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是没有正式公映的,播放源质量差得一塌糊涂,画面完全没有办法去看,渣到家。
声音也是乱糟糟的,布景道具也都是一塌糊涂,单纯从画面品质来说,看着难受得要死。
但是很奇怪的是,这电影居然会被禁,其实真的大可不必啊,这片子更多反应的是父与子之间的隔膜。
是两代人相互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哪怕到今天,依旧对于初为人父母的人们有惊醒的作用。
也是顺带嘴的有很多王硕独有的对于市井人物,对于社会的讽刺而已,这些讽刺也都是积极的,完全没有必要封杀啊。
原著叫《我是你爸爸》,标题就透着一股嘲弄父权的劲儿;电影叫《爸爸》,去掉“我是”两字,变得温和了,如果不了解王朔会误以为是温情家庭伦理片。
电影大致分三个段落:父亲教子、父亲结婚与父亲发疯。
分明对应了父对子高高在上、父对子朋友以待、拒绝做父亲三种位置变幻。
马林生痛苦地寻求自己在父子关系的位置,表面是为了父子之间的温情,实则是为了活着的尊严。
一个中年男子最丧失人格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是连自己的儿子都看不起自己的时候。
马林生在一次次努力建立父权/父亲形象,又一次次崩塌,最终退出了“父亲”的这个角色,又在“弑父”行为中成为了父亲。
影片第一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被邻居摁在床上的时候。
一个父亲打不了/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还要当着儿子的面受旁人管制。
男性气质荡然无存,只剩下令人恶心的呜咽声。
第二次失去身份是马林生要帮儿子马车出头。
在激越的鼓点下,当了缩头乌龟。
一副为人撑腰、做儿子保护伞的伟岸父亲形象变成了虚张声势的闹剧,尽显猥琐。
马林生对马车有没有影响?
有的,在砸了自家玻璃之后,马车“臣服”了一次,当众念了检讨书。
至此,马林生和马车完成了第一次较量,父权的建立失败了。
于是马林生转向另外一种策略(也就是影片的第二个段落“父亲结婚”):嘴上说是与儿子做朋友,实际上是讨好儿子,跟儿子撒娇。
马林生与儿子一同喝酒、抽烟、看报;马林生拿了奖状后,第一时间是找到马车炫耀;马车过生日,马林生忙前忙后,最后一个人吃饭……由最初的看上去和谐,转向了父子异位——当父亲的马林生成了一个需要被儿子马车照顾的“儿子”。
在关系错位中,马林生迎来了第二次崩溃——婚姻。
一个有理想的单纯老百姓,遇到什么事情会感到悲哀?
无爱的婚姻。
在这个段落里,马林生是娶了虎妞的骆驼祥子的当代演绎。
与祥子不同的是:祥子是模糊的苦痛,马林生是清醒的苦痛。
马林生清醒的知道自己不爱这个女人,而这个女人也冷静异常地告诉他:不需要他爱,连装都不用装,嘴上说说就行。
有人的生活是恋爱后的一地鸡毛,有人的生活是直接成了鸡毛掸子。
马林生的痛苦之处还不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在于他的婚姻不是因为爱情、幸福、过日子,而是因为儿子马车要把自己赶出这个家。
精神得不到满足、物质得不到满足,最终连自己乞求的地位都成了奢望。
一个父亲遇到了人生至暗时刻——遭到儿子的放逐。
因此,马林生的婚礼像是葬礼,画面一片黑白,难得配乐没有出现《爱的奉献》,新配乐却更加悲哀。
第二段落结束时,马林生在这个家已经没有了。
而真正促成他“消失”自我的认识是“父亲疯了”这场戏。
原本做好事送疯邻居进精神病院的马林生反倒是自己身陷“囹圄”。
让他认识到自己不是做父亲的失败,是做人的失败,不是在家没有地位,是在人间没有地位。
至此,他选择了退出马家,既是对父亲身份的放弃,也是对人间尊严的放弃。
我们终于看清:一个试图教育儿子、凌驾儿子之上的父亲,实际是一个以儿子为自己信仰的男人。
信仰崩塌的后的马林生信了气功,一个颇类似邪教的组织,却让他有了翩翩起舞的位置。
(私以为这一段堪比《小丑》)倘若电影在这里结束,确实是中国早期商业《小丑》,呈现了某一类人的精神面貌,可影片还要继续往下走,为的是探析这类人之所以成为这样的原因。
“失去”父亲的马车很快丢掉了那套“马车同学,你危险了”的束缚,卷入混子斗争之中。
当报复来到马林生家中,马车才是真正徘徊在危险边缘了。
在威胁中,马林生一贯的忍辱负重终于找到一次发挥的精神,谁能想到挨打也能成为一种保护?
在挨打后,卑琐的马林生反而建立了父亲形象,实现了与马车的和解。
为什么马林生拼了命的讨好马车?
为什么身为父亲的马林生特怕马车看不起?
结尾说明了一切。
故事发生在现代,是改革开放的故事,可人物的精神状态不是现代的。
马林生一张口地道老北京,他的父亲为什么是做火车回来?
