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部电影,体会到支教老师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
破旧的教室和孩子们天真的笑容,藏区的美景和偷猎者的残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演员的神情语言的表达很细腻和清晰,在这个喧哗的时代,有这样一部影片来抚慰大家躁动的心-能一直坚持自己的热爱的实物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无论过程多么艰难。
更让我们倾佩的是韩老师这种难得的奉献精神。
最后希望西藏的“格桑花”永远飘香人间。
藏区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让支教老师不知所措,但孩子们的善良纯朴,让老师心坚定不移地做出奉献。
知识改变命运,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梦想的追求都寄托于前往支教的教师上,而主人公用自己的付出,也将换来孩子们的光明未来,也会换来整个藏区今后的发展改变,这也是我国多年发展模式的缩影,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平凡的人确做了最伟大的事。
其实看这部电影,我是感触特别深的。
首先,我虽然没去过西藏,但去过甘孜阿坝那边,学校虽然有,有些学校建的也不错,但是每个村子之间离的特别远,孩子们上下学特别麻烦,还有就是老师,优质的老师很少会去这些地方任教,所以师资力量很薄弱。
其次,我是一名人民教师,来成都工作之前,我在重庆的一所本科院校教书,那里基本是没有少数民族的,有也是少数土家族这些。
现在,在成都的一所专科院校,这个学校里有许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彝族,藏族,羌族的孩子居多,也有部分回族,甚至还有新疆来的哈萨克族,在教这些孩子的时候,与汉族孩子还是有所不同,我感触颇深。
最后,我想说,有些片段看后,我都要留下眼泪,韩老师是伟大的,孩子们是积极向上的,家长们是善良的。
大家的质朴,大家为他人着想的心,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
佩服韩老师,我也想做一个能影响孩子们的好老师,共勉。
景色很美,人心更美,希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有更好的发展,希望我们的祖国也越来越好。
现在市场上的网络电影问题很多,剪辑、特效、剧本、演技等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吐槽半天。
甚至在豆瓣评分上,网络电影很厚脸皮的有着“3分即合格”的说法,这跟院线电影的6分相比足足差了一倍。
今年上映的数百部网络电影中,即使票房最高的前五名,也只有打破网络电影开分纪录的《硬汉枪神》拿到7.1分,《兴安岭猎人传说》与《浴血无名川》勉强维持在6分线上,其他两部皆在6分以下。
6分,貌似成了网络电影极难跨越的一道坎。
不过最近上映的一部聚焦藏区支教的电影《藏草青青》,仅上映两天,却有着挑战《硬汉枪神》地位的趋势。
在豆瓣三百多个评价中,四星,也就是8分占了大多数,6分以下极少。
这种情况,在网络电影中可谓是一个奇迹。
电影以来自北京的支教老师韩松的视角,讲述了他从初到藏区时打算“趁年轻,镀个金,走捷径”,到后来与孩子们产生深厚感情,决心把一生都奉献给支教事业,最终帮助众多藏区学子改变了人生。
《藏草青青》没有花里胡哨的炫技技巧,也没有令人惊叹的特效镜头,仅仅是用主角韩松的所见、所闻、所遇,就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情感共鸣。
电影开头,向我们展示了藏区美景。
用剧中人物朗措的话说就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地,美得很“。
可在这美景之下,藏区人民生活的却极为艰苦。
学校用水,需要孩子们从远处的山溪背回来。
晚上睡觉要随时拿着枪,因为周围可能有狼和盗猎者。
厕所是用两块木板简易制作而成。
就连吃饭,都很少有能吃饱的时候。
村长担心韩松刚来不适应,还专门送来了白米和牦牛肉。
普通常见的拉肚子,因为没药物没医生都成了疑难杂症......
电影通过这些常见小事,让我们看到了九十年代藏区人民生活的艰苦。
按照计划,支教老师需要在这里教满三年才能离开。
可艰苦的环境,已经吓走了多位老师。
甚至在这里从小长大,与朗措感情极深的藏族姑娘旺姆,在考上北京的大学后就带着家人一起离开了。
逃跑或是离开,终究只是少部分人才能有的选择,大部分人都只能继续留在这里生存下去。
这就体现出了支教的意义——既让孩子们学到丰富的知识,也让他们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同时给藏区的改变带来了希望。
电影对韩松、朗措、梅朵三人进行了着重刻画,他们代表了为脱贫攻坚默默奉献的人。
正如前文所说,韩松刚来时是抱着“趁年轻,镀个金,走捷径”的想法,于是就选择了最偏远最艰苦的藏族地区,毕竟三年后就可以离开。
只是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刚到这里时,他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感受到了这里人对教师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种情形对于年轻人来说冲击极强——别人的认可和期待,能够激发无限动力。
当然,这边条件艰苦,韩松有过挣扎。
只是看到默默照顾孩子们的梅朵和朗措时,他也开始坚定起来。
三年之后,韩松可以离开了,母亲病重也给他提供了合适的理由。
但他终究放不下与孩子们培养出的感情,以及与梅朵之间暗生的情愫。
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梅朵就是韩松背后的女人。
她是朗措的妹妹,负责照料学生们的饮食起居。
虽然她没有上过学,但是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与韩松结婚的几十年,她没有买过新衣服,也没有自己的爱好,对此她却从没有抱怨过。
如果不是梅朵的默默支持,单靠韩松一人很难坚持下来。
尤其在朗措牺牲后,所有的担子,一个人如何扛得动?
