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关灯后》一样,片子的灵感,也是源自一个热门短视频——《Ghost girl: Scary elevator prankin Brazil》。
视频拍摄的是常见的恶作剧整蛊,在电梯中,制造忽闪的灯光效果,趁机让画成鬼样的小女孩出现,吓得路人魂飞魄散。
喜欢看别人吓得尿裤子,这是很多人的恶趣味。
《关灯后》浪费了小视频的创意,而《恐吓运动》在导演卡梅伦·凯恩斯和科林·凯恩斯的手下,却拓展得很有趣。
兄弟俩曾执导过恐怖片《尸骨化肥》,北美评价不错,反转不断,在恐怖中夹杂着黑色幽默。
而在新片中,他们开启了完全恐怖模式,擅长的反转也是玩到极致。
剧中的反转共有五次,惊喜、刺激又有趣。
电影开篇就是在一个灯光闪烁的太平间。
保安大叔负责搬运尸体。
然后,你懂得,尸体诈尸了!
大叔真吓尿了,跑回保安室拿枪,准备和女鬼肉搏。
结果你猜怎么着,女鬼被吓着了。
原来这是一个整人真人秀。
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一对恋人,他们是一档电视节目的制作人。
节目以恐吓不知情的实验对象而获取关注。
开篇他们就用了一个在尸骨袋中表演诈尸的演员,吓尿了被恶搞对象。
而节目组和观众,以上帝视角看着他们表演一场真实的恐怖直播。
这种恐怖程度,已经触及到道德底线。
然而在娱乐至上的年代,有一个团队比他们还没下限。
这是一群面具怪胎,他们的视频在暗网上颇受小孩子们的欢迎,吸金无数。
然而这些视频逐渐尺度变大,从羞辱流浪汉,到刀锯屠杀的活人祭。
如此病态的营销方式,却被男女主角的女上司欣赏。
在网络时代,电视节目已经在濒死的边缘。
女上司给了节目组最后一次机会,否则就用这些面具怪胎替代他们。
于是,节目组开始了作死的旅程。
这次他们选了一座废弃的医院,同样打算让一个女孩扮成女鬼整蛊实验对象。
结果吓着吓着就失控了,他们碰上了个硬茬。
原来为了最大程度的恐怖,男主角作死地将实验对象从正常人换成了精神病患者。
这个人曾是这间医院的精神病患者,于是准备吓死他的工作人员,都被他血洗了。
这是片中第二处反转。
正当我们以为片子的走向将变成常规的精神病狂魔系列时,导演又玩起了一百八十度旋转。
这个精神病狂魔是男主角编撰出来的角色,而整蛊对象原来不是他, 而是女主角。
那些血浆狂撒的画面都是精心准备好的。
不得不说,这个精神病演员的演技着实好,一出场看起来就是个有故事的人。
杀起人来,很有惊心动魄的紧张感。
知道自己被骗的女主角怒了,想要回去吊打男主角。
结果,假做戏遇见了真凶手。
就像男主自己曾作死说的——
“最好的恶搞往往都是有点脱离剧本走的。
” 结果这次脱大发了。
他们布置好的杀人场景,真的招来了杀人狂魔——
就是他们的劲敌,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面具怪胎。
月黑风高里,他们手持电据,带着冷笑的娃娃面具,开始了杀人游戏,将这个节目组的人玩弄于手掌之间。
这是片中的第三处反转。
每一次看得不禁让人直呼——WTF!
