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个真实历史人物的类传记故事,喜欢影片中或清新明快或滞重浓郁的色彩光影,喜欢剧中人物的服饰起居,喜欢那些魅力四射的浮世绘作品,喜欢穿着和服抽着细长烟杆的阿荣,喜欢看她洒脱不羁无拘无束的做派,喜欢那座蓝色波澜平静水面上,载着荣和善的小船,慢慢穿过那座白色宽阔的桥。
电影时长一个半小时,却写尽了身为一代名匠画师的女儿,在天赐禀赋下在父亲名师阴影下,痴迷追求着独特画风独立表达的历程。
眩,在日文中是痴迷的意思,北斋的女儿,以父亲为榜样以此为荣,最终用一生的痴迷,用自己的感悟,赢得了独特的魅力。
看完意犹未尽,久久沉浸在美丽的画面深深的喜爱淡淡的遗憾中。
最感人的艺术一定是有缺憾的。
我和他很相像的地方,就是我也喜欢看大火,只可惜命运没给我啥机会,隔岸观火。
在吉原红灯区看合唱,和熙宅英泉一起画画。
妙觉得10分的平庸,我看到20分钟也已经看不动。
本来是反映有创作和现实环境的关系,他们处在东京最繁华的地区,但是他们的作品跟领悟完全没什么关系。
特别生硬的反映了这个女儿的情绪,还有没有才华?
一个作家马晴出现,居然把中风的父亲喊醒了。
放了一半电影居然停了,旁边有个莫名的声音,what the****。
没想到是隔壁邻居家的网联通不畅。
我们就像寄生虫里的一家人,寄生着。
惊魂之后,居然发现小男朋友第1次使用普鲁士蓝,他还挺得意。
乙丑大火让版画商失去了很多东西。
他们决定放手一搏,所以神奈川冲浪里是一个商业成功的作品。
但被当成国家标志,这发生在二战以后。
这片子真是低成本啊,所有都发生在画室里。
老头最后说,如果再给我10年,我不在给我5年,我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画家。
这样的奇迹,也就发生在这样褴褛的画室里。
最后20分钟还不错
在迷茫中明白了自己的所爱!
有时候我们深陷这个世界中,被各种事物乱了阵脚,裹挟着带着度过时间!
多少人又是清醒的?
多少人最后又是幸运的?
看完真的是大受启发,谁没有迷茫过?
谁又明白了自己的追求所在?
荣无疑是幸运的!
我们尼?
不试着问一下自己?
你画画是为了什么?
你活着是为了什么?
如果不停下来思考,我们将过浑浑噩噩的一生!
如果不明白,那就去探索吧!
那就去寻找吧!
我觉得这部电影里有很多关于创作者的历程,如果刻意练习,形成肌肉记忆,如何找到灵感,如何突瓶颈,追求创作质量是无底线的自虐……让我有很多切身感受。
1,光与影影创造了色与形。
女主带着如何更好的画好西洋画这个问题,在生活的体验中观察然得到了这样的灵感。
如果细心观察,到处都有颜色的深与浅。
所以说灵感有时候是怎么来的?
就是你琢磨一个问题,然后去进行其他的体验,在生活中获得的。
你闷在家里可能得不到。
2,绘画不仅是逼真,还要有生趣有意境。
关于艺术的解读也是如此。
3,何为专业?
三流的专业画家也比一流的业余画家要强,因为专业画家要忍受耻辱 就算自己不满意也要咬紧牙关直面诗人的目光,有时间痛苦,还不如赶紧去做下一个工作。
这个让我想到如果自己要做专业的内容,那么哪怕自己并不不满意,也要按时按量的发出去。
“我怎么就迷上画画了呢,尽是痛苦。
”在追求记忆卓越的路途上总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圈80分到90分92分永无止境的。
4,北斋中风之后有一个画师来看望他,一直在用一种精神理想鞭策他,你怎么能睡着,你不觉得你还有作品没有完成吗?
