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立春,And the Spring Comes

主演:蒋雯丽,张瑶,李光洁,董璇,焦刚,吴国华,张静初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晋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07

《立春》剧照

立春 剧照 NO.1立春 剧照 NO.2立春 剧照 NO.3立春 剧照 NO.4立春 剧照 NO.5立春 剧照 NO.6立春 剧照 NO.13立春 剧照 NO.14立春 剧照 NO.15立春 剧照 NO.16立春 剧照 NO.17立春 剧照 NO.18立春 剧照 NO.19立春 剧照 NO.20

《立春》剧情介绍

立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北方某小城市的大龄音乐女教师王彩玲(蒋雯丽)相貌丑陋,却因天生有一副唱歌剧的嗓喉,相当清高。不甘像周围人一样过平庸世俗生活的她,一心要将根扎在北京。钢铁厂工人周瑜迷上了在广播里献声的王,以拜师的名义对她展开追求,却间接令王爱上了其一心想去北京念美院但屡考屡败的表弟黄四宝(李光洁),然而黄只当王是自己苦闷精神世界的知音。后来,黄因为认为这段纯洁关系被王玷污去了深圳,周对王的再度追求也不了了之。 在王以为自己再也无法从身边找到志同道合者时,自小迷恋芭蕾、被旁人视作异类的胡老师(焦刚)走进她的生活,但胡以悲剧将自己与世俗生活作了断将追梦的王进一步打击,伤心之时,她从父母身上发现一直不愿与之握手的世俗生活也有美的一面。这时,自称身患癌症去日无多的高贝贝(张瑶)找到王,想让王助她去北京参加青年歌手比赛,王犹豫一番,决定帮她圆梦,但高的故事原是杜撰。王走到人生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无处可逃致命香气冲锋战警绝命毒师第五季七号房的礼物2超能力家庭双螺旋第一季罪之声援藏日记尊重候鸟虽然30但仍17暴走财神第一茶庄太阳也是星星两个好人母亲嫉妒双面女间谍第四季守望尘世第三季我为鞋狂行尸之惧:核潜艇皇家圣诞惊喜死者无伤漂亮主妇阳光代表新魅力四射:全球万人迷捉刀人剑鱼行动代号利剑

《立春》长篇影评

 1 ) 立春——生命与政治的双重旅途

王彩铃说,每次春天来的时候,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她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一样,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

这句深可挖掘的话(无论是其政治意义,还是生命意义),出现在故事的中后段,到这里的时候,一年已经过去,在这过去的一年里,王彩铃经历了一段失败的爱情与一段失败的友谊,当那两位爱情与友谊的对象纷纷在现实的压力之下放弃某种追寻时,她还在坚持着她的歌唱事业。

但是新的一年不仅给她带来新的希望(大年初一开门望雪的那个镜头,几乎使我误以为她的命运将要好转),也给她带来了更大的幻灭。

如果放弃理想在90年代初的新一轮经济大潮中变得普遍而使人不得不接受的话,那么王彩铃这一次所遭遇到的事情,已经突破了她心中践踏理想的底线(理想成了可以划底线的东西)——利用理想,那位小女孩磕头哭泣,但重点是她的那句“为了出名不得不用点特殊的手段”。

虽然王彩铃也想出名,但她显然怀揣着古典时代的一朝成名天下知的“纯洁理想”,而不是理想与现实法则的勾结。

前面的故事主要发生在91到92年,可以从春节联欢晚会的画面上考证出是92年的晚会(那年的主持人就是赵忠祥、杨澜、倪萍),虽然理想破灭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性,我也认为顾长卫就是在追求一种普遍性,但是这个时代的特殊性,似乎也不能不引起观者的注意。

四宝一开始连续地往北京跑,突然有一天,他朋友说,他去深圳了。

北京与深圳,文化潮头与经济潮头,追寻与妥协,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这里其实只构成了另外一个更隐蔽的问题的一翼。

另一翼,就是那位芭蕾舞演员,在一段孤芳自赏的优美舞蹈后,他走进了牢笼,牢笼不仅指那个监狱,而更指的是他的假强奸行为,后者才是他的自我阉割。

这两翼,构成了90年代初知识份子的普遍处境——失落了理想之后,他们或者去追求本来在理想面前显得微不足道的物质,或者自我阉割,自动纳入体制。

这是顾长卫比娄烨聪明的地方,他不涉及它,但他通过一个关于理想的看似具有普遍性的叙事,巧妙地揭露了它。

在文章开头所引用的那句王彩铃的喟叹,照应了导演的政治隐喻。

那个春天,似乎发生了什么,但再回首,已百年身。

但就王彩铃这个人物来说,在中国社会中其实是不具备现实性与普遍性的。

但是这个人物的特征,她的虚荣骄傲与拼搏上进并存,她的渴望把持理想与内心对现实不满同在,这些特征,是具有现实性与普遍性的。

导演捡起了那个时代中人们内心除了失落之外的那些彷徨与渴望,把它们揉捏在一起,变成了王彩铃。

所以说,王彩铃是不现实的,但又是高度具有现实性的。

在经历了那次巨大的欺骗之后,她走进了婚介所。

然后电影时间加快了它的步伐,她还是没有结婚,但领养了一个孩子,孩子慢慢长大,她开始以卖羊肉为生。

有一个镜头,优美而残酷,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条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路上开着一辆后斗里装满了羊的货车,王彩铃就在车的后斗里,和羊在一起。

她的表情复杂而难以辨认——完全没有了当初的鲜明与生动,重要的是,她和羊在一起——一种温顺待宰的动物,在车的后斗里,被载向无法辨认的远方。

电影的对于生命的感喟在这里超越了某种政治上的纠葛,露了出来,或者说,沿着前面的铺垫,渐显了出来。

先不论顾长卫的这种企图成功与否,单就他的这一意识而言,已经是难得。

在一种对生命的某种宿命式的叙事中,包含着某些时代气息与政治意蕴(政治当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这种结构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但似乎影片在这一段所用的力道并不足,甚至稍显刻意,比如王彩铃给她女儿念飞蛾的一生的故事,这一段把意图亮得太明显,反而失去了回味的余地。

而在医院里遇到早年相识的物是人非的桥段,虽然在剧情上可以圆满收场,但是稍显呆板。

最后带着女儿回到当初梦想之地——北京,一起在天安门唱起儿歌,倒是非常令人动情,席地而坐的妈妈显得和蔼而温润,但她心中是怎样想法,是悲哀叹息,还是安乐而满足?

