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第四集就已经足以做为此系列的终结篇了,当听到还有第五集的时候心中是比较忐忑的,担心会不会拍出一部狗尾续貂的作品,不过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大概是我最近观感最舒适的电影,我都记不清有多久没有在银幕上看到这种一个人干翻一支军队的老式硬核动作片了。
他有一个老套但感人的剧情,动作场面虽然比不上第四集但也非常火爆毫不拖泥带水,没有给观众说教油腻的人生哲理,没有故作深沉,就连时长亦在最合理的范围内,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观影过程极度舒适。
在现在这个抬杠般强调所谓专业知识,不从人性角度看问题而是生搬硬套所谓合理性的年代,这样的电影弥足珍贵,看一部少一部,只能说且看且珍惜了。
我本以为本片会以兰博坐在摇椅上结束,没想到在回忆杀之后他却骑马奔向了远方。
也对,这才是兰博,这才是真正适合他的谢幕方式,老兵已经迟暮,但老兵是不会死的,只是成为了传说。
半个月来连着看完了五部《First Blood》,感触良多,仿佛二世为人。
看的是别人的故事,得到的却是自己的感悟。
以下为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魇。
或许对于Rambo这样参与越战的美国退役军人来说,战争铸造了他们,成就了他们,也毁灭了他们。
兰博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永不妥协的一生!
我一直觉得他很像中国传统小说《水浒传》中的天上降魔主人间太岁神行者武松,有情有义却屡遭背叛,面对敌人毫不手软,似是一个杀戮机器,而面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却依然能够保持一份温情,实属难得。
82年,越战结束后的第七年,Rambo回到美国寻找自己仅存的战友,却得知其受到越战时生化武器的感染患癌致死。
随后他路过一个小镇,在不断的逼迫之下流下了第一滴血。
那时的Rambo二十多岁,扮演者史泰龙也正值大好年华,高大威猛的形象让人眼前一新。
影片的结尾引出了美国对待越战(一定意义上是一场打不赢的战役)退役回国美军这一历史遗留问题,针砭时政,升华本剧。
在上校的帮助之下,Rambo放弃战斗,选择了交出武器。
便有了之后的第二滴血,他又要回到那个让他生不如死却又成就他的越南。
而在这一次的战斗中,他遇见了共患难的姑娘Cobao,却也遭到了同盟的背叛,再次被抓进了越南集中营里。
所幸得到Cobao的帮助得以逃出生天,但Cobao却被越南士兵击中,命陨黄泉。
这便是第二滴血。
最终Rambo血洗集中营,在无数惊险的场景下逃出生天,杀回大本营。
但心底的温情却让他只是将一腔怒火发泄给那些存放数据的计算机,并未选择复仇。
经此两役,Rambo已然心灰意冷,再也不愿回到让他伤心的祖国,再也不愿成为高高在上的政客们的棋子。
他戴着Cobao 留给他的玉佛项链回到了泰国,生活在一个寺庙之中,闲暇之余还去打打泰国棍拳赚点外块,当上校来找他时,他说,我喜欢这里的生活。
至此时Rambo其实已经厌倦厮杀,厌倦这些毫无意义的战斗,他只想过着平静的生活,而上校的一席话却像激起涟漪的石头,但Rambo克制住了自身。
直到前线传来其唯一的老朋友、老上司特老曼特上校被与美军在阿富汗斡旋的苏俄大兵给俘获的消息,Rambo选择只身前往中东战场,只因“他也会为我这么做”,最终救出上校。
第三滴血留在1988年,再相见时已经是08年,Rambo的饰演者史泰龙也已经超过六十岁。
此时的Rambo生活在泰国,做着捕蛇的工作,在国际义工萨拉的打动之下选择带领他们从河流进入上游的缅甸战斗区。
再次选择加入缅甸叛军战场,是为了拯救来到缅甸进行医疗救助的义工们。
这一部可谓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已经不能单手M60大杀四方,但依旧未曾忘记丛林战斗技巧。
最后拦截叛军首领的那一刀,真是杀戮之神。
在这场拯救之后,在萨拉的劝说后,Rambo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亚利桑那州,自己少年时从事的养马事业,自己垂垂老矣的父亲,他踏上了归途,回到了Rambo之家。
