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事情不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吗。
Monica的愿望,始终是家人的团聚和生活的体面,手段和过程并不重要,即使最后每天都要在无聊的养殖场工作她也并不介意。
她是城里人的孩子,从小对于农村的概念只有“脏、乱、差”。
影片里反复的对比中,一个突兀的大垃圾桶在田野中央被点燃,呛人的浓烟和不明物体在垃圾箱中突然的爆裂让Monica惊慌地逃离。
但Jacob不一样。
他希望振兴整个家庭,而这种振兴绝对不能永远停留在为别人打工(“看鸡屁股”)对碌碌中度过。
他有一个野心,可以说是为了家庭,但其实在心灵深处他一步步向前的,是他无法放下的关于生活的梦想。
Jacob是大地和泥土的孩子,在钢筋水泥的拘束中他感到自己几乎成为行尸走肉;但是面对广袤的原野:我感觉只有在田里干活的时候,自己才是真正活着的。
Jacob是一个浪漫的梦想家。
什么是他向往的生活?
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use your mind”,充分地撷取大自然的馈赠,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中,不仅能够期待收获,也能将日常生活填装地有滋有味。
实现内心底最渴望的“田园英雄主义”才是Jacob的理想。
对“美好生活”定义的分歧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城乡撕裂。
夫妻俩矛盾的根源也正是此。
接近尾声的一场大火是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
一场大火烧掉了Jacob的心血,但也让Jacob看到了妻子对他梦想的珍视,也让Monica下定了与丈夫共苦的决心。
第二天清晨,阳光还是如此明媚。
minari在水边,自顾自地葳蕤。
影片《米纳里》聚焦于上世纪80年代,男女主Jacob与Monica是从韩国来到美国的第一代移民。
电影的开头一家四口从加州举家搬至美国中部,当妻子Monica抵达农场时一脸错愕,显然这与她预期的生活相距甚远。
他们要住的新家甚至不是一幢传统意义上的不动产,而是一辆停在农场中的房车。
这对亚洲文化背景的人来说确实很难接受,就如同《无依之地》很难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一样。
(图片来源:影片截图) 显然对于这样的安排,Monica并不知情,说出了“这和你许诺的不一样”。
这句话首次道出了夫妻二人缺少沟通的婚姻状态,也为二人影片后面不同的价值观引起的一系列分歧做出了铺垫。
也许因为韩国文化里女性在家庭中缺少决策权,也许因为丈夫Jacob清楚妻子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于是故意隐瞒,想着先连哄带骗的把妻子忽悠到农场,也许妻子在这里生活一阵子就能改变。
在加州时,夫妻二人靠鉴定小鸡性别谋生。
工作繁琐收入不高但相对稳定,妻子Monica有自己的朋友,城市里有便利的医疗条件为患有心脏病的儿子提供健康支持。
搬到阿肯色州Jacob有机会经营自己的农场,种植韩国农产品并销售。
这是他的理想,却也不完全是他的个人梦想,里面有改善家庭物质条件的。
但在阿肯色州,儿子就医不方便,妻子Monica没有朋友。
现阶段他们经济拮据,需要靠更努力的鉴定小鸡性别来维持生活,并为建设农场提供资金。
当农场的建设与经营多次面临困境,夫妻二人的矛盾也逐步放大。
Jacob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农场,忽略了家人的需求。
Jacob将农场置于了家人之前,认为农场危机的暂时解决,就等同于家庭危机的解决。
实际上Monica的物质及精神需求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并没有被看见。
没有狗血的出轨,光是生活本身,就已经足以让两个都想要好好生活的人分崩离析。
(图片来源:影片截图) 甚至没有谁对谁错,只是生活的艰难已经让双方都不快乐了。
现实的无力打败了男女主,在明媚的音乐和画面反衬中,也传递给了观众。
为什么明明都是想要追寻幸福的两个人,最后却走不到一起呢?
可能因为他们对幸福的定义并不相同。
一个想要实现宏大的理想,给家庭长远的富足,却忽略了当下;一个想要把现在的日子过好,不至于捉襟见肘。
也许没有物质的拮据,Jacob与Monica的矛盾不至于不可调和。
可惜没有如果。
当影片把没有面包的爱情真真切切的呈现在观众面前,感情的脆弱真实得令人难受。
更残忍的是,如果把自己代入男女主的处境中,能做出比他们更好的选择吗?