很然的那种激励,让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有追求的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然后背在真的就垂死病中惊坐起立马要起来画画了,被激发出来了燃起来了好感动啊精神的力量真强大可以超越肉体超越生死。
老爷子年近60画技越来越好,让我想到很多从事这种文学艺术的人都是厚积薄发啊,我觉得我未来前途无量啊,只要我一直散发出我的能量,我一定会非常牛逼5,只要能画画我就很幸福了6,那个男的鼓励他,你真是不知道自己的价值啊,是的,她关于这个夜莺画面的描述,让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有画面感和对光影很在行的人,可能就是她沉浸于他父亲的光芒之中就觉得自己不行。
还是靠老爹吧,用他的名字画画也能更值钱,这样其实就没有机会自己独立的,站起来。
依靠别人别人终究会离开的。
相信自己,你对我来说也是令人头晕目眩耀眼的光。
以上我留下来的图片是能一下子打动我的地方 我是在暑假8.26号看的 快开学了那时候 我肯定很焦虑吧也没有学习专业一直 只是看电影消遣至少得做点什么派遣欲望而不是刷一些浅薄的为了宣泄表达欲的动态当时的我深受羞耻感折磨 所以一直没有学该学的最专业 而这里边就讲到了画家的顶着压力专于技能 所以除了我的做错的那些事这个世界还很广阔 这也大概是每个想技术更精进的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吧还是想美一点更美一点 好一点更好一点 要耐得住寂寞 忍辱负重 接受别人的审视评价 真的好难 所以希望爱好永远是爱好 纯粹的当心中皎洁的月亮 光是看着就欣喜的存在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就好了所以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吧 同样的东西呈现出来打动不同人的让不同人有同感的会是不同的地方电影的画面真的很漂亮 我记得那个桥 虽然在桥上父亲那句“过了这座桥就忘了吧”这种谁都能说的安慰并不能让我感同身受 但我记得在桥上的来来往往的喧闹的人群中心事重重的阿荣 记得桥上的色彩很明丽 清清透透的蓝的河和棕色的木质的桥 是很有希望的景 你看 还是美丽让人印象深刻吧 这的确是很注重色彩的很美丽的一部电影 就像它里边说的 因为黑暗光才有了不同的颜色 世界由光和影组成 人也是这样吧 有阴暗的一面也有光明的一面 这样才完整 可是有多少呢 各占多少呢 这个世界的事实是什么呢 我得先了解关于我的事实 着眼于眼下 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个 人得循序渐进累计这就是事实
这是一部美丽的电影 比一些记录名山大川的光明宏伟让我觉得美丽动人得多 也许是因为景色变真实了有人情味了 因为如果光是漂亮那看照片就行了不必去旅游感受 看到然后感叹一句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就完了 可如果一个地方有了故事感就会让人想走近想了解 人也同理吧 所以大家现在追求看起来丧 这样显得很有故事似的 所以相比起自然景观 我更喜欢人文景观 那些对人的关怀体贴的情绪同感才是把我留下来的原因 才是能治愈人的原因 光让人仰视不会很喜欢 有能沟通上的地方才会很喜欢 这样这个对于每个人都一样的地方对我才有了不同的意义独属于我的美丽 这也许就是艺术的意义吧 表达和沟通 解释和理解 某一刻我们能共通 那这一刻就区别于其他时刻成为了特别的时刻 是这些时刻才能把人留下来的 我们的主旋律片和景区宣传片都是需要这些吧 明明我党发展史极其热血浪漫 但伟人光伟光正不真实 如果历史书上多些故事就好了 其实我觉得人不需要故意追求丧感啦 因为谁没有隐蔽呢 所以美人光美就够了 因为作为人本身肯定有不完美 也有自卑感 有光就必然有影子这是立体所无法避免的所以只要是美丽的人本身的七情六欲就很动人了 因为是美的 所以什么都有了意义 无论是什么情绪只要是美的姿态美的表达就都有了意义 