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微博上发过的来豆瓣上发一下。
今天去看了心心念念的《番薯浇米》,作为2020年看的第一部电影,真的觉得很好看也很感人。
如果要问整部电影讲了什么故事,很难跟你描述,这是一部很恬淡很自然很舒适的电影,情节的推进没有大风大浪或者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像是日本的那部《步履不停》,却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
如果要用一个风格来定义这部电影,浪漫现实主义是一个很适用的词。
浪漫就体现在画面感和一些想不到的剧情,首先电影的画面每一帧都像一幅画,不管从构图视角或是配色都很好看,导演真的很会拍,印象很深刻的是青娥的丧仪上从花圈到每个人身上的细腻刻画,还有从垂直的上帝视角拍摄秀妹煮饭引出番薯浇米的主题,都给人以非常舒适的感受。
另一方面主要是一些非常浪漫主义的情节,比如阿水师在青娥的田地里种下了一片三角梅带着秀妹来踩水车,平时人前唯唯诺诺的秀妹为了青娥的一口气一把火把蔬菜大棚烧了,最后秀妹一个人坐在海边唱起古早的歌谣,这些事情在现实生活里可能不太能见到,但是在电影里却也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地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
而现实主义则体现在一切故事的基础建构在闽南这个时空范围内,熟悉的海边、出海的渔船、红砖红瓦的古厝、神明妈祖、乡间的摩托车、村里的菜市,以及最具有代表性的全片闽南语,是货真价实当地的闽南语,不带台湾的腔调,一切都在呼唤着闽南人的文化基因,浓重的泉州特色,是家乡的真实刻画,这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还有一些真实得不得了的情节和细节,两个儿媳妇看天线宝宝猜六合彩,青娥在路边菜市卖菜的吆喝,秀妹睡的卧室古面床上的纱蚊帐和电扇,神龛面前虔诚的祭拜,片尾理发店师傅在给秀妹剪头发电视里放着《爱情骗子》的MV,所有的画面你都会感觉如此真实,故事好像就发生在身边,发生在某个老家,归亚蕾饰演的秀妹就好像一个奶奶或者外婆,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内心油然而生,很闽南味,这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再说演员的演技真的很在线,演惯了贵妇人太后娘娘的归亚蕾老师演起一个平凡普通的农村妇女却没有什么违和感,那种善良那种矜持那种端庄那种唯诺,闽南妇女的仪式感,气质像极了外婆的样子,阿水哥的下乡知青人设体现出来的就是文质彬彬精神矍铄的气质,演两个媳妇的表现出的那种市井气也很真实,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绝,不管是闽南的歌谣、八九十年代的台语歌还是现在新创作的配乐,真的和画面场景剧情很搭配,尤其是秀妹在家练习腰鼓的那段音乐,疯狂踩点浑然天成,很能表现人物的心情。
反观这一年看的电影,相比之下,那些动作大片之类的反而和观众有很远的距离感,包括之前好评如潮但实际上看开头就能猜到所有剧情的《误杀》,我觉得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不能同日而语的。
我真的很推荐每个泉州人每个闽南人去电影院好好感受一下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每一帧画面都能体现导演的用心。
很可惜的是这部如此优秀的影片太小众太没人知道了,当然也和电影的受众面仅仅限于泉州市民有关,票房甚至不到二十万,如果说你觉得讲一个闽南妇女的故事没什么意思那你就大错特错,只能说层次不一样,看的是情怀,是触及人心的感动。
我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影评,真的很推荐每个闽南人去贡献一下票房。
1.关于闽南语,感觉有点kiu但是意思都能理解,越到后面越觉得归亚蕾厉害,一把年纪还能学好闽南语2.电影色调很复古,很回忆风,有很多小时候的零碎回忆,又好陌生,现在的小孩子应该会更陌生了3.小时候见过的很多这种闽南古厝现在很多都拆了4.好久好久没看过黄梅高甲戏了,想起以前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看戏吃烧烤和喝奶茶玩捉迷藏的日子,五娘一开唱就触动了我5.两个老人之间的闺蜜情还蛮感动的只是青娥怎么就突然去世没看懂,她还比秀妹年轻葬礼真的不忍心看6.剪辑不是特别流畅,演的痕迹还是在的,而且感觉闽南宗族很多东西可以挖掘,只能说侧重点不同吧7. 但是作为小众电影还是表现可以的8. 南音背景乐加上朴素的墙屋,午后阳光,青草-宁静安详9.闽南大宗族下的老人也有子孙满堂,类似贾母这种的存在。
还讲就亲堂,有利有弊一言难尽10.整体上还是慢节奏+片段剪辑 阴天看挺合适11.牛追着秀妹走,想起来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去等挤牛奶,那头牛都记得我了,我还看了它生小牛,不知道现在它还在不在12.抽签解签也是一门学问13.关于腰鼓,没想到我小学居然也打过腰鼓,dbdbddbdb,各种花式表演哈哈物的含义被是人赋予的14.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无法用自己的标准去定义他人。
新旧交替融合是常态。
15.番薯浇米(地瓜稀饭)配菜脯16.片尾闽南歌还是一如既往地令人舒心---一个下雨天的晚上和煊妹观《番薯浇米》
技术有点生硬、剪辑有点散乱,却令人久久无法从中抽离。
