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名字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这应该是一部关于夏天的温情、美好的故事吧。
电影🎬讲述了留守儿童的故事,呆在伯伯家的妹妹和呆在外婆家的哥哥都是不快乐的,不觉的将自己也带入这样的场景,从小在别人家长大的孩子,我想一定也是什么都会小心翼翼、看人眼色行事的吧。
在这里我特别想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你爱不爱他,他都能强烈地感受到。
作为大人总会忘记或者说忽略这一点,把他当小孩子看,当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看。
黄四毛角色的塑造很成功,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是一个有尊严有底线的人,再小的人物他也需要认可需要尊重。
人性的复杂演绎的很生动…殷老板和儿子就是典型的有钱的“恶人”吧……看完电影,刷微博的时候看到徐涛老师说,人性,他说:“自私、攀比、炫耀、背后嚼舌头、趋利避害,人走茶凉”这些都不能定义为坏人,只不过是人性而已。
人性是很复杂的,对待人性,我还需要学会尊重……
看了,至少值得八分以上。
属于上乘之作,即使拿到国际上也能获得好评。
导演阐述了对人性,对社会问题,对亲情友谊等多方面的揭露与思考,很多视角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男一的演员陈创演得很好,真实有说服力。
他的演技赋予了这个人物的鲜活而真实可信,也让人喜欢、敬佩这个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
一开始并没有看好他,但越到后来越喜欢他的表演,不仅仅深深地同情他,甚至从心里也希望能有一个黄四毛这样的好朋友。
另外,他的方言普通话台词也是加分项。
那个演老板的演员也演得很棒。
总之,无论是导演手法,镜头剪辑,以及美工摄影音乐,这部片子都是精心且达到了一定水准的,很流畅地讲了一个关于留守儿童与社会混混抱团取暖的故事。
影片独特的视角,那种伤痕文学的意味,似乎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见过了,所以倍显难能可贵。
真诚的呼唤,多些这样的电影。
让我们清醒地看到,在任何一个世界,美好与丑恶,正义与邪恶,阳光与黑暗,幸福与悲惨,总是同时共存着,总是在相互映衬,彼此较量。
我想 跟你再待一会踉跄好几回没有谁 也并没有同类烟灰 虽谨小又慎微掸落任风吹是偶遇 那唯一的机会来时如夏日 去也匆匆片刻错觉会是暖冬遇上你让我 终于觉得我自有光荣来时如夏日 聚散匆匆仿佛迢迢长路 匆匆的一梦不忍 惊动我想 跟你再待一会对于四毛而言,水生更像是自己未来的期待对于水生而言,四毛是不同的陪伴,爸爸,妈妈,朋友。
看到最后的结局,感觉这可能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每一次的道别都可以好好说再见。
不是每一段的回忆都可以有圆满的结局人生,从来都不缺的就是遗憾。
希望水生以后可以和每个阶段的人生都能好好说再见。
陈创塑造的小人物形象:卑微而平凡,抗争却无力画面很有故事感:农村背景,山头田间,桥头草丛,巷子天井底层人民骨子里卑微的气质,对命运抱怨不公却不得不低头阳光明媚下,社会底层人物和留守儿童却仍要以灰暗心情互相舔舐伤口。
黄四毛他没有读多少书,他说是因为小时候不成熟,接着又补了句我现在也不成熟。
骨子里的卑微和不成熟的心性让他反复在底层打滚,被人嘲笑、被人羞辱,也无力去抗争。
他试图去投机取巧,卖废品时往钢管里灌沙,但倒打一耙被扣钱。
他也想过拥有心爱的女人,成为有钱人,过得体面,但在被社会所抛弃而公认为底层人物的喽啰后再怎样去惦记,这不过是黄粱美梦。
他这样的处境几乎是没有朋友的。
而有一段缘分那么恰巧就落在新转校同样是性格懦弱的留守儿童水生身上。
水生被同学欺凌,恰巧被黄四毛撞见,多次出手相救,让他们结缘成为朋友。
两人可以说除了苦痛遭遇和性格软弱没有任何共同点,但在不幸的遭遇中相互取暖。
黄四毛活得失败,水生是看在眼里的。
尽管四毛叔叔是水生在镇上唯一的朋友。
黄四毛投机取巧、痴心妄想、懦弱无能,在社会上活得苟且,水生都知道。
四毛在一次被羞辱“土狗”后,却不敢向前反抗,只敢怼天骂地,水生再也忍不了,口无遮拦地痛斥四毛叔叔,四毛知道了,原来水生这样一个小孩也一直都瞧不起自己,太悲哀了。
四毛的处境让他渴求着情感的温暖,他很受伤,但还是给水生买了文具盒试图和好。
这一幕不是一个大人去哄一个小孩,而是一条受伤的狗狗试图讨好唯一的朋友,却又被拒之门外,多么卑微。
水生的失望,使得后来误会四毛偷钱的事件得到推动。
尽管四毛满身狼狈,但他还是有着孝顺、忠诚的良好品质。
世间的恶意明明不应该总是落到他的身上,但他却仍然要不断承受着来自人们的偏见、欺辱,这世间是不公的。
向内是自身骨子的卑贱,向外是世道上的恃强凌弱、钱权为上。
要如何翻身呢?
