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俄罗斯方块”要如何改编成一部电影,在游戏IP电影化大行其道的时代里,“俄罗斯方块”这款几乎是地球上最知名的游戏,注定是要加入这股浪潮的,但游戏本身极简的玩法和零背景及故事信息的设定,又天然与电影语言相悖。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部名为《俄罗斯方块》且海报、故事的确又与“俄罗斯方块”游戏强相关的电影时,不禁陷入困惑,恨不得马上点开播放按钮,探个究竟。
看完电影,便释然了,《俄罗斯方块》是部围绕同名游戏在诞生之后如何踏破铁幕走向全球的故事,它也非纪录片,而是借用了历史上有关“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发展史的一段小幕后,以及对那个时代带有极强的胜利者回望姿态,进行大量改编,最后炮制出了一部类似《窃听风暴》、《逃离德黑兰》式口味的政治惊悚片。
1984年6月6日,苏联科学院计算中心,28岁的程序员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发明了“俄罗斯方块”这款游戏,很快,这款小游戏成为了科学院中心同事们日常最爱的消遣。
再然后,游戏向整个国家流传开。
又很快,西方资本主义商人们,嗅到游戏里的巨大商机。
纷纷向那个神秘的国家抛去合作意向,愿花费高额费用购买授权,以便向全球范围推广这款游戏。
电影《俄罗斯方块》的故事内容基本由这个背景出发,讲述了任天堂荷兰裔游戏设计师罗杰斯为了获得“俄罗斯方块”的版权,一方面与英国麦克斯韦掌舵的传媒巨头镜报公司斗智斗勇,另一方面深入冷战时期的苏联,与苏联当局ELORG机构谈判。
故事最后,罗杰斯一行人有惊无险地获得授权,“俄罗斯方块”搭载那一年任天堂推出的“Game boy”掌机,两者相辅相成,迅速风靡全球。
看这个片子,我个人的观感是割裂的。
首先,电影在某些层面,我是很喜欢的。
包括片头片尾及故事讲述过程中的篇章设计等,通篇借用“俄罗斯方块”游戏的元素,让人愉悦、充满好感。
其次包括“俄罗斯方块”游戏强相关的一些信息内容,它的诞生、演变、传播,仍旧让人觉得神奇。
但让人觉得片子稍显陈旧与无聊的,同时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当故事里的主角,游戏设计师罗杰斯一踏入苏联,或者说,只要电影镜头对准苏联,所展现的任何内容,便立马呈现出一股负面的、固化的审视与批判视角,与前景内容有所割裂。
你要说这片子不好看吧?
真不能这么说,片子拍得相当好看,主要是剧本做得好,故事紧凑、紧张、刺激,通篇夹杂着一股自由主义对曾经的苏联集权铁幕的鞭尸。
但你要说好看吧?
又总感到哪哪不对,觉得片子里极强地昭然若揭式的“历史胜利者叙述视角”,充满了美式傲慢、轻佻与自以为是,倒不是说美国人这么拍片不对不可以,关键是看得太多了,套路太明显,几十年前,美国人怎么拍苏联,这部2023年的《俄罗斯方块》,依然怎么拍苏联,里面的好几场戏就像是从其他电影里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很没新意。
以及内心里始终觉得,有关“俄罗斯方块”的故事,实在没必要也往这个方向去讲述嘛。
何况历史上的真实故事,的确没有那么多与政治相关的弯弯绕绕,男主的现实原型,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只是个好莱坞剧本,与历史无关。
历史上,1989年7月,“俄罗斯方块”捆绑Game Boy掌机在北美市场发售,总销量逾3500万套,成为Game Boy史上最畅销游戏。
“俄罗斯方块”成就了Game Boy,Game Boy成就了“俄罗斯方块”。
“俄罗斯方块”为任天堂带来丰厚收入,而身为作者的帕基特诺夫却没能拿到一分钱。
两年后,苏联解体,在罗杰斯帮助下,帕基特诺夫一家人移居美国。
1996年,两人成立俄罗斯方块公司,“俄罗斯方块”游戏版权也重回到帕基特诺夫手中。
