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情人节的点儿上映的片子有两部:《将爱》与《致命伴侣》。
如果做一个调查,让只看过影片预告片的人选出最适合情人节看的片子,可能大部分人会选择《将爱》。
一白导演的开放式情节设置,实属影片一大亮点,毕竟与爱情有关的记忆,有着太多的可能性。
然而 ,直到看完《致命伴侣》,我才理解为何一部被归类为剧情 / 悬疑 / 惊悚的影片,选择了与《将爱》正面交锋的档期。
执行卧底任务的特工elise,爱上了金融滑头(罪犯)alexander。
为避警方通缉、为避黑帮追讨,alexander远赴巴西整容,自此两年多无音讯。
直到一天,他给elise寄去了一封快递。
两个深爱过的人,对彼此的欣赏绝不仅仅来自容貌。
特别是女人对男人。
alexander玩了个小把戏,让elise在火车上挑一个与他相似的男人。
elise挑了frank(alexander整容后用的身份)。
也许,是因为frank正巧坐在了单人空位的对面,但我更愿意相信,是frank流露的类alexander的气质,让elise做出了选择。
那气质,也许就是一个眼神。
可能,alexander在整容前,就已经猜到elise的特工身份,但他并没有揭穿她。
或许是他认为,那样只会让他们间的感情走到终点。
整容后,alexander设计了一场剧,一场只有相互深爱的人才会融入的剧。
不否认在密友间也存在着默契,但那种无需点拨的默契,只有在深爱过的人身上才会显灵。
时隔两年,不爱受人指示行事的elise,对来自alexander的信,言听既从;寥寥几句话,elise就识破那个在舞会上搭讪的花花公子;晚餐时,alexander(佯装是frank)巧妙地提醒elise双面头像对她的意义;被黑帮头子(竟然叫肖恩)以死相逼的elise,情急之下猜alexander藏有钱财的保险箱在双面头像后。
当整容成frank的alexander问elise是否爱他时,她并未迟疑,说她爱他;而当他问她是否爱alexander时,elise说她仍爱alexander。
还好,alexander就是frank,frank就是alexander。
此刻,我不再怀疑,elise爱的只是alexander,否则她无法在火车上选择frank。
披着剧情 / 悬疑 / 惊悚的外衣,片子剧情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两个人间的爱,以及由爱而生的默契。
那种爱,不是某个人换了容颜,不是某个人的身份变换,就会随之改变的。
《致命伴侣》,情人节前一天上映,恰逢其时~
就算没看过《逃之夭夭》,就算没看过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惊悚、剧情、爱情乱炖片,从一开始就能看出DEPP演的数学教师是灵魂人物吧?
是主角吧?
能猜出和朱莉假戏成真吧?
那最后的结局会是朱莉为了他放弃那个名声赫赫、聪明绝顶,只出现在最后一场戏里的ALEXNDER吗?
那之前最这个小偷的铺垫有什么屁用啊?
全局就为了写DEPP的魅力过人、成功勾引吗?
这类剧我们看的还少吗?
易容、整容、装挫……港剧都不用了!