也许没有人敢打保票。
同样的困境不仅限于移民、留学生,每一个离开家乡工作的人应该都会有所共鸣。
在陌生的城市生活,不可避免会面临工作的瓶颈、孩子的需求、父母养老的困境、住房的压力等等。
随着工作机会的流动性加大,是独自去更远的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还是拖家带口地整体搬家。
感情与事业的平衡,个人与家庭的平衡,没有标准答案,唯一明确的是要用更深的爱、更坚韧的爱、更有信念的爱、更有智慧的爱去维系。
#其他影评,可移步下方原文链接中的公众号# 缓慢更新中原文
这是一个典型东亚家庭的故事,场景搬到了美国,身份变成了移民,但韩国人在美国实现的却不是美国梦。
无论他们走到哪里,内心总有一部分始终和故乡的文化联系,难以融入的异族社会,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精神依靠,在狂风暴雨和熊熊烈火之中,他们唯有紧紧相依才能保护彼此。
从熟悉的西海岸搬到陌生又偏僻的阿肯色小镇,新家是一片荒野中的汽车房,裂隙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种子。
Monica并不理解丈夫将所有积蓄投入到农场的决定,放弃西海岸的稳定换来这样的生活难以令人满意,比起生活的不便,Monica更担心的是小儿子的心脏病,她必须时刻注意儿子的病情,还要尽快筹集到手术的医药费,而这些钱也许是她和丈夫做检查雏鸡性别的工作永远望尘莫及的。
所以Jacob决定冒险一次,带着妻子儿女来到阿肯色,就是为了不用一辈子都做盯着鸡屁股的工作,他希望自己农场主的梦想能够在这里实现,也坚信只有这样生活才会迎来转机。
在他们身上能看到无数东亚家庭的影子,勤劳、隐忍、坚韧,各自默默承受关于家庭的一切,但关系的裂痕不会自我愈合,它会被每一次关于疾病、贫困、矛盾的争吵撕裂,最终变得无可挽回。
也许这就是东亚家庭文化的某种特质,他们可以共患难,却难以同享受,在危难时刻彼此拥抱、互相支持是家人的本分,却不意味着可以做到毫无隐瞒的坦诚相待。
所以妻子才会在生活似乎刚刚出现希望时流露出疲惫的情绪,在此之前儿子的疾病和生活的重担让她无从停歇,唯有不停止手中的工作,才能让她获得一点生活的实感。
而这种日子显然不是她所期盼的,与母亲的重逢,家人团聚也只能给她带来短暂的安慰。
作为妻子的职责是实现丈夫的愿望,帮他照顾好家庭,她尽职尽责,而丈夫却一次次在梦想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这很难不让人身心俱疲。
一场大火烧毁了尚处在萌芽中的希望,却意外地没有摧毁这个家庭,当眼前的灾难需要他们共同面对时,所有家庭成员不约而同地放下了心中的芥蒂,为家庭做出自我牺牲似乎是某种东亚人的共识。
这是一曲写给东亚移民的挽歌,出身低微的人们,远走他乡并非为了多么宏大的理想,只为跟家人有个立足之地,你可以说他们如同杂草,四处飘荡。
溪边肆意生长的水芹,没有命运过多的眷顾,也缺少生活额外的施舍,就只是静默地生长,然后静悄悄死去。
等到缺少食物的季节人们会知道,吃了水芹能让人活下来,吃了它的人会像水芹一样活下去。
《米纳里》虽然是讲述初代韩裔移民追寻美国梦的电影,但就故事内核来看,与我们惯常所见的开拓西部的美国电影有什么区别?
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电影里的韩裔移民家庭如果换成从落后之地跑到西部开疆拓土的美国家庭,故事同样成立。
所谓韩裔移民的元素,完全倚托在了从韩国过来的姥姥身上。
问题出在西部开拓这一叙事模式上,将这个移民家庭从当地的社区环境里脱离出来,从而逃避了对两种殊异文化之间固有冲突的探讨。
《米纳里》唯一能对文化冲突做出表达的是教会生活。
但由于女主对宗教的信仰与当地美国人保持一致,从而导致了教会不仅没能为美韩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创造出更大的冲突,反而让两者奇怪地融合。
这难道没有违背移民题材电影在主题表达上本该完成的任务?
