无着落的情况下买了一双皮靴,说明了和尚的异化的完成,选择了一条新路,丢弃了信仰。
自行车:和尚行路的工具,也是坚持信仰谋生的一个工具,每次进城回来都要屠夫修理半天,如果可能最后会换成大师兄那样的摩托车。
和尚的信仰不断变化的象征。
窗框:从一开始的明清古物到片尾的民国物件,我认为是表明了价值观的改变。
歌词:和尚送妓女之一回去,迪厅里放的歌曲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字幕标出了一句歌词“命运如此安排总叫人无奈,这些年过得不好不坏。
”大概也道出了生活的不易吧。
所以,我认为影片想传达的是:人生于世不容易,或说人生如此艰难。
特别是在现在的中国,体制转变,人们从事着各宗各样的营生,只是为了能活下去,而人们的价值观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转变,从传统的重道德有信仰异化到了现在的唯利是图信仰缺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写照,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现实的不满,和对信仰去向的困惑。
导演运用了过多的符号特别是有地域特点的符号,这是其艺术构思,但也容易产生让观众难以理解的情况。
而看现在宁浩导演的作品,就较少这样的情况了,或许这也是导演回归现实的一个表现吧?
香火距离观看香火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所以现在只能凭着记忆大致刻画一下心中的这部影片。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宁浩第一部电影,香火对于他的意义不可谓不重要。
正是香火在国际影坛的成功,使得宁浩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开始得到大家的赏识与称赞。
也为他今后的电影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部电影的剧本早在开拍一年前就已经写好,但是因为投资的问题,一年之后,深知不能再拖的宁浩毅然拿出自己的十几万积蓄自己拍摄。
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庙的和尚因为佛像坍塌而四处筹款修佛像的故事,在我看来本片具有非常讽刺的现实意义。
首先,小和尚的动机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为了礼佛敬佛而去奔波,小和尚为的,是佛像带给他的香火钱,另一方面讲,宁浩也用这个形象暗讽了那些仅仅为了好吃懒做而遁空出世甚至用佛来敛财的一类人,延伸到本片,政府工作人员也属于此类。
这点上,从和尚另外一个身处大庙香火旺盛的师兄的所作所为中便可见一斑,他比小和尚来的更加直接和赤裸裸,毫不避讳自己已经把佛门当成一个上班单位,把升迁当成是发财渠道的想法。
可惜他不知道小和尚的算盘,因为村里的女教师已经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又怎么舍得离开那个清水衙门?
毫不夸张的说,在掩饰自己这一点上,小和尚做得非常到位,为了多看女教师两眼,还要指着她哥哥的照片来掩盖自己。
而当自己和小姐被关在拘留所以后,从他的行动中还是能看出他对使用小姐的钱来修庙的意愿并不像他口中那么坚决,不然他也不会在搭小姐回去之后还跟着进了歌舞厅。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他的淳朴,但是后来他用假佛像欺骗别人钱财的行为就彻底将他本身否定了。
事实上佛门对于化缘是允许的,但是对化缘的僧人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化缘的范围,化缘得到的物品以及该有的礼节等等。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小和尚已经不能算是佛门中人,也许他口中所说的“附近都是杀生的,需要庙”是事实,但是这个庙对于谁更重要可能大家都心知肚明。
本片最出彩的地方莫过于带有浓重地方色彩的语言了,可能我是山西人的缘故,对于这部影片中语言对人物塑造的作用体会尤其深刻,一个语调的变化都有可能将人的心态完全颠覆,好在演员的演出十分到位,自然而生动。
这在宁浩之后的几部影片中都看得出来,他对于演员的选择上的确拥有很高的天赋,也这因为如此,他的影片才那么的富有生命力。