去旅游了?
家庭环境不像。
马林生是外地打工进京?
口音不像。
只有一个解释:96年的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
唯有经历过十年动荡的人,才会如此小心的活着,才会稍一犯错便认真深刻的作出检讨,才会急赤白脸说出:“我是为你好!
”“检讨就得这么写!
”一个人猥琐、平庸、浅薄的气质,背后是一个时代的塑造。
我想这才是本片意识形态最危险的地方之一。
它借用一个父亲身份上的尴尬,指责了一个不敢提的时代。
影片的人物形象都很有意思。
马车挨揍之后,马林生带他去医院,里面躺着各式各样流血的年轻人,有人说是影射“89”,我认为依然是对十年的反映。
带搬砖的马车、打台球的胖子、黑社会猫子是不同身份的一类人。
要么是大院子弟,要么是胡同流氓。
一批人父亲不着家,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父亲扣帽子流放,自己做了父亲;一批人在打倒一切中,自己做了父亲,形成了北京城无业青年四处流窜、互找靠山的局面。
是什么让年轻人“危险了”?
是教育吗?
是时代。
马家父子与邻居也构成了奇妙的对照。
邻居一看就是那种看不惯四处惹祸的类型,自家闺女却当了班干部,学习不错。
而马林生一直小心翼翼,养出的儿子四处惹祸。
其他如老师、演员,各有特色。
马林生和台球胖子就是我大爷们的真实写照。
有跟自己孩子称兄道弟的不?
别地不知道,北京尽是。
也不是称兄道弟,就是一块喝酒、抽烟、蹦迪啥的。
大爷们在传统礼法和现代开明之间游刃有余,逢年过节的规矩、酒桌、待客、外场种种,门儿清,跟自己孩子身边,说急就急,说不急也挺爱装孙子。
我捉摸半天,北京有避重就轻的幽默。
跟郭德纲相声似的:郭麒麟说我跟同学打赌了,明天非拿刀杀了他!
郭德纲训斥道:说得什么话!
小小年纪!
怎么能赌博呢!
杀人与赌博,不抬杠的讲,哪个事儿大点?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譬如按照现在功利观点,学习好、学历高是没错的。
但是在大爷们那儿就跟你客气客气,但是轮到自己孩子说要去外地学习,那还不如在家窝着,啃老也比出去强。
有意思之极。
要说有没有在孩子面前没模样的老子?
也有的是,很多事难说,但是做了确实很容易让孩子看不上眼。
今年春节,五六十岁的大爷们还在饭桌上上演了一场一言不合抽大嘴巴的戏码。
你可以说为老不尊、情绪化、没起子(没出息),可这样的狂野与血性,现在少见了,我很失落。
到我们这一代人嘴炮居多。
大爷们在街上看小孩儿们呛呛起来,根本不屑一顾:“吵什么?
拿板砖往死弄,光动嘴有什么意思。
”现在的大爷们已经不是很冲动了,毕竟是当爷爷的人,但是我总是摸不准他们的脾气秉性。
大爷们老了以后总是喜欢讲传统文化,尤其是孝道。
可他们的故事背景总是透露出不一样的底色。
他们的孝道总是在生命危急之时迸发的,比如有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被捅到医院去了就想起对不起父母,出来以后一定好好孝顺父母;下一次认识到孝顺重要是让人拿板砖卸了……我就忍不住好奇这些故事背景,是发生在认识孝顺之前还是认识孝顺之后,认识与认识之间怎么又冲动了?
我好奇,但是不敢问。
要问这么狂的人怎么过得现世安稳。
其实是幸存者偏差:一波同样狂的人,出现过“打赢坐牢,打输太平间”后就安稳多了。
更重要的是,北京城一共这么大,打来打去最后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也就无趣了。
(这句话是我想象。
)现在想想《老炮儿》说冯小刚是讲江湖规矩又对公权俯首帖耳,他们是不了解老炮儿。
混子们的目的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弄死你。
什么手段无所谓,重要的是结果嘛。
我是你爸爸说真的最后那段没看懂,一群人在一个妖道的忽悠下,闭着眼睛,双手举起,左右摇摆,嘴里还夹杂着痛苦的呻吟,在一个大厅里,透过阳光的影子里,怎么感觉这么像群魔乱舞的场景呢?
真没看懂王朔想要说明什么?
是说我们在生活中其实都是痛苦的么?
有很多很多自己无能为力的东西,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东西,有很多欲罢不能的东西???
再或者是被自己的家庭,被自己的妻子孩子给折磨的几近疲惫?
冯小刚要跟孩子分开,说:我不是你爸爸!
教育孩子无果,孩子总是不愿意去听从父亲的对自己生活的设置,父亲总是愿意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教导还未长大的孩子,加上传统道德里父父子子的关系,这就是一对从小陪伴我们成长的矛盾。
孩子总是在反抗中来赢得他自己认为的自由,父亲总是在大吼大叫中来灌输他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慢慢的我们都长大了,可以淡化那层父子的关系,可以将过去一切的争吵统统忘记,可以和父亲心平气和的来说一些道理,或者可以慢慢的说服父亲了,这时候,父亲也许会放心里,可以将一份信任记在心上了吧。
在孩子惹了麻烦,小流氓找到他们家的时候,冯小刚说:我是他爸爸!