由此可见,《米纳里》更像本土美国人的视角,移民题材成为博取好感的工具。
在思想深度上,《米纳里》远不及另一部同样探讨韩裔移民话题的《在哥伦布》。
影片以夫妻俩的争吵开篇,新房子是房车,新住址是乡下,新生活是种地。
Monica是带着气开车来的,见到现实后就更火上浇油了。
争吵的结果是将外婆接来。
但这个问题在于争吵的原因并不是接不接外婆来,而是靠看鸡屁股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但Jacob因为是长子把钱借给了家里,自己又不甘一辈子看鸡屁股,所以赌了一把菜园。
而Monica想要的是用两人挣来的钱安安稳稳的过日子。
提起来外婆,只是因为丈夫寄钱给婆家的应激反应。
但最后化解矛盾的妥协方案却是把外婆接来。
这就像是你埋怨丈夫将钱都买游戏装备了,家里揭不开锅了,结果他给你买了瓶SKⅡ的神仙水,你消气了,但家里还是揭不开锅。
外婆来了后除了种了水芹菜之外似乎没干什么,不会做饭,不管收拾,就是看摔跤,玩牌九。
甚至忽视David的心脏问题,让他去挑水。
想喝水还让孩子去倒,不然也不会喝到尿。
而且和Jacob基本上毫无互动。
影片以夫妻俩的争吵结尾,连David的病有希望自行痊愈都无法熄灭Monica的怒火,基本上开车回来后,就是各自生活了。
结果外婆一把火烧毁了仓库,也再次把他们分开的决心烧掉。
Jacob第一晚就提议的大家一起睡地上,在最后一晚终于实现。
似乎没人再提分开的话题了。
但就和开篇的解决方案一样,真正的问题并未解决。
只是再一次被突发的更紧急的问题掩盖了。
Jacob去找了木棍寻水者,然后带着David去看水芹菜,似乎一切没有发生一样。
但问题呢,贯穿始终的夫妻俩对于生活方式的本质分歧丝毫没有改变。
影片提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却没有找出应对的办法。
只是靠着外婆来住、外婆中风、外婆放火。
以外婆的一己之力让这段婚姻关系苟延残喘的存续。
这难道就是全片的意义么。
全剧最喜欢姥姥,真实可爱。
中风前性格乐观开朗,中风后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大受限制。
家人去市里的时候,姥姥想力所能及的感谢家务——去焚烧垃圾。
结果不小心(还是风吹的?
)有垃圾掉到地上。
如果这时候姥姥没中风,她可能可以立刻把火扑灭。
然而她拿着拐杖很努力的想把小火苗掐死在苗头,却没成功。
眼睁睁看着火越烧越大,姥姥的内心肯定是非常复杂:恐惧、慌张、不知所措、自责、内疚…… 这些都在她的眼神里。
我看到那里非常揪心,在屏幕前一顿暴哭呜呜呜呜,太心疼了啊,好难过好难过好难过,好想冲进去抱住姥姥。
1.如果不分国籍,把东西方文化算成两个整体,本片确实表现了东方社会文化。
2.值得反思,韩国敢于把自己完全展现于世界面前,无论是丑态还是美丽,我能记起的中国电影只有李安的《推手》这么表现过,另一方面,这不仅表现了我国电影的固守,也是韩国电影敢于革命的体现,韩国究其历史,受西方文化侵袭太多,可以说被美国扒光了皮、看光了全身,但也有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但不得不肯定的是,此片展现了两个国家的文化碰撞,韩国以赤裸的姿态将祖国的文化丑陋展现出来,我相信,西方人往往不会觉得这是丑陋的,而是能感受到这是可爱的,能感受到这种表现的可贵和真实之处。
3.东西方文化包括电影大语境下都是处于针锋相对状态,这样的电影尤为珍贵,重点不在于电影表现内容的变革,而在于它放下了东方的架子,敢于平等的正视两种文化,中国电影乃至文化大多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他们都端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盘子不放,认为这和西方文化是完全不同的,殊不知两种菜都是由同样的食物做出来的。
寻求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甚至交融,这难能可贵,本片独特的设定也是一大助力,但试问,中国电影什么时候才能做到这样呢?