导演兄弟俩很擅长玩反转,之后的剧情还有两次反转,为避免剧透过多,就把这份神秘留给你们自己去揭晓了。
恐怖直播秀的形式在惊悚恐怖片中还算新鲜。
多处反转也跳脱出了常规的设定。
所以,《恐吓运动》是难得一见的有新鲜血液的惊悚片。
导演把控的节奏非常到位,整部片子一气呵成,都不会让你有快进的念头。
一直跟着镜头奔到最后。
在这几年的新片中,能让人一气看完的作品寥寥无几。
前期再期待的片子也总有那么几处让人打瞌睡。
恐吓运动》全片只有81分钟,不拖泥带水,很是欢快。
除了新鲜,片中的血腥场面很有复古感,仿佛让人回到了,被八九十年代惊悚片支配的恐惧感。
用刀狂扎心脏,抹脖子,大斧子砍人,血浆狂撒。
尤其是面具怪胎的设定,阴森冷笑的面具,碎肉的电锯,让人一霎那生起被竖锯支配的恐惧。
一处用绳子直接勒掉半块脑袋的镜头,看得人热血沸腾,好久没有这么有诚意的血浆片了!
不过缺憾的是,导演在后半段,没有设定更复杂的背后操控者,让片子停留在了单一的视觉享受,不能迈入类似《致命ID》这样更高阶的惊悚片行列。
但难得的是,导演借片子讽刺了两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个就是现在娱乐至上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节目,为了关注度,越来越没有下限,没有节操。
甚至是已经超越了道德、法律底线。
而片中提到的暗网中,更遍布我们难以想象的变态杀戮。
可怕的是,这些变态还有很多追随者。
而更可怕的是,这些追随者中很多都是孩子。
这就是第二个现实问题,越来越多进化级别的熊孩子。
片中的杀人狂魔,面具怪胎,有一个不小心被女主扯下了面具。
结果居然是个青少年。
之前他们提到,面具怪胎的很多粉丝都是孩子,不禁让人打个冷颤,这些变态杀人狂魔,也许都是白日里青春可爱的死孩子。
当女主想要干掉这个青少年时,男主说了一句他还只是孩子啊。
这是很多人面对未成年犯罪的第一反应。
但越来越多的犯罪事件证明——
孩子熊起来真不是人。
曾经的竖锯,曾经的德州电锯杀人狂,如今已经改朝换代,变成了这些恐怖扭曲的熊孩子了。
醒醒啊,善良无知的人类。
巴塞电影,尽享每寸光影
故事的理解大家都说的很好了,我就不说了。
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个被忽略的细节。
女主干掉了一个面具人,拉下面具时,男主在后面说:“他还是一个孩子”。
而作为内奸的艾比也是一个孩子。
女主选择救谁的那一场戏其实是一场讽刺戏。
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是孩子是弱者,遇到灾难时,男人应该主动献身,优先保护孩子,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
但是就是我们认为“天真无邪”的这些孩子,却干出了成年人都不敢做的恐怖事。
然后就算他们被抓了,还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
女主不是boss,她是被这群熊孩子欺骗了。
相信其他面具的后面也都是熊孩子。
还有他们的观众是更多的熊孩子,证据就是前面男主和老板娘那场关于收视率的争论。
导演想要表达的并不只是娱乐人道德底线的问题,还有未成年犯罪的问题。
电影看着很恐怖,至少图片是这样的,不过西方的电影主要就是血腥,还是东方的恐怖片比较渗人吧。
好吧,再多说一点,其实,我是没有看过这个电影的,只是看到了图片,所以,来说一下我的感受。
爱亲提醒小孩子不要看这样血腥的骗子,真的影响孩子的三观问题,给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压力吧,这只是我的感受,不代表任何人的。
如果,一个小孩子喜欢看这样的片子,真的是不能想象的感觉,有点吓人吧。
在艾比被抓其他人都死掉的时候我就知道艾比有问题,联想到他们在化妆间的电影26分钟的时候她在玩Pad和别人发了一句话“我得走了就要开始了”,其实早就是给面具组织通风报信了,细心的观众肯定能回想起来这个细节,第二整个团队只有一个艾比是新加入的,也就是唯一存活的幸存者,面具团伙每次都是全部当场杀死,带着一个艾比搞活埋?
