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真相未必美好,不让你那么舒服。
往往会在开始就让你猜到结局,而在一半的时候忽悠的你认为自己猜错了。
感叹一句:原来是这样啊。
然后编剧就又逮住个细节给你灌输,其实你被骗了。
关系网大了的记者可真好办事,不过在碍于情面及怕打击报复的情况下,您还能说真话多久?
所以,写八卦于己无关的明星吧,写小说别人爱怎么对号入座就坐吧。
这个company都能发展成越狱里的幕后公司了,接手所有情报公司拥有武装的情况下,起义吧。
女上司抱怨斯蒂芬的军中好友的报道时,是对后面发现照片上的纹身埋伏笔。
最后的署名,Cal McAffrey 做了第二作者,这是seasoned对inexperienced多大的提携和锻炼啊。
顺便记一下: MO=modus operandi ph.【拉】 1. 做法,工作方法 2. (罪犯的)惯技,一贯手法另,罗素·克劳也太胖了吧。
军人穿军装的过程多飒爽。
开头音乐和最后的音乐真不错,已下载。
第一次见识了印报纸的过程,结尾多为观众着想!
卡尔坐在自己的电脑前,闭上眼睛,沉思。
他的背后,站着自己的老板,自己的搭档,同事。
他睁开眼,一长串的文字从因为调查而受伤的手指中流出来,一个个旁人所不敢提及的名字散落在其中,散发出死灵一样的光芒。
军队,垄断机构,政府议员,国会,丑闻……记者在一步步的调查中,越是接近真相越是被一种恐惧所笼罩。
在医院病房里,她哭泣过;在报社走廊里,他彷徨过。
但是,他们是记者,他们是truthseeker,事实给予新闻以力量,他们因为追寻事实而充满力量。
电影永远是我们的一个梦,美好且给人力量。
我很喜欢片中那些个偶尔出现的俯视镜头,对话的两人变成渺小的存在,似乎总有人在注视着你,他让你知道,你所做的一切并不是无意义的。
抛却故事的种种瑕疵,我觉得这是每一个新闻学学生都应当看一看的电影。
至少当下次有愤青在指责记者的自以为是的时候,你可以拿电影里的台词来反驳他: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人看报纸了?
是这样么?
一篇报道关注几天就变成了包装纸?
尽管人们对于报纸有这么多的谣言与怀疑,但是我仍然认为人们知道真正的报道和胡说八道的区别,人们也会很欣慰的知道,仍然有人把事情公开,把真相印刷出来。
state of play大家用这个名字查一下u'll find 另一部美剧,不要怀疑他们讲的是一个故事。
不过还是来说说这部电影:演员阵容强大,大家不要怀疑Russell是个帅哥,他的演技也一流,虽然不看好Ben,但最后他的表现也不错;故事显得有些仓促,当然你也可以说它是紧凑,不过对于我这个一向中肯的人来说真的有些仓促,虽然你并不会发现什么大荒谬大漏洞,不过急转直下的变化来得有些突然,尽管是应该突然一点,可是给人一种突兀感,并且有一种失望:明明可以有高潮的地方却一笔带过了。
不过最后结尾的处理是我一向喜欢的冷静。
Over'll 这是一部高于还行,可以推荐一下的好片~
去年因为想看JM,下过2003年BBC的版本,无字幕,碍于无法理解的繁复剧情台词而放弃。
6个小时提供的容量要压缩成为这部2个小时的电影,必然放弃了不少人物关系,而精简的效果还不错,满满当当的电影版还算精彩。
再次看到了托尼·吉尔罗伊 Tony Gilroy出现在编剧名单中。
几乎没有闷场的剧情加上众多知名演员的演出,让人还是有满足感的,只是那不算新鲜的政治脏事也对有着“不同一般承受能力”的我们国人来说,权当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又一“反面教材”了。
2009-08-18
为了这部电影,我牺牲可真大。
就这样奉献了在电影院睡着的第一次。
说实在的吧,这片子也不是不好看。
但这么说吧,它也不算太好看。
进电影院的时候明明一点也不累,才看了一个小时,却眼皮耷拉了。
这也不能怪我是吧,我也不是想做这么没品位的事儿的,可我,那也是身不由己啊!