心碎和快乐一样珍贵只要是美的 让人艳羡会有人不那么追求美吗 肯定有吧 每个人审美也不一样啊 如果是美的 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一种美 失败的美人为求不得伤神也是美的 难看的人该怎么办呢 阿德勒心理学说要接受改变不了的 改变能改变的 我该怎么接受呢 如果能舍弃欲望就不会难过了吧 可是追求美的欲望是本能 再说吧再说吧我想到了 所有美好都不是永恒的呀 美丽会变不美 爱情也只是一些瞬间的连续 没事珍贵 不美才是常态 所以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了所以我说写影评真的很花时间 需要几个小时 会让我思考很多勾起很多零散的记忆的想法 这也会用进废退吧 但是也终于对自己的花时间看的东西有了个交待 我也需要这种合情合理不学习也没荒废时间的理由 今天想轻断食 可是思考整理也耗神的感觉
在不安持续的三月,我们的神经还为新冠病毒绷紧。
过去的一个多月里,消息起起伏伏,给自己的心理建设崩了重塑。
周日的早上看了b站刚上线的《眩北斋之女》,再联想之前看过的葛饰北斋的纪录片,好像如今的我就卧在神奈川的渔船上:奋力划着桨想逃离,但前方的浪轮番而来,看不到尽头。
周围只剩下此起彼伏的海浪声,只能朝着富士山的放向前进,不能回头。
由黑白照片,修复而成的《须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图》关东大地震之后,存有北斋大型画作《须佐之男命厄神退治之图》的牛岛神社被毁,作品在几年后得以修复。
画上描绘的是神道教的须佐之男神,驱散疾病之灵,命他们不再危害江户百姓的场景。
在一百多年后这个的春天,希望这个愿望能在更广阔的的土地上实现。
在19世纪,一张浮世绘的价格跟一碗荞麦面差不多。
黑船未到港前,民众的生活也多姿多彩,一部分留在了北斋的3万多幅作品中。
花鸟鱼虫,美人枭雄,配以时下流行的话本一起服用 《眩北斋之女》的片头,北斋谈到的“这个世界是由圆与线组成的”;而女儿阿荣在结尾留下“这个世界是由光和影组成的,影子将万物塑型,而光就是为了将其凸显出来”。
无论何种方式,他们都在用生命描绘这个世界。
据说北斋一生搬家93次,或许一旦拥有真正的爱好,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变得不那么重要。
父女沉迷绘画,妈妈照顾大家的起居,画室的日子伴着鸟啼蝉鸣。
在迈入25岁岁后,我也渐渐有了“中年危机”感,怕哪一天被未来社会或AI淘汰。
回看北斋老师的生平,他说自己70岁之前的画一文不值,80岁之后才渐渐走向正轨;若真能活到100岁,或许才能成为艺术家。
哪怕耄耋之年,一天也从未停笔。
如纪录片“Hokusai: old man crazy to paint”结尾提到的: "He never give up. He kept experimenting. He kept doing new things… he has a connection with life, which was precious”. 北斋跟阿荣所做的不是单纯地描绘;是通过观察,在建立了与生命的连结后,理解,消化,升华为个人感知,再通过画笔表达给世界。
作为一个个体,能在拥有的时间里自由选择心愿,并能为之努力,就已经很幸运了。
想通了这点,在近期迷茫的日子里,我也缓缓舒了一口气。
还记得第一次在BM看到《神奈川冲浪里》,我不知道这是印刷版画,也没有意识到浪花里还夹有只渔船。
我只记得当下对自然的敬畏。
说到海浪,近代画家Raymond Pettibon的作品也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眼有被浪击中的冲击感,还有下一秒可能被卷入海底的未知与忐忑。
搜了新闻,他近期的拍卖价也是水涨船高,希望以后有机会看他的个展吧
他的画里偶尔会加个问句,比如“What more could I have wished?
”。
虽然画了30多年,但Raymond其实并不常冲浪。
反观如果是我,站在浪板上的通常疑问是“Will a good wave come next?