当男主说出肯定有内奸那个时候就已经百分之百是艾比了,因为此时就他们3个人活着,奸细不可能提醒女主,还有很多细节交代前面也有很多人说了。
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因为片慌,然后上贴吧看到有人在推荐才看的,总体来说没有太惊艳。
一开始的女主被追杀,到后来的反转,反转再反转,以至于真的到最后的杀戮了我都是觉得是他们的boss将那些面具杀人狂派来的(后来有提到内奸才猜是艾比)。
其实真心吐槽,反转太多了会导致观众在后来会想到下一个翻转,导致审美疲劳啊。
其次来说,演员的演技真的是很重要,一开始的罗翰杀人,漫无目的地乱砍一通。
到女主的醒悟,奋起反抗。
其实稍微仔细想一下就能轻易猜到后来情节的发展。
剧情上面,女主在知道真相后,动不动一句“艾比呢,艾比在哪里”,是丝毫都不在意其他同事了吗。
男女主到处地跑,到处地看到自己的同事被杀掉,还是一句“艾比呢”,我为他们的同事感到心塞。
男主在一开始看到自己的一个同事被杀,已经是猜到有内奸,但是就那么一句,后来就是毫无发展。
从头到尾,一路猜到尾,心也是很累。
但是不管怎么样,不得不说,能把局中局中局运用进来其实已经算是一部剧情不错的片子了,如果导演能在演员的词句和演技上再加修改可能会更加好,但是对于我来说,撑死只能算是一般。
电影的套路大概就是“戏中人终成局中人”这部电影涉及几个问题。
首先是一个节目底线的问题,节目制作人为了节目收视率坑自己的女友,如果是我真的想把男朋友一巴掌拍死。
现在许多电视界面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想要“娱乐大众”,但效果只是低级趣味。
其次是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面具怪胎是孩子,艾比是孩子,“孩子”并不是一个人是非不分为所欲为的理由。
很多外国的影视剧中都会因为某个人曾经伤害孩子而让他落到十分凄惨的地步,企图宣扬他们文化中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观念,但是也应该要面对现实,现实中的未成年人并不像人们观念中的那样纯良。
面对这样的情况,法律与道德的考量,显得尤为重要
而这部影片的灵感,同之前的《关灯后》一样,也是来源于一段短视频。
即Youtube上的《Ghost girl: Scary elevator prankin Brazil》。
这是一个巴西的整蛊段子,让路人进入有玄机的电梯,制作方制造出灯光闪烁的效果,趁机出现一个像鬼一样的小女孩。
视频点击量超高,channel的订阅量也超大。
以此为出发点,诞生了《恐吓运动》。
一部短短不到80分钟的恐怖电影,情节却环环相扣,惊悚点一个接一个,节奏从头带到尾。
反转跳脱不停歇。
开头一个停尸房“诈尸”现场,把人带入了主角们的这期“恐怖直播秀”。
一个团队,一档恐怖娱乐节目,制作了五季后却面临网络直播浪潮的威胁。
假的活人祭节目在网上风靡一时,一群带着丑陋面具的怪胎成为了追捧对象。
他们的视频从最初的羞辱流浪汉变成了现场虐杀。
随着点击量的越来越高,他们的每个新视频必须要比上一个视频更加残忍才行。
变态血腥带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点击量和源源不断的钞票。
女boss为了获利,竟然想找这些怪胎来做新节目。
她认为团队要迎合大众,接受新的挑战。
她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再拍一集来证明自己的机会。
她要求节目要更逼真、更暗黑、并带上些危险性。
为了不让自己的节目pass掉,男主马库斯发誓一定要做出一期最经典最恐怖的节目。
他说过:最好的故事往往是有点脱离剧本的。
no zuo no die。
他布置了忽明忽暗的灯光,立体环绕的鬼声,以及小萝莉浓重的尸妆。
当天晚上,长刀穿脑,头颅劈开,电锯钻肠,一个都不能少。
甚至还有关进棺材活埋,以及剁尸体。
这期节目当真是要经典到“绝版”了。
然而获益的却并非他们。
螳螂扑蝉黄雀在后,一场主角们以为把控在掌心的“整蛊直播”早已经偏离了航道。
男女主想要逃之夭夭,却发现早已无处可逃。
这场局中局,小C要是透露太多可就没有惊喜了。
只告诉你每一幕都让你意想不到。
最后上场的面具怪胎,在仅剩三人幸存的时候,说他们的boss不想杀艾玛,并允许她在剩下的两人中带一个走。
看到最后,影片似乎有点戛然而止的感觉。
只留了女主一个瞟向摄像头的眼神。
它给了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这究竟是现实还是又一场盛大的真人秀?
