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拉扎老师]Monsieur Lazhar导演:菲利普·法拉迪约主演:默罕默德·弗拉格/玛丽-伊娃·博嘉德/西德里克·波希曼尼类型:剧情出品:加拿大Christal Films Distribution片长:94分钟文_西帕克★★★☆ 代表加拿大提名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拉扎老师],延续了它的魁北克电影前辈[野蛮入侵]和[蒙特利尔的耶稣]注重生死思索的哲学内核。
与[野蛮入侵]类似,本片亦将主人公设定成教书育人的老师,只不过这一次并非是等待死亡,而是换了个角度,讲述了一个接受死亡的故事,也因此在美国被定为R级。
但这并不代表本片是一出严肃而又沉闷的作品。
相反,观众可以明显感觉出主创们的真诚和用心。
在大多数的时候,人物都处于充满活力的状态,并适时有一些无伤大雅的笑料调节观影情绪。
比如拉扎在教室中的一段自我陶醉的滑稽独舞,便很让人印象深刻。
导演菲利普·法拉迪约显然知道保持轻松心情,才更有助于帮助观众消化沉重的主题。
死亡在本片中是一个始终贯穿的元素。
开场拉扎的前任班主任便在教室中上吊自杀,被学生西蒙发现,也让死亡过早的进入了全班同学的视线。
而随后毛遂自荐前来代课的拉扎老师,则是妻女被恐怖分子杀害的阿尔及利亚政治难民。
在这样一个班级,从老师到学生都必须学会接受如何在死亡的阴影之下继续生活。
“向死而生”这句中国成语,便是对全片情节的概括。
与[死亡诗社]这类塑造崇高人生导师形象或者[墙壁之间]这类大讲种族问题的校园电影有所不同,[拉扎老师]虽然也存在以上两种倾向,但更多的还是强调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完善。
片中的拉扎老师,并不擅长他的工作(事实上他在阿尔及利亚只是个开杂货铺的,真正的老师是他死去的妻子),在课堂上常常需要学生纠正。
而学生也对于他来自阿尔及利亚的背景,也抱有偏见。
但这些问题均是全片生死问题的铺垫,死亡的影响被埋藏在平静的表现之下,虽然所有人都有意回避,不愿点明,但每个人都可以感知到。
拉扎作为片中几乎唯一一个愿意调查讨论这一事件的成年人,也遭遇了极大的阻力。
在导演法拉迪约眼中,片中的儿童其实早已学会了客观正视,而真正大惊小怪的却是家长和学校。
但这层误解也是致命的,过度的保护,往往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从不少细节都可以看出,这一问题并非只存在于片中的班级,而带有社会共通性。
加拿大法律禁止老师和学生有任何方式的肢体接触,虽然杜绝了对儿童性犯罪的可能,但也让孩子和社会间的隔阂更加严重。
这也是为什么仅仅是前任班主任的一个拥抱,便给小西蒙巨大创伤的真正症结。
本片改编自伊芙琳·车那琳尔的舞台剧,原剧只有拉扎一人对着空气上课的独角戏。
在法拉迪约的改编中,则将学生的形象进行了极大的加强。
片中两位戏份吃重的儿童角色爱丽丝和西蒙,则是全片师生互动的重要节点。
爱丽丝冷静客观,对死亡有着极深的思索,是拉扎极力推崇的理性一极;而西蒙则容易爆发,对老师的死带有极大的自责和恐惧,是死亡消极影响的感性一极。
也正是二者的相互作用,更加丰满了全片的故事。
而其他学生虽然戏份不多,但都对于死亡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感知,不管是天真的习以为常,还是敏感的大惊效果,其目的都是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能有所代入。
而人物之间的互相温暖和帮助,也给全片增加了足以打动观众的真实情感。
全片的最后,加拿大政府承认了拉扎的妻女是被恐怖分子所杀,并批准了他作为政治难民的永久居留权,其实是一个绝妙的反讽。
事实的死亡并不构成效应,只有被认可的死亡才是真正有效的死亡。
而前任老师近在眼前的死亡,却一直无法认可,既而持续影响着活人的认知。
关于这场自杀,始终没有给出任何明确的原因,仿佛处在死于未死的真空地带。
而试图正视真相化解这层死亡的拉扎,不得不被迫悄悄离职。
死亡并不可怕,真正让人不安的却是人们对于其不必要的惶恐。
这一有些反高潮意味的平淡结尾,显然并菲是看惯心灵鸡汤式师生片观众的期望。
从片头的死亡,到片尾的淡然,全片的冲击力一直处于递减状态。
但死亡的阴影却依然存在,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只是就这么被永远搁置了。
不过,对于观众和片中的角色来说,轻微的波澜便已足够,死亡的问题其实永远没有正确答案,更重要的其实是你面对它的态度。
从这个角度来说,[拉扎老师]的超脱便更加难能可贵。
高潮时刻:第三分钟,西蒙发现班主任在课堂上吊自杀。
精彩台词:大树爱着蝶蛹,希望它成长,又不愿它离去。