孩子,遮风挡雨的还得是你爸爸。
孩子,不要认为你惹的麻烦你可以自己扛,你可以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可是在坏人眼里,你真的可以么?
他们会认为你的所作所为是因为你父亲没有教育好的缘故,是因为你父亲没有将一些社会规矩,一些吃亏是福的道理教育给你。
可是,原来你父亲那些苦口婆心不就是这些么?
你的反抗给你带来自由了么?
最后父子俩去火车站接了孩子的爷爷,有一个镜头是给老爷子眼里滴眼药水,和影片开始的时候是一样的,我想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眼睛时常看到很多肮脏的东西,需要有人帮我们将眼睛擦亮,不致于让自己走夜路的时候摔跤跌到,而那个人,是父亲。
当然,写道这里,我又想起来网络上的一个热词:父母皆祸害。
这个问题很大,我说不好,这跟传统的文化有很大关系,父母总是认为,我养大了你,不容易,你一定要听我的,我是你的父亲母亲,我肯定不会害你,我跟你说的一定都是对的,你一定要那么做,否则,你就是不听话,就是在伤害父母的心。
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孩子曾经苦恼过,在这种逻辑下,真的很难反驳。
可是随着西方文明慢慢影响现在的孩子,很多人可是渴望一种心理上的独立,我不需要总是去做一个听话的孩子,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你的劝说和阻挠只会让我更加鄙视你们的观点,更加坚信我的意愿。
父父子子的儒家文化里,有太多不可取的地方,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肯定没有古时候那么繁琐,不会早晨起来给父母请安,不会有很多规矩,不会有很多不 能说的话,不会有很多不可以做的举止。
现在崇尚的是一种自由,而不是枷锁。
我认同孝道是一种枷锁,这种与生俱来的归属感不是我们应该强加给双方的。
还是羡慕国外的家庭关系,能够平等的对话,只是去试着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种强加的要求或者期许。
爱奇艺上看的,视觉效果特差。
因为是先看的小说,再来看电影,感觉电影比小说差太多了。
改得很怪异。
父母离异变成母亲早逝也罢了,孩子叛离,父亲甩手走人,这合乎现实吗?
并且父子关系那尖锐的冲突基本没体现出来,倒是和社会上的杂皮的冲突让他们关系和好了。
中间有再婚,后面有精神病,最后还有传销和洗脑,主题到哪里去了?
我相信这是冯小刚一厢情愿来改的。
王朔可能把自己的大好作品这样来糟蹋吗?
怪不得王朔只导了这一部电影就不敢接下一部了……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导演是王朔,主演是冯小刚,而不是相反。
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的出色发挥。
冯导的冷幽默可圈可点,表现完全不输给葛优;王朔对镜头语言及故事节奏良好的控制,让人感叹他没有转行去做导演真是太可惜了。
记得多年前就听说王朔把自己的这部小说改编成了电影,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没了消息,寻寻觅觅很多年,直到某天无意在网上下载到。
应该是VCD转刻的,画质不佳,没有字幕,京片子讲快了有时听不清楚。
有意思的是,影片的导演是王朔,主演是冯小刚,而不是相反。
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的出色发挥。
冯导的冷幽默可圈可点,表现完全不输给葛优;王朔对镜头语言及故事节奏良好的控制,让人感叹他没有转行去做导演真是太可惜了。
只是想不通这样一部有趣的电影竟然不能公映,不知道电影局又哪根筋搭牢了。
用两个字来形容影片,就是“反讽”。
这也是王朔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他费尽心机,嘻笑怒骂,目的只为了颠覆一切庄严崇高、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人生哲学。
为此,这位侥幸没有受过正统教育“污染”的作家不惜放低身段,以“痞子”自居,然后借市井小混混的嘴,用街巷俚语,油腔滑调地调侃世事。
套用他一篇小说的名字,叫“一点儿正经没有”。
深究起来,王朔也算用心良苦。
因为长久以来,中国人活得实在太认真、太辛苦。
一 在中国,每一个人从开始读书识字的那天起,有一些观念就会跟随文字深刻入心。
例如国家、民族、家庭、气节、手足、兄弟、义气、爱情、父母……它们不仅仅是一些笔划,一些符号,当我们写下这些字,即代表认可了它们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含意。
比如“国家”,任何粗通文墨的人都可以脱口讲出一堆这个词的引申义:为国捐躯、爱国主义、苦难、统一、分裂、主权、领土、卖国贼、汉奸……这个词如此庄严和神圣,它的内涵在国旗一次次地升降中不断被强化,在国歌一次次地奏响中,赤子们热泪盈眶。
再比如爱情。
其实谈情说爱本来没有模式可循,但千百年来它持续被歌颂、吟诵,以致于拥有了一种强烈的暗示力量。
例如人们普遍认为爱情是纯洁的,不应该掺杂功利心,一切因利益而结合的婚姻如政治婚姻或者金钱婚姻等等,都等同于交易,被视为可耻行为。
所谓爱一个人,就要爱他(她)的灵魂(人品),仿佛这样才够纯粹。
再有钱的男人,也不愿意女人为了钱才嫁给他,念念不忘要问一句:你是爱我的人,还是爱我的钱?