如果只是拍一部威尼斯的观光片、朱莉珠宝服饰的广告片我也就认了。
小妹没见过世面,看的片子不多,最喜欢的就是这两位,光关于这部片的宣传、报道就看了几万字,看到的就是这样一部从头就能看到结局的、无动作、无耍帅、无惊喜的,我都不知道能不能用大片来形容又不知道用什么来表示的“东西”,实在是不甘心啊,不甘心。
本片原定的男主角是汤姆·克鲁斯,但因为他不想再拍摄翻拍作品而未能成形,这个角色后来预计由萨姆·沃辛顿饰演,但最终因为对角色塑造上的理解差异,萨姆·沃辛顿也退出了拍摄计划,约翰尼·德普因渴望尝试贴近现实的作品而最终夺得这个角色。
我理解德普被波顿不人不鬼的角色和杰克船长折磨的够呛,搞不清自己是不是还能演一个近现代人类,但这部片子的剧情相比较他之前的作品真的是太太太普通了,普通到让人怀疑他的选择是一时的头脑发热。
《秘窗》、《忠间人》这样多层次、够厚度的角色让观众们相信他是个能自成一派独挑大梁的演员,ALEXANDER虽然是个很酷的小偷,但酷的不创新,不生动,作为德普的死忠,实在认为DEPP犯不着为了这样的一个人物穿着不知是精神病人还是神经病人的服装在街上大呼小叫、上蹿下跳。
或许,他们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拍一部翻拍片,这部片子最大的悬念,最好看的地方就是WHO IS ALEXANDER?谜底一揭开,片子就算完成使命,很多观众甚至会失去看第二遍的兴趣。
为此我深刻怀疑此类型片翻拍的意义。
就像我之前说的,一开始就能猜出DEPP是ALEXANDER,此后便带着这样的包袱一直看德普装样,实在是累得慌,最后真相大白也失去力气夸夸德普演中演的精彩。
克鲁斯明白翻拍片自古来吃力不讨好的例子太多了,还不如省点力给他的《碟中谍4》。
望德普同志、朱莉同志通过本片在威尼斯得到好的休息,在接下来打打杀杀的工作中再接再厉,认真为人民服务!
这片完全体现出朱莉的高贵气质与强大气场,每套穿搭、每个首饰都与众不同。
虽然本片有悬疑的成分在,但悬疑氛围有限,整体剧情一般,最后结局有一个转折。
主要场景取自意大利威尼斯,楼主去过威尼斯,影片里出现的场景都看过,比如圣马可广场、里阿尔托桥、水果市场等,也乘坐过水上巴士。
故事讲述,神秘人皮埃尔骗了帮派老大很多钱,也欠了政府很多税钱,所以被两方追查。
他的女友伊丽丝(安吉丽娜·朱莉)也被双方盯上,伊丽丝登上从巴黎到威尼斯的火车,假意与一个男乘客弗兰克(约翰尼·德普)交谈,让特工监视者以为弗兰克就是皮埃尔。
这给弗兰克带来了很大麻烦,因为帮派也在追杀他。
伊丽丝和弗兰克在逃难中增加感情,爱上彼此,但伊丽丝声称也爱着皮埃尔。
最后的转折是弗兰克竟然就是整容后的皮埃尔,伊丽丝的爱不用分割了。
帮派老大被政府特工击毙,皮埃尔留下了支票,还清欠政府的税款。
对了,伊丽丝其实是卧底特工。
晚上看的这场《The Tourist》让人大失所望。
这已经不是一个故事好坏的问题,而是这个导演的导演能力的问题了。
我无法相信这是《窃听风暴》的导演的作品,因为影片的节奏控制得一塌糊涂。
如果不是Roman说这个导演在德国本土并不受欢迎的话,我甚至还要向替导演自己自圆其说——这可能是他收了好莱坞的钱而反而对好莱坞开的一个玩笑一样,虽然这个把安吉丽娜朱莉和约翰尼德普也请来了的玩笑开得有点太大了。
而且认为这片子有问题的不只我,影院里面的观众也如此——果然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是不需要有科班教育的。
拍商业电影的尤其要越来越小心了,至少法国的观众艺术眼光还是很高的。
可能是太久没有自己动身拍片子的缘故,也可能是这里的电影院线太发达,也可能是最近忙于迪斯尼的工作而没紧跟电影院潮流,当我看到各种新电影层出不穷,而且每个片子质量都很不错的时候,心中某个角落就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单纯地做一个影迷多好啊。
这不禁让我思考,是不是在国内我当初萌生想要拍电影的念头是因为看了太多不好的电影?
而现在在这里看到大多数电影都是好电影的时候,反而没有胆量了?
——也就是说,你觉得你能行,是因为你以为你看到别人不行?