”。
既来之,则安之。
Watch out, and look forward.相关连结: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425/06/17132703_831278112.shtml 北斋https://www.douban.com/note/692052293/?from=tag_all Raymond Pettibonhttps://www.imdb.com/title/tt7181498/ 纪录片
自然,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还是因为对小葵的热爱,而不是我有多么关心艺术,这种感觉就是,啊,好久没有见到她了,好想念,终于有了新的作品,迫不及待的想要见一见,电影反而更像是一种见面的方式,喜欢一个人时间久了,仿佛真的能够超过角色,也超过了演员本身,所有的角色都成为了她的一部分,就像是生命中的一段经历,那个观看的我也像是陪她一起经历过,而那个我所不了解的生活中的她,也只是她所有角色中普通的一个,只是一段我所不了解的经历。
这次的小葵化身成为了北斋的女儿荣,一个江户时期画家。
开始的场景是介绍了北斋教小时候的荣画画,然后时间就到了荣被休妻回娘家,回到了父亲的画室。
我几乎是怀着看纪录片或者传记电影的心态去看的,所以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荣的个性,像个懒散的公子哥一样,还有言语里面甚至有些刻薄的,不符合当时儒家文化背景下温良恭俭让女性气质的作风,这些仿佛都说明了,她是很有自己想法和个性的人,就像她对于被休妻回家表现的一脸不在乎,穿着和举止也很任性,对于乱糟糟的画室也习以为常,还有去看失火时的一脸兴奋,感慨被火染红天空颜色的美丽……我几乎已经相信小葵就是真实的荣了。
说回来,其实我一直很讨厌把艺术家神秘化或者另类化的倾向,尤其是一些知名的画家等,往往被神化,成为一种符号,仿佛已经成为了艺术的指代。
而我对于艺术的看法却是日常的,就像所谓绘画,其实不过是在没有摄影技术之前的一种记录现实的方式,画家更应该称为画匠,只是在绘画这种媒介上能够有表达的自由,甚至能够创造不同的风格,艺术这回事仿佛就多了更多想象和阐释的空间。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就像现在很多UP主上传的自制视频,美颜P图,还有表情包等,也都是一种新时代的艺术风格,只不过身处当时的人难以感觉到其中的光环。
还好,这部电影表现出来了这种日常,满地纸屑乱糟糟的画室,邋遢的画家,三言两语日常的对话,这些都表现了当时一个忙碌的画室的场景,彼时的艺术家更像是普通人,更准确说,是一群工匠,他们最忧心的问题是能不能完成客户的订单,就算偶尔不能达到心目中的理想,也仍然会选择交付不完美的作品,而不是耽误工期,面对客户也更像是要完成一项工作或者使命,如果要做一种比较的话,我能想到的和现在最相似的职业大概是平面设计师了。
说回来,其实我并不想谈关于艺术的事情,那些都只是在知识的范畴,比如关于艺术的演变或者艺术家的传记,都不是那么重要的,或者说,它们已经有无数人鹦鹉学舌一样说过无数次,而我也并不想重复。
我所感觉到有些不同的,也是我自己有切身体会的,是个人与某种技艺的关系,或者说是个人与某种事业的关系,比如绘画之于荣。
在我的理解里面,荣之所以不在乎家庭,不在乎自己的丈夫,是因为她内心有另一套价值,包括后来荣出入声色场所,醉心于观察光影的变化,而不在乎别人的世俗眼光,也是因为内心有这样一种支撑。
我记得一个场景是荣的父亲病倒的时候,荣最担心的不是父亲生病本身,而是父亲不能再画画了,她要拯救父亲的方式,是让他回到一个画家的身份,如果只是躺着维持生命,那和死了有什么不同。
于是她被母亲指责为不孝,毕竟在一般的眼光里,生命的价值是高于一切的。
但我是理解这种想法的,我也一直渴望自己能够找到这样一种技艺或者事业,一种真正能够超越自己生命的东西,如果找不到,那么仿佛一生都会是暗淡的,仿佛都像是蝼蚁草木一样,一点痕迹都不会留下,这样的技艺,仿佛黑暗中的亮光,茫茫大海上的小船,没有它们,生命将陷入无边的虚空之中。
