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看法国的片子,记得有人曾经说过,法国的片子就像是小众群体的美食。
所以,像我这种稍微喜欢大众菜的俗人来说有点难以消化。
可是,偶然间碰到了难得合胃口的一道菜竟然觉得回味无穷。
悬疑,惊悚,破案的片子看过不少,其中大部分以好莱坞居多。
其实,大家都很熟悉好莱坞悬疑动作影片的套路,俊男美女,枪战爆破,血腥打斗再加上紧锣密鼓的音乐,以上几乎是他们的必备要素。
如果好莱坞的片子是川菜的满口香辣,那么这个一切为了她简直就是粤菜的清淡精细(离不开吃啊++)。
整个片子都是静静的,让我们以为所有的事情不过是夏日清空万里中的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很快,天空又显现出它优美的蓝。
只不过,对于片中的人来说,这场雨下了三年。
我喜欢法国电影这种讲述故事的方式,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冷静的看着一切的发生,正是这种冷静让我们更好的深入到角色的灵魂当中。
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没有震人心扉的配乐,却在几声清脆的枪声中结束了整个故事。
片子中有几处让我觉得很感动的场景,正是这些场景让人觉得这部片子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悬疑和商业,它夹杂了更多人性的东西。
朱利安在训斥奥斯卡拿枪之后认真的道歉,朱利安在和弟弟争执的过程中看到奥斯卡站在旁边不约的停止争论,还有很多小细节显示了对于一个孩子的保护和尊重。
朱利安告诉弟弟他要做的事情之后,弟弟默许的支持;朱利安准备劫狱之前和爸爸相视之后无声的拥抱;奥斯卡在车上给妈妈的拥抱⋯⋯这个小家庭因为爱而紧紧的连在一起。
虽然,在情节上有着稍许牵强的巧合,但是,谁不希望看到的是喜剧呢?
一切为了她,一个残酷又美丽的童话
这部片子恐怕是唯一一部连续2个晚上看的同一剧情不同版本的电影了。
也许是先入为主,感觉还是美国片拍的好,尽管摄影的角度来说,法国片比较美。
法国片节奏太平淡,没有明显的起伏跌宕。
看到还剩30分钟的时候,还没开始越狱,我以为最后的精华就在这30分钟里,谁想一切都太顺利,并没有表现出男主人公为这次越狱所作的各种准备和努力。
美国片里几个情节堪称经典:1,男主人公精心准备的万能钥匙,居然断了,差一点被警察抓住,他从监狱出来的那一刹那,被吓的吐了。
2,在飞驰的逃跑路上,妻子为了阻止丈夫这种令人绝望的逃跑计划,推开车门,丈夫情及之下,死死抓住妻子,绝不放手;两人坐在车外的那一分钟里,平静异常,没有任何话语,只一个简单的握手动作就表达了一切。
这真的是一个十分迷人的故事。
男女主角本有一个十分幸福的家庭,丈夫是中学法语老师,妻子是公司职员,一天妻子被人诬陷是谋杀罪,被判20年,20年,幼儿成长中最重要的20年却没有母亲的陪伴,丈夫没有深爱的妻子的陪伴,妻子在监狱中想到自杀……而就是这个做中学法语老师的丈夫以向学生讲书的理由向传奇作家讨教逃狱经验,并一步步实施这个计划,最终成功逃离法国。
看完后,觉得这个故事真是太棒了。
我一直害怕这个故事会是最终案情真相大白,越狱计划没有成功。
而实际是,越狱成功了,它的成功不是用了什么高明的手段,而恰是一些特别的巧合成就的。
而女主角是被冤枉的,这样也不会有主题的误导。
至于筹钱那一段,影片也没有直接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还是两个毒枭,而且男主角是在自卫的时候杀死大毒枭的,小毒枭也死在大毒枭之手,而且男主角也试图救下小毒枭了。
看这部电影可能会想到《肖申克的救赎》,《肖》的主题是生命和生活,但是这部电影,以爱之名,一切为了她,那个她是妻子,是母亲。
25岁的哥哥说他恐婚,不想结婚,不想说他是个不想负责人的人,或许很多事情说不清楚。
基于物质,基于心情。
《四个丘比特》里的苏有朋说:这些女的为什么要结婚,不就是一张纸吗?
有人反问他“这张纸什么都不代表,可你为什么不拿这张纸呢?
