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流水,每个人都会变成落花,流水终会带走落花,但是留下的是落花之前绽放的美颜和芬香。
片中用6组寄养的小孩展现了女主角的一生,导演把观众的视角带到了香港寄养家庭这个特殊群体,同时用大面积的突然留白和转场带来片中时间空间的转变。
正如片名流水落花。
谁都预测不了花落的具体时间,就是突然一刹那而已。
香港电影还没死,依然很强。
郑秀文凭借此片在第10次入围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后跨越30年终于拿到了她的第一座金像影后。
看采访才知道此片她几乎是零片酬出演,好的剧本和演员是互相成就的,郑秀文从演什么像什么到这部电影里演什么是什么的转变,把在香港的特殊群体寄养家庭展现得恰如其分。
Sammi在七次提名,终于跻身影后的一年之后,才终于把《流水落花》看完。
万万没想到的是,扮演过各种荧幕形象(都市OL、胖妹、警察、上海小姐等)的郑秀文影后殊荣落在一个“师奶”角色身上。
同样万万没想到的是,这电影会对我如今落到的人生节点有所裨益。
故事讲述一对夫妻在丧子之后成为寄养家庭,与8个小孩经历的生活片段以及在这过程中这对夫妻如何修复关系。
这是一部日式质感的电影,简约、留白很多,故事世界很小:一间屋、一间杂货铺、一条道路、一座桥、一条河。
因为寄养家庭的特殊性,与每个孩子的生活时间或短或长,展示给观众看到的都是一些琐碎的日常,偶有挫折,总体来看是平淡、对于大荧幕来说甚至有点“无味”。
但这恰恰不就是观众的真实?
在观影过程中没想到会被期间的关于孩子早年夭折的冲突给来上一拳,作为一个两岁儿子的爸爸,看不得这些。
但在看天美姨姨与孩子们爱与被爱的互动中,还是会暗暗叹息:如果我有这样的父母该多好啊?
给孩子底气、为孩子撑腰,在中式家庭教育底下的我未曾尝过。
但我现在有机会,把我学到的这些用到我的孩子身上。
养育不是单向的,是双向的,小朋友会用一些简单的事情去教会大人怎么成为更好的父母。
电影的另外一条主心骨是讲述夫妻关系,故事中丧子本就是一道很大的槛,再经历丈夫出轨,Sammi在其后的采访中,提及到“婚姻是过程,不是答案,能够坚持走下去关系就修复了”。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用“经营”一词来形容婚姻吧,够我用很长很长的时间去实践。
她是一个爱小朋友的人,跟小朋友相处,她能直接得到快乐。
她是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孩子去世的时候三岁,遗传性心脏病,基因来自于她。
所以,她拒绝再生孩子,害怕再次失去小孩的可能性。
她是一个特别普通的女人,没有大志向,耽于日常,也热爱日常。
失去孩子,摧毁了她的日常,身体里有一个无法愈合的伤痛。
做寄养家庭是我们的女主角天美尝试的自救行动。
生活是一滩死水,小朋友的到来搅动了天美的生活,也激活了她。
寄养的第一个孩子在叫森仔,森仔又爱说话,性格还有点孤僻。
天美总是很紧张。
家里丢失的一百块钱,森仔被吓得尿了裤子,隔天森仔打架天美被叫到学校。
森仔拿钱是因为被欺负,他因为没有爸妈,带着有色眼镜的教导主任也站在欺凌者的那一方。
天美和森仔的反应很有意思,小小年纪的森仔带着一身伤沉默不语,似乎早就接受了现状,大人们本来就不会站在这一边。
天美提出抗议,明明受伤的是森仔啊。
换来主任更多的说教。
离了学校,天美对森仔说 ,只要你一句话,我就去给你讨公道。
对森仔来说,讨公道这件事在此刻变得没那么重要,跟天美在阳台吃雪变得比较重要。
天美跟森仔的关系越来越好,森仔跟丈夫一起给天美过生日的场面温馨美好。
可就在这时,森仔的亲妈出现了。
负责领养程序的莫姑娘建议天美送森仔走。
面对森仔的离开,是天美第一次表现出恐慌和愤怒,他是货物吗?
说送走就送走。
在这之前,我们隐约知道天美跟何彬失去过一个孩子,到他们做好准备做寄养家庭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 。
表面上看来,他们已经渐渐从失去孩子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显然没有。
让天美产生强烈收养心情的孩子是小花,在小花之前,菁菁试着叫天美妈妈是被拒绝的。
相比其他孩子,小花跟天美失去的那个孩子一样,有明显的先天缺陷,但是能治好。
天美想要在小花身上做出弥补,却被告知,机构有一个打分机制。
天美并不是最适合的领养家庭。
这是能打分的事情吗?