适宜人群:家长与老师(原载于《看电影》审片室)
During kid's growth, there are many first times. How to deal with kids' first time is big deal which would set down the basis for the concepts sticking all their rest day and night, affecting their emotion and behaviors. On death, psychologist tried her best to eliminate kid's memory instead unfolding the concept. Dissecting death is necessary. not having proper attitude towards death might cause problem. Maybe sometimes, we just dun have to give an answer but to listen and guide. Then, individuals would be allowed to form their own stand. In the end, the teacher insisted to give kids a formal hinted goodbye,which is also the same reflecting on the "first time" of death. Kids sometimes are far more mature than we can imagine. If you treated them seriously, they would do so. Therefore, we should set them up as a kid for the first impression. They are human as well. They started their freedom mind as we do and made selected as we do as soon as they have their consciousness though it might be weak.In reality, we might should let go the unconscious pain or thought so easy, as they are part of our life. We should respect them as well.
悲剧已经发生,与其让同学们闭口不谈这件事,倒不如一次将它倒个干干净净。
什么东西对心理的影响最严重? 是不能说的秘密。
原本就很压抑的东西,需要抒发的情绪,为什么不能让他们抒发? 可能觉得这样是为了不让他们传播不良的情绪,但事实上受伤最严重的是他们,而让他们表达自我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正如去面对自己的过去,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如果连自己都不能面对,那又从何谈起让别人去接受呢。
教育的过程是将心比心的过程,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东西,而在于让他们懂得如何去理解,如何去接受身边的人和事,如何去面对周围的环境。
有时候,一个真实的例子,比书本上千千百百个故事所带来的反响都要有效。
在学会包容之前,请先学会聆听。
有很多人都自誉为倾听者,但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容纳一个喋喋不休的朗读者? 聆听别人的声音,不仅仅是听到这件事情,而是去尝试了解别人的内心,这件事的意义何在。
更多时候的所谓包容,其实是懒惰地去接受所有的东西而不经过筛选整理。
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在听完别人的诉说之后,一定会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答复,不管是否对别人有用,但肯定会对对方造成影响。
影片开始就展现出来问题的所在,一位老师在教室自杀了,而且被两个学生亲眼看见,即使其他老师疏散了学生,重新油漆教室,拿走了关于那个老师的所有物品,请心理专家定时来辅导学生,然而一切都没有好转,不同于其他老师避而不谈的方式,新任老师拉扎,居然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关于老师自杀他们的想法,反而让学生们打开心结,但是结尾为什么要让拉扎老师离开呢,结尾好感人呀!