会讲故事是一方面,慧眼识人更是重要的一方面。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生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革,而这一时期的题材对于中国导演来说,是非常好的创作源泉,从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举成名到贾樟柯的《小武》《三峡好人》都是如此,以至于有人说,外国人通过这些优秀影片认识到的是,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村式国家。
诚然这类影片的确对我国的国际形象没做出什么贡献,但是也毫不留情的揭开了我们国家被隐藏起来的那些矛盾与不公。
也许我们还是应该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再来考虑外在的形象比较好。
也就是在这一个时期,经济的腾飞带来的是人心的沦丧,连庙里的和尚都已经染上了一身的世俗气何况在红尘中摸爬滚打的其他人。
地方政府机构尾大不掉,养的尽是靠纳税人生活的吸血鬼,他们甚至不如那些出卖肉体的小姐高贵;宗教要依靠送礼来得到本应就属于他们的资金;小和尚开理发馆的亲戚组织卖淫;街上的流氓欺负弱小无人主持公道;假装盲人算卦的男子对欺骗别人驾轻就熟;重男轻女;得病不去医院求菩萨;殊不知,菩萨还忙着数钱呢。
种种弊端几乎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而作为中心的和尚不可避免的成为了讽刺的重点,虽然影片中这个角色走投无路,受人欺凌,但是这丝毫不能减轻他自身的罪过,影片需要这个变质的和尚用他的足迹告诉我们,现实是什么。
影片的最后,在贯穿始终的“阿弥陀佛”歌曲中,宁浩依然用惩恶扬善来结束故事,只不过这一次,和尚依靠欺骗得到的佛像以及幻想中更多的香火钱随着拆迁令的到来而宣告破灭。
也许对于宗教来说这也是一个警示:礼佛不是跪在佛前磕多少头捐多少香火钱,而是从内心来向善。
同样,爱一个人不是给他买多贵的礼物,而是在他感到寒冷的时候轻轻为他披上一件御寒的衣服。
那一撮佛前的香火,代表的不是世俗的钱财,而是我们的心。
--没想到这段感想5年后的今天还在有朋友评论,说实话对于剧中的情节早已遗忘了,这段貌似影评的话,我也无心再读:当年或许对一件事情是这样解读的,但是经历过人生很多的或成功或失败之后,一定会有新的,不同的感悟。
感谢你们愿意进来评论,诸位也一定是热爱宁浩导演的朋友,能做的不多,就是继续支持宁导和中国电影吧。
写于14年8月
我个人认为宁浩《香火》比《疯狂的石头》更真诚!
当然《疯狂的石头》是商业的,一定要更市场化才有票房和正比例回报。
主要是娱乐的作用。
灰色和晦涩的《香火》是一部学生时代的作品,只能用学术的眼光去看了。
拍摄的质量是很难上院线的。
但内容和思想是一流的!
《香火》让我想起我的河北老家,那里也生活着一群靠天吃饭的人。
羊、善、佛,影片中的和尚是为大家还是为佛,还是为了自己?
让我再回忆回忆一些破碎了的片段:村里的佛像塌了,和尚借上一辆破自行车去县城寻求主管部门帮助。
预算需3000元!
年末,主管部门人员应酬着各方来宾,并认真准备着上级单位要求的各项政治活动!
县城政府是个清水衙门,大小公务员也是有苦难言,文物部门也要靠文物养活自己!
村里的庙破落不堪,没有可以当的值钱宝贝;化缘是个不错的买卖,至少比乞丐强!
被警察撞上,你总没有理,又碰巧在年根上,化缘的非法所得和卖淫嫖娼性质一样!
小姐也是人,可谁会让你当婊子又立牌坊?
佛怎么能让一群小姐塑身呢?
原则问题!
到处都在严打,表哥的发廊也被查封,只有算命的人还可以原地画圈,和尚更适合!
算算男婚女嫁,只要他们高兴,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否如人意,赚钱有时很简单!
被黑道痞子洗劫的痛苦感就象是蹲了一下午的班房,两者的区别无非是肉体和精神!
操,佛难道就这么难修吗?
让信佛的人掏大钱!
和尚有幸去帮别人瞧病,张口三千!
佛,金光灿灿!
香火点燃。
只是为什么要站在高速现代化交通枢纽的交叉点上等死?
写到此,我不禁长叹,和尚!
只可惜你的庙太小!
海客小树
MISS张给我们看了这部片子。
是宁浩在北电的导演毕业作品。
看完后甚是喜欢。
宁浩真是近年来少数争气的年轻导演。
上星期的影评我写的是《1.0版的宁浩》。
这相对于后面的《石头》,在宁式喜剧上来说,的确是1.0。
但故事本身的现实意义,也许甚至大过《石头》。
眼光很奇特。
一个山西贫穷小村南小寨。
一个村里唯一的和尚,守着破败的小庙宇。
想尽各种办法想要重修不小心被他砸碎的佛像。
有些魏敏芝式的过程。
但最后想尽一切善的恶的方法终于修成的佛像,最终被告知,村里要开路。
庙要被拆。
黑色幽默的结尾。
这个主题如果说大,可以很深刻的开掘下去。
1989年美国的汉学家比尔波特对中国现存的佛教道教隐士进行了探寻。
在《空谷幽兰》中也对电影中所表现的类似问题进行了关注。
信仰的逐渐消失,金钱物欲关系的社会,和尚这个特殊的群体,如果生产面临威胁,在宗教和吃饭上,会如何选择?