于是,在某些瞬间,从别人身上,我仿佛看到了,感觉到了这样的东西,也许是一段演奏,一幅作品,甚至是一身衣裳,是一种纯粹的,至善至美的,仿佛陷入永恒之中,这是一种让人恨不得想死的感觉。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有画画的习惯,我把大部分空闲的时间都用在了画画上,而我所画的,基本上都是小汽车和轮船飞机等,我记得从小开始我的几乎所有课本的空白地方都被我画满了,我记得自己一整天都在画,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眼睛开始变得不舒服,画画的习惯大概一直持续了十几年,到后来越来越追求尺度的精确,细节的到位,用尺子圆规,从平面图到立体图……心里一直想要成为设计师,但是后来却记不清为什么就放下了,甚至忘记了。
这大概就是我每每看到那些极致的东西,感到羞愧的原因吧,我心中曾经也有那样一颗种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丢失了。
荣的心中大概也有这样一颗种子,是被他父亲种下的,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一直觉得,其实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有潜力去做好一项技艺,之所以没有做到,只是因为机缘巧合,这根先天没有多少关系,就像我也不相信我画画的种子是自己从内心就有的,只是记不清来龙去脉。
现在的我变得浮躁,每天除了工作的时间都变得很空虚无聊,更准确说,其实并不是空虚,因为每天都在接受无数的信息,从一个视频跳到另一个,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仿佛像个木偶一样,心情和思绪都被牵在别处,但是到后来,仿佛又变成了过眼烟云,偶尔停下来,仿佛心中有无限感怀,却不能说出一句话,或者什么想法都没有,只剩下一片茫然。
也许在荣那个时代,时间是慢的,因为人每天都在做一件事,一件事做完了,一生也就过去了。
而现在的我,仿佛每天都在做无数的事情,又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做。
常常会有重复之感,仿佛已经活过了无数次,也明白了生命的全部可能性,了然了世界的全部秘密,不再有继续存在的理由。
现在的我,仿佛也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愿意早一些的离开,理解了死亡来临之时的平静和安然,理解了所谓生命长短,果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这在过去,仿佛是不可思议的,我一直在寻找,在等待那种能够让我可以轻视生死的事物,也许就像绘画之于荣,也许我早就找到了,并且找到了不止一次,但又都被遗失了,或者,我又改变了看法,不再像当初那样的珍视,甚至不再相信了,现在的我,即使找不到这样的东西,仿佛也不再感觉十分遗憾了,就像已经错过了时节。
我记得一个场景,晚年的荣在画画,而她的弟弟在抱怨她不顾忌别人的眼光,损害家里的名誉,希望她不要去不该去的地方,但她仿佛什么都没有听见,仍然只是在画画,她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光和影,那样的光和影,今天仍然留在纸上,我看了很多次,想要理解她的心情,但能感觉的也只是自己的心情,那终于还是她自己的世界。
和动画电影《百日红》一样,讲述葛饰北斋和他的女儿葛饰应为的故事。
真正的大师就是不断精益求精,专注的力量太了不起了。
如果再能活五年,九十岁的他说,那我就可以成为真正的画工了。
看过BBC的纪录片《葛饰北斋:为画痴狂》,所谓的大师就是追求极致的艺术,不断精进自己的修为,而三女儿阿荣一辈子追随父亲学画,凭借的也是一腔热爱,光和影构成了世界上的颜色,观察力有时候比天赋和努力重要,坚持做好一件事不一定有收获但一定会有进步的空间。
在太阳般光辉的父亲旁边,阿荣就像是月亮。
一直以来都在父亲光芒之下,这个姑娘懒散任性不做家务也不懂得收拾自己,爱喝酒爱抽烟,还有,热爱与绘画有关的一切。
她对火灾有着执着的痴迷,因为她总是很好奇,到底用什么颜色才能画出一模一样的火焰?