《拉扎老师》应该是一部关乎教育体制的影片,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
整部影片的故事节奏一直有如缓缓流动小河般婉婉道来,平静但绝不失力度,而这力度的来源就是观影后的最强烈的印象——孤独者的寂寞。
孤独者们讨厌寂寞,为了摆脱那黏黏的寂寞,我们渴望拥抱、亲吻,但又对那些拥抱戒备着,慢慢靠近却又竖起了身上的硬刺,最后伤人伤己。
小男孩Simon在课堂上的那段哭诉表达出两颗深深受伤的心,一个是他,另一个就是自杀了的Martine老师。
人生来孤独,所以我们才拼命的寻求朋友、伴侣,哪怕是个能同行一段的陌生人,这些寻找绝对离不开交流的存在,没有交流我们就永远是独自一人。
影片中拉扎的身上交集了两个孤独者的身份:身处异乡的难民和僵化体制下的老师。
作为一个寻求政治避难的难民,他需要与政府交流,需要和这个国家的社会生存环境交流,才能够融入进去。
作为老师他需要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真正的在教他们知识的同时,引导他们走上一条健康的人生道路上去。
而影片中也正是“交流”推动了剧情的发展,政府接受了拉扎,拉扎终于不用担心被遣送回国。
学生们接受了拉扎,拉扎终于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帮助他们走出Martine老师离去的心理阴影。
而最后也同样是“交流”的问题——家长用僵硬的态度堵塞了交流的通道——使得拉扎老师的身份最终被揭穿不得不离开学校。
态度的僵硬阻塞交流,教育体制僵化同样的导致交流的受阻,这样两种孤独者,只能互相观望着,试图着靠近互相温暖,却又不能互相告知应该控制在一个什么距离是安全的,就这样互相靠近这,互相受伤着。
又一个刺猬的故事。
不同文化及教育理念间的冲突,在拉扎老师一人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呆板的直线型课桌排列,没有色彩的教室,不太愿意谈及个人的老师.多少有些中国教育的影子.拉扎也在尝试着改变.他原本不是教师,或许是想继承亡妻的一些东西,才会去应聘.他的教学方法也许是平日里听妻子谈论到自己的工作而总结得来,效果还不错.虽然一开始似乎并不符合那里的教学环境,但他一直在慢慢改进.从5,4,3…安静,到使用妻子的印章;从巴尔扎克的听写,到孩子们喜欢的寓言.如果他不被辞退,以后也许会给孩子们讲讲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经历吧……片中穿插着他申请国际难民庇护的经历,不太明白其中用意,也许是对他经历的一种补充,待解答.孩子们熟悉的老师的死亡,让拉扎老师有机会触及孩子们真正的成长,深入内心,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然而他的行为显然是与现今只触及表面的教育工作相悖的,这些似乎只是心理医生的责任.家长说"你负责教育孩子,而不是养育他们",校长不愿他再提及死亡,老师们也对这个话题有所避讳.只有拉扎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始终想让老师和孩子们正视这个问题.孩子们的心灵的得到了帮助,老师却丢掉了他的工作.讽刺.他满意的站在窗台 ,看着孩子们再一次生机勃勃的玩耍,互相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在一个明朗的下午,他留下了自己的寓言故事,轻轻离去.最后的寓言我并没有理解,希望可以得到各位指教.
西贝尔·拉扎是一个阿尔及利亚的移民。
他在魁北克的一所小学工作,他的前任老师悲剧地死掉了。
虽然他前任的死令小学的同事和他的学生很悲痛,而且这些生者在心灵上都经历了漫长的恢复过程,但是没有人希望知道拉扎先生痛苦的过往和生活,也没有人清楚他时时刻刻都在担心自己随时可能会被驱逐出这个国家。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教育是心灵跟心灵的交流。
敞开的心灵才可以相互交流。
拥抱可以让心与心靠的最近。
因为心灵是柔软的,我们要学会小心翼翼的拥抱。
因为心灵是孤独的,我们要学会谨慎地说再见。
没有了心灵跟心灵的交流,再严格再全面的教育都是残缺的,只是蚕茧,没有生命,有生命的是蚕蛹。
由于时间问题,这部片子我是分了两次看的,刚开始看的时候有些无聊,我很害怕它拍得很平凡,跟一般的师生片一样,但当我回来继续看得时候,我突然对这部慢慢播放的影片有了很深的感受。
每个人都有它的困难,老师和学生,平静的课堂背后是一个有一个的问题,但大家都尽量保持平静,都不想影响其他人。
对于生长在和平时代的我来说 实在是无从体会“政治难民”的内涵 这部电影就一条线却谱出了一段人生 一个有关难民的故事 这是一个很流畅的故事体系 从一位女老师的自杀到迎来一位自称是老师却实际上是难民的拉扎 其实我并没有全看懂 比如那位自杀的女老师 她果真是因为那个小男孩的嫌弃而选择吊死在他面前?