《蕃薯浇米》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似乎什么也没说,又好像说了关于生命的全部。
传统未必一去不复返。
当城市化加速度地席卷而来,当技术和效率逐渐统治了世界,我们常常会忘记,中国还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其中的大部分老人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生活方式过了一辈子,就像影片中的秀妹、青娥、阿水师那样。
和其他地方一样,男性壮年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家中的老人、妻子留守在渐渐破落的村庄;和其他许多地方不同,影片中的闽南小村虽破落却仍生机勃勃,且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点。
创作者没有刻意将这些特点符号化,而是作为故事的背景编织到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中。
渔船、盐场、多神崇拜、歌仔戏、“大摇人”、“惠安女”腰鼓舞等等场景和活动,让人强烈感觉到:“传统”不仅鲜活,还有着非常坚韧的生命力。
城乡差异也许撕裂、颠覆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在这部影片中,一条精神生活的“线”却从很久远的年代一直延绵到今天,甚至将继续延绵下去。
传统支撑着老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于年轻一代也并非是毫无意义。
沉迷于玩PAD的孙子、夫妻关系紧张的儿子儿媳,在妈祖祭拜的仪式上并肩站在一起看秀妹打腰鼓,传统的吸引力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薄弱,传统也未见得必定一去不复返。
至亲之人未必是亲人。
秀妹就好像是每一个普通的母亲和奶奶,她对亲情的渴望是那么迫切又无奈,对镜梳头想再见到早逝的丈夫,装病只为见一面在外忙着赚钱的儿子,把药换成钱却买了一堆孙子不再喜欢的玩具。
亲情并非全然消逝了,儿子回到家一口不吃妻子准备的一桌好菜,却一碗接一碗喝着妈妈做的蕃薯浇米;小儿媳不得不告诉婆婆青娥去世的消息,那一段不忍其伤心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很让人动容。
只是疏离,就像大部分中国人所习惯的亲情那样,渐渐就变得只是疏离。
编剧是慈悲的,秀妹拥有一份没有一丝疏离感的友情。
这部散文般的影片,以秀妹和青娥之前的情谊为主线。
外表上两人性格迥异,一个是内敛的青衣,一个是活泼的花旦,然而她们的内心深处都恪守着一种倔强,在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相信的那些东西,那些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联结。
倔强是孤独的,但孤独是可以互相阅读的。
最喜欢的一场戏,是青娥遭遇丈夫家暴夜半来找秀妹,秀妹平静地给她在床铺靠里那一边放上了枕头,青娥看到阿水师给秀妹做的木枕,顿时忘记了自己的烦恼替秀妹高兴了起来。
所谓至亲,是彼此间没有心灵隔阂的人,是对彼此的喜怒哀乐能共情的人。
至亲之人未必是亲人,不幸也幸。
秀妹和青娥毫无保留地将关怀、信任和爱给与彼此,她们就是彼此的至亲。
人生在世,得此一人,其实足矣。
平淡中未必没有激情。
影片最让人感到惊奇之处,是在老年人看似平淡的生活中,那些如泉眼般涌动的激情。
阿水师对秀妹的爱真挚而痴心,品读起来,“从前慢”的感觉流淌在心中。
爱一个人是为她做一个枕头,是为她削一个腰鼓棒,为她种一爿花,为她造一个水车,阿水师的爱情是一种“手艺”,在不急不缓的时光中却显得暗潮汹涌。
相对于阿水师和秀妹的淡定,年纪稍轻一些的青娥,对日常生活的热情从未因为各种不顺遂而消减。
她为弄清楚外商蔬菜大棚里种的菜为何比她种的好吃,跑去偷菜被抓个正着,秀妹把结婚戒指给了保安方解了围。
对于“变化”,固执又笨拙到可爱的抵抗,是青娥的激情。
《蕃薯浇米》是秀妹这个人物的暮年心灵史,青娥突然离开人世是影片的转折点,虽然故事还在平平缓缓地继续着,秀妹的内心已然发生了剧变。
原本对凡事有要求但并不强求的她,开始要强求,开始要做一些她可能无法做到的事。
秀妹偶然得到了青娥打腰鼓穿的衣裳,于是执意要加入腰鼓队,哪怕遭到众人耻笑。
深夜在黑暗的屋里凭空练习击鼓动作的那一场戏、烧掉蔬菜大棚的那一段影像(不知是真烧还是酒后的幻象)——她如此用力地想要去抓住和青娥之间,那最后一点点的联系——让人落泪。
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突然走了,唯一能做的,可能只是想她所想、做她所做,如此才能面对失去的恐慌与悲恸。
秀妹被归亚蕾演活了,甚至演得出神入化,静默与激烈之间来回错综的心灵历程,通过她的神态和动作自然地传递出来,重重撞击着观众的心。
《蕃薯浇米》让我回忆起儿时的小镇,屋前有一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地,沿着屋后的泥土小径可以走到弯弯的河边,去到哪里都能看到一张张熟悉的脸孔。
过去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有多少这样的小镇已经消失或改变了样子。
再过一些年,秀妹的村子还会是影片中那样吗?
然而,春节又快到了,城市里那么多的人们急切地盼望着回老家,哪怕油菜花地已经被楼房取代,哪怕小河边也不再是旧时荒草丛生的模样。
所有的变化中是否总蕴含着一些恒久停驻于心的东西,它们至真至诚,永远也不会改变?