我们是继续走以前的道路,还是积极寻求变革,以另一种方式让世界更懂我们呢?
4.我的一个个人感受:掌握了意识形态分析法的人看很多电影大抵是意兴阑珊的,因为你一旦意识到背后的意识形态表达(有可能是过度分析),你就逐渐树立起防备心,逐渐失去对影片的兴趣,也就慢慢丧失了对超越意识形态的艺术本真的感知。
如果在弱冠之年看到水芹菜这部电影,也许会对第一代移民的生活环境生出畏惧,或者因为调皮捣蛋的姥姥感到懊恼。
但现在知道,真实生活就是这样:意外会以无法预想的方式展现它自身。
好在,我们不必独自对抗这种意外。
即便像雅各布和莫妮卡这样的韩裔移民,身处偏远的阿肯色州,也不是独自在对抗一切。
人们以某种怪诞又无可奈何的方式连接在一起,这种不情不愿的羁绊,才是“梦想之地”的真正含义吧。
患有心脏病的孩子大卫,被胡搅蛮缠的姥姥吆喝着做这做那,大卫每天被姥姥烦的要命,说“你一点都不像个姥姥,姥姥不都应该会做饭麼。
你不会做饭也罢了,还满嘴喷粪”。
大卫烦到极处,灵机一动把黄色的山泉水换成了尿液,给在看摔角比赛的姥姥端了过去。
爸爸知道大卫给姥姥喝了一壶童子尿后,破口大骂,让他出门找根棍子来受罚。
结果大卫找了半天找来一根芦苇,姥姥大笑,抱起孩子说:“好了好了不打你了,孩子真聪明。
”和姥姥相处一段时间过后,大卫的心脏病被诊断出戏剧性的好转,医生建议他保持现在的生活环境,不必迁去大城市。
另一边,姥姥却中风了。
中风的姥姥,颤颤巍巍地往焚烧的铁桶里添加可燃垃圾,几个烧得正旺的纸袋掉出,火种顺着稻草蔓延,烧掉了父亲雅各布下周要交给韩国物产店老板的所有果蔬。
雅各布和莫妮卡在抢救果蔬时差点双双丧命,濒临断裂的夫妻关系却意外复活。
为什么莫妮卡会对雅各布失望?
莫妮卡最需要的是安全感,阿瑟肯州的房子龙卷风一来就会被卷跑,这里只有十五个韩国人,所以没有韩国人教会也没有紧密的社区,医院离家太远...可就像绝大部分男人一样,雅各布无视了一切不便,在坚守农场和坚守家庭之间,始终选择农场。
实际上,雅各布做一辈子小鸡性别鉴定师也可以把家人供得很好,但他不想看一辈子鸡屁股,不想在加州住鸡窝一样小小的房子,不想只有一亩土地,五十亩土地才够格。
他想证明给孩子看,异乡人只要有决心也可以做一番事业。
这是男人和女人的不同么?
