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退休的Philomena初次见面便打听记者的学历、住处、家庭情况,以及各种突兀的笑声,信仰宗教,挂平安符,见识少眼界窄,明显透露出她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市井小民。
和这位牛津毕业的BBC记者格格不入。
而记者Martin公私分明,采访与他自己的私人情感有着明显的界限,他眼里看见的是一个辛苦寻找儿子的母亲,心里却是该怎样动笔将这个故事写得动人。
Martin的两处台词让我印象特别深:【所谓的“人情冷暖”只是委婉语,实际指的就是把那些脆弱敏感愚昧无知的人身上发生的事,写给同样脆弱敏感愚昧无知的报纸读者们看。
】【我今天终于亲眼见识到读了一辈子《读者文摘》《每日邮报》和言情小说的人脑回路长什么样子了。
】以及早晨在宾馆餐厅,服务员主动介绍自助餐,记者得体又冰冷地告诉服务员现在是私人谈话时间。
其实我一点都不反感Martin这样的人,甚至还很欣赏他。
有事说事,没事大家保持一个适当并且礼貌的距离,最好不过了。
而Philomena则是一个热情得过分的老太太,随时随地都有说不完的话,可以和任何人都迅速拉近距离。
她在初识Martin的时候会因为毫无笑点的对话笑得很夸张。
酒店的服务人员,自助餐厅的厨师,她通通都能迅速攀谈起来。
镜头给了Martin很多无奈表情的特写。
当她看见Martin将热情的服务员拒于千里之外时,她指责Martin很rude。
而我对此与Philomena抱相反态度,人和人之间有点相互尊重的距离怎么会是rude呢。
半夜打电话打扰倒时差的人说浴袍拖鞋这样的琐事,以及半夜敲门说感谢帮忙找儿子,这样真的好吗?
Philomena觉得任何人都是很好的人,比如被拒绝的酒店服务员,甚至是隐瞒真相的修女。
Martin对此显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这是他们这对搭档从头到尾矛盾的根本,最后Philomena原谅了修女而Martin说绝不原谅。
Martin最后送了一个耶稣给Philomena,放在已逝的Anthony墓前。
我尊重你的宗教信仰,我为你的处境感到遗憾,你所经受的不幸和痛苦我都明白。
Martin也并非冷血动物,也许是我和他都觉得只有当人和人熟悉起来,有了一段共同经历之后,距离才会拉近。
爱总是会让人变得温暖。
很多有关儿子的影像,有做旧处理,特别催泪。
最好的爱无疑就是陪伴,而善良博爱的Philomena却不能将她的爱奉献给自己的儿子,这真是残酷又讽刺。
刻薄的人不幸福,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包容是一场必要的修炼。
本片对我来说完全可以用当下流行的格式命名——《Philomena and Martin》,以寻找失散亲人为线索,讲述了两种性格的人与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
好的,我知道我偏题了。
我基本上就是一个Martin那样的人,而身边Philomena也有那么几个。
见到差异,就认为其中有优劣之分,实际上是一种市侩心态,世界因为差异而美丽。
最欣赏Philomena一点的就是她对于自我的解放。
大方承认和心爱的人做爱是幸福的,也很坦然地接受儿子是一位同性恋,也并不会以此为辱,就算她是虔诚的教徒。
这比以上帝之名压抑本性甚至行罪的修女们幸运多了。
美好的品德,她天生就有,宗教反而带来了负面作用。
换我,面对一辈子守贞的修女,除了原谅别无选择。
基督教了解得不多,所以不便多谈,只能说宗教这样的东西,将人的本性定为罪孽,就是一场很可笑的游戏。
忏悔,祷告,犯错,忏悔,祷告,犯错,为GDP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06年,72岁的朱迪•丹奇携手36岁的布兰切特联袂出演《丑闻笔记》,老者的孤寂和躁动、青春的凄美与决绝动人心魄,诚可谓珠联璧合;时隔7年,俩人分别主演的《菲洛梅娜》、《蓝色茉莉》于颁奖季风头正劲,2014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争夺,或可看作是这一对新老戏骨之间的对决。
1950年代的爱尔兰民风保守,未婚先孕的菲洛梅娜被父亲扫地出门,栖身修道院,修女以1000英镑的价格将其私生子安东尼卖给美国人。
50年后,退休护士菲洛梅娜和被单方面解雇的BBC记者马丁前往美国寻子,发现修道院隐藏着更大的罪恶。
圣经教诲:“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菲洛梅娜最终选择了宽恕。
无神论者马丁代表人间视角,修女贩卖儿童已经让他忍无可忍,瞒天过海阻碍菲洛梅娜母子相见,将骨肉分离的痛苦无谓地延伸到墓地,更是令人作呕、罪无可赦:“我不会原谅你。
”甚至朱迪•丹奇也很难认同自己扮演的角色:“在她所处的环境下居然还能原谅对方,我实在无法想象那种情景。
”仿佛上帝俯瞰人间的菲洛梅娜,是自欺欺人还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修道院留给菲洛梅娜的记忆,绝非好坏、黑白那么简单分明。
假如生活辜负了你,你是否还有爱的能力?
不是每次阵痛都会有人为你买单:未婚先孕是整个家族的耻辱,若非修道院以4年无酬劳役为条件的容留,无家可归的菲洛梅娜势必流落街头;修女并非都是恶魔,菲洛梅娜珍藏的唯一的安东尼小照,出自善良的小修女借来的布朗尼相机。
春宵一刻值千金,菲洛梅娜回首往昔无怨无悔:“我犯下重罪,更可怕的是,我还非常享受。
性爱太美妙了,简直欲仙欲死。
他很英俊,将我搂在怀中,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有阴蒂。
”她的坦率让反基督者马丁有了发挥余地,也正是凭借这种惊人的坦率,她才能直面生命的苦难和恩典。
母子联心。
倘若安东尼对故土、亲人毫无眷念,不会弹竖琴的他,怎会佩带爱尔兰竖琴的胸章?