生活未必如我们所想象,生活也许是一个圆。
20200120--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特洛伊的暮光8.2赵琦 / 202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
整部电影像是无数块碎片真实的拼出记忆中闽南老年人的生活。
花头巾,空荡的衣衫,不太稳健的步伐,番薯浇米,青娥秀妹老阿婆,每一个都可以在记忆里找到原型,这对闽南人来说是一部回忆录,回忆起那些常年坐在路边石凳上的人,上一次相见还是在别人的口中,来不及细想,她们的一生已经落幕。
许久之后回想,模糊的脸陌生的姓名,傍晚缓缓的步履。
小时候总觉得这些人是最神秘的,她们不常开口,我总是在旁人那里知道她们的故事,她们一直很平淡没什么起伏,我咬不准要怎么对付她们,长大以后才明白,老年孤独,是人对记忆的挽留和时间的抗拒,像一个茧,回不到过去,融不进现在。
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告诉他们我已乘西鹤去》,主人公最后在土坑里等着沙土扬下,画面的震撼和抑郁永远都不能忘怀。
相同的题材,可能是这部电影太贴近我,我好像只是在回忆一个认识很久的人。
是触动惋惜自审。
影片中每个人物的遭遇都像是发生在身边一样,每一句台词都那么熟悉。
和弟弟观影时都忍不住惊叹,“每一幕都太熟悉了”“这条路好像我走过”。
当初电影上线的时候朋友圈都传开了,我想着和妈妈一起去看,这应该是一个很合适的机会,让我们一起回忆我的外婆、奶奶,还有想告诉她,不要畏惧老年,我们都有耐心有准备愿意陪你变老。
电影的镜头都很美,无论是夜晚静谧深邃的蓝还是阳光温暖炽热的亮,都精准的戳中了我的喜好。
道具造型人物甚至很多小细节都没有差错的展现了真实的闽南一面。
尽管这是一部在剧情处理上不够精彩的影片,但这种流淌在心里的感动,以后也会常常想起常常琢磨。
这是一部反映闽南妇女生活和情感状态的乡土气息浓厚的电影。
三位主演都是演技派,导演选角也是用了心思。
闽南海边乡村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拍得不错,许多细节刻画得真实动人,还有深厚的主题和怀旧味十足的闽南语歌曲。
勤劳善良的闽南女,一辈子辛苦劳作,上了年纪后,精神的寂寞、物质的溃乏、身体的衰退和观念的挣扎交织在一起,幸好还有浓浓的人情温暖和生生不息的信仰,支撑她继续前行……电影的总基调是“怅惘中的小美好”,通过讲述小人物命运,试图寻本溯源地探讨人生大议题。
虽然情节节奏有点乱,拍摄手法也较为青涩,但作为导演处女作已实属不易。
毕竟在商业片流行的今天,仍有人愿意去拍这样一类小众电影,是难能可贵的。
“番薯浇米”在闽南语里的意思是:”番薯和米“。
不起眼的片名,一锅清淡的地瓜粥,简简单单。
这让我想到每天晚餐妈妈都会做的地瓜粥,不起眼却又不可或缺,是大大世界的平凡,又是小小世界的不普通。
电影里离家在外打拼回家的儿子回家,最想念的味道就是番薯浇米,一下子吃了好几碗,我突然好想吃我妈妈做的地瓜粥了。
这碗番薯浇米大概是泉州人对母亲的”乡愁“吧。
番薯浇米讲的是在闽南农村老年妇女勇敢打破世俗偏见与自我设限,勇敢追求自己所想的这样的一个故事。
林秀妹和阿水师的爱情给人以朴实又浪漫的感觉,你给我做鼓锤,我给你补衣服,在三角梅旁边的一起脚踩水车,十分美又浪漫。
而和青娥两人之间的姐妹情谊也十分动人,娥因为偷菜而被抓走,秀妹去赎娥回来,娥像做错事的小孩听秀妹训斥,而后打闹的那一段,让我们不禁一笑,真是两个可爱老太啊。
林秀妹饰演者归亚蕾老师祖籍长沙,为了拍这部剧花费了半年时间学习闽南语,在此之间她从未拍过闽南语戏剧,她说觉得用闽南语对白拍电影比外语还难。
到了现场拍戏时,已经可以简单的和当地人进行交流,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十分用心。
在这部电影里归亚蕾老师首次全素颜出镜,归亚蕾老师觉得她在片中有些“丑“,但许多影迷觉得这是更加真实动人的归亚蕾,我也一样。
我看到片中的可爱老太秀妹就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小时候一直是外婆外公带大的,而我的外婆在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去世了,其实现在我对外婆的印象已经十分模糊了,片中秀妹让我觉得我外婆就该是这样的,和蔼可爱的闽南老太,事实也是如此。
作为一个泉州人,影片里面的妈祖神明,民俗文化,舞龙舞狮,丧礼,鬼画符,生了蛇缠身用鬼针草,一些小物件,惠安女的头巾,看天线宝宝买六合彩……这些都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导演意图想要通过某种魔幻现实主义来讲述生死人情,而豆瓣上很多人觉得这些很莫名其妙,但这就是现实闽南人文的真实再现,托梦,信仰,风俗,神明和灵魂,这些都是闽南人乡村的寻常存在。
有些东西就是信则有,不信则无。
当神明,舞龙舞狮等一些民俗文化出现的片段,镜头都进行了镜像弯曲的处理,虽然我知道是想要表达某种魔幻现实主义,但这些片段的确很影响观看。
当很多人在惋惜优秀的女演员那么多,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只能演婆婆妈妈,羡慕大洋彼岸的演员,其实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美,十八也美,八十也美。
而这部电影讲的就是年暮女性打破世俗和偏见的故事,而屏幕真的缺失这样的故事,所以更显的难得可贵。