十年,又是十年。
便到了这部2019年《最后的血》,肉眼可见兰博的垂垂老矣与强弩之末。
再相见,他的脸上充满了对充实生活的满足感,在自家的农场里,陪伴的故人的女儿Gabrielle成长,于他而言,那便是他的女儿。
可惜命运的悲惨又再次出手,Gabrielle为寻找生父前往墨西哥,又因交友不慎被贩卖为妓。
Rambo前往救援,却惨遭围殴,所幸得到记者的救援和帮助,然而,在Rambo疗伤的几天里,Gabrielle已经被迫营业,而且被注射了大量的毒品,最终在回家的路上合上双眼。
自此,第五滴血,最后的血,一场迟暮之年的复仇开始了。
电影后半段的复仇部分看得我惊心动魄,落幕后却又觉得这场复仇战淋漓尽致。
廉颇老矣,又何曾能被小觑。
尽管Rambo使用的仍然是丛林战斗中的诸多陷阱,与墨西哥毒枭的红外导航枪械相比简直是上个时代的产物,但丰富的战斗经验依然让他大杀四方。
这部电影中的血腥场面也让人瞠目结舌,手撕锁骨,大斩头颅,掏心大法等等,这也许是国内未曾上映的原因吧。
故事的最后,Rambo说出了自己的独白:我一直活在一个死亡的世界,我曾经尝试着回家,但却从来没有真正做到过,我的精神和灵魂的一部分,已经迷失在路上,但我的心却仍然在这里,就在我出生的地方,这是我一直会守护到死的地方……斜阳西下,Rambo骑上大马踏上了新的征程走向远方,全剧终,一代传奇落幕,一代热血落幕。
作为一代动作片的经典银幕形象:兰博,曾是世界影迷(也包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电影观众)崇拜的偶像。
以一敌千的军队杀神形象,曾经成为美军的标签。
本片以回归农场生活的老年兰博展开。
拥有了如家庭般亲情关系的兰博天天遛马自得。
没想到墨西哥的犯罪分子们找上了麻烦,绑架了如同孙女般的可爱女孩后,兰博需要再度出马。
看到这里,很多观众会认为这又仅是个俗套的营救故事。
但剧情的发展并不如《飓风营救》般有个美好的俗套结局。
营救行动失败,女孩在被多人凌辱后依然因被犯罪分子毒品注射过量死亡,兰博自己脸上也被犯罪分子划了口子。
其实这段失败的营救在影片开头时已经有暗示。
在影片开头的山洪爆发事件中,他就没能挽救部分平民,在事后自责时他也谈到在越战时同样没有挽救自己的战友,暗示了后续的营救也会以失败收场。
其中有个剧情是兰博的脸上被犯罪分子划了两道伤疤,这段并不简单的仅是表现犯罪分子的丧心病狂。
如果熟悉前面几集电影的观众,知道兰博的脸上曾经因被俘受虐被划过口子。
可以说犯罪分子划的口子唤醒了他曾经痛苦的战场回忆,把一直享受田园牧歌生活的一代军中杀人机器的战后应激反应症给唤醒了,这段其实寓意颇深,需要联系前面几部电影的场景。
当然,最后的复仇场面爽脆、血腥。
在越南、阿富汗、泰国等地单挑过军队级敌人的一代军中杀神,干掉一帮墨西哥犯罪分子自然是小菜一碟。
曾经在越战和越南军队打游击的兰博运用经典的“地道战”策略,全歼了敌人。
而且,作为美国军队培养的杀人机器,兰博在复仇击杀时绝不拖泥带水,人狠话不多,招招直指要害,脸上绝无任何人类的感情,(当然也可能是史泰龙面瘫做不出表情),把一个战后应激反应症患者的强迫症状表现出来了。
最终,负伤的兰博重新坐在了摇椅上,随后又一跃而起,跨上骏马,象征着老蒋不死的雄心。
也许以后银幕上无法再看到兰博了,毕竟演员的年龄已经不适合再拍了,我们也希望兰博能真正回归现实生活,忘了战争和杀戮带给他的悲剧人生。
先说一下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看这部电前,我的印象里觉着只有我们国家才能拍出这种结局复让人热血沸腾的电影。
其实这部电影我是不愿意用“热血沸腾”这四个字去形容的,因为我私自认为与这四个字搭配的最完美的应该是刻画人生理想或者家仇国恨这种具有宏观意义的主题的作品(电影/小说等)。
而这部电影是讲述一个父亲为了女儿去向恶人复仇的主题,我深知父爱也相当伟大了,但用“热血沸腾”去形容观感,还是不那么合适吧。
诚然,对一个老父亲我相当佩服他的勇气与智慧了。
值得一说的是他女儿是他的养女,所以这种父爱又更为挚真可贵了,人类的这种意外联系起来的情感真的让人可爱可敬可叹。
所以我想如下形容:剧情激动人心,结局的复仇尤其大快人心!