很多时候,历史的荒谬、奇妙与有趣往往就在最简单的事实里。
从电影本身出发,不可否认,《俄罗斯方块》是部值得一看的作品,电影通过加入一些耸动的内容,让片子具有强烈观赏性,窃听、追车、盘问、围剿,就像是电影里高压环境下,“俄罗斯方块”游戏的原作者被描写成失语的模糊的配角形象,在《俄罗斯方块》电影里,“俄罗斯方块”游戏本身似乎也没那么重要,在这部模版化的、套路的政治惊悚类型片里,“俄罗斯方块”作为引子,似乎可以替换为任何其他事物。
题图:《俄罗斯方块》海报你还可以:银护3:最后的告别漫长的,漫长的季节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付突突,后台回复“俄罗斯方块”,获取电影资源。
你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访问我的个人主页。
🌇夕阳自由计划://去年7月初,建了个叫做“让我看看你那里的夕阳”的群(后台回复“加群”)//今日份,来自@慕垚,摄于5月9日。
(更多可查看“夕阳包”)
喜欢俄罗斯方块化的一切元素,整个美术的世界观统一得特别好,而且不光是美术上的,整个电影的叙事也被游戏化了,player 和level,再现当时的情形真是非常爽,而且把那么复杂的ip争夺,夹杂着商业、政治还有扭曲的人造就的故事演绎得这么,得当。
导演可能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吧!
不过这种历史总感觉看了和女的没什么关系,明美是一个家庭主妇,翻译是个KGB,Tetris的作者老婆是一个英语老师,要我说最喜欢的角色,其实是反派,小人是最先感知到自己的利益不存的,也最早能做出反应,如果不是男主的执着,未必他就是这样的下场,或者这样的下场,对他这类人来说是,非典型的。
说起来俄罗斯方块确实很好玩,能玩很久,连着几行消去爽得不得了,用四个小方块的任意变形,做出这样一部简洁优美的艺术品,人类真是很了不起啊!
满屏皆是意料之外的精彩,《俄罗斯方块》另辟蹊径的改编思路颠覆了我此前对该题材全部的期待。
风水轮流转,从某火遍全球的空军大片到如今令人眼前一亮的像素小方块儿,你会发现好莱坞的价值观输出功力在这种可被视为“新冷战电影”的类型中得到完全释放。
电影聚焦于堪称“史上第一游戏版权大案”的俄罗斯方块版权之争,由于前苏联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尚未坍塌的铁幕,本应按规矩办事的游戏授权事宜却阴差阳错演变成了一场各路大佬直冲莫斯科的多方大混战。
编剧诺亚·平克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平添一条KGB故事线,产生了绝妙的化学反应。
这“精苏”震怒的一笔令原本靠史实就足够传奇的传记电影变成了一部娱乐性十足的谍战片,颇有小游戏推动大历史的意味,单纯的版权争夺也被赋予了见证两极格局瓦解的历史意义。
当然KGB以权谋私的“惊悚线”抵消了真实事件改编应有的严肃性,毫不遮掩的政治讽刺元素增加了本片“苏联笑话”的浓度,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么拍是真的好看。
越发酣畅且带有一丝戏谑的叙事也许真的和这套刻板到略显过时的美国梦很搭,于是出现一件离谱的事情,就是一部传记片竟然有可能贡献了截止目前年度最精彩的追车戏之一。
(感谢好莱坞最爱的配乐《Holding Out For A Hero》第无数次让场面热血程度翻番)此前只有在转场时才会出现的8-Bit画风突然入侵现实,跳动的像素格子在色调沉闷的莫斯科中格外显眼。
全片各个维度寓言故事般的矛盾一一叠加,小人物面对大公司的逆转翻盘、正常商业逻辑对官商勾结的绝地反杀、冲破藩篱的“普世价值观”与强弩之末的“高压独裁”在戈尔巴乔夫的注视下搏命狂飙,还有什么比这更浪漫,更激情澎湃的胜利大逃亡。
童话结束,回到现实却只能唏嘘曾经的屠龙少年终变恶龙,TikTok又该上哪儿说理去?