所以有这样的一部片子真好。
里面的很多场景,是我的日常视线所及,从小看到大的元素,譬如房屋、饮食…突然呈现在荧幕上,让我很意外。
高中同学是重庆的,在闽南生活了十多年,是他分享给我的影片,一两年前看的,现在就记得很好看。
在公司展览架上看到了张蕃薯浇米的影碟,又想起来这部电影,明天周末,今晚就窝在被子里重温吧~冬天~希望有阳光
开头梳头,结尾剪头,理发店门口写着“从头开始”,串联了起来。
节奏很慢,更像纪录片一样,记录着闽南地区老年妇女的生活状况,日常生活;信仰神明,神鬼托梦,算命先生;家庭以夫以子为核心。
正是生活在这样的熟人社会,面子最重要。
大家本不富足的生活里相互帮助,各自家庭不幸、相互安慰继续生活下去。
偶尔小打小闹的姐妹,细心照顾你爱着你的人,幽幽的阳光照进恬静的生活,虽然害怕闲言碎语,但还是希望和你一起。
平静无波澜的生活因为经历着身边亲密人的离开而愈发孤单,所谓每天自己付出,却得不到回应的爱,只有知心的姐妹即使无言,也能够感同身受,替你接着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才是我后面日子的寄托,可这一点失败之后,我也没有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动力了。
可以说放下了所有牵挂,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
太闽南了。
这部电影的取景地正是我的家乡泉港区山腰盐场和我奶奶的家乡辋川镇,电影中的很多场景,如实的还原了闽南人普通的生活。
这部剧对于不是闽南人可能会有点难理解,但对于闽南人,尤其是电影取景地的人来说,真的很真实的还原了一个朴实无华的闽南老人日常生活细节。
希望导演多拍一些地方家乡电影。
他请来两大金马影后飙戏,仅花100万拍出爆款,闽南之光!
《蕃薯浇米》是内地第一部闽南语电影,李少红监制,两大金马影后归亚蕾、杨贵媚主演,讲述了闽南乡村两位女性的晚年生活。
《蕃薯浇米》剧照
《蕃薯浇米》由两位金马影后归亚蕾、杨贵媚主演在2019年平遥电影节上,影片获得藏龙单元最受观众欢迎奖,今年1月10号即将全国上映。
一条专访叶谦导演这是叶谦的电影导演处女作,他的本职工作是时装设计师,曾获法国ESMOD时装学院(中国区)最佳女装设计奖,2017年,《蕃薯浇米》的剧本入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青葱计划”,他获得100万资金支持,完成这部跨界之作。
《蕃薯浇米》剧照,主演归亚蕾、杨贵媚 “蕃薯浇米”是闽南语的音译,意为“地瓜稀饭”,我们专访了导演叶谦和主演归亚蕾,“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人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就是生老病死,一个人到了生命末端的时候,还有没有勇气去打破对自己固定的预设?
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挑战。
” 撰文 倪蒹葭 自述 叶谦《蕃薯浇米》:一碗闽南熬出的地瓜粥
《蕃薯浇米》的滋味就如片名,像一碗质朴的地瓜粥。
它的故事非常简单,讲述了寡妇林秀妹(归亚蕾饰)在抚养两个儿子成家后,变得“无关紧要”,还好有老姐妹青娥(杨贵媚饰)互相作伴。
青娥的突然去世给了她巨大触动,70多岁的秀妹,在青娥“鬼魂”的鼓励下,在“神明”的指引下,决心找寻自我,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她参加当地由中青年女性组成的腰鼓队,挑战了一项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闽南人的传统和文化中,人、神明、魂灵都是和平共处在同一空间,这是秀妹生活的背景。
青娥在蔬菜大棚中导演叶谦是福建泉州人,每次回老家,都会看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说蔬菜大棚,他觉得很像是自然界某一种集中营,到晚上它的灯都是亮着的,蔬菜瓜果全天候都要“工作”,得不到休息。
影片讨论了在这种快速的工业时代下,生活节奏十分传统的老人们,是怎样一种心境。
叶谦1987年出生,在北京有自己的时装设计工作室,他曾获得法国ESMOD时装学院(中国区)最佳女装设计等奖项。
2016年入围美国《福布斯》杂志Under 30 Asia亚洲青年先锋(艺术榜单)30强。
他的时装备受章子怡、汤唯、董卿、赵薇、吴亦凡等一线明星的青睐。
《少女妈祖林默娘》系列之一
《蕃薯浇米》中海船上放焰火,向妈祖祈求平安他的电影处女作,根植于闽南文化,而他作为服装设计师的成名作《少女妈祖林默娘》也是一样,采用了黑、白、红、金这四个颜色去表现闽南人信仰的海神妈祖在人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
另一个系列《商女》,描绘的则是小时候在沿海地区见到的各色勤劳的惠安女商人。
“去外面游历之后,才发现闽南它有一点特别好,它把很多传统和文化都保留了。
闽南文化就是我的充电站。
”
秀妹(归亚蕾饰)在做蕃薯浇米以下是叶谦导演的自述:《蕃薯浇米》的灵感来源于我自己生活过的乡村,我老家在福建泉州,泉港和惠安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叶厝。
电影中,秀妹和青娥相伴过日子,某种程度上,青娥是秀妹不太敢成为的自己,秀妹很多时候都很羡慕青娥,比如说青娥的仗义、直接、豪爽,因为秀妹一直都是在克制压抑的一个状态。