再谈一下故事中我读到的东西。
电影女主伊维特·蒙雷尔表现出来的有我们青春年少时候的那种倔强和不知人世险恶与轻视父母告诫,她执意要去寻找她dad,只为所谓的答案,为什么抛弃她。
而这简简单单的答案,却能也是要了她年轻的性命。
可悲的同时透着可憎,养父约翰·兰博冒死救出她后她在车上听养父的话语时她淌下的泪水里应该满是她最痛也是最后的悔恨了吧。
那一句“外面就不是我能控制的了”,这一句也是我们中国父母最朴素原始的执念,而这种爱出发点也是毋庸置疑的。
电影中有很多血腥的画面(少儿不宜),这也是构成令人大快人心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恶首被开tang的那节,给读者了一个恶的下场。
不卑不亢也许也难以做到,但那不等于我是病猫。
生命也是有容错率的,在自然界,动物的容错率极低,基本被上身就轮回了。
在从前的社会,人的生命也很低,如蝼蚁。
如果你不安生,那么你将为一件事付出生命的代价,而这件事也许很微不足道。
只有这个时代,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存活有了史无前例的保障,虽然你要为了碎银二两奔波。
《第一滴血》是由特德·科特切夫执导,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主演的动作片。
影片于1982年10月22日在美国上映,讲述了从越南战场返回的退伍军人兰博在小镇上屡受警长的欺凌,逼得他逃入山林,被迫对警察展开反击的故事。
这是史泰龙早期成名作之一。
从那之后美国电影掀起了一段暴力英雄的历史。
然后我抱着一种看爽片的心态,又看了一遍这个电影。
然后发现看过这个电影。
那还是在遥远的录像机时代,但那时我太小了,完全不记得在哪里看的,谁带我看的。
我只记得史泰龙第一滴血这几个字,就是肌肉超级发达的壮汉打打杀杀。
以暴力为主题的作品,逻辑都非常地简单,就是进行武力值的比较,高的打败低的,这类影片的核心内容是只有一个——“打击与摧毁” 原文
女孩没有错,她只是不懂世道的险恶,老头也没有错,他只是把自己的仇和恨全部还给了恶人。
电影的故事比较完整,没有出戏或突兀的地方,整体还是比较收敛,没有过重的主角光环,兰博能赢,是占据主场优势,在复杂的环境里提前设置好重重陷阱,相比起手无寸铁闯进敌人主场大杀四方,这部电影更有真实感。
这个电影最吸引人的肯定是第一滴血的完结。
男主已经隐退,每天过农夫的生活,简直不要太舒服,这时候隔壁有个小女孩子,男主对她倾注父女之情合情合理。
比较令人揪心的是女士识人不明,把一个来自墨西哥的小太妹当成了正直的好朋友,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期间的情节刻画,是非常让人心疼的。
十几岁的叛逆少女,自认有分辨能力,但实际上还处于涉世未深,易于相信别人的时候。
当然后面还是经典的锁血挂,以一当百,只不过这次,男主老了,必须依靠地利和机关设计。
这段就不细说了。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通过高中女生的悲惨遭遇,告诫了一些正直青春期的少女如果不慎进入了那样的环境下场到底是多么的悲惨。
但同时在各个细节方面我也看到了一些美国人对墨西哥裔人员的歧视(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想多了)。
个人评分不高,三星还行,能看,毕竟经典嘛,有头有尾的看完。
“《第一滴血5》中的所有反派恶人角色均由墨西哥演员饰演,而以史泰龙为代表的美国人则是‘正义勇敢的化身’,对墨西哥黑帮进行‘正义制裁’,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总统特朗普所宣扬的‘墨西哥人都是毒贩杀人犯,要建墙把他们挡在美国之外’的偏激观点。
英国《卫报》评论该片时的标题为:‘史泰龙在一出可笑的特朗普式幻想中横扫墨西哥’。
美国《时尚先生》评论道:‘史泰龙堕落成了美国右派思想的幻想式英雄。