得知爱子在美国学业有成、贵为美国总统里根的首席法律顾问,菲洛梅娜欣喜若狂。
要知道,在爱尔兰顶着私生子的标签,安东尼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爱尔兰老太太的唠叨、善良、坦诚、惊喜、慌恐、慈悲,被朱迪•丹奇演绎得非常到位。
发现马丁与安东尼(Michael Hess)有过一面之缘,心潮澎湃的菲洛梅娜,紧紧抓住那只曾与爱子亲密接触的手,像抓住她错过的一切:“他很聪明,握手有力,还有呢?
他说了什么?
”深更半夜搅乱马丁的清梦,倒不完全是因为菲洛梅娜倒时差和心血来潮,尝尽人间冷暖,别人的点滴恩惠都会令她刻骨铭心:“我只是想来告诉你,谢谢你陪我来美国找儿子。
我知道你丢了工作,他们的损失就是我的收获。
”自认受到不合理待遇的马丁,对外界牢骚满腹,恨不得感谢每一个人的菲洛梅娜在他眼里多少有些滑稽:“我终于明白,读者文摘、每日邮报和通俗小说的影响力有多大。
菲洛梅娜一直不停地感谢宾馆的工作人员,她肯定认为他们都是志愿者。
”影片根据马丁2009年出版的传记《菲洛梅娜的遗失孩子》改编,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菲洛梅娜的宽恕,她的世界远非天堂但值得与之和解,而马丁的绝不原谅亦有充分的理由;生活本身充满变数,一部优秀的电影无法、也不应给出标准答案。
别看布兰切特获得金球奖最佳女主角顺风满帆,因影片自身的品质和格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归属,很可能再次验证姜还是老的辣这句俗语。
(媒体用稿)
部落格:http://oscarkit316.blogspot.hk/2014/02/philomena.html《千里伴我尋》初看之下,以為又是老掉牙的尋親故事,打著真人真事改編的名號,並不是充分吸引觀眾入場的理由。
誠言,該片的賣點,無論是主題、演員、導演,都是難以在香港市場作促銷,四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也只是聊勝於無。
但若然如此而未有提起興趣,恐怕與電影失諸交臂,實是憾事。
皆因《千里伴我尋》是一部上乘的佳作,導演的掌控、演員精湛而合拍的演繹、涵蓋面廣泛而值得深思的主題、鬆弛有序的節奏,都令這個「人情」故事充滿感染力,觀眾的心情亦徐徐地七上八下。
故事由宗教而起,愛爾蘭人篤信的天主教,深信婚前性行為是十惡不赦的罪,成為未婚媽媽更是罪大惡極。
雖不知男性一方有沒有得到原諒,但可憐的 Philomena (Judi Dench 茱迪丹芝飾) 要「一生」受罰贖罪。
年少無知的 Philomena (年輕版由 Sophie Kennedy Clark 飾演),對性行為毫無認知,但因一次偷嘗禁果而懷孕。
家庭拋棄了她,修道院以神之名,判決她應有的懲罰。
在無麻醉劑之下分娩,生死由天,若神要呼召你,你不得不去。
捱過這一關,Philomena 要答謝修道院的收留,要日夜做苦工,每天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只有一小時。
結果是孩子被人家領養,Philomena 與孩子一別就是五十年了。
不需怪我劇透,基本上述只是前設,但已令人義憤填膺。
天主教的形象在《千里伴我尋》中,無疑是差劣的,惹人唾罵的。
Philomena 有沒有怪罪天主?
沒有,年紀老邁的她依然虔誠,她只有怪罪自己,對自己的罪孽深重深信不移。
但這個埋藏五十年的祕密,敵不過對兒子的思念。
透過女兒穿針引線,認識了因政治醜聞而失業的前記者 Martin Sixsmith (Steve Coogan 史提夫高根飾)。
Martin 原本對這些(套用回他的親身說法),給缺乏主見及無知的人的「人情」故事 ("Human-interested story for weak-minded, ignorant people") 毫無興趣,但因生計需要,故以協助 Philomena 尋子的故事來作報道。
現實中的 Martin 就是根據資料而於09年出版 "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 一書,而《千里伴我尋》就是以該書為藍本改篇。
演員史提夫高根身兼編劇,與 Jeff Pope 合編的劇本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劇本獎,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當然少不得。
劇情巧妙地在喜劇與戲劇性之間取得一個絕佳平衡,喜劇主要聚焦於兩位性格各異的主角的互動及對白。
茱迪丹芝是公認的好戲之人,由古裝扮相的伊利沙伯女王 (Shakespeare in Love/寫我深情,1998 ) 到鐵金剛的型格上司M (Skyfall/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2012),不同類型的角色手到拿來。
這次的 Philomena 屬傻里傻氣的天真角色 (Martin 形容她為 "A life time of romance novels, the Reader's Digest and the Daily Mail can do to the human brain"),但就是這些小情小趣,Philomena 才會這麼迷人可愛。
更令人欣賞之處,是茱迪丹芝為角色注入的堅忍。
Philomena 對信仰始終如一的信心,不是愚信,而是經過內心掙扎取捨後的堅持。
她最後選擇原諒,捨棄憎恨,以此吿誡內心充滿不滿及仇恨的 Martin,不要受情緒所蒙蔽。
Martin 則展現了現代人的憤世嫉俗,說話充滿嘲諷,自稱無神論者,與 Philomena 一起產生出奇的化學反應。
可以把《千里伴我尋》看作一部公路電影,主角們持相反而衝突的價值觀,在經歷旅途上的人和事,差異漸漸磨合,理解及體諒油然而生。
期間反思的是宗教的存在,若只單純認為電影批評某部分天主教的迂腐,未免只拈到皮毛。
宗教成為道德的枷鎖,宗教的規條是上帝定立的,還是人類?
到最後執行審判的,施行懲罰的,又是否只是一廂情願的信徒?
