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影节看了一部难得的华语新片:《吾爱敦煌》。
映后见面会还有苗月、陈瑾等主创的交流,全程都让人很感动。
57年的坚守,让樊锦诗成为“敦煌女儿”。
电影完整讲述了她一生多个重要节点,构成了一部宏大的女性成长史诗。
她为敦煌的莫高窟做出了巨大贡献,用自己的一生去爱自己的事业。
到头来,她只是淡淡地说一句:“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
”片中樊院长丈夫彭金章的这条故事线也很动人。
他和樊锦诗在北大时是同班同学,妥妥的高知爱情故事。
两个人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
大学毕业分配之后,老彭去了武汉大学,而樊锦诗去了敦煌。
分别时,樊锦诗告诉老彭:“很快,也就三四年。
”老彭说:“我等你。
”可谁曾想,这一等就是十九年。
这一切都让樊锦诗的家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常常感慨自己欠家人太多。
两个人之间虽然并没有说过像“我爱你”这样的甜言蜜语,却因为一句“我等你”而彼此坚守。
用彭金章自己的话来说,“人家说樊锦诗是敦煌的女儿,那我就顺便做了敦煌的女婿。
”“敦煌承载了历史,樊锦诗代表了现实,因此这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现实人物传记片。
”导演苗月现场解释了,留住敦煌、传承敦煌,是樊锦诗本人一生的事业线,是她的命运,也是这部电影的主线。
樊锦诗在敦煌莫高窟工作期间,一直对文物保护充满热枕。
作为敦煌研究院的院长,她组织了石窟的修复工作,并且根据不同石窟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修复方案。
为了保护文物,她还建立了数字敦煌,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樊锦诗用自己的一生去坚守自己的事业,诠释了什么叫“爱一人,择一事,终一生”。
看完电影,我铭记了樊锦诗的名字。
她守护敦煌,守的也是自己的心,对敦煌文化那颗最赤忱的热爱之心。
这个场景啊 让我想起了叶文洁呢
统帅 总是有召唤神力
这段反正有一点燃
从这开始我哭足了五分钟
喜欢彩蛋们
有心这是拿着樊老的述职报告改写的电影吗?
也就比PPT能强点。
尤其是开头那些扒,一眼十年的感觉,赶得好急,年轻樊老好像都没有台词。
常、段二先生的戏份给得好潦草,都不如一些纪录片用心,台词也很塑料(感觉是想快进到第三代leader)。
但演员真是好演员——陈瑾身上有一种超能量,能演出常人所不具备的境界、维度和深度,所以《三体》的选角导演很了不起,虽然《吾》的剧本比较简陋,但陈瑾依然给出了一些难忘的片断。
比如为了旅游开发而吵架的那场,虽然开吵时有些突兀,但吵起来之后还是很精彩的,吵完后用身体语言拒绝旁人帮忙而愤愤地用力拧酸奶瓶盖的样子也是真气(光明的植入有点硬来啊,很扎眼)。
林永健还是挺好,这回的身份与比常伟思将军更贴合他的形象,戏不多,台词也没啥亮点,打个酱油的戏份,但还是出了彩儿。
最喜欢的是老彭,也最被他打动,去查了一下演员和作品, 黄品沅,陌生的名字,他的影视作品我只看过《人民的名义》,但已经不记得他的角色了,大概角色不重要吧。
《吾》中,他的表演很有细节和尺寸,比如给樊老带酸奶那场就能看出表现的纹理。
当然,最动人的还是医院那场,导演镜头给得很长,而他的表演也真是当得起这样的给予,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四字出口前的眼神里却有万语千言……我就崩了……此时光明的广告进得有点急,我还没崩完,广告就出现在了樊先生出车站的镜头里——这时我的情绪还远没有走出来,所以,抗议一下。
结尾的光明广告,不再那么急赤白咧了。
彩蛋也比正片略出色。
真是纠结啊,想打低分但于心不忍索性不评分了,真的很难评。
感觉电影拍的不像电影,也不是人物传记、历史纪录、城市宣传,总之就是非常片面平淡索然无味。
吾爱敦煌看的我无爱敦煌了,看完都不敢去敦煌,怕呼出的二氧化碳让景点消失,感觉买几本书看球幕电影就可以了,不用去实地旅游了。
虽然景拍的确实很美,但这部电影的整体观感真的不太合我胃口。
全片看似时间叙事很完整,但穿插的荒漠莫高窟等各种景点的镜头都很跳脱,人物故事线也是单一且毫无感情可言的时间叙事。
还有左右屏幕分别是主人公特写和黑白旧照,真的会让人以为是片尾结局,画面剪辑和拍摄布局真是大问题,不像是部电影的制作。
还有剧情设计方面也是大有问题,“吾”“爱”“敦煌”的主题完全没讲好。
吾是主角吧,樊锦诗被称为敦煌儿女是得拍她和敦煌的故事,但只拍在敦煌工作是不是太局限了,不能拍敦煌的生活吗?
