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另一边
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风的另一头(台),另起风头(港),风的另一侧
导演:奥逊·威尔斯
主演:约翰·休斯顿,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苏珊·斯塔丝伯格,奥雅·柯达,莉莉·帕尔默,艾德蒙·奥布莱恩,梅赛德丝·麦坎布雷奇,卡梅隆·米切尔,皮特·杰森,丹尼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伊朗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1970 年,传奇导演奥森·威尔斯(《公民凯恩》)开始着手拍摄新片,参演演员阵容也十分豪华,包括约翰·休斯顿、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苏珊·斯塔丝伯格和威尔斯晚年的合作伙伴奥雅·柯达,而该片最终成为他的遗作。但受资金问题困扰,最终制作过程止步于 1976 年,并很快在行业内变得声名狼藉,无法完成也无法发布。威尔斯死后..详细 >
看跪了,百感交集。应该会重看很多很多遍
6/10除了剪辑都乏善可陈
「汉纳福德先生,是镜头视角在反映现实,还是现实在反映镜头视角?」和同期的《赝品》类似,同样采取了伪纪录手法和戏中戏(如果考虑到这部电影是在2018年被重置出来,可以算是「戏中戏中戏」了,我简直分不清哪些是奥胖的素材,哪些是网飞加上去的东西),而主题却回归到了处女作《公民凯恩》,讲一个表面风光无限的「大人物」的背后故事。伪纪录片部分和戏中戏形成鲜明反差,一面是无休无止的对话与采访,一面则完全没有人声。伪纪录片部分多种镜头质感并存,彩色黑白镜头交错,杂乱而聒噪,甚至展现出了作为记录载体存在的摄像机。这像是在一场无由的闹剧中反思电影的本质,真与假,观看者与被观看者。而戏中戏很抓人,酒吧内是超现实的科幻感,酒吧外则是赛博朋克的光影交错,连雨刷,项链这些声音设计的细节也很到位。
自我,天才,体制,对抗,远离,贫穷,还是天才。暮年,拼接,技巧,意识流,距离,愤怒,死亡,还是天才。还有网飞,记得天才。
对于“电影”总结,对于自我的解剖
“放映顺序有什么所谓,没人在乎” 异质的影像之间的错位分歧太令我迷恋了。我们观看的不过只是故事的一个版本,穿梭于银幕上下无数镜头无数凝视。// 重看更被流动的光影迷住,如《事物的状态》所说,一切电影都关于死亡。
剧中剧那一段真的拍的太好了。
迄今为止 唯一一位导演把电影的维度拉高二级 是我们感同身受 并参与其中 又全部感知 我们在看电影 也成为了电影的一部分 全程热泪观看 几乎忘我迷失
2018476 三星好片
跨越40年的遗作,剪辑像看戈达尔,戏中戏,黑白彩色切换。
大师的遗作不敢乱评点,高深莫测的剪辑让人如坠雾里就对了,讽刺电影人圈子的作品看不少,这种极端意识流的还真是大开眼界,今天下午这场放映还请来剪辑师上台。我反而觉得片中片拍得更耐看,带有浓烈的铅黄片色彩~
4.5 不管荧幕上能看到的是什么,总会有别样的、另类的经验在等待,最终含义需要每位观众个人来决定,这其中当然也有我,而我置身于叙事空间和现实生活之间,只是想得到一些教诲或者简单的对话而已,但也同样也能感受到非凡的梦想、遗憾与孤独,所以奥逊·威尔斯为什么只能死后被爱,而我已经开始想念您了。大师,晚安、好运!
无非一趟洛杉矶夜旅,好莱坞总是好莱坞。七零年代美国黄片混合上海小姐,又是隔开一层又一层却也剖开一层又一层的导演自视。威尔斯suffer够多,唯有魔术是他最后的武器和声音,但魔术同样令他受苦。F for Fake, W for Welles. 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但男主角长得实在太像田壮壮了,他竟然是约翰休斯顿?休斯顿也会觉得自己被毁掉吗?
拍的是什么鬼啊……
【釜山电影节展映】不愧是奥森·威尔斯,晚年作品依旧极为先锋大胆,在《公民凯恩》的基础上又往前迈了一大步,走在70年代乃至当今电影的前列,看得多次目瞪口呆。反复出现的多视角摄影机加强了伪纪录片质感。无对白的片中片更是无比惊艳,色彩、光影美丽动人,如梦如幻。而未完成作品的导演主角,仿佛指向威尔斯自己,感概唏嘘//【Netflix】釜山一刷大银幕体会镜头语言与剪辑的视觉冲击,如今再看官方中文字幕版,体会台词与角色关系的复杂微妙。不仅是奥森威尔斯对自我的盖棺定论,也是超越时代的先锋预言
谜一般的电影考古学,适合变成保罗奥斯特的小说
20分钟
威尔斯太了不起了,这片修复程度可以想象有多难了,毕竟剪辑编码序号还要破译的。约翰休斯顿的角色就是电影圈的公民凯恩,夜店光影厕所剪辑太屌,那个女评论家角色是在映射霍珀嘛哈哈哈哈哈
不管是戏里,还是戏中戏里,讲的都是威尔斯自己和电影的故事。
前面七零八碎并且非常感官意像,看得云里雾里,最后三十分钟才开始奥逊威尔斯,开始伟大起来,影片中黎明之后,镜头从电影中的电影拉至现实世界中的汽车露天电影院,完美的Ending,哪怕全片的呈现不完美,仅有那几个镜头也足以永垂不朽了。该片虽然不是由威尔斯本人最终完成,但也无法阻挡它的伟大,意识通过镜头在时空的跨越中组接绵延,电影在呈现主题的过程中却已经超越了主题本身,太奇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