父亲,也是这样一个被神圣化了的词语。
二 大部分的男人这一生都会成为父亲,但不一定是个“好父亲”。
可是,好父亲有标准吗?
影片主角马林生是个不得志的男人,中年丧妻,15岁的儿子不服管教,在单位里当个工会主席,整天写一些诸如悼词、检讨之类的无聊文字。
看上去,生活与事业都前途暗淡。
不过,好在他要求不高,非常自得其乐。
想想自己年纪还不大,算来应该还有机会再婚,他忍不住想再寻找一次爱情;因为太不出众,也因此没有野心,反而在年终评比时拣了便宜,一张“先进工作者”的奖状足够让他得意好几天;由于身份卑微,写的领导讲话没有机会亲自上台朗读,马林生就在家里自我陶醉,在哀乐中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不行;替儿子写的检讨,也是得意之作,偏偏小子不理解老子的心思,不懂欣赏,拒绝交去学校。
一怒之下,他拿出父亲的权威,一个巴掌甩过去将儿子打翻在地。
“我可当不了你爸,我没这能力,我不干了!
”马林生收拾行装搬去后妻的家,临走丢下这句话给儿子。
他彻底投降了。
住女人的房子又怎么样,婚都结了,还在乎什么面子。
他也曾经努力过,想维护所谓男人的尊严,拒绝那个原本就不喜欢的女人。
可惜现实太强大,女人讲一句:“我才不在乎你爱不爱我,我只要你跟我一起老老实实过日子就行了。
”他那一点弱弱的坚持立刻土崩瓦解,乖乖当了新郎倌。
儿子呢,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抽屉的锁也撬了,还是没有用。
他不够强壮,儿子被打了也不能替他出头,理所当然得不到应有的崇拜和尊敬,更不要说成为榜样。
他太无能,太令人失望,是街坊邻居的笑柄,小孩都不愿意跟他下棋,除了偶尔在儿子面前可以充充老大,吼上几句,就连精神病人都能把他玩弄于股掌。
可是再过几年,儿子一定比自己还强壮有力,到时哪里还有他的容身之地?
因此老马放弃了。
“父亲”两个字太沉重,他担当不起。
三 如果给“父亲”一词下个定义,你会怎么写?
父亲,不仅仅是一个孕育你的男人,他应该是强大的,值得尊敬的,是女人和孩子的保护伞与依靠,他应该有宽厚的肩膀和有力的胳膊,可以把在危难时把家人挡在身后。
他应该是父母和家族的骄傲,是妻女恋慕的对象,是儿子敬仰的榜样。
但是冷静思考一下,这样的标准,有几个男人可以做到?
如果做不到,就不配当父亲吗?
就不是个够格的男人吗?
上面的那些标准又谁定出来的呢?
本来,“父亲”也只是个称谓而已,奈何世人对这个词赋予太多的社会责任,叫人不堪重负。
那些关于父亲的定义让马林生害怕。
他是男人,也是父亲,可是他想逃。
其实,算起来老马还是幸运的。
至少他懂得自嘲。
自嘲,是一种了不起的能力,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
想当年,《芙蓉镇》里面姜文演秦书田,新婚大喜的日子里,有人送来一幅对联,上书:“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妇。
”是可忍孰不可忍,谁能咽下这样的奇耻大辱?
秦书田可以。
他毕恭毕敬把对联贴在家门口,每个边角都亲手抹得服服帖帖。
马林生没有这本事,但装起熊包来也不含糊。
听说儿子被打,他撸起袖子操起煤饼,在众人的簇拥下凶神恶煞般走出胡同,结果却把煤饼往地下一扔,对儿子说:“咱算了吧……”当众丢人。
正是靠了自嘲这一招,马林生才可以坚持到现在,否则,估计早就羞愧而死了。
四 写这篇小说的时候王朔的女儿还小,但相信他已经开始思考“我该如何做父亲”这个命题。
他煞费苦心,塑造了一个倒霉蛋、孬种兼可怜虫的形象,区别与以往高大全式的父亲。
马林生这个男人尽管窝囊、软弱,但却很真实,他是平凡小人,是你我身边千千万万个普通男人的缩影。
人人都想与众不同,想要出人头地,却不知道杰出人士光鲜外表的背后,是多么得辛苦,活得有多累。
天天端着架子做人,在舞台上或许可以,在日常生活里就显得矫情。
只可惜王朔对“父亲”这个崇高字眼的肆意嘲弄没有坚持到底,在影片的结尾他还是忍不住让主人公高尚起来。
当一帮小混混前来寻仇,马林生憋了很久,硬生生从牙缝里迸出几个字:“我是他爸爸!