”或许这样的男人,这样的情节只有电影,只有书中才有的吧。
男主角奥利维埃•马夏尔真是越看越帅,举手投足之间的坚定和毫不表露的深情让人着迷。
本来就十分受不了痴情的男人,既痴情,又有勇有谋有帅,这男人真是绝了。
来豆瓣不久,以前看影评都觉得有意外惊喜,有收获,耐人回味,甚至有些电影只看了一小段,再看过影评也觉得精彩至极,如遇仙人指路。
这次看影评,觉得“影评家们”很CD。
本来就是嘛,挖苦、讽刺、贬低才能凸显自身实力。
可我就纳闷儿了,咋就那么多童鞋对别人要求得那么严格,~~为人有点刻薄呦。
这个嘛~有毛病归毛病,题材是俗套,于情于理,现实中的确都很难有这么回事。
可我就奇了,这世界当真妙不可言,就有一些诡异的事情在现实中发生了,而且一直发生着。
真不知道要是这样的事情在那些“影评家”看来会做何感想,会发表怎样的高见。
最好是让这些人蒙在鼓里作答,哎!!
很不错的心理实验素材呦,可以用来测试人类自以为是的程度。
嗨,我不冷静了,我得冷静下来,要不然就是一丘之貉了,要不然就得没完没了地扯皮下去。
还是只想品味导演希望我们看、希望我们品味的东西,如果觉得不喜欢,根本用不着看完。
《六顶帽子思考法》还是不错滴,起码确定了思考和评价的方向,解决了对人不对事的冲突问题,有利于鼓励大伙儿各抒己见。
参与感太强也不好,置身事外倒是乐得清净了。
这该死的影评,以上算是回敬了,爽!!!
别的都不说了,好看的电影,男女主角演得都非常细致无可挑剔。
最想说的是,我要这样的爱情,虽然这种戏剧化的事情不会出现在我的生活力,但如果我结婚了,我希望我的婚姻是即使出现了这样的悲剧,我们俩也可以这样坚强的去在一起,去爱。
这个年代,人们用大数据研究消费者偏好,获知多数人的喜好,投其所好,收之钱财。
甭管这喜好是否恶俗粗鄙肤浅,甭管这作品是否催生民族脑残。
就像“春晚不是给精英人群看的”,商业导演们的作品也绝不会承担所谓社会责任。
烂片能赚钱,生理需求的人多,就多请一些小鲜肉,演技啥的算个屁,流量高就好。
满足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生理心理需求。
被人送花送礼物送戒指送车送房、被人当着众人的面求婚,或者不远万里不计成本只为某个特殊的日子相见。
看烂片变得越来越无法接受,肤浅的礼物,营造浪漫的气氛,变白的形式花样百出,从来不问彼此的责任在哪,彼此将为彼此付出怎样的生活。
送完礼物、表完白、王子和公主就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烂片们想的只有钱,观众却什么样的感官刺激就造什么样的刺激。
要恶俗有恶俗,要美色有美色。
世界上的肤浅不会断绝,生意就不会衰败。
隔着玻璃,相视无言,情绪泪水。
我们理性地去想,在所有证据面前,她的妻子该是杀了人的。
然而唯一能够让观众明白妻子并未杀人的就是那枚警官在下水道缝隙中没有找到的纽扣。
这颗纽扣就是男人的信念,一颗所有人都无法看到,唯独男人可以看到的纽扣。
这颗纽扣无法再回到衣领上,无法重见光明,将永远呆在无法被人注意的地方。
电影的节奏,紧张和舒缓之间像呼吸一样自然。
舒缓中波澜不惊却又蓄势待发。
思维缜密,对细节的完美关注。
好的电影是环环相扣地推演角色的精神或情绪的发展和演化;好的文章是逻辑严密地推演。
好的东西都来源于对细节的专注雕琢。
潜能开发最好的形式大概就是为心中挚爱赴汤蹈火。
它可以促使一个人在短时间内精通一门技术,短时间内突破重重障碍。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BTW,大量现金应该过不了安检吧Copy自One note,原来是看过却没有标记,找了半天不知道写得是哪部电影,总算是通过“妻子蒙冤入狱丈夫。。。
”找到
1、假如妻子被诬陷入狱,你有整整三年的时间,会做什么事?
酗酒度日?
另寻新欢?
离婚?
还是…想办法拯救她?