这个姑娘这份执念让我想到了芥川龙之介笔下《地狱变》那章节的故事,追求极致的人身上莫名就有一种吸引力。
她立志把父亲当成追赶的目标,为了画好美人图,她就跑到妓院去观察艺伎,为了调配出独一无二的颜色,她静下来看光影的变化,为了画出惟妙惟肖的春宫图,甚至去找男 妓...
就是这样一个放在今时今日也看起来颇为大胆的女子,在她的一生中,把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爱好。
她无法超越父亲,甚至很多作品都是辅助父亲完成,自己留世的作品和父亲的三万多幅作品比起来少得可怜。
在她被人批评技法不佳的时候,她的要强和坚韧无限放大,一面是不服输的气愤,一面是立志要赶超自己的决心。
夜樱图 经历了被休归家、情人英年早逝、至亲离去都不曾动摇过她坚定的信心,面对喜欢的事,不管酷暑严寒,无论通宵达旦,都是一种享受。
阿荣的画吸取了西洋画的特点,光影感和空间立体感强,父亲看到画到睡着的阿荣身边那幅夜樱图,不禁要多瞩目片刻。
唐狮子图 有爱好和想做的事是极其幸福的,最近在看《熊镇》,巴克曼用玛雅妈妈的语气写了一句:“永远不要信任那些在人生中找不到真正喜欢的事物的人。
”而那种执着在自己爱好里的人,为努力增进战斗力努力的人都会闪闪放光的。
那些许微弱的光亮,可以照亮他们前行的路。
随心所欲地沉迷爱好,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吉原夜景图 P.s.几乎不施粉黛的宫崎葵献出了绝佳的演技。
而龙平尼酱的古装扮相又让我浮想起《御法度》的惊鸿一瞥。
三曲合奏图最后附上2015年末为《百日红》写的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684850/
她叫葛饰应为。
上次去看浮世绘5D大展,在长百米的《神奈川冲浪里》中,惊心动魄的想哭。
鲸鱼和蛸,趁人不备,突然露出头来,甚至还有些俏皮。
以前特别喜欢莫奈和德加,不知道莫奈为什么会画《穿和服的女子》,原来追本溯源还是回到了浮世绘,回到葛饰应为的光与影里。
眩是因为光影叫人目眩神迷,热爱绘画的人生也叫人目眩神迷。
浮世绘有让人迷醉的妖气,除了有众生百态和风俗人间,还有画家执笔浮生绘梦。
不知道应为是不是真的烟不离手酒不离口,但是夜樱美人图,应为醉女画,都像是应为在寂静的深夜里,一盏孤灯下,她手执画笔的孤影,喝的小小微醺,欲与我们诉说一个故事。
在一群男画家中的应为真酷啊,真是好酷的女性。
在如光的父亲葛饰北斋的身边,她是追随的影,在《富士越龙》中找不出她绘了哪些笔,不知道她喜不喜欢“北斋之女”这个名字,但在海浪🌊、蛸、富士山🗻和美人的光影中,我们目眩神迷,一次又一次想在浮世绘中长醉不醒。
电影的画面非常细腻,演员演的细腻,服装细腻,细腻的空气中渗透着匠人的精魂和味道。
日本电影真的是神奇,总是看似枯燥,但静静地静静地总能让人泪流满面,尤嫌不够,到结局还要让人泣不成声。
这世界不仅仅是圆圈和线构成,还有光和影。
从第一次看到浮世绘,浮世绘就像漩涡一样把我吸进去,他有自己的庞大体系,虚浮尘世,众生百态仿佛在和你对话,也仿佛都是你的幻梦。
艺术原来总是互相影响,不管来自东方、西方、吸收了哪个国家的滋养后成长,都是人类的精髓和瑰宝。
葛饰应为这样的女性、匠人,也是瑰宝。
原奔着葛饰北斋的大名去看的,但看完有buy 1 get 3 之感。
NHK小成本高分之作,画面唯美,表演细腻,时长称心。
搭配BBC2017年纪录片《葛饰北斋:为画痴狂 Hokusai: Old Man Crazy to Paint》一同服用效果更佳。
对事业和感情自认臻于不惑、且最好是经常画两笔的中年少女 看此片最适龄,对影片中的平常笔触、克制的表达,能充分心领神会。
倘若艺术细菌欠奉,但有故事的善感星人也存在被女主的演技 和 松田龙平 闪瞎的可能性。
何为买一送三?