 2 ) 今天你彩玲了吗?

《立春》现在成了一只熟烂的猪头,任谁看过都要拣一块来说说,因为口水太多,不免让人有绕道而走的想法,不想再上去多添两口唾沫,成为口水火锅。

顾长卫很成功地《立春》搞成文艺青年哀悼晚会,听者伤心,闻者流泪。

最突出的意义在于,里面出现了一个标签化的人物,王彩玲。

我甚至想象,她将成为文艺青年的新代表,“今天你彩玲了吗?

”,“你还王彩玲呢?

”都会迅速成为新流行语。

别再说什么梦想陨落,现实残酷,天才夭折,实际上,你彩玲了吗?

并不是文艺青年的理想化道路,而是另一个血淋淋的绞架,它的意思就是说:今天你被文艺界糟蹋了吗?

整部电影王彩铃除了受到过周瑜发自肺腑的感慨外,就是在不停地被糟蹋,被老太太们被邻居们被文艺界的领导们,前两种糟蹋都不足以摧毁文艺青年,虽说艺术来自民间起于生活,但清高的爱好者们绝不跟大众为伍,他们需要的是来自圈子的肯定,来自核心的颔首,这对他们来说,大于一切。

所以王彩玲一定要弄个北京户口,健康的姑娘剃个光头扮癌症去参加歌唱比赛,黄四宝每年都去考次美院。

所有的文艺青年都坐着一样的美梦,一朝功成名就万人景仰,谁能想到除了运气好的有后台的,其它全是万骨枯。

电影圈那个腌臜劲儿,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就像焦大跳脚骂荣国府,只有门口那对石狮子干净。

据说正经人家绝不会送姑娘进去,凡是里头混的也尽是潜规则,有人恶毒地爆某个明星,从灯光剧务一路睡上去。

知道江湖险恶,然而不知道有这么险恶。

再说文学圈,是不是干净点?

其实我也没深入进去呆过,就在外围走了一圈,已经被臭水脏了脚。

最恶心的就是各路编辑,找你的时候通常说得千好万好,稿酬优厚,回报且丰,一送了稿子马上像肉骨头打狗,一去不回。

好不容易过了半年碰上一回,讨好着说是不是能发稿费。

你千万别想有什么韩寒郭敬明这样的奇迹,这些编辑通通已经变了嘴脸,商量好的稿费起码扣了一半,才拖拖拉拉打钱过来,很多从此销声匿迹的也不少。

要想想文字写手是个多么庞大的团体,几年前王朔参加了一次网络作家颁奖会后说:再过一些年,再也没有人会因为鞋子而被人格外另眼相看就可以混口饭吃,因为这已经成了生理现象,就像大家都会说话一样。

想当大师的人,苦了。

我告诉王叔叔,您说的这时代现在已经来了,您真是先知啊,现在别说大师,想拿文字挣钱,都已经很苦很苦了。

另外的画画圈,音乐圈,我枝叶不够蔓,没打听过,但是泛出来的黄水想必谁都闻过臭。

同学们,你能经受住糟蹋吗?

你有无穷精力无尽金银,供你投身文艺界么?没有就该跟王彩玲们一样,该卖羊肉卖羊肉,该早点洗洗睡就洗洗睡。

想拿文艺当饭吃,谁知道文艺是架更快更利,更让你心碎心死的铡刀呢。

 3 ) [影评]立春:浮在空中的鹤阳

有顾长卫和蒋雯丽这对夫妻档,对于我这类口味刁钻古怪的观众自然是极好的影片质量保证。

之前自然看过艺术青年必修影片《孔雀》,当时觉得顾长卫的叙事策略看上去与第六代很接近。

然而看过《立春》之后,才发现这并非是导演如何,而是编剧如此。

尽管顾长卫式的色调处理和镜头调度还是很明显,然而事实上观影过程中扑面而来的却全都是编剧李樯大大的气场,惊觉之前所谓顾长卫如何如何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导演中心主义作祟。

若是分析作品序列的话,显然应当把《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立春》作为李樯的作品序列进行讨论(还可以包括《被遗忘的天使》段落7《双双和小猫儿》,吴宇森导演,李樯编剧)。

这些片子里,李樯的风格太过锋利,反而挟持了导演们的表达。

很明确的一点是李樯式的底层书写的方式。

在他的作品中,最为动人且最为犀利的地方是那些“小人物”身上“卑微的善良”——《姨妈》在北大的见面会上李樯自己这样说。

这是一把很好用的手术刀,《孔雀》里的一家人各个如此,斯琴高娃姨妈如此,王彩玲如此,王彩玲身边的人也大多如此。

这种感觉好像是轻轻地触了一下心脏,虽然心脏没有皮肤那般敏锐的感觉,却在触过之后以一种长久的的回声成为乐章。

李樯编剧作品中另一个风格化的特征便是非因果逻辑的情节方式。

李樯的作品中,情节大多以“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式的方式出现,而并非那种我们熟知的“国王死了,王后因伤心过度而死”,换言之,这些情节之间只有时间关系,而没有被强化/戏剧化的因果逻辑(当然,肯定不是没有因果逻辑),在某种意义上,这确乎是一种还原现实生活的尝试。

于是李樯的作品就变得很淡,我想看过之后最合适的一个反映是叹口气。

这个时候,那些卑微和善良,已经打动了我。

所以《立春》之类,大可不必去追求情节的逻辑和连贯。

或许李樯试图留出一个“为艺术为爱情”的解读入口,或许事实上影片呈现的是一眼而至的关于不甘平庸和敢于梦想的解读入口(这一点,soulfly大人的《立春》——顾长卫的日常生活恐惧症,写得非常之好)。

然而正如同《孔雀》里的降落伞和《姨妈》中的月亮,《立春》里歌剧、油画和芭蕾,看的我恍如隔世。

《立春》呈现给我的是一派超现实主义式的情境,尤其是歌剧,大约歌剧配音唱得太好了,本该是一个水平有限的票友的王彩玲,一个满口方言的王彩玲,却能唱出如此华丽的歌剧(当然,我同时兼具歌剧盲油画盲和芭蕾舞盲的身份……),蒋雯丽的扮丑和她周围的环境,衬得这部片子愈发地超现实起来。