丈夫儿子放假不来敦煌看她吗?
丈夫在大学工作,儿子还小在上学,照理说也是有假期可以相聚的啊,为什么只拍她开会顺道看家人,不在此前拍一段家人来看她她被艰深工作压的喘不过气时突感温暖又有了继续的动力呢?
双向奔赴的爱才更令人动容啊,这样的人物才更饱满啊,说实话全片看下来我最感兴趣的是最后樊锦诗本人和主演樊锦诗的交流内容和画面,感觉那样的交谈和画面才更有温度,这部电影只让我感觉冰冷无情。
而且那段员工请假被否真看心累了,工作十年一个月的假都不给吗,员工也是不会变通不会谈吗,人物设定不太聪明很容易被洗脑比如夹菜那段,还有敲门居然还用手指试探我也是没看明白,是演技太差演不来紧张害怕不安但又期待批假还是实在没请过假?
而且敦煌的工作只有寒冷和艰辛吗?
初代工作人员没有聚在一起互相加油鼓劲支持彼此坚持下去吗?
抢救和保护每一件文物也拍的比较表面,脱落的壁画如何修复?
敦煌瓜、李广杏、阳关葡萄、驴肉黄面、风干馍的镜头是全给赞助的金主爸爸阳光牛奶了吗?
还有她只爱敦煌的莫高窟吗?
虽然她考古的主要工作点在莫高窟,但她和丈夫不还在敦煌其他地点发生过故事吗,但凡拍点月牙泉、鸣沙山两人相识相恋相守的故事我也不会无感她丈夫去世,实际内心毫无波澜且觉得十分奇怪,丈夫病危去世两个儿子一个都没来是怎么回事,家庭观念如此淡泊的吗?
还是说顺其自然?
还有很多设计都太刻意让人喜欢不起来,一味强调坚守大西北,感觉是在唱高调很空洞,像是在听漫长无聊的领导发言,此时慢节奏的配乐也显得不辽阔得令人生厌。
对儿子和员工的态度让我想到很多官员,接受自己小孩去发达的地方但是死劝员工守住西北,不双标吗。
这片子对女性家庭描写实在太弱化了,明明是传记剧情类难道她真就和家庭如此割裂吗?
还有男性角色完全成为无用的摆设,女性是可以有家庭的啊,而且我觉得杰出女性一定是有过权衡思考和内心纠结的艰难抉择的,两个孩子都送去湖北和孩子爸一起住,互相毫无想念的吗,亲缘关系的拍摄部分实在单薄,儿子的出镜只是为了说明她有两个儿子而已,那两句妈妈我听着都觉得陌生和尴尬,而且我也很想知道敦煌儿女的亲生儿女对敦煌的态度啊,他们之前寒暑假不去敦煌见妈妈的吗?