《恐吓运动》在经典美式虐杀的画面上,同时也暗讽了真人秀的粗劣与无良的娱乐者和大众。
这部影片的导演Colin与Cameron是兄弟俩,对于反转效果的运用十分得心应手,在拍这部片之前他们同样还拍过一部小成本影片《尸骨化肥》。
烂番茄新鲜度83%。
它在北美的评价很不错,观众表示“反转很成功”“不管是编剧、演员还是导演都很棒的一部电影。
”《尸骨化肥》是带着黑色幽默的恐怖片,而这部《恐吓运动》却是纯粹恐怖片。
导演认为:“人们对于幽默和惊悚的混合电影总是比较谨慎,所以我们在《尸骨化肥》之后想做一部纯类型片。
”对于之后的计划,两兄弟说:“虽然树立个人风格很重要,但我们对各种各样的电影都很喜欢,我们已经做了喜剧和恐怖结合的,恐怖和惊悚结合的,如果之后还能继续拍片的话,当然想尝试更多可能。
”
《恐吓运动》基本架构或许与电影中的综艺有异曲同工之乐:本片只有80分钟,短到和综艺的时长差不多。
在这短短80分钟内塞进一部低成本B级片并不算难:只要金发女郎、头脑简单的运动健将和番茄酱嗯造就完事了。
但是,低成本B级片的想象力远不限于此,当导演的脑回路过于发达时,B级片的微妙现实处境能为导演的放飞自我提供很大的包容空间。
如果这么说的的话,80分钟的时长就有了一种“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挑战。
而《恐吓运动》,正是这种放飞自我的不错产物。
如果直接纵览本片,可以这么简单概括剧情:为了挽救在互联网上无力同暗网中的真实犯罪视频竞争的电视真人秀节目scare campaign,节目组的几个人租用了一处无人使用的疯人院,准备拍一期风格全新的节目,然而,节目逐渐走向失控——真有人在节目中受到伤害,暗网中的犯罪团伙也瞄准了这个节目组,准备让他们借花献佛,演一出自己的好戏。
本片中的反转主要依赖于“剧组的发现与消失”,换句话说,就是”剧本是否能掌控剧目的走向”。
Avant部分熟练地运用了这一手法:经典的无人病院招聘门卫展开,半夜门卫发现送来的尸体是活的,然后发现监视器后面有剧组,这是第一重反转;误认为门卫有枪,造成剧本无法控制的真实暴力,是第二重的反转;发现门卫的枪是枪套,虚惊一场,剧目又重新回到了剧组的掌控之中,则是第三重的反转。
短短的Avant部分三重反转中,观众对影片中的节目组的剧本结构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也交代了前半部分电影剧本的基本背景。
同时,误认为门卫有枪也是影片故事线索的暗线的开始:暴力迭奏的逐渐强化与真实的突然入侵。
正片部分将Avant部分的三重式反转进行了相当程度的扩写,有两部分组成:Scare campaign的节目组主导新一期节目作为前半部分,而暗网真实犯罪视频拍摄团伙主导了后半部分。
作为真人秀演员的女主角发现节目邀请来的主角“真有问题”,“杀了节目组的好多人”是第一重反转,在这次反转中,节目组在拍摄中的绝对地位被象征性地取消,节目主角砍翻监视器后的剧组成员是恐怖效果的巅峰。
后两重反转则是以叠加在一起的方式进行:由于节目邀请来的主角表演太过成功,被蒙在鼓里完全不知情的女主用螺丝刀会心一击扎在了车后座上动弹不得,大声吐槽节目组不讲劳动保障,节目组重新掌控节目,这段剧情以导演凯恩斯俩兄弟在《尸骨化肥》中所熟稔的血腥喜剧的方式展开。