导演+女主角+男主角这样的组合,拍这么一个故事,只有一个词,那叫浪费。
这样的组合再加不到十人的主要配角,又是另外一个词,那叫忽悠。
总之,中国人的钱真好挣。
从德普出现,小帽子就说,这个是翻拍的吧,剧情好熟悉。。
然而,显然当天其他观众,尤其女观众很是买账。
她们在德普两次翻墙的时候报以爽朗的笑容。
又在最后结尾时报以惊奇的感叹。
甚至有人说这是13罗汉什么的。
虽然威尼斯的波涛汹涌,朱莉的小腰妖娆,然而,除了因为是她和戴普首次搭档之外,没有更多的亮点了。
但我并不后悔那点票钱。
就为了在大荧幕上清晰看到他们的神情,也值了。
上天有时候就是这样的,有些人生来就是那样给其它人观赏的。
至于内涵、深度、灵魂什么的。
明天再说吧。
总要有些电影给那些不习惯动脑却又心怀憧憬的人类看。
话说,其实在看电影方面,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懒人,不愿意动脑,只愿意动眼。
这是我的惰性所在,天生的审美庸俗。
就像小帽子,他不管走过几次,还是不记得那条路怎么走。
对于这件我完全无法理解的记忆缺陷上,他是这样解释的:我的记忆力要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The Toursist》这种电影,相信在未来还是会一直有。
这只是单纯依靠明星魅力的电影,内容完全空洞到不行。
只要有观众愿意崇拜,这类电影就会妖言惑众。
如果你从来不迷恋里头的明星,这电影就是旅游代言广告,怎么都好过蔡1O代言台湾,人家怎么说都是去威尼斯啊?
不要说这侮不侮辱人的智慧,你想,他们的逻辑从哪里来?
整部电影,都是靠明星来令人分心。
只要阿朱莉姐一出来,整个戏院就一直在出现“嘶....”的深呼吸,远远就听到..."oh my god... she's damn cool..." 或 "she's so sexy..."之后就分心了,走猫步走到这样,在街上,人家会以为你傻的。
还好,得普演的是个平凡人,但是,相信电影的观众有一半是冲着他来的。
打个比喻,无心自问,当朱莉走进那台列车,里头完全没有丑人。
有哪一个坐在里面的不长得比那看小说的的得普帅?
你看,擦肩而过的服务生都是在帅得超现实。
如果得普不是得普,我真的不想坐下来。
又不见我的世界这样?
我只见到这里的上流社会,是肥佬,全是化浓妆的阿嫂。
要说剧情,也太好笑了呗?
你说,今时今日,以那个黑帮老大,要抓两个人,是有多难?
也不要说我贱,由一开始,就抓了朱莉姐,不就好了吗?
反正得普也一定会出现的。
但是,戏不这么做的,又何来你看到他们跳舞、朱莉的名贵内衣、时装秀、还有得普装二?
还真的可以逢凶化吉哦?
你以为除了电影以外你就真能有个美女来救你哦?
算了,到头来我们也是看明星的,既然自己也是来朝圣,虽说只有个老得普,但毕竟还有个朱莉姐。
虽然朋友一直在旁边说很美很美之类的,但是我还是觉得,朱莉姐真的美吗?
人家是气场够势啊。
还有多幕鲜红猪唇,我心想“你的嘴也真够大啊”(我也嘴大,为什么就不可以这样?
)不要管了。
之后,朋友在戏院里问我,你说如果男主角换成“Jack Black"你还看吗?
我高分贝,”我睬你都傻!
谁要看啊?
“@20110118121707
烂片的最高境界不是让你摔桌大骂“靠!
真烂,浪费老子时间!
”,烂片的最高境界是给你一堆超牛的演员,让你有超多的期待,看完以后你的反应是“哈哈哈这是搞笑片吧哈哈哈”但是导演是在认真拍演员是在认真演的电影……看看The tourist的演员,德普,朱莉,演过达芬奇密码里白化病男的Paul Bettany,演过两部邦德包括那部“持照杀人”的Timothy Dalton,曾经导演过广受好评的“别人的生活”的德国导演,你想到了神马?