总的说来吧,这部片子的剧情应该是跌宕起伏的,但偏偏这么跌宕的情节却被导演拍的慢慢悠悠的并不是那么紧凑,于是……我华丽丽地睡着了……
上周五英国演员 David Morrissey 上 BBC Radio 5 Live 的 Simon Mayo 节目,宣传新片 Is Anybody There?。
他在 BBC 连续剧 State of Play 中演 Stephen Collins。
在被问道有没有看过电影版的 State of Play 时,他回答说没有,因为去看这部电影,就象是“去参加你还爱着的前妻的婚礼”(It is like going to the wedding of your ex-wife whom you are still in love with.)如果 David Morrissey 去看了电影版的 State of Play,他会发现自己的角色份量少了许多,性格层次也少了--不过这一点我们可以怪 Ben Affleck 的木然表情。
在电影版中,Russell Crowe 算有发挥空间的角色,让 Helen Mirren 来演主编,似乎是为了给电影中的这份 Washington Global 注入一点精英色彩,其实却是移植了她在 Prime Suspect 中的总警司角色。
说起 Is Anybody There? 这部电影的主角是 1980年代的英国一个养老院中的小男孩。
片中的两个演员 Michael Cain 和 David Morrissey 都说演小男孩的 Bill Milner 是他们见过的最好的儿童演员。
他的第一部电影是去年的 Son of Rambow。
http://taohuawu.net/2009/05/03/david-morrissey-on-state-of-play/
还不错Russell Crowe有点戏骨的味道渐渐透露Helen Mirren戏份不多 但塑造的形象很鲜明Ben affleck比起过去的花瓶 稍许进步
这当然是一部关于米国新闻运作并理想化了的电影。
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少戏剧性姑且不论。
但无疑这是一部可以让我们理解新闻自由原则的电影。
先说两个细节:小本扮演的议员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克劳扮演的记者邋里邋遢,衣冠不整,但在做人的干净程度上未必衣着光鲜的就未必胜过衣冠不整的。
报社在审议对牵涉到高层人物的稿件时,小心翼翼,不敢肆意妄为,但只要有证据,绝不手软或畏缩。
再说最近看的一个新闻,纽约时报的年利润只有6000万美元,不敌上海一家晚报的6个亿。
交流时时报的记者对他们竞争激烈的环境大吐口水。
看到这个新闻时真让我也有点不好意思。
抛开新闻环境的好坏与记者职业操守的优劣不谈,只考虑新闻的社会价值,一个良好的新闻运作机制,实际上可以大大降低社会成本。
首先可以免去大量无价值的宣传,其次可以减轻纪委、反贪局、审计署的大量经费以及工作压力,再次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全面的新闻。
现在假新闻已经不多了,但我感到只要涉及敏感题材,我所看见的听见的几乎全部是片面之词。
举个例子,最近有关利比亚的新闻,如果没有点怀疑精神的话,很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结论:欧美国家正在为了石油而无情地用飞机、军舰狂轰滥炸无辜的利比亚平民。
但事实可能是卡扎菲的残暴激起了西方社会的一致反感。
好的新闻让你看到生活中真实的残酷,真实的卑劣,真实的高尚,真实的感动。
而有些新闻让你永远活在谎言之中。
有很多年了,我已经不再看新闻联播。
政治惊悚片里,女人都是配角。
但,这些配角的戏,反而,才是真相。
《国家要案》这部电影,论政治惊悚的水平,是把2003年的一流电视剧,改成了,2009年的二流电影,可以看,但不能较真看。
其中掺和政治的4个女人,对照职业特点、身体年龄、阶级地位,她们的选择,很耐看。
First,政客妻子,35+,形象端庄,服饰简约,统治阶级。
她的选择,是爱情。
男人想要真相,女人想要爱情。
政客老公出轨上了报纸,她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给老同学、老朋友、老情人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约个小酒,谈一谈,我准备离婚,你怎么看?
Second,报纸主编,50+,面相坚毅,服装高档,精英阶级。
她的选择,是销量。
男人想要真相,女人想要销量。
精英阶级的唯一价值观就是权衡利弊,怎么对自己的利益有利,怎么来。
只要报纸头条能保持独家,股东、上司、读者、我本人的利益,就是平衡之后的最大化。
谁被冤枉了?
我可以给他再上头条,平反。
怕什么?