当她最好的朋友突然去世之后,秀妹受到了触动,迫使她想要去找到自我。
秀妹在70多岁的时候,从头学习腰鼓,还要当众去表演,对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不管最后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她觉得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至少她去尝试了,她迈出去了。
阿水师,班铁翔饰演
秀妹和阿水师在踩水车秀妹,其实就是我奶奶的名字,她身上的很多特质来源于我的奶奶和外婆。
她其实跟很多闽南女性一样,任劳任怨,为了家庭一味地付出,她对自我的预设是非常固定的。
阿水师是一个木匠,是秀妹的追求者。
我爷爷生前也是木匠,有一场田里踩水车的戏,水车就是我爷爷生前做的。
在选角的时候,我没有告诉副导演和制片,但心里面就是按我爷爷的标准去找的演员。
叶谦的家乡,闽南乡村创作这个故事的缘起,是因为每次从北京回到老家,早上就会听到祠堂里面传来的吹打声,因为又有老人去世了,祠堂里面挂着的遗像,很多都是成长过程中给我照顾的一些长辈,当时就觉得很凄凉,因为这些长辈不告而别,像树叶掉下来,一点声响都没有。
所以我每次回家都特别喜欢跟老人去聊天。
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质,在跟年轻人沟通的时候,他们会非常积极正面,告诉你在外面要懂得待人接物,不能贪便宜,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瞬间黯淡下来,非常悲观,觉得活着就是等待死亡。
这种反差迫使我写了《蕃薯浇米》这样一个剧本,希望可以借此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它探讨了人在生命末端的时候,还有没有勇气去打破对自己固定的预设,去迈出一步。
很多时候框框都是来自于我们自己。
当你足够简单、足够纯粹的时候,世界也会相应地变得很简单很纯粹,就跟一碗蕃薯浇米一样。
毕业剧本请来两位闽南巨星《蕃薯浇米》是我2016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班的毕业剧本,它的要求是一个短片,我就是带着这个短片,去参加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青葱计划,它是专门扶持青年导演的,每年选出5个项目,每个项目有一百万的资金支持。
青葱计划的梅峰老师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其他人都是一百多场戏,你只有三十八场戏,你应该很自信。
我当时其实对剧本长度其实是没有概念。
在剧本落笔的时候,这两个主演的形象就坚定地没有动摇过。
林秀妹就是归亚蕾,青娥就是杨贵媚。
进入导师训练营之后,碰到了李少红导演。
可能她拍的也是偏女性主义的题材,她觉得《蕃薯浇米》里有很多关于时代、情感的探讨,她就以最快的方式,帮我们联系上了归亚蕾、杨贵媚两位主演,组建了制片团队,最快速地推进了电影的顺利拍摄。
归亚蕾老师接到剧本的时候,知道要讲闽南语台词,其实非常紧张,她说感觉比拍外语片还要难,所以她做了长达半年的准备,学习闽南语。
杨贵媚老师要把台湾腔的闽南语变成泉州腔,在不拍戏的时候,她就会打扮得非常朴素,沿街串巷,在村子里面问问别人蔬菜的价格,跟村民闲聊,尝试着融入到整个氛围里面。
两位演员的专业和认真,让我觉得特别幸福,因为之前听一些导演朋友讲,演员不可能给你那么多时间,不会为了一个小片子做很多的准备。
秀妹来“赎”偷菜的青娥在闽南,即使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认得出归亚蕾和杨贵媚,她们是巨星般的存在,很多人都是看着她们的电视剧变老。
拍摄的时候,一位老太太临时变卦,不让我们借用她的场景拍摄,但是当她看到一位主演是《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杨贵媚,她瞬间就落泪,杨贵媚也顺利说服她借场景给我们拍摄。
归亚蕾老师其实特别地少女,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她会赋予秀妹资深少女的气质,有一场戏是青娥偷菜被发现,秀妹来“赎”她,两人一起离开,剧本里面说的是在夕阳余晖下,两人一路说说笑笑。
她们就带着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个互相打闹的搭档表演,两个在黄昏相伴相依的老姐妹,平凡但很打动观众。
大部分演员都是我的父老乡亲片子里大部分都是素人演员,在地的父老乡亲来帮忙,都是我们村或者隔壁村子的。
比如说医生、腰鼓队员、卖菜的,直接本色出演。
90多岁的阿婆片中有一位90多岁的老阿婆,是我妈妈帮我找到的。
面试的时候,老阿婆给我们表演了一首歌,“窗外花开,气味正香,蝴蝶飞来,对对双双,小姐今年,二八青春,要找一位,如意郎君。
”老阿婆说那是她年轻记忆里最美的歌。
后来我把这首歌用进电影里,秀妹在面临犹豫不决的时候,她望着海唱这首歌,给了她自己一个很大的坚定。
片中有很多细节和台词,其实都来自村里人,比如说秀妹和青娥讲的,“眼睛要多往远处看看,比较不容易眼花”,就是我奶奶她们平时经常讲的,是老年女性她们自己在意的点,虽然很土,但是很有道理。
秀妹在电影中唯一一次哭,是因为自己做饭忘了关火,房子着火了,给子女带来了额外的麻烦。
这也是我对村里老人的观察,虽然是亲人,但他们却怕给子女添麻烦,有一种自持自重。