很快,突然出现的暗网真实犯罪视频拍摄团伙则是第三重反转,邀请来的主角和其他各个节目组的各个成员相继被杀,只剩下身为导演的男主角、女主角和被抓走的新人女演员Abby,而女主角仍未发现第三重反转的发生这一展开,其表演也具备着喜剧的效果,当然不好笑就是了。
暗网真实犯罪视频拍摄团伙在第三次反转中,接过了正片的后半部分情节叙事主导者的职责。
暗网团伙作为叙事主导者的电影后半部分显然有些乏力,放在小成本恐怖片中显然也可以理解,男女主角的行动多有些莫名其妙,比如这俩人在手术准备室挑选武器这个环节——为啥你们准备了满柜子各种开瓢利器,男主却不拿武器,只让女主拿,你是让罪犯更兴奋吗?
但是这一乏力或许也可以放在暗网团伙的拍摄秩序中理解——好看的真人秀都是有点脱离剧本的,莫名其妙的行动可以被这么理解。
在最后解救完被埋在棺材里的Abby后,女主被迫要在男主角和Abby中选择一个,女主角选择了Abby。
在临死前打嘴炮的男主在得知Abby是暗网的同伙后默默地被烧死,女主角带Abby跑路的过程中,Abby也露出了真面目。
若以《林中小屋》一片为例,双线叙事在主角发现收容所时回收,然后以收容物的大肆屠杀和克系怪物苏醒的弥赛亚时刻为结尾。
在这里,我们捕捉到一种典型的安提戈涅行动——被命运选中的几个年轻人放纵于怪物的失控,暴力入侵时刻并未因为名为世界存续的慈爱教诲所内化为象征秩序的一部分,主体承担起了无意识的责任,通过对牺牲自我拯救世界的悬置实现了双重否认式的自杀式行动。
而在《恐吓运动》中,我们难以发现行动的可能性:数次“剧本失控”都被“剧组所要的节目效果”所解释,甚至暗网团伙的大屠杀只是为了他们节目的新效果,来到疯人院和跑路甚至都是“为了节目”。
在这里。
作为大他者的言说策划着反转每一步的行为,任何一个坐标系变换的创伤性时刻最终都落回了另一层秩序之中。
这一反语式的探讨其实很难为更近一步的恐怖片文本书写提供什么有效的可参考处,但是很明确的揭示了恐怖电影/真人秀的尴尬之处:面向电视/院线的影视作品,创作大多在一个观众不会感到太恶心,审核者也不会难堪的范围中,这一范式历久弥新,而面对依靠互联网传播的guro向视频,这一创作范式已经很难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打开电视机。
而另一方面,反转,反转,再反转——叙事上的诡计和不断反转是恐怖片/真人秀所依赖的经典套路。
如果以《死路》一片为例来说明,当女主角在ICU中醒来时,反转的手法将之前夜间行车剧情中所有无法解释的点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解释,这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反转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解读文本,本身带有一种解释的功能,这种解释基于作者中心论的为起点出发,相比于之前的惊悚剧情,其实更深化了电影中的作者霸权,同时为进一步阐释或者叙述扩展了空间。
同时,恐怖片/真人秀观众也因为反转(放在真人秀里还有揭秘)满足了对惊悚剧情生产过程的窥视欲,观看电影中的欲望被复调式的满足,惊悚剧情也被纳入到常识的轨道之中,一种恐怖片的电影意识形态也从中诞生。
而《恐吓运动》正利用了不断反转的结构,利用暗网团伙的出现,对反转的手法进行了反语式的书写。