不是。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兑现自己的诺言。
兑现自己当初从韩国移民到美国,许下的“要相处搀扶”的诺言。
梦想之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啊。
-写在最后* 看完电影给一位很会讲故事的朋友发信息:终于知道为什么你说的每一件事我都能记得了,不是我的记忆力好,而是你在讲述事件的时候,会描述那些最重要的细节和事件,轻描淡写地、不带任何煽情地说,这已经足够让人记得很清楚。
因为情感、因果、趣味,都藏在这些线索里了。
* 背着重重的十字架,苦苦行走的基督徒,没有像样的住处甚至没有自来水,他坚信雅各布是上帝派来的,是自己和旧时韩国的连接、和上帝的连接。
* 这部电影是身体课的老师推荐的,当时他把水芹菜的BGM放给我们听,让我们随着音乐做呼吸练习。
我久违地有了一种超脱感。
幸运的是,当时我妈跟我一起在上课。
终于有一个我幸福的瞬间,她也是在场的。
Jacob和Monica在一次争吵的时候,Jacob提到他是长子,他要照顾他的家人,他大部分积蓄也都去向于此。
而Monica也提到了她的妈妈并在之后把妈妈接到美国。
Jacob和Monica是夫妻,他们与孩子是一家。
在此之外,他们有各自的原生家庭,他们在情感上或者经济上对其进行照顾,所以他们的原生家庭作为他们各自的延伸也是他们家的一部分。
假设Jacob没有承担他口中长子的责任,按照剧情的设定他们是有存款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想完成开农场的事业,他的妻子和儿女也不用过着拮据的生活,至少经济的宽裕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
但是他承担了照顾原生家庭的责任,这就导致他必须牺牲个人的利益和自由,所谓的个人利益和自由其实也包含了妻子和孩子的利益与自由,比如Monica在未被告知全部信息的情况下搬到陌生的Arkansas,以及孩子们在父母为此争吵时折飞机劝架等等。
外婆搬来美国后,把自己的积蓄带给女儿,而且也承担了照顾孙子们的责任,甚至当她在中风后,依旧想着为女儿的家庭做事,所以原生家庭并不是问题的根源。
假如Jacob在决定要搬来Arkansas前,开诚布公地告诉Monica实情,Monica就可以自己决定她是要一起搬过来还是和孩子留在加州。
Jacob与Monica作为成年人,理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足够的掌控力,即使吵架不可避免,但是在孩子已经害怕或者已经抗议的情况下,他们理应停止,但是两种情况都不是这样发生的。
Jacob在没有完全告知Monica的情况下,他替 Monica做了决定,但这个决定本身应该是要有Monica参与的,不管作为妻子,妈妈还是她自己,所以这件事超越了Monica的边界。
而夫妻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争吵,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也是一样,他们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不用考虑孩子。
Jacob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这种紧密来源于家人之间是没有边界的,就像他们的房子一样,即使好像不同的房间有分隔,但薄薄的墙壁完全起不到阻隔的作用。
边界是用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边界不清楚的时候,就会出现自己的部分和他人部分的重叠。
这种重叠可能会有好处,比如Jacob家庭成员之间也有相互理解和亲密的时刻。
但是这种重叠会带来很多问题,当自己与他人不分时,就会出现自己可以为他人做决定,反之亦然。
而且这种重叠将家庭里的所有人连在一起,责任就会沿着这些重叠自动转移到别人身上,比如Jacob承担了他原生家庭的责任,Monica和孩子承担了Jacob的决定,孩子承担了Jacob和Monica的情绪以及他们不在时自己对自己的照顾,甚至已经把自己的孩子养大成人的外婆也需要承担女儿照顾家庭的责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是共通的,一个人的情绪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就会蔓延到家庭里的所有人身上,没有人是可以避开的,但相反地一个人问题的解决就会给他家庭里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的错觉。