有点不可思议 再者 拉扎老师是个让我心疼的人 表面上他似乎是个没事人一样 而且大家只顾着沉浸在那位女老师死去的悲伤中 却没人能体会他失去一切成为难民的悲痛 而这些他都不知道怎么跟别人说 就在被人发现他是难民不得不离开的时候 他那句“Martine老师走的时候没有说再见”深深震撼到我了 其实他是非常舍不得那群孩子的 或者说 在某个程度上是那些孩子在心灵上救赎了他 最后 他用那篇自撰的寓言故事告诉孩子们——我要走了 从今以后我得独自面对接下来的苦难 这时候我开始有些难以自持 这是一个有关忧伤的故事 PS:我似乎开始喜欢上这类电影了
拉扎老师寻求政治避难移民加拿大的审查终于通过,他对新的生活(当一个小学教师)充满希望,此时我也认为结局会是美好的,可是当他回到学校,校长跟他摊牌了。现实还是不仁的,给人以希望又扼杀这丝希望。
被保护的人儿,有恃无恐。弱小的心啊,却在躁动。
最后的寓言点的有点略直白。不过我要是从小到大都遇到这样的老师,我就always in love了~
提名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老师自杀后来自阿尔及利亚的代课老师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阴影,细腻朴实的教诲,师生间真实自然的互动,刻画出细心关注孩子成长的教师形象,片中那些教师与家长以及教师之间的对话,无疑是对教育行业因循守旧只做表面工作的社会现状极大讽刺。★★★★
放牛班的春天
在教室里上吊的老师是多不负责任!竟然还故意死给其中一个学生看!让那个学生第一个看到她的尸体!而校长连代课老师是否有本国居留权都不审查就任其代课?可就是这位在其家乡阿尔及利亚开餐厅的拉扎老师帮助这班学生度过这段低潮!最后,总是真诚对待孩子的老师离开!
魁北克的法语貌似也没有那么难听懂。移民问题是永远的痛。一对小演员是亮点。20150326
《放牛班的春天》是日用品,《拉扎老师》是艺术品
本以为又是麻辣教师的故事,其实是温情疗伤系,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们都有着一段痛苦的过往。彼此学会忘记过去,开始新的生活。整个故事拍得很淡,不过孩子们很可爱。西方对孩子保护真小心啊,教师不允许与学生肢体接触。
非常克制的电影,只是故事中最惨痛的一段旁敲侧击地稍稍带过。因而,拉扎最后朗读化为寓言的惨痛故事时也就更让人动容。叙事稍闷,但是一个多钟看下来也不觉得长。另,发现老师上吊那个长镜头非常棒。
what is the point???????
干巴巴沉闷之极的课!苏菲小萝莉,老湿在那头等着你哦!
很爱蝴蝶和蛹的故事,诗意有忧伤,面对离别,这是我们每个人要学会的主题。
中国的学生实在是太造孽了。
来自魁北克学校的心灵鸡汤,阿尔及利亚老师的名字令我穿越到布列松的那头驴子
很淡。
262。是不是高纬度地区的电影都是在这种冷清的气氛中给人震撼
口味太淡了,不打动人,没看完还是不看了!
不太能懂为什么女老师的一个拥抱给小男孩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也好,宗教什么的也罢,我真看不下去,没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