电影中的场景也都是实景,没有搭建,几乎都是我自己选的。
我每年春节回家都会到处去乱逛,顺便看景,比如青娥的葬礼,是在一个废弃的祠堂里面。
阿水师做木工的木屋,就是我爸爸自己建的。
有时候看到某个很棒的场景,故事就自己生长出来了。
奇幻闽南:人、神、鬼和谐共存
这部电影有很多闽南的人文地域性,甚至大家会觉得有一点奇幻。
比如青娥去世以后,秀妹还能见到她的魂灵,与她的魂灵聊天,就跟日常对话一样。
在闽南人的世界里面,人、神明、魂灵都是和平共处在同一空间下。
闽南人觉得,这个世界如果只有人的存在,会有点落寞。
我们整个的文化和传统,都一直在非常照顾这些看不见的存在。
比如说闽南有一个普渡节,是为魂灵们举办的一个节日,闽南人最快乐的日子也都是属于神明的祭祀,因为有无数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
秀妹看着“大摇人”走过青娥去世时,泉州民间“大摇人”表演队,像“神仙下凡”般走街串巷。
平时只要有红白喜事或鬼神祭祀,他们都会出来表演,打扮成西游记或八仙过海里的人物,这些头戴面具与服装都是他们自己做的,“扮仙”的大多数都是60岁左右的阿嬷们。
他们在电影中的出现,也体现了人、神、鬼和谐共存的闽南特色信仰。
丧礼是在祠堂,对我们闽南人来说,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家乡宗族的祠堂,它追根溯源地告诉你“我来自哪里”。
片中有一场戏,在国外影展上引起了激烈讨论。
归亚蕾老师把路边一些被丢弃的神像捡回来,给了他们遮风避雨的屋檐,不管是佛教、道教还是关帝、耶稣,她全部一视同仁去尊敬与关怀。
这在“一神论”的西方人看来,可能是难以想象的,但这就是闽南人对待信仰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方式。
比如说我自己的信仰是妈祖,我们家每一个人的信仰都可以不一样。
这种方式在泉州,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延续了将近1000年。
《蕃薯浇米》剧照我是因为看了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的电影,才决定要拍电影:阿彼察邦是一个影像艺术家,这是他的第一身份,他所有的创作都是来自他的个人记忆、在地人文、本土意识,其实泰国和闽南有很多的风土人情都非常相像,比如纬度上的气候类似、传统的沿袭、人文上对鬼神的尊敬。
《蕃薯浇米》里面,我用了阿彼察邦《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的一场戏,去致敬他,就是青娥的魂灵在床边和秀妹聊天。
聊完之后,秀妹坚定了自己的心意,要在晚年活得有尊严,去找到自我。
秀妹和阿水师一起看《陈三五娘》电影基因来源于上百部戏曲、歌仔戏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看了上百部的戏曲、歌仔戏,像《薛丁山与樊梨花》《陈三五娘》《周公与桃花女》《白蛇传》,拍电影的话好像把所有这些基因重新激活了。
就像现在的年轻人约会在电影院一样,老一辈的人会相约看戏。
电影中,秀妹和阿水师相约去看《陈三五娘》,讲的是泉州人陈三在元宵节邂逅黄五娘的自由恋爱故事,用潮州、泉州两地的闽南方言写成,在老一辈眼中,《陈三五娘》就是一出闽南爱情故事的绝佳圆满象征。
散戏之后,阿水师也是借这个故事,向秀妹表达心意。
《陈三五娘》归亚蕾跟杨贵媚,她们搭档的表演方式有点像戏曲,通常戏曲里面有一个旦角,她相对端庄、大方得体。
还会有一个类似像丑角,不太顾及形象,和主角搭配。
在《蕃薯浇米》当中,我觉得归亚蕾老师的表演方式就像水,表面是波澜不惊,但波涛暗涌。
杨贵媚老师,她的表演方式就像火一样,瞬间把你给燃烧到了。
闽南的色彩虽然《蕃薯浇米》是一部关于老人的电影,但它有着非常浓烈的带有闽南地域特征的色彩。
比如中国人爱红色,闽南人更爱用红色,重要的场合或节日,老太太们都会选择红色。
我们对闽南的色彩缤纷,做了一些减法和调和。
色彩在电影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叙事作用。
秀妹日常的时候,她是穿一些明亮或者活跃的色彩,心情低落的时候,是一些暗沉色系的。
她带着的头巾,仿佛也是她心情的外化。
秀妹的小儿媳妇,肖懿航饰演秀妹的两个儿媳妇,也是非常戏剧性地,一个用了偏紫色,一个用了偏黄色,因为我觉得明黄色有一点小焦虑,紫色看似平静,也有一点小波澜,希望可以用这种色彩,隐喻婆媳关系。
片中高潮戏是归亚蕾老师以缤纷多彩的“惠安女”造型为妈祖祭祀庆典表演打腰鼓,这也是众多闽南民俗的其中一项。
惠安女被称为“穿得比少数民族更少数民族”的汉族人。
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
在这个电影中,我完全放弃了时装设计师的那一部分,衣服的款式和布料都是在地的,没有做任何过多的设计。
腰鼓队员的衣服,就完全没有改动过。
摄影师中伟摄影师中伟是一个荷兰人,中国这些传统的乡村化的东西对他来讲,都是第一次见,所以《蕃薯浇米》的整个视觉和画面,能让大家感受到某种新奇,这可能得益于摄影师发现的眼睛。
《蕃薯浇米》虽然探讨了生老病死,但是在视觉上它完全不沉重,希望可以用最活泼、最鲜明的方式,让年轻一代可以去进入这些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少女妈祖林默娘》系列之一 从裁缝到导演:我的成名离不开闽南大学念服装设计的时候,我妈妈很不理解,她觉得她培养了那么久的儿子要跑去做裁缝?