電影後段稍為牽涉同性戀,但著墨不多,屬戲劇性質處理,並與宗教沒有直接關連,是避重就輕,畢竟《千里伴我尋》的內容已經相當豐富。
史提芬費雅斯把結局處理得有點過急,偏向平實,但一氣呵成,餘溫尤在,留待觀眾慢慢回味這「人情」味濃郁的英國小品。
本片有着一个精妙的结构。
剧情发展到菲洛梅娜来到皮特家时,才看到的回顾安东尼一生的幻灯片,其实已经被分散成若干片段,细致地穿插在了整个影片之中。
稍加注意的话可以发现,当菲洛梅娜和马丁来到修道院,男孩和女孩已经下飞机来到美国。
两人来到美国发现安东尼已经死了,正准备离开伤心地,幻灯片却呈现了安东尼和玛丽在美国家里玩耍的场景。
当菲洛梅娜和马丁找到玛丽,玛丽无法回想起安东尼提及爱尔兰的任何只言片语,幻灯片里的安东尼已经和皮特耳鬢斯磨。
当马丁在与皮特联络时吃了闭门羹,曾经的安东尼却已经步履蹒跚和皮特踏上飞机前往那个他的生命开始的修道院。
等菲洛梅娜终于敲开皮特的大门寻得安东尼生命的归宿来到那个故事开始的修道院,安东尼却已经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虽然时间已过去8年之久,但安东尼在那个墓园里静静地躺着,仿佛一直都在等待他母亲的到来。
本片讲了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翻版,只不过这里是『亲欲寻而子不待』的故事。
影片使用这些幻灯片意图模糊时间的界线,仿佛安东尼也活在同一时间点,和母亲一次次擦肩而过。
导演不愿让观众很早知道这些幻灯片实质是一个追思,却把这些片段装扮成了一个愿景,让观众也和菲洛梅娜一起盲目地想象,仿佛是一同和菲洛梅娜体验了50年来每一个痛苦的夜晚,想象着自己能亲眼看着儿子慢慢长大,幸福成长,想象着在故事的高潮能和儿子不期而遇。
但导演是残忍而天才的,在美国的一个平凡的早晨,菲洛梅娜的所有愿景都破灭了。
残酷的现实使得大西洋的距离甚至也不再如此遥远,取而代之的却是那个让一切可能都变成不可能的阴阳相隔。
一个母亲将儿子放手了之后,距离变得越来越远,甚至像菲洛梅娜讲的那些故事一样出人意料,这个距离竟变成了永恒。
那些幻灯片总是早一步呈现菲洛梅娜和马丁将要发现的东西,菲洛梅娜这个走失儿子的母亲,追啊追啊,但最终安东尼还是走得太快,去了一个她母亲再也追不到的地方。
导演使用的结构如此贴合影片的叙事意图,以至于这个体例已经在触及观者的内心,这实在是太精彩。
影片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圆,菲洛梅娜的整个救赎之旅就是一个回放,这从一开始便有导演的暗示。
记得菲洛梅娜出发美国前在机场给马丁讲故事的那个略显冗长的片段,他们那时搭了一个机场便车,穿梭在人群之中,菲洛梅娜详细地给马丁讲了一个发展意外的小说故事,他们在车上正好是倒着坐的。
那一段长镜头,让我想到倒带,暗示之后的整个旅程只是一个回放,最终他们会循着安东尼的轨迹又回到英国的修道院。
甚至他们的旅程和便车上的那个故事一样发展意外。
更诡异的是,讲完故事菲洛梅娜想把书借给马丁,马丁说他已经知道这个故事了,而现实情况里,马丁也确实早在十多年前就认识安东尼,甚至和安东尼有过一面之缘。
我不太记得菲洛梅娜讲的故事了,观看的时候我也和马丁一样,早就在某个时候丢失了菲洛梅娜的叙述,完全和马丁一样坐立不安,大脑放空。
现在想想,一前一尾两个小故事也许和剧情发展有着某种程度的照应,但只有出了碟再注意看看了。
说完影片结构,还是想谈谈影片的一些深层面思考。
我认为这个片子的主要文本深度,来源于对宗教信仰的讨论。
我甚至毫不怀疑这是导演的叙事动机。
叙事意图是一个终点,前文主要就是分析叙事意图,叙事动机是一个原点,导演作为一个创作者,在这个片子里埋入了自己的哲学思考。
本片讨论的是一个古老的问题,『是否有神灵存在』或者说『信仰有什么用』。
我的影评写于《為她我在Hammersmith想到自己》之后,我觉得这篇影评和我有几乎一致的着眼点和基本认识,所以我也不再过多做陈列,就说说我和这篇影评在除去基本认识以外的分歧点。
正如揚所说,导演并没有对信仰做批判。
影片只是把有神论和无神论做了对比,但实际上也并不是这样赤裸裸的对比,更多的是菲洛梅娜代表的性善论和马丁代表的性恶论的对比。
马丁这样的无神论者,无论马丁怎么辩解,哪怕他说自己有信仰,信仰的是真相,但也被菲洛梅娜的台词所取消,因为那根本不是在信仰什么,那只是一种窥私癖。
尼采说,『与怪物战斗的人,应当小心自己不要成为怪物。
当你远远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马丁就是影片塑造出来的一个对这句话最贴切的诠释。
与其说自己是信仰着真相,暴露人性的丑恶来伸张正义,其实自己也在变成一个吞噬丑恶的人。
媒体人大概就是这样,因为要兜捕素材的缘故,媒体人是天生相信人性恶,所谓的职业嗅觉(就像剧中GOT里猫姨扮演者的角色一样),无非是一种丑恶能如何放大的算计。
马丁自以为把正义握在手里,于是才有片尾和老修女的那一番口舌制裁。
马丁一开始不屑于做『人情味记事』(Human interest story),或多或少是因为人情味记事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讲编排、具有煽动性的题材,马丁这种志向严肃新闻文学的人,是绝对知晓这种写作思维模式的。
但影片越往后,就越展现出马丁实际上和那些媒体人没有区别。
因为马丁质疑宗教的出发点就在于:上帝慈悲为怀,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完美。
这种质疑其实是对人性的质疑,实际上换种话说就是:不存在性本善,不然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不完美。
这是一种极端主义,但这种逻辑很有市场。
放到新闻业界上说,就是这个社会有着庞大的群体,他们在观看各种悲惨故事中得到快慰,悲惨越被放大,人越有满足感。
这也是为什么『人情味记事』总是很流行(《知音》《故事会》),但总上不了台面(详见凤姐与《知音》《故事会》的那些事儿)。
马丁和尼采所说的一样,在吞噬恶的同时也被恶所吞噬,最后就坠入了虚无,以至于愤怒和偏执消耗了精神,菲洛梅娜一眼看穿了他,认为他这样的生活并不幸福。
而修道院出身的菲洛梅娜,虽然被修道院奴役和束缚,但菲洛梅娜却并不反叛,也不试图说服他人,她是真心相信她所相信的,并且抱着人性善的态度面对所有人和事。
所以她把许多陌生人当做『百里挑一』,即使马丁讥讽她说『你煞有介事地讲概率,你算数体育老师教的吧?