”替儿子扛下了这桩恩怨。
做英雄的代价是沉重的,老马被打得躺进了医院。
儿子来看他,感动得落下泪来,父子冰释前嫌,大家在子孝父贤的亲情感召下言归于好,重回大家庭的温暖怀抱。
唉,王朔毕竟还是不够彻底啊。
《我是你爸爸》拍摄于1995 年,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王朔这篇小说又根据冯小刚更早之前的一个电视剧设想而写成,两人的合作顺理成章。
1990年代中期,冯小刚导演了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同类题材的电视剧中至今没有被超越。
但其时作为电影导演的冯小刚还远远没有成功,几部电影都没有得到更多关注。
那个时候,中国电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被过分谈论。
和很多人一样,对冯小刚的兴趣其实来自王朔,当年一直觉得他们是“一拨”的,甚至在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中就出现了冯小刚的名字。
正是以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甲方乙方》让冯小刚开始了他的贺岁片模式,接着中国社会消费时代的来到,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脾气也水涨船高。
冯小刚曾自称“商业片导演”,那个时候,中国的电影还“很不商业”。
他这么说,骨子里也许是对于假模假式自命清高的中国电影标榜的难以定义的艺术性的一种嘲讽。
但同时显出当年的冯小刚和王朔所具有的相似的气质,俗得真实,对崇高的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一切充满调侃。
而冯小刚又是不同的,他和张艺谋一样聪明、善变,这种性格来自其出身的小市民阶层。
他知道普通百姓的喜好,尤其是这个高速变化中的社会里人们的心态,他的迎合常常都恰到好处。
前些年冯小刚便与王朔渐行渐远,这两年又绑上了刘震云。
刘震云有一定的幽默感,但来得很不自然,看《鲁豫有约》中憋着笑洋洋得意地抻着讲自己的那点事儿,怎么能不让人注意到他的表情而对他讲出来的内容感到不耐烦呢?
《我是你爸爸》本来有可能成为一部出色的电影,带有很明显的王朔和早期冯小刚的风格。
即便在技术上很粗糙(剪辑的混乱最为明显,也许是由多次修改送检造成的),仍可以感到影片所传达出的黑色幽默,并令人兴奋。
王朔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是文字和语言,操弄影像已超出他的能力。
冯小刚也没有朝着这个方向走下去,也许今日中国也并不具备相应的观众基础。
冯小刚在此之后的全部电影都不乏幽默的元素,但总是显得很肤浅,而大众对其幽默以流行语的方式接受和传播,则更加速和扩大了这种肤浅。
中国似乎缺乏彻底的黑色幽默精神,既没有传统也没有新的创造,文学上莫言有一些表现,电影则罕见。
这部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如马父欲痛打儿子却在儿子面前被邻居毫不留情地羞辱;马车被小流氓欺负,马父愤而操起一块蜂窝煤冲了出去,真到了小流氓们面前却又气势汹汹目不斜视地冲了“过去”;在强压失败后,马父声称要和儿子做哥们儿,期间出现的种种可笑、幼稚的举动……等等,都非常精彩。
王朔非常擅长表现人们内心的软弱与想要逃避的心理,这些在电影中都有很好的发挥。
尤其落实在“父亲”这样一个角色上,非常鲜活,反差极大。
一个在生活中也满口“官僚腔”的工会主席,一个所谓的类知识分子,一个丧妻后独自抚养儿子的父亲,却处处现出了被逼迫、被强加,不堪责任的样子,十足的卑微而虚无的小人物,一个可怜虫。
这个人物印证了长久以来的一个想法:相当多数的人,自己远没有成熟,人格尚不健全,并不具备做父母的能力却糊里糊涂成为了家长,而在后代的成长中不断地与自己的无能、愚蠢狭路相逢。
多数人更善于自欺欺人,他们以父母的身份作为唯一论据不断地自我证明,其结果是每一代人都在疑惑与压抑中长大,不断重复这种糊里糊涂的悲剧。
冯小刚饰演的马林生由于自身的软弱与不负责任,几度放弃“父亲”这一身份,那句“我可当不了你这爸,我没这能力,我不干了!