’美国《综艺》则讽刺道:‘墨西哥政府应该建堵墙把‘兰博’这种人挡在国门外。
’” 两党磨盘已经深入美国骨髓,充斥每个边边角角。
在我们心里,史泰龙就是个专演打打杀杀爆米花片的。
不过在老美心里,他首先是‘兰博’,一个越战‘战后心理综合症’患者,他曾经是反越战的文化标志之一。
虽然随着时间流逝‘反战’已经不那么‘先进’,‘兰博’也被资本重新打造成无脑杀杀杀的吸金工具,但这部片子已经从两党磨盘的角度审视过,贴上了‘为特朗普选区量身打造’的标签,那么这个标签就将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感觉老美现在生存状况堪忧,看部电影不是 ‘小丑’那样要冒生命危险,就是‘第一滴血5’这样有助旁人区分你的政治倾向。
在这个两党道争、撕裂的大环境下,想不站队,妄图独善其身真的挺难。
而影片受到了场内墨西哥观众的一致好评。
很多家长都带着小孩来看,我以为墨西哥人会对黑墨西哥的地方有看法,然后不,他们把这当作了非常好的教育片给他们的小孩看。
两个boss死亡的场景受甚至受到了场内墨西哥观众的热烈鼓掌。
他们一定是回想起了在墨西哥的往事,也可能想起了某个亲戚就死于黑帮之手。
但是看的出,票房应该不好,因为白左们不喜欢这样的硬汉电影。
在他们眼里,这种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超级战士是资本主义霸权者的姿态。
他作为美国亚利桑那人随意的进出墨西哥杀害可爱的墨西哥同胞,这根本就是邪恶的化生。
而且电影把墨西哥描绘的如此破烂不堪,这根本不是白左们去过的墨西哥,白左们去过的墨西哥,叫坎昆,墨西哥每个角落都长的和坎昆一样,电影拍的地方根本就是美国红州。
电影几次把进入美国边境描绘的如此简单,甚至黑帮直接就可以开车直奔墨西哥边境,这显然是对没有墙的一种讽刺。
白左对此肯定愤愤不平,可恶的邪恶威权人格,居然还支持川普的建墙政策。
总的来说电影描绘的非常写实。
美丽的老墨姑娘被白人男孩子追捧,毛手毛脚但人畜无害。
墨西哥家庭的分崩离西和不负责的态度。
墨西哥人之间的相互陷害相互出卖。
墨西哥犯罪分子那不怕死的猖狂,居然看见别人家埋了炸弹还能这样冲进去,最后一个人都没做逃兵,把墨西哥那中Aztec的野蛮文化描绘的淋漓尽致。
普通墨西哥家庭对家人离世的悲哀。
墨西哥警察和黑帮的勾结。
把墨西哥黑帮描写的有一定军事化素养也是符合客观事实。
硬汉的离去,应该也是美国精神的离去。
以后的主角,要么是小鲜肉,要么是有色人种,要么是奇幻风,基本不会再有这样的美国大兵形象了,因为美国已是soy boy(娘炮)的天下。
结局并没有大团圆,反而很孤寂。
从第一部到现在,都是孤零零一个人,直到结尾依然也是如此。
从战争中存活下来的唯一特种兵,晚年依旧还是为了自己守护的人而战,然而这一次并没有如愿,侄女还是死在了自己身边,只留下孤独的自己。
也许这是每个退伍军人最终的归宿,一生还在战斗,直到最后一个人。
影片虽然和第四部一样不能在大陆上映,只能说是史泰龙所饰演的兰博的最后结局,依旧是那么孤独凄凉。
《第一滴血系列的政治影射和我眼中的蓝波》1.对于我,史泰龙自编自演的《第一滴血》系列作品今天终于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第一滴血5》承接第4部结尾蓝波回到了阔别已经的家乡,距第四部又过了11年,距离1982年上映的第一部已近过去了37年,史泰龙本人或者说蓝波都已经73周岁了。
看到影片结尾时对整部电影系列的照片回放,让人不禁泪目。
蓝波最后的牵挂就是她的侄女,为了她,蓝波再次为自己而战。
不同以往的是,这次没有任何军事外援,没有任何尖端军事装备,对手也不再是某国军队。
满满回忆的蓝波弓和蓝波刀作为虐杀大招压轴登场。
老人的眼里都是回忆,地道是对越南和阿富汗的回忆,其实蓝波的青春包括爱情都留在了越南和阿富汗。
作为一名特种兵的作战生涯,其实大部分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行军、作战、被关押等等,蓝波更习惯于在黑暗中的自己。