』(台词有巨大改动)菲洛梅娜真心相信人性本善,以至于她为修道院的『魔鬼』辩护,以至于忠实地相信修道院把孩子卖给美国人是想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
马丁对这些幻想都嗤之以鼻,带来了他自己或许是更接近真相的解读。
但菲洛梅娜的意思更振聋发聩:真相对个人而言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当真相比谎言更丑恶,我的生活会不会因为真相而布满丑恶?
这就是影片讨论人性善恶这个分歧最后抵达的地方。
对于菲洛梅娜的信仰有没有动摇这一点,又是影片另一个暗线。
我看完片子想了很久,觉得与其说菲洛梅娜的信仰有动摇过,不如说菲洛梅娜的信仰有质的改变。
信仰所编织的谎言让菲洛梅娜陷入对性的无限自责,但自然的本能告诉她这没有错(甚至那一场告白戏都是以一片美野为背景)。
欲望不该是一种罪恶,欲望有其自然性的美感。
菲洛梅娜把这个包袱放下之后,那个因为自己犯了罪过所以孩子理应被剥夺、理应被母子分离之痛所折磨的等式便不再成立。
菲洛梅娜在马丁潜意识的操控之下对信仰产生强烈的不安,于是想去告解室进行自白,得到上帝的宽恕。
但在告解室菲洛梅娜明白了,50年的痛苦折磨并不能将她救赎,上帝也无法扭转时空让她得到救赎,救赎更不可能来自于告解室,救赎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任何对救赎的期待都是自欺欺人。
因为哪怕终于找到了儿子,获得了儿子的原谅也无法扭转当时她少不更事的错误,更无法弥补50年来儿子没有获得的无法替代的母爱。
菲洛梅娜从教堂走出来没有再用圣水洗濯双手,是她的一种认命。
她知道无论如何上帝无法给她一个救赎,50年来日日夜夜的折磨是她的命,这种折麽注定伴随她的终生。
倒是造化弄人,菲洛梅娜确也无法得到儿子的原谅,失去儿子将是她一生的十字架,她必须背负。
所以说她实际上并没有抛弃信仰(我觉得这里其实还是抛弃了天主教信仰,导演可能是天主教黑),只是她的信仰变得更加纯粹,她更加投入地相信人性的善良,怀着一种对被自然所接纳的感激,对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
说到底儿子也有过他的成功和幸福,也思念着亲生母亲,这一点至少让菲洛梅娜得到了些许宽慰,因为最后儿子至少回到了她的身边。
(其实如果是过度诠释起来,这部片子可以说是几百年前宗教改革激起的一朵涟漪。
天主教在本片的形象是讲究精神控制的,教会用罪的概念束缚住人的本能和自由,教会为罪做诠释并且主张自己是消解罪的唯一途径,从而利用人对神罚的敬畏将善良的人奴役,自己却从中牟利(卖孩子)。
这都一如中世纪荒唐的赎罪卷,我相信影片对此是有所影射的。
所以就本片的题材来说,实际上是很具争议性的,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本片并没有开展很强势的商业宣传。
主题上来看(不免又可能过度诠释),菲洛梅娜在最终不仅原谅了教会,而且和信仰获得了和解,与上帝建立了新的关系,从而在儿子墓前得到某种宽慰。
这种人性的解放再加上对告解的怀疑,出教堂没沾圣水这些仪式上的拒绝,都依稀让人看到改宗换教的意思。
加上故事上从爱尔兰到美国从美国到爱尔兰的安排,这场『西游记』的宗教性释义是一个回归原点回归人性(回归圣经),从新教国家『取经』皈依新教获得纯粹化信仰的故事。
多的就不说了,毕竟是个真实故事的改编,导演和编剧或许是有自己的着眼点,或许他们也对这个故事有着过度诠释。
新旧教的话题总是很敏感,我加上这一段只是将影评完整起来,多余的东西都留给诸位的眼睛细看吧。
)这部片子有着强大的卡司。
丹奇和库根都是拥有深厚积累的演员,在影片中的许多片段都发挥了十足的功力,让人无比触动。
库根也是本片的主要编剧,在影片中却甘当绿叶,用一个心理发展更加静态的角色去衬托丹奇角色的心理变化,在数个片段都把一个多年来愤世嫉俗而不失幽默感的记者表现得非常到位。
丹奇的表演是如此的真实,很多时候让我想起我的奶奶。
最让人感动的表演有几段。
一段是菲洛梅娜在饭桌上被说服去美国,菲洛梅娜说她50年来每天都在思念着安东尼,一颦一簇表现出那种不与外人道的痛苦,那种无法释怀的自责都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另一段是马丁终于想起曾经和安东尼的一面之缘,菲洛梅娜就从马丁那些再平凡不过的只言片语中仿佛看到了儿子站在自己面前,丹奇所表现出来的眼神是天下所有母亲的眼神,那种仿佛失而复得的欣喜和对儿子存在痕迹的执着实在让我这个做儿子的不禁鼻酸。
当然父母和孩子不是所有都是完美而幸福的,但有些疏离会像片子中一样变成了一个无法跨越的距离,在现实中一定也很多。
影院内大多是老年观众,影片结束有几个老人结着伴呆呆地坐着,影院门口也有许多老人静静地讨论。
我觉得这部片子或许有点经历、做过父母的人理解会更深,共鸣也会更多。
感谢剧组为大银幕所做的一切。
片中女主角迫不及待的原谅了修女,其实是为了自己,修女那边根本就不觉得有错,谁要你原谅了?