总之就是缺少细腻。
历史的话确实很历史,故事线即时间发展线,但不是有温度的历史,只是平淡的播报时代更替而已。
还有与叵测人心对抗的部分,从打断开发商发言转战办公室争论,确实表达了主人公坚持的观点也制造了冲突,包括前面说主人公本来不爱说话但却为了保护莫高窟和很多人唇枪舌战,都有些跳脱不够连贯,虽然历史时间线是连贯的,但故事可能因为篇幅太短所以感觉太浅,不够深入人心。
好在一辈子做成一件事,坚持做出了成就。
不向商业化低头,有文物保护者的使命感。
但感觉这部电影还是太冗长了,这点故事用不着这么长篇幅,这个篇幅又不够讲深厚的故事,就是一个半小时讲了几分钟就能讲完的事,像极了领导开会。
就是那么淡淡的娓娓道来,在悠远,苍凉的古音衬托下,把以樊锦诗院长为代表的几代敦煌人守护敦煌的故事,呈现出来,没有大动作大场面,只有广袤的戈壁、不多的台词,陈瑾,果然是统帅,压得住场。
而编剧、配乐、导演、演员全员在线,能把这样的故事用这样的结构、于万千故事中选择几个合适的情节,在100分钟内把敦煌人的精神拍出来,如此感人,实属难得。
吾爱敦煌 (2023)7.1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传记 历史 / 苗月 / 陈瑾 林永健而樊锦诗和彭金章的爱情以共同的事业和理想为基础,相伴一生,不为物役,让人羡慕。
既不是电影,也不是纪录片。
没有拍出人物或故事本有的情感和震撼,强行拔高不如以小见大,很多情节和人物动机可以说是拍得莫名其妙,各个工具人走马观花,编剧导演能力不行。
但是陈瑾很适合也演得很好,就是旁白过于沧桑,大可不必。
樊锦诗三个字和敦煌深度绑定,敦煌不朽,这个名字也随之不朽,当代有多少人可以有这样程度的伟大呢,从这方面来看,她又是如此的幸运。
高洁的志向大于世俗的感情,注定被人视为古怪无情,但可能这并不是一种误解,只有精神境界在同一层面的人才能互相理解和成全。
此外,电影里仍然对王道士持绝对批判的态度,但是现今的洞窟解说员已经在用很辩证的态度和说辞向游客解读这段历史。
真的,方方面面都找不出参观莫高窟的一丝毛病,致敬所有为莫高窟付出心血的人,一代一代人做了多少工作才有了它现在呈现给世人的面貌。
还记得解说员说的那句话,壁画的颜色会一年比一年淡,今年的颜色与去年不同,所以每一眼都是一眼千年,每一眼都是最后一眼。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我痛惜。
】电影开始于樊锦诗(陈瑾)的旁白里:历历如绘,波澜不惊。
整部电影非常克制。
就如只是想掩上窗帘,忽然看到天边孤悬一钩弯月。
就那么看一会,也不想什么。
这种力量从一九六三年樊锦诗来到敦煌开始,二十四到73岁,力量是无形的,其中最厉害的动能就是时间。
五十年过去了,一年又一年的过去。
需要多久呢?
需要五十年。
一、六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敦煌是安静的。
这应该是最困难的时期,譬如从敦煌的柳园火车站步行到莫高窟就算千里迢迢。
用李云鹤(李云鹤, 1933年生于山东青州,中国著名的古代壁画与彩塑保护修复专家,敦煌研究院修复师、副研究馆员。
曾任敦煌研究院保护所副所长)老师的说法:从洞里清沙子。
这个阶段樊锦诗结婚生子,但大部分时间和亲人两地分居。
历时十九年。
电影并没有过多强调这段时间的困苦,筚路蓝缕,冷暖自知。
二、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开始有年轻人来了敦煌。
出于考古挖掘的专业力量缺乏,樊锦诗的爱人彭金章也从武汉到了莫高窟,子女去了兰州。
他们一同坚持。
三、九十年代九十年代,热闹起来。
一九七九年正式对外开放,一九八七年联合国入遗。
用樊老师的话就是:莫高窟的守护变得复杂起来。
时任第三任敦煌文化研究院的院长,她缓缓地说到:从此。
我要面对洞外的世界了。
这里要强调一下陈瑾强大的旁白。
娓娓道来,其势千钧。
就如月光下的沙漠,面对一切,岿然不动。
四、本世纪这个电影提出了一个很平静的问题,究竟这么多年做了什么?