这也是他的真实处境,世界充满死亡和危险,他一直在黑暗中生活,他控制不了外面的世界,只有在自己的地道中略有一丝安全和安宁。
2.其实第一滴血系列的每部作品都有强烈的政治映射。
1982年上映的《第一滴血1》让人们看到越战生还老兵遭受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痛苦的同时却还要在自己的祖国为自己的生存打第二次越战,更何谈归国后军人的荣誉与政府的关怀,本作真实反映了美国政府与民众对越战老兵的态度。
同时第一部也揭露了美国六七十年代以来一直存在的滥用公权力导致的不平等和非正义执法问题,白人退伍军人尚且如此,何况黑人。
1985年上映的《第一滴血2》是对第一部中反思的继续,这种反思不仅是蓝波和社会之间的双向反思,也包括蓝波内心深处的自我反思,越战已经结束但是越战的影响原远未终止。
本作一开始蓝波就在监狱里,象征着越战老兵与社会的隔阂依然存在。
美国政府和军方并没有在第一部之后给他们荣誉和温暖,而是利用蓝波对越南的熟悉和对被俘越战老兵的感情,设计了一个计中计般的政治秀——用军事营救行动的失败来让国内失踪老兵的家属闭嘴和捞取政治资本一箭双雕。
蓝波再一次被利用,美国政府和政客的虚伪也被再次证明。
第二部中开始出现美国在冷战中的最大对手——苏联的军人。
蓝波和苏联军人的正面交锋,也象征美苏冷战中美国发起了新的攻势。
蓝波为执行营救战友任务,为爱人报仇,疯杀越共游击队,既是美国在冷战下狂热反 G的缩影,也凭借蓝波的影响力掀起了新一波的反 G浪潮。
1988年上映的《第一滴血3》将目光转向了美苏冷战中的热战前线——阿富汗。
第三部也已经从第二部中对抗几个苏联军人到正面硬扛苏联正规军了,象征着美国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正面回应,更是里根时期强硬冷战政策的代表和美国在此时美苏冷战中占据上风反映。
片中将苏联军队对阿富汗人民的暴行进行了大量描述并在结尾达到高潮。
蓝波救出上校摧毁了那股苏军部队后,拒绝了阿富汗当地游击队留下并肩战斗的邀请,选择和上校离开。
13年后的2001年,当年阿富汗抵抗苏联组织中的一只——基地组织袭击了美国本土:911事件发生。
幸好蓝波在《第一滴血3》结尾选择了离开,否则很可能我们就看不到第四部蓝波了。
第二部和第三部都是以冷战为大背景下的反思故事,蓝波还让我们看到像他这样的战争机器,不止是美国,苏联、阿富汗等世界各国各地每天都在努力的创造着,一刻未停。
2008年《第一滴血4》上映。
自1988年《第一滴血3》上映后的20年来,中国取代苏联成为美国认为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国家,美国一直将中国视为当代苏联和冷战对象。
《第一滴血4》的故事将焦点转移到了当时美中冷战的前线缅甸,缅甸也确有成为第二个越南战场的潜质,本身差不多是一个微缩版的中东火药桶。
缅甸政府是得到中国Z府支持的,美国Z府表面也不反对缅甸Z府,但是克钦独立军才是美国在缅甸的嫡系。
史泰龙本人希望大家关注世界上受到战争迫害的族群,希望美国Z府和世界都像蓝波一样伸出援手。
本片因为对缅甸军Z府的负面描写,在缅甸被禁止上映,并在上映前后被缅甸军Z府全国搜查光碟等等。
据说,《第一滴血4》和其中蓝波的经典台词“苟且偷生还是死得其所”还成了反缅甸Z府军的宣传片和宣传口号。
《第一滴血4》也同样没有在中国大陆上映。
不管共和党人史泰龙本人的观点如何,这部影片本身所传达的号召推翻缅甸军Z府,绝对是符合美国亚太政策和利益的,美国从不希望有一个统一又和平的缅甸。
缅甸军Z府一旦被推翻,缅甸就会回到军阀混战时期,中国通过缅甸建立绕开马六甲海峡能源通道和开发缅甸矿产资源的计划将全部落空,同时还给中国西南边境安上了定时炸弹。
2019年《第一滴血5》上映。
不管史泰龙本人的主观意愿是什么,但是在客观效果上,本作中蓝波的复仇过程绝对是让观众感到了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提出的修建美墨边境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堪称最佳宣传片,再次证明了史泰龙是一名合格的共和党人。