1是葛饰北斋及其浮世绘般的时代风情画卷,2是女主和松田龙平对那段 一点灵犀半生缘 的演绎,3是以下有感无论浮世绘是否中意的流派,只要艺行不息(无论水平多业余),心意就和片中那几位对造诣的追慕、和在文艺道路上对知音的毕生寻觅(或追忆)是完全相通的。
文艺之事,绝大部分时间都只能精神独往来,倘若偶尔免于此状况,那就是生命之光降临的时刻,绝无仅有。
画面和配乐是真美,故事本身不是太打动我。
开篇似大英博物馆特展纪录片,画面一转却立马回到了那浓艳鲜亮的江户时代。拍摄这部作品四年前宫崎葵与松田龙平在《编舟记》里是相敬如宾琴瑟相谐的夫妻,而这部里则是情丝缠绕却知终是饮鸩止渴的无缘知交。虽然这两部作品里“情爱”都并非主角,但二位还是在有限空间里都有生动且有区别性的演绎。好演员。
对背景不是太了解,单纯对片子来讲,宫崎葵一直带节奏,看着电视电影的制作方式,还是可以的!
《眩:北斋之女》——艺术到底还是一种幻觉,以前还自我解嘲,自愚自乐,要得就是如此晕眩的一种感觉。所谓艺术的恒久之力,看似一种忍耐,其实是一种依赖。正如爱情,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共同幻成极乐虚无之境。阿荣,一名应为,是因为老豆北斋直接对她“喂、喂”(オーイ、オーイ)地喊;又因为有着突出的下颚,私底下又叫她“阿颚”(アゴ),戏称她为“怪十(人三怪七,形容丑女)”。阿荣,虽然仅仅流传了十来幅画,其对光影的理解,在日本近世画作已占得先声。我最喜其笔下的《夜樱美人图》,想“月明林下美人来”之意境,莫过于此;《吉原格子先之图》宛如一阙宋词里的元夜,想想都有些哀伤,莫名亮丽了很远。
风景的镜头都好美,女主有几个瞬间特别像章子怡,一种温婉而凛冽的美。故事线我觉得有点单薄,浮世绘的部分还蛮喜欢的!(看到排刷谁的dna动了我不说)
电影是真的难看不过画面外传达的着实令我绝望般艳慕
要是做成院线就好了,精良之极,很想大屏幕再看一次。
光影绝美,正合美术之题,虽然不够深入,依然能被打动。
为画面色彩和龙平多给一颗星
好好地拍画画行不行,非要搞点感情线,以至于冲淡了作为画师的荣。反而葛饰北斋的几场戏让人十分感动。p.s. 宫崎葵的和服纹样和搭配都好美!
世界 自光影而生 影为万事造形 光将之浮世
葛饰应为这个人物太好了,宫崎葵演得也出色,看得出预算有限,但从画作的细节到画室的美术还原得很棒,从江户的大火到吉原格子先之图,设计太美,实在好看。
你也是我的光,善远离了热爱的领域,但那里还是有一束光照出来就是阿荣,不过反过来也许她更想跟善度过日复一日的庸常。十年五载,是天才达到理想极限的时间鸿沟。小时候因森女的标签对宫崎葵充满偏见,这些年就是一次次对她演技真香的过程。龙平,就是光啊。
垃圾
人物传记,科普北斋和他闺女,北斋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那副神奈川冲浪图了。“这个世界产生了光和影,影赋形于万事万物,光则使它们鲜明起来” P.S.绣春刀里杨幂化名也是北斋,不知道是不是编剧有意的?
小葵好像蒋雯丽
宫崎葵丧的有气质,眼睛太美了
影片很一般,但是葛斋应为的画确实不错,尤其夜樱。
追寻光的过程,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中光
室外场景还调成了染色老照片的风格