”是本片最好的总结。
在怀疑儿子撮合自己和齐怀远是别有用心之后,马林生迅速恢复了父亲的身份,只是这个父亲早已没有(也许是从来就没有)威严,有的只是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相对于儿子的倔强、勇敢,更显得委琐、可笑。
翻抽屉一场戏中,马林生对每样玩具的把玩和自我幻想的情节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面对镜子的假想如出一辙。
当然,这里有出处上的一致,这一情节在本片中甚至更精彩一些。
尤其是与之衔接的是马父偷翻钥匙却被儿子抓获,继而恼羞成怒大发雷霆,父子冲突的一场戏。
对比之下,更加显出这个父亲的可怜、可爱与可耻。
冯小刚的演出夸张而精彩。
无论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历史老师,还是《甲方乙方》中满口官僚腔的公司经理,都是类似的角色。
而恰是将此类人物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我是你爸爸》却没能有机会让更多人记住,有些遗憾。
而徐帆,在看了她那么多的电影电视剧后仍然不知道她究竟适合哪一种角色,《永失我爱》《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她不够美,于是发嗲撒娇就显得肉麻;《结婚十年》《手机》,人物的层次感很差;倒是《一声叹息》好一点。
《我是你爸爸》中,她的角色是一个经历过两次婚姻,举止粗俗的中年女人,一如既往地夸张。
新婚之夜的一场京戏,倒是拿出了一点干货,显示出早年所从事的行当攒下的基础。
徐帆的表演除了夸张,也没什么别的了。
《我是你爸爸》的DVD,在《天下无贼》热映阶段出现在市面上,改名为《冤家父子》。
海报上的冯小刚与徐帆却是已然得福发胖的名导夫妇,别扭,又有一种意外的幽默效果。
当初电影和小说同名,送审后改为《爸爸》,《冤家父子》不知道怎么来的。
根据媒体报道,这版光碟的来历竟相当可疑,各方说法互相矛盾。
无论正当、合法与否,无疑是有人要借着今日冯小刚及其电影的走红,赚上一票,而观众才得以看到这部拍摄于十年前、险些成功的电影。
对观众来说倒是好事。
| 2006年5月1日初稿,2021年9月3日修订 |
当讽刺变成生了锈的铁锹,一块块铲出隐藏起来的懦弱,无知与无能狭路相逢谁会获胜。
马车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场景,刚刚要奔三十的人们是否还似曾相识又恍如隔世?
老马跟儿子说,“你怎么就不明白,我是为了你好呢",”我不是你爸,我特么不干了。
“ 马车也往地上一蹲,”你怎么就不知道我不需要你为了我好呢。
“当教育者本身没有搞清教育的目的,教育到底是教育还是教唆,受教的反抗终究是得救了还是无药可救了,但愿将会有子女的我们不会成为下一代的绊脚石。
铺天盖地的道理永远都明晃晃的摆在那,听到看到和领悟到始终是教育过程里希望与现实的不可调和,自觉和觉它始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终归结底无论弯路还是捷径全部是百年生命里的体验,因为不管有没有来生,在死亡这个节点上除了体验我们什么也不能够带走,体验本身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
整个91分钟里都充满着讽刺,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揭伤疤的幽默最是细痒的抓心挠肝,不带着点痛感怎么才能知道这幽默本身就不是个幽默呢。
尤其是老马送鹿志国去精神病院的一段,自己却被当成精神病关起来了。
到底是他对于精神病算是精神病还是对于正常人算是精神病,我也搞不明白了。
我们创建了一切也赶走了一切,却并没粉碎中规中矩的儒家信奉,压抑、禁欲、”与大众不同既是不成熟“仍然根深蒂固,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却从未自问过是什么样的文化,是适应人性的文化还是泯灭的文化。
十年过去了,变化改变了很多无足轻重的时代标志。
然而一旦把生活中的主流人群放到荧幕上,主流却成了另类和滑稽,可回到现实的时候却一如既往的盘踞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讥笑着身边的”另类“。
如果到了我们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就得当成精神病去看的时候,我还是认为是精神病成了褒义词,而不是我们成了精神病。
如果发出声音然后就会被淹没掉,所谓的不合群以及付出的孤单代价那就是成为精神病的价值。
任凭无知和无能拼死的对抗建设、反省和开放,肆意的说,”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好吧,那就让你的梦想和时间一起见鬼去吧。
很久没看过电影了。
而自己的生活就像电影里马家父子的一样乱作一团。
生活充满着挑衅和屈从,我总是在傻傻的公务员考试的复习节奏中迷失,找工作就是漫漫无期的等待,我不知道每天活着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也期待着不发生任何事。
下午的时候,阳光会照进窗子;我每天早上的梦也是暖的,这个冬天充满着温馨的假象。
我总想从这个阳光明媚的窗子里跳脱出去,落在这个城市厚重的土地上。
我觉得我的生活总是轻飘飘的。
我在做的东西和这个城市无关,和这个世界也无关。
我不知道这个世上有多少贪婪,我只需要一个书架,还有电脑。
镜子里的我又胖了。
只从谢顶以后,我的生活经过了涅磐和重生,幸福如期而至。
我怀疑自己的积极乐观,也不相信无奈总是会很快的烟消云散。
我还在惦念一个人吗?
我还在她出现的时候假装镇定吗?