如果认为本片有一种反语的态度的话,反语的意识形态也亦存在于其中。
首先是对暗网团伙的武器:绑在DV下的刺刀所象征的探讨。
正如前所述,面对恐怖电影/真人秀的困境,传媒工业的应对手段也更加激进,电影Avant部分阐释的正是这种应对的千钧一发式的张力。
这种张力往往具备一种冒犯性,也往往触及到恐怖电影/真人秀在象征秩序中的边界。
而暗网团伙的大屠杀也只不过是这种冒犯性的延展,与劳拉·墨维所认为的电影中的男权结构类似,绑在DV下的刺刀也正是这种隐喻。
同时,这种拍摄手法或许和FPS游戏/第一人称ACT具有某种同构性,在回归到对青年的民间恶魔想象的过程之中,探讨了摄像机和人物目光/视域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也颠覆了观众寻找与主角的链接的行为的合法性。
其次是一种对亚文化的民间恶魔幻想。
影片所刻画的暗网团伙犯罪,在对青年人的结构性外部性的恐惧中,添加了相对保守的文化观念论要素。
一方面,暗网团伙的LOGO致敬了《电锯惊魂》,另一方面,暗网团伙拍摄的guro视频,“手法拙劣地“借鉴了Scare Campaign。
把暗网团伙的slogan及其所致敬的东西加入放在这些要素中,很难不得出一些关于电视/银幕的犬儒态度。
这即是本片的反语态度所寓居之处:舞台的纵向两侧,后台与第四面墙两边。
意外意外,今年最好的恐怖片并不是什么《招魂2》《屏住呼吸》《关灯后》这种打着某某大导演旗号却让人看了打瞌睡的三流制作,反而是这部从头爽到尾的《恐吓运动》,我认为,一部好的作品,节奏是从头带到尾的,而不是用大量的废话凑时间,《恐吓》这部戏完全就是一气呵成,紧凑有了,血腥也够味,各种砍脑袋撒血浆,唯一遗憾的是结局收尾不够给力,稍微有点脑子的都猜出来了,但整体还是一部可以给个四星的佳作,赞一下导演。
计中计中计楚门的世界的世界首先,马库斯肯定不是面具怪的同伙,不用想太多,他最后是挂了,隔着屏幕能体会到他死得很惨,虽然他是渣男,但他真的很聪明,如果没有让他降智的艾玛,他逃出去的机会是最大的大家在讨论艾玛是不是面具怪的同伙,我觉得,不是,并不觉得最后是个开放式的结局,诺兰的盗梦空间那种开放式结局,不是很好塑造的其实我觉得,艾玛看到摄像头,以她的智商,可能还是不知道艾比是内奸,可能只是以为面具怪早在车里安排了摄像头方便抓她们艾玛确实是全片智商最低的,怪不得渣男马库斯整她这么容易,也没啥勇,就是一只想着救人,唯独忘了最容易获救的托尼,杀死那个面具怪好像还是他自己冲上来的,她的主角光环硬得就像,灭霸打了十次响指,她也能活下去剧情的推进,我原以为屋子里真的会有鬼,会走鬼片的模式,看到精神病人砍杀这些人,妈耶,原以为剧情就这样了,看了下进度条,好家伙,别的恐怖片铺垫一小时,你这不到一小时就高潮了这片的多次反转真的到位,精神病人的那波反转就已经证明这片不会烂了我还在想,虽然迪克总有点小毛病拖后腿,但马库斯的智商,怎么会不安排安保措施,让面具怪进来呢,没想到马库斯猜对了,有内奸对了,马库斯猜对艾比是内奸有点官方剧透,可能是为了塑造马库斯确实很聪明吧两个缺点吧,个人觉得应该明确表达艾比和艾玛最后会怎么样,没必要开放式,想太多,很累的,艾比在车里给艾玛来个一刀都比这样开放式好然后就是,这些面具怪,就算别人把他们杀人当成是假的,可是一直有人在失踪,警察不管???