所以这个原谅是多余的,也是没有分量的。
“真相对个人而言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当真相比谎言更丑恶,我的生活会不会因为真相而布满丑恶”所以愿意相信谎言的女主角才会被修道院骗了那么多年,直到有个愿意查找真相的作家才最终找到自己的儿子。
现实中只有愿意面对丑陋的真相,才有可能把现实变得更美好,如果一味盲目相信美丽的谎言,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芷宁写于2014年3月28日)有什么比把一个幼小的孩子从深爱他的母亲身边生生带走,更能伤人心的?
有什么比看似慈善的宗教人士将孩子卖掉,更能毁坏虔诚教徒的信念的?
还有什么比母亲千里寻子更具有人类心理最基础的需求的?
英国影片《菲洛梅娜(Philomena)》截取了一段不堪的真实事件,并用洗练成熟的光影手法将寻常而激烈的人类感情梳理的不同寻常,且平实辽远。
该片剧本有着一个巧妙的结构,这样精妙的架构恰能将叙事的紧凑与疏密分配地合乎观影需求,影片的格局不大,虽然因寻子的主题,人物往返于欧洲和美洲之间,但这种地域上的跨度并不使影片显得庞杂凌乱,反而因主题思路的清晰、基本架构的合理而显得有序有致。
影片在看似显而易见的寻子主题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特别是关于宗教信仰的部分,该片交织着两种截然不同立场的对撞和交锋。
记者马丁·斯克斯史密斯和老妇人菲洛梅娜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体现着两个阶层的思维模式和心态,见多识广的记者代表着一些所谓的有识之士,他们基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阅历眼界,对宗教的虚伪性和欺妄性有着强烈的反感情绪,他们用相对客观和理性的立场,看待被寄予精神寄托的信仰,他们仿佛永远清醒着,永远在批评这个世界的不美好,甚至是阴暗面,他们永远有着理想主义遭遇现实坚壁的愤慨,也正因为如此,此类人的内心总是缺乏最基本的安宁平和。
菲洛梅娜代表着那些没受过多少教育,做着最底层工作的普通民众,她终生笃信宗教,即便被那些教条所束缚所伤害,她依旧选择依靠信仰的力量度过人生的艰难,即使年老的她因极度的绝望而恍惚了片刻,但她始终希望自己能获得救赎。
一些俗套的爱情畅销小说也能博得她的开心,即便自身遭遇不幸,她依旧相信那些系列爱情小说中所讲述的同一类的爱情故事,而且乐此不疲。
在经历了最致命的不幸打击、经过了一系列的挣扎煎熬后,菲洛梅娜依然能津津乐道地对记者提起另一个俗套的爱情小说。
这样的结尾反而令人动容,简单而善良的人总能让人叹惋,并衷心祝福她。
有人认为菲洛梅娜的信仰和精神境界是她所受煎熬的源头,试问在这个世间有谁不受煎熬呢,那个头脑清晰、通晓冷僻历史的记者又何尝不是在为自己的思虑和精神境界所苦呢?影片有几处剧情设置颇有造物弄人的意思——儿子在母亲未知的情形下,于弥留之际寻到自己出生的修道院,并选择埋骨于此;而母亲却在未知的情形下,寻找着儿子;记者曾在未知的情形下,近距离接触过担任政治人物幕僚的菲洛梅娜之子……而始终知道母子下落的老修女却一直缄默着,当记者对其欺瞒的行为表示愤怒的时候,修女依旧振振有词,然而,这宗躲在宗教色彩下的邪恶犯罪,最终得到了菲洛梅娜的宽恕,因为她不想和记者一样活得那么不平静。
影片的表演部分也令人叹服,该片的故事情节给演员的发挥留下了不小余地,而朱迪·丹奇和史蒂夫·库根都将表演的分寸拿捏得很好,没有因为有大段情绪激亢的戏就肆意宣泄,这中间体现了他们对戏份、角色及其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也体现出他们都是拥有深厚表演素养的演员。
库根还是本片的编剧之一,他在片中的表演既衬托了丹奇的角色,也将人物塑造的合情合理。
丹奇的表演十分真实自然,令这部根据真实事件和记者书籍改编的影片有了最可靠的再现依托,当菲洛梅娜得知记者曾和她的孩子有过一面之缘时,便不断地询问详情,此时丹奇的眼中闪烁着母爱之光。
当菲洛梅娜最终说出原谅的话语时,通过丹奇相对克制又相对动容的语言和表情,观众深切地感受到她说出此话的不易,体会到这短短的一句在她心中辗转过的次数,且每次辗转都是刻下痕迹的。
比较欣慰的是影片对主要人物塑造的落点,与其说丹奇诠释的菲洛梅娜是个笃信宗教的虔诚老太太,倒不如说她是一个历经苦难依旧拥有真正单纯善良品质的好人,这也恰恰是影片最具力量的部分。
(杂志约稿)
Philomena这部电影是一部关于母爱的电影,关于一个女人的电影。
好的戏剧,能让人哭,能让人笑,怅然所失,却放佛得到了什么。
关于寻子的电影有很多,Philomena是拍出了英国人的幽默,宗教与道德羁绊,两代人的不同价值观。
Philomena从小被家庭弃养在修道院里,生活艰苦,频受修女们的虐待,人生初始苦难经历却没有让她偏离。
十几岁的时候,她遇到了一辈子都会想起来的男人,英俊的面容,幽默的脾性,以及完美的性爱,每每想起那阵光阴,总会留着笑意在嘴角,就如时光只是把她容颜变老,却没让记忆的颜色退却与脑海。
意外怀孕,被修道院发现,临盆的磨难,修女要放弃这孩子时,Philo亦坚持要生下。
其实到这里,电影前三十分钟,心理就有疑问,如何一群总是把爱放在嘴边的女人,可以如此轻易的拒绝了一个生命的来临?