这是天美第二次发怒。
天美还有一次发怒是对丈夫。
平心而论,天美的丈夫何彬表现不错,无论是做寄养家庭,还是天美沉浸于照顾小孩子而忽略丈夫,何彬都表现比较配合。
坏就坏在男人好像永远有选择。
天美发现丈夫出轨到确认和对峙,这件事短暂地抢占了天美的注意力。
阿明受伤对天美是个警示,很多人说天美也太快原谅丈夫了,其实不是原谅,而是没那么在意。
当你受过巨大的创伤后,丈夫出轨也许变得没那么重要。
你爱干什么干什么吧,只要别影响我照顾孩子。
天美跟何彬总共做了六次寄养家庭,养育过七个孩子。
终于,天美老了,病了。
无论是失去过孩子的伤痕,还是养育过七个孩子的美好时光,都像流水一样远去。
但永远不会消逝。
流水、落花、日子,如是而已。
好看,太好看了。
不把观众当傻子的剧本,一部完全用剧本撑起的生活流电影。
摄影、美术、剪辑、声音设计、镜头调度、调色都非常去风格化,又都合理,合理得让人几乎忘记这些元素的存在。
摒弃了那些用力调动情绪的电影技法,让电影真正回归了剧本。
故事是一对没有孩子的寄宿家庭夫妇和他们陆续照顾的六个孩子,当然以及他们自己的故事。
徐徐展开,太温柔了。
没有明显的强戏剧性情节,唯一的几个(比如男主出轨、姐弟走失)也都用真正贴近生活、贴近人物的方式去完成解决。
从头贯彻到尾的风格,非常有格调。
看得太舒服了,喜欢。
另外,影片主要用脚架拍摄,几乎没有手持。
黑场转场我也好喜欢,用的固定长镜头也都很美,或者说很达意很适合吧。
一些空镜使用的时间很少,但每次都有持续个一小会儿,甚至可以说这些空镜在叙事上毫无用处,但它却像是在电影过程中按下了暂停键,观众在这个“暂停”间隙慢慢品味故事。
影片也极少使用配乐,表演真实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到结尾也没有所谓的主题升华,但感觉也丝毫没有问题,这正是这部影片适合的方式:没有说教,不试图讲道理,只负责展现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时候,留白才更有诗意。
总之,这是一部作为观众感觉被尊重了的电影。
在东南亚一周,皮肤下感觉还残留了那股水蒸气。
在飞机上看《流水落花》,那种惆怅和我这周所经历的温热气息太过吻合,直接入戏太深。
没有香港的灯红酒绿和高楼大厦,只有静静的河边,步履蹒跚的郑秀文。
色调冷清,像极了寡淡的生活。
从闹市区回到这里,想必都要换上另一副人格。
对郑秀文上一次的记忆,还在小红书关于她常年坚持健身的帖子里。
港星都小小的,瘦瘦的,有种可以扛起来直接跑起来的感觉。
她演的天美姨姨倒是坚如磐石,即便仍旧那副小身躯。
我会对因此评论她老了的人皱眉头。
她近乎完美的,演出了一个真实不上价值的好人,那不是满载玻尿酸或者挂着鸭嘴的脸可以做到的。
天美姨姨简直,360度无死角得完美。
电影出乎意料得好看,也可能是我终于耐得住性子,看接近现实题材的文艺片。
对我就好像,那些长帧的精致画面,允许我让剧情更渗透在我心里。
欲言又止的剧情,观众对每一段都心领神会。
不同孩子的寄养时间,推进了故事的进程。
抽烟的情节让我想起志明和春娇。
这次,阳台上抽烟的这一对,又何尝不是心事重重,学会和失去了许多的生活共同往前走。
郑秀文也是经典港女了,诙谐幽默,情深义重,手起刀落,不腻歪。
这次这些秉性,蒙一些现实的灰色,还是像彩蛋一样,散落在一些小细节里。
很喜欢。
就是最后一小段煽情戏,像是终于接受这就是文艺片的观众,还是迎来一小段流泪的高峰期。
知道是梦境,宁愿让天美姨姨,再看看那些孩子的脸。
给她一点closure,煽情又何妨啊。
其他角色也都很出彩,特别是胭脂店老板。
真实生活就里的温情都藏在不用过脑袋想的平实话语里,喜欢这种手法。
值得看。
开始觉得很像郑秀文,看到评论,发现真的事郑秀文啊。
好像没有了以前影片那种无厘头,太朴实了。
没了公交线路的工作,又因为生活所迫,男主女主开始了寄养家庭的工作。
随着孩子被送来抚养,女主越发有责任感,真的关心孩子也有耐心的教育、培养孩子,以至于孩子要离开回归自己的家庭,女主对孩子的不舍。
这种离别有如割肉,女主想要领养,可相对比之下,工作人员说,国外有更好的领养家庭,如果真的为孩子好,那无疑孩子在国外比跟着女主要强很多。
女主只能放弃。
不断有孩子送到女主身边,不同性格,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但他们相同的都是女主的孩子。
落花流水一样,不变的是母亲的爱,变的是一个个长大展翅离开的孩子。
多么希望最后在女主离世之前,所有的孩子都事业有成,回来看望自己的第二位母亲。