【把莫高窟保持住我们最早看的样子】用樊老师的老师宿白老师的话讲:即便没有人为毁坏,一切文化遗存都会自然消失。
就像樊锦诗在电影开头的那句“我痛惜”,就像她坚信那些佛像不是不会说话的,就像她呕心沥血所要做到的:希望将来的人,也能看到洞子。
第一次上报出版社的考古报告被退稿,因为精准度不够。
因为要形成报告,就必须:全面、准确、成体系。
于是在苦恼胶片,录像磁带保留时限的局限性之后,最后还是走到了数字化。
看的人多,壁画起甲,空鼓酥脆就迅速恶化。
看的人少,又会被拍桌子。
如何保留历史遗存的完整,樊锦诗仰望着那些瑰宝,她就那么咬紧牙关。
【你在哪里】【我当然在敦煌】我们知道在敦煌,当然会有樊锦诗在那。
为了永续利用,她坚信历史不能随意改动样子。
面对入股上市证券化这些别人以为她什么不懂的名词,她铿锵有力地回应:四面八方而来不是再次相遇,是最后诀别。
她守在那里,面对时间,面对洞里洞外的世界: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前面是几千年后面是几千年外面是几千年里面是几千年几千年以来,我们拥有莫高窟。
我们拥有樊锦诗。
受限于电影的题材问题,它完全以樊锦诗的人生历程为主线,抛开了敦煌、莫高窟、敦煌研究院、鸣沙山、月牙泉等等可以外延挖掘的内容,纯粹拍摄了一部人物纪录片,甚至可以说是人物成长史,然后中间穿插了一些人生或历史重大阶段的重要事件,其中又以中国旅游大发展的事件为重要矛盾冲突,但整体比较平淡,普通观众并不会因电影而知道敦煌的意义,自然也不会对樊锦诗的一生产生足够的共鸣,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尴尬的地方,它太朴实、太小众,而且太不接地气。
2002年时国家提出旅游强国政策,自80年代开始关注数字化的樊锦诗适逢其会主持了敦煌数字中心的建设,2003年立项,2008年开工,2014年建成,这件事,可以说樊锦诗是站在时代的浪尖上主持了一项领先时代的工程。
敦煌数字中心就是一件敦煌的大艺术品,尤其是在飞机上俯瞰时,数字中心与万里黄沙融为一体,仿佛一首流动的乐章,数字中心的穹顶巨幕也让人叹为观止。
但这一切在电影里都没有足够的视觉化呈现,或许受限于成本问题,敦煌的光怪陆离奇幻瑰丽,甚至沙漠本身的浩瀚苍茫,在电影中都缺乏视听上的呈现,她仅仅聚焦了樊锦诗这个人。
2003年敦煌数字中心立项之前,面对当地旅游公司的无限制疯狂开发,樊锦诗站在沙丘上打电话说出那句“莫高窟申请国家保护”时让人不禁泪目,她把开发公司的老总比作王道士,民族之殇,一切都是点到即止,信息量极大,但展开面极小,这电影只是单纯记录了敦煌女儿樊锦诗的一生。
然而,樊锦诗们自比敦煌的儿女,可在她们老两口年老的病榻旁,她们的儿孙在哪里呢,这种记录方式是不是太残酷了些,让记录停留在2014年数字中心建成的那一刻不好吗。
另,樊锦诗年轻时确因难忍敦煌枯寂,以及对丈夫儿子的想念而离开敦煌半年,最后迫于生计和职业使命才重回敦煌,这也被电影刻意回避了,这些回避使得这个电影变成了脸谱化的叙事而缺乏人性。
但任何缺乏人性和常识的东西都是不值得相信的,好比隔壁正在说电影把张桂梅办学的动力归因于亡夫,且不说电影是否真的塑造了这层因果关系,难道她只能抱着红宝书夜会偶像江姐才能有事业的动力嘛?
这些反人性反常识的谬论,非常可怕。
所以它只有101分钟,难为了。
但为了敦煌,还是可以打个高分。
而且结尾,谭维维的主题曲,上大分。
两颗星给陈瑾老师,一颗星给黄品沅老师。
我对编剧和导演的评价是:这是一篇合格的小学生作文。
所以现在电影叙述已经匮乏到,要对“颤抖的手”和“因愤怒而颤抖的唇角”进行大特写,表现爱情一定要用“亲亲我”,想到思念就只会拍月亮还一定要首尾呼应的程度吗?
跟我小学作文一个套路。
请不要再用“全女剧组”来当挡箭牌了,这样只会让别人觉得女的不行。
先把麦放下不喷,说点好的吧。
陈瑾老师的表演让我特别感动。
到最后陈瑾老师本人走出来,我甚至没认出来她是饰演者。
陈瑾老师真的是很有天赋的演员,每一个情绪都融化在眼神里了。
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笑容,描述不出来,遂放弃。
黄老师把老年时候的彭金章老师演得特别生动。
那场在下过雪的桥上走路的戏(特别喜欢这一段,电影里樊锦诗老师一开始牵的右手,后来换了一边,不知道为什么,特别特别喜欢),和在病床上睁眼的神态,真的让我想到我爷爷。
我觉得陈瑾老师真的有把那颗“高贵的灵魂”演出来。
另一个优点大概是配乐和打光还不错。
敦煌确实是阳光普照的地方。
奥,景色很美,莫高窟也很美。
还有一个喜欢的剧情,是小民在数莫高窟的窟数,哥哥让他小声点。
好了,我又要开喷了。
导演的转场让我感到很熟悉,仔细一想,原来是我的常用软件剪映。
不理解为什么表现回忆,要用一个闪黑+吸入音效。
为什么表现“思绪千丝万缕”,要用左边一个现实彩色镜头和右边一个黑白回忆照片融合。
甚至左边的画面几乎是静止的,演员不动你摄像机都不能动吗?