恭喜你答对了,这就是一出无极式的杯具……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女人的爱人是某案犯,警察说他背着740万的坏账,还曾经偷了黑帮老大二十亿,于是警察跟黑手党都跟踪她想抓她的男人。
于是女人随便从路上抓了个旅客来充当自己的男人混淆两边的视线,却发现自己对这个路人产生了感情,结果到底是咋样的呢……你以为他是剧情片,然后他开始走爱情路线。
你以为他是爱情片,他就开始给你玩警匪情节。
你以为是警匪片,却回到了爱情片的套路。
你说这爱情线又要走到底了吧,无间道的情节又出现了==|||你觉得他似乎讲了很多东西,但是仔细一想好像又什么都没说。
导演好像想玩深沉,又似乎想走标准好莱坞爆米花路线,直到最后用一个结局彻底击溃了我们。
从影片一开始,朱莉做表情淡定状从路上走过,身后的监视车距她不到五米,配上莫名其妙的音乐的时候,我就开始有一种不好的感觉……果然,后面不知所云的情节让人应接不暇:朱莉在光天化日之下用桌上加热茶的小蜡烛烧掉了一封信,跟踪人员立刻扑过去抢救;朱莉在列车上走了好久好久,终于挑中了德普(她要找人掩护她),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了时间很长的完全不知所谓的调情;这种不知所谓的感觉一直持续到两人在旅馆里,朱莉独自进了房间,德普在外面纠结要不要进去,配乐各种莫名其妙,然后德普睡了,天亮了,他似乎突然冲进房间充满激情的亲了朱莉,然后……他在做梦……==||||后来有两个人要来抓他,德普身为一个数学老师,赤脚睡衣在房顶上奔跑两个黑手党抓不住无鸭梨╮(╯▽╰)╭后面的槽点越来越多,就不一一吐了,比如朱莉居然莫名其妙的是去监视男人的警察= =||高潮在电影的最后,几个很牛B的黑手党抓住了朱莉,德普深入虎穴去救他,那边跟踪的警察为了引虎出洞(男人约朱莉在那里见面)派了狙击手在上面准备杀黑手党却迟迟按兵不动。
千钧一发之际警局老大突然乱入下令开枪,几个牛B黑手党以黑客帝国的姿势缓缓倒下,配上诡异的音乐,朱莉跟德普扭曲的面部表情特写,引发了全场最大的一次爆笑= =|||至于表演,朱莉大部分时候都在表情淡定的微笑,让人担心她是不是真的面瘫了;德普的胡子造型某些角度居然让人想起了基努里维斯。
他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弱弱的都在被女王调教着,让人想摇晃他,德普,德普你怎么啦!!
你不是这么弱的!!
本来想看性感强势对碰的同学,你们可以幻灭了,引用影评人的话——最朱莉的朱莉跟最不德普的德普加在一起,结果神马都不是。
结局?
哦,你们可能猜到了,德普就是他们追踪的那个男人,他留下了740万的支票跟朱莉飘然离去。
留下无语凝噎的观众跟两句经典的台词:警局老大:他也不是坏人,他抢的是很坏的黑帮老大的钱。
朱莉:你花了2000w整容就整成了这张脸?
(说德普现在的脸)是啊,我们也想说,你花了这么多钱就拍出了这货?
好吧,at least it is very funny!
最后再引用影评人的话——明星可能可以掩盖很多问题,但是掩盖不了片子本身的愚蠢。
就 depp 那小表情那抖的呦喂就茱大婶走那几步那扭的呦喂我都没脾气了看 depp 穿个傻不拉几的白西装走过广场飞起无数鸽子看茱大婶穿个黑裙仰着头喘着气被老头拿刀子划过嘴唇我都疯了还有 depp 揣根电子烟没事来一口,蹑手蹑脚在房顶跑来跑去茱大婶所行之处男女老少妇孺老头皆行“我是你奴隶”注目礼我都乐了剧情可以节奏可以画面可以音效也可以还要求啥?