总是不能准确的把垃圾都进篓子里,而又每每在久不翻动的小盒子里找到尘封的记忆。
那些还不需要望穿秋眼的惆怅的过去,在不经意间被捡拾起来。
扔在如许的文字里。
《我是你爸爸》基本上可以列入中国电影发展史中,虽然得的奖项寥寥,当年引起的反响也不是很大(因参加国际电影节被禁),但是下面的几大亮点,足以支撑起它的“经典”二字。
首先,这是王朔导演的唯一一部电影。
王朔作为在二十世纪末及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文艺界的风云人物,这部电影且不论其艺术成就,沾上王朔这个名字就显得弥足珍贵。
其次,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担任了编剧和主演。
冯小刚担任电影主演不多,除了《我是你爸爸》还有一部就是让他获金马影帝的《老炮》。
在他获金马影帝被人惊叹的同时,殊不知,在《我是你爸爸》中冯小刚就展露了演员才华。
影片本身叙述了父子关系的矛盾演变,虽然是部家庭剧,但是并没有传统意义上家庭电影的沉闷乏味感。
除了艺术性,这部电影的商业属性也是十足。
王朔和冯小刚双剑合璧,包袱笑料和讽刺意义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因此,这部电影在看得过程中像看王朔小说一般过瘾。
王朔不做导演原因
这部电影之后,王朔再也没有拍过电影。
我并没有详细查阅过王朔为什么不当导演的相关资料,就这部片子而言,其实可以看得出端倪一二来。
王朔本身擅长于文字功夫,对电影的操作并不十分专业,或者说对“画面”并没有十足的兴趣。
据说当年在拍摄这部电影时,王朔一直坐在监视器后面,而冯小刚则一直忙前忙后,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二人合作导演,合作编剧完成的。
虽然导演位置没有放冯小刚的名字,但这次实践是冯小刚难得的一次电影导演实习机会。
而且倘若导演、编剧、演员都让冯小刚占了,那王朔在这部电影中的地位就真的不足挂齿了。
没有给冯小刚安导演名头,王朔或有私心。
电影完成之后,王朔就兴致勃勃地拿到海外评奖,得了些名头,可因为私自参加国际电影节,被中国官方禁止放映。
这部片子在当年是赔钱的,虽然市场的光碟一直在兜售,但在当年版权还没有得到官方太大的扶持,这部片子最后的盈利并不多。
好片子就这样被埋没了。
作为王朔的处女之作,最后落得如此惨剧,让王朔对电影怎么能够不心灰意冷?
冯小刚应该受到的赞美
在2018年娱乐新闻中,崔永元和冯小刚之间的骂战应该是一个“大新闻”。
崔永元报私仇当然没什么不对,冯小刚《手机》一事其实也情有可原。
具体原因另外有一篇《是时候给冯小刚的<手机>翻案了》做过讨论,这里不做深入探讨。
要强调的是,在网友大批辱骂冯小刚的同时,我想问有多少是理性的?
有多少人其实是把崔永元当成发泄口来发泄自己生活不如意的?
冯小刚受过多少辱骂,就应该得到多少赞美。
他的私生活如何,或者道德水准如何,并不是崔永元一面之词所能概括的,也并不是网友以讹传讹就能评断的。
这些略微提一下,不是本文重点。
抛开冯小刚的导演成绩,冯小刚的演员生涯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艺术佳作。
《老炮》和《我是你爸爸》这两部电影是迄今为止冯小刚唯二主演。
《我是你爸爸》中冯小刚的演技不亚于《老炮》,他将电影中的父亲马林生懦弱、虚伪的一面表现的十分立体,充满着讽刺和调侃,十分真实地还原了王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可惜的是,这部电影在国内被禁之后,举步维艰,就王朔得了个洛加诺国际电影节的金豹奖,冯小刚的演员生涯和电影本身埋没在了历史长河。
如果当年冯小刚拿个演员大奖的话,估计还会有更多冯小刚主演的电影亮相给观众。
父亲心中的权力欲
电影本身内容十分可观有趣,其社会意义也非常深刻。
马林生一再想在儿子面前建立父权的地位,他用过高压的方式,希望用拳头征服儿子,结果被邻居压在床上动弹不得,这是他父权的第一次破产。
之后他希望和儿子做朋友,用哥们的方式建立父权,但是儿子有意将自己的隐私用一把锁子锁进抽屉,终于有一天马林生忍无可忍,私自打开锁子被儿子发现,这次的父权建立又一次崩溃。
儿子受欺负了,马林生要替儿子出头,结果被一帮小混混吓住了,父权建立再次受到破坏。
父子之间的关系一再濒临边缘,而马林生懦弱虚伪的性格所展现出的种种行为,让我们啼笑皆非。
其实,很多人在这部电影中都能感受到自己父权的影子,可以说每个父亲对于子女都有一股子权力欲,他们裹挟着“为你好”“我是你爸爸”之名,通过种种热暴力或者冷暴力给子女示威。
这部电影在播出的当时,中国还是一个父权制度严重的社会,虽然今天已经开明了许多,但仍具有十分深刻的反省意义。
为什么全篇从头到尾都是爱的奉献?