孩子终于来到了世界,而之后虽然7天工作无休,才能换来每天见自己孩子一小时,Philo还是自觉幸福。
她以为一切可以如常。
直到一对美国父母来到,意外挑中了自己的孩子。
在她受到生产磨难,从来没有埋怨过她的男人,当她受到修女的虐待,丝毫没有憎恨,直到,她的孩子被带走,她深藏自己的秘密与痛苦50年,认为自己是造成这一切的罪人。
不自觉的自问,她是圣人么?
在孩子五十周岁生日那年,她忐忑不安的告诉女儿,她有个孩子,今年是五十岁。
女儿遇到作家,聊天知道作者曾是记者,于是用一个故事去交换记者帮母亲圆梦。
于是,两代人,带着各自的目的,一同走上寻子之路。
这个电影妙在故事冲突安排,儿子的生份确明,不是在结尾,而是在中段。
两人根据一个不太确定的消息来到美国。
机场与旅程里的对话,几段台词,把一个可爱,有的唠叨,却拥有乐观生活态度的老太太,和一个有点不耐烦,对任何都带自我观点的作家,惟妙惟肖,又富带幽默的呈现。
来到美国的第二天的早晨,Martin就找了Anthony的信息,原来他被修道院卖给一对美国夫妇收养,同时发现了Anthony已经去世。
而前一天,Philo在林肯纪念堂前,焦虑的告诉Martin,如果孩子不幸去参加越战,缺胳膊断腿,流落街头;如果孩子太胖怎么办?
(英国人顺带吐槽了下美国的肥胖症。
)知道自己孩子的情况的同一时间,却得知他已经不在人世。
就放佛,“没找回他,却又丢失了一遍。
”这段戏,老戏骨,朱迪.丹奇的演绎,静静的,不过力,却把一个母亲内心的破碎细致表现。
当然一辈子萦绕的念头,还是让她坚持下去,去找寻跟孩子一切有关的人与事。
连偶然一张照片,发现原来Martin曾经采访过Anthony,那种母亲的开心,为孩子的骄傲,急切想知道孩子的点滴的心情,演绎的不做作,却可爱好笑。
而事实上,Martin只是跟Anthony礼貌问候了下,并没有太多印象,为了不愿让Philo伤心,还是尽量地回答她的问题。
于是,两个人的对话,足以观众大笑。
多么可爱的母亲呀。
而之后寻找之路,并不是那么如愿,去见了一同被带走的女孩,女孩的冷漠,让她心里开始了犹豫,直到Martin偶然的发现,再次坚定了Philo去探访Anthony身前的同性伴侣。
终于见到Pete,他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虽然房子里到处是Anthony的照片与物件。
另一个,爱着自己孩子的人。
Philo看着为了纪念Anthony的视频,眼眶里滚着泪水。
想来一个母亲,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无法陪伴孩子的成长。
好在,她知道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且从来没忘记过,去寻找自己的母亲。
故事并没有向去谴责修道院的方向发展,即便Philo知道儿子在临终前去爱尔兰的修道院找母亲,而修女们却欺骗一个将死的人,埋藏这段历史。
作为局外人的Martin,到此刻都愤怒不已。
她却选择了原谅,原谅了那个满口正义与爱,内心却狠毒如魔的修女,而更多的是,她终于可以放下这个执念,原谅了自己。
兜兜转转,终于在原地与儿子再次“重逢”。
善良的母亲,豁达的女人,生活没有击倒过她,磨难且给了她幽默,时间没有让她有过放弃。
与她共行,这一路的经历,也教会了Martin,如何不苛刻与反激别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而与一个豁达的人同行,你所学的并不一定是从她的言语,而一定会从她的身体力行里去感受到。
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一个关于选择上帝,身体力行博爱的女人。
P.S: 其实,让我动容的是,Philo可以如此坦率地接受自己孩子的性向,还因为孩子在保守的美国,没法公开身份,一生守着秘密的痛苦,而感到难过;还有每每看到Anthony的生活情况,自叹如果跟着自己肯定没有这番成就。
如此懂得安慰自己,处处显露了她的善良。
懂得知足的人,总是能选择乐观的接受生活,即便磨难如浪。
比起修道院的残忍,母子分离的痛苦,整部影片我感受最多的,应该还是菲洛梅娜人格的伟大。
伟大,并不需要名留青史,也不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
伟大的,很多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
就像她,年轻时的苦难没有在她身上留下消极的痕迹。
她愉快地生活,虔诚地祈祷,对待陌生人都付出全部的真心和愉快。
对待造成她苦难的人,她并没有圣母般的不在意。
我想,她是在意的,她是恨的,但是她选择了原谅。
没有多少人会经历什么“人生大事”,但同样是平凡的生活,却也可以天差地别。
她是快乐的,发现自己的儿子被领养后活的那么精彩,并且发现他心中一直爱着自己的母亲。
看到儿子的墓碑后,虽然遗憾没有在生时相逢,但她应该还是感激的。
至于电影中宗教的这一块,实在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作为一个大俗的旁观者,我要说,我也不能原谅。
打着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旗号,做着肮脏恶毒的勾当,这样的事情,不少。
但是我不要因为恨你们而成为你们。
要比较小说《菲洛梅娜》和电影《菲洛梅娜》的优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与一般的小说改编电影的延展与浓缩不同,电影《菲洛梅娜》与小说相比,几乎是从磁带的B面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完全不同的角度,与小说拼成一个完整的圆弧。
电影像是小说的纪录片、旁白者、注解师,不同的解读,甚至不同的观点,让看完小说的读者能从全新的角度欣赏同一个故事。
看完小说和电影,读者会惊异于一件事情可以从这么多不同的角度去讲述和解读,虽然不比《罗生门》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可是完全是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菲洛梅娜》由前英国记者Martin Sixsmith写成,讲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天主教高压的爱尔兰社会中,未婚先孕的女子不能保有自己的孩子,只能被送到修道院做苦工,医疗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而他们的孩子,以“领养”的名义几乎是“出售”给有钱的美国人。
两千美元,天主教家庭,就可以“领养”到一个健康的爱尔兰裔儿童。
经历了与自己儿子生离的姑娘菲洛梅娜,与经历了在懵懂之中就被迫与母亲分离的安东尼,在新大陆的生活,与养父家庭的不和、对自己来历的苦究,对自身性向的疑惑,在上层社会共和党中的体面工作与内心世界中途的挣扎……跌宕起伏的人生,如戏一般。
而安东尼把所有的这一切都归咎于他生母的“抛弃”:如果连亲生妈妈都不要自己了,那谁还会爱你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他踏上了漫漫的了解身世之路……小说是线性叙事,从1950年代娓娓道来,细致描述主人公在成长道路上的每个关口、每个戏剧化的场面,每个悲伤的结局。
而电影呢?