不理解为什么彭金章说那句“有理可以声高”的时候(那段情节我是特别喜欢的),要给一个仰拍镜头。
在还原樊锦诗视角?
首先,这个镜头就把彭金章拍得特别“凶”。
而且仰拍视角本来就带有崇高or压迫感,没理解想表达哪一个。
更没必要给特写镜头啊。
编剧完全不想聊,槽点太多了。
就说一点吧,我觉得在医院那段,在樊锦诗醒了,感觉到彭金章的视线,睁开眼和对视一笑那里就可以了。
留白才有艺术。
感情线里最喜欢的,是老彭去世后,前同事给樊锦诗打电话。
“你过得还好吗?
和谁在一起?
”“我和老彭在一起,过得很好。
”真的没忍住,直接哭了。
大民的演技也很尴尬,喝酸奶拉肚子那段,我脚趾抠地。
据山东朋友说,李云鹤的山东话好像也不太标准。
我电影开始前去上了个厕所,回来就是常书鸿先生在洞窟里跟小樊锦诗说话的剧情,那个台词…全凭演员台词好,台词太尴尬了。
而且李云鹤的回忆那段,真的很离谱。
差点给姐整笑了。
另外台词跟嘴型对不上,很难受。
我特别爱酸奶那条线,结果最后你打了个广告。
没有说电影不能拉赞助的意思,但还是觉得我的感情被欺骗了。
还是那句话,合格的小学生作文。
别抱太高期待。
五不翻其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
京极夏彦有过这样一句话:这世上的书,有的是不应该存在的。
如何解释自然百花绚烂。
我理解的一个角度就是很多美,但凡知晓了,就会生轻视心。
譬如现在的莫高窟,已经不需要先到离敦煌最近的柳园火车站。
然后再经由颠簸的汽车,从柳园到敦煌跋涉一百三十多公里的路程。
然后从敦煌步行到莫高窟还需要二十公里,而且,那可不是二十公里平整的马路。
如今的敦煌莫高窟机场离莫高窟大概五六公里。
但敦煌就真的距离我们更近了吗?
无论难易,别说亲历敦煌,就是知道世界上有莫高窟这样的奇迹,很容易吗?
《吾爱敦煌》的意义之一就是“生善”,就是拾取尊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美叫做莫高窟。
其实稍微了解一下敦煌的保护和整理,都会有人产生:到底那里有什么?
到底那么多研究出了什么成果?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毫无障碍地看懂《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
假设真知道考古报告是什么的前提下。
敦煌石窟全集 第1卷9.4敦煌研究院 编 / 2011 / 文物出版社电影用一个朴素的语言,借由陈瑾扮演的樊锦诗如是说:【把莫高窟保持住我们最早看的样子】所以当年轻的樊锦诗在电影里第一次看到月亮,她轻叹:我痛惜。
电影的叙述是平缓的,你当然可以理解这是这一种冗长平淡。
因为没有什么刀光剑影,呕心沥血也并不能直接拍出来。
没有触目惊心的血迹斑斑,也谈不上什么爱恨情仇。
就是一个人六十年代来到敦煌,此时的莫高窟还得首先完成清理流沙;然后不得不直接说八十年代开始逐渐人多了起来,然后九十年代人越来越多,面对的世界也水到渠成地更复杂了。
这一切,五十年。
水滴石穿是个漫长的过程,漫长到人的生命不可能坚持观摩整个过程。
但樊锦诗和她的那些同事们,对莫高窟所做的一切和水滴石穿一样漫长,或者说一样坚定。
她们和他们:希望将来的人,也能看到洞子。
电影平静地述说了那些困难:樊院长老彭分居十九年,靠妈妈手册学会哺育小孩;同事们一个个要求调回北京(樊院长自己也在回忆录里说过几度想离开敦煌);更糟糕的是关注度的增长也带来了《敦煌莫高窟—月牙泉大景区建设规划》。
整个规划设计目标“大景区”把莫高窟纳入其中,认为莫高窟不应该由敦煌研究院管理,应归到敦煌市管理才合理。
该规划认为,应把莫高窟交给当地政府办公室管理,由政府办公室交给当地旅游局协管再由旅游局交给企业开发……就像当年张大千在1943年初离开莫高窟时,半开玩笑地对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常书鸿所说:“我们先走了,而你却要在这里无穷无尽地研究保管下去,这是一个长期的——无期的徒刑呀!