马库斯他们是整人,肯定会给钱安抚,这些面具怪杀了这么多人了,尤其是马库斯团队是有经纪公司的,其实我是想表达,马库斯再怎么渣,这面具怪更坏啊,结果更坏的人赢了…逍遥法外…虽说这两个团队都坏,但我更想看马库斯和面具怪火并,反正他带着艾玛逃走的结局会老套,干脆一起毁灭吧,赶紧的,累了那么减了两星就剩三星了,非常满意的一部电影,节奏和气氛都很棒,角色刻画也很到位,就是结局有点不满
不带劲不带劲。
三重反转,想说的套路和反套路,其实还是套路。那个大家演技都很差,所以看不出来boss是谁的评论真是hhhh
前面的反转虽然是俗套的意料之中,但惊悚氛围营造的其实不错,反而后面真实虐杀的时候只求突出施暴了,惊悚感却越来越少,不过好在结尾放了一个高级的留白,女主是变成待宰羔羊还是会绝地反杀让人可以自由想象。
抄个网大美滋滋
感觉还可以
几个twist都很好啊,竟然还有我遗漏的优秀悬疑(惊悚)电影!整人类恐怖节目做设定还是挺好的,《美国恐怖故事》第六季也有类似纪录片的设定,节奏剪辑,演员,都还不错。几个反转设定,血浆,都还挺不错的。好久没有看过这么舒爽的恐怖电影。评分:7.5/10。
有点闲的蛋疼的电影,内容大概就是,一个以整人为节目的剧组,在套路别人的时候反被套路的故事,没什么故事内涵,基本一猜就知道谁是BOSS,估计导演当我们智商集体下线了,你一部电影出场也就那几个人,多数还领了便当,除开男女主角,谁露脸最多,还用猜么?
开篇还可以,后半就无聊了
还不错。想吐槽的是开放性结局!可恶!不能为了续作故意留悬念啊,而且这都多少年过去,续作呢!!女主面临二选一,选择刚认识的女生而非男友,简直匪夷所思。
其实女主对着摄像头的一瞥,能不能理解为实际上是只有她造,又开始新的直播了。mad man收过塑料片的人哪个不熟悉?澳洲小成本威武
5.8(IMDB)。血腥,一丢丢恐怖(8分钟艾玛)。还到不了四星,二倍速观看无压力。反转够多,但要我肯定会带走喜欢的男人而不是带走一个可疑的演员
猜到啦!
开局反转引人,结局太过仓促
反讽“娱乐至死”的俄罗斯套娃恐怖片
开篇很有鬼片感觉,中部反转成为恶搞人的节目,后面又反转来了个精神病杀人魔,又反转结果是剧组请来恶搞女主的,又反转,面具怪们加入成了真人杀,脑残的地方,男女主拿着手机就不造先报警...总体挺不错.
还算角度新颖。
现在看16年的片子 太古早了 恐怖片真的是(烂)梗用完一年是一年啊!
前半段接连几个twist太过瘾了,相比之下后面的虐杀平庸到无聊。IMDB上有个观点是导演试图把 依靠氛围的传统horror 与 以血腥视效见著的slasher 融合到一起,intresting. Anyway戏中戏表达出来的自嘲我还是服的,同林中小屋,满满都是套路啊同学们
今年第143部好在哪里了,没明白?说好的吓人,根本没觉得好在哪里?作恐怖恶作剧的综艺节目,反转一次让剧组女孩以为召来了精神病猎杀,在反转一次,结果召来面具侠们血腥事件,最后全组被屠以后,剩下三个人,面具幕后让女孩选择带走一个,然后就这么结束了?话在说回来,好在哪里了?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