2、「逃狱这事情不是一般人就能做到,你必须是个天生罪犯,你得杀害路人,除去设法阻挡你的每一个人。
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如果你做不到,下场势必很惨。
」逃狱大王给男主角的谆谆教诲。
3、信念很重要,心裡随时记挂着它,就可以让你免除很多外在的诱惑。
4、孩子会因父母的行为而感到骄傲,与自卑,甚至不愿面对。
5、无论与家人处得再不愉快,关键时刻时,他们仍然是你的家人,而且义无反顾相挺到底。
这是逃避不了的血缘关係,也是全片让我很感动的段落。
6、当主角杀了人后,身心俱疲回到儿子的床边,轻轻抚摸他熟睡的脸,然后垂下头深深地哭泣时,我也掉眼泪了。
7、警察会利用嫌犯的垃圾来追寻蛛丝马迹,并且能够从一台垃圾车裡迅速辨别哪包是嫌犯的,太厉害了。
这是在替法国警察的办桉效率做最有效的宣传吗?
8、主角一家人出海关时,负责核对的段落也未免巧合的不合理,也许这是求好心切吧,但我认为一部好片不应该如此马虎。
9、电影结束在警察对着照片喃喃自语:「他是法文老师吧,他们不过只是普通人罢了…」时,我就有不好的预感,果然照片立刻变成主角一家人前往的地点。
看着他们脸上稍稍鬆懈的表情,正应验了逃狱大王的那句话:『逃亡很简单,困难的是难保自由』为什么呢?
因为说法语的人只会逃往说法语的国家,更何况主角只是一位老师而已。
10、如果你是爱看好莱坞大爆破大製作大场面的人,那本片就不太适合你了,因为逃狱只是最终的结果,全片十分之九都是主角的内心纠葛戏,剧情重于过程的推敲与策划。
11、看完这部电影后,你会想去看美国的翻拍片(The Next Three Days)吗?
如果没有,那就是这位导演的成功。
12、无论是台湾比较文艺的片名「为爱,赎命」还是大陆直接翻译的「一切为了她」,Anything for Her,一切尽在不言中。
法国电影的思维方式的确奇妙。
情节上本来是应该来点越狱一样的精彩吧,mai non. 一墙的线路图,就是缺点prison break的味道,照猫画虎的效果。
结果呢,很出人意料,实在不够精彩。
如果说值得推荐的地方,有:1. 法国人浪漫不是盖的,这都可以啊!
男人为了救老婆这么多招,成了个暴民!
2. Diana Kruger的法语咋也这么好,特洛伊美人真的是气质非凡!
那个单亲妈妈丑了点,而且多余,美国翻拍的危情三日在此处和其他不少地方反而给了更合理的剧情。
女狱警、护士丑,七次越狱的没有美国A-TEAM的有型,逃跑方式、计划扔垃圾箱的处理等等很多地方,有了对比就更显得有bug。
故事是个好故事,却没能拍的很精彩。
影片最后的半个小时实在是太紧张了……真叫人捏了一把汗,这句话可以作为对这个电影的准确评价。
另,一个男人的,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一个弟弟,一个法语老师,这些都是男主角身上的标签……最后警察对着拼出来的一墙的记录,他真的只是一个老师?
他是无所不能的超人……美国人已经翻拍了这部片子,改名叫《三日危情》,将于今年11月19号在北美公映。
罗素·克劳主演。
还行,不过看了没映像
没有危情三日感觉好。。。
这类的娱乐片,法国人的还是差了点。
一切为了她很好,但是真的这么容易吗?只觉得有点像 越狱 那样的策划。
不得不说,还是危情三日扣人心弦,对案情的讨论不深入,后面逃跑的情节不刺激,孩子戏份少。最后出关等飞机的时候也太过顺利。
Pour elle 逃脱是简单的,困难在于如何保持自由。
因为先看的危情三日,所以这个只能给个三星了。
透着一股假 我外甥女都能看出来这是法语版的《越狱》
後半段蛮紧张的,还行
没想到美国翻拍那个还真是一点都没改诶,但个人习惯吧,还是觉得美国翻拍的更合口味点
两个版本这个演员演技好点。
一切为了她
又是一部我的情感和思维都没有参与的电影。
1、这么大个停车场连个监控器都没有,好像后来的美国版也是类似的剧情,都不改一下的2、只有一个人要把这些事情办得不出差错是几乎不可能的,生活中偶然性是很大的;果不其然,剧本只能制造许多有利主角的巧合3、“互联网发达”但一直到包围网建成都没传送好照片
比paul haggis的版本更紧凑更简洁。
“逃脱是容易的,困难的是一直保持自由。”
bored
做好在必要的时候挑战一切秩序的准备,普通人的自由不容侵犯,一个没有勇气的人一辈子只是懦夫。
后半部分很紧张。“逃脱是容易的,困难的是一直保持自由。”
其实也是为了爱,为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