Third,博客主管,25+,内心狂野,着装刻意低调,自定义为,中产阶级。
她的选择,是成名。
男人想要真相,女人想要成名。
嘴上,她最爱说的是人权,法律,正当性。
手上,造八卦,抢新闻,争地位,随时随地,毫无顾忌。
在自己脸上真溅了受害人的鲜血之后,她反而,更坚定了,追求名利的决心。
特写,她嘴角含笑,郑重,按下,“头版头条”最终稿件发布印刷指令的“Send”键。
Fourth,政客助理,30±,胸大脑大,敢手机发送半裸小视频,也能坐地铁是职业女性,特别敢浪的平民百姓。
她的选择,是婚礼。
男人想要真相,女人想要婚礼。
遇到一个金龟婿,有权有势有老婆,人帅人精人正义。
虽然,我是来卧底的。
但是,真爱+怀孕,给了我砸锅、掀桌子的勇气。
不仅26000美元一个月的间谍津贴不要了。
我还要,反水,把雇主一年300亿美元的生意搞砸。
以此,向我的情郎,证明我的爱,爱如潮水,不问你为何流眼泪,不在乎你心里还有谁,且让我给你安慰,不论结局是喜是悲,走过千山万水,在我心里你永远是那么美,既然爱了就不后悔,再多的苦我也愿意背。
结果,电影一开场5分钟,她就被谋杀了。
指使杀人者,就是他的情郎,一枚政客。
观后感:1.现实如此:总会有一个时刻提醒你,你的"阶级"或者“学历、出身、容貌、性别、职业”定义了你的一切。
2.要想改变:你不能只为某些人维权,而不为其他人维权。
3.Complicit:不作为,沉默地接受了错误的行为,就是一种共谋,制造苦难的共谋。
备注:《国家要案》 State of Play (2009)又名: 政局密云 / 游戏进展 / 情妇谋杀案 / 绝对阴谋中国大陆,上映日期,2009年8月18日,暑期档,累计票房1606.3万元人民币。
看完State of Play,再看李承鹏的《中国足球内幕》,以及他博客讲述的东西,你发现做一个这正的自由撰稿人,自由的新闻人,多不容易啊。
真希望李承鹏可以得个普利策新闻奖回来,为河-蟹社会增光添彩。
浪费时间~
情节有起伏,结构有点乱,结局不好玩。
虎头蛇尾,提不起兴趣了,最后
这类片子的传统就是罪犯往往是开始的受害者。
故事情节不是我的口味,但是总体看来却不乏味,你在这片子里能看到多少熟悉的面孔和大腕呢?BEN真的很NICE呵呵!
很一般,还是去电影院看的……
1.克劳在里面的发型加身材,再肥点就可以COS高晓松了。2.前面悬疑部分处理得很赞,但是结局的反转太弱,有种让人饿足了但只给一口饭吃的感觉。3.瑞秋这个人物开始设置的挺唬人,本以为之后会大爆发没想到真的只是个花瓶。
结局有点草率。不是交代的很清楚
精彩,过瘾。这简直就应该是美国大学新闻专业学生必看影片啊,罗素克劳留着长发腆着肚子饰演不修边幅却机智老练无畏的华盛顿记者,真想不出谁还能比他更有型,悲催的小本啊,那张扑克脸,还是安心当导演吧,自导自演才是你的出路。
看的过程中恍惚了好一会儿~~~前半截线索和后半截线索脱离~~那个精神病军官的动机和科林总觉没交代清楚~
说实话我真的很喜欢看政治剧,因为大多有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连篇的台词,这一部也一样。演员的表演的确光芒四溢,小本和拉塞尔的对手戏看得我很过瘾,几个配角虽然着墨不多但也有血有肉。标准的商业片教材,无论是音乐、镜头设计还是剪辑都值得学习,虽然中国不大可能有机会拍政治片。
节奏挺好的~罗素老成啥样了都。。。
糟践了那么好的剧本,更糟践了那么好的演员,和当年BBC拍的迷你剧差远了
虽然影片里有我喜欢的元素,帅哥美女谋杀案,但是好沉闷的电影,我看到一半就睡着了,到结局的时候醒过来,罗素愁苦的神态有点过头了,显得很做作,所以,我决定给个2星
说到底今天这种时候不适合看这个类型的,对话正反切切来切去没什么心意,剪辑搞得这么快弄得我头很晕。克劳拜托您就去减减肥吧,海伦米伦的英国口音怎么还残存该杀。片尾曲不错报纸的流水线很灵呐。
是挺无聊的一个剧 虽然演员ok
有点在模仿《总统班底》,效果还可以,拍摄和风格都是正的。由于故事本身商业性比较强,加上又用了大本,结局就少了些分量。非常喜欢前面,真的很《总统班底》。ps因为麦克亚当斯有点串戏到《聚焦》
just so so ........
加半颗吧,克劳好肥
自以为是的女同事和讨厌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