黄四毛的离开就应该是对自己的救赎吧。
而水生,他应该在四毛叔身上学会很多,路慢慢走吧。
这不是一个忘年之交的故事,或者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忘年之交的故事,这是中国千千万万如片中的小镇的缩影。
我们的小时候,恰巧赶上国家飞速发展的时期,小镇很慢,慢得跟不上如此飞快的速度,渐渐,充满快乐记忆的小镇已经不是个谋未来的好地方了,所以得出去,丢下父母孩子也得出去,因为留在这里没有“好出息”,只有拾破烂这个丢人的收入来源,但是啊,小镇是真美,到处都有我们小时候最美好的回忆,田间地头有我们奔跑的脚印,松柏杨柳有我们爬过的痕迹,溪流沟河有我们笑过的回音,还有最亲的人和最好的朋友,虽然有些朋友出去回来后没那么好了,渐渐变成了“闰土”和“老爷”之类的关系。
所以我们得长大啊,小时候的快乐养活不住我们,不能让我们有出息,也不能让我们被人看得起,长大出去挣钱才行。
我敬佩且羡慕黄四毛的勇敢,敢于守住小时候的那颗心,那份纯真,虽然这完全可能是我的主观臆测,因为他也说不清楚他为什么不想离开小镇,但我看不起他那自暴自弃还盲目自信的阿Q行为,也许是他太理想化了吧,亦或许,他只是“好吃懒做”,而且对于女性身体的指摘和意淫也让人厌恶。
影片直至结尾也没有反转,满是遗憾,也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多的爽文大反转,不过是三分甜头治愈七分苦辣罢了,而黄四毛和易水生的去向也引人遐想。
其次,在观看影片时每每至伤心之处,都让人隐隐沉痛,无以言表,因为片中的悲伤不是让人痛哭流涕,而是压抑,流不出来眼泪的悲伤。
最后,电影画面,演员演技(尤指主角陈创),故事情节,艺术水平都很不错,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评分比较低。
计划生育站 缺九笔 穷人也是九笔
三婆婆对黄四毛好好哭!!!!
三婆婆走了还留了东西给四毛黄四毛给水生买的文具盒可以说是四毛小时候的觉得最好的东西了,还带有奥特曼,四毛小时候没有好好读书现在捡着废品也后悔了最后分别的时候桌上的文具盒还有里面的回扣真的好好哭我宁愿有10个黄四毛朋友也不愿意认识一个殷老板
面对校园霸凌不敢反抗的无用小土狗水生,被春生和殷老板暴打不敢还手的无用大土狗四毛,两个被边缘化的人走到了一起,度过了欢乐的时光。
却也因彼此互揭对方无用的伤疤而近乎反目。
水生误会四毛偷钱的那段戏很有戏剧张力,四毛把衣服一件一件的脱下来,扔向水生,演员演的爆发力十足,很容易让观众进入情绪。
作为留守儿童,哥哥寄养在外公外婆家,妹妹寄养在伯父伯母家,两个人都受着长辈的冷言冷语。
妹妹追着哥哥,要让哥哥带着她一起走,哥哥拒绝后含着泪走了,留下妹妹坐在地上哭。
看到这里很让人心痛,留守儿童真的不容易,没有父母的关爱,没人关心他们的内心感受,也没有人关心他在外面有没有被人欺负。
好在影片的结尾,他们的父母都回来了且不再离开。
四毛是一个善良的人,小时候三婆婆养了他几年,在得知老人家生病后,他马上回去看望她,并偷偷往熟睡的三婆婆手里塞钱。
老人家病逝后,他又急匆匆赶回去奔丧。
亲戚拿出一包东西,说是三婆婆心疼她没有娘,帮他置办这些东西留给他结婚用。
亲戚又拿出一卷钱给四毛,原来他这些年给三婆婆的钱,老人家根本没舍得用,都帮他攒着留给他娶媳妇用。
四毛看着这些东西,看着这些钱泪流满面。
无用的土狗四毛最后还是有用了一回。
他被殷老板拳打脚踢并踩在脚底,他回去后躺在床上回想着这些年被人的殴打,辱骂的场景,他抄起一根棍子准备绝地反击。
他终于爆发了,殷老板被他打趴在地上,口口声声对他说服了服了。
再横再恶的人也怕不要命的人,殷老板碰到豁出命的四毛,也只剩低头服软。
这个社会就是如此,欺软怕硬是人的本性。