后来,王朔写了一本《致女儿书》:“爷爷去世后我曾给自己定了个要求,不要再和奶奶吵架,也是想看看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很遗憾,又没做到,前几天又和奶奶大吵了一架,也是去扫墓,清明节。
我穿了一件砂洗磨边军装样式的上衣,刚买的,伊拉克不是打仗吗,时髦。
奶奶一见我就说,你怎么穿这么一件衣服,我不喜欢。
我没理她,但已经不高兴了。
她又说,你那边蹭上油了。
我那衣摆上有一大块黑,油渍状,是装饰。
我还忍着。
接着她又说,你怎么连件新衣服都没有。
我跟她急了,说你管得着我穿什么衣服吗,你管好你自己好不好。
她又来那套,你是我儿子我说你几句怎么了,关心你。
我大怒,说你少关心我,你怎么还这样,就不会尊重别人,一定要用贬低别人的口气说话,你难道不知道你使别人、一直使家里人都不舒服吗。
在这里,我把话头扯开了,扯到爷爷身上,你身上,说她一直用好心欺负你们。
我在美国的时候,爷爷给我写过一封信,上面有一句特别让人揪心的话,说“你妈妈对咪咪比对我好多了”。
他写这话是要我放心,我写信是不放心你,觉得我逃避责任,要他们对你宽一点,别老逼你写作业,主要是针对奶奶,要她不要给你的童年制造不愉快留下阴影像我一样。
我大概是写了一些对她的看法,指她是恶化家里气氛的罪魁,写的时候挺动感情,还流了泪。
奶奶回信大骂我忘恩负义,不忠不孝,她一番辛苦养了个白眼狼。
当时我就觉得这个人已经不可理喻。
我一直克制着自己,没对奶奶说过爷爷这话,几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怕太伤她,虽然我猜她可能根本无所谓。
那天忘了我说了句什么,也许带出她对爷爷不好的意思,她说,爷爷得病怎么能赖我呢。
我主要是拿你说事儿,为什么咪咪不愿意回来,你把一家人都逼走了。
她说孩子有错不能管吗。
我说孩子能有什么错,能错到哪儿去,是大是大非品质问题还是犯罪。
她说我不就是她看电视晚管她吗。
我说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管的——你准是冲进去抽风。
我说一家人谁对谁真抱有坏心想害人?
嘴上不好就是不好,就是全部,不要再跟我提好心这两个字!
我也疯了,一边开车一边嚷,嗓子都劈了。
奶奶说,你现在脾气真大。
我说,你知道你会给人一生造成什么影响吗,看看我,最像你。
我说,你对我好过吗,我最需要人对我好的时候你在哪儿。
奶奶冷静地说,你在幼儿园。
我说孩子最需要什么,需要理解和尊重,把他当个人,父母跟老师一样,那要父母干什么,还能信任她吗。
我没有提爱,那是奶奶理解范围之外的事,她只认对错按她的标准,要一个孩子永远正确就是她的爱。
我向她咆哮:家里人都死光了,你居然还不反省,你就当孤家寡人吧。
我说你以后你自己跟院里要车去扫墓,我自己去我的。
她说你怎么这样。
我说咱们不亲密你不知道吗,咱们之间应该客气,你不要再对我品头论足,头发长短,穿什么衣服,一天吃什么,你不要上午给我打电话,你起得早不代表别人也那么早起,我什么时候半夜给你打过电话你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想想。
我说咱们是不同年龄的人,身体条件、趣味都不一样,根本没活在同一时代,你管好你自己就行了。
我没说、不想太刺激她的心底话是:你过去不当回事,独往独来,不可能今天想要儿子了,就来一个儿子。
过去我和她吵架时探讨过这问题,血缘关系不代表一切,你从来不付出,照样什么也得不到,没有谁天生对谁好的。
奶奶不说话了,她现在最怕我不管她。
前一阵和她聊天,说我有可能出家修几年密宗,她第一反应是:那我怎么办。
她这种凡事先想到自己的本事我真服了。
前面说的希望我再成个家只盼我过得好的话立刻不对味儿了。
我歹毒地说,你靠自己呗,还抱什么幻想,还不明白人最后总是要孤独。
把她说哭了,才说我也就是那么一说,也不见得来真的,再说出家也不是判刑,还能回来,没准我就在家修行了,而且你不还有一孙女呢。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
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再后来是针尖对麦芒,见面就吵;再后来是瞧不上他们,躲着他们,一方面觉得对他们有责任应该对他们好一点但就是做不出来装都装不出来;再后来,一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这个国家舌头上已经长了癌,每个人都传达不出良好的心愿,每句话一说出口就是大便味,自己和自己说话也会演变为对一群人的攻击。
”爱的奉献。
差劲
在中国父子关系就是这样 但是也不能说这样不好 挺羡慕最后儿子跟爸爸去接爷爷的场景 演马车这人演得不错 怎么没出名呢
随意吧
奇怪的片子
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配乐真是神了~
徐帆大美女怎么就中等了,整个片子都非常无聊,很散,没有故事
全程《爱的奉献》忒催人烦,连变奏都没有。几乎看不见转场。不像电影,像“电视电影”,或者像“电视小品”。
及其讨厌那时候的老师
馮小剛,好演員。
冯小刚的演技是影帝级的啊
也许我看到的不是完整版,总之很混乱。
很不错的
冯裤子长得是真的丑
&#34;马车同学 ,你危险拉!&#34; ,马车的邻家mm特美好
这画质真的看的人难受 我是俗人我真看不懂
弑父。。解构。。
小说写得好不代表电影能拍好 就故事和台词能看 想看隐喻的话看书比这强多了 爱的奉献放了全片要听吐了 不懂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夸这配乐
片源糊了点,整片蒙太奇,现在没有一部片子有十年前这部的深度了
市井人物最有戏,可怜天下爷俩心~你瞧你,你哪还像个男子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