(都是之前发在《环球银幕》上的,发这里存档一下)
这里面的做生意的方式好熟悉啊,这些政客打着为了国家利益的旗号,堂而皇之的中饱私囊。
有了权力,可以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抢夺别人的软件、家庭、房子,家常便饭,觉得自己就是法律,觉得大厦将倾,覆巢之下无完卵,在倒塌之前榨干最后一滴油水,这就是垃圾时间,上场的都是垃圾人物。
那个后面醒悟过来自己的上司是垃圾的傻白甜女特工,报告了总书记, 解决了蛀虫, 以为正义得到了伸张,这和古代向皇帝击鼓鸣冤有啥区别,可是她有么有想过,如果皇帝是个昏君呢。
这个国家的外交部门也是个流氓,可以在别的国家,就这么跑过去,虽然没做什么,可是想做什么随时可以做,就是感觉到了刺裸裸的威胁,恐惧,这些人拿捏软肋,完全没有任何规则底线,这么多年没怎么变,还是那一套。。
本来以为只是个游戏电影,可是反应的社会、政治、体制问题,细细往下想,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顺便感慨一下,这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讲法律讲版权,还正儿八经的签个合同才售卖,要是社会主义兄弟,早就拿过来直接用了,什么版权?
没有的事,兄弟之间谈钱,伤感情啊。
嘿嘿,我没有任何影射的意思,管理员,不要自取其辱,禁了这篇品论。
和我一样想看游戏改编大片的观众要失望了,这部电影讲的是宁死不做盗版的歪果仁如何获取俄罗斯方块游戏版权的故事,顺便揭露了一下下前超级大国在解体前是多么的腐败和虚伪。
虽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这点事跟最高领导人都扯上关系确实有点扯。
影片拍的确实不错,男主是王牌特工里的eggsy,贴上小胡子差点没看出来。
配乐方面,影片一半的时候迪厅里播放的赌神出场曲《Final Countdown》非常燃,片尾字幕有一段mix的俄罗斯方块游戏音乐,也很好听。
另外,时至今日,游戏的生命周期还未结束,目前最新的衍生作品是吃鸡玩法的《俄罗斯方块99》和提升了画面音乐的《俄罗斯方块效应》。
希望这个IP能伴我们一直走下去。
四月份的好莱坞终于睡醒了……知道糊弄观众没钱赚了……一个任天堂如何拿到俄罗斯方块版权的故事用谍战片的剧情告诉我们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电影你可算是拿出一部好片子了,这部讲全世界销量和知名度最高的游戏从开头就很像游戏的激励机制,用一个个快速的矛盾和解决问题不断给观众积极反馈,让观众想看下去这挺好的,但也正成了一个缺点,还是老一套家庭矛盾,还是老一套结尾坏人追逐。
哪怕抄一下Argo 结尾众人坐飞机逃离德黑兰也行啊,知道你是半虚构,看了感觉你下了很大功夫讲故事,但是到了最后你累了,摆了,套模版了,落入俗套了还不如花花心思把游戏版权和任天堂与雅达利的竞争作为矛盾,这个东西讲讲明白,至少豆瓣8.4而且视觉上没得说,看的舒服,时不时把画面换成像素风也很有意思,又是一个编剧都想不出来的真实故事,加了一些虚构的KGB情节,很难看不进去
“俄罗斯方块”只是一个线索,一个情怀,时不时闪现的像素游戏风和俄块经典bgm改调的插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更重要是讲了一个好故事,也从小人物的视角,侧面书写了一段大历史。
片的第一个主要矛盾——版权与契约。
有人问得好,就这个一个小小有戏版权的问题,至于搞这么轰轰烈烈吗?
从小玩盗版游戏看盗版电影用盗版软件的我(们),第一眼看了真的不理解,直接拿过来用不就完了么?