影片一开始有两个现实问题,就是有心脏病的儿子以及需要做成的农场。
当儿子的心脏病被告知在变好以及农场的产品找好出路的情况下,Jacob说一切都在变好。
但是Monica,孩子以及外婆各自的问题是不是在变好,至少Monica在Arkansas依旧没有朋友。
所以问题就是,Jacob个人问题的解决让他觉得家庭内部所有人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甚至他可能都没有看到别人也有自己的问题。
所以Monica还是选择离开,当她个人的,孩子的以及妈妈的需求没有被丈夫看重甚至看到时,有没有丈夫在身边的确也没有差别。
家庭里现在唯一有能力可以辅助Jacob维护这个家的Monica因为个体的诉求被忽略而让她选择放弃,这也意味着这个家其实已经丧失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如果没有外力推动的话它肯定会走向分裂,所以就有了农场着火这样一个集体问题让大家暂时放下个人的问题和诉求来面对共同的伤痛。
但是,我们都知道的是,在家庭成员互助互爱地解决了集体问题之后,个人的诉求又会再次出现然后因为边界问题再次被忽视,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我们东方文化下的家庭。
作者:彼得·布拉德肖发表日期:2021年4月1日译者:八月三十一评分:★★★★★(五星为满分)
水芹(米纳里)是一种东亚草本植物,生长在野外,被鉴赏家们珍视,有点像英国的盐角草。
它在这部电影中是神秘与天缘的迹象,预示着来自土壤的美好事物。
这是部引人入胜、令人感动的家庭剧,带有几分阳光照耀下的多愁善感。
编剧兼导演李·以萨克·郑根据他80年代在阿肯色州农场的童年经历改编而成。
《米纳里》表面看起来是部深受欢迎的经典作品,它的每个场景都让人感到熟悉和喜爱,它以一种神奇的方式重现了童年。
看着这部电影,我几十年来第一次回忆起小时候在那些没有空调的日子里,坐在热气腾腾的、停着的汽车的后座上,等待爸爸妈妈的情景,阳光直射下来,也许有一缕风吹过敞开的窗户,热乎乎的塑料座椅贴着赤裸的双腿。
史蒂文·元机智地饰演了雅各布,一个在里根时代来到美国的韩国移民;他和妻子莫妮卡(韩艺璃 饰)以及他们的两个孩子,大女儿安妮和小儿子大卫从加州来到了阿肯色州,之前雅各布一直在加州的鸡孵化场里赚取着毫无乐趣但可靠的工厂工资。
雅各布有个远大的梦想:他将在这里耕种土地,为美国众多渴望品尝家乡味道的韩国移民种植真正的韩国蔬菜,从而致富。
但莫妮卡已经对他给他们的这种新的、艰苦的生活感到失望。
韩艺璃表演得非常棒,像被流放的公主一样骄傲、独立。
她说服雅各布让她的母亲从韩国来和他们一起生活,表面上是为了帮忙照顾孩子,但也是因为莫妮卡需要一个真正的成年朋友。
尹汝贞出色地饰演了一位抱怨不休、直言不讳的“姥姥”,她带来了包括水芹种子在内的物质享受,而莫妮卡多年来第一次见到自己母亲时的情绪几乎是难以忍受的。
雅各布在虔诚的基督教徒保罗(威尔·帕顿 饰)的帮助下,继续着艰难的播种和收割,他不得不忽视婚姻中的分歧以及年幼的大卫的健康。
不可避免地,雅各布的庄稼开始失败,我们看到他就像他的孩子们看到的一样:拼命工作,压抑着对金钱的恐慌。
可怜、紧张的雅各布达到了某种地位,就像《草原小屋》中的父亲,或是《恋恋山城》中的热拉尔·德帕迪约,渴望雨水能拯救他的庄稼。
看着他因工作而几乎瘫痪,然后又与莫妮卡争论,真是令人心痛;看着孩子们冲进自己的房间,在纸飞机上写下“不要吵架”,然后拼命把它们投进父母对骂的房间,真是令人心碎。
无论对错,在这类电影中你会等一句种族主义言论。
它什么时候出现?
在银行,和白人经理?
在教堂,和白人牧师?
在医院,和白人医生?
但它从来没发生过,或者至少只有在教友联谊会上,一个白人孩子对大卫说的一句坏话。
(基督教在韩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是另一个未被充分讨论的电影主题。
)
即使如此,这个孩子和大卫还是很快成为了朋友。
这不是一部关于种族紧张关系的电影:仿佛这个家庭是如此与世隔绝,以至于整个问题都无关紧要。
最重要的是这个家庭,以及它与天气、命运之间的搏斗。
这部电影中的细节、孩子视角的片段、灾难、温柔记忆中的感动,就像唱诗班一样合唱起来了。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的审慎魅力