四毛把偷来的那件红衣服付诸一炬,似乎心心念念的那一点幻想已经破灭;他的房子被推倒,失去了这破旧的容身之地只剩流离失所,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终结,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
四毛离开了这个地方,也许会开启另一种人生。
水生在这个镇上唯一的朋友走了,夏天结束了,一切都告一段落,命运将会走向何处,一切都是未知。
期待下一个夏天的不期而遇。
真的不至于是6.5,我心目中怎么也8.5以上了,我打高一点提提分故事很棒,从头到尾都不牵强,这个题材也很新颖,看着不累。
小孩子最开始的崇拜,了解成人世界之后的动摇,甚至和其他人一样戴了有色眼镜;四毛最开始吊儿郎当假装无所顾忌,拯救小朋友以后慢慢付出感情,到被伤害后依然挺身而出,最后觉醒决心重头开始。
我都能理解他们的感受。
我相信四毛去奔赴新的人生了,他一定会过的很好。
不期而遇的夏天 (2020)6.7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易寒 / 陈创 郭可轩
四毛没有正式工作、生活落魄,喜欢占点便宜,还对谁都死鸭子嘴硬,在生活圈里除了三姥姥之外是人不爱、狗都嫌所有等等都注定了所以四毛是孤独的,但孤独的真正原因却另有其它。
所以,四毛和水生交上了朋友,不然一个成年人是不大可能和小学生交朋友的,四毛在水生面前表现的很勇敢,帮他抵挡小小混混,对强人满嘴不屑……但水生知道,四毛实际胆小、自卑,连对自己暗恋多年的女人也不敢接近更别说表白。
但导演最终还是通过一场四毛打斗殷老板的戏强行让四毛克服自身的自卑和懦弱,再安排一场烧衣服的戏让四毛学会放下……以后的四毛可能还是生活落魄,但却不再孤独。
在电影没上映之前是通过陈奕迅演唱的同名主题曲《不期而遇的夏天》了解到这部电影的,而且也了解到是有陈创老师出演的,仔细地了解之后,猜测这应该是一部留守儿童与镇里无业游民互相救赎的故事(没看过菊次郎的夏天,有空去看一下)。
但很可惜的是当时由于学校的原因没能去看成,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
我仅仅只是看了开头,第一感觉就是真实。
可能是因为本人的生活环境就是在南方的小城市里,所以对影片拍摄地的背景有很强的归属感。
被野草侵染的古桥,破败发霉的瓦房和回村新建的“别墅”,还有一个镇子里那些互为联系的人…… 影片对于故事的处理是从偷钢管的黄四毛和被校园霸凌的易水生两人被追赶到一间破房子,意外地躲在了同一个柜子里开始的。
房外的墙上还戏谑的写着两个粉笔字:文物。
当追赶黄四毛的殷老板和孩子王相遇的时候,那一声“爸,我!
”属实是把我整笑了。
其实可能正是因为父亲的作威作福,才让孩子成了校园里的霸凌者。
黄四毛从柜子里出来撞破了三人霸凌易水生之后,本来打算一走了之,如果他真的一走了之,让易水生在镜头面前被三个孩子欺凌的话,或许从影片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说会更残酷一点。
但需要知道的是,影片中的小孩均不是真正的演员,而是从当地(约)6000个孩子中挑出来的,若真的这样拍摄,或许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吧,只是一个设想。
为什么被校园欺凌了不告诉家长?
其实很多被校园欺凌的人不在于他们是否是身材处于劣势,心理是否内向,而在于家庭环境。
如果处在一个好的家庭环境之下,那么孩子受欺负之后会第一时间给家长说,因为在以往的印象里,父母都是自己坚强的后盾,父母能够理解自己,能够关爱自己。
而在另一种情况下,父母只会骂“为什么和别人打架”,“你和别人打架就是不对”,“别人怎么会无缘无故欺负你?