但甭管你觉得至不至于,但人家搞这么轰轰烈烈,就是想告诉你,我很至于,我很在乎。
为什么要如此在乎,因为这就是我们社会一直视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契约精神”。
这就是教科书级别的把价值观融入电影,让你在欣赏一个好故事的同时加强对某一观点新的认知,某些电影,学学,学学!
本片的第二个主要矛盾——信仰与利益虽然熙熙攘攘皆为利耳,看似冷漠至极,毫无信仰情怀可言,但如果在敬畏契约精神的前提下,如此追求利益也未尝不可。
人性本身脆弱,让庞大的国家每个人都无私奉公深明大义,实在太难。
按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主义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一个世俗社会的最高境界,再往上就更多要靠信仰与热爱了。
那么,如果你承认你就是一个世俗人的话,能做到有如电影这般,已然足矣。
至于是不是黑苏,那肯定是,但并不是空穴来风,大厦将倾之国,有的政客精明,有的官员人愚忠,有的年轻人还被蒙在鼓里,这一切都是那个末路之地的真实写照,只是电影把它集中和放大化了。
不过话说回来,自古成王败寇,苏联都没了,我美国人不使劲黑你黑谁?
除了以上这两个主要矛盾,还穿插有亲情,爱情,友情等的冲突,既丰富了人设,也为本片增色不少。
——————余谈——————在家看的(没版权)。
说来很惭愧,被这样一部深深感动到我的,讲述版权之争的电影,我看的是盗版。
就是因为没上映啊,有机会的话一定补票。
电影节奏真的好紧凑,目不转睛的从头到尾看完,除了最后几乎没有紧张刺激的动作戏,但对商战博弈的描写,和对那个时代苏联的黑化描写,都很到位,并且各种细节情怀拉满,服道化配乐都在线,并且演员好像不少老戏骨?
单从电影质量上来看无可挑剔。
更别说传达的理念也很棒。
由于我的TV+好像要过期了,抽个时间把这部《俄罗斯方块》给看掉了,些许惊喜,如此冷门枯燥的题材,居然可以拍成这个样子,国内导演大可以学习一下,片段剧情式渐入以介绍背景,然后展开叙事,高潮的时候甚至还有点幽默嗨,有趣,只不过冷门电影嘛,愿意触碰的人好像并不多就是了。
故事大体就是讲了在苏联即将解体的时候,美国商人和日本的任天堂争夺俄罗斯方块的版权,影片大体上是写实的吧,至少解答了我儿时的疑问“俄罗斯方块为什么出现在任天堂的掌机上”但是影片是美国拍的,剧情又相关苏联,所以就有点那个意味了。
浅议一下呗,美帝视角下苏联这个社会主义的庞然大物分崩离析,影片中或许有刻意贬低的地方,不管美帝说什么,苏联也不可能活过来辩驳了,历史嘛,就是这样,一面想怎么说怎么说,一面说什么也没用,一个硬打,一个生挨,又能怎样呢?
其实影片中美帝说的也没错,社会主义嘛本就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一个事情,民要聊生,才能生!
就像这个事情,彼时彼刻,有这样一个上亿刀的契机,或者说有再优秀的人才与科技,也挽回不来苏联解体的命运了。
这点反观美帝,人民你聊你的,政府我干我的,多好!
你聊声儿大了,我去码点人,跟你唠,唠过你,我当选,唠不过你,咱下届再相见。
所以有事没事逼逼一下,才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抛去政治不说,这也是个商业片,资本无孔不入,为了利益尔虞我诈,空手套白狼的事情谁又不想干上一票呢?
其实当时苏联已经乱了套了,谁会在意一个小小的游戏呢,盗版换个皮儿变成自己的然后牟取利益,又何妨?
(这套路好熟悉。。
)当然咯,这是一种资本主义的不齿行径。
社会主义不应该是我开发出来一个游戏,好吧,大家一起玩吧,一起来开心愉快的生活,我分文不取?
这样的理想主义,好像也有些荒唐呢。
嘿,这般如此,我好像写了一篇好荒唐的观后感呢!
就这样吧,没头没尾,意会其中,也好玩呢!