”。
这个玩笑未必是玩笑,这个玩笑一点都不好笑。
第一任院长常书鸿;第二任院长段文杰;(有意思的是这两任颠沛流离的院长寿元都超过了张大千的84岁,而都过了90岁)第三任院长樊锦诗;还有出现在电影末尾大合影上的,以及已经无法出现在这张大合影上的所有同仁。
他们一起在服这个无期徒刑,他们都在前赴后继:这样的敦煌得让人看到,而为了这个,这样的敦煌又不能一次让太多人看到。
电影就是幽蓝幽蓝的天空,电影就是夕阳下的三危山。
透过这些无穷无尽的困难和烦恼,似乎也能产生身处158窟的涅槃佛的感受:“任何一个人,过的只是他现在的生活,而不是什么别的生活,最长的生命和最短的生命都是如此。
过去的已经不能追回,未来根本不确定,一个人能拥有的只有现在,唯一能被人夺走的,也只有现在。
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能也不再会失去什么了,因为本来就没有拥有什么。
”(摘自《吾心归处是敦煌》) 于是就有了一卷卷的考古报告发表了出来;于是就有了《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于是就在电影里过去了五十年。
陈瑾老师的独白就像泰坦一样担起了整个敦煌,整个五十年。
让你逐渐走入莫高窟的那种苍茫,让你产生这世界毕竟还是有这样的地方,有这样的人在做这些事情的浩叹。
如是我闻。
电影的后半段,当樊锦诗捕捉到窗外那钩弯月: “在莫高窟这样的自然环境里,我常常会想到李商隐的一句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夕阳还是那样的夕阳,只是人已不再是昨日之人,有多少人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苍茫之中。
人其实是很渺小的,人一生中能做的事情非常少,我们都只是过客。
”这段在《吾心归处是敦煌》和《吾爱敦煌》里都出现的话终究让人会相信:“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就是生善。
这就是善莫大焉。
今天在飞机上我看了1个小时40分钟的电影,名叫吾爱敦煌,讲述的是为敦煌莫高窟保护做出巨大贡献的樊锦诗女士的故事。
我看的非常感动,尤其是在这次旅行看到了实物壁画震撼的效果之后看这个电影,在那样的黄沙之中,她从毕业到退休,一辈子的光阴都在莫高窟的研究守护中,尤其是60岁上任研究所所长后,要面对那么多洞窟外的事,吵架争执心痛孤独,只为了让莫高窟留存的更久一些,让后代的姊姊妹妹们看的更多。
我们需要这样更多的歌颂女性在各类领域事业的电影。
同时看这个电影我也反思,因为工作,婚后包括生育两子的19年内,她和丈夫两地分居,后来需要人才,丈夫也跟随她到敦煌工作照顾她,我又把这种爱情的牺牲守护“她有这样一个无限支持她的热爱、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的丈夫真好……”,在这个歌颂女人自身的成就主题里,目光却又被爱情和男人吸引了。。。
我反思。
在最后她和爱人分别,她说的那段话让我很感动落泪,也是加深对生死的一个思考,日常的那些杂碎在生死大事面前确实很小,少关注那些有的没的所谓证明爱不爱的“细节”。
像樊锦诗这样,一件事做一辈子的毅力与热爱的精神,才是更要学习的精神,每个人找到自己心之热爱去投入,也许做不到这样纯粹,多个爱好生活多个出口。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视听语言很棒,但总觉得没能和故事形成特别有机的互动(虽然故事本来就比较弱)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北影节 保利天安门风光不算优美,女主不算惊艳,节奏不算紧张很舒缓的一部行走电影,表意引而不发,再拍出两个小时也很容易。
偶尔停车,卖几张碟,加一次油,争吵又和好。没有目的地,只有不断延展的公路和一种笨拙的相依为命。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
3.5+,俄罗斯大师片,痛苦与破败的想象。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没看太懂,但是摄影很不错💦💦
0421北影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