片中的和尚,很有意思。
修佛像的目的从一开始就赤裸裸的告诉你:这是为了吃饭,是为了生活,是为了更多的香火。
可是香火毕竟是香火,尽管都是吃饭钱,我们叫做工资,用在和尚身上是香火。
因为信仰。
不能不说,这个年轻的小和尚,他并不虔诚:他也会对村里好看的女孩儿有些许动心;他也会为了要钱最后搞起了功德簿算起了命测起了风水,他甚至也抽烟。
这个香火之路不是那么的纯洁高尚。
但他依然是有信仰之人:他潜意识认为南小寨的村民都是杀羊的,需要一座积德的庙宇而不愿离去或还俗;他对色依然是保持戒心;对遇到的妓女,尽管排斥,但最终依然产生同情之心。
这是一个真性情的当代和尚。
恪守禁戒,倒不如向善之心来的叫人喜欢。
化缘未遂被警察拘于小房间的一幕是最富戏剧性的。
三个妓女与他同禁一室。
进门扑面的是字正腔圆的性病防治知识。
极端的矛盾冲突。
但宁浩处理的是非常冷幽默的。
相当的宁浩。
那些恶俗的现实情节,被拿来作为背景。
让人忍俊不禁,却又有些心酸。
给予小人物的最多还是悲悯。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
很容易的想起《石头》。
一个小妓女那一声“还有署名权呢”与石头中小盗贼的“牌砸!
班尼路!
”,电视机里打击黄赌毒的录像带声音,与石头中结尾玉石发布会上的“有一个石头会唱歌”,还有一帮妇女粉墨登场的“千手观音”,是如此的承上启下。
也许此一幕也是剧中最不真实的,但这种不真实,也许也是导演的故意为之。
我看完后想起去年去峨眉山及乐山的旅行。
山上的寺庙,香火旺盛。
庙里最好的生意是卖莲花灯。
有姻缘灯,健康灯,学业灯事业灯。
种类繁多。
无数游人去买个三盏五盏,好像也不是那么便宜,但终归是难得的旅游,信总比不信好,图个吉利。
于是庙前的莲花池堆的满满当当,不断有人去捞熄灭的莲花灯清理。
又或是给游人自己买的佛像开光。
五十元一人,分批进入。
和尚念段经文,瓶子里撒些水,算是开了光。
络绎不绝的人排队。
我记得其中一个和尚,带着眼镜,不算瘦,一边跟游人解释怎样写祈福的纸条(说要把字写大一点不然他师傅老花看不清),一边收钱,可手里拿的,是一本经书。
在看。
亦是好的,其实信仰与金钱,未必不能平衡。
宁浩的处女座。
讲述了一个穷和尚为重修佛像,三次进城,求而不得,借而不得,讨而不得,最终却是靠着欺骗获得了修佛的资金的故事。
化缘的过程,其实就是和尚信仰一步步崩塌的过程。
没钱的时候,和尚苦苦支撑着信仰。
看到周围贪癫痴的众生活的都比自己滋润,和尚的信仰满满动摇了。
随着一点点的丢掉信仰,和尚似乎也渐渐找到了生财之道。
可是一个悖论出现了,当初和尚是因为捍卫信仰,即修佛像才需要挣钱的,但在捍卫信仰的路上,他却丢掉了信仰。
说穿了,我们其实都是那个和尚,我们不想被金钱所困,所以拼了命的去挣钱,但殊不知,拼了命地去赚钱这件事,就已经把我们困住了,我们都陷入了一个与初衷背道而驰的怪圈里。
电影的最后,和尚心中已没有了信仰的隐喻物——佛像。
没有了佛,自然也就没有了畏惧,进而也就没有了敬畏善恶,敬畏因果的念想。
没有了敬畏之心,自然也就没有了底线,没有了良知。
这是一部宁浩用了四万块钱拍摄的小成本电影,模仿痕迹较重,但是移植的非常成功!