”久而久之,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产生巨大的沟壑,这个时候就不要再说“孩子在学校出了什么事也不和我说”之类的话了。
更何况易水生的父母离开了他去深圳打工,家里外公外婆并非不是隔代亲,而是因为害怕他们担心没有说。
而易水生又怎么会要那些“亲戚们”帮自己做主呢?
当易水生要回七里坑的时候,偶遇被殷老板打了之后拉去警察局的黄四毛。
他看见黄四毛盯着在镇人民政府门口的袁桂莲愣住了,突然明白了什么…… 黄四毛的父亲在这个镇子里清清白白、本本分分地做了一辈子的人,黄四毛早年的时候也曾逃离这个镇子出去打工,可是却因为“没文化,赚不到钱,没意思”又回到了镇子里混吃混喝,上个公交车一块钱哪怕是也要逃票。
值得一提的是售票员态度不好但还是让他坐到了桥头。
他之所以要去桥头还是因为在桥头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够看到桂莲。
易水生回到七里坑看妹妹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出来其实不论是易水生还是他妹妹,都有想要离开各自环境的理由,他们相互以为各自的环境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但其实,他们不过是想要一个家人整整齐齐的地方,一个不受欺凌,不受白眼,有家人在的地方。
黄四毛再次撞破了易水生被欺凌,这一次他替易水生撑腰,要他反打哪三个孩子时,被压迫久了的易水生第一次得以发泄自己的怒气,尽管只是拿着水瓶子。
黄四毛住的地方是已经报废的计划生育服务站。
影片中不论是易水生还是他伯伯家都已经是二孩了,这个破败计划服务站墙上的“晚婚少生”属实是有点令人唏嘘。
最快响应国家政策的永远是普通人,在社会风浪下迷失得最多的也是普通人。
在往钢管里灌沙子(又去工地偷钢管了)得知易水生在上的小学之后,黄四毛让水生收集学校里的瓶子带给他,从此开启了两个人的约定。
四毛替水生赶走校园里的欺凌者,水生替四毛收集他拿不到的空水瓶。
夜里四毛偶遇殷老板被殷老板打的时候,其实这就像是一条食物链每个有钱的大人都能欺负黄四毛,黄四毛能打跑欺凌者,欺凌者欺凌易水生。
而殷老板不过是一个大一点的欺凌者罢了。
黄四毛被打之后就没有去找易水生的原因,可能并不是因为觉得没面子,而是在反思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思考得不深,啃着面饼看着天花板便是一天。
在桥边上等待桂莲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袁桂莲的男人邓春生。
水生看见之后跑去黄四毛的身边,其实两个人在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建立了联系。
黄四毛解释道为什么自己会喜欢袁桂莲,因为她在自己初二辍学之前对自己最好……
易水生和黄四毛两个人后来的嬉笑,居然成为了影片中为数不多的欢乐。
梦想着把袁桂莲娶回家的黄四毛偷了袁桂莲的羽绒服挂在床尾日日夜夜地思念,以为自己有钱之后袁桂莲肯定会喜欢自己的,可是他却始终在逃避自己。
待叔公来说三奶奶要不行了之后,长年不回去的他才想要回去看三奶奶。
其实是不想三奶奶看到毫无作为的自己,路边碰到了熟人要发好烟,开着收破烂的车子还要说是借朋友的,都是因为不想别人看轻自己。
看望三奶奶的时候,他偷偷地将钱塞给三奶奶,悄悄地依偎在了三奶奶的身边。
个人感觉这里是影片的亮点。
前面黄四毛以为三奶奶是因为不想花钱才不去医院所以回家把自己的钱都提了出来给了三奶奶,没想到三奶奶居然把钱存了起来要留给他娶老婆盖房子,还替他做了娶新娘子的聘礼。
其实现实中可能老人真的冥冥之中会有一种感觉,到了那个时候她会知道的。
我奶奶要走了的时候,把家里收拾地整整齐齐,没有和我爸爸告别,而是喊来了我妈妈,跟她断断续续的说了很多,妈妈和我说的时候我才知道,她其实也把养老的钱省吃俭用留了下来,还有20块钱留给了我,这一张二十块钱真的特别沉重。
影片中黄四毛和邓春生的冲突让易水生确定了自己内心对黄四毛的看法,觉得黄四毛永远在逃避自己的不足,肯定抢不过人家。
这一次冲突在两个人的心中都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后来黄四毛替易水生搬米回家,他外婆留四毛在家吃饭的时候,他家的六百块钱不见了。
而此时四毛恰好买了一件快600块钱的红色外套,因为他认为袁桂莲穿红色的最好看。
这一次的真正地伤透了黄四毛的心,因为他真正地把易水生当成了他的朋友而易水生却把他当小偷。
在警察局他知道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解释得清楚,索性不辩驳。
所幸此时外公急匆匆地赶到了警察局,误会才解开。
可是易水生和黄四毛能和解吗?