相比你也猜到了,是从母亲的角度出发的。
影片甫一开始就到了二十一世纪,从修道院出来之后又在人间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菲洛梅娜此时已经是老妇了。
她又有了自己的孩子,可是当年被迫和自己的亲生骨肉分离的悲恸和遗憾总是萦绕在脑中挥之不去。
恰好,她遇到了Martin,一个刚刚被迫辞职的前BBC记者,典型的劳动阶级、虔诚教徒菲洛梅娜和知识分子、愤世嫉俗的Martin之间充满张力的互动,在寻子之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成了这部电影笔力最重的地方,是安东尼故事的反面,也是传奇的补写——看,在你传奇的人生之后,这是所有一切的根源。
一个孩子,从三岁起就和生母分离,被带到了完全陌生的家庭,开始全新的生活,应该是对过去的生活毫无知觉的。
他被培养成美国的精英阶层,上了最好的私立大学之一,成了律师,去了华府工作,才华横溢,天赋异禀,成为他母亲口中的“大人物”。
而菲洛梅娜呢?
她一直居住在乡下,蓝领工作,爱看“霸道总裁爱上我”一类的爱情小说,举止粗俗,记者Martin一开始是看不起她却又无可奈何的。
但是,这是一个母亲啊。
这是一个被迫签下永远放弃抚养权的母亲,在五十年后对自己孩子执着的寻找,当他知道儿子的成就时,她的自豪感和所有的母亲是一模一样的:“他竟然是共和党的律师!
如果他和我生活在一起,可能他也就能当个镇上的律师吧!
”这样的话从一个教育、阶级都不高的母亲嘴里说出来,除了满满的母爱,还有什么呢?
菲洛梅娜知道安东尼是一个同性恋时,这个天主教徒一点都不稀奇:“我有预感,他一直就是个敏感的孩子……”她和他在一起才呆了三年啊!
安东尼以后走得那么远,那么高,但在母亲的脑海中,他一直是那个单纯敏感、母亲哭泣时能用稚嫩的手帮她擦去眼泪的孩子。
她幻想他的一生,用最朴素天真的她的视野去想象美国的生活:“要是他流落街头怎么办?
”“要是他没工作怎么办?
”“要是他变成一个胖子怎么办?
”“为什么会变成胖子?
”记者奇怪地问。
“因为美国的菜量实在太大了啊!
”看,这是每个母亲心里的担忧,无论这个孩子是否在她身边,甚至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一面。
而在安东尼这边,他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他能记起他的故乡山川,知道自己来自爱尔兰,也知道母亲“抛弃”了自己。
他循规蹈矩,在学校里各方面都表现出色,因为他对自己的不自信,就必须要求自己做到最好来让别人接受自己。
可是,在他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你是被抛弃的孩子,你是没有人爱的孩子。
他觉得自己永远不配得到幸福,因而自虐式的一而再再而三地毁灭自己的感情:不论异性还是同性,他的爱情结局永远是戏剧性地悲惨。
他向神父坦白:“我的原罪就在于,我爱的是男人。
”然而有真爱降临时,他又不愿意面对。
他对自己的初恋情人谈起自己的故乡:“那好像一首歌,你还记得听到它的时候美好的感觉,可是,你已经永远忘记了它的旋律……”他三次到自己的出生地——爱尔兰的一座天主修道院寻找自己的生母。
修女们从始至终都拒绝了他的请求。
最后一次,他得知自己罹患艾滋时,最后一次请求修女帮他找到他的出生资料。
修女仍然拒绝了他。
小说和电影都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主人公的名字都没有替换。
正如记者在电影所说:“不能改名,这正是这个故事的意义。
”我看的书里,有安东尼三岁前在修道院的照片,有他参加成人仪式的照片,有大学毕业的照片,有当律师的职业照片,也有他回到爱尔兰修道院的照片。
最后一张,是他的母亲站在他墓地前的照片。
五十年的寻寻觅觅,不过换来一抔黄土。
当母子终于相见时,生离变成了死别。
最后一次受到修女拒绝时,他提出了最后的请求。
他把他的财产捐给修道院,只求葬在出生的地方。
他的伴侣跟他的养父大吵一架,把他带回了爱尔兰。
最后的答案在电影里:母亲欣慰地发现,儿子还记得她,记得自己的故乡。
小说和电影里有宗教、有人伦、有道德、有自我的矛盾与冲突。
小说里的照片,在电影里变成了录像。
菲洛梅娜看着一帧帧安东尼逐渐长大的画面,感受着五十年来的母爱全部浮现在屏幕上,那是渴求却不可得的遗憾,时空交错中永远不能弥补的失落。
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个母亲失去自己的孩子更令人难受的了:而菲洛梅娜能对当年拒绝她寻找儿子的修女说声:“我原谅你了”,也让记者震惊,从而深思他与菲洛梅娜不同的价值观。
他愤世嫉俗,以眼还眼;她受到如此多的不公正待遇,却仍然笃信上帝,善待自己。
这是宗教间的冲突,在我看来,更是阶级间的冲突。
大多数观众可能会站在记者的角度看问题,而菲洛梅娜最后与记者的融洽,说明这些价值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人与自己命运的妥协。