朗措这个人物犹如全是优点没有缺点一样。
可电影对他的塑造,不但不让人感觉假,反而就像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人。
他把所有工资都用来帮助住校的学生们,对韩松也是尽心尽力的照顾,甚至青梅竹马的旺姆离开后,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最后因为盗猎者的原因中枪身亡,更是把这个人物提升到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生命”的高度。
韩松、朗措、梅朵,都是无私奉献的人,这种人少见,却很多。
因为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我们会被其精神所感动。
自从年初《山海情》获得巨大反响之后,脱贫攻坚类的电影也多了起来,可都是有形而无神,打着口号来赚小钱钱。
《藏草青青》反而像是一股清流,不但用心讲了好故事,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支教的不易,这不是喊喊口号就行的。
对于这样用心的好电影,两日分账票房仅有37.7万,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电影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从北京毕业后,去西藏支教的老师,与藏区孩子们的故事。
可是电影好几处,我都情不自禁眼睛发酸,大多是被藏区人的纯粹而备受感动。
朗措大哥特地给老师准备的厕所、与盗猎者的勇敢战斗、对一个远走之人的等待、孩子们为草原下雨做的准备、自由蹦跑在草原上的天性、眼睛里对知识的渴望和老师的尊敬、村长准备的米和牦牛肉……我们总是在影视中看到别人的故事,试图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灵魂共鸣的那些东西。
看完这些人的人生态度,我感觉完成了一种净化。
这或许就是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换来的。
1、还是太干净了,藏族学生衣服、头发皮肤、厨房、房间等等;2、年龄变化有点不符,韩老师开始支教到增格参军最多也就4、5年吧,韩和梅朵怎么就突然从青年变成中年了;3、作为草原上的民族简单的吃坏肚子还是能处理的吧;4、学校里不会几年不添一个学生吧,而且几个孩子有大有小陆续离开很正常,包括最后知道增格牺牲的消息韩老师晕过去,是否艺术加工的太明显了!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哭了好几次,韩老师来贫瘠地区支教的勇气和那一份热忱的教育情怀,以及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眼神打动了我。
松籽你的心在哪里,家在哪里;爱在哪里,哪里是家。
(这段话来自韩老师的妈妈)救人并没有错,只是救了错的人,救了恶人,但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不善良,而放弃自己的善良。
(韩老师对他的学生说的话) 这部电影讲书的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韩松,来到了西藏支教,来到这个地方他知道条件不会好到哪里去,但是没有想到是那么的贫瘠,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他知道这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辛,以及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他觉得他来对了地方,这里需要他。
面对不适应的环境、物质的匮乏、可怕的狼这些都没有让他放弃留在这里。
他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里只有母亲一人,在母亲病逝的时候才回去,母亲最后对他说:“松子,你的心在哪里,家在哪里;爱在哪里,哪里是家。
”他妈妈理解他,尊重他,也支持他的做法。
他继续回去支教,一呆就是十几二十年,这里的孩子们都长大了,这里的物质条件也逐渐变好了,每年都会有大学生来支教,但他还是始终守在这所学校里,这里有他的回忆,有爱他的人,有需要他的人。
看完之后我想我已经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
我未来会是一名教师,可能会是一名幼儿园老师也可能会是小学老师,甚至可能会是中专的老师,我想做一个像韩松一样的老师,做一个有情怀的老师,先教育孩子们做人,再教他们读书,教他们做个懂得感恩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爱读书的人。
电影是一部以援藏工作为背景,通过纪实与艺术加工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西藏地区的自然人文风貌以及援藏工作者的奉献精神。
#影片以援藏干部的日记为线索,通过个体的情感、困惑与成长,避免了对主旋律的刻板宣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通过援藏者(外来者)与藏民(本地人)的双重视角,文化碰撞与融合。
韩松最初对高原环境(天气、饮食、服装等等)的种种不适应,逐渐转化为对藏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导演把西藏的雪山、草原、经幡等意象拍得非常美#摄影上,采用手持摄影、长镜头等手法,强化真实感,与“日记”相呼应。
#人物塑造:韩松并非简单的“英雄式”人物,而是展现其脆弱与坚韧的两面性。
从开始只是为例增加阅历,在工作中渐渐爱上学生,到最后愿意担当这份奉献。
#音乐,梅朵不参杂任何污浊的声音所演绎的歌曲自然、质朴、生动、感人,环境音中 风声、诵经声、牛羊铃铛声等声音细节还原了原生态西藏地域的特色。
演员的演技在线,情节流畅不拖沓。
推荐。
这世间善良的人很少,真正善良的人很珍贵。
韩松培育了无数学子,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青年时代的韩松,在斑驳的黑板上写下孩子们的未来;在篮球架下撑起孩子们的一片天;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下对孩子们的祝福。
这样温暖的韩松值得称赞,动人的时刻值得被更多的人记住。
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藏地草原,这大概就是韩松所说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吧!