这样的电影,耐看。
这是部信仰与生存较量的电影,佛前延续的那一撮香火并非世俗的钱财,而是我们的初心,当信仰丢失,香火也就难以延续。
想坚守一个不合时宜的信仰,无论你的方式是坚持或背叛原则,愿望仍然被历史洪流淹没,因此,信仰也需要与时代前行。
香火和生活表示了被需求的信仰和生存需要,信仰随时被欺骗,生存一直被压榨。
ps: 一次进城,遇倒卖煤炭「暗示倒霉」见结识亲戚「暗娼生意」听破旧立新「公民认知」拒洗发按摩「私会淫欲」摘稻草人帽「搜刮民脂」二次进城,背古建卖钱「出卖列祖」分寺庙股份「狡猾敛财」三次进城,举起要饭衣钵「年少避之不及」伸手乞讨要钱「坑蒙愚民庸众」狗狂吠不止。
遭到拘留无证「目无王法」关进黑屋洗脑「危害文明」算卦善男信女「伪装拐骗」摆摊八卦周易「虚伪文侵」电线杆红bb醒目,街头混混暴打「文化冲击」宝塔烈火焚烧「势必灭亡」流离他所过夜。
开场混杂羊群间,剥皮刀撕扒兽皮。
巷口背道而驰独属异类,魔窟门前杀生觊觎声色,缝补破鞋身首异处,供养恶习意欲诈骗。
辗转回乡遇信徒,倒手变卖高价售出。
忽悠拿手好戏,得意忘形抽烟,新旧文化冲击,开光乌合之众树倒猢狲散,忙碌半生竹篮打水一场空。
和尚和自行车和尚筹钱明面上目的,为了修倒塌的佛像,有佛像才能有香火钱,才能活下去。
至于暗线或许还有其他目的,比如个人私信等,姑且不表。
既然有了目标,那就想办法搞它。
正常的找组织,亲朋好友,搞不到;那就见招财招,别人能乞讨,我就化缘,别人能算命,我也能做法,只要能来钱,那就整。
谈信仰太高大上,不至于,只不过卑微的活着,但至始至终,小和尚从没抱怨放弃,一直在努力地活着。
虽然最后的拆字,宣告了出发的目的就已然错误,在别人看来白忙活一场,那又怎样?
佛像立起来了。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荒诞和迷惘的,是人类精神的噩梦,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
是由于人的异化才导致精神异化和宗教的产生。
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一个上帝并把自己的本质属性、把人理想化的期盼赋予了上帝,然后又反过来说上帝是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的绝对主体,宣称是上帝按照他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上帝、宗教这种人脑的产物反过来统治了人自身。
在影片中,香火即使宗教延续的一种象征,因为没有香火可以说没有寺庙。
也可以看成教徒生存物质必需品。
和尚作为信徒是精神上的产物,但是在生活中又必须维持其最基本的物质需求。
这就成为其矛盾的一面。
片中的提及的几个和尚有三个:主人公,大师兄,二师兄。
可以说代表了三个维度:大师兄是熙熙往往芸芸众生凡人的典型代表,有其小民的典型气质:小气、冷漠、自私、虚伪。
这和国民性格有其相同之处。
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在这个环境中过的很不错。
二师兄在片中还了俗,代表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教徒对人们的影响,生存所需。
主人公是矛盾之处,他是孤独的个体,教徒只是他的职业。
“人”才是他的本性。
他并没有脱离物质的层面,信教也是为了生存。
所以说这部影片是说关照是“人的生存”和“生存的环境”。
一是主人公为了香火钱而塑雕像。
本神佛像作为客观存在的人类制造的产物,不具备任何主观上的属性。
但是人们对其投入了美好“印象”。
于是就有了“必须有庙,必须有像”这些表面上的“伪像”。
小姐、百姓们不惜花钱买功德,买希望。
导演也在片中暗示了“宗教的受害者就是那些真正虔诚的人”。
例如那三千块钱。
这是电影的主线部分。
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中的人们看向佛。
关照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是,导演关注了人的个体,关注了本性。
例如主人公的“色戒”就是其表达之一。
在派出所的小姐、公务人员的排练等等。
即是宗教,就有精神。
片中人们生活在现实中,但大都求一个精神安慰,所以就有各种人们想立功德碑。
这是虚荣的一种表达,也是精神贫乏的一种表现。
三是本片的升华和深化部分,这也是成为佳片的主要原因。
那就是”佛眼看世界”。