但这一画面在影片里也只是女主的梦中。
虽不知孩子们现在的事业和模样。
但他们过去的身影仍在女主的脑海。
现实生活里,这样的离开也会是永别,虽然有一个记挂着孩子的母亲,可是生活,离开的孩子已经不需要这样的港湾。
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落花流水。
珍惜当下,你所拥有。
《流水落花》里有几个接近空镜的大远景拍出了李叔同式的晚风拂柳笛声残,浊酒余欢的寂寥之感。
就穿插在郑秀文饰演的天美姨姨多次独自或者和孩子走在乡间小道的片段。
这种寂寥感产生于无常,生活断裂在无因果被动接受中。
比如开始接受寄养的孩子还能说出一些个原因,第一个小男孩的阶段还出镜过无法自控的生母,后来,孩子们接连出现,非常突然,甚至都没有解释原因,就来到天美姨姨和彬叔叔家,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有时两个一起出现。
却又和素未平生的天美和彬叔叔终能相处的就像一家人,看到和孩子互动的片段,甚至无法分辨临时家庭和原生家庭,命运的漂泊和极高的可塑性将风吹日落人走茶凉的寂寥衬托出一种凄美感。
天美也曾试图改变去掌控,她第一个孩子幼时夭折,带着所谓天生缺陷的她没有勇气再尝试,害怕面对再次失败的结果。
退而求其次的天美也曾努力想把一个小女孩从寄养转为收养,手续都提上日程,这时候竟然出现了一个“条件更好的”国外家庭,经办人竟然评估收养条件完全偏向了物质,全然不考虑已经融为一家人和文化更相近,留在小女孩的家乡,有相同文化的天美家。
这次收养失败对天美的打击颇为巨大,从此天美麻木更甚,婚姻关系也是形式,不停接受短期寄养孩子如流水过营盘。
《流水落花》拍出了古典主义里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极致,自从爱儿离去,知交半零落,天美不过是寻找一种寄托而不得,无法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像黛玉一样,郁郁而终。
PS恭喜郑秀文终获金像女主,听说Sammi最近因身体原因取消了演唱会,想说Sammi已经很棒了,不断尝试精进演技,是自律好榜样,不要过分苛责自己。
这是内地非常难得能够看到的粤语对白故事片,在大荧幕上感受Sammi用温柔的,开心的,生气的语调去说对白,太有亲切感了。
Sammi的歌曲和影片一直陪伴我长大,这次凭借这部《#流水落花 》在多次提名后终于首次捧起了包括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在内的多个奖项,同时她演唱的片尾曲亦获得了金像奖的最佳原创电影歌曲,真的为她感到值得,天美应该也在另一个平行时空圆满了她的遗憾。
映后的时候,贾胜枫导演提到,他想要用这部影片表达的既不是提请关注寄养家庭的社会问题,也不是夫妻男女关系,甚至不完全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羁绊,而是关于人生的故事和感悟。
他也因为与万玛才旦导演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在影片的叙事里选择采用环境音而不是大量的电影音乐去辅助剧情与情感的推进,对此表示100000000%的非常赞同。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落花🌸与流水🌊相互陪伴、成就,告别之后走向下一段旅程……
Sammi郑秀文凭借电影《流水落花》拿了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很多人说,她早该拿了。
当时我不以为意,直到看完这部电影。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失去孩子的两夫妻,为了补贴家用开始接受问题儿童的寄养,但最后郑秀文饰演的天美却从这一个个问题儿童身上,获得了自身的救赎。
问题儿童的故事其实很常见,出没于众多亲子类电影中。
作为一个普通寄养家庭,对小孩子的态度又善良得不像真的——可能我没太接触过香港家庭吧,反正内地是不可能这么温柔的,哪怕亲生的都做不到。
所以我想,真正打动观众的,是女主角天美从只为了钱,到付出爱,到救赎自己的过程。
郑秀文演技肯定是没话说的,她一直都很好。
但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拿奖呢?