大学时期的“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我很想去参加,但是考虑到父母的想法和家庭情况的因素,遗憾的是最终没能实现。
想支教的人很多,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韩松,可见韩松是个很勇敢、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韩松对支教事业的义无反顾、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魂!
刚刚看完,我最近泪点有点低,嗯,好几次被戳中了……说实话这个电影的题材、内容都不新,但真情总是动人,而且我还是希望多一些这样的电影,起码让人心里多一些温暖。
作为民族大学毕业的,看到这部电影还是很亲切的。
虽然现在的民族同学很多已经富裕起来,甚至比我们富裕,但是总还是有些地区相对需要帮助一些吧说回电影,导演和编剧想给我们呈现出很很多大事迹,但由于其实内容不新就让人稍微失望。
其实减少些事、出现的事更深入挖掘一下,出现些日常的小事会让人感觉更真实,我想会更好。
就比如韩松从开始的想“镀金”到后面的思想转变,不应该靠一句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就带过呀。
但是事件的叠进还是很好的,有高潮。
有点小遗憾的是我竟然觉得僧格让我感受到了整个电影的最高潮,开始插回忆。
默默付出的哥哥、甚至是老师的用力,难道不应该更多一些些么?
总体来说我有感动,有思考,“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不善良就放弃自己的善,那样我们跟他们就没有区别了”,毕竟我也曾想过去当支教老师,虽然被可以想象的困难阻碍了,但是看完后还是让我默默想着,有朝一日吧,我也许还是会去的。
以上是个人意见,很感谢导演、制片、投资方,我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这类作品!
关注支教,尤其是偏远地区,更尤其是我们几乎不怎么关注的藏区支教,很温暖,又很感动
这是一部温情而质朴的影片,藏区的孩子们淳朴善良,韩松老师也是为了藏区的未来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他和孩子们相互影响,相互成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支教老师不容易
相教于同类型电影《教室里的一头牦牛》,有些情节展现过于生硬和刻意,不够自然和真实,而且心理旁白极其多余。网上推崇备至的原因,是因为戳中了许多人藏区支教情节?而且,两部电影相同的是,都出现了一个藏区少女,不同之处是,《教室里的一头牦牛》表达的含蓄而自然,这部电影非常做作,有故意为之之嫌。总之,名不符实的一部电影。
只是从藏区支教,中国精准扶贫,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这几个点来说,我觉得有点纪录片影子。但是如果把他当作一步电影作品来讲,我是不太认可的。首先故事矛盾激化体现在男主的选择上,太薄弱,其次整体叙事平直无任何亮点,好在实景拍摄和角色扮演设定表现还不错,让人会有一定带入感。导演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想把设定为伟大的支教老师的形象树立起来,其中还穿插爱情,国家扶贫等元素,实在是太难了。这类电影,可做小而美,不做大而泛
这种正能量片子看着很过瘾
一位支教老师的酸甜苦辣 风景很美 故事动人
拍得很平实,千千万万支教老师的缩影
被梅朵的歌给惊艳了,天籁之音
题材很新颖,不像其他的片子很假,很真实的提现了支教生活,导演厉害
老师永远是这世上最值得信赖的职业,支教老师太伟大了
结尾太悲了 不然四颗星
梅朵经历了这么多人离去该有多难受啊,演技总体上有演绎的痕迹,让我不是很喜欢,但题材和感情渲染不错。又:题材经典到都让我怀疑是像萨义德塑造东方一样塑造藏区形象,有点怀疑。
倒也不至于走得如此之快.........
太狗血了,太刻板了,什么破玩意
工工整整的支教题材主旋律电影,是感人的,但是是中学课文式感人。另外真的大家都穿的太干净了,看看万玛才旦的藏影服化道,那才是真实的。
一眼识破的套路化就没啥意思了,原本是被情感与坚持打动的
展现陌生视听的藏地风光的藏地电影,结合当下最热的支教主题。用内心独白来叙事让我想到《小城之春》,情绪淡淡的,观众情绪能进去,总体还不错。
支教类的电影 总是让人容易莫名的感动 蓝天白云作北京 一望无际的草原 很容易让观众和草原里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产生共鸣 导演对细节的把控 虽不奢华单真实的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