主人公的一方面是僧人(他蛮虔诚的,但我认为他的虔诚是因为他精神的贫乏而虔诚,而不是在精神上与佛教想通),另一方面又为物质所迫。
反应了两个层面:一是主人公通过“塑像”的遭遇认识认清了这个世界,这个环境。
他的遭遇即使他的经验,使他产生了迷茫。
在广场上那熊熊大火是其“涅槃”的表现。
作为僧人,如果社会化、体制化就会格格不入,产生矛盾。
作为环境中的人,就与精神上的宗教产生冲突。
这也是剧中的张力所在,也主题所在。
第二个层面是“佛眼看世界”。
这其中又有三个层面:一是作为僧人的主人公认识这个世界和环境。
他学会了适应和妥协,偏离了“信仰”,这是环境教给他的。
第二个就是观众的认识。
观众在观看的时候也在“看世界”。
巴赞说过“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他提出的长镜头理论,也深深影响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产生。
本片大量长镜头的出现,给观众一种现实的真实感。
有一种“写实的震撼”。
三是电影中反应了人间的种种现象,可以说是“苦难的反应”。
我们需要真正的“佛”来“关照”世界。
片中还有对体制的批判,我认为体制也是人们组成,也是表现人的一种,就不展开多谈。
导演在影片中已经关注到了很多方面:生存、环境、信仰、精神等等。
就其深刻性来说,已经足够。
贯穿全片的自行车,一直在暗示这部片有着《偷自行车的人》的新现实主义味。俩部主角均是生活所困背离内心的纯真,且都有反宗教意味。《香火》很讨巧的一点是剧作上“用力”的设计感,这种直白的隐喻和夸张的巧合,把创作者观点直接输出给观众。例如:和尚因为鞋破不小心损坏佛像,为了香火钱不得不修佛,四处筹钱,文化局不管,借钱借不到,被迫化缘被抓,拘留期间与妓女同等地位的讽刺交谈。发现骗人看命赚钱,被地头蛇打。骗人开光的佛像,凑到钱,结局又是白忙活一场。一部片中如此跌宕的转折,是有一种设计感在,过十几年再看,这种手法已经成为主流。而且从中对众生态的展现,对现实的讽刺,甚至对佛教的拷问,因果报应的诠释,都算得上一部好片。其中公路片和夸张感,也称为宁浩之后主流商业片的手法,可惜再也看不到他拍这种现实题材的片了。
喜欢。。。处女作。宁导编剧强的。。
电影有贾樟柯的影子,难怪片尾要感谢科长!为了修缮小庙倒塌的佛像,佛教的信仰成为了来钱的手段,为了心中更大的善就可以用许多小恶来铺路吗?
想不到宁浩也拍过第六代“和谐中国”系列呢,感官上的象征性更强烈些,尤其像开头颓败的寺庙,这种对物质环境的敏度延续到了后面的商业片。
差劲
关于信仰、生存及其他。感谢贾章柯
补,13年
这处女作像一篇小说还是古代小说
一个穷和尚,要修庙,三次进城求而不得,借而不得,讨而不得最后,却得到了意外之财和尚从最开始的求再到一步步的骗,最后甚至是诈......于是,现实包围了信仰
在电影里听到大同话也是醉了。剧作上是成功的,甚至让人感觉像是山西出了第二个贾樟柯,但现在两人在风格题材上却渐行渐远,制作稍微粗旷,大概与经费有关?
太有感觉了,那变成羊圈的礼堂,是童年的欢乐场~~因为宁浩和贾樟柯,有点庆幸自己是个山西人……王小波说中国人的历史一部分写在书上,一部分埋在地下,唯缺立在地上的可供后人穿梭其中。波哥指的是北京的城墙——北京城墙有多雄伟,只能靠大家的想象了——我却有幸还能看见二十年前生活过的地方
看了介绍就不想看,故意讽刺佛门中人,你想揭露社会黑暗,腐败,用别的去隐喻,非要用佛教,也真是醉了。哎~~~ 一声叹息~
拿DV拍出来的……一星给妓女,一星给小学
时代也强奸了宁浩这个正经要修庙的和尚。
自行车本来是骑的,但是片中却有大量和尚背着自行车行走的镜头。和尚想修的佛像不就是他背上的自行车吗?佛像本来是造福于人的,可他却为了佛像不惜坑骗对他十分信任的信徒3000 元,况且家人卧病在床多年。陷入非修佛像不可的我执当中后,他就失去了佛的代言资格;心中的佛像倒塌,再修那尊泥胎又有何用?一如既往,宁浩在讽刺,最后真正愿意全心全意修佛像的是那两个卖淫的姑娘。宗教局:不关我事!文物局:你那窗户不是文物吗?拆一个下来卖。公安局:我看你小子像骗子,在行骗。即使真是和尚也不能化缘,非法所得要没收。路人:没有功德碑只给 5 毛。走遍所有的路发现最后只有行骗能筹到钱,这个草蛋的世道。
又一天过去了。今天过得怎么样,梦想是不是更远了?
真心看不进去
挺好看的
拯救了实体的佛像,却丢失了心中的信仰;宁愿通过坑骗换来修缮,也不愿接纳开始有信仰的妓女,说到底,和尚还是世俗中的和尚。
信仰这种东西在现实面前只能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