可能是因为这是跟她以前不一样的角色吧。
一个更内敛、更靠表情和动作诠释人物的角色。
金像奖评委会看到了她更大的突破。
非常好的电影,温柔、细腻,但不拖拉、不黏腻,比我近期看过那些很“爽”的港片要有意思多了。
非常推荐。
在2000年的时候,郑秀文推出了一曲名为《眉飞色舞》的歌,虽然这是一首改编自韩国的歌曲,但却不曾想到,这首歌非常火爆,当时这首歌响彻大街小巷。
其实在此之前,郑秀文已经在歌坛打拼了10年,不过《眉飞色舞》这首歌让她的知名度更大了。
跟港台大部分的艺人相同,在歌坛成绩斐然的她,自然也会把事业版图扩展到影视领域。
她首次出演电影就与张学友、吴孟达和秦沛合作,在这部于1993年上映的影片《飞虎精英之人间有情》中,郑秀文出演女主,凭借不错的表现,她获得了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奖的提名。
很有意思的是,她与张学友一样,不仅歌唱得好,并且演技也是一流水准,这从她此后多次入围金像奖影后的奖项就可以明显看出来。
她首次入围金像奖影后是在2001年,那一年她与刘德华合作了影片《孤男寡女》,到2023年她再次入围金像奖影后,弹指间已经是过去了22年。
据统计,此次是她第10次被提名,这次她入围的影片名字叫作《流水落花》。
单从片名就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艺气息,影片由贾胜枫执导,郑秀文和陆骏光主演。
影片的故事取材具有很正能量的公益性,片中郑秀文和陆骏光出演的夫妻,在儿子因病去世之后,开始不断的收养孩子,两人对待每一个孩子非常的细心,可以说视如己出,直到女主去世。
整部影片的格调非常的平静,处处都洋溢着祥和温暖的氛围,最终所要表达的也是大爱的光辉。
相比较来说,这类偏向于安静的文艺片,是很考验演员演技的,片中的女主是一个母爱满满,心存正义,胸怀坦荡的女性,她可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也可以据理力争为孩子争取权益,更可以为了孩子宽恕丈夫的作风错误。
经过几十年的磨砺,郑秀文对于这个角色的演绎,显然可以加入更多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在控制角色的功力上,也完全可以像流水那般可缓可急,像落花那般优雅飞舞。
作为文艺片来说,在商业上的表现一般都不会太惊艳,尤其是当下港片的微弱形势,也注定了这部影片票房的惨淡,本片累计票房不足千万。
相信当郑秀文凭借这部影片入围的时候,她的内心也是比较忐忑的,毕竟她的对手还有毛舜筠和张艾嘉这样的强者。
但当她拿到奖杯的时候,时年51岁的她,内心的情绪想必也会跟前些年的古天乐一样,真的是五味杂陈。
说起来她的运气不算太好,提名那么多次才拿奖,但比较而言,她的运气也算不错,好歹梦想照进现实之中。
【END】
看简介还以为是纯纯糖水片,没想到Sammi的角色并非感动中国式正能量人物,而是一个有些叛逆、偏执的创伤后应激状态的女性,可惜剧作水平不足,人物未能显露真正锋芒,Sammi通过表演能做到的提升也十分有限。能感受到新人导演试图表达一些结构性困境,例如寄养家庭作为一个中转站,收钱办事,却又不能仅仅为钱;孩子们来去匆匆,寄养父母要付出感情,却又不敢代入父母之角色;丈夫出轨后,明明婚姻已经名存实亡却还要继续,唯有如此才能继续保有寄养家庭的资格……可惜处理得温吞,失了力度。这似乎是此届香港青年导演的一个通病,《过时·过节》《窄路微尘》亦不乏尖锐议题设置,却在没有节制的温情中渐渐失焦,滑入窠臼。仿佛太需要这一点温暖去抵御某种无边的黑暗。话又说回来,就凭这些微的表达,我们依然有理由期待他们后续的作品。
举重若轻挺好,叙事方法恰好是《我爱你》的反面,是韩延学不来的高级感。
縱然世間讓人失望,但我信有大愛
片段电影,Sammi演得不大行。
失去孩子的年轻家庭成为政府公益寄养家庭,当孩子流水般来又去,在照顾与治愈中岁月蹉跎。比较典型的香港小市民的生活故事,平静中剧情中展现演技,考验对角色的塑造能力。但是凭郑秀文的表现夺得影后,感觉并没有多大的突破
郑秀文又解锁一个新角色类型,香港本土电影在接地气这部分一直做得很好~影后也是恰如其分的肯定。
不要只吹郑秀文,陆骏光早该拿奖了!