综上,史泰龙对剧本的创造能力绝对不容小觑,能在不影响商业性和故事性的同时,让每部作品又都有契合时局的丰富政治内涵和政治导向性,也证明了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和老练的政治眼光。
3.电影中的蓝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滴血1》中蓝波是为自己的生存和清白被迫在祖国的山林打第二场越战。
引用蓝波在第二部中对这场战争的评价:这是一场反对军人回归的战争,这是一场无声的战争,是一场打不赢的战争。
但是,蓝波在自卫的同时并没有大开杀戒,蓝波没有杀死任何一个人,只有一个自己掉下来摔死的自食其果的警察。
可以看出蓝波是一个不伤害无辜和弱小的人,是一个不恃强凌弱的人。
《第一滴血2》中,蓝波为那些可能在越南被俘的幸存战友而战,为上校,更为死去的爱人而战。
蓝波对待自己关心的人可以置生死于度外,但是对待敌人却从来毫不手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在这部作品中,蓝波幸好得到了越南女接头人的舍命相救才得以逃出生天,两人相爱了。
他们约定好一起回美国,但是她却死在了越共的枪下。
蓝波铁血柔肠心痛不已,爱人临死之前,唯一的愿望是请蓝波不要忘记她。
蓝波亲手埋葬了爱人,扯下一条她的衣服,作成一条红头带,见物如见人,红头带见证了蓝波的复仇,替Co跟蓝波回到了美国,也造就了一代经典的蓝波形象。
所以蓝波是一个敢恨敢爱的真男人,他也是一个信守诺言的好男人,自此之后,我们再也没有看到蓝波有女伴,蓝波做到了对Co的承诺——永远没有忘记她,甚至孑然一身,无妻无子。
到了《第一滴血3》,在第二部中心灵再次受到伤害的蓝波在泰国隐居来对抗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折磨,至少远离是非可以得到暂时的安宁。
一开始上校的到来让蓝波很开心,因为这世上还有人记得他来看他。
但是军人对政客和部队而言只是杀手而已,无论在役还是退役。
上校希望蓝波可以跟他一起去阿富汗帮助当地游击队抗击苏联侵略,这一次蓝波吸取了第二部的教训,不想再做政府和政客的“消耗品”,不想手上再沾满陌生人的鲜血,不想再次感受无法改变任何东西的委屈与无奈,他说我的战争已经结束了,拒绝了上校。
但上校说不是部队把他培养成战争机器,而是蓝波注定是浴血沙场的战士。
后来那个当地大使馆的武官把上校在阿富汗被俘的消息告诉了蓝波,蓝波不忍,决定再次为上校而战。
可以看出,蓝波是一个可以把朋友的事情当做自己事情的很仗义的人,他不再相信政客,也不再相信美国Z府,但是他不会忘记朋友,特别是在朋友需要帮助的时候。
即使他认为事情或许真的没办法改变,但是为了朋友,他仍然愿意尝试。
蓝波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哥们,值得托付的人。
《第一滴血4》中女主请求蓝波帮忙的那段对话说得很好(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207437/),蓝波认为战斗流淌在人的血液里,杀戮和战争无法制止,因为压迫下杀人像呼吸一样容易,生命并不总是珍贵的,战争才是世界的常态,和平只是意外,一切认为可以改变这样世界的努力都是浪费生命的。
作为士兵,你觉得你是为了你的国家而战,但实际上那不是国家对你的要求而是某些高层的意愿而已,但是每个人都会在过程中死亡,没有人告诉你真相。
而女主认为,尝试拯救生命并不算是浪费生命,蓝波还是有关心的东西,或许蓝波失去了对人的信念,但一定还有些事是蓝波相信的。
比如,如果蓝波不关心这些去缅甸战区的牧师团,那么蓝波完全可以拿钱后把他们送到缅甸就算完事,但是蓝波没有,而是劝女主他们回家。
蓝波感到自己已经隐居20年,后半生是继续这样默默无闻还是仍然可以为什么事情付出生命?