于是我恍恍惚惚地感觉到李樯是有话要说,而不仅仅是讲一个关于梦想照进现实的故事。

一张北京亚运会的海报、春节晚会和“深圳”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在90年代初。

这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

80年代依然隐没在地平线的那头,正如影片中人物们的生活,故事开始之后,他们生活的平衡一点一点地被打破,正如中国社会的原有秩序,在90年代开始松动和瓦解,一些东西来了,一些东西消失了。

一些80年代崇尚的东西留了下来,比如那些来自西方的歌剧或者人文思潮,然而另一些东西在有力地将其改写,于是我们顺理成章地看到了如此渴望出名而不惜一切代价的高贝贝同学。

王彩玲他们是80年代的人了。

90年代里,他们挣扎过,然而最终都不得不找到与理想相去甚远的生存状态。

他们可以满怀希望地站在鹤阳眺望北京,一如站在中国眺望那无限美好的西方世界。

这些,都是那几年的事儿。

所以我大约知道李樯想要说些什么了。

那些王彩玲式的知识分子,八九十年代之交走过的大致心路历程,以及中国社会怎样从一种方式转变为另一种方式。

他试图绕过当代史书写的某些禁区,而走向一个或许可能的顺畅表达。

鹤阳这个初看有所指的城市,这一次飞过小半个中国,降落在了包头;或者,鹤阳便是浮在空中的一面镜子,它照出“这个时代”的中国。

然而鹤阳毕竟是一个浮在空中的城市,李樯的书写,大约也逃不开戴锦华所谓的“浮桥”。

“时代三部曲”头两部里李樯写完了80年代和90年代,我等待着他的第三部。

当然,看《立春》的时候我不停地想起贾樟柯的《站台》。

那就是王彩玲们的上一个十年。

至于“李樯模式”,开玩笑地说,可以归结为一个“愿望的想象性呈现”,无论是孔雀开屏还是小猫儿坐进课堂念书,还是那最后一场中国歌剧院里王彩玲的忘情演唱,都是李樯这个天平座式的冷眼看世界之后留给观众的最后一丝温暖。

然而冷的彻骨之后,这点温暖仍然无比动人。

又及:歌剧唱词和影片文本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

就连我这个十足的歌剧盲也能看出个大概。

有哪位达人能出来做做分析考证啊……另外,豆瓣上虽有《立春》这部片子的资料,然而是搜索不到的。

联系《立春》被删减和不许大规模宣传的报道,似乎能嗅出一些什么味道。

中国电影真是越来越有趣了。

莫雨笙大人的评论还是精辟,写在最后跟大家分享:顾长卫真狠,用一个一年之始的节气命名一个毫无前途的希望,给一个归于绝望的故事剪了一个喜剧似的预告片。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1082666/

 4 ) 渺茫的希望

首映礼,剧组主创说,这部片子表达的是希望。

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中,王彩铃始终清高独立的坚守着自己的希望,即使最后她妥协了,但这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

蒋雯丽说,当年她没考上大学,在安徽蚌埠这样一个小地方,小城市,的自来水厂当工人,一当就是五年。

直到考上电影学院。

这样的人很多。

有人挣扎出了泥淖,但如果机会没有垂青,他们也将和王彩铃、黄四宝、胡金泉一样,在灰头土脸的小城市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

一个人认为自己被尘土埋没了,是最痛苦的。

因为他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无人赏识,这就是内心的持续煎熬。

因此《立春》讲的是他们自己的过去。

只是换了一种结局。

换成了他们当年的朋友们的结局。

那些朋友们终生生活在厂区里,或许今天早已下岗。

坐在家门口嗑瓜子,织毛线。

但是,问题在于,你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黄四宝呢?

真正有才华的人和其实没有才华的人都觉得自己才华横溢。

《立春》的好处之一在于它不是一部鼓励人们坚持信念的励志片。

它并没有讲述一个穷地方的年轻人如何通过自身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它讲述了一些自认为不一般的“艺术青年”,如何挣扎着坚持自己的理想,过着远离普通人的生活,最终一事无成。

银幕前的观众们都清楚,他们并不是什么真正被埋没的金子,他们只是一些有着朦胧追求的人,黄四宝的画,匠气十足。

美院不收他,因为他压根儿够不上美院的资格。

所以,在我看来,影片讲的并不是希望。

而是讲了一个危险的故事。

这个故事很真实,吓到了观众。

银幕前的人们暗暗的害怕起来:天啊,我也觉得自己有长处,我也觉得我的追求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是不是就是那个自以为是的黄四宝?

我是不是就是那个泥淖里的王彩铃?

这是多么真实的情况,多么沉重的打击,多么恐怖的电影啊。

 5 ) 笑她多病与长贫

看《立春》的感觉让我想起曾看过的一幅漫画:几只活鸡正观看火炉里转动的烤鸡。

在同类者的悲剧里,看到自己还没有来到,但极可能发生的命运。

当理想照不进现实,若不放弃也只有三条路:执著然后成功;执著,屡次失败然后妥协;执着,屡次失败然后毁灭。

电影讲述的便是走在这第二条路上的人们,最缓和也最具真实感.然而,也只有行路人才知道这条路的黏馀及狭促。

王彩玲是故事里最后一个妥协的,她的妥协是受周围同类者命运的拉扯和刺激,他们给予了她惺惺相惜的抚慰也一点一点掏空了她的内心。

她是偏远小镇上的音乐老师,爱好歌剧,嗓音颇有天赋,她梦想站在大剧院的舞台上,一鸣惊艳,掌声雷动。

于是又是托人办北京户口,又是辗转各音乐团体毛遂自荐。

在奔走失败,落魄而回后还要端着艺术者高贵而骄傲的姿态对别人重复她自己多么愿意信以为真的谎言。

她身边的人像走过场一样来了又去,但实际已带走了她内心的太多东西。

爱好绘画却接连考美院失败的炼钢厂工人黄四宝带走了她苍老人生的第一份爱情,她的“粉丝”周瑜追求未遂还遭到“宁要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的羞辱后,愤而离去。