要做裁缝的话村门口右转就是裁缝店,可以直接送我去学。
《少女妈祖林默娘》系列,是我作为时装设计师的成名作,从这个系列开始,我第一次真正有意识地想要表达。
妈祖是沿海一带的海神信仰,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保佑平安。
当时刚毕业,也很迷茫,一直想找一个主题去表达。
我在北京798的书店逛,有很多英文版的画册,有一本中国海神妈祖的画册直接在我面前掉下来,我捡起来看,觉得很莫名其妙,在北京突然有一个自己家乡的,从小一直接触的形象掉出来。
那天晚上我给外婆打电话,问可不可以做一个妈祖的时装系列,外婆说她怎么知道,要问妈祖。
那一年春节我就去了福州莆田的妈祖祖庙,抽签问了3次,3次都说OK,然后我就去做了。
《少女妈祖林默娘》系列之一闽南人一说起妈祖,都以为她是个老太太。
其实在历史上,宋朝的林默娘,也就是妈祖本人,在她去世的时候只有28岁,是一个很花样的年纪,我当时就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时装系列,呈现出并非大家印象中那个老气横秋的神明形象。
当时好像是开了窍,一个月做出了三十多套设计,全部是自己一个人打版、画图纸。
我们经常开玩笑说现在团队人很多,但是却做不出这样的效率。
那之后,我也坚定地信仰了妈祖。
好的时装设计是可以让人的外表变美,好的电影是可以让人的精神或者内心更美,本质上是特别像的,我身边几乎所有的艺术家梦想都是要拍电影。
对我来说,服装设计是吃饭的家伙,电影是纯粹的创作表达,不能不吃饭,也不能放弃表达,目前我已经开始创作下一部电影的剧本,《蕃薯浇米》是老年人在家乡的坚守,下一部戏是年轻人对家乡的出走。
泉州是世界闽南语与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但在电影的艺术创作上,却像个荒漠。
我觉得很可惜,也希望《蕃薯浇米》之后,有更多闽南籍的创作人。
对话主演归亚蕾
Q:一条 A:归亚蕾Q:您为什么会接演这部新人导演的作品?
A:刚开始是李少红导演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位新导演是青葱计划选出来的。
他要拍一部闽南语的电影,第一人选就是你。
我是在台湾读小学长大的,闽南语只会讲那么几句,剧本发给我的时候,我其实看不懂,里面都是闽南语台词。
但是导演给我讲述的想法很吸引我,他想讲述一个老年女性的生老病死,有现实,但也有幻觉、唯美、神秘。
秀妹退休之后,还帮忙照料盐田Q:您怎么看待秀妹这个角色?
A:秀妹这个角色让我觉得很对,作为一个母亲,她把一生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家庭,可是对于年轻的孩子们来讲,你为我做是应该的,母亲到最后做不动的时候,孩子们不见得能悟到,你老了,做不动了。
于是乎老人要自己去体会,我老了,可是我还不要让孩子觉得我是一个无用的人。
这当中就显现出来,她怎样去自立,在老年活得更有尊严,让孩子们看到我还是有我的能力。
我觉得这部戏表达女性的爱和最后自己的坚强。
我觉得秀妹她虽然渴求很多事情,比如她想见儿子,她就打电话给儿子说自己病了,但其实她把开的药都拿去卖钱,然后买玩具送给孙子,说起来她好像挺可怜的,事实上我觉得她也蛮满足于这种状态。
老人她这一生就是这样。
Q:听说您为此学习了很久的方言?
A:下了很大的功夫,刚开始我正在美国演一部电影,剧组里有一个人是会说闽南语的,我就先跟他学。
后来我有个邻居也会讲闽南语,我就拜他为师,一个礼拜跟他学4天,学了3、4个月。
Q:这部影片中绝大部分是素人演员,跟素人合作会更难吗?
A:我觉得很奇怪,平常我们拍电影,找一些临时演员,他们不见得会演戏,可是这部戏里没有演过戏的人真是非常自然,完全没有问题,比如说村里的医生、卖菜的,跟他们交谈跟真的一样,我都以为他们是专业的,都不是。
Q:您好像非常少扮演农村女性?
您是怎么去贴近秀妹这个角色?
A:这是我拍戏以来第一次完全素颜地演,白头发也没有处理过,我觉得无所谓,化妆不化妆,反正一样的丑。
(笑)我以前也演过这种农村的妇女,有一部电影《女儿红》,我要演一个不识字的女人学习跳韵律舞,我就请一个老太太来,我说我们来看这个录影带,老太太学着录影带跳,我学着老太太跳,这样就很真实了。
所以要跟现实当中的人物接触,在拍戏过程中,会有很多村民,我也看看他们的言行举止,跟他们聊天,从中去学习他们的一点一滴,所以进入得蛮快。
Q:影片中,您有没有个人很喜欢的一场戏?