没有黄四毛保护的易水生很快又被欺凌,这一次他还带着他妹妹…… 之后便是我认为影片的高潮,不在此剧透了。
个人评分7.7。
“拆迁”是导演留给黄四毛最后的善意了,现实中这般处境,多半是被打死了或者怕报复跑了,要么就是自己噶了。
很久以前被歌吸引种草的电影,今天突发奇想从种草片单里找了一部最低分的看——就是它。实话说6+的分数还是低估了,并不完美的小人物,即使偶尔也会闪耀一些人性的光辉,但终归还是陷入无尽的泥沼,透露着底层浓浓的悲哀。
文艺路子讲成长的电视电影 想做情绪流但水平很一般 家庭背景靠台词 单场信息密度太低 前十分钟人物没立出来就有问题
1、妹妹在村头追着哥哥的时候,内心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凄凉和无奈;2、哥哥被几个同学霸凌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像被刺了一下。3、四毛保护水生,就像在保护儿时的自己。
打戏真解恨
比较温和。
贵在真诚,结局也没有刻意上扬。值得鼓励的片子。
平铺直叙
两个不受欢迎被欺负的人报团取暖。人类的信任关系非常脆弱,敏感而警觉。
陈创是个好演员,赶上了好时候。认真态度拍无趣命题,西南地区版的“树先生”?真实灰暗感又差远矣
没啥意思,看了一小时看不下去了
情节设置不是很顺,爆发那里也不畅快。人都好孤独呀,被伤害的人孤独,伤害别人的人也孤独。潘主任怎么跑来小镇当恶霸了,振华中学不管管吗?惊现李梦,但在电影里白得发光有点不搭。主题曲居然是陈奕迅唱的。
很想给五分,但是夹生的方言有点影响入戏,不然的话真的可以给满分。这种片子真的很适合找陌生的当地演员用方言来演,配上字幕就好了,那种忽然方言忽然夹生普通话的感觉,太不适应了。从剧情、节奏控制、台词的尺度来讲,真的无可挑剔,包括选角,也很好,小朋友的演绎可能略显生涩,然后有些表达和剧情显得不足,不影响整体的表现力,值得推荐,值得多次观看,很多细节都留意到了,很有诚意。国产片里面,这绝对是值回票价的好片,关注留守儿童和盲流青年(估计也曾是留守儿童),也很具人文关怀了。不落俗套,不谄媚流量明星,该突出的人着重描写,不重要的果断轻描,值得点赞!
这类题材很容易显得造作,但导演把控得还行。流俗但总的来说有态度,算上鼓励分给三星
细节处处是真实是人性
情节重复 感情发展拖沓寡淡 为了关联而关联
我想打这个小孩,太没出息了,哭哭哭,除了哭,能不能有点别的性格,唯唯诺诺,看的我生气
捡垃圾的落魄大叔与被欺负的转学留守儿童,相互救赎与成长的故事。有波折但仍然普通的故事,胜在情感复杂细腻。一物降一物的社会法则中透出深深地绝望,触底反弹的报复也许只是个梦。燃烧的火焰,烧尽了最后一丝幻想和尊严。拆迁的房子,推到了一个人的归宿和眷恋。
有野心的儿童电影,可惜看不下去,符合国产所谓文艺电影主题为大的习惯,没有过程,只有高潮。
#PYIFF2020# 没想到最失望的在这里等着。愤怒,叹息不止,实在是痛惜这个充满好品相,又关注到社会边缘群体的片子,但就是因为前篇的好,反而更加讨厌和反感这个剧本里所传达出的恶臭般的观念,没错,就是所有让我无法忍受的低级初级的剧情推进和展露出的报复心态,让人惊喜过后,无比失望。如果走向更深切的温情主义表达,缺乏关爱的小男主与本质善良的穷酸汉之间,那似兄似父的情感本可以很顺畅被观众接收并同情,可怕的是,善良的穷酸汉身上的所有人物色彩都被附上了刻意且简单的对抗关系,对抗镇上有权有势的所谓“恶人”。这其中的种种反应的是一种剧作的大退步和某些国产创作者表达情感的贫乏和简陋。让人厌恶得很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