与她同病相怜的舞蹈老师胡金泉因专业跳芭蕾舞而被镇上人视为异类,痛苦不堪的他最终以非礼女学生而锒铛入狱来证明自己的性别,王彩铃去看他时,他穿着狱中的布鞋颠起芭蕾的脚尖,这份凄凉使不忍卒睹含泪而出的王彩铃的内心又被抽离了一分对抗现实的力量。

而接着登门求助,谎称其身患绝症最终利用王彩铃的怜惜达到目的的年轻女孩贝贝彻底粉碎了她对现实世界的信任。

她终于觉得疲惫了,决定按自己的说法随便嫁个人算了,在婚介所报了名之后,她的女邻居,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被丈夫抛弃的遭遇使她发现婚姻也不可靠。

最后,她领养了一个兔唇女孩,卖猪肉为她筹钱做手术,恒久忍耐的生活下去,或者培养女儿实现夙愿,或许没有,但她给女儿取名叫小凡,是受尽了理想主义者精神世界里那自以为不凡的苦吧。

她曾说这幅好嗓子是她的全部,除此之外她是废物。

她曾如此坚持,便是“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她是所有理想至上,怀才不遇者的同类。

彼此间却是注定的无法拯救,只好潸然抚慰。

这是导演顾长卫的第二部电影,和《孔雀》一样,让最初眼神明亮的梦想家们混迹在生活的一片狼藉中渐渐找不到了他们的光。

也许他的意图便写在剧终打出的字幕里:谨以此片献给王彩铃们。

谨以此片,他奉献了一种深沉的理解,一种慰藉,一种“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衮衮向风尘”的苍凉表情。

 6 ) 最后只好躺下来

黄四宝站在操场上大喊她的名字。

那是她除了演出之外,打扮的最漂亮的一天。

她款款走下楼,他愤怒地扯住了她的黄丝巾。

她被他跌跌撞撞地拖拽向前。

他对她极尽羞辱,然后把她推倒在空无一人的操场。

她整个人面朝下匍匐在操场黄色的硬质土地上的样子,总是在眼前,非常清晰。

这是一个疼痛的故事,也是一个平凡的故事。

这是一个特别的女人,也是一个悲剧的女人。

数种感情在这部电影里混乱的交织着,它们的交结点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里都会遭遇到的那个解不开的结。

但是每个人的人生里都会遭遇一次立春。

每个人的心中都活着一个王彩玲。

这部作品唤醒了我心里某些难以道明的力量,随它一同苏醒的还有某些同样无法言明的凄凉。

一瞬间,我非常的迷惑。

我想起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时说过的那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简单又极端。

他们认识这个世界,总要通过伤害自己来完成。

王彩玲在那个时代里显得很尴尬很孤绝。

她第一次出现在镜头前,步态笨拙,衣着潦草邋遢,样貌也很不好看。

她一口回绝了提着菠萝前来请她为师的黄四宝和周瑜。

她说,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呢。

梦想即便不能让人崇高,至少也能让人显得清高,尤其是在这个闭塞贫穷的小城里,王彩玲从不掩饰她远走高飞的野心和高高在上的自恃,但她却从不流露虎落平阳的哀伤和寡欢。

她铁了心的要走,要去北京,去中央歌剧院,这就是她的过去,现在还有将来。

在生活这场硬仗里,梦想总会与现实狭路相逢。

爱情是所有女人的软肋。

它看起来似乎可以为女人们遮风挡雨。

它瞬间袭来,包围你,迷惑你,然后迅猛地把你掠夺一空。

当王彩玲清醒过来的时候,她已经一无所有。

那个看起来很强大的王彩玲,勇敢地不怕别人说她丑,笑她是个老姑娘的王彩玲,卸下梦想的武装,脆弱的只剩下一副没有办法不受伤的肉身。

但她毕竟是王彩玲。

她对着大胆求爱的周瑜咬牙切齿的说:“我是宁咬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她没有觉得自己潦倒到需要一个男人。