与其一个个小孩排队上门,不如好好刻画那么一两个,郑秀文到死都没有跟中年丧子以及老公出轨和解,那拍这个角度的意义何在呢
家怡、家康到此一游。个南亚混血𡃁妹真系好靓。彻底褪去铅华的sammi这次应该是稳了,毫无争议,否则金像奖就去食屎啦。虽然剧情矛盾难讲新鲜,但聚焦寄养而不是领养家庭显然是全新的角度,也反映出职能部门的食古不化。导演的起承转合处理成熟,睇来十分舒服,真如片名般行云流水,实在不像是处女作,倒是张叔平的剪接有些喧宾夺主。
导演长篇首秀,郑秀文凭借该片喜提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这类电影就是冲着奖杯去的,也该这类电影得奖,难道让手撕鬼子裤裆藏弹拿奖?我想到了「桃姐」,明星想拿奖,不选许鞍华,选谁?让宏大叙事滚蛋,关注局部个体的人的悲痛与生死,在那种忍辱负重的间隙透出冰冷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和僵化的体制运作。被嫌弃的兔唇女孩,妈妈改嫁外婆签字得到的抚养权,辗转于普通家庭在校受到霸凌的男孩,等等等等那个几次突然一黑的转场,我还以为是剪辑失误或者删减了什么,直到有人说这是导演有意为之,就像天美姨姨刚和孩子培养出感情,就被社工告知要转走结尾所有孩子都回来看天美姨姨了,姨都感动得哭了,太好了,这些孩子还记得她而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天美姨姨死了
记念第一次在hk看电影,大体有些稚嫩但观感很好。孩童寄养始终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议题。
20230723,预期是去吃茶餐厅,结果却是回转寿司,而且还是粗制仿造的。港影拍得太日式化了,要看这样的电影,我为什么不直接看是枝裕和?
#HKAFF2022 典型新导演的眼高手低,电影塞满了故事但最终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一个个故事之间基本没什么连接,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拍几个孩子。Sammi很用心演绎,电影本身只是为她登上影后宝座铺路,花姐客串令人意外。
立意非常好,拍的也很好,但是故事稍微有点单薄。这个问题其实越来越常见,很多夫妇想有小孩但是没有,然后钻牛角尖。因为没有小孩,夫妻感情也出了问题。
⋯⋯還得是是枝裕和。
吸引力极差,有种稀碎的感觉!不知为什么,只想知道第一个男孩的下落...
3.5 处处别离。
落花流水,人淡如菊,躺平系电影。无处安放的母爱+孩子们对亲情的期待。 郑秀文说不会离婚的时候,不像是演的。成年人的世界都已经危机四伏了,却还要分出精力来照顾孩子,还乐此不疲。结尾听到郑秀文的歌声,加一星。
“落花”是离开原生家庭的孩子,“流水”是寄养家庭,流水让落花继续源源长流。后半段亦可反向理解,因为两者是相互的。难得见到对文本和视听都如此清楚明白的新导演,在叙事之外,基本全程调用视听语言技巧完成主角的内心变化,看似润物无声,但情绪上有严格的起伏节奏。听完导演映后谈更加佩服他对文本和视听的透彻。讲的是寄养家庭与孩子之间的共生需求,不同孩子来与去既为主角带来陪伴,也是其心结之物的延续。导演甚至故意使用会让观众产生不快的黑屏手段去制造割裂感,目的也是为让观众感同身受,刚刚建立的感情突然中断,我在看片过程中已完全get到。
很难看,归根结底拍得太浮了导致所有感情全都不过心,作为接收过一茬又一茬孩子的寄养家庭,所有镜头视角只局限于重复的跟不同孩子相处的几个片段,核心矛盾和人物情感全都没有刻画……好像照本宣科从人物生平小传里抠几个故事出来随便拍一下,观感很差。另外sammi这个女主角年龄跨度有,按理说应该演出不同阶段的变化,结果并没有,照这个表演看我觉得金像奖挺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