自己虽然不再参加国家的战争,但是还有属于他自己的战争和战斗。
当别人需要帮助,但不是命令你帮助他们的时候,你内心怎么想说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是女主敏锐的抓住了蓝波封闭心灵的一丝缝隙,触动了蓝波内心中善良和温柔的部分,蓝波最终与自我内心对话而说服了自己,才有了第四部的剧情。
所以,蓝波不是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他是一个有感性有血性的男人,是一个外表有恨但内心有爱的外刚内柔的人。
不要被他的拒绝所迷惑,拒绝是因为在乎。
《第一滴血5》中的蓝波已经垂暮老矣,除了回忆,73岁的蓝波身边只有一个非血缘关系的侄女,虽然这个侄女从没有叫过爸爸(所以不能算养女),但蓝波待她仍像亲女儿一样,她是蓝波眼下最关心和挂念的人,也是真正关心和挂念蓝波的人。
蓝波甚至愿意让她带朋友在只有蓝波和她进入的地道中开party。
所以蓝波也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爸爸,平凡的老人,甚至同样遭遇了孩子的青春期叛逆行为。
但是即使是这样甘愿平凡的暮年战士,命运仍然不愿意给他安宁。
死神不断夺走他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越南战友(第一部)、初恋爱人(第二部),并肩作战的朋友(第三部、第四部)、唯一的亲人(第五部),唯独留下蓝波的生命去与悔恨、痛苦、伤心作伴。
但是蓝波仍然坚强的活着,承受这一切,所以他是一个可怜而坚强的男人和战士,他在生活中和在战场上一样坚强和刚毅。
但蓝波不是战神,神是有决定权的,可是他从没有办法决定战争的时间、地点、对象、结局。
战争永远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他永远只是应战的一方,所以他也是一个无法摆脱命运的凡人。
蓝波战斗一生,他只是勉强从战斗中活了下来,如果活下来是胜利的话,那么暂时他还是赢家,但早晚还是会输掉——凡人都会老,都会死。
遗忘比死亡可怕多了,但是蓝波不会被遗忘,他会被千千万万的人所铭记,不止在荧幕上,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4.蓝波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渴望平等,以暴制暴。
压迫滋生杀戮,平等带来和平。
蓝波总是帮助弱势一方抗击欺凌,扶弱锄强。
蓝波在战争中饱受痛苦,但蓝波并不憎恨祖国,甚至愿意为国捐躯,他只是希望国家爱士兵,能像士兵爱祖国那样。
不要像对待消耗品那样,用过之后无人理会还满脸嫌弃。
蓝波的世界不相信眼泪,不接受道歉,没有轻判缓刑,全都是斩立决。
我想我不用举例。
本作里,墨西哥犯罪集团拿走了蓝波的心头肉,蓝波就拿走他的心,这就是蓝波。
从价值观上我个人也持相同看法。
你划我一刀,都知道会疼,但是有多疼,只有划你同样一刀你才可能体会,否则是没有感同身受的,你身受了,才可能同感,没有相同经历哪里来的互相理解。
人与人如此,国与国亦如此。
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没有不敢做的事。
真正有宗教信仰的人都有敬畏之心,敬天畏地,敬神畏灵,这样的人是不会作恶的。
生命对一个人,一个家族都是活着最重要的事之一,如果贪腐、造假、欺诈还有像本片的人贩子、黑帮这些人法律上都能够无论轻重都判死刑的话,我相信会激起很多人的敬畏之心,会减少犯罪动机。
一个贪腐犯,贪污钱财的话无非是个人挥霍或者是想牺牲自己一个人,幸福全家老少,如果能像古代一样,抄家灭门,那么他贪污钱财还有什么意义呢?