她还有梦想,还有一副好嗓子,还有在中央歌剧院里大展宏图的将来。

她就这样,拒绝了她此生唯一的追求者。

曾经被她视为知己,让她在那个还算保守的年代里脱光了做人体模特的黄四宝,在扯着她的衣领,对她咆哮道:“你让我觉得,我被你强奸”了之后,在这个小城里消失了许多年。

在爱情里,女人永远是劣势的一方。

黄四宝和王彩玲,本来应该是旗鼓相当的。

但爱情让王彩玲式微。

她为了黄四宝轻易的放弃了理想,到头来,黄四宝甚至都没有说过一句爱她。

王彩玲瞬间被禁锢了,被捆绑了。

但是黄四宝,就像他曾经说的那样,“我一看见有人提着包离开这个城市,别管他去哪儿,我都很羡慕”,他离开这里去了远方。

王彩玲从塔楼上跳下去,但是没有死。

当她吊着手臂,目光呆滞的跟周瑜诉说黄四宝是怎么追求她利用她然后再把她抛弃的时候,我想到了齐秦的一首歌,外面的世界。

“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我还在这里耐心地等着你”。

女人的感性,总是让她们甘愿为了所谓的爱情轻易放弃外面的世界,选择留守原地望穿秋水。

当她明白出去的人永远都不会再回来,却又无法停止等待的时候,抹杀过往,否定对方,就是一个女人最后能为自己做的,看似很可笑但其实非常决绝和痛苦的自我保护。

这个时候,凌乱的感情,破碎的心都不重要了,她能够竭力去挽回和保全的也只有自尊而已。

胡金泉是这个作品里相对于王彩玲而言悲剧色彩更浓的角色。

跟着歌舞团下乡表演节目,穿着紧身裤画着浓妆踮着脚尖跳舞的胡金泉得到了无知乡民们的疯狂嘲笑,他既气愤又害羞地抢过大衣裹住自己,忿忿然地离了场。

王彩玲穿着自己缝制的演出服,用意大利语声情并茂地演唱歌剧时,本来因为胡金泉的表演退席过半的人群顿时走的几乎一个不剩。

但王彩玲坚持了下来,一直唱到曲终,人也真的都散尽了。

回程的车上,两个同病相怜又心心相惜的人开始攀谈。

芭蕾舞演员却要在当地歌舞团里教大家扭秧歌;骑着三轮车带母亲去公园兜风还要接受别人“二胰子”的辱骂,弄得母亲甚至都要扯住围巾遮住脸这般难堪。

王彩玲请他吃饭,简陋且脏乱的小饭馆,这是两个人之间最初也是最后的交流。

胡金泉把团里的女舞蹈演员拖进了女厕。

昏暗的镜头前,没有画面,只有女人的嚎哭:“胡老师,别这样。

”然后掩面冲了出来。

跟在她后面的胡金泉,带着王者的骄傲,把围观众人的指指点点当做光荣的嘉奖。

他用一种毁灭自我的方式,向这个世界证明了他是一个正常的男人。

王彩玲去看他。

铁栅栏里,剃了平头的他,笑容盈盈地说,我给你跳个舞吧。

然后穿着囚服和布鞋,踮起了脚尖。

王彩玲没有看完,她一言不发的起身离开。

这不是一个能够让她心平气和接受的结局。

梦想和现实的冲撞下,胡金泉被撕得破烂。

在针尖上坚持梦想,这也许就是她和他共同的命运。

高贝贝的出现是这个社会给她最沉重的一击。

她为了这个自称得了绝症喜欢唱歌的女孩子倾其所有,得到的却是谎言相待。

王彩玲一直坚持的梦想,通过另一种形式在眼前顷刻破碎崩塌。

她怀着最单纯的热情,把自己“唱到巴黎歌剧院”的梦想托付在这个时日无多的年轻女孩身上,她以为,高贝贝也和她一样,带着用生命承载的热情,只是想要唱歌而已。

但其实,这么沉重的热情和梦想,岂是谁都能随便拥有的?

太多人有不起,也不敢有。

那些最赤诚最纯粹的热爱,有时候闪着烫手的金光,不是谁都敢抓住的。

她从北京回到小城。

画面里,头上扎着土黄色围巾的王彩玲,骑着二八自行车,艰难的逆风而行。

这就是王彩玲。

这就是一直在逆向行驶,遭遇阻力的王彩玲。

但是你看,她从来没有迷失过方向。

她渐渐过了满身锋芒的年纪。

这么多年,她唯一执着的除了梦想还有她曾经交付出去却被狠狠浪费过的爱情。

当生活让她逐渐疲软之后,她走进了婚介所。

她的征婚要求还是一如既往的非常王彩玲,心气如常,眼光如常,只是人却不能如常:她老了,年轻时就不好看的模样如今越发不堪。

她没有找到对象,于是她去领养了一个孩子。

一个兔唇的女娃娃。

她去菜市场卖肉兼差,赚钱替她手术。

她去的那个婚介所,老板就是当年她口中的“情感骗子”黄四宝。

这个世界变化就是如此之快。

当年那个越挫越勇,周而复始报考美院,一边在炼钢厂当工人一边不懈作画,个性清高倔强不愿意开口求人的黄四宝,现在一如所有发了横财的土老板一样,满身俗不可耐的打扮,开着长安小面包,债务关系混乱,被人追打。

他轻易的迷失在了这个世界里。

没有人知道,他是不是曾经试图坚持过。

我们只看见了生活改造一个人的结果。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

曾经为张艺谋掌镜的顾长卫,操持导筒也丝毫不势弱。

不同于当下年轻导演的风格,他彰显了踏实稳健的叙事风格以及雕琢细节的精益求精。

我也很喜欢这个年代。

虽然我不知道顾长卫的重塑是不是那么精准,比如那个年代的人是不是真得用磁缸吃饭,真得穿那样的衣服,真得骑那样的车,但是至少对时代精神的复活,与我记忆里对那个时候的印象是可以契合的。

我不止一次说过,我很喜欢那个时代。

现在看起来有点好笑:大家穿得都土土的,都没有目的地追求那些艺术气息:王彩玲唱歌剧,黄四宝画油画,就连周瑜也会用带着浓重包头口音的普通话朗诵诗歌。

那是我们父辈的时代,在他们很多人的心里,都曾经活过一个王彩玲吧。

不管最终这些理想的命运如何,至少他们曾经有过。

为某些情怀坚持的过程,那就是青春。

相比于如今的我们,总觉得我们的父辈把他们的年轻时代过得更加鲜活,有所追求,有所信仰,也有所迷惘,有所犹疑,然后,在梦想与现实间做出选择。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伟大或者卑鄙。

王彩玲并非被树成了一个崇高光辉的形象,黄四宝也不需要被唾骂。

这就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它只有陈述没有定性。

这就是那个年代:每个人都迷惘,每个人都痛苦,每个人都要选择。

黄四宝说:“你让我觉得,我被你强奸了”时,我想起了很多年前曾经有过的一句话。

“生活就像强奸,当你无力反抗时,只有闭上眼睛享受。

”王彩玲和黄四宝看起来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但事实上,在生活强势的入侵面前,他们最后都只好躺下来。

我不知道这可不可以理解为导演对某种情怀的埋葬。

影片的最终,王彩玲走上了中央歌剧院的舞台。

这是顾长卫献给所有王彩玲们的时刻。

它其实不存在,它只是生动于王彩玲的想象中。

我嗅到了其中的落寞和诀别。

这不是一个成就辉煌的时刻,而是一个告别的瞬间。

它了断了王彩玲所有的梦想,它最后一次出现在她的脑海里,然后消亡在真实的生活中。

她不再是那个心比天高,去歌剧院毛遂自荐的王彩玲,她只是一个单亲妈妈,只是一个未曾被爱情垂青过的女人。

“当梦想照进现实”。

从来没有人说“当现实照进梦想”。

我们毕竟活在烟火人间。

我又一次想起了狄更斯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7 ) 理想其实是猥琐的

照理说,我应该会喜欢《立春》的。

但是我越看越难受,为什么呢?