冯·多纳斯马导演处女作《窃听风暴》技惊四座——技惊四座的意思,就是得奖四座而且被投资商惊为天人——大批好莱坞制片人揣着支票飞去欧洲,诱惑这个希望之星把好莱坞第一次交给自己。
A: 千里拍戏只为财,你来给我拍新一集蝙蝠侠,成本一亿美元起,你的日耳曼表哥诺兰就是这么火的。
在德国紧巴巴地熬出头了,来尝尝烧钱的美妙滋味吧。
多:不去,别人挖的坑我不填。
B:哥知道你喜欢政治片,给你准备了对你口味的,《罗斯福》,完全按阴谋论拍,拍他早就知道日本人要炸珍珠港,按住海军坐在那里被炸。
拍完这个你就是二十一世纪的奥利弗斯通了。
多:不去,我是德国人。
C:咱们聪明人之间有话直说,你有名气我有关系,联手找个凯子坑笔钱大家分了。
我找俩有空挡的明星,找个外景在欧洲的本子,你连远门都不用出,在欧洲就把钱赚了。
咱就威尼斯了,放在尼斯都算我对不起你。
怎么样兄弟?
多:干了!
本来给的是很差,后来回想一下夜色中安吉丽娜朱莉伏在栏杆上露出的沟,多加了一分。
把迟暮美女拍得如此撩人,功夫还是有的。
12号晚上观影出来竟然迎面而来如沙的雪花,在灯光照耀的地方看见它们细细轻轻的飘浮,这是意外的惊喜。
而另一个惊喜是电影超乎我的预期,我完全是准备着彻底花痴一场而去的。
电影比我想象的有趣,仍然有悬疑片的承转结构,但浪漫的剧情和美丽的画面已经冲淡了紧张感。
就像一个外表惊悚的杯子盛的是清凉的蜜汁。
这绝对是一部剧透者必遭诅咒的电影,因为翻拍自《逃之夭夭》,所以对知晓剧情者来说肯定会失去部分吸引力。
还好我对剧情一无所知,所以从头到尾心里都有一份不确定,一路猜测,一路推测,被牵引至谜底之时却不禁道:我早料到是这样。
我觉得这是一个属于江湖的故事。
嗯,这仅仅事关一个江湖情节。
武侠片里很多女人都会为游侠四方的男人倾心。
一个那样的他翩然到来,虽然不是武功盖世却也有不凡资质又神秘俊朗,好的他轻易的就能收获一打芳心,但是他偏偏在人群中挑中了你,于是你受宠若惊的闪烁着小爱火和他一起游历江湖,最好有那么一两场腥风血雨能成全你们至死不渝。
我承认我的整个少女时代都在期待这件事的发生…感谢金庸感谢古龙感谢梁羽生。
那么男人会不会也期待着遇到这样一个女人,所有男人都爱慕她,她却挑中了你,随之你莫名其妙的卷入她的故事虽然是逃命或者亡命天涯你也心甘情愿?
导演不吝力气营造画面的美感和浪漫。
他选择美丽的城市作为舞台背景,选择男人心中的女神和女人心中的男神让他们相遇,他们之间是否互相吸引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能吸引像我这样的观众,就喜欢看茱莉踩着小高跟穿着晚礼服跳跳舞杀杀人,就喜欢看德普明明大智大勇却装出一副惊惊弱弱笨手笨脚的样子,呵呵呵呵,对啊花痴的责任不过如此。
关于电影里的爱情是否有说服力,我只能说,它们永远都只能打动愿意被打动的心吧。
#10537 #14th BJIFF# 2023电影人双周入围。差点以为是索科洛夫弟子的作品(不仅地理上有重合,气质真有点像哎),一部当代俄罗斯的洛丽塔,对俄罗斯广袤大地和荒凉的后社会主义风景捕捉得十分到位(中间还经过高加索地区了,确实听到格鲁吉亚语),最后的白海风景也真的很壮阔。流动电影车和盗版DVD真的是最迷影的故事了……#年度佳作候选#
摄影很美...但是...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最喜欢被村民追车那段,我果然还是个只能看到表面运动的肤浅观众( ´◡‿ゝ◡`)9.25 不断想到姑娘给路边遇到的女人摄影,直到女人不耐烦的回身查看女孩才按下快门,她要的不是面孔而是情绪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BJIFF2024#听沙丹忽悠 有点冲动的选了这个片子 大家都在不明所以的刷豆瓣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一路北上就像成长(问答环节有人问导演Is Lolita one of the inspirations? 导演火速接no no,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