侠义,就是诞生于正义不能得到法律等正常途径伸张的社会,蓝波精神也是一种侠义之道。
正义不仅经常迟到还总缺席,正义得到及时伸张的社会,根本不需要行侠仗义。
希望大家都能有蓝波的侠义精神,扬善抑恶,现在世界需要蓝波精神,同时,也希望蓝波精神有一天没有用武之地。
片尾摇镜上升,到对这个从82年开始的《第一滴血》系列的片花回顾,让我从老兵终于落幕的感伤中幡然醒悟。我为我一直介绍RAMBO系列是美国反战电影而道歉,终集终于迟来的打醒了我多年来愚蠢的认知。RAMBO用了快三十年,终于俗不可耐的说出:“我的心仍在这,我出生的地方,我会一直守护到死的地方,我仅有的家人,我仅有的家”这所谓的“美利坚精神”。放屁!RAMBO终于沦为美国最政治正确的电影。从冷战,到亚太,到美墨边境,片中所反映的越战,阿富汗战争,柬埔寨,墨西哥,从来都是为了达到你政治目的的棋子。你丑陋的撕开墨西哥人胸膛的时候,已经忘了82年你为何在警察局办公室里抑制不住疯狂哭泣。从一个弃子到为美利坚奋斗终身的杀戮机器?RAMBO精神逝去的同时,是美墨边境上,特朗普保守主义最终的胜利。
無聊啊,時代真的變了。有一說一,蘭博老了之後這個系列真就不好看了。最後還搞得那麼血腥,正在吃飯呢,唉
最后的兰博
last blood end
按照以前影碟租赁店的命名格式,不是应该是第五滴血吗
特朗普应该会极度喜欢这电影
感觉并不需要剧本,文戏基本零分,就是看兰博最后怎么花式杀敌。豆瓣评分居然超过《好莱坞往事》,无法理解。
本来这个系列是我最喜欢的动作片系列之一的,这样的终曲着实令我失望,感觉就像是个直接碟市发行的粗制滥造货。
龙爷有点打不动了,动作戏基本集中最后二十分钟,但是:挖骨问路,榔头救援,花样爆头截肢轰烂塌方飞刀隧道战,弓弩定位开膛掏心,最后还来一波完整五部曲回忆杀……一个时代过去,老人家们别无所求了
孤城保卫反击战还是那么干脆利落 片尾回忆杀
这帮墨西哥人是怎么翻墙的?!
为最后30分钟的杀人教学点赞
B级版《老鬼当家》
如果其他人就是一星了,史老爷子74岁高龄还出来蹦跶,冲这份精神加一星。剧情简单到接近零,前半段拖沓到无以复加,最无语的是一开始冲到敌人基地马上被打成狗熊脸,真是……最后一段,史老爷子基本就是补刀侠,一个陷阱加补刀,顺顺利利全部KO。真希望是最后一滴血了,别再出了,这样的续集像看国足一样,不看吧感觉失落,看了感觉难受……
七旬老汉之复仇地道战。真别再继续了,前戏五十多分钟身体受不了……
还是一样的模式化,不过兰博习惯用陷阱。
暴力血腥看太多了,无感……
算是收场吧,全片不及片尾的合辑剪辑
还原了兰博系列两大精髓:撸刀和游击战,故事格局小了点,那几个墨西哥菜鸡看着都不像兰博应该正面刚的对手。
前三分之二非常无聊,最后半小时大干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