我看着那么丑的蒋雯丽很难受,看到她不但丑,还处处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以为黄四宝对她有什么感情,重复着我就要进北京了我就要进剧院了我就要去巴黎了这样的梦话,对身边的俗人一副拽样,对美型的黄四宝一副贱相。

她对着黄四宝施施然一句:我还是处女,我不愿意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

老实讲,有点想吐。

她当人体模特,她“强奸”黄四宝,她穿着戏服跳楼未遂,她在剧团办公室门外唱歌,所有这些我感觉到的只有猥琐。

只有那句“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让我肃然起敬。

我听着周瑜用那种混嗓子念普希金的诗,很难受。

我看着胡金泉把一女的拽厕所里胡弄,很难受。

我看着光头女她妈那么矮,面无表情地说话四肢僵硬地走路,很难受。

我听着以王彩铃为中心的艺术爱好者们在灰蒙蒙的城市里讲着古怪方言的文艺腔,很难受。

确实很拧巴,确实很矫情,确实文艺腔得过了分。

豆瓣上几乎一半的评论标题都有“理想”二字。

几乎八成的评论,都写明这是群“理想主义者”,并对他们致敬。

曾经我也确实对着“理想主义者”这个词肃然起敬,并自以为,或者说希望自己就是理想主义者。

但是我眼中的理想主义者,从来不是片子里这样的。

他们只不过是自以为有才,自以为与众不同了,然后心开始不安分,想往上爬,想混出个人样来。

不就是披着层艺术的外衣么,不见得就一定比想当官想出国想当老板的人高贵。

他们嘴里口口声声都是“北京”“巴黎”梦幻繁华物质世界,他们想进歌剧院,想进美术学院。

这些所谓理想,和考大学考好大学考大城市的名牌大学有什么区别?

一切明明是那么现实。

不过是想飞黄腾达,众人仰望。

艺术只是敲门砖登天梯。

装什么高尚?

从头到尾,都看不到他们对艺术有什么深层次理解。

艺术,只是用来傍的。

恰好,嗓子比较好而已;恰好,身体比较骚而已。

想当梵高的画家,和想当比尔盖茨的商人,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为什么要成功?

为什么一定要得到社会的承认?

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是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不关心现实的获取的。

很明显这群人不是。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比别人过得好。

可是,我资质平庸,我命运不济,我遇人不淑。

于是,我哀怨,我压抑,我扭曲,我变态。

这就是让人崇敬让人唏嘘的理想主义者。

可是我仍然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有拧巴情结。

但是,它实在是拧巴得过了份。

于是刺激到了我,让我似乎忽然清醒过来,于是有了上面这番“反拧巴”的话。

所以要感谢这部电影。

它告诉我:不要太自恋,不要把自己想得很特别,不要耽于幻象,不要自以为高尚。

林奕华说,王彩铃也是包法利夫人啊。

包法利夫人之于《包法利夫人》,难道不是一种包含着同情的嘲讽么?

林奕华还说:不要把责任都推到命运头上。

这片好,好在很满,很有料,台词都很有爆点,更因为,它对我有一种反向的超出作者本意的警醒作用。

 8 ) 艺术从来不是与众不同的护身符

喜欢《立春》,只是看法跟一些评论不同。

故事里几个热爱艺术的青年,最终被生活压断了最后一根希望稻草,向红尘滚滚低下了头。

什么时候开始,艺术成了装裱个体与众不同的护身符了?

好像,搞艺术的就应该卓尔不群,如果无法成功获得名利和世俗的认可,那热爱艺术就成了失败,《立春》被看成一群追求艺术失败者经历的故事。

对此我难以认同。

艺术家赢得名利双收,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后来者的励志铭了!

或许正是因为有如此理解的约定俗成,才导致无数悲剧。

艺术是为那些真心的喜爱和欢悦而准备的上帝的礼物。

我不觉得,巴黎歌剧院的歌声跟乡下剪纸高低有别,更无法赞同,只有画作卖出动则千百万才是成功。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无数人因为自己喜欢艺术遭遇嘲讽,而觉得无法承受,进而放弃。

这恐怕不是真的热爱艺术,而只是因为“艺术”成了他们最后的尊严稻草。

看过一句话,说的是,去做你喜欢的事吧,就像不会成功一样。

成功被世俗,人生被规定追求成功,所谓困难被泛泛理解成“生命痛苦”“现实残酷”,但历史上从来不缺把痛苦化为创作动力的艺术家,这痛苦,来自不被理解、不被认可等等所谓现实残酷的剿杀。

都可以滋养创作。

而好莱坞和商业励志套路,让人们习惯认为,小人物经历痛苦成功的套路,这种糖果一样的逻辑,大多数时候没有培养出对艺术之美的爱,反助长了畸形的“艺术成功学逻辑”。

个人看来,《立春》讲述的不是艺术爱好者如何困顿,而是身为人的困顿,这里,艺术和家庭幸福、工作顺利一样,不过是人所追求的东西,而追求注定经历磨难。

人生的魅力,套用烂大街的词说,可以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个巧克力是什么味道”,也可以说是“无常”。

我更愿意说的是,追求那些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就像永不会成功一样。

人总得给自己的人生一点意义,这意义不是什么人规定或赐予的,是自己找到并热切拥抱的。

 9 ) 生命最本质的真相是什么?

下午看Seawaver关于《立春》的评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彼岸之美,在于彼岸之无渡。

妈的,这句话一下把我的心说潮了,于是马上把打算过一段时间再看的《立春》找出来看了。

鉴于豆瓣上已经有将近500条《立春》评论,估计把该说的都说差不多了,我这儿就胡诌几点我的感想吧:1.理想主义者如何与世俗生活和解?

什么是理想主义者?

有人给出这样的答案:理想主义者就是认定用玫瑰煮出来的汤比用卷心菜煮出来的汤更好喝的人。

理想主义者如何与世俗生活和解?

答案就是学会用卷心菜而不是玫瑰煮汤。

只有融入世俗生活,才有可能超越世俗生活,除此之外我们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2.艺术家是没有道德的人艺术家是这个世界上最悲天悯人的人,但与此同时,艺术家又是这个世界上最没有道德的人——这两者一点都不矛盾。

如果你想成为艺术家,你要学的第一课就是不择手段,就像《立春》里的那个光头女孩一样不择手段。

生命最本质的真相是什么?