PS.虽然影片展现出了一种西方商人的“契约精神”,我要买版权,我要签合同,我要赚钱!
但是这个合同啊,还是要好好审的,文字的优点是有确定性,缺点也是其狭隘的确定性,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名词解释、定义不准确,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的后果,毕竟这世界上的计算机中种类就有上千种,这世界上的人呐,有上亿种。
俄罗斯方块是家喻户晓的游戏,曾经风靡一时,横跨多个平台,至今影响不衰。
本片讲述了防弹软件老板亨克代表任天堂远赴莫斯科,从游戏原作者阿列克谢和版权持有者全联盟电子设备联合会(ELORG)手里拿到授权,让这款游戏在全世界发行并大获成功的故事。
影片采用闯关游戏的形式,转场用的就是任天堂FC游戏机(俗称『红白机』)上八位游戏的像素风格画面,这无疑强化了游戏感。
苏联陌生的环境,僵化的体制,不近人情的官僚,这些都成为游戏中的关卡。
亨克则是闯关的玩家,与他竞争的另外一个重要玩家,是实力强劲、背景雄厚的镜报软件,老板罗伯特甚至认识时任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
不过,亨克最终胜出,取得了游戏的授权,因为天时地利人和都在他这一边。
首先,当时苏联的铁幕已经不是铁板一块,管控松动,人心思变。
克格勃头子瓦伦汀对俄罗斯方块的相关情况了如指掌,但他是为了牟取私利。
他很清楚苏联就要完了,所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在即将到来的乱局中夺取一些资本。
这种状况给了亨克可乘之机。
其次,镜报软件经营出现问题,陷入了资金困局,罗伯特想要以俄罗斯方块为契机起死回生。
因为没钱,所以他在争夺授权的游戏中要么对合同上下其手,要么收买人心却只能开出空头支票,这些手段最终一一败露。
即使罗伯特亲自出马找到戈尔巴乔夫,后者也已经无力回天,他的出手干预甚至帮了亨克的忙。
最后,亨克靠真诚取得了关键人物的信任。
阿列克谢本身就向往自由,不希望自己和孩子步他父亲的后尘,无端地被权力毁了人生。
ELORG的负责人尼古拉真心为了国家考虑,他一开始对游戏盈利和商业规则一无所知,但很快学会周旋在亨克和镜报软件之间渔翁得利,进而确信与亨克和任天堂的交易才是对国家最有利的。
这一系列因素叠加起来,帮助亨克奔向胜利。
影片将这些因素装饰成滤镜,亨克与镜报软件的争夺明明是资本的游戏,却在这几层滤镜下显得人情味十足,似乎是人与人的感情和信任战胜了金钱和权力。
这也是本片好看的关键。
《俄罗斯方块》:原本以为只是一部游戏传记电影,没想到看了部剧情紧凑的“谍战”电影。
估计当年BPS公司老板汉克·罗杰斯、美国任天堂总裁荒川实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只不过来红色苏维埃买个游戏版权,居然能惊动KGB来旁听😃当然克格勃也只是在三方版权争夺博弈中用了监听器材,影片中的美人计、恐吓、追车就属于老美黑苏联的日常了😜现实中俄罗斯方块创作者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也并没有因上班摸鱼搞游戏开发受到惩罚,虽然版权收归国有,但政府也奖励他一台286电脑和优先分房待遇。
当然苏联解体后帕基特诺夫全家移民美国,他和罗杰斯成立俄罗斯方块公司,靠游戏版权轻松实现财务自由,果然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旺柴]PS:超爱影片中转场的像素动画,还有结尾那段像素游戏追车戏。
但结尾也算影片最大的败笔,你能想象堂堂苏共中央委员亲自下场客串打手追车逮人吗?