电影绕过了安东尼的一生,着重点在菲洛梅娜寻找自己的孩子身上。
避重就轻,却用敏锐的笔触阐明了这一主题。
朱迪•邓奇与Steve Coogan之间的互动有趣极了,两位精湛的演技能用一个眼神就把观众逗得忍俊不禁。
小说则更充满戏剧性,很多地方能看出来是作者添油加醋的,我不太喜欢这种借着真人真事煽作者自己情的写作方式,然而作者笔力颇深,带着记者的客观与冷静,多用短句,每句常用“He”开头,像是旁观者在讲述不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在那个未婚先孕是件违背上帝旨意的50年代,菲洛梅娜和其它女孩一样,被家里送到修女院,产子、做苦力,美其名日洗涤罪恶,男孩子2岁时在她眼皮底下被人领养走了,50年后她和女儿说起了这个事情,女儿又找了一个记者(作家)来写她的故事并帮她一起找这个儿子。
故事就是这样在现实寻找和菲洛梅娜的回忆中展开。
影片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宗教、同性、爱滋、母爱亲情、家乡等等。
但主要表达的是宽恕,一个人能不记仇不容易,能宽恕就更不易,同样的《坚不可摧》中那个飞行员战后回到日本主动找那些集中营的看守,表达同样的人类最伟大的力量:宽恕。
对一个能把夺走她的孩子,不告诉去向,孩子生前回到故乡修女院找妈妈,却又不告诉她,不让母子见上最后一面。
等等我们平常人感到恶行的始作蛹者,连一声对不起也不肯说的老修女。
她还是当面原谅她了,她依然每天向上帝祈祷,经常去教堂忏悔。
在我们眼里她是宗教受害者,可她没有恨,她的不易还在于她的信仰。
正是她的信仰让她终于找到了孩子。
了结了心里的情结。
影片再次把人性的光辉在小人物身上熠熠发光,好多感人的细节值得玩味。
据说记者写的同名小说也很畅销。
女主角朱迪丹奇,本届奥斯卡女主提名,她多次提名过奥斯卡奖,在《沙翁情史》中仅凭出场7分钟,就获奥斯卡女配角奖,把当时英国女王的傲慢、冷酷、粗鄙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片把一个有点俗气的,喜欢看言情小说的,又爱憎分明,认命懂得宽恕的老年女子,演得入木三分,真实可信,平庸之人也可以品德高尚。
而一直修行,动则搬出上帝的旨意,违背人性。
心中的Oscar最佳,除了为奴十二载还没看!据《救猫咪》分类,它属于金羊毛类型,结合了推理侦探类型。结构上是紧凑的,高度组织,戏剧张力充足。现实内容上是记者Martin调查撰稿的过程;精神内容上是理性的考验;对决两方是死咬客观、嘲讽信仰、偏执冷血与直觉审美、中庸柔软、宽恕仁慈。
同性戀都是病
原谅是最伟大的。最喜欢在酒店里吃早餐的场景。
平淡无趣。老太太表演深刻。
真实故事改编。
这次来欧洲走过大小不下上百座教堂,不论是新教天主教,恢宏震撼的哥特式还是富丽的洛可可设计的教堂,都反复给我更好的角度来看待“信仰”的力量。菲洛蜜娜从未婚先孕到做苦工还债,最后还是被出卖被欺骗,搁别人早就怀疑人生了,她依然选择宽容和原谅——内心的宁静才是上帝的救赎啊!2014.5.30
太平淡了,跟写的作文一样
奥斯卡的两部温情片皆无感。
朱迪·丹奇把寻子过程中伟大的母爱演绎的淋漓尽致 。真相令人愤怒伤心,影片抨击了修道院非人道罪恶行为
way too melodramatic. 无法忍受到结尾。
相当喜欢的英国电影,温情感人,笑着笑着流出了眼泪 (q&a环节时Steve Coogan说预想到“philomena 宽恕那些修女”这个情节观众是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的角色特意加了一句“i wont forgive you”的台词,太贴心了<33333)
對於修道院的惡行,Martin的憤怒應屬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如要借用受害人Philomena的寬容,宣揚宗教精神,這種反人性的指導,意義實在太難明,但我不怪宗教訓條嚴苛,只笑眾生愚昧。
原来爱尔兰还有天主教徒啊
a simple story with a typical British decency.
如果你活着就是上帝的一场骗局,该如何面对?这部精巧的电影,再次展现了不同空间/层次在叙事中的迷人作用。单一的世界与不同位面的世界,想象的神与人间的神,既是书中人又是写书人。
平淡~
“我们所有探索之旅的尽头,就是回到最初的起点”,从剧本结构到时空轮回,都实现了这个理念,人物情感和性格也以此为基准得到循环上升,这就是合格/优秀类型片的标杆;相隔半个世纪的思念和寻觅,这就是血浓于水,太催泪;朱迪·丹奇每根皱纹里都藏着神采。
人生有时候就像小说一样,给你猜一百次都猜不到结局。
真是拍的相当之无聊…居然这么多提名和获奖,也是醉了。
出乎意料的平庸。这样的题材,居然没有一个片段直达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