尼采给出的答案是:“人们一直靠牺牲别人来达到促进自我发展的目的”;“生命总是靠消耗别的生命过活的”——不了解这一点的人,也就还没有向诚实迈向第一步。

3.王彩玲说:宁尝鲜桃一口,不要烂杏一筐毛姆大概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坚持要最好的,而拒绝所有次好的,最后你就能得到最好的。

这句话我是信的,但它并不适用于搞艺术这件事儿。

对于某些人来说,搞艺术可能还不如买彩票更稳定、更有前途。

艺术这东西的确需要天赋,如果没有天赋,还将“有何胜利可言,坚持就是一切”诸如此类的话当成行动指南,那他就不是搞艺术,而是被艺术搞。

4.梦想是一个绝色的妓女做人没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

这句话太励志了,可问题就是,梦想其实只是一个绝色的妓女,她总会在榨干你的一切之后,就抛弃你,然后爬到另一个人的床上。

这是所有不甘平庸者的宿命——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她还在我们的床上的时候,好好享受她。

5.文艺青年是失败者的同义词?

有人说:文艺青年是失败者的同义词——如果这句话成立,那豆瓣就是中国失败者的门户了,呵呵。

事实上,文艺青年同样有其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优势。

而他们需要的其实只是他们可能一直不屑一学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学一点自我营销的手段。

古代的艺术家都是被贵族养着,现在没有贵族了,现在能养艺术家的,只有市场。

我们心目中的那些艺术大师,多半都是营销天才。

另外就是让自己铁石心肠起来,就像是李敖说的那样:“铁石心肠”是意志的最成功的表现,它比任何做人的方法都来得紧要、来得有效、来得干脆,理智是不够的、感情是坏事的、冲动是胡闹的,只有“铁石心肠”才是最有劲最磅礴的人生。

当然了,做到“铁石心肠”的起步非通常之男人所能,这也就是成事的硬汉与通常之男人不同的地方,正因为难能,所以做到才可贵;正因为难能,所以必须要做到。

 10 ) 不死的春天

“每年的春天一来,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

”王彩铃,一个不得志的文艺“老”青年,在世俗而卑微的生活里,坚持着她“要唱到巴黎歌剧院”的梦想。

她丑,可是她不在乎,并且看得很明白“老天就是给我一副好嗓子,没了这个,我就是个废物。

”所以不是废物的她,因为那副好嗓子和那份清高,总是显得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小城市生活格格不入。

不要以为赵本山说得“吃喝都没有了,你还臭美啥!

”就是那么正确。

一个小小的炼钢厂工人周瑜在广播里听到王彩铃的歌声,就能陶醉的五体投地,就能挖门盗户托关系,拎着俩菠萝在门口等,只为跟着彩铃学声乐(显然他天资平平,也仅是练到“狗喘气”而已)。

应该说,周瑜算是个伪文艺青年,但伪文艺青年也有伪文艺的快乐。

比如,他提起当年诗朗诵总是滔滔不决,拿那口没听懂是哪的方言朗诵普希金的诗,他结交同样落魄的文艺青年黄四宝,他既同情这个考了N年美院不中的朋友,又巴不得他考不上-考上了得嫉妒死他。

他不嫌彩铃丑,还暗恋她,最朴实的求婚-“你以后跟我过吧,我养着你”。

这颇有点“献身艺术”的意味,他是打心眼里羡慕尊敬这样的“文化人”。

遭到拒绝后,可能经过反省,他过上了正常的世俗生活,估计那点文艺理想也就泯灭在柴米油盐中了。

庆幸这样一个中文艺毒不深的人,尚能在文艺理想寄托物(和文艺人王彩铃结婚)破灭后,蹒跚地在生活里走下去。

黄四宝的结局,代表着文艺青年不得志的又一种出路。

他是出现在王彩铃生命里第一个让她有“这个世界上还有懂我的人”感觉的人。

他有才气,落魄,而且挺帅的。

这次王彩铃主动出击了,借他看梵高的传记,甚至约上他一起进京。

梦想着两个文艺青年一起打拼的闪亮日子。

在那摇曳的绿皮火车上,他俩感慨着“这火车要是去巴黎的该多好啊!

”既而黄四宝说出了“不爱你,只是当哥们,干吗男女之间非得是爱情”。

王彩铃的回击掷地有声“因为我丑就把我当哥们?

男女之间最深的感情只可能是爱情!

”其实这时候的王彩铃痴痴的文艺梦里,已经多了份与梦想抗衡的东西,那就是朦胧的爱情。

而黄四宝这个人,其实是很纠结的,一方面他很需要王彩铃这样的人,不只是做个人体模特,让他见识女体这么简单。

我觉得还有一种母性的人文关怀在里面。

他有一个视艺术为垃圾的母亲,他几乎是没有得到过那种艺术上的认同感,更不要说是来源于异性的赞赏和理解。

所以当他的画家梦逐渐褪色时候,当面对现实里这个又老又丑的王彩铃时候,他退却了。

也许王彩铃在某一个瞬间也是他的女神,可那瞬间毕竟只存在于虚幻又不真实的艺术梦里。

他的结局,就是淹没在市场经济的洪流里,做一个投机取巧的狡猾商人。

如果说曾经的文艺梦想再他的身上留下了什么痕迹的话,也许就是--车被砸成那样,还能哼着歌开下去。

骑白马的不只是王子,还有唐僧。

那跳芭蕾的也不都是王子,还有一个胡金泉。

这个在小地方跳了十几年芭蕾的男人终究越不过世俗的那道坎。

看他被那些看节目的观众羞辱,看他几十年舞蹈生涯在身上抹不去的一段风流妩媚,心里做痛。

人们既排斥这样的文艺分子,又需要他们的存在。

他帮着彩排那些迎合大众口味的群体舞蹈,他被人当着自己母亲的面骂变态,他成为一个群众性攻击调侃对象。

不是真的不在乎,只是还能忍。

王彩铃的出现,或许是那个冬天里对他来说最温暖的事情。

他们一样的不得志,一样的被排斥,一样的需要点依靠。

当他受不了压力时,他提出了要和她假结婚。

她却断然拒绝,只说不愿做炮灰,毕竟自己是女人。

其实这里我有点疑惑:王彩铃到底是不相信爱情,还是她对胡金泉也有那么一点动心,不甘只是个假结婚?