🤣
基于事实但出离事实,描绘人物一拉一踩,对于前苏联更是毫无保留地抹黑。片子拍成了洗脑式政治宣传,和用滤镜拍摄我朝的大部分电影电视异曲同工。我也是玩红白机长大的,我有俄罗斯方块的情怀,但这份情怀属于俄罗斯,而不是好莱坞的搬弄是非甚至无中生有。
倒是没有什么惊悚,也肯定不是传记,角度找得很妙,叙事和一切安排都很传统。看完之后一直在琢磨:这件事的难度都都已经设置到这样了,他们还是要觉得要去拿一份“版权”。
商战片似乎比战争片更难从套路破局 做的最好的是像素动画插入部分
彻底的虚伪
垃圾意识形态片也配8.1?
第一重趣味在于谍战刺入商战,往事那种悚然的商业化虚构,生动得几乎让我觉得自己参与了宏大叙述,以及成为万千快乐傻子中的一员,哪怕我小时候买不起Game Boy,甚至买不起仅能玩俄罗斯方块的掌机。不过最让我动心的地方,是那夜Alexey带Henk去地下派对,其实段落也不新奇,但是,在当下依旧不时幽灵重生的特定黑暗时期,他们想要李维斯牛仔裤,想要可口可乐,想要《The Final Countdown》,想要不只是家中四壁的莫斯科,想要那种突破界限的言说与欢悦,让我对镜自怜。三星半。
一星给摄影
整段剧情建立在历史虚无主义和西方意识形态之上,但这个对俄罗斯方块版权故事的切入角度剑走偏锋,足够有趣。尤其是情绪逐渐铺垫到位之后结局主角和任天堂二人组在bgm下夺命狂奔的段落实实在在燃到我了,这是独属于电子游戏的激情澎湃。
本以为是讲俄罗斯方块这个游戏的发展史,或者创作者的生平,没想到拍得跟个谍战片似的,一份游戏授权而已,搞得这么惊心动魄,国家机器都出动了,至于吗?无非就是借此再来黑一把苏联而已,这私货夹带的也太严重了。近些年好像都挺流行把经典游戏搬上大银幕,什么时候《扫雷》也能拍成电影啊,不过由于发明者不在苏联估计没那么多戏剧性的剧情可以编排就是了。
有点刻意
最后追逐战的游戏感,和像素化,耳目一新,但有点受不了的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刻板印象,以及最后结尾那种自诩为自由彼岸的傲慢,让人厌烦。
耍了别人,骗到了版权,还顺手黑了一把苏联,再拯救苏联人民与水火之中,这不比战狼还狠?
近期最佳
那场追车戏,真·像素大战
标榜传记电影,却虚构了夸张的KBG戏份,只为满足意识形态宣传需要而已,跟小丑电影《兵临城下》有得一拼。说到底不就是因为苏联死了,所以就可以尽情抹黑、丑化。这跟饱受批评的抗日神剧有什么区别?丑化一个跟你抗衡多年的劲敌,就能显得你很英勇吗?更何况,单就剧本来说,除了真实纪录片里本来就有的史实,创作者的艺术加工就只剩生拉硬扯的KGB 了。主题呢?完全没有。人物也没有立起来,男主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价值观是什么?他的人物弧光是怎样的?都没有。
情节是好看的,但对比了一下相关纪录片,关于KGB的部分全是虚构的,男主的现实原型也表示这只是个好莱坞剧本,与历史无关,不过是借着俄罗斯方块的名号再次向美国的精神敌人苏联开炮罢了。而且我很好奇,一群为了一己私欲的资本家如秃鹫般纷涌而至,怎么可以把这种故事拍的如此冠冕堂皇。不过说真的,The Final Countdown这首歌选的真带劲啊,我也一秒就要加入掀翻这铁幕的大军了。
现在依然应景
虽然把对一款游戏的争夺和一个帝国的坍塌两条故事线并列是个不错的主意,但很多剧情细节都太异想天开了,证明编剧对那个制度如何运作其实一无所知。比如最简单的事实就在于,有资格上阅兵台的人物是不会在意那区区100万美元的。
我宣布戈尔巴乔夫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男人。他不光终结了那个东西,还能让欧美导演不说他坏话。牛逼。
直拍大腿 早点看的的话就可以给学生在transnational media课上讲讲了!很喜欢最后结尾社会事件和game boy同一时期穿插交替进行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