A:我蛮喜欢我一个人练习打腰鼓的那场戏,夜深人静的时候,秀妹完全是忘我的一种展现,一点都没有刻意。
她最后就是什么也不顾了,就是要把鼓打好,尽自己的能力做到这里,所以她最后走得(去世)也很坦然。
Q:在现场,您觉得作为新人的叶谦是怎样的导演?
A: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自信的导演,这也是他好的地方。
因为他自己是学服装的,人物整个的造型色彩鲜明,非常地靓丽,虽然电影表达的内容带些灰色,可是看起来却灿烂缤纷,我想他做得蛮好的。
《蕃薯浇米》剧照摄影:罗洋
着实乏味
作为年轻导演的处女作,真的是靠大女主撑起整部片。虽然剧情略显割裂和不连贯,但是有些细节还是不错的。
同一天看了两部双女主的电影,感触很深。这里讲述的是两名乡村女性的中晚年生活,一个极少被当下语境关注的群体。为家庭辛苦操劳、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女性,上了年纪后面临时代变迁,丧偶或形同丧偶,孩子远去、自我孤独以及死亡宿命,不再被家庭甚至社会需要后如何自处,如何度过余生,影片给出的答案是找回自我。
看到归亚蕾总想起我的外婆。
老去 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需要适应 需要学习。。。
符号化呈现现实是偷懒减省的办法,在“反现实”语境(《米花之味》)中可以成立,但对于一部“新现实”电影,越多符号只会让影像离真实越远。有几处镜头设计不错。
@腾讯视频【6/10】罕见的大陆的闽南语电影,整体的感觉还满喜欢的,有闽南地区的风情画的意思。但故事实在有些单薄,甚至有些混乱,而且配乐也用得有些奇怪。
#PYIFF2019#目前看过最烂的新人新作。影片中的逻辑基本上脱离现实,我个人认为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几个意象:菩萨中的耶稣、能见潮声的海螺、死者托梦、僧侣预告、占卜、旋转画面。我最后终于通过这种途径说服了自己,在魔幻世界种种不合理皆是合理的。影片在开始时二女数天线宝宝转几圈就显得异常诡异,到了后半段更是成了喜剧片+音乐片,基本上是民俗片。其中最无法让我接受的是导演的世界观设置,好像除了备胎人人都在针对老太太,我想中国人还没不知廉耻到对一个老太太进行无端的恶语相向、冷嘲热讽吧——因此想说,导演的表达欲很强烈,啥都有,想变着花样表达,但是表现能力实在是太差了,甚至很低级,看着很是尴尬。(当然最尴尬的当属映后交流,导演回答属于文不对题范畴,我基本上没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PYIFF18,观感上一度觉得这就是去年的《过昭关》,只是不如去年那部里素人演员的表现更好,节奏也更好,职业演员的表演都太过,看看看着一丝丝的乡村感都没有了,地域感也全靠方言强撑了。这个制作团队盘子搭的很好,但最终的呈现比较一般,各方面都有点过了,特别是音乐的部分。整个故事的节奏不太好,主要还是故事线的取舍问题,杨贵媚的角色死了之后,这个故事的生命力基本上也就跟着死了。好是一回事,合不合适是另一回事,这就看新导演如何取舍了。夕阳恋的故事,还有点传统和现代的对抗,片子最终传达的那种价值观的保守很中国了,够腐朽,当然,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拍成这样,实在没什么可聊的,跟平遥大部分的新导演作品差不多,也就看看故事得了。
对家乡有深厚感情,才能拍得如此温柔又充满反思,前半段毫无指摘,后半段剪辑稍显凌乱,要给的东西太满忘记了取舍,最后半小时里几乎每一场戏用来做结尾都会更好。#PYIFF2019#
我终于从乡村爱情看到了乡村夕阳恋。很细腻,很女性,很唯心。李少红监制,后半程的拖沓,当完不完的絮叨跟《妈阁是座城》如出一辙,但是没到令人生厌的程度,题材也比较喜欢。
服装造型不错,但也是时尚工作的背景使得电影太追求好看,不求真实度@浙江电影院
非常勉强的三星。
淡淡的雪白的盐山像冰山,真美。踩水车真浪漫。唉,这种能拿出自己戒指去赎人的,才是真姐妹。以后你的衣服破了,拿给我,我帮你补。是谁,在敲打我窗。
贫瘠的电影语言,毫无美学,没有做导演的才华。
旁枝太多,哪个面向都显得不彻底,思绪延展不开,便感觉平和乱了。
加上泉州的情感分我也最多只能给到三星,关于电影,我想说的同木卫二和桃姐一样。
最终呈现的剧情表漏的问题太多了,估计原剧本也没做好,过于故意设计剧情,自然在哪里?
「眼前的事比身後的事重要」。「蕃薯澆米」是閩南人最常吃的主食之一,可是我卻從小就不喜歡把蕃薯和米粥煮一起吃。一直覺得自己很多從小就和這座城市相斥的東西,但不影響我對她的珍視。惠女應該是閩南文化裡非常特殊的女性形象了,想起每天都到我家附近開牡蠣的阿三阿姨。還是有揉進去一些小細節,讓閩南人找到一些有記憶點的畫面。只是影片有在特別拍「好看」。有一些地方在我看來刻意精緻了。
#PYIFF#难得一见的纯闽南语配音制作,原创作曲听起来很舒服,结尾理发店的从头再来给人感觉强行升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