所以那个大雪纷飞的夜里,胡金泉昂首阔步推着自行车走,那气度俨然是舞剧里的王子,只是他的眼角有泪。

之后他选择了毁掉自己的方式,并用这样的过激方式回应了那些对他性取向的猜想。

之后我认为电影里最经典的镜头出现了。

剃了光头的胡金泉当着来探监的王彩铃的面,踮起脚尖,起身,回旋,他轻声地说“这布鞋和舞鞋一个样,还能踮脚呢!

”看到这的时候,我的眼泪已经啪啦啪啦了。

至此,又一个被击得粉碎的文艺梦想诞生了。

当这些打击袭来时候,王彩铃还是在做梦。

直到那个骗了她的金钱,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女孩贝贝出现。

王彩铃可怜这个身患绝症一心只想参加歌手大赛的天才女孩。

甚至放弃了办北京户口的机会,资助她。

这时候的王彩铃基本已经不在对自己的文艺梦想抱有希望了,她只希望这个比她还有天分的女孩能延续她的希望。

如果说胡金泉的结局让她对自己的文艺梦抱有怀疑态度的话,那么贝贝就是对她文艺梦的致命一击-绝症只是为了出名的谎言。

还有一个强有力的原因“出名太难了,何况又是小地方的,没点儿特殊手段根本出不来。

”至此,王彩铃的文艺梦完全破碎。

之后呢,王彩铃玩了把现实的-婚姻。

她相信这可能是自己的唯一结局了。

甚至去婚姻介绍所。

然而当年轻美丽的女邻居都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时候,她不相信婚姻了。

她的精神,情感需要一个寄托,她独自去福利院领养了个兔唇的孩子。

取名“王小凡”,她解释到“平凡的凡”。

也许,她希望这个承载了自己太多希望的女孩不要像自己一样沉浸在文艺梦里,醒来时反而更凄凉,只是做个平凡的人就好吧。

说了这么多,都没有仔细说王彩铃这个人。

我觉得她的性格其实表达的不是很直接,全是在和这些旁人发生联系时候表露出来的。

她有文化,懂得什么叫“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她只有在唱歌的时候才找的到真正的自己,她也有美丽的时刻,比如说在雪天里歌唱的情景分明让我想起了《两生花》里波兰的薇洛妮卡在雨里陶醉的歌唱。

她给自己缝制演出服;她学意大利文;她一遍遍强调“中央歌剧院正调我呢”,营造自己的虚假安慰感;她几次去北京听歌剧;她想在歌剧院当个勤杂工都实现不了......当她从文艺梦里醒来时,她用母性的爱选择世俗生活。

她卖猪肉给兔唇的养女治病,她在一个母亲的身份里得到了所有的爱与安慰。

她还是会去天安门广场留连许久,那曾是寄托了梦的地方,也是梦永远也到达不了的地方。

影片结尾,一段慷慨激昂的独唱,让人恍如隔世,台上的王彩铃是多么的美,她的歌声是多么的好!

黑白字幕:仅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铃。

电影的风格很直白,也很简单,是顾长卫的典型方式。

镜头比较直接,不加渲染。

在细小的镜头里抓住情感。

我喜欢这样的叙事风格。

喜欢这样不臃肿的文艺片。

今天三月初六,我十九岁生日。

我选择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立春》。

人很少,大概只有四个。

散场的时候,我看到后排独自坐着个老大爷,他是怎样的原因来看这样的电影?

也许曾经他也有过那样的梦?

不好意思,我又用伪文艺青年惯有的思维在思考了。

那又怎样呢?

伪文艺青年也有自己的快乐。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王彩铃,其实也挺幸福的,她有个别人没做过的梦,在她心里,总有个不死的春天,那叫做艺术。

《立春》短评

这个片很恶毒,我觉得编剧导演都在刻意消费一些东西。

4分钟前
  • 三树
  • 较差

王彩铃是谁?不是奋斗的典型,而是沉沦的样板。

5分钟前
  • MK™
  • 较差

人活着,要么俗,要么真,活在夹缝中最纠结痛苦。

9分钟前
  • 墮落兲使じǒ
  • 还行

画家成了诈骗犯,舞蹈家进了大牢,歌唱家卖上羊肉,在破碎的镜中大家都有美好的艺术未来。

10分钟前
  • 三三
  • 力荐

有点失望。可能是国内版剪裁的厉害。从开始就觉得不够自然。故事太繁杂,味道不足。

15分钟前
  • Virgohi21
  • 还行

不知道讲的啥,于我而言超无聊,几乎是一路快进到片尾曲。

18分钟前
  • 萝卜大人
  • 很差

“我是这里许多人心里的一桩悬案”

23分钟前
  • 仲曰
  • 推荐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并不意味着什么,但我的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整个春天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

25分钟前
  • Cim
  • 推荐

被雷了N次。。。

26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什么鸡犬升天的片

28分钟前
  • 尸者二人
  • 较差

你会和我做朋友是因为我比你更不幸。镜头克制,些许桥段其实挺刻意的。借个体反映群像…活脱一生活悲,体制、自身、出生甚至是运气,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这样的现象,所以我感受到更多的是无奈与悲哀,绝对谈不上同情,社会上比王彩玲更惨的人实在太多。因而人间本就是繁华且空荡的“炼狱”。

31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不意味着什么,但是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

32分钟前
  • 忘川掌灯人
  • 还行

本来是想给4星。但这真的是沉闷的文艺片。世态炎凉与身不由己,都太沉重。要和谐给3星

33分钟前
  • 喵二ღ
  • 还行

D / 《站台(故事会剧本大纲与金句堆积版)》。

3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台词写的很赞...但是感觉用几个大的段落拼凑起来...整体上来说整个剧情有些松散和衔接上的问题...顾长卫绝对有些心理阴暗...和孔雀一样...他电影里的所有人物...都被处理成庸才的形象...有梦想但没有能力达到而且还有点猥琐...是他以前生活中的一些投影吗...?...

38分钟前
  • 某茶君
  • 推荐

憋去

42分钟前
  • Alexander
  • 还行

不真诚

43分钟前
  • Mr.Táo
  • 很差

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

45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随便拖了点来看

46分钟前
  • 程小样
  • 较差

2008-12-09想看,2013-8-23看过。这都演点啥啊,当年明显被忽悠了。。方言还挺亲切。。with老妈(小米)

48分钟前
  • 野草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