r/gardening潜水用户表示认可
极其不喜欢,用了很好的音乐,看似很好的设定想探索亚洲人的美国梦,但前因后果的完全缺失以及生硬的演技,加上角色本身没有任何魅力以及化学反应,最终效果干巴巴
想说的东西有一箩筐,结果哪个都没说好。
韩国一家人在美国的凄惨漂泊生活,无法融入当地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夫妇俩的人生愿景也没有达成共识,丈夫一心想开荒种地做农场主,妻子一心想求稳定,这一切分歧直到一场大火把辛辛苦苦结出的果实烧成灰烬后才有所弥合。外婆的生活方式是东方式的,溺爱孩子。男主想夺回父权的地位,两个孩子的思维已经美国化了。整体看下来除了外婆和孙子有温馨的亲情场面之外,这一家人更像是散装的组合,结尾又强行好莱坞式大团圆,整体看上去一盘散沙,唯一的亮点是外婆的表演和奶孙的关系。看导演的名字已知其移民身份,也可窥见题材。minari不仅是这一家人的水源,也是他们生活的绿洲,但据我所知,这不是真正的亚裔韩裔在美国的生活。【DTS-FGT】
内核完全是亚洲的,所以亚洲人很容易共情。但是韩国文化很多点,我可能也没看透。笑点都很棒。重男轻女,儒家长子这一点擦了个边。另外摄影不够好,母亲父亲火前吵架那场略奇怪。母亲的角色都快让人厌恶。很多部分可以十分明显看出同为编剧的导演自身经历。总之替us的亚裔高兴。进奥斯卡多多益善。
Steven总是烧仓房…
在西方的土地上定义东方的家,向外拥抱祈求温暖,向内蜷缩守护火光,裂痕与羁绊互为因果。人物侧写精悍,是在正确的道路上分开狂奔?还是在错误的时刻并肩同行?剧作上一次次推倒重来,足以体现作者意志的坚定。
母女、祖孙互动都超喜欢:妈妈千里迢迢给女儿带来了辣椒粉和鯷鱼,如此宠爱和呵护;David为了追走错方向的外婆跑了起来。大火烧掉了转机但也烧掉了执念。全片尹汝贞女士如此耀眼,继续横扫吧!艺璃细腻沉着的演技我真的好爱,是值得信赖而去看的女演员。
移民题材有奇异的效果,东西方的文化碰撞放大了情绪。忠于现实的创作总是能引起共鸣。[B]
Steven Yeun 过分性感了,看的时候会忍不住想象自己正在厨房择菜,不时抬头望向窗外,他就在不远处的田垄里专心干农活的情景……
为什么当男人想着创一番生活 让全家看到信念的力量 看到未来的时候 女人想的只是把日子过周全
题材和摄影很棒,故事还是稍微缺了点什么。好喜欢这个“妻子”,演得不比“姥姥”逊色啊。
感觉Steven的表演方式好像不是很适合家庭片 看着不太像过日子带孩子的人(可能剧情人设就是如此 不过两位演的还算不错 特别是韩艺璃 有点韩裔移民内味儿了 奶奶算是点睛之笔 几场戏都很不错 果然老戏骨 感觉那场火有点大不了从头再来的意思 很美式hhhh 另外韩语+英语听着还挺舒服的!
坚韧地生活下去//丈夫妻子的和解,奶奶与孙子的和解。家人就就是如此,有不理解的恶言有患难见真情;在明处的蛇是安全的,有问题放在桌面上比一直埋在心里好。基督教的用意不明,里面有天主和新教的互不接受?
想走商业片的亲情路线又舍不得文艺片调性的疯狂点题 两面都够不着 本应可以多点刻画的种族矛盾轻描淡写过去 加深model minority刻板印象 (讨好white audience太扣分 steven yuen也加不了分
会激发我想看的动力,不止是金球的最佳外语片,而是题材本身,这种异族文化间融入的矛盾与困难,很难不让人好奇,片中大量的符号也无处不在暗示着这一点,而且矛盾与冲突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强烈。所以有时候大家在网上说说什么移民,我真的无法想象要去一个新的文化与环境下开启一段人生需要多大的勇气
3/10 抱歉完全进入不了这个电影...故事离我太远了,搞农场、挖水源、辨认鸡雌雄啥的,更别说80年代美国的韩裔移民生存处境、各种社会背景,导致观影的时候很难共情,很多时候会觉得情节发展诡异;无聊程度更是比《过往人生》还有过之而无不及...韩国人拍的移民题材电影,似乎都get不到....
演技确实是好。但这个影片的剧情有些挺莫名其妙的,拍教堂的镜头干嘛,外婆为什么非得脳梗塞,后来这夫妻怎么又和好了…?
一部说着韩语的美国独立电影,讲述的是第一代韩国移民的故事。这个电影会让人疑惑,种族和语言真的很重要吗?虽然电影里的角色都是韩国人,说得也是韩语,可是他们的情感表达模式,他们的观念冲撞似乎都是普遍性的,而非特别的。丈夫和妻子的矛盾是事业和家庭,外孙和外婆的矛盾是人与人相处的边界问题,而这些问题似乎放在白人美国家庭里也是会有的。所以界定一个人到底是什么呢?
四平八稳无功无过